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金融

《金融科技重構未來金融生態》的讀書筆記

金融2.87W

自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科技就是這個世界飛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亦即所謂“第一生產力”,金融的發展也離不開科技的進步。然而一直以來,並沒有一個專門的詞彙來將科技在金融中的應用與其他的科技門類相區別。究其原因,是因爲科技在金融中的應用終究沒有動搖金融行業的基本模式和底層概念,因此金融還是金融,科技讓金融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和科技讓火車開得更快、載貨更多等等是一樣的,科技在金融中的作用沒有十分凸顯出來。

《金融科技重構未來金融生態》的讀書筆記

“金融科技一詞最早在歐美的金融圈和互聯網圈流行,20xx年起逐漸成爲中國主流語境的熱詞。”爲什麼同樣是科技進步,過去在金融領域裏就沒有引起這樣的關注,也沒有專門發明一個詞來將之與其他科技概念分野開來?讀過《金融科技——重構未來金融生態》這本書以後,我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金錢之融通謂金融”,這是《辭源》對金融的解釋。從金融業的發端來看,就是從融通二字開始的。山西商人雷履泰1821年開設了日升昌,經營匯兌業務,通過特有的密碼學,實現了貨幣價值的跨時空轉換,金融最初的融通功能被髮明出來。密碼學作爲識別技術,成爲銀行出現的第一次科技實踐。後來以國家信用爲背書的更高級密碼學使得價值轉換有了更大的實現背景,這就是紙質貨幣的廣泛流通。可是銀行業並沒有因此衰落,西方銀行在匯兌的基礎上,開發出了新的玩法,那就是利用銀行信用來實現貨幣價值在陌生人之間的交換,通過一借一貸完成資金的市場配置,從而達到增值的目的,銀行從中謀取利益。在這個背景下,銀行實際成爲了資金端和資產端的中間環節,成爲連接社會資源的中心化組織。一方面,銀行要爲存款人提供更便捷、安全的服務,使得“匯兌”發生更加方便快捷;另一方面,銀行要保證資產端的風險可控和定價合理,使得資金在市場運轉中獲得最大的期望收益。由此,還衍生出了大規模社會資源配置需要的基礎設施:徵信體系和監管體系。

在銀行的眼中,社會就是一個信用市場,各種信用被定價、投資並實現價值反饋,而銀行,就是信用和價值流動時必須要經過的那個節點,或者說孤島。然而在這樣的中心化體系下,融通雖然得以實現,可是其效率卻一直難以覆蓋社會的總體需要。就好像一個裝滿水的細頸水瓶,再怎樣猛烈搖晃,出水的速度始終無法太快,畢竟中心節點就那麼多,被連接的資源自然有限。通過科技和技術的改進,銀行在資金端可以有效實現一對多的服務,運用資產證券化、理財投資等產品,銀行還可以有效地幫助人羣獲得資金收益。可是在資產端,由於要做到信息的篩選和價值發現,銀行始終不能夠真正實現“普惠”,低淨值人羣的金融需求一直被銀行忽略,成爲銀行被社會詬病的一大痛點。

發展至今,雖然銀行的運行手段已經大規模提升,但是中心化節點這一本質實際上並沒有發生變化。書裏這樣描述:“時至今日,雖然我們的金融基礎設施在技術層面已經吸收了大量互聯網技術,但從結構和本質上看,依然是工業革命之後建立起來的那套體系。隨着全世界經濟體量的急速擴大和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原有金融基礎設施的弱點日益凸顯出來:金融中介的效率、對金融風險的預知能力等方面都不盡如人意。”

然而這一次,科技的再一次進步,似乎對銀行的未來產生了更爲深遠的'影響。首先出現的是以互聯網金融爲代表的金融科技1。0,“其主要特點是藉助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實現資金、資源更高效的連接,是依託互聯網的渠道優勢,以資金端的高效對接爲主要特徵的創新金融技術。”然而我們也可以看到,不管是P2P網貸還是衆籌,其模式仍然沒有擺脫中心化的節點邏輯,表面上看資金的出借方能夠直接對項目進行投資,然而作爲價值對接平臺的網站仍然是一個節點,無非是通過互聯網手段,節點連接的資源更多了,資金端的用戶能夠見到更多的另一側的對手了而已,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在一定程度上,這一問題還被加深了。互聯網金融之所以能夠如此快速的得到發展,主要得益於一個如雷貫耳的新型技術的興起——大數據。正是因爲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才使得互聯網金融企業能夠大批量、成建制地篩選客戶,挖開了規模巨大的低淨值客戶的礦源。這與技術生產代替了紡織工人沒有什麼區別。

目前爲止,這還只是一種比較粗放的替代,互聯網金融公司往往要忍受比傳統金融業更高的不良率以覆蓋其風險。畢竟其用戶本身就是在系統性風險偏高的區域,同時大數據也遠沒有達到消除信息不對稱的地步,只能在一個可以忍受的置信區間範圍內得出結論。在1。0的基礎上,書中爲我們介紹了金融科技2。0的幾個技術,從技術發展邏輯上看,它們確實有可能在配方層面改變金融這塊大蛋糕的做法。它們分別是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能

雲計算實際上是一種虛擬化技術,可以幫助企業低成本地建設自己的應用系統,它是好處是可以讓雲計算企業獲得海量的、跨行業的數據,從而爲解決金融信用問題打下基礎。“相比傳統的自建或租用數據重心方式,雲計算讓我們能夠像是用水、氣、煤、電一樣是用IT基礎服務。”當雲計算成爲全社會運作的基礎體系時,就像普通企業使用水電一樣,我們可以通過水電的使用量來判斷企業的生產正常與否,也可以通過企業在雲端發生的一切數據來觀察企業的運營情況。一旦這樣的基礎設施建成,銀行就不必再擔心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信息將無邊弗屆,要考慮的是,如何高效而低成本地將這些信息變成資產質量和定價的結論。

大數據可能是一個解決方案。如前所述,大數據已經在互聯網金融時代初現崢嶸,而且也必將成爲未來金融業處理信息,實現全社會服務體系的基石。大數據能夠起到的作用主要有兩項,一是將表面毫無關聯的信息演算爲與金融信用相關的評價結論,二是運用這一相關性進行海量篩選,將銀行的人工勞動轉變爲機器勞動。理論上講,只要計算能力足夠,銀行就可以無限制地擴張自己的資產端客戶,從而將其服務能力無限擴大化。

如果說雲計算和大數據主要是在資產端對銀行體系進行改造的話,那麼區塊鏈就是以去中心化的形式對整個銀行的業務模式進行摧毀式再造。在區塊鏈模式下,整個社會資產以分佈式賬本的形式被記錄,不再需要一箇中心化的組織來擔任信用背書者,匯兌可以自由發生,銀行作爲資金端的融通服務者將失去存在的意義。也就是說,傳統儲蓄銀行將因爲區塊鏈的高度發達而消失。這也不難理解,畢竟區塊鏈的第一次發威就是在整個現代金融社會的最底層設計——貨幣上,既然貨幣都能夠被代替,銀行的消失也並不令人意外。

區塊鏈技術仍不能否定投資銀行的存在,但人工智能也許將最終完成對融通中介的完全替代。在人工智能成熟以後,利用雲計算所積累的數據,運用大數據、深度學習、加強學習等方法,人工智能可以迅速計算出企業的資產質量、資產的合理定價,並能夠根據人們的風險偏好實時對資金進行全社會範圍內的配置。到了那個時候,人們已經不用再擔心投資問題,因爲電腦系統能夠根據你的需要最有效的對你的資金進行投資分配。理論上講,風險更高的資產必定給出更高的回報率,風險較低的資產必定給出較低的回報率,任何人在自己的風險偏好內都將獲得相同的期望收益,同時也承擔相同的系統性風險,任何企業也都將在自己的風險程度上獲得合理的估值和相應投資,全世界人們將共享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收益。在這樣的世界裏,實際上不止是銀行,金融也就不復存在了。

當然那還是遙遠的將來,我們現在要看到的是:仍在建設中的基礎設施——雲計算、方興未艾的信用評價和精準營銷技術——大數據、價值流動的新模型——區塊鏈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能夠提升服務效率和精準度的利器。從這個角度上講,金融科技是我們必定不能錯過的歷史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