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科技

科技創新論文15篇

科技8.52K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怎麼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技創新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技創新論文15篇

科技創新論文1

摘要:闡述了加快推進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和建設,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等關鍵技術的支持力度,保障食物安全;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快發展規模化$標準化$設施化和智能化種養,全面升級農業產業。

關健詞:現代農業;科技;創新

加快推進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和建設,健全鄉鎮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完善農業技術補貼制度,促進先進適用技術到田到戶。建好現代農業示範區,推進糧食高產創建和標準化創建。大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等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的支持力度。

1加快現代農業發展,迫切需要農業科技創新

目前,農業正處於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轉變的關鍵時期,建設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任務。當前,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條件明顯改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明顯提高。但也必須清醒意識到,豐城市現代農業發展處於可以大有可爲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面臨着諸多風險挑戰。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推進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必須更加依靠科技實現創新驅動$內生增長。

1.1保障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

近幾年來,豐城市糧食生產雖然年年有所增產,但農業基礎設施差,抗風險能力弱$比較效益偏低等問題依然存在。未來隨着國民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城鄉居民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需求將會持續增加,保證糧食安全問題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解決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需矛盾,確保糧食安全,必須最終依靠科技創新,充分挖掘品種潛力,儘快突破農業生產中的重大技術瓶頸,大幅度提高農業土地生產率,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1.2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迫切需要農業科技

近年來,農藥殘留$添加劑$防腐劑問題屢禁不止;此外,還有一些轉基因食品等由技術進步所產生的新問題。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總體要求,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必須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快發展規模化$標準化$設施化和智能化種養,全面升級農業產業。

1.3確保生態安全迫切需要科技

目前,豐城市農業發展面臨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不高,農業面源污染不斷加劇,污染物無害化處理能力低等問題,再加上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負面影響不斷加劇,資源環境對農業發展的約束日益加重。緩解資源環境壓力急需加強資源環境領域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大力發展節約型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低碳農業技術,加快開發清潔生產集成技術,建立實現.低耗$高效$持續/的農業發展模式。面對需求剛性增加,資源日益緊缺的嚴峻形勢,農業發展只有依靠農業科技創新,才能確保糧食安全,保障食品質量安全;只有依靠農業科技創新,才能改善生產生態環境,從而實現現代農業跨越式發展的戰略任務。

2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迫切需要若干重大舉措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要明確農業科技創新方向,突出農業科技創新重點,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機制,依靠科技創新$科技推廣和農民培訓.三輪/驅動,發揮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雙軌/運行作用,引領支撐現代農業建設。

2.1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業科技創新的歷史任務艱鉅。需要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改進現有的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項目申報$經費分配和過程管理辦法,突出農業科研的公益性特徵,探索新的科研組織模式和有效資助方式,形成有利於農業科研基礎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發展的體制機制。

2.2着力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針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技術需求,以奪取農業科技制高點$增強科技發展後勁,提高農業競爭力爲目標,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2.3強化公益性農技機構改革,創新農技推廣機制

強化農技推廣機構公益性職能定位,積極推行.三權歸縣/,明確職能任務,合理設置機構,科學覈定編制,理順管理體制,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提高工資待遇,全面建立崗位責任制度。

2.4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培訓農村實用人才

按照農業科技用人規律和基本需求,構建農業科研人才培養基地,加快構建$科學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和團隊。建立一套適應農業科技創新要求的人才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的機制和制度,加大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力度。

科技創新論文2

一、加快推進科技進步,建立健全都市農業科技服務體系。

按照“農科教、產學研協作”的原則,大力開展農業新技術、農機新裝備的開發研究與推廣。在結構形式上,以市級農技推廣組織爲主導,以區、縣(市)農技推廣組織爲骨幹,以鄉鎮及區域性科技推廣組織爲基礎,形成集科技創新、成果推廣、技術培訓、信息指導、產後服務爲一體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在內容上,

一是要突出種子種苗工程建設。要積極開展名、特、優新品種試驗、示範和引育工作。要搞好良種繁育中心(基地)建設和擴繁推廣,發展種源業,走種子產業化道路。

二是組織實施重大科技攻關。要針對制約杭州市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和培育優勢特色產業中的薄弱環節,組織重大科技攻關,攻關項目要緊跟世界先進農業發展的新形勢,爭取在農業科研領域有重大突破。進一步強化對高效低殘農藥和化肥、生態農業、低碳農業以及農產品保鮮儲存和精加工等技術研究和推廣。

三是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既要強化標準的制定,更要強化標準的實施,要努力制定與全國配套、與世界接軌的高層次標準,爲杭產農產品搶佔國際市場打好基礎。四是全面推進農機化建設步伐。要根據農業產業結構“立體式”調整和產業帶建設的需要,加強新機具的引進、試驗、推廣工作,提高農機化的覆蓋面,實現農機爲農業生產全方位服務的目標。

二、深化農技推廣體制改革,創建多元化社會化農技推廣服務體系。

一是按照“強化公益性職能、放活經營性服務”的原則,加快構建職能合理明確、體制適應順暢、隊伍穩定精幹、經費充足保證的市、縣(市)、鄉鎮三級國家公益性農技服務組織。同時,逐步建立和完善市、縣(市)兩級區域優勢特色產業品種改良中心、良種引進示範中心和產品精加工研究中心。

二是按照市場運作模式,積極鼓勵農業科研院所、高校、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開展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後的社會化服務,強化知識產權理念,開拓農業科技市場,扶持培育主體多元化、科技含量高、優勢突出、競爭力強的科技型農業產業集團。

第三要在全市建立村級農業科技服務站,以政府出錢買服務的`方式健全農科服務網絡,在服務千家萬戶的同時,提升整體農業的科技水平。

三、培養高素質的農業勞動者和專業技術隊伍,構建農技教育培訓體系。

要整合科教資源,建立新型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網絡。根據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帶發展和農業產業化、農村城市化的需求,拓展農民教育的廣度和深度,把傳統的兼業農民培養爲一專多能的新型產業農民。要建立鄉鎮責任農技人員繼續教育制度,安排專項資金,擴展培訓內容,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把責任農技員培養成一專多能的“農業全科醫生”。加大對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高素質專業科技管理、農業技術推廣人才的培訓,繼續實施“131”人才工程和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制度,改善農業人才的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和職稱結構,真正形成一支業務精、能力強、結構合理的現代農業科技隊伍。

科技創新論文3

一、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現狀

雖然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在多年的發展中取得了斐然的成績,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面臨着一些問題。從教育體制來看,雖然素質教育開展多年,但是大學聯考的指揮棒還在發揮着作用,考試成績依然是決定考生升學去向的關鍵決定因素,因此,高中生進入大學學習後首先擺脫掉巨大的學習壓力後,對學習和研究的興趣蕩然無存,其次由於學習方式的機械化、技巧化導致學生思維模式固化,這種僵化的頭腦直接阻礙了大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形成。另外,許多高校對大學生科技創新宣傳、組織的力度還不夠,認爲這僅僅是一項任務,甚至有的學校將學生創新成果的多寡看作政績。而多數院校,在組織過程中甚至把自己的課題拿來讓學生參賽。從師資隊伍建設來看,多數高校還沒有形成系統、完善的指導學生開展科技創新的專門指導教師隊伍,許多指導教師基本上都是在正常的教學、科研任務之外指導學生,或者在自身研究的項目課題中分配任務給有志參與科技創新的學生,這樣學生的創意得不到施展。從以往學生提交作品的方向和創新內容看,許多大學生科技創新計劃選題過於寬泛,致使研究難以形成實用的成果,這一點在人文社會科學類作品中尤爲明顯,在研究方法上往往不能突破學科,沒有形成多學科、多專業的組合、交叉。當然,依然有高校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宣傳組織沒有提升到帶動學風建設的高度,沒有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出現了學術氛圍不濃厚,參與面不寬的現象,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礙或影響着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有效開展。

二、完善大學生科技創新帶動學風工作的路徑選擇

1.通過完善課程體系培育科技創新在學風建設中的引導作用

隨着高等教育對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視和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過去忽視時間、缺少創新的傳統教學模式、方法等受到極大衝擊。網絡公開課等第二課堂的開發、開放,各高校開展的科技創新課程的實踐,在網絡上平臺上逐步建立,創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教育體系呼之欲出。大學生科技創新是一個複雜的綜合體系,是重塑高校學風的要素。各高校發揮自身行業特色和傳統學科優勢,在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平臺建設以及營造創新學風的實踐活動的維度、廣度、深度依然有空間去研究探索。重新審視大學生科技創新在推進學風建設中發揮的潛在價值,開展協同創新,建立更完善的教育體系制度,構建大學生科創引導學風建設新機制,協調各方面的新問題,綜合社會、學校、教師、學生、企事業單位、國際合作辦學等的優勢,構建更加完善的大學生科技創新體系來推進學風建設。

2.以傳統爲基礎,以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爲目標建設學風

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取決於高校學科建設和教育體系建設的結構和目標的合理設置。學科建設是高校教育發展的核心,而學科建設的目的'是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素質,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根本,學科建設水平能否帶來學生教育質量的提高體現的是一所高校的教育質量的核心競爭力。當今社會,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發展仍然是高校的三大主要職能,而大學的人才培養、學風建設又是其他兩個職能的基礎,更是其他兩個職能的體現。專業設置應按照從事某類或某種社會職業所需要的專業素養和技能設置,培養方案應結合學科體系與社會職業需求。只有不斷提高大學的學科水平,才能更好地培育符合社會需求的學生,承擔起服務社會的職責,這一切都要求高校學風建設要以科技創新爲目標,科技創新又應該是學風建設的題中之意。因此,高校應進一步立足、發展自身特色優勢學科,以學科建設爲基礎,發揮其對人才培養影響因素的作用;同時要緊跟時代發展需求,加強專業建設的時代性,培養創新氛圍,營造良好學風,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最終爲大學生科技創新提供堅實的'基礎服務。

3.創新和拓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載體和形式

第一,開展學生學術活動,建設科技創新宣傳平臺。營造良好學風,吸引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應該加大學生活動中大學生科技活動的宣傳。高校要組織科技活動來普及科技創新信息、培養科學興趣、組織經驗交流會交流科研心得,邀請專家學者和指導教師開展講座、指導課,豐富科技節的內容,提高科技節的水平,吸引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從而營造人人關心、知曉,人人志在參與,實踐知識提升動手能力的學習氛圍。通過這些活動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科技活動,帶動學風建設。第二,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觀摩大型科技賽事。在廣泛宣傳的基礎上,應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等各類高層次科技競賽。完善選拔機制,組建專業固定的指導教師隊伍,有制度、有程序的組織學生、選拔培養優秀人才,幫助學生將創意、想法轉化爲作品。在檢驗大學生科技創新實力的同時,培育良好的校園科技創新氛圍,激發更多學生的科技創新熱情。

4.營造鼓勵科技創新的校園文化氛圍

創新活動的深入開展需要高校科技創新文化氛圍的培育和推動,因此高校應重視科技創新文化氛圍的培養工作,將其作爲校園文化的主要內容設計、積極培育、推廣,加強制度規範建設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新項目,提升大學生參與學術創新和科研項目的積極性。對參與創新活動並取得成果的學生予以精神和物質層面的獎勵,例如:申請專利、發表學術論文,在大學生綜合素質考覈體系中加入創新能力指標,在獎學金評定體系中增加科技創新的類別,以形成大學生追求真知、勇於實踐的育人氛圍。高校管理者還應重視爲學生組織營造更多的學術交流機會和平臺,鼓勵學生參加校內外乃至國內外的各種學術論壇,開放科研文獻檢索平臺,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公開課等形式開展交流活動,開拓學生視野,鼓勵學生髮展多元化思維能力,以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文化氛圍,從而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

三、結語

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的培育體現高等教育的效果和社會效應,對於推進社會進步、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以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爲目的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教育是當前高校提高學風建設的重點。因此,依託科技創新提升學風建設水平,與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形成互動機制,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既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更是國家長遠發展的需要。在全面認識並深刻分析當前大學生科技創新教育及活動現狀的前提下,需要高校管理者不斷提高思想認識水平,不斷加強人財物方面的保障、豐富科技創新活動的形式、注重科技成果實用性、創新管理理念,形成以科技創新帶動學風建設,以學風建設保障科技創新的長久發展,建立起相對完善的工作機制和長效機制,切實解決當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存在的氛圍不夠濃厚、物質保障缺乏、激勵機制不健全、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等共性問題,從而以科技創新提升學風建設,以學風建設保障科技創新發展的良性循環,從而推動高等教育工作健康、快速發展。

科技創新論文4

高等院校是提高國民綜合素質的重要陣地,改革開放後,中國高等院校在辦學方式、辦學規模和辦學層次上均發生很大變化,高等院校綜合實力不斷提高,爲國家輸送了大量適應現代化建設的人才。與此同時,爲了拓展辦學模式、增加高等院校經濟實力,促進高等院校的全面發展,各高校根據自身的優勢,在高校產業發展上開展了積極探索。有些高校產業發展已頗具規模,實現了集團化運作,爲國家、高校創造了大量財富。但總的說來,中國高校產業的發展還是後勁不足,面臨困難不少,在市場競爭中缺乏活力。爲此,國家教育部門專門召集全國84所大學校長研討解放高校科技生產力這一重要話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將給高校產業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宏觀環境。但無論如何,高校產業發展仍存在大量問題急待解決,還有很多關係須進一步理順,筆者擬從高校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之間關係做一些探討,以供高校產業發展參考。

1中國高校產業現狀

據統計,截止20xx年,全國有671所普通高校創辦校辦企業5451個,其中學校獨資企業4793個,佔企業總數的87.93%;由學校管理的企業爲4217個,佔77.36%,由校內院、系、所管理的企業1234個,佔22.63%[2]。由於高校辦產業已擺上高校工作的議事日程,因此,辦產業的高校多、高校辦企業也多,但不同高校、不同企業的經營狀況是不一樣的。總的來說,20xx年度全國高校產業銷售(經營)收入484.55億元,實現利潤45.64億元,國家繳納稅金25.42億元,但1/6的高校完成了銷售收入的90%,5/6的高校企業效益不理想。並且高校科技企業的銷售收入只佔全國高新技術企業總收入的2.3%[2]。因此,儘管高校擁有豐富的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資源,是國家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但高校產業中科技型產業的經濟總量和經濟規模仍然較小,這意味着高校科技企業具有很大發展潛力。目前銷售(經營)收入過億元的學校有10所,即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大學、石油大學(華東)、南開大學、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因此,大部分高校產業存在效益不明顯、自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資源未充分利用、學校回報少等特徵。當然,校辦企業在接納學生實習及參與碩士、博士、博士後培養等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xx年度校辦企業接納學生實習人數達78.19萬人次,累計工時16104.7萬小時;20xx年度參與培養博士生1021名、碩士生3471名。

截止20xx年底,全國高校5451個校辦企業的註冊資金總額爲172.65億元,資產總額736.25億元,負債369.12億元,所有者權益367.13億元,資產負債率爲50.12%。其中20xx個科技型企業的註冊資本金爲129.31億元,企業的資產總額爲577.41億元,負債276.34億元,所有者權益301.07億元,企業的資產負債率爲47.86%p]。由此可見,總體上講,中國高校校辦企業均負債經營,且負債率較高,這無形當中給校辦企業經營造成很大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束縛了校辦企業的發展。

2高校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

影響高校產業發展的因素很多,有制度因素、有領導因素、有管理因素,也有技術、資金等因素約束校辦企業的發展,但主要制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2.1管理體制不健全

校辦企業,經營的效益的好壞,不能說與校領導班子無關。凡是經營不善的高校產業,要麼是校領導班子重視不夠,要麼是校領導班子放權過大。在國際接軌日益強調、在市場競爭非常劇烈的背景下發展高校產業的,風險與挑戰並存。稍有不慎,難免會出現有投資沒有回報的現象,因此,必須學校領導班子必須加強對高校產業發展的研究和引導,建立健全高校產業管理體制,既要加強高校產業的宏觀領導,也是加強高校產業的微觀指導;作爲高校領導班子,既要出面爭取政府的政策支持,也要出面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扶持。尤其在高校產業發展面臨體制不行、經驗不足、經費不足、人才不足的情況下,高校領導班子應該花較多的精力研究高校產業的管理制及產業的開拓問題[4]。學校在放“權”與抓“權”管理上應該有一個“度”的把握,應該建立健全高校產業發展的科學的管理體制,高校與產業之間應該有一種恰當、合理的關係。

2.2生產鏈不協調

高校產業的發展應該是面向市場,服務社會,因此必須與市場、社會相聯繫、相結合。但不少高校產業的發展,仍然是一種人財物都在高校內部轉動、依靠自身的力量發展高校產業的模式。沒有充分將高校的資源優勢與社會上的優勢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或者說沒有像研究學術問題一樣研究產業與市場、社會的關係。在缺乏優秀的高級經營管理人才時,並不願花高薪聘請企業顧問;在缺乏高校產業發展資金時,又不肯向社會籌集資金。儘管高校教師知識淵博、學術深厚、財力雄厚,但僅僅依靠行政技術幹部的理論去管理高校企業,依靠高校教職員工的集資款,是無法盤活一個企業、一個產業。只有藉助各種社會力量充分實自我、發展自己、完善自我,才能保證高校產業持續健康地發展。

2.3產業投資方向不適當

高校產業的投資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產業的發展態勢,投資方向必須是依託高校科技優勢、面向市場、爲社會服務社會,因此,高校產業應該有一個適當的投資方向。總體上講,應該是以高校自身科技優勢爲基礎,揚其優勢、避其不足,準確把握投資方向。以高校科技優勢在市場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以高校科技優勢搶佔市場、增強市場競爭力。但中國的高校企業往往做不到這一點,對該投資什麼心中無數,摸着石頭過河,難免會弄溼了鞋。高校產業經營不好的,大部分與投資方向選擇不當有關。由於投資方向選擇不適當,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當然,也有很多高校的企業投資既是以高校優勢科技爲基礎,又迎合了社會和人類對該產品的需求。如福建農林大學校辦產業以蜂蜜產品及茶葉產品爲投資方向,則一方面符合學校優勢科技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也符合羣衆對保健的需要、對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因此,此投資方向是適當的。

2.4運行機制不靈活

高校產業的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其學問可大了。針對不同的產業、不同的高校,其產業運行模式可能不能一樣[5]。有的可能必須依賴於學校的直接領導,而有的則可能應脫離學校的領導。因此,高校產業運行機制應是靈活多變的,其宗旨是爲學校創造財富。在高校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高校在辦企業方面應有一個退出機制,華北電力大學“四方公司”所以能發展成如此大的集團,就在於它較早地脫離了學校,完全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行事。因爲現有的校辦企業大部分都是學校控股或參股企業,爲了盤活高校產業,在適當的時候應當對這些企業的資產進行評估,對高校企業進行改組、改制、重組,也可以考慮將屬於學校的股份出售。然後由股東大會選舉董事長、聘請總經理,使這些企業真正按照市場規律辦事、發展、壯大。通過改組、改制、資產重組,組建企業集團公司,拓展市場、擴大經營規模,集團實力顯現,涌現出一批如北大方正、清華同方、清華紫光、天大天財、東大阿爾派等很有潛力的企業集團和上市公司,其高成長性和示範作作,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倍受矚目。這樣不僅規避了高校所要承擔的各種風險,而且使原有的校辦企業在沒有婆婆的情況下可以更加規範化地管理企業、發展企業,形成企業集團。

2.5優秀的高級經營人才不具備

市場經濟的競爭,企業的競爭仍然是人才的競爭。高校產業作爲一個企業管理的層面,經營管理人才至關重要,目前高校企業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最重要的應該是缺乏在市場競爭中能獨擋一面的高級經營人才。高校雖然是國家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各類人才薈萃的地方,但真正懂得經營的人才卻很少。因此,往往是搞行政或技術的幹部去管理校辦企業,他們不熟悉市場競爭規律,沒有營銷經驗和促銷手段,沒有融資辦法和渠道,沒有投資理念和投資方向。更主要的是,他們不善於發揮高校的優勢和特色、不善於投資和經營,導致跟着市場走的跟風現象,結果在市場競爭往往處於劣勢,從而給學校帶來經濟損失。

3科技創新是高校產業發展的動力

高校的中心任務是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及社會服務,科學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之一,高校高新技術的產業化既是高校社會服務的主要形式,也是高校校辦產業發展的重要技術創新。加強科學研究的科技創新、發展高科技社會功能、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是21世紀高等院校教學、科研、產業三大中心功能的集中體現。高校是科技創新的主要陣地之一,從而導致高校產業應該是高校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要基地之一,它在推動區域經濟和科技創新產業的發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中國高校科技產業的銷售收入自1991年以來每年以40%左右的勢頭增長。北京的“中關村”,在北京市工業經濟的發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貢獻率達5%。從中國高新技術發展的趨勢來看,以高校爲核心的高科技產業和高科技園區已成爲中國經濟的一個新的增長點。因此,科技創新是高校產業發展的基礎和保證,是高校產業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3.1科技創新是高校產業發展的基礎

技術創新是科研工作者認識和改造自然的科學技術的結晶,是實現高校產業技術革新的重要源泉,是高校校辦產業發展的巨大動力。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技術創新或者說技術革新對社會經濟發展都起主導作用。隨着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產業結構日趨於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調整與發展,科技對產業發展的作用日益增強。高等學校是傳播科學技術、提升科學技術、實現科技創新的主要源泉,因此在知識密集型產業的轉型過程中高校產業應該具有其自身的優勢。技術創新產業已成爲產業結構中深度科學化、高度社會化和產業化的根本突破力量。技術創新不僅爲行業經濟、區域經濟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而且在生態-環境-資源-人口等的可持續發展中創造了發展基礎。科學技術的革新、研究、開發、產業化,已經成爲各個企業發展的可借鑑的模式。衆觀各跨國公司和大型企業集團,它們爲了自身的發展,均專設了一定的試驗研究機構與諮詢機構、產業技術院所、科研型工程中心、現代科技園區,爲其自身的發展設計了一個技術平臺,也爲其自身勾畫出一個技術創新產業發展的基本輪廓。因此,高校產業的發展根本也在於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高校產業發展的基礎。

3.2科技創新規律是高校產業發展的方向

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是由科學探索、技術研究、工程開發、生產經營等基本活動構成的。20世紀的科技創新模式已發展成爲“科學-技術-生產”的新模式。任何科技創新活動,其探索與開發的內涵均是爲了滿足不斷髮展的社會的需求爲目的,是希望能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產業化。全球高技術產業的形成和發育,在總體上可劃分技術創新產業、流通一服務產業和規範化生產三大環節,三者協同發展,互相促進已成爲當今高技術產業發展的規律。因此,高技術產業的初級階段是技術創新產業,其具有規模較小、服務面有限等特點,可以理解爲技術的孵化器或者說規範化生產的中試過程。高校本身是高新技術的發源地,具有其技術優勢,較適合於發展技術創新型產業。因爲高校產業集科學探索、技術研究、工程開發和生產經營爲一體,是最符合高技術產業發展規律的組織形式之一。通過產學研合作共同承擔國家、地方、行業和企業的科技攻關項目,與企業聯合建立研究開發機構、共建高技術經濟實體,自主創辦高技術企業以及提供教學、科研基地,已成爲高校產業的重要功能。

3.3制度創新是高校產業發展的保證

制度創新是高校校辦企業發展的前提和保證,制度創新首先是管理體制創新。管理體制關係到校辦企業的責、權、利等關係,影響到企業的整體效益。同樣的一個企業,管理體制、管理模式不一樣,其結果可能完全不一樣。但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企業,其管理體制也不可能一樣,每一企業均有其特殊的環境和背景,應因校自宜,不能強求某一固定的模式。制度創新其次是管理創新,既要重視物質的管理實現節流開源,又要重視以人爲本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要重視培養高素質的.企業管理者和職工隊伍,提高管理層的把握市場和決策能力,市場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是事業成敗的關鍵,現代社會一切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必須高度重視人才的培養和使用,並在人才的培訓、教育、就業、晉升、獎勵、使用等各環節上、機制上、方式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創新;要重視行業及企業信息的收集與處理[6],提高信息傳遞和反饋的速度,開發利用信息所蘊藏的價值,提高企業管理效率。制度創新還要建立科學的創新機制,發展高校高技術產業。一是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加強學校科技人員與校辦企業的科技聯姻,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勢力強、人才集聚的優勢,使高校校辦企業成爲產學研結合的經濟實體;二是建立技術創新機制,既重視與高校本身科研工員的合作,又強調企業科技人員自身的技術更新和改造,建立技術更新、與改造與獎勵制度,對貢獻大者既進行物質獎勵也開展精神獎勵,在職稱晉升、幹部聘用等方面優先考慮,從而爲高校校辦產業的技術創新提供溫牀、提供機制、提供技術支撐;三是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高校高技術產業是一個高風險、高投入的產業,必須優化投資環境、改革科技投資體制,多渠道籌集社會、企業和個人的資金,加大高校產業的投入,實現高投入、高產出。

3.4產學研相結合是高校產業發展的源泉

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指出:“有條件的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要以不同形式進入企業或同企業合作,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解決科技和教育體制上存在的條塊分割、力量分散的問題”。福建省開展的“6.18”項目對接爲科研院校、企業架起了一座合作橋樑,是產學研結合的重要平臺。因此,高校企業作爲近水樓臺,應抓住高校自身的科研機構,完成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全過程。

(1)產學研結合可尋找技術創新點。高校擁有大量學科及綜合高級人才,適合於開展基礎科學研究和結合產業升級中的關鍵技術進行攻關,通過產業界、政府、學術界及研究機構分工協作,實現優勢互補。產學研相結合有利於企業利用資金基礎設施、工程技術、人力與學校科研機構單位共同實現技術孵化,從而實現科研成果的直接轉化。

(2)產學研結合有利於人才互補。高校企業和高校之間可以雙向定期租用、借調、互換技術人員,也可聯合組成攻關組,就某一項目或課題合作研製氣這種有計劃、有目的的人才交流,有利於知識產權的保護和人才的長期培養使用。

(3)產學研結合,有利於高校自身成果的轉化,增強高校爲社會服務的能力。每一高校在不同時期均研製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如福建農林大學20xx年新上各類科技項目360項,總經費6808萬元,其中國家部委項目62項3022萬元,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1項、973項目子課題2項、國家863專題1項及子專題3項等;通過鑑定(評審)成果31項,獲國家科技獎3項、省科學技術獎22項,申報專利18項,其中授權13項;12個新品種通過審定、認定或鑑定。這些成果凝結了全校廣大科研人員的智慧和心血,很多項目研究水平處於國際領先、國際先進和國內領先水平,具有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化開發前景。

4結論

高校產業的發展既是高校高新技術的孵化器作用的延伸,也是高校高新技術的產業化的關鍵環節,在提高高校地位、服務社會及促進科技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但中國高校產業發展雖然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但仍表現爲後勁不足,困難重重。分析中國高校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其制約因素,是進一步提高高校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高校產業競爭力及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的需要。科技創新是中國科技發展的方向,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核心所在,因此,必然成爲高校產業發展的基礎、保證和動力。要實現高校產業的又好又快發展,關鍵是體制創新、管理創新、機制創新和產學研有機結合,這是高校產業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科技創新論文5

摘要:經濟的發展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但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對於環境的重視程度不能有絲毫的懈怠,就現實來說我們對於低碳經濟的發展還是有不足的,我們也在進行不斷的努力來彌補我們的差距,研究也在不斷深入。本文在進行詳細研究後,就低碳經濟的研究背景和意義,發展低碳經濟的方式等幾個方面做出論述。

關鍵詞:污染;氣候;科技

工業發展在給全世界帶來經濟和科技的迅速發展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無窮的環境污染問題,在人類生活方面給我們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在針對人類發展的問題上,全世界都在尋求低碳經濟的發展,但是由於技術和現實因素的限制,很多地方的情況還是不容樂觀的。但是我們發現,科技創新一直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所以在面對低碳環保問題的時候,發展科技就顯得極其重要,也能起到關鍵的作用。

1低碳經濟的研究意義

在工業發展迅速,但是污染對於人類正常生活影響越來越巨大的情況下,低碳經濟的發展將成爲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發展低碳經濟不僅僅是國家和國際層面上對於生態和社會文明的必然選擇,同樣也是人類進一步發展的必經之路。就我國來說,我國的經濟發展追求可持續發展,而我們可以清晰的發現,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不健康的,會對人來造成不利影響,所以低碳經濟的發發展對於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有重大意義的,同時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重要手段。低碳經濟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一個企業只有真正的做到了低碳發展才能在現代社會中健康發展。低碳經濟的發展必然要求科技的不斷進步,科技的進步還會爲企業帶來產品技術上的革新。所以低碳經濟的發展不僅僅是對環境和氣候的影響,還會對企業的技術,產品帶來新的生機。一個企業專注於低碳經濟,那企業的科技創新和技術發展必然走在同類企業的前列,這樣就會增加產品的技術層面實力,在市場方面就會搶佔先機,對於企業自身的發展也是極其重要的,所以低碳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

2低碳經濟發展的方式和手段

2.1提高能源利用率及能源結構優化

我國的能源結構還是較爲落後,難以維持持續發展的。另外能源利用率也處在較低水平,我國的能源有很大程度上的浪費,這對於原本資源就有限的社會來說是極其不利的,所以我們要發展低碳經濟,做到節能減排。對於能源利用率的提升,要做出的努力有很多,首先是對於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對於第三產業的發展應當是大力推動的,而工業的發展應當主要由科技創新來帶動,不斷通過高效益,低能耗產品的開發和發展來提升能源利用率;其次就是不斷髮展技術,提升產品生產中的能量消耗,對於節能減排從每個產品入手;最後,是對於創新的不斷髮展,技術的發展和企業的進步都是依靠技術來進步的,國家應當採用政策來推動企業的科技創新,不但能夠爲企業帶來更好的效益,更重要的是對於低碳經濟的推動,這樣就可以提升能源利用率,優化能源結構,不斷推動國家環境發展。

2.2能源結構發展與清潔能源發展

我國能源的利用和發展仍然是以煤炭爲主要能源消費結構的,所以我國的能源結構發展相對來說是不健康的。清潔能源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氫能等,他們對於環境的影響程度相對與傳統化石燃料來說是相對較小的。但是我國對於清潔能源的發展是極其缺乏的,全國大部分地方還都是以傳統能源爲支柱來帶動經濟的發展。由於清潔能源的發展要求一定的技術,同時在發展前期看不到良好的受益,所以很多企業選擇不發展,這對於環境來說就是極其不利的。在這種情況和形式的限制之下,我國對於清潔能源的發展應當尋找更好的途徑和更詳細的發展方式,對於中小型企業,我們應當給予支持,但同時應當要求我們加強監督,不能放縱不管,對於較大的.企業應當加強管理,要求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加強清潔能源的使用。

2.3二氧化碳的收集與利用

二氧化碳是環境中自然存在的物質,本來對於環境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由於近些年來化石燃料的過度使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劇增,對於環境已經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溫室效應的出現給我們的正常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所以我們要增加對於二氧化碳的收集和利用環節。對於二氧化碳的收集利用,最爲直接的方法就是進行植樹造林,在樹木的影響之下,可以將二氧化碳轉變爲養分,促進綠色植物的生長和發展。同時植樹造林不僅僅是低碳經濟的重要內容,更爲關鍵的是,植樹造林可以促進生態恢復工程的發展。當然除了植樹造林外,在燃燒過程中將氫氣和二氧化碳混合,通過工業手段提升二氧化碳濃度,對於二氧化碳的收集就會更爲方便。在我國來說,不僅對於二氧化碳收集的技術發展不夠,甚至在植樹造林方面大家的觀念和意識都是有待提升的,我們在這些方面還欠缺的很多,所以國家應當不斷推廣,加強管理並增強大家意識。

2.4科技推動低碳經濟發展

在衆多的方法之中,都有對於科技的要求,事實上,低碳經濟的發展是需要有技術手段來支持的,同樣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也會給科技發展提供發展方向。在我國的不斷髮展中,低碳經濟和科技進步是必不可少的,這就要求我們將科技創新和低碳經濟相結合,在推動低碳經濟的時候能夠不斷推動科技的發展,並將二者緊密結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低碳經濟的科技發展都是我國所缺乏的,所以我們應當不斷努力,才能真正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

3總結

在我國來說,經濟發展一直保持着較爲迅速的發展,但是對於低碳經濟來說,我們的發展還是有巨大欠缺的,還需要我們的不斷努力,就現實來說,我們和世界較高水平差距較大,只有不斷髮展科技,加強人民的意識和思想,可以堅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們對於低碳經濟的發展會越來越來好。

參考文獻:

[1]週中林,肖禕平.低碳經濟下中國企業生產管理創新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xx,32(23):99-102.

[2]黃山,範潔文,鄺偉鵬,等.基於信息整合的低碳物流商業模式創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xx,(5):225-228.

[3]王蘇生,常凱,許靜霞,等.廣東省發展低碳技術的金融產品和機制創新研究[J].廣東科技,20xx,24(18):5-7.

科技創新論文6

1我國現代林業科技創新發展的現狀

(1)現代林業從業人員科技創新意識薄弱,對科技支持的資金投入有限,科研人員隊伍素質不高,科研成果正逐年下降,且有些科技成果不能轉化應用於林業生產,成果轉化率低。傳統的林業經營中的科技投入比較少,長期形成了放任式管理,“靠天吃飯”的理念,林業產業普遍忽視科技對林業的作用。

近幾年由於科技不斷髮展和發揮作用,部分林業工作者認識到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但仍需要加強科技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學習,真正應用於實踐,努力提高科技成果的應用率。

(2)林業科技發展與市場結合度比較低。我國林業以傳統的初級產品爲主,林業生產沒有形成商品化、產業化的規模,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林業產業結構不完善。目前我國的林業發展已經有所改善,部分地區也正在因地制宜地發展林業,並發展林下經濟推動地區經濟發展。

但林業的科技改革發展仍比較緩慢,林業科技處於低水平狀態,不能滿足需要。林業產品以單一的工藝,簡單的產品爲主,林業產品加工和針對市場的研究服務仍沒有改善,爲林業服務的意識不強。現代林業與科技創新相結合中,應把科技創新作爲林業企業發展的推動力,只有科技不斷髮展創新並融入企業的生產纔可以提高林業企業的競爭力,將林業技術轉化爲林業產業。

2促進林業科技創新發展的對策

(1)培養、提高林業從業人員的科技創新意識。林業發展和生態改善都要依靠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因此領導和羣衆都應轉變傳統觀念,重視科技發展對林業產業的重要作用,將科技興林作爲現代林業的發展戰略。提高科技創新意識,多組織學習普及科技對林業的重要作用,提高認識,不斷學習新技術新知識,從而達到不斷提高自身的科技創新意識和接受運用科技創新成果的能力。

(2)重視科技人才培養和儲備,建立科研系統,完善科研體制。現代林業要與科技相結合實現發展,就必須加大對科技人才的投入,聘請並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化人才,優化人員結構,提高林業從業人員的整體水平。之前的科技創新成果主要集中在高校和專業的科研機構,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有待提高。因此要建立林業科研系統,多培養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將科技創新成果運用與林業的生產發展中。

(3)以市場爲導向,以國家政策爲指引,發展現代林業科技。目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決定,林業發展要受到國家政策干預和市場調節的雙重作用。目前政府幹預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且可持續發展政策促進生態環境保護,使現代林業發展重視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實際發展,充分有效利用森林資源,發展林下經濟、林業旅遊業,維護生態平衡的同時發展經濟。現代林業發展還應結合市場需求,以市場爲導向,科技創新以市場需要爲方向,生產有需要的產品,從而獲得經濟利益,以資金再支持科技創新成果,形成良性循環。

(4)發揮科技創新對林業生產的重要作用。

1)科技創新用於林木品種培育,針對不同的氣候和土壤等自然環境特點,培育不同的優良品種,併合理安排種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實現生物技術的科技化。

2)科技創新用於綠色施肥、綠色農藥等環保方向。生態環境越來越惡化,人工種植的樹木自身的調節修復能力有限,要保證健康成長,當遇病蟲害時要科學地研發使用新型綠色農藥。並在植物生長的過程中,針對性地研發使用綠色化肥。

3)科技發展促進林業體系的全面完善,如用科技手段推動林業防火體系的完善。

由於森林火災頻發,對於現代林業防止火災也非常必要。林業發展離不開科技支持,現代林業科技就是以科技創新爲動力推動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現代林業發展與科技創新密不可分。林業發展中要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素質,引進培養科技人才,不斷完善科技創新機制,從而推動林業的全面發展。

科技創新論文7

摘要:高校課程改革要求培養具有適應性和創新性的高素質人才,培養大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數學建模是提高學生應用意識和數學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學校結合各學科特點及學生情況,開設數學建模課程,改變傳統的數學教學方式,在各科教學中穿插數學建模思想,通過課內、課外數學教學的有機結合,培養大學生的數學建模思想,能夠使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有利於提高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

關鍵詞:數學建模;科技創新;實踐能力

一、引言

加強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已是世界各國教學改革的共同趨勢,也是我國實現“科教興國”戰略的基本要求。新的課程改革強調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多年來的教育實踐證明,數學建模的教學在大學生的創新教學中的地位和意義已是舉足輕重。學校可以通過數學建模,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數學教育本質上是一種素質教育,從開始受教育,就接觸數學學科,數學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不僅僅是要掌握這門課的知識這麼簡單,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實際問題都能用數學語言來描述,把實際問題轉化爲數學問題,再來描述、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建立數學模型、求解數學模型的過程。在數學教學中,就不能和現實完全脫離,這種和現實脫軌的傳統教學狀態使學生雖然掌握了技術,卻不能學以致用,填鴨式的教育並不能使學生真正成爲現在社會需要的有用人才,數學建模就是將數學和外界聯繫起來的一個通道。通過數學建模培養大學生對於新問題在短時間之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想。

二、制約大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問題

目前,數學教育主要還是關注在題目上,學習的目的大部分都是爲了獲取高分。如果高校的教育從公式、定理展開,學生的作業、學習也依葫蘆畫瓢的積分微分,這種方式訓練出來的學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雖然按教材中規中矩、按部就班地授課,可以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知識,也能獲得暫時的效果,然而當學生走向社會時,這樣學習到的知識往往不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幫助,這種情況顯然不是在數學教育中理想的狀態。書本上看起來或晦澀難懂或明瞭清楚的概念理論應該不僅僅帶給學生在校時的分數、獎學金,應該瞭解精髓,懂得他們背後的思想和生命力纔是數學帶給我們遠比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東西。

無論是以後從事什麼崗位,接受過的數學教育鍛鍊過思維、邏輯,使學生在面對實際問題時更能明白事情的問題所在,更能有邏輯、更有方法的解決問題。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發散創新的能力。傳統的教學過程既然很難做到,那麼就要通過別的方法訓練大學生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高校中推廣數學建模是一種能實施、易實施又有效的方法。

三、高校大學生數學建模創新活動的建設內容

針對現狀問題,我們以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爲目的,通過建設高效的數學建模創新活動,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活力和運用數學方法解決複雜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

1.從全校相關專業中選拔有實戰經驗的教師進行培訓根據不同專業的特色,從全校範圍內選拔優秀的數學建模指導教師團隊;根據數學建模特點,對指導教師進行專業培訓和學術交流。比如,參加數學建模培訓班,與其他高校優秀建模教師進行學術交流。邀請有實戰經驗的專家做數學建模的學術報告。根據指導教師特點進行分工,研究不同領域的數學建模問題,通過專兼結合達到知識結構的優勢互補。

2.將數學建模思想融入學生的認知當中現代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說:“探索是數學教學的生命線。”Moor教學法提出學習數學最好的方式是“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因此,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建模過程中,探索建模方法。在選題時老師應引導學生,開發學生的開放性、探索性,開拓更廣闊的探索空間。講解建模環節,教師要善於把建模材料組織成一個體系,爲學生創造探索環境。數學建模環節,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勵學生獨立思考,出錯環節協助其自主分析出錯原因,並從錯誤中尋出思維的合理之處。教師引導學生建模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將實際問題轉化爲數學問題的能力;二對轉化過來的問題,應用數學解決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實際問題還原成所學數學知識,使學生可以藉助自己的認知結構主動構建數學模型;從數學問題原型出發,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概括得到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的教學方式符合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體現教學中解決問題的心理過程。

3.在全校根據文理科專業開設數學建模通識課大一上學期,全校範圍內開設數學建模通識課,結合各學科的特點,分別開設文科班和理科班,不僅理科生可以受到數學建模思想的薰陶,文科生也可以根據自身的認知體驗到數學建模帶來的樂趣。邀請有經驗的數學建模指導教師進行講授,要結合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

比如,20xx年高教社杯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題目B題“拍照賺錢”的任務定價,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拍照賺錢”等實際問題讓學生切身體會到數學建模思想與生活息息相關,讓學生帶着問題學習。對一些同學難以理解的數學模型的講解時,教師可以將數學問題轉化爲學生已有的認知當中,既通俗易懂,又能夠讓學生通過數學建模產生樂趣。比如,學生在學習難理解的貝葉斯模型時,先驗概率對後驗概率的影響,不知其意而死記硬背,教學中可以用原型引出貝葉斯模型:已知外界的環境變化影響最終決策者的判斷;高等數學中的矩陣,矩陣分解可通過數學建模應用於人臉圖像識別、矩陣的特徵值及特徵向量可以用於數據降維等。通過模型學習概念,強化數學來源於生活的思想教育,理論聯繫實際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看到問題的提出,有利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以此激發學生對數學建模的學習興趣。學期結束時,要求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數學問題提交一份數學建模論文。

4.成立數學建模興趣小組成立數學建模課外興趣小組羣,通過qq、微信等社交平臺,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通過數學建模學習如何在團隊中發揮自己的長處,如何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務。在數學建模課外興趣小組中,學生互相討論時,不同的思維碰撞會產生不同的想法,能激勵大學生養成勤於動腦、善於思考的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鍛鍊學生的靈活性和思考問題的多面性。課外小組中,學校舉辦數學建模系列講座,可以邀請有經驗的專家教師給大家講解數學在實際中的不同應用,宣傳數學建模基本思想,使學生全面理解模型的適用範圍、典型特徵、建模及求解過程。通過對模型深入的理解,學生了解數學建模全過程,進而舉一反三。此外,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分配給學生不同的學習任務,既激起大學生對數學建模的興趣,又保證個性化的培養教育,學生們在小組中能體會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學校可以開展數學文化節,依託豐富多彩的數學課外閱讀活動,使學生感受數學文化,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數學的頭腦解決身邊的'問題,以此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重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以及以新穎獨特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5.參賽人員層級選拔及實訓

(1)校內選拔。全校選拔人員採取自願報名的方式。自願參加的成員能積極、主動地學習,積極地思考問題,將他們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指導教師給定幾個經典題目,按照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的所有規則進行模擬競賽,通過賽前鼓勵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讓學生積極參與。賽中指導教師根據每一位參賽隊員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發揚每個學生的優點,提高每一位參賽隊員的學業素質及水平。賽後根據每位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評出各個學生的等級獎(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根據成績及學生在比賽中的表現,選拔出前20組優秀學生團隊。

(2)優秀學生培訓。學校有針對地對在校內選拔的優秀創新人才進行集中培訓和實訓,從實際出發,以學校培養創新性人才的目標爲指導思想。在數學建模過程中,邀請往屆參賽得獎的學生進行交流,介紹經驗。教師帶領學生觀摩其他學校的數學建模培養方式,促進大學生中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健康快速成長,加強各高校之間以及高校與企業之間的研究,讓大學生從中獲得知識,並讓學生有競爭意識。學院設立數學建模暑期培訓,主要涉及有建模所需數學知識講解、建模案例分析、建模案例練習、全國大學生優秀作品分析、最終的建模考試檢測。

(3)基於理論方法和具體實戰的培訓。理論課方面,主要介紹數學建模基本思想、常用建模方法,以及較爲經典的建模案例。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可以採用啓發式教學,引領學生參與建模的全過程,使學生領悟數學建模的精髓,激發對數學建模的興趣。實驗課方面,爲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設計實現算法的能力,介紹主要軟件(Matlab、SPSS、R和Python)及其軟件包,教學生直接利用軟件編程求解一些簡單的數學模型。實驗課中,教師給出建模案例,讓學生練習,包括(分析問題、提出假設、建立模型、算法設計、實驗操作、結果檢驗、撰寫論文),最後帶領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英語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可以參加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

四、結束語

創新人才的培養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時代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數學建模競賽對大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十分有效,因此學校改變傳統數學方式的侷限性,要結合最新的科學前沿問題,通過課堂數學教學、課外活動將數學建模融入學生的認知當中,通過數學建模思想的培養,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楊豔琦.基於數學建模培訓大學生創新能力[J].產業與科技論壇,20xx

[2]陳六新,張偉.基於數學模型的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xx

[3]張引娣,薛宏智,王阿霞.利用數學建模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J].高等建築教育,20xx

[4]姜啓源,謝金星.數學模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5]王金山,胡貴安,邱國新.將數學建模思想融入大學數學教學全面提升教學質量[J].大學數學,20xx

[6]秦立春,何友萍.高職院校數學建模培訓現狀及對策[J].柳州師專學報,20xx

科技創新論文8

我國智能交通科技創新發展歷程

2000年,我國成立了“全國智能運輸系統協調指導小組及辦公室”,並開展了智能交通系統發展戰略和標準規範的相關研究,形成了《中國智能運輸系統體系框架》、《中國智能交通系統標準體系》等重要成果,明確了我國智能交通系統建設發展的總體技術方向。

“十五”期間,針對我國智能交通系統發展的迫切需求,國家科技計劃對智能交通系統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進行了立項支持,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全國十二個城市進行了ITS示範工程建設。通過ITS規戈叭車載信息裝置、交通信息採集、專用短程通信、汽車安全輔助、交通共用信息平臺等方面的關鍵技術攻關、關鍵產品的開發和示範應用,促進了以智能化交通管理爲主的我國城市智能交通體系建設,爲智能交通系統發展奠定了基礎。

“十一五”期間,面向綜合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趨勢和我國智能交通發展中的重大技術問題,以“提高交通運輸的效率和安全”爲指導思想,國家科技計劃對綜合交通運輸和服務的網絡優化與配置、智能化交通控制、綜合交通信息採集、處理及協同服務、交通安全等重點技術方向進行了持續立項研究支持,攻克了城市交通控制、交通誘導、電子收費、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等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形成了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交通科技創新成果。

面向2008北京奧運會、2010上海世博會、2010廣州亞運會等重大活動的交通需求,“十一五”期間啓動實施了“國家綜合智能交通技術集成應用示範”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支持建設了“北京奧運智能交通集成系統”、“上海世博智能交通技術綜合集成系統”、“廣州亞運智能交通綜合信息平臺系統”、“遠洋船舶及戰略物資運輸在線監控系統”等,爲大型國際活動提供了智能化交通管理和出行服務技術支撐,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智能交通科技在一系列重大國際活動的交通保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針對嚴峻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勢,2008年,科技部、公安部和交通部聯合開展了國家道路交通安全行動計劃,國家科技計劃部署了“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綜合預防、處置集成技術開發與示範應用”支撐計劃項目,跨部委聯合、多單位協同攻關、研究與示範緊密結合,對公路安全保障、高速公路安全控制、營運車輛運行安全、全民交通行爲安全提升、路網安全態勢監測、交通安全執法等交通安全重點關鍵技術進行了攻關研究和示範應用,爲提高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國在推進智能化交通管理技術發展的同時,也十分重視推動智能化交通服務技術的發展,對事關民生的公共交通、公衆便捷出行、交通安全等技術開展了研究和應用。過去的十年中,公共交通管理運營智能化、快速公交、公交信號優先、出租車智能化運營、交通信息智能化服務等面向民生的智能交通技術得到大力發展和廣泛應用,方便了公衆交通出行。國家科技計劃支持的“國家高速公路聯網不停車收費和服務系統”,建設了京津冀和長三角區域國家高速公路聯網不停車收費示範工程,通過科技攻關和示範工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技術體系和標準規範體系,取得了良好的實施效果。成爲我國第一個有統一標準、在全國範圍大面積應用並實現產業化的智能交通項目。

進入“十二五”,我國智能交通科技創新圍繞綜合交通運輸系統效能與服務提升、智能化交通管控、車路協同與安全三條主線,在“86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等國家科技項目中,相繼部署了“大城市區域交通協同聯動控制關鍵技術”、“智能車路協同關鍵技術研究”、“交通狀態感知與交互處理關鍵技術”、“綜合交通樞紐智能管控關鍵技術”、“環境友好型智能交通控制技術”、“多模式地面公交網絡高效協同控制大城市交通主動防控關鍵技術及示範”、“城市道路交通智能聯網聯控技術集成及示範”等一系列項目,對我國智能交通系統建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進行研究,創新成果將對我國智能交通系統建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我國智能交通科技創新成就

十幾年來,我國智能交通科技創新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突破了大批覈心關鍵技術,組織實施了多項具有重大影響的智能交通系統示範工程建設。科技引領和推動我國智能交通系統的建設和發展後來居上,成爲世界智能交通系統發展格局中的重要構成,發展成就爲世界矚目,部分自主創新科技成果和應用躋身世界先進水平。在我國智能交通系統建設和發展的實踐中,國家科技計劃的實施,結合實際應用需求,在城市交通運行智能化監測、道路交通信息採集處理髮布、重大活動交通運行組織保障、大容量快速公交、區域聯網不停車收費等技術領域形成了許多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智能交通科技創新成果。

(1)交通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交通狀態綜合檢測、網絡化電子收費等核心關鍵技術取得突破並廣泛應用。建成了全國機動車和駕駛員管理信息系統、全國鐵路聯網售票系統;綜合交通信息採集、處理及協同服務技術取得突破;交通綜合監測技術與設備廣泛應用,基於移動終端的狀態獲取和集成應用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網絡化電子收費(ETC)技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已在全國26個省市推廣應用。

(2)城市智能交通技術綜合集成與應用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結合重大應用需求,攻克了大批關鍵技術,建設了示範工程,形成一批行業技術規範和國家標準,對重大國際活動交通保障作用突出,推動我國智能交通技術應用水平取得顯著提升。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交通保障對智能交通技術進行了大範圍集成應用;科技支撐全國城市“暢通工程建設”;公交智能化、BRT形成了成套技術裝備;公交一卡通實現了城市間聯網通用。

⑶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技術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建立了我國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統核心技術框架。突破了高精度航空導航、協同式航空綜合監視、空管運行控制和民航空管信息服務平臺等關鍵技術,核心裝備和關鍵系統實現自主研製,達到國際同期先進水平。中國民航新一代空中交通服務平臺已經在空管、航空公司等部門獲得了成功應用,在提升空域利用、減少延誤等方面成效明顯,爲我國從民航大國向民航強國邁進奠定了技術基礎。

(4)智能汽車技術取得重要突破,部分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無人駕駛智能汽車實現了實際道路運行測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汽車駕駛輔助技術領域趕上了國際研發進程,駕駛人行爲監控預警技術研究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5)智能交通支撐道路交通安全水平提升。人因安全研究顯著提升了交通安全執法科技能力和監管水平,安全執法與安全保障技術及應用,提高了道路交通安全總體水平。攻克了一批交通基礎設施安全相關的關鍵技術,形成了適合我國公路交通特點的基礎設施安全技術體系。建成了以交通事故快速救援爲核心的一體化交通應急保障系統,爲交通應急指揮和管理能力提升提供了核心技術支撐。

(6)科技創新推動我國智能交通產業發展初具規模。智能交通領域項目建設主要技術和設備多數爲我國企業自主創新產品。城市智能交通系統建設市場逐年提升,2013年度主要項目市場規模超過200億元。高速公路收費、通信、監控系統以及公路交通信息化和智能化項目市場規模近百億元。智能交通領域的上市企業近10家。

目前,我國智能交通科技支撐體系基本建立,智能交通標準體系不斷完善,智能交通已經成爲我國交通運輸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構成。自主創新、產學研結合、智能交通科技創新培育和推動了我國智能交通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智能交通產業已成爲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內容和新的經濟増長點。智能交通產業的發展,帶動了信息、通信、傳感等高技術領域新技術成果的應用,促進了信息服務、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的提升和發展。

智能交通科技創新發展趨勢

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順應國際高新技術發展趨勢,智能交通科技創新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和要求,也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

日益嚴重的城市交通擁堵、居高不下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通待提升的綜合交通服務水平,是智能交通科技創新發展始終面對的挑戰。我國社會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和智慧城市建設,要求我們必須謹慎思考未來城市交通模式,構建綜合交通體系,倡導綠色出行理念。

未來我國智能交通的科技創新發展將重點圍繞以下方面:

綜合交通運輸協同與效能提升;以服務爲導向,注重ITS的公衆服務和綜合應用服務;不斷採用新技術提高交通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重視道路交通安全保障和安全水平的提升;關注交通環境改善和交通的可持續發展;車路協同系統受到普遍關注。具體技術方面,新技術環境下交通信息精確感知與動態交互、交通需求辨識與交通態勢分析、動態交通仿真與智能化決策支持、交通運行智能化控制與節能減排、人車路協同主動安全與智能駕駛、綜合交通系統網絡優化與協同服務、公路智能運輸與綜合服務、大型綜合樞紐協同運營與高效服務、智能化綜合交通信息服務等都將成爲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

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智能交通系統的發展不僅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也帶來理念和模式的變革。交通運輸部提出要發展“綜合交通、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和平安交通”,交通運輸高安全、高效能、高品質服務的挑戰,使得交通系統智能化、綜合化、協同化成爲發展的必由之路,智能交通成爲現代交通運輸業的重要方向。

科技創新論文9

無論怎樣擡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地位和作用,似乎都不過分。請看最新統計數字:到目前,全省各類產業化組織發展到9809個,其中符合國家農業部統計標準的龍頭企業4188家,創匯型龍頭企業1300多家。各類產業化組織建立農業生產基地5500多萬畝,佔全省耕地總面積的一半以上,帶動農戶824萬戶,佔農戶總數的41·2%,吸納農村勞動力1000多萬人。有40%的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了相對穩定的產銷關係。農民收入的50%以上來自產業化發展。

一、壯大龍頭企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

產業化經營,龍頭是關鍵。我省採取各種扶持措施,把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增強輻射基地、帶動農戶的能力。

扶優扶強,膨脹大中型龍頭企業的規模。“九五”以來,全省每年用於龍頭企業的技改資金都在100億元左右,共引進農副產品加工成套生產線300多條。乳山市中魯果汁集團公司引進世界最先進的加工技術和設備,先後在省內外建起7個果汁廠,年加工能力由2萬噸猛增到10萬噸,帶動果農120多萬戶。與此同時,我省還引導龍頭企業拓展經營領域,由單一經營向多種經營轉變。諸城市外貿集團在肉雞加工能力持續擴大的同時,新上澱粉加工和色素生產項目,年加工澱粉110萬噸,佔全國澱粉年產量的25%,加工黃色素2億克,佔世界飼料用黃色素的33%。

加快發展縣域中小龍頭企業,增強產業化經營的羣體優勢。打破所有制界限,國有、集體、民營、股份制、外資一齊上,調動各方面力量參與產業化經營。安丘市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發展龍頭企業,形成千家萬戶搞加工、千軍萬馬闖市場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達1200家,從業人員8萬多人。

在大大小小龍頭企業帶動下,全省形成了魯中、魯西瓜菜生產基地,膠東、魯中、魯西北生豬、肉雞、魯西黃牛、小尾寒羊養殖基地,膠東、魯北、魯中山區乾鮮果品生產基地,以及半島地區、黃淮流域的漁業養殖基地。這些產業化基地的形成,有效地拉動了全省農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二、完善經營機制龍頭與農戶緊密聯結

各地根據這幾年出現的新形勢、新問題,在探索和創新中建立新型的產業化運行機制,不斷完善“公司+農戶”模式,密切了龍頭與農戶的利益連結關係。

發展訂單農業,在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建立起相對穩定的產銷關係。近年來,各地根據物價波動大,產品價格低的新情況,引導龍頭企業通過保護價收購和利潤返還等形式,加大對基地農戶的扶持。省和各地還通過建立行業協會和舉辦產銷洽談會的方式,強化龍頭與基地的銜接。去年省農業廳組織的專用小麥和專用玉米產銷洽談會,分別簽訂購銷合同15·5億公斤和7·5億公斤,價格比普通產品高出10%左右。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揮了橋樑與紐帶作用。目前全省建立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7萬個。這類組織大都由幾十戶、幾百戶農民自願組成,小羣體共同對接大龍頭,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萊陽市已註冊各類專業合作社200多個,通過這些組織,全市一半以上的農戶與龍頭企業結成了穩定的利益聯合體。相當一部分龍頭企業吸收農民入股,與農戶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農民既是職工,又是股東,連利又連心。萊陽宏富食品公司是1995年由78戶農民入股籌資200萬元興建的蔬菜加工企業,到2000年,入股農民達到120戶,公司總資產增加到2000多萬元,農民每年分到的.紅利一直保持在15%以上。

三、龍頭企業拉動科技興農

通過龍頭企業的科技創新,帶動農業科技進步,已成爲全省科技興農的有效組織形式。在龍頭企業的拉動下,全省實施了科技興農三大工程。

優質高效農產品基地建設工程。適應市場需求的新變化,龍頭企業加大了基地建設的投入。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到2000多萬畝,高油、高蛋白專用玉米400多萬畝。瓜菜面積發展到3700多萬畝,花生、果品、茶葉、桑園、黃煙、花卉、藥材、牧草等3000多萬畝。目前,全省80%以上的生豬實行圈舍飼養,雞、鵝、鴨的設施化養殖率達90%以上。

農業標準化工程。根據近年來國內外市場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新要求,龍頭企業帶動基地、農戶逐步推行標準化生產。我省採取龍頭帶基地的辦法,先後啓動壽光、蒼山、安丘100萬畝放心菜,龍口、棲霞100萬畝放心果,日照10萬畝放心茶,諸城、陽谷的放心肉,以及榮成、蓬萊的放心魚等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

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全省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每家每年用於基地農民科技培訓的支出平均在5萬元到10萬元,合計一年投入大約在2億元左右。諸城外貿集團公司每年都拿出50多萬元資金,聘請國內外專家對基地飼養戶按期培訓。龍頭企業的培訓促進了基地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

科技創新論文10

科技變的是生活,不變的是精神。

現在科學技術強盛,慢的傳統方式,適應人們性的快節奏的現代。必定將落伍甚至淘汰。科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卻不能讓他改變我們的精神。

在新加坡,已經遍地的全國範圍內的2g網絡,換成3G和4G網絡。也就是說非智能手機在那裏是打不了電話的。網絡越好就代表着我們傳輸、接受信號有時間越快、越方便。美國自駕,還有聊天機器人的發展等都豐富了人的生活,技術革新,使人生活更方便。科技創新永遠像一輛火車永不停歇的在前進着。

但是,在開心面前,我們不得不提心吊膽。科技也影響生活,全球的電子競技遊戲日益佔主角。特別是LOL,20xx年擁有1410萬觀衆。而且這種趨勢不斷髮展,唯恐沉迷於遊戲的少年不來,最終釀成無果的`悲劇。一些不法分子肆意地將它作爲賭博的工具寄身場所。不得不使國人更加註重網絡的乾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工作。科技並不是全都美好,但也不是全然否定。

科技雖然給我們帶來了便利,但是我們不可以丟掉我們的精神。當手機電腦代替了書信,別忘了文字的寓意和深刻。當輕軌汽車代替了步行,別忘了和家人散步的美好時光;當整日對着電子設備別忘了擡頭走向外面,感受一下和煦的陽光和大自然的耳語。當原來的農業小國被現代的科技所取代,我們方不可迷失精神的家園。

科技,方便了生活,可唯有自己保持着真摯、淳樸的傳統精神。不丟掉美好的。適宜人類,地球發展的生活品質,才能做到科技和歷史的統一。

科技給人們帶來的變化太多了。像指南針的發明,促進航海、貿易的發展,完成了地理大發現,使人類認識了地球;雜交稻、超級稻的科技成果,提高了糧食產量,解決了世界上人口的吃飯問題;人造衛星爲我們提供了衛星雲圖和天氣預報,還能轉播電視信號……

人類還發明瞭許多對人類有用的物品:電話、電腦、電視……這些物品使人方便幹一些事情。像電話:兩個人即使相隔很遠,但只要拿起聽筒,撥幾個號碼,不用花幾分鐘,就能聽到對方的聲音,進行語言交流。有了電話還不夠,人類又發明了電腦,電腦比電話還好,電話只能聽到對方的聲音,而電腦又可以進行文字溝通,還可以視頻對話,能夠看見對方。如果有什麼節日,發一個E-mail,對方几秒鐘就能收到,既能節約紙張,還可以快速讓別人收到……科技發展提高了我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質量!

新的世紀裏,科學技術會更快地發展,使我們人類生活更加方便,時時刻刻地爲我們服務。所以我們要好好努力學習,日後好好地服務社會。

科技創新論文11

[摘要] 討論了科技論文的標題、摘要、引言、研究方法、結果、討論與結論等幾部分內容的作用和寫作方法,並指出了一些應注意的問題,爲初次撰寫科學技術論文的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 科技論文 IMRD模式 寫作技巧

科技論文是反映科技研究成果和科技管理經驗的一種學術論文。它是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就某一項科技研究成果或管理科學化的探索加以論述,並以可靠的實驗數據或調研資料等爲例證,進行分析論證,提出獨到見解,得出創新結論。早在上世紀50年代,享有崇高威望的英國皇家學會率先制定了科學論文寫作的一般要求,以後對其作了多次修改。這一工作對實現科技論文寫作規範化奠定了基礎。統一規範的科技論文的寫作格式有助於科研成果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同行進行交流和探討,促進科學工作的進展。因此,科學、客觀、規範的科技論文的寫作是科技工作者所必需的。

目前,普遍流行的規範化的科技論文寫作模式是IMRD模式。這種範式始於近代實驗科學興起之際,建立在科學研究的觀察可重現原則之上。它首先界定研究所關心的問題(Introduction),再介紹研究問題的方法(Method),然後陳述研究的發現(Result)以及發現的意義(Discussion)。下面我們依據IMRD模式,對科技論文的標題、摘要、引言、研究方法、研究結果和討論各部分內容的寫作方法加以探討。

一、論文“標題”的擬定

1.標題的作用

標題是論文的“點睛”之處,是對論文內容的高度概括,是最先映入讀者眼簾的部分。讀者首先對標題發生興趣纔會去讀摘要和全文。讀標題的人要比讀原文的人多得多。所以,論文標題要點明主題、標新立異、信息充實,標題中的文字要細心推敲,精心組織。擬出一個好的標題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好的論文標題不僅能引起讀者的興趣,還利於進入論文標題索引,利於論文被檢索、流通和傳播,並且還會引起編輯和審稿人的重視,利於論文的發表。

2.標題的基本要求

標題的長度一般不超過20個字,好的標題應該是儘可能少的詞語充分地表達文章的內容,反映論文的主題和研究範圍。其基本要求是論文標題具有準確性和簡明性。準確性是指恰如其分地反映論文研究的主題和範圍。避免使用含義籠統及一般化的詞語。例如,一篇論文的標題是“土壤施肥研究”便顯得題目太大、太籠統。這個題目雖然表達了論文的研究主題――施肥研究,但是在什麼土壤上給什麼作物施肥就不清楚。應視具體情況補充反映文章主旨的中心詞。如改爲“鹽鹼土壤中棉花的磷肥使用方法研究”就很充實而具體。簡明性是指標題的用詞應簡潔明白,應選用本學科領域最易概括、詞義通俗易懂、便於記憶和引用的規範的術語,使人一看便知其意。例如,一篇論文的標題是“關於在顯微鏡研究中增加一種能在物體和背景之間或物體本身特定部分之間產生顏色差別的新方法”長達40多個字,顯得標題太長,看上去很具體,但讀起來費勁,反而使文章的主題不明確。可以縮短成“一種能在顯微鏡檢查中產生色差的新方法”。

二、論文“摘要”的分類及寫作要點

1.論文摘要的作用

摘要是論文的精華,是對論文的每個部分的概括總結,應該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結果和主要結論。摘要的作用基本上有四個:一是使讀者快速、準確地瞭解到論文的基本內容和創新之處,以決定是否值得閱讀論文全文;二是使刊物編輯人員快速瞭解論文內容,對論文的進一步處理做出反應。寫作良好的摘要,可提高刊物編輯人員對論文的興趣,並迅速做出反應。文章能否被接受發表,常常決定於文章的摘要寫的好壞,因爲審稿人往往閱讀了摘要後就基本決定稿件是否有價值。三是使有關決策人物在沒有時間閱讀全文的情況下迅速瞭解科研工作情況,及時評價成果,對科研工作給以認可、支持、資助,便於開展下一步工作。例如,一些重要的學術會議,會議組委會通常先發徵集論文摘要的通知,根據摘要決定是否通知作者寄送全文,是否邀請參加會議,決定參加哪一個分組討論會等。四是論文摘要通常被編入文摘刊物或檢索類期刊,在更大範圍內流通,其讀者面要比原學術刊物大許多倍,使有更多的同行檢索閱讀或引用該論文。

2.摘要的分類及寫作要點

按摘要的不同功能來劃分,大致有3種類型:即報道性摘要(informative abstracts)、指示性摘要(indicative abstract)和報道-指示性摘要。報道性摘要是全篇文章的濃縮,它不但敘述論文的主旨、方法、主要結果、重要性和結論,而且需要列出有關具體的數據。這類報道性的摘要多用於試驗性或技術性較強的論文,相當於簡介。在有限的字數內向讀者提供儘可能多的定性或定量的信息,充分反映該研究的創新之處,篇幅以300字左右爲宜。指示性摘要主要概括論文的方法、主要結果、分析過程、論點和結論或某一專題研究的歷史、現狀、動向和展望等,其特點是短小精悍,篇幅以100字左右爲宜。這類摘要通常無具體數據,多用於理論性較強的綜述文章。其目的是使讀者對該研究的主要內容有一個輪廓性的瞭解。這種摘要一般適用於學術性期刊的簡報、問題討論等欄目以及技術性期刊等,只概括地介紹論文的論題,使讀者對論文的主要內容有大致的瞭解。報道-指示性摘要是以報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論文中價值最高的那部分內容,其餘部分則以指示性摘要形式表達,篇幅以100~200字爲宜。例如,下面的一篇文章的摘要可視爲報道-指示性的:“分析了佳木斯城區水資源賦存特點及開發利用狀況(注:指示性部分,沒有指出是什麼特點和什麼狀況);指出了該市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已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過境水資源利用率低、水污染日趨嚴重、節水工作進程緩慢、供需矛盾突出等問題;提出了對城區污水集中處理回用、限制採用地下水的自備水源、推進節水工作等對策措施(注:報道性部分,指出了具體的問題和對策)。

一般地說,向學術性期刊投稿,應選用報道性摘要形式。只有創新內容較少的論文,其摘要可寫成報道-指示性或指示性摘要。應該注意的是,摘要不能出現在論文中沒有出現的結論和信息,不要對文章進行評價等。不要有表格和圖示等,儘量不要有縮寫詞,不要用一些冗長難懂的句子。

三、論文“引言”的寫作

1.引言的作用

引言是論文的因子,是對論文的概括性介紹,是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引言的'目的是介紹研究的背景,使讀者瞭解與本課題有關的出版物和最新的研究信息,提出作者研究的問題和範圍,做此研究的目的和理由等。好的引言可以吸引讀者去閱讀全文,真正起到引路的作用,差的引言會引起讀者的反感,終止對文章的閱讀。

2.引言的內容和結構

一般地,我們可以將引言的內容分爲三或四個層次。第一層介紹研究的背景、意義、發展狀況,目前的水平;其中還包括某一研究領域的文獻綜述,介紹前人的研究成果,已經解決的問題,並適當加以評價或比較;第二層提出目前尚未解決的問題或急需解決的問題,也可以提出新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新方法和思路,從而引出自己的研究動機與意義;第三層說明自己研究的具體目的與內容;第四層是引言的結尾,介紹論文的組成部分和結構、所報道的主要結果和結論。有些文章可以不在引言中出現第四層的內容。

引言的結構可以像一個漏斗,由粗到細,從大家感興趣的一般問題或論點引到與本研究有關的主題,在內容上各個層次所佔的篇幅有很大的差別。第一個層次往往佔去大部分篇幅,對研究背景和目前的研究狀況進行較爲詳細的介紹,最後一個層次則會比較簡短。

四、論文的“材料和方法”的寫作

1.“材料和方法”的作用

在引言中可能已經提到了論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在材料和方法部分要給以詳細介紹。寫作這一部分的作用有三個:一是提供較爲詳細實驗材料和方法,使別人能夠重複這一試驗;二是使讀者判斷你的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研究結果的可信程度及有效性;三是對材料、儀器、方法等介紹,可給同行以啓發和參考價值,促進他們進一步思考問題。

2.寫作技巧

“材料和方法”的內容一般包括:(1)材料的性質、性能、產地等,所用的儀器要有名稱、型號、生產廠家或國別。(2)實驗場所具備的條件等;(3)採樣、實驗獲取數據,對數據進行處理的方法與過程等,採樣與實驗過程要根據先後順序描述;(4)理論分析,包括理論依據、基本原理、公式推導和數理模型等。

這一部分寫作可以分列小標題,小標題一般用名詞或詞組,不用句子敘述。如果研究方法是作者創新的,要詳細敘述,如果是前人報道的,可簡單提及,並提供參考文獻。實驗材料或使用的實驗藥品較多時,可以用表格來說明,這樣可使文章清晰易懂。

五、論文“結果”的寫作

1.“結果”的作用

結果是實驗得出的數據,它是論文的核心,是推理和論證的重要依據,是論文的生命之所在。結果部分包含兩個方面,首先對實驗做出一個大體的敘述,而不是重複材料和方法中的細節,然後給出試驗的數據。論文的結果部分主要是陳述試驗所觀察的現象和事實;歸納總結試驗研究的主要結果;分析試驗數據,爲進一步判斷、推理和論證提供依據。結果中的數據要有代表性,易讀易記易比較,而不是一堆雜亂無章的數據。

2.“結果”的寫作技巧

“結果”部分應該短小精練,因爲前面的材料與方法已經告訴讀者爲什麼和如何會得出這樣的結果,後面的討論部分將告訴人們結果的意義。研究的成功與否在於結果,結果應是清晰準確。圖和表格能清楚表達結果的話,可伴有少量文字解說,不必反覆解釋。對圖表的文字說明不等於將圖表中的內容或數據重複一遍,要對圖表中的數據加以必要的綜合提煉,強調主要結果。一般地,表示同一內容的圖和表格不能重複。

“結果”部分的主要任務是客觀地、如實地展示計算結果和數據。除此之外,作者還要對所得到的重要數據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可用1~2個句子說明其意義之所在。爲“討論”部分展開歸納、演繹推論或做出結論等提供鋪墊。但不能對結果做出整體推論或結論。有些刊物要求作者將“結果與討論”或“結果與分析”合寫,那就另當別論。

六、論文的“討論和結論”

1.“討論與結論”的作用

“討論”是對試驗結果的分析和論證,是對結果的必然性、偶然性、可靠性和重要性進行的全面、系統的論述,並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討論”是論文的重點部分,也是最難寫的部分,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高水平的討論往往能提高論文的水平和價值,從而有更多的同行引用該論文,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但是,錯誤的討論也會使論文遭到編輯和審稿人的退稿,即使論文的數據和結果會使人很感興趣。

2. “討論與結論”的內容

“討論與結論”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1)指出結果所表現的事物和現象的原理、關係和一般意義,切不可胡編亂造、牽強附會;指出本研究結果同國內外同行已有報道的結果存在的異同點;

(2)本文的創新之處與侷限性、不足之處,提出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爲以後的研究指明方向;

(3)對研究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和歸納,並把研究結果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分析研究結果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4)對沒有意想到的結果進行解釋;

(5)最後明確給出結論。討論要與引言相對應。引言中常提出一個或多個問題,在討論中要對這些問題給予回答,做到前呼後應。

3. “結論”的寫作

討論之後應該有一個簡短的結論,說明本研究的重要性。結論的內容主要是總結研究者到目前爲止作了什麼工作,得出了什麼結果,這些結果對現在來說有什麼影響、意義和價值等。文章研究的意義和價值基於研究結果,切不可任意拔高和外推。結論部分纔是文章的高潮所在,是作者通過試驗推理得出的最後見解,是整篇論文的歸宿,因此既要反映事物的內在聯繫,又要鮮明準確,簡短有力。在最後時刻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若是將“結果與討論”作爲一個整體來寫作,這時結論可作爲單獨的一部分來寫。如果“結果與討論”對研究結果進行了全面的分析、綜合、歸納、推理和總結,那麼結論就可以寫的短一些,不要再重複討論的內容。

總之,科技論文寫作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瞭解和抓住了這些規律,科技論文的寫作就不再是難事。但是,論文寫作方法也不能死板硬套,初學寫作者可以根據有關刊物要求和文章具體內容採用靈活多樣的寫作方法,達到發表和交流傳播的目的,促進科學工作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志壯.科技論文寫作的技巧與規範,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xx,5(30):210-212.

[2]雷邦海.科技論文的寫作方法及基本要求[J].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xx,4(3):58-60.

[3]羅伯特戴,芭芭拉蓋斯特爾.如何撰寫和發表科技論文(第六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

[4]劉潤進,王金寶.實用農業科技英文論文寫作教程.科學出版社,20xx.

[5]宿伯傑.撰寫地理類科技論文應注意的問題.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xx,(2):96-97.

[6]從叢,李詠燕.學術交流英語教程.南京大學出版社,20xx.

科技創新論文12

以產學研推爲一體,構建現代化農業科技創新研發體系

一是充分發揮產學研推一體化優勢。充分發揮省內農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衆多的研發優勢,狠抓農業科技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進一步完善產業與科技相互支撐、經濟與技術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促進生產促科研、科研帶生產的良性循環。集團公司根據農業技術工作的總體要求,在總部設立農業科技處(農業處),負責全墾區各項農業科技工作的管理和實施。同時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各農場都建有農科所、植保站、獸醫站、土肥站、農機站等農業專業服務機構,配備專職技術人員,爲墾區實現農業技術創新提供體系支撐。以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農學院、省農業科學院爲技術依託,墾區5個重點農業科研院所(站)、18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爲支撐,構建輻射全墾區的科技研發網絡。與中科院土壤所合作的院士工作站也正在積極籌劃之中。二是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江蘇墾區現有農業專業技術人員2270人,其中,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65人,中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350人,中高級職稱農業技術人員佔技術人員總數的18%左右,農業技術人員佔農業職工總數的13.5%。近幾年來,每年從農業院校招聘大學本科、碩士生到農場就業,形成了人才隊伍的梯次配置。三是注重高端實用人才引進。墾區特別注重培養和引進頂尖專業人才、領軍人物和落地人才,培育高水平的企業家隊伍、科技人才隊伍和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力爭在分子育種、生物災害綜合防治、循環農業及資源綜合利用、農產品精深加工、市場營銷等領域取得新突破,形成一批可以落地生根、直接轉化爲現實生產力的科研成果。

以農業科技創新爲核心,構建現代化農業科技推廣應用體系

充分發揮墾區規模化、集約化和組織化優勢,搭建新技術、新成果創新的推廣應用平臺,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圍繞生產需要和產業發展,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力度。集團公司專門設立科技項目專項經費,支持下屬各單位開展技術創新。“十一五”以來,墾區累計實施了400多項科技試驗,部分課題項目研究創新水平填補國內空白,多項研究成果達到國內先進和省內領先水平。通過農業“高產增效、節本安全”爲目標的科技創新活動,形成了稻、麥、棉、植保、土肥、農機、養殖等十項農業技術體系,在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引進、改進、創新,農業實用技術的引進、組裝、集成和生產中關鍵技術的改進等方面不斷提檔升級,對墾區農業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農業產業化發展得到較好提升,農業綜合產出逐年提高,主要作物單產均高於江蘇省平均水平。同時,通過組織實施各級各類科技項目,引進並開發了一批填補墾區生產空白的農林牧漁新品種。近年來,墾區通過試驗示範引進近100個稻、麥、棉、花卉、果林、水產、畜禽等農業新品種,引進新農藥,消化吸收新技術50多項,累計推廣輻射面積達500多萬畝,自主培育並通過審定的農作物新品種達29個,合作開發新品種達15個,有22項農機技改和創新發明獲得國家專利。

加大對外合作研發力度,轉化科技成果,推廣創新技術。集團公司與省農委、省農科院、南農大、揚州大學建立密切合作關係,組織專家到生產一線進行技術指導,解決生產遇到的技術難題。大華種業加大與省內外科研院所和大型種業企業合作的力度,通過優勢互補,開展協作育種,先後與江蘇省農科院、河南省農科院小麥所、鎮江農科院等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以促進龍頭企業與基地發展有機聯合爲目標,加快綠色有機生產技術的集成、示範和推廣。加大農產品精深加工程度,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體系、監管體系、檢測體系和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墾區100萬畝耕地全部進入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生產領域,已有81.3萬畝農田獲得綠色食品或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證,其中: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示範區8個,農業部肉禽養殖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1個,農業部水產類健康養殖示範農場3個,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示範農場1個,農業部農墾現代農業示範區3個,農業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聯繫點農場1個,國家級種子生產基地15個,國家級出口蔬菜質量安全示範區1個,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2個,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6個,規模化養殖小區128個。蘇墾米業被農業部安排爲首批農產品質量追溯項目實施單位,弶港農場的西瓜、東辛農場東米公司的肉禽列入全國農墾質量追溯試點。

以科技示範工程爲載體,構建現代化農業科技管理服務體系

以高產創建工程爲抓手,大力推廣稻麥高產栽培技術,在墾區全面推進稻麥高產創建活動。墾區每年都有小麥、水稻、棉花等作物參加省部級的“百、千、萬”示範區高產創建活動,並取得較好的`增產增效示範成效。新洋、東辛、淮海等農場的水稻、小麥萬畝示範片建設,均創造墾區及全省高產記錄。同時,深入實施科技入戶工程,將學科技、用科技、抓科技變成墾區廣大幹部職工的內在要求和自覺行動。進一步完善覆蓋農業、林業、水利、農機、畜牧、種子等系統的專業化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配強配齊專業科技人員,理順科技管理機制。大力推行“科技入戶”服務模式,在科技成果轉化、優勢特色產業開發、農業科技園區和產業化基地建設等方面,爲基層提供“面對面”、“點對點”的指導服務。加強生產全過程的技術跟蹤服務與指導,形成了面向一線的指導服務機制。全面落實“職工全員培訓”項目,創建多渠道的科學技術普及載體,採用分段學習、強化實踐、跟蹤服務等多種形式,堅持制度化、專業化、全員化培訓,形成獨具特色的農業技能培訓教育機制。近幾年,通過開展各類農業技術培訓、送科技下鄉等活動,年培訓各類農業技術人員5000多人次,培訓農業職工3萬人次。

科技創新論文13

一學術氛圍淡薄

大學生創新動力來源於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多數原因是年輕好勝和不甘人後,如果普通高校有意識地引領學生參加學術活動去鍛鍊自我,開發他們的創新熱情,則會顯著提升學生的創新素質,ShenTsui-lien認爲導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創意設計對於激發學生的創新動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與國外的名校相比,我們的高校在塑造學生創新能力方面所做的工作亟待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動力和熱情不會憑空產生,若普通高校的學術氛圍原本就淡薄,加之缺乏宣傳與教育的引領,就會營造一個安逸的校園生活環境,無法產生創新熱情。

二知識儲備量薄弱

1.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缺乏發散思維

在創新思維的開發上,我國相對發達國家起步較晚,從發展良好的外國高校來看,除了整個社會的創新氛圍之外,關鍵還在於創新教育模式,他們在課程設置、教師教學等方面已經逐漸形成了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體系。我國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接受模式,這種模式最大的缺陷就是忽略了學生的創造性,扼殺了學生的發散思維。發散思維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培養出來的,傳統教育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學生進入高校之後依然保留着過去的學習方式,因而普通高校也更難開發他們的發散思維。

2.知識儲備陳舊更加難以創新

隨着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新事物、新知識都在急劇增長,同時陳舊過時的`知識也越來越多。知識有助於人們更好地改造世界是因爲知識具有價值,所謂知識陳舊本質上就是知識價值的減少或喪失,若放任陳舊的知識充斥學生的頭腦,不及時更新,他們的思想就會停滯不前,難以創新。當前教育模式下,知識儲備陳舊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因爲書本知識的更新換代遠不及信息時代新事物的傳播速度,知識儲備原本薄弱的學生對於書本的盲目崇拜也導致知識更新的過程更加艱難。

3.知識儲備薄弱對創新勇氣的影響

從心理角度講,知識儲備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在某一領域的自信心,這種自信心能使人產生懷疑的勇氣,這種勇氣讓人突破陳舊的觀念而催生出新的想法,在自信與勇氣的推動下,新的想法纔會得以實踐,而這種勇氣就是創新的勇氣。在當前高校嚴進寬出的模式下,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相對薄弱,這種薄弱的知識儲備直接帶來的影響就是學生對於創新的不自信。從心理上學生覺得自己不具備創新的能力,也無法產生創新的勇氣。

三學校資金與設備缺乏

學生創新是在對已有知識技能的熟練掌握基礎之上的。在普通高校中,由於學校資金與設備的缺乏,學生接觸一些先進設備的機會相對較少,對專業領域內一些前沿的事物缺乏領會,在這種基礎上創新活動的開展會相對較難。現今的學生接觸的高科技比過去任何一代人都多,同時他們也更容易被新的高科技所吸引。缺乏資金與設備的高校在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時,除了本身科技項目的範圍受到侷限之外,對於學生的吸引力也大打折扣,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參加活動的興趣。

科技創新論文14

一、多維構建能力鏈,提升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

(一)形成結構洞優勢的創新能力

在高新技術企業內部,結構洞的形成會阻礙有效信息在企業中的實時交流,限制創新能力的形成。企業可以從組織扁平化、搭建信息橋和引導非正式組織間的交流等方面消除內部結構洞對創新能力產生的不利影響。根據INSEAD副教授MartinGargiulo觀點“創新更多地來自於那些對不同部門和領域都有了解的人”。企業結構洞的佔據者應爲結構洞兩邊搭建信息橋,有效促進信息在結構洞成員間的實時交流,彌補結構洞帶來的不利影響。

(二營造發揮創新能力的文化環境

作爲創新型企業,僅僅獲得信息與控制優勢只是提升自我創新能力的第一步,在企業還要構建一個益於創新的文化環境。企業創新能力開發最大的障礙就是企業員工在既定的機制裏容易產生同質化的思想意識,使企業逐漸失去創新性。個性本身就是多元化的存在形式,崇尚個性體現了企業文化的包容性與開放性,個性的文化氛圍有助於企業員工發動創新思維,能夠提高企業員工的創新意識。文化有了包容性,企業員工沒有了因創新失敗受挫的顧慮,會更願意提出創新和實施創新。另外,在企業文化中要建立有付出就會有豐厚回報的信念,不只是制度,而是將這種文化作爲顯性文化反饋到員工之中,讓員工參與產品生產和體驗,讓員工每個階段的工作成果都有精神回報。所以,個性、包容、以及提升員工參與感、成就感與滿足感的企業文化應該成爲創新型企業構建其企業文化的方向。

(三)打造創新人才隊伍

作爲知識和技術載體的人才無論對於國家還是企業都是十分寶貴的,很多競爭活動實質上就是人才的競爭,企業要想在創新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和更寬闊,就必須花大力氣開發創新人才,創造創新優勢。高新技術企業成功的關鍵就是打造創新人才隊伍,包括外部人才引進和內部人才培養。人才引進計劃被很多國家和企業提上戰略的高度,可見人才引進的重要性。作爲中國企業的新星小米公司,在幾年的時間裏推出了miui系統、小米手機、小米電視/盒子、小米平板等一系列創新產品;在幾年時間裏推出成本定價、搶購模式、社會化營銷等基於網絡的集中全新營銷模式;在幾年時間裏完成了小米手機/平板與小米路由的互通互聯控制傳輸,小米路由與小米電視/盒子的互通互聯控制傳輸,小米手機/平板與小米電視/盒子的互通互聯控制傳輸,並基本完成產品血管脈絡的構建。這些快速的、高質量的、深入人心與市場的創新活動就是來自於小米公司對每款產品、每項業務都能不惜血本找牛人強人的策略,也就是引進頂尖的行業人才來執掌,保證核心團隊沒有短板。企業除了引進人才之外還要注重內部人才的培養。在企業內部要建立內部人才培養機制,實現培養的常態化、制度化和有效性。企業內部培養的人才,能夠更瞭解企業的發展現狀、熟悉企業產品或服務內容,更適合企業的發展需要,並且企業培養起來的人才對本企業有更多的依賴性和責任感,能夠更好地發揮人才的參與意識和創新意識。因此,企業培養一批有素質、有技術的人才羣體,能夠幫助企業不斷變革創新。

二、着力搭建創新鏈,加強企業協同創新能力創新鏈是

“三螺旋模式”的實施工具。我國高新技術企業規模小,人才少,可以從協同創新的角度構建創新鏈,實施自主創新。協同創新是指創新資源和要素的有效匯聚,通過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充分釋放彼此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而實現深度合作。協同創新是整合科技資源、提高創新效率、增強創新效果的重要途徑,已經成爲下一輪科技競爭的制高點和風向標,成爲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全新組織模式。創新鏈要以國家意志指導或者企業自身發展需求爲着力點。其協同創新是一項複雜的創新組織形式,現主要存在於以國家意志與機制安排的方面;由於它有利於加快技術推廣應用和產業化,有利於協作開展產業技術創新,而成爲當今科技創新的新範式。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當代創新已突破傳統的.線性和鏈式模式,呈現出非線性、多角色、網絡化、開放性的特徵,並逐步演變爲以多元主體協同互動爲基礎的協同創新模式。基於企業的協同創新,不同於基於國家意志的協同創新,沒有後者那麼大的波及範圍與強大效果。基於企業的協同創新,就是企業依據自己的創新項目,與政府、高校、研究機構展開的合作性研究,旨在使創新產品或服務更好更快地作用於市場而換取利潤。加強科技協同創新工作是搭建創新鏈的主體工程,也是一項系統工程。高新技術企業應與政府、高校和科研機構等不同職能、不同主體積極協作,合力推進科技協同創新工作。首先,組建不同形式的科技協同創新聯盟。企業可以根據不同產業特點,跨行業完成技術創新,形成產業合力。因此企業可以藉助政府的政策支持、高校的人才和學科支持、科研機構的技術支持,組建不同形式的聯盟體系,完成創新飛躍。其次,企業內部在機構設置上應設立單獨的部門負責科技協同創新工作。例如可以設立協同開發部,下設協調組和專家技術組;協調組負責與政府、政府、高校和科研機構等部門或主體聯絡協作項目的經費、人員構成、協作任務等事宜,專家技術組則負責協作項目研發過程中的相關科研工作。再次,爭取多渠道財政支持,針對協同籌備、合作研發、推廣應用、成果產業化等多個環節給予持續穩定的支持,充分發揮資金的引導和放大效應。最後,建立以項目細分爲主導的績效考評制度,對科技協同創新的績效考評進行宏觀設計、微觀追蹤,加強項目引導、質量監控和評價監督等工作。

三、積極促成專利鏈,推動企業創新成果共贏

專利鏈是“三螺旋模式”的外圍突破力量。目前,我國雖然是知識產權大國但不是強國,發明專利所佔比例仍較小,而且絕大多數的發明專利由於不具備必要專利的屬性而難以被吸納轉化爲技術標準。就中國高新產業發展現狀而言,很少有單個企業能夠突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壁壘,因此企業間需要進行技術上的合作。專利聯盟模式正好體現了企業在技術上的合作形式,也成爲“三螺旋模式”中專利鏈的建構主體。專利聯盟是企業之間基於共同的戰略利益,以一組相關的專利技術爲紐帶達成的聯盟,聯盟內部的企業實現專利的交叉許可,或者相互優惠使用彼此的專利技術。這代表某一領域先進技術的多個專利擁有者通過交叉許可組建成專利聯盟,有效彌補了我國單個企業現有創新實力不足的現狀,使企業擁有技術標準制定機會、實現創新要素共享機會、獲得創新機制建立機會,從而促成新的創新優勢。在創建企業專利聯盟的時候,一方面,需要在創新聯盟中建立一個核心創新企業做主導或者以行業協會做主導,多個創新骨幹通力協作,其他創新企業協同執行的專利聯盟模式;另一方面,專利聯盟在專利產生過程中就要進行合作,完成技術上的深度聯盟,並且在自我創新提升、協同創新建立的基礎之上逐步推進,以保證聯盟的牢固性和持續性。

四“、三螺旋模式”的建構關係

能力鏈基礎地位的穩固、完善,是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源動力。企業中有在信息、文化、人才等多方面管理中不斷提升,才能保障企業科技創新的堅實地位,產生共贏吸引效應,促使創新鏈、專利鏈的形成。創新鏈、專利鏈的構建應圍繞能力鏈的發展而展開,又體現能力鏈的帶動性。創新鏈是能力鏈的進一步擴展。企業首先只有具備了創新的自我成長實力,才能在協同創新中得到優質合作伙伴的青睞,具備協同創新成員的條件。另外,企業創新活動是一種高成本、高水平的企業活動,協同創新一方面使企業擺脫了經濟實力、創新能力不足的限制,另一方面使企業走出了自我創新的小範圍禁錮,更符合我國大部分創新企業的發展現狀。現在中國的高新產業發展還比較落後,高新企業的產業規模、技術積澱、人才儲備和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所以企業在完成創新的活動中要積極的尋求合作伙伴,爲創新活動尋求更多的社會資源和技術人力支持,雖然協同創新會使企業支付一定的經濟報酬,但卻爲企業實現創新的及時性和優越性提供了保證。同時,協同創新使企業與其他研究機構擁有了技術、知識、人力等互通互助的機會,能夠使企業在合作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異質知識和技術,能有效提升企業創新人員的知識領域和創新能力。專利鏈是創新鏈的一個遞進形式,需要企業之間的合作更加深入,建立協同創新、資源共享、利益共分的機制。專利聯盟在創新協作方面涉及的合作範圍更加的廣闊,它跨行業、跨區域,引入了更多的研究企業和機構,是一個開放性和開闊性的創新。協同創新是一項創新的協同合作,而專利聯盟則實現了一組創新的合作,這對我國企業以捆綁式的方式與發達國家進行技術競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也爲在國際上產生更多的中國技術標準帶來了機會。專利聯盟比協同創新更加的複雜和開闊,但是協同創新的合作形式、成功經驗、形成機理卻能爲專利聯盟的組建帶來較多的經驗和啓示,並且能有效地彌補專利聯盟一些合作機理的缺失。

五、綜述

總之,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的“三螺旋模式”體現了能力鏈、創新鏈和專利鏈三者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的多重互動作用。該模式強調了高新技術企業必須形成一個螺旋狀的聯繫模式,這種纏繞在一起的螺旋由能力鏈、創新鏈和專利鏈三個基本方面構成。能力鏈承擔着技術創新發展的基礎,創新鏈是知識和技術的源泉,專利鏈則是高新技術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三個方面保持原有作用的同時,每一個又表現出另外兩個的一些能力,三者交叉、結合,角色互換多樣,多邊和雙邊溝通靈活,由此形成持續的創新流。

科技創新論文15

一、我國現代化農業產業園所存在的問題

1.1國家引導力度不夠。對於農業產業化運營的益處一直受到政府和地方部門的認可,但是在農業產業化中有系統有步驟的引進先進技術是許多區域的農業產業園沒有做到的。這不僅是農業產業園運作方面的問題,還與國家的引導有關。從調查中發現,我國對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運用欠缺明確的指導原則,一般是哪裏運用了某個新技術,收效很好,哪個技術就會被在短期內廣泛採用,沒有統一指導、協調扶持的政策,在個別地區甚至出現了一哄而上的情況,造成了資源浪費。

1.2園區設計不合理。從調查中發現,不少地方政府爲了實現政績而建設科技含量高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園,但是由於與技術單位聯繫較少,沒能建立起良好的技術體系,造成發展後勁兒不足,使技術失去了其本該發揮的效果。在山東壽光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園中,大膽採用視頻監控技術作爲檢測植物生長、培育植物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經其他地區借鑑之後卻將園區內的信息化技術變成了好看的擺着,由於園區設計本身不適用而造成該技術及設備浪費。

1.3運用模式單一。目前進行現代化農業產業園項目建設與開發是與政府支撐分不開的,但是產業園在建成之七年級直強調的政企分開,政府引導市場決定的管理原則卻沒能落實。在單一的運營模式下,產業園呈現出運行效率低下,市場活力不足的現象。由此得知,政府對產業園單一的運營模式是造成產業園技術支撐力度小,經濟效率下,設備更新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在產業園融資渠道、技術引進方式上都存在着方式單一的問題,需要政府在充分考慮市場環境的基礎上對政策作出進一步調整。

二、發展現代化農業產業園的策略

2.1技術更新與技術普及相結合

隨着信息化及數字化技術在現代化農業中的普及,在農業產業園中實施視頻監控技術成爲提升種植效率的新興技術。使用視頻監控技術不僅能夠以數字信息傳輸的模式提升產業園內應急防範系統的工作效率,還能夠達到隨時監控植物生長信息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視頻監控技術在農業產業園中能夠得到推廣需要長期的設備試驗和磨合爲基礎,不是所有的農業產業園都能夠適用該技術。另外,視頻監控技術對農作物的監控效率以及信息傳送時間、大小都需要以準確的數據爲支撐,因此,推廣視頻監控技術的前提就是要提升農業產業園自身的種植運轉機制,兩者相互結合才能夠促進技術推廣。

2.2設備更新與園區設計相結合

對農業產業園進行科學技術的提升與產業園內的設備更新有密切聯繫,沒有設備更新爲產業園提供物質支撐,科學技術很難得到充分貫徹。但是,設備更新需要與農業產業園的基礎設計相結合。首先,應該提升產業園設計上的前瞻性,在可預見範圍內,做好設備更新的預留空間。其次,是產業園在進行設備更新時應該以產業園內的基礎設計爲主線,在增加產業園基本收益的基礎上對技術設備進行有條理有步驟有計劃的更新。從調查中可以發現,對農業化產業園現代化建設進行設備更新有兩個大方向,一是農業專業設備更新,這種設備更新主要體現在產業園中的試驗園區,隨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試驗園區內需要添加足夠的新型檢測設備才能起到提升實驗效率的作用,因此要建立完善的設備更新檔案,保證新設備添加與老設備更新相協調,保證實驗資源的有效利用。二是對農業產業園內其他種植輔助設備的更新,對待新技術設備的採用既要大膽試驗又要謹慎小心,保證新技術採用與產業化種植相結合,促進傳統種植與新設備更新的無縫銜接。

2.3運營機制與市場環境相結合

對農業產業園進行科學技術提升還需要以科學的運用機制爲基礎,保證科學技術有效貫徹,科學管理合理實施。比如在對蚯蚓生物反應器的採用中不僅需要有專業的技術來支撐,還需要與之配套的運營機制。這樣才能保證新技術的採用達到提升農業種植效率的目的。

三、小結

綜上所述,促進現代化農業產業園的科技技術提升需要以科學規劃爲基礎,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對規劃作出合理調整,控制技術因素以及規劃因素在產業園的發展中的比重。比如,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環境下,將農業休閒旅遊引進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就是增加產業園收益的新途徑。

標籤:論文 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