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朱元璋重視農業生產民間傳說

古代中國,生產力低下,自然災害、戰爭頻發,農業的戰略意義尤爲重要,歷代均以農爲本,將糧食生產作爲重中之重。於是,農業生產成爲古代社會最重要的生產勞動。其中,明朝初年對於農業生產勞動的提倡、重視程度尤爲突出。

朱元璋重視農業生產民間傳說

將皇宮空地開闢爲菜園

歷代統治者都視糧食爲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農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在元末饑荒年頭,自己也差點兒餓死,所以,他極其重視生產勞動也就順理成章。

在南京修建皇宮時,朱元璋立足於莊重儉樸。史料顯示,明初南京皇宮最大的特點是亭臺樓閣少,山水花木少。那麼,皇宮內的空地都做什麼呢?朱元璋指示,宮內空地都開闢爲菜地園圃,栽種應時蔬菜,供應皇家廚房。朱元璋一有空就跑到皇宮內的園子裏轉轉,看宮裏人給菜地澆水、施肥、鋤草、捉蟲子,看得津津有味,還時不時地指點一番,這堪稱是這位“愛勞動”的皇帝的一大樂趣。

明朝吳繼登《典故紀聞》卷二載,一日,朱元璋退朝後,太子諸王陪同他觀賞宮中的小菜園,他指着菜地說:“此非不可起亭館臺榭爲遊觀之所,今但令內使種蔬,誠不忍傷民之財,勞民之力耳。”這道出了他在皇宮裏搞小菜園,讓“身邊人”參加勞動的緣由。

免稅政策激發全民墾荒

元朝留給明朝的是一個民生凋敝、破敗不堪的“爛攤子”。清末民初人孟森的《明史講義》中記載,明太祖先元璋開國初年,收復的北方土地、鄰近城市的土地多數是荒蕪的,一面是餓殍遍野,一面是榛莽叢生的大片土地。

爲了解決困局、鼓勵勞動熱情,明太祖下令:“召民耕,人給十五畝,蔬地二畝,免租三年。”不但分田地給農民,而且免除三年的稅賦,這在當時是相當誘人的政策。並且還補充規定:如果百姓在官府分給的田地之外,自己額外墾荒出的田地,“永不起科”,意思是絕對私有,永遠不收稅。

中國古代老百姓最愛的就是土地。這極大地激發了平民百姓的墾荒熱情,很多南方人舉家遷移到北方勞動、墾荒,當時社會上呈現出一番蓬勃的全民勞動新氣象。明朝疆域內的土地得到了極大的開墾,“蓋無棄土矣”,開出了很多肥沃的農田,到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國田土面積較元代末年增長了4倍多。

種糧大戶也可以當官

衆多史料顯示,朱元璋當了皇帝后,忽略其陰狠的一面,他完全可以算作中國歷史上最爲克勤克儉的那類皇帝。他終生着力倡導全民的勞動之風,誓把大明打造成愛勞動的帝國。

錢穆的《國史大綱》記載:“糧長以田多者爲之……糧萬石,長、副各一人。”勞動光榮,種糧大戶也可以當官,這是明朝初期的一抹“亮色”。儘管糧長制度在其後的`實行過程中“頗多流弊”,糧長几乎都是各地的地主,但是,在實行早期也發揮過它的歷史作用,而且,它對鼓勵督促勞動、鼓勵多種糧食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朱元璋統治時期確立了明朝的軍屯制,同時也藉助“開中法”(明代鼓勵商人輸運糧食到邊塞換取鹽鈔,給予販鹽專利的制度)促使了商屯的盛行,既充裕了軍糧儲備、鞏固了邊防,也激發了勞動氛圍。此外,朱元璋還積極派遣國子監生分行天下,督促各地興修水利,爲農業發展奠定基礎。

據吳晗《朱元璋傳》記載,洪武二十六年,國家統計,夏秋二季總稅收爲:麥四百七十餘萬石,米二千四百七十餘萬石。相對於元代同期全國糧食稅收增加了一倍半。儘管這其中還有其他因素,但毫無疑問,這同農民出身的皇帝積極提倡全社會“一起勞動”、着力構建“勞動光榮”的主流價值觀,是有很大關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