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

在當下這個社會中,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那麼一般報告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農業調研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1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推進農業規模經營,促進農業農村產業化進程的主要力量。作爲一個山區農業小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情況如何,在發展中還存在哪些問題,以及如何加快促進我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近日對有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整理報告如下:

一、我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基本特點

近年來,我縣高度重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作,加大了對產業大戶、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的扶持力度,全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迅速,呈現出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數量增長快。今年新增農民合作社20家,全縣達到157家,比上年增長14.5%,同比增4個百分點,其中省級示範社12家,今年新增7家,同比增長快1倍,全縣符合條件的家庭農場203個,目前已有30個家庭農場在工商部門進行了登記註冊。

二是經營方式活。一是土地流轉形式活:今年全縣已流轉耕地面積20190畝(其中:轉包3960畝,轉讓745畝,互換1038和出租10941畝,其他3506面),佔承包面積的20%左右。二是業主資本組織形式多樣:有合夥、股份合作、股份制、獨資等;三是從事經營領域廣: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休閒農業等。目前已呈現了由傳統產業向新型產業拓展,由農業生產向農業企業轉變,由各自爲陣向聯合戰線推進的可喜態勢。

三是輻射效應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代表最先進的農業生產力,在信息、技術、投入和市場開拓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其經營收益是傳統生產的二倍、三倍甚至十倍。據調查,新型農業主體經營土地一般畝用工40個左右,每個工日40-60元。農民通過給業主打工,不僅獲得了務工收入,而且學到了致富本領。

二、我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經營主體參與者素質有待提高。一是業主素質參差不齊:部分業主思想素質較差,管理水平較低。有的存在“等、靠、要”思想,爲項目應付檢查,爲享受優惠政策成立的;二是農民對新型農業認知較低:如農民加入專業合作社的意願不強,小農意識仍很嚴重,風險意識弱,社員議事意見難以統一。據不完全調查,我縣新型農業經營者中有近八成的年齡在40歲以上,超過1/3的經營者年齡在50歲以上。一旦他們從農業產業中退出,將轉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發展。

(二)管理體制建設不規範。就全縣154家註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而言,仍有少部份是鬆散形的,沒有內設組織機構,管理混亂,制度不健全,運作上很少整體參與,甚至沒有搞過運作活動,規範化運作差。由於制度的缺失,合作社資金(包括股金)管理上民主度不夠,資金運行不透明,利潤分配不合理現象依舊存在於少數合作社中,極大影響了農民對加入新型農業經營的積極性。

(三)政策落實效率不高。近些年來,國家和各級政府加大了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出臺了不少強農惠農政策,對農業穩定發展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成長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支農政策之間缺乏整合性和銜接性,讓本來就少的扶持資金更難取到扶持作用。同時,不少支農政策從政府下達到農民獲得,經過的中間層次和環節過多,導致政策執行中的尋租現象,政策實施成本較高,具有明顯的時滯性,政策效率不高。

三、推進我縣新型農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黨的十八大以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圍繞現代農業建設,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逐步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經營爲基礎,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爲骨幹,以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爲紐帶,以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爲保障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爲加快推進我縣新型農業體系建設,建議:

一是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高素質的農民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基礎。研究制定職業農民的認定標準,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從所從事的農業行業領域、農業勞動時間、生產經營規模、素質能力等方面進行探索認定,並作爲培育和扶持的依據。拓寬培養渠道,開展多形式、經常性的職業教育培訓,完善農業職業培訓體系和綠色證書制度,健全農業技能持證上崗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擴大陽光工程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規模,廣泛開展種糧大戶、養殖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和合作社帶頭人等培訓。吸引和支持高素質人才務農創業。

二是大力發展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按照“生產有規模、產品有標牌、經營有場地、設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探索不同生產領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的認定標準。健全家庭農場註冊登記制度。加大扶持力度,對認定的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新增農業補貼重點向其傾斜。實行以獎代補,對達到一定規模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予以獎勵。通過建立土地流轉專項資金等方式,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流轉。加強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的指導和服務,提高其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三是加快發展農民合作社。加大扶持力度,鼓勵農民興辦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類型合作社,擴大農村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農技推廣等涉農項目由合作社承擔的規模。深入推進示範社建設行動,促進合作社規範化建設。建立示範社評定機制,分級發佈示範社名錄,把示範社作爲政策扶持重點。完善合作社稅收優惠政策,規範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創新適合合作社生產經營特點的保險產品和服務。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庫和培訓基地,着力打造合作社領軍人才隊伍和輔導員隊伍。

四是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進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措施,健全利益聯結機制,促進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深入創建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促進龍頭企業集羣發展和縣域經濟發展。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戶、合作社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採取保底收購、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方式,實現龍頭企業與農民及合作社共舞共進共贏。

五是加快培育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從市場準入、稅費減免、資金支持、人才引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多元化、形式多樣化、運作市場化,使農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鼓勵和支持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參與良種示範、農機作業、抗旱排澇、沼氣維護、統防統治、產品營銷等服務。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示範縣創建工作,積極探索“專業化服務公司+合作社+專業大戶”、“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化服務隊+農戶”等多種服務模式,及時總結推廣。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2

【概述】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的會員“飛了”爲你整理了這篇關於全縣農業機械化“兩大工程”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範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正文】

關於全縣農業機械化“兩大工程”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縣人大常委會調研組

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發展現代農業也離不開智能農機。爲進一步推動設施農業“機器換人”工程和綠色環保農機裝備與技術示範工程(“兩大工程”)建設,促進我縣農機化發展水平再上新臺階,近期,縣人大常委會組成調研組,採取縣內查看、縣外學習等方式對全縣“兩大工程”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學習先進地區經驗,探究沛縣發展路徑,在持續推進農業現代化與鄉村振興戰略中發力並引領全縣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縣積極實施農業機械化“兩大工程”,補短板、強弱項,推廣應用一批先進適用、安全可靠、綠色環保、智能高效、集成配套的農機化裝備和技術,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爲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有力促進了全縣設施農業的發展。目前,全縣設施農業面積約34.5萬畝,佔比全省第一。

設施蔬菜機械化:全縣設施蔬菜種植面積約20萬畝,主要分佈在沛城街道、張寨鎮、張莊鎮、敬安鎮、河口鎮、棲山鎮、朱寨鎮。全面推廣棚內耕作機械(田園管理機、微耕機、“大棚王”)、起壟機械、覆膜機械、高效植保機械等。大力推廣微噴滴灌及貯運設備等。積極開展移栽、播種育苗、收穫機械化、水肥一體化灌溉設備試驗示範。目前,我縣設施蔬菜機械化生產水平達到59%,擁有大棚捲簾機1萬餘臺,節水灌溉類機械4000餘臺套,田園管理機械350餘臺,機動植保機械5000餘臺。在棚內耕作、植保、捲簾、噴滴灌已實現機械化生產,育苗、移栽、收穫、水肥一體化等環節尚在示範推廣階段。

林果業機械化:全縣林果類作物面積約10萬畝,主要分佈在鹿樓鎮、張寨鎮、張莊鎮、安國鎮、敬安鎮。重點配套移栽、土壤調節(追肥)、修剪、植保、收穫、搬運、分級、枝條處理等環節農機化技術與裝備。目前,我縣林果業機械化生產水平達到58%,在施肥、修剪、植保、搬運、枝條處理等環節已採用機械化生產,收穫、分級等環節仍處在試驗示範階段。

水產養殖機械化:全縣水產養殖面積約4.5萬畝,主要分佈在楊屯鎮、龍固鎮、大屯街道辦、沛城街道辦、湖西農場、魏廟鎮和五段鎮。全面推廣應用自動飼餵、水質調控、捕撈機具和分撿和尾水處理等環節配套集成機械化技術與裝備,全縣擁有各類水產養殖機械近5000臺。今年7月,沛縣通過“國家級漁業健康養殖示範縣”驗收。目前,我縣漁業機械化生產水平達到63%,在自動飼餵、水質調控、捕撈等環節已實現機械化生產,分撿和尾水處理等環節尚在起步階段。

一是強化政策扶持。縣委、縣政府把設施農業機械化作爲財政支農資金扶持的重點,優先安排、優先扶持。投資6500萬元在鹿樓鎮建成規劃面積100畝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的漢源農業發展公司爲農服務中心,分爲管理服務、果品冷藏、果品分揀三個功能區,管理服務區主要包括農業展示、電商中心、雙創平臺及農業技術培訓推廣中心等;果品冷藏區可冷藏各類果品約2500噸;果品分揀區主要用於果品分揀和包裝。該中心通過整合跨界資源,建立線上線下銷售平臺,最大限度幫助農戶拓寬農產品市場儲存渠道和流通渠道,併爲新型經營主體提供產前、產中、產後一體化服務,提高農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實現農業增效,促進農戶增收。同時,積極爭取省、市農機化相關項目對設施農業機械化示範園區進行扶持,如:大沙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龍固和楊屯水產科技示範園、國家級漁業健康養殖示範縣等一批大項目,加大了設施農業的投入,促進了農機裝備的示範推廣。

二是強化機藝融合。圍繞優勢主導產業,在品種選擇、種植模式、設施配套等方面強化協作,從農藝要求、農機開發等方面開展技術研究、試驗示範。圍繞主推技術方案和農機具操作,強化培訓,主動與新型服務主體進行對接,提供設施建設和機具配套的技術指導。通過專題講座、現場演示和試驗示範等形式,做給農民看,帶着農民幹,幫助農民羣衆瞭解和掌握設施農業機械化新機具、新技術,提高技術到位率和機具操作水平。

三是強化模式創新。積極探索設施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服務機制,加快培育設施農業機械化新型服務主體,抓好設施農業機械作業的社會化服務工作。全縣培育了150餘家設施農業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提供設施農業機械化一條龍作業服務,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從作業面積較大的耕整、施肥、栽種、除草、植保等環節入手,培育設施農機服務市場,做好機具與服務對象的對接工作,及時提供信息服務。同時,依託現有農機服務組織,積極拓展作業服務空間,通過合同訂單、託管服務、租賃經營等多種形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機具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四是強化科技創新。積極整合農機科研、生產、推廣、管理等各個方面的力量,圍繞發展設施農業機械化,學習借鑑先進農機化技術。充分發揮示範基地和示範園區的帶動作用,建設一批規範化、機械化、標準化的林果生產機械化科技示範園,通過試驗示範,推動技術的組裝配套,加快形成一批成熟的設施農業技術體系,示範引領農民羣衆積極應用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提高設施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應用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農戶投入資金短缺。設施農業產出高、效益高,但栽培設施上的投入也大。目前,我縣新建一個標準化日光溫室大棚需要投入資金5萬元,大多數農民自有資金有限,加之貸款門檻較高、擔保手續繁瑣、限制條件多等原因造成貸款難,農戶發展設施農業資金投入明顯不足。

二是示範推廣經費少。由於缺少示範推廣經費,用於設施農業方面的農機裝備購置種類少、比例少,設施農業機械裝備更新換代緩慢。當前,設施農業機械化項目資金少,先進設施農機具價格又偏高,制約了農民的購買和使用慾望。

三是用地流轉較爲困難。推進設施農業規模化發展,首先需要擴大土地經營規模。目前,一家一戶土地較爲分散,流轉土地費用較高,致使大面積土地流轉、轉換較爲困難,嚴重製約了集中連片、規模化生產。

四是機械裝備品種不全。調研中發現,現有的設施農業機械品種不能完全滿足用戶需要。國內機具雖然價格偏低,但機具性能落後,故障率高;進口或合資的設施農機具性能先進,故障率低,但價格偏高,影響了設施農機新機具新技術的推廣。

五是農業種植模式須改變。我縣農民習慣於南北向種植農作物,導致設施機械有效作業時間大幅減少,作業質量不理想,制約了設施農機具的推廣;林果類作物的株行距和生長高度,不利於設施農機具的通過和作業,制約了設施農機具的推廣。

六是社會化服務能力待加強。缺乏綜合型專業技術人員,技術力量薄弱,服務水平不高,農民認識相對落後。設施農業機械化作業服務組織少,效益低,制約了設施農業“機器換人”的步伐。

三、幾點建議意見

一要強化組織領導,積極爭取各方面扶持。縣政府將“兩大工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把設施農業作爲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實施“一把手”工程,加大工作力度,強力推進。實行目標管理,將“兩大工程”納入縣目標考覈,並將任務分解到鎮及有關職能部門,層層簽訂責任書,嚴格兌現獎懲。出臺扶持政策,縣制訂促進“兩大工程”發展的實施辦法,加大扶持力度,建議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的基礎上,加大設施農機具購置補貼和作業補助力度,將設施農機具購置補貼增加到70%以上,機械化作業補助30元/畝。落實以獎代補,鼓勵農民加大對設施農業的投入,增強發展設施農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積極爭取資金,除財政給予相應的資金補助外,要加大項目申報力度,爭取設施農業項目資金,並將設施農業與黃淮海開發、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鄉村振興等項目工程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投資合力。

二要規劃產業佈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我縣區域種、養殖各有側重點,實施“兩大工程”建設要結合實際,合理佈局,制定我縣“兩大工程”產業發展規劃,發揮規劃先導作用。在此基礎上,統一協調涉農部門項目規劃,統籌農業、水利、電力、交通等部門的項目編制申報,整合涉農資金向特色產業和重點區域傾斜支持,切實改善全縣農業生產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條件,促進全縣設施農業的大發展,繼而推動“兩大工程”建設的大發展。

三要多方籌措資金,解決融資難題。縣農業銀行、信用社、農擔公司要充分發揮信貸支農主渠道作用,創新信貸產品,積極土地使用權、房屋抵押等擔保新機制,加大對設施農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實現“銀農”雙贏。探索嘗試建立農村資金互助社、農民信用協會等新型農村金融互扶的組織,激活農村金融資本市場,解決農民融資難題。廣泛吸引社會各方面的資金,積極尋求實力強、帶動作用明顯的經濟能人和企業投資參與發展高效設施農業。要進一步加快土地流轉步伐,積極引導農民採用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進行合理有序的流轉、調整,促進土地資源向設施果蔬種植龍頭企業和大戶集中,推動設施農業連片經營,規模化發展。

四要培育龍頭企業,完善產業服務體系。積極扶持和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同時抓好農業產業化項目招商,積極培育和發展蔬菜、瓜果等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加強農產品流通網絡建設,集中力量新建一批蔬菜、瓜果專業批發市場,實施“農超對接”,壯大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經紀人隊伍,加快農產品的流通速度,推進農業市場化進程。支持有能力的機手成立設施農業機械化作業服務組織,開展設施農業機械化作業服務,提高機具的作業面積,提高設施農業機械化作業服務組織的經濟收入,加快設施農業“機器換人”步伐。

五要加大推廣力度,提高設施農機化水平。建議縣財政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農機推廣經費”,開展專項資金定投,有重點、有步驟地支持實施“兩大工程”建設主體(如中科種植家庭農場、沛縣現代果業三新示範基地等)的發展,引進性能先進、質量可靠、適合我縣設施農業農藝要求的農機具進行試驗示範,把性能好、實用性強、故障率低的設施農機具積極推薦給農民,確保農民用着效率高、作業質量好,降本增效顯著,推動“兩大工程”向更高水平邁進。

六要加強技術指導,提升科技服務能力。多渠道聘請技術專家抓點示範,搞好技術培訓,高起點、高標準、系統全面地進行林果業全程技術指導和服務。充分利用手機信息推送、廣播宣傳等形式和途徑,將先進適用的農機化新機具新技術宣傳到千家萬戶,培訓到千家萬戶,提高百姓對“兩大工程”的認知度,提高農民購買和應用農機具的積極性。今後要逐步改變設施農業種植方式,改日光能溫室蔬菜南北方向種植爲東西方向種植,林果類作物種植採取寬行距窄株距的“牆”式結構的種植模式,淡水魚養殖魚塘標準化建塘,爲設施農機具作業創造有利條件,提高設施農機具作業的作業效率和作業質量。

七要強化部門協作,抓好綠色環保農機裝備與技術示範推廣。農業農村、經發、生態環保、科技等相關部門要強化協作,形成優勢互補的聯動機制。積極對接農民需求,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發揮本土農機制造企業的創新優勢,引進國內外先進企業的最新成果,解決好制約農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促進綠色環保農機產品技術升級換代,爲廣大用戶提供更可靠、更適用、更經濟的綠色環保農機裝備。積極向上爭取綠色環保農業機械化技術集成應用、試驗示範等項目,加快相關綠色環保農機裝備的試驗示範和技術改造。縣政府每年投入一定數量的專項資金,向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等綠色環保裝備和技術傾斜,利用農機購置補貼和報廢更新政策,引導農民報廢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老舊農機具,購買先進適用、安全可靠、節能環保的農業機械,促進高效節能、智能環保機械發展,鼓勵引導金融、社會資本向綠色環保農機領域投入,努力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形成“兩大工程”發展的長效機制。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3

爲大力扶持和發展龍頭企業,加快推進我縣農業產業化進程,根據縣人大年度工作的安排,農工委在常委會副主任王三毛的帶領下,近期先後深入縣農辦、岡上、向塘、三江等部門和鄉鎮,就我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 基本情況和成效

近年來,我縣相關部門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全力打造新型農業產業化示範區建設”要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和市委關於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堅持把龍頭企業作爲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的重要手段,大力加強農產品基地和農業服務組織建設,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向“企業+農戶”、“企業+基地+農戶”等多種形式的產業經營組織發展,加快了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

x、龍頭企業不斷擴大。xxxx年全縣有市級以上龍頭企業xx家,xxxx年達xx家,xxxx年達xx家,佔全市的xx.x%,其中國家級x家,省級xx家,市級xx家。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xxx億元,出口創匯xxxx多萬美元,實現稅收x.x億元,帶動xx.x萬農戶,實現戶均增收xxxx元。

x、農產品基地得到加強。農產品生產基地作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礎,是龍頭企業聯繫廣大農民的主要紐帶。近幾年,政府每年投入資金xxxx萬元左右,扶持龍頭企業在“兩帶”建設農產品基地,基本形成了糧食、生豬兩個主導產業和家禽、特種水產、蔬菜、花卉苗木四個特色產業的格局。至xxxx年底,已形成xxx畝以上的規模種植基地xx家,xx棚以上的規模養殖基地xx家,全縣生豬飼養達xxx.x萬頭,家禽飼養達xxxx.x萬羽,水產品起水量萬噸,蔬菜種植xx.x萬畝,產量xx萬噸,苗木x萬畝。

x、農業服務組織健康發展。每年投入資金xx萬元,引導扶持農業服務組織成長,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促進農產品的有序流通。至xxxx年底,全縣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xxx多家,其中省級示範社x家,市級示範社x家,組建了生豬、蔬菜、水產、糧油等協會x家,各類中介組織xx多個,培育各類農產品經紀人xxxx多人。

x、品牌創建初見成效。培育和發展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xx個,國家綠色(有機)食品品牌xx個,產品xxx個,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xx個,註冊商標xxx件,擁有“匯仁”、“皇禽”x個馳名商標和“國鴻”、“昌碧”、“稻香園”、“九木堂”等x個著名商標,綠色品牌和商標數量均爲全省縣(區)之首。

x、“一村一品”、“一鄉(鎮)一品”基本形成。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挖掘各鄉(鎮)、村的資源潛力,大力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優勢產業。目前,已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鄉(鎮)一品”,如岡上萬舍的蔬菜和東潭的蛋鴨、三江村的蔬菜、蔣巷的糧食、黃馬的茶葉和花卉苗木、塔城的水產、向塘的蔬菜等。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我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存在一些實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x、部分企業質量不高,行業分佈不均勻。我縣龍頭企業總體水平還不高,生產規模偏小,大多爲初級加工,缺乏精、深加工能力,產品檔次和附加值不高,市場競爭和帶動能力較弱。如蔬菜傳統方式種植偏多,像採用塔城青嵐無土栽培、武陽鑫和源蔬菜基地生物物理殺蟲等新技術種植的較少。而且,企業所屬行業分佈不平衡,多數集中在糧食加工、生豬養殖和禽蛋加工領域,不利於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全面發展。

x、企業融資渠道不暢,資金瓶頸制約發展。我縣龍頭企業大多正處在發展擴張階段,資金需求缺口較大。但多數企業用地爲租賃土地或農業用地,不具備擔保和抵押功能,企業融資較爲困難,制約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x、企業土地流轉不易,規模擴張空間狹窄。傳統自給自足的種養模式導致農戶流轉土地的積極性不高,而且現在受國家xx年土地承包期限政策的限制,企業不能長期租用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投入熱情,制約了生產規模的擴大,難以發揮企業的規模經濟效應。

x、市場營銷路子不廣,銷售渠道不穩定。農業生產容易受天氣、氣候等自然因素影響,農業市場經濟的風險又較大,而中小企業市場營銷能力還不強,規避風險能力較弱,亟需增強防範和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x、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完善,影響現代農業穩定發展。受資金投入影響,全縣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相比還較爲滯後,主要包括農田水利設施較爲薄弱,道路交通不夠發達,電力線路不能完全滿足生產需要,防災抗災能力不夠強。

x、面源污染不容樂觀,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形勢較爲嚴峻。大規模的畜禽養殖產生大量糞便和廢水,未經過無害化處理就直接排放,極易造成空氣和地下水污染,附近人居環境也受到直接影響。如八一鄉塗埠村生豬養殖導致環境惡化,甚至出現“豬趕人走”現象;岡上鎮孵化廠孵完蛋後的蛋殼直接丟棄和放養蛋鴨,對地表水和地下水也會造成一定的污染。

三、意見和建議

x、進一步強化科技支撐。加大對龍頭企業的科技投入力度,擇優選擇一批輻射帶動能力強、帶動農民增收效果明顯的重點龍頭企業給予重點扶持,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進農產品深度加工開發和綜合利用,延伸產業鏈,逐步實現農產品向精、深加工發展,不斷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全面增強企業自身發展水平和競爭能力。

x、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積極轉變思路,創新機制,堅持市場化運作,走多渠道、多形式融資道路,着力發掘民間資本,同時加大對龍頭企業固定資產和技術改造等中長期貸款的支持力度,爲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和保障。

x、進一步鼓勵土地流轉。土地流轉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除了企業應該支付給農戶的土地流轉費,建議再由政府拿出一定財政資金補貼給農戶,既可增加農民收入,又能提高農民流轉土地的積極性,大力鼓勵規模成片地流轉土地。

x、進一步培育農產品經紀人。加大知識技能專業培訓,打造一支業務能力強、素質高的農產品營銷隊伍。積極爲農產品搭建流通平臺,開闢市場銷售渠道,爲經紀人提供優質服務,努力營造良好發展氛圍,促進農產品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切實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

x、進一步加強政策和資金扶持。農業產業化資金可隨財力的增長而逐年增加,建立穩定的增長機制,加快改善基地農田、水利、電力線路等生產條件和基礎設施建設,大力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在農業企業招商引資方面,要認真考察,避免出現鑽國家政策漏洞的現象,儘可能地多扶持本地企業。

x、進一步加大環境整治力度。推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過程中,要做到總體規劃,合理佈局,注重生態效益和環境保護,促進生態養殖的良性循環。對一些地方規模化生豬養殖造成周圍環境和地下水污染的問題,要加強治理,大力推廣偉瑞菜養殖有限公司的沼氣發電、污水循環沉澱後排放及八一鄉塗埠村養豬專業合作社的生物發酵廠(零排放)的養殖新技術,防止面源污染,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4

縣農業基點調查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及我局領導的高度重視下,以及縣、鄉、村全體調查員的共同努力,按時、按量準確及時地完成了農業部、廳下達的全年各項調查任務。現將一年來工作開展情況彙報如下:

一、基點工作業績

xx年,我們繼續在中選的鎮六個鄉(鎮),每個基點鄉鎮抽查五個村民小組,全縣共抽查三十個村民小組開展各項調查工作。全年按照農業部、廳佈署的各項調查任務,認真做好調查和彙總上報。主要工作內容:

(1)農作物意向調查、早稻產量預計調查、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預計調查、夏收農作物產量預計調查、全年糧食及主要經濟作物產量預計調查、全年糧、油產量預計調查、秋冬播農作物面積預計調查等任務。在開展各項調查的工作中,力求數據準確度,彙報及時。

(2)紮紮實實開展各項調查,認真審覈和分析各項調查數據,及時上報各項報表,全年報表上報及時率達100%。因此各項調查報表質量大大提高。例如:8月8日報送的農業基點調查早稻查穗數粒情況表中,我們基點調查統計的平均畝產爲398.73公斤,與統計局的統計年報數畝產399公斤相比,只相差0.07%。

二、農業基點工作主要措施

1、加強領導,是搞好農業基點調查工作的關健。

今年以來,我縣農業基點調查工作取得成效,這是與領導的重視分不開的。年我縣農業基點調查工作繼續由一名副職領導兼管,正職領導也經常過問農業基點調查工作開展情況。在人力方面給予了較大的支持,在進行農業基點調查工作期間,儘量不抽或少抽基點調查員參加其他中心工作,從而使我縣的農業基點調查工作順利地完成了全年調查任務。

2、認真定好調查員,確保農業基點調查工作的順利進行。

農業基點調查工作能否按時、按質完成部廳下達的全年各項調查任務,與局領導的重視和鄉村級調查員的通力合作是分不開的。今年,局領導在多次的農業生產工作會議上,都強調了農業基點調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並要求中選的鄉鎮及鄉村級調查員一定要按照上級部門的有關要求,及時準確的搞好各項調查任務,從而使我縣的農業基點調查工作能順利地進行。

3、加強調查人員業務技術培訓,提高業務素質。

通過參加農業部基點培訓會議回來以後,我們及時組織基點調查員進行培訓,要求每個調查員弄通弄清基點調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基點調查工作的方法和步驟,以及各種數據的準確計算方法和各種報表的填報,從而使基點調查工作準確及時,按質按量完成。

4、對基點調查工作做到早佈置、早安排,有計劃、有步驟完成

在各項基點調查工作開展之前,根據上級部門下達的各項調查內容和要求,並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對每一項基調工作做到早安排、早佈置、有計劃地去進行,從而使工作主動,完成任務保障性大大提高。

三、明年工作打算:

年我縣基點工作順利完成,在明年的工作中,我們更要再接再勵,把基點工作搞得更好。主要是加強業務學習,不斷深入基層搞好調查研究,掌握好第一手材料,同時還要不斷加強調查人員的工作責任心和積極性,爭取把明年的工作搞得更好。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5

廣陵是揚州城市的核心區,區劃調整後,併入了5個鄉鎮。面對農業面積增加、農業人口增多、農民增收壓力加大的新形勢,面對中央、省、市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新要求,近期,我們就如何推進廣陵農業轉型升級,促進土地增值、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進行了調查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規模高效農業和休閒觀光農業的穩步推進爲我區農業現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礎

近年來,我區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推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現代化,特色都市農業雛形初現。一是體驗農業漸成規模。100家體驗農莊建設任務,已建成31個,在建34個,完成規劃布點17個,並啓動夾江綠色慢道建設。二是優勢產業穩步推進。已建成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爲揚州城區提供了80%的地產蔬菜供應量,各鎮也形成了具有鎮村特色的產業基地。三是龍頭企業不斷壯大。現有區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8家,其中省級4家,市級14家,逐步形成“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四是重要載體取得突破。現代農業產業園設施化比重達80%以上,設有研究生、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4家農業龍頭企業和5家農民合作組織入園。五是發展活力持續增強。全區農業向高效化、規模化、無公害化發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達45%左右,成立了8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46個土地股份合作社。六是農村環境明顯改觀。創成三星級“康居鄉村”16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2.61%,李典鎮田橋村被評爲“江蘇最美鄉村”。

雖然我區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對照都市農業發展的要求,仍存在着差距和不足,突出表現在整體規劃進程偏慢;龍頭企業規模偏小;基礎設施配套偏舊;技術服務能力偏弱;休閒產品層次偏低等方面

二、我區農業發展定位調整應努力適應全市“兩融一同”新取向和江廣融合地帶新佈局

我區進行農業戰略定位調整必須充分考慮四方面的實際:一是江廣融合發展提出的新要求。上海“後花園”的打造和智慧產業的發展,要求區域內農業轉型必須更加突出休閒、體驗和生態特色,必須朝着“宜居、宜遊、宜閒、宜創”方向發展;二是區位的重要性和區情的特殊性。作爲核心城區,農業的貢獻份額都在1.5%左右,我區農業轉型升級,不能照搬其他城區發展都市農業的經驗和做法,必須“跳出農業發展農業”。三是我區農業承擔着“三項任務”。服務城市任務、農業現代化任務、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任務。四是我區農業承載着“三重功能”。生產功能,生活功能,生態功能。

綜合以上,建議我區農業轉型升級的方向爲:

1、圍繞生產功能,打造“五大”產業基地。一是永久蔬菜基地。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爲依託,重點發展時令蔬菜、高效設施蔬菜和有機、綠色及無公害蔬菜,大力扶持大棚蔬菜和水生蔬菜。沙頭鎮將建立1.4萬畝蔬菜基地。二是優質糧油基地。以區內2個優質稻米基地爲核心,建設一批高標準的優質糧油生產基地,把我區糧油業做成揚州市高端專用糧油產業的典範。三是農產品加工基地。以食品工業園爲依託,把園區建設成集加工、製造、流通、研發爲一體的現代食品產業集聚區。四是農產品物流基地。以商貿物流園爲依託,確保農產品流通順暢。五是現代漁業基地。以國家級四大家魚原種場爲依託,按照長江特色水產品苗種繁育、沿江休閒漁業、長江特色水產品高效養殖、漁業捕撈體驗四個功能區建設漁業基地。

2、圍繞生活功能,加快體驗農業發展步伐。按照“產業特色化、佈局合理化、景觀優美化、道路循環化”的發展要求,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益運營,發展“迴歸自然、認識農業、怡情生活、生態環保”的農業觀光旅遊,“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幹農家活、摘農家果、做農家事、欣賞農家民俗”的鄉村農家樂體驗旅遊,以及“瞭解農耕文化、學習農業技術、增長農業知識”的農業科普教育旅遊,努力提供“可欣賞、可展示、可參與、可體驗、可食宿”的體驗產品。

3、圍繞農業的生態功能,強化生態涵養和撫育。我區水域面積近71平方公里,漁業養殖面積近3萬畝,林地面積近8萬畝,“七河八島”區域,大部在我區範圍內。要高品位實施生態基礎工程,高起點引導產業集聚,高強度推進村莊環境整治和“四位一體”長效管護,進一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三、堅持以培育龍頭企業和發展體驗農業爲抓手實現我區農業“接二連三”轉型升級

1、以壯大農業龍頭企業、重要載體爲重點,加大農業“接二”力度。所謂“接二”,就是要用工業化的理念推進農業產業化,以食品加工爲主導打通農業產業鏈。一是着力引進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積極招引“國”字號、“外”字頭的大型企業集團進入我區休閒體驗農業、農產品深加工等領域;。二是推進農業園區建設。高起點編制園區產業規劃,高標準建設基礎設施和功能設施,建議以自行車漫道爲線串起玲瓏水街、麴院風荷、開心農場、科技中心等點,以沿江路爲線,串起育苗中心、配送中心、科技超市等點,以黃港路爲主線,串起小虹橋村、人民灘村、育新村等點,形成南生產、中物流、北旅遊的格局。三是以食品工業園爲重點,接長農業產業鏈。圍繞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需要,調整農產品品種結構,爲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優質、穩定的農產品加工原料。

2、以注入體驗元素、建設體驗農莊爲突破,加快農業“連三”進程。所謂“連三”,就是要大力發展休閒體驗農業,把農業當成旅遊產品來開發。一是規劃佈局。區級層面上,制定區級整體規劃,重點圍繞廖家溝、夾江、北洲主排河三條軸線打造貫通南北、橫穿東西的三條特色體驗農莊帶;鄉鎮層面上,依託各自資源進行個性化設計。二是典型帶動。一方面,着力招引、培育、建設一批體驗農莊精品;另一方面,力爭每個鄉鎮都有能夠引領本區域體驗農業特色發展的典型。三是錯位發展。建議沙頭鎮建設集觀光、認種、採摘、餐飲等爲一體的體驗農莊集聚區;泰安鎮建設以溫泉度假和溫泉養生爲核心的休閒體驗農莊;杭集重點做好廖家溝、夾江、芒稻河沿線休閒觀光農業及夾江沿線溼地文章;頭橋重點發展垂釣、餐飲、休閒、娛樂和葡萄採摘、銀杏園觀光等項目;李典重點發展休閒漁業、薰衣草花田休閒旅遊觀光和生態農莊,並做好爲船舶工業園商務需求配套的文章。四是形成合力。要調動鄉鎮、村組和村民的積極性,幫助鄉鎮、村組做好區域規劃,協調解決好土地、資金、項目等瓶頸制約;要加快土地流轉制度創新,保證農民利益長期穩定,提高農民參與土地流轉的積極性。五是整體營銷。集中區級各部門、各鎮、各企業的營銷渠道,對全區休閒農莊進行整體策劃、整體宣傳、整體推介;舉辦經常性的時慶活動,吸引人氣、積聚財氣。六是有序推進。體驗農莊的推進必須精耕細作、循序漸進,成熟一個實施一個,以點帶面、串點成線、連線成片,走內涵式發展之路。

3、以提高農業發展管理服務水平爲保障,加強組織領導和體制機制創新。區委、區政府成立了全區休閒觀光旅遊農業工作領導小組,爲廣陵農業轉型升級提供了組織保障。要建立聯合工作制度。既要要做好資金、土地、人力的統籌使用工作;又要明確相關工作的管理主體和具體落實部門,及時研究協調規劃定點、產業促進、資源統籌和服務監管等方面的重要事項。要探索農業產業化的促進機制。既要把爭取上級資金作爲主攻方向;又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功能,加大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項目上的投入,同時要完善市場運作機制,吸引社會資本投入。要健全完善統一、高效科學的全區涉農服務管理機制。既要研究制定有關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利用鼓勵性政策、爭取優惠性政策和突破限制性政策;又要在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上下功夫,加強與科研院所的交流與合作,加強研究生、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和“二市場三中心”、農產品質量檢驗等平臺建設,健全區、鎮(街道)兩級公益性農技服務組織。要引入農業人力資源合理配置的激勵競爭機制。要組織區、鎮負責同志和村幹部到農業現代化先進地區觀摩學習。要鼓勵並扶持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具有創業意識的大學生在農村創業。要切實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爲農業轉型發展提供技術支撐。要完善對各部門和有關鄉鎮的績效考覈機制。把重點項目建設、特色品牌打造、體驗農業發展納入目標管理考覈體系,建立健全農業產業化目標責任制,加大對有關部門和有關鄉鎮的考覈力度。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6

一年來,農辦在鎮黨委、鎮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區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爲做好農業工作,更好地服務“三農”,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改善生產及生態環境,提高農民收入,增加農民幸福感,農辦認真開展農業農村工作,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經過一年來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將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 領導高度重視,科學部署農業農村工作

鎮黨委、鎮府高度重視農業工作,把我鎮的農業農村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今年春由於天旱少雨,農作物無法正常耕種,鎮黨委、鎮府高度重視,鎮府領導親臨抗旱現場,組織羣衆抗旱抽水,使我鎮按時完成春耕生產。

二、順利完成全年農業生產工作

爲做好農業生產工作,鎮農辦人員到各村組織抽水,指導春耕生產工作,在新崗、張新、光輝三個村規劃水稻創高產示範片,併爲2700多畝示範片提供了高產、高抗、優質優良的水稻種子2.3萬多斤和秧盤12萬個(兩造);在光輝村召開了水稻機械化插秧現場會。通過組織羣衆抗旱保耕,指導羣衆科學種植,我鎮按時順利完成了全年農業生產任務。

三、完成了農田高標準建設

爲做好我鎮農田高標準建設,鎮農辦人員分爲10個組到各村全力做好此項工作,通過做好羣衆協調工作,保障工程順利施工,使我鎮依時完成了新崗、張新、鵲地、新圩、光輝、鶴湖、、紅光、房坑9個村和示範場共21500畝農田高標準建設,並完成了70多公里三面光和10多公里機耕路建設,總投資3225萬元。

四、世行貸款廣東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工作

今年世行項目在我鎮15個村和1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參加項目總面積2。55萬畝。爲做好該項工作,鎮農辦指導員通過多種方式在全鎮範圍內宣傳項目意義。認真核對農戶信息,確保信息的真實無誤,並按項目要求對農戶進行培訓,累計培訓32場,2300多人次,對農戶進行現場技術指導,使農戶按世行規程進行生產,減少了污染源,有效保護了生態環境。在今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兩次省、市、區組織的考覈中,我鎮農辦均被世行項目辦評爲“優秀單位”。

五、農業技術推廣補助項目及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

爲做好農技推廣補助項目工作,我鎮今年農業技術指導員增加到16名,每人指導示範戶10戶,每人每週至少安排一天時間進村入戶指導農業生產,推廣高產、高抗、優質優良水稻玉米品種,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戶科學生產。

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方面,根據區農科中心發佈的病蟲害測報和作物生長實際情況,及時發佈除蟲滅病通知,指導農戶科學使用農藥,引導農戶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生物農藥,減少環境污染,節約生產成本。

六、種糧補貼及農機補貼工作

完成了種糧補貼面積覈查工作,根據區農業局要求,今年時間緊、任務重,在規定的時間內,我農辦組織人員分組、分片進村,逐戶進行測量、覈實、彙總並及公示。我鎮今年水稻種植農戶2933戶,種植面積共12279.6畝;甜玉米種植農戶370戶,種植面積共9768.5畝。通過細緻覈查確保無虛報、漏報、錯報。

農機補貼方面,根據省、市、區相關政策,爲鼓勵農業生產向機械化生產發展,購買農機有補貼,使用燃油有補貼。今年向全鎮55戶(包括企業)發放了燃油補貼,2戶農戶享受到了購機補貼。

七、防汛及重點縣農田水利設施建設

爲做好防汛工作,農辦人員及水管所人員經常到山塘、水庫和堤圍巡邏,做好了衝鋒舟駕駛及防汛知識培訓,準備好了防汛物資並加強了三防值班。

水利設施建設及修復工作方面,鎮水管所在汛前和汛期不定期對鎮轄區水利工程進行安全檢查,針對安全隱患,採取必要措施,杜絕隱患,保障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在農辦和水管所人員的努力下,完成了紅光、光輝、陽光、房坑、田埔、江南六個村重點縣農田水利建設,共完成了3個電灌站、3個陂頭、3個山塘及18公里三面光渠道建設,該項目工程總投資700多萬元。此外,水管所還對重點水利工程進行了修復和清淤作業,完成了陽光村水毀渠道修復工程、紅光村水毀渠道修復工程、鶴湖村農田水利修復工程、光石圍光明村堤段除險加固工程、房坑村排渠疏浚清淤工程、新崗村排渠疏浚清淤工程、樑化河改造工程、獨石排澇站大小閘門重做工程、川龍渠道清淤工程和皇爺背陂頭工程等10個重點工程。

八、農業安全生產及紅火蟻監測防治工作

爲做好農作物安全生產工作,我農辦人員經常到田間地頭、或利用相關培訓的機會向農戶宣傳安全生產的相關知識和法律法規,指導農戶科學用肥、用藥。今年10月1日,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正式實施,對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使用方面做出了非常嚴格的規定,嚴禁高毒、高殘留的農藥在農作物上使用。通過我們的宣傳和指導,廣大農戶基本認識到農產品安全生產的重要性。同時認真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工作,爲做好該項工作,我辦檢測人員認真學習檢測技術,不斷提高專業技能。在今年__市農業局、總工會、人社局聯合舉辦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能大賽中獲得全市速測“一等獎”,“__市技術能手”等光榮稱號,爲集體爭得了榮譽。同時每天按規定到田間地頭、蔬菜生產基地、種植散戶進行抽樣、檢測,今年累計檢測樣品1600多個。在抽樣、巡查過程中積極宣傳安全生產知識,確保蔬菜生產安全。

沼氣安全使用方面,我們定期安排專人進村入戶檢查設施使用情況,向沼氣池業主和用戶宣傳安全使用知識,確保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

農機安全使用方面,督促農機手經常對農機進行安全檢查,必須專人負責、持證上崗。

紅火蟻防治工作。在區農科中心植保站的部署和指導下,按計劃對我鎮紅火蟻分佈及發展情況進行監測和防治。通過發放宣傳彩頁、張貼宣傳海報、在人流密集區擺攤設點等多種方式,向羣衆宣傳紅火蟻的危害及防治方法,使羣衆不受紅火蟻危害。今年累計發放紅火蟻藥劑85箱,有效控制了紅火蟻疫情的蔓延。

九、林業工作

爲做好造林綠化工作,我鎮完成了上級造林綠化任務,在紅光村完成了人工造林800畝。同時加強我鎮森林資源保護工作,林業站護林人員不定時巡山並積極宣傳防火護林重要性,防止山火發生,對發生的山火及時通報並組織滅火作業,使我鎮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十、明年工作計劃

1、做好農業生產工作,確保糧食安全;

2、做好世行項目工作,切實做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減少排放,保護好環境;

3、指導農戶進行科學種田,增加農民收入;

4、認真做好種糧補貼面積覈查工作,確保種糧面積真實準確,做到精準補貼;

5、認真做好巡山護林工作,切實保護森林資源;

6、認真做好農產品檢測工作,確保農業食品安全,使羣衆吃上放心菜。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7

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農產品的安全要求越來越高,已經逐步從原來的數量型轉向質量型,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這四大要素構成了農產品消費時尚,綠色、有機食品備受消費者的青睞,綠色消費已成爲國際性的消費潮流。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正是符合人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不斷提高的消費趨勢,適應新階段和入世後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迫切要求。因此,充分發揮我市獨特的生態優勢,調整種植結構,轉變管理方式,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着力於提高農產品質量,着眼於綠色化消費,大力發展綠色農業,不僅有助於應對國際市場農產品技術壁壘,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更有助於提高農戶的經濟效益。

一、綠色有機農業的發展目標

綠色有機農業是一定歷史條件的必然產物,是對以前所有農業模式的總結和提高,體現了人類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統一,體現了消費者利益和生產者利益的統一。綠色有機農業的發展目標是“三個確保、一個提高”:一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綠色有機農業必須以科技爲支撐,合理控制化學投入品的使用,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標準體系和檢驗監測體系建設,加強農業生產的全程控制,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二是確保生態安全。生態系統中的能量和物質循環通常情況下總是平衡地進行着,與此同時生態系統的結構也保持相對穩定狀態,稱爲生態環境平衡,通常叫生態平衡。生態平衡的最明顯表現就是系統中的物種數量和種羣規模相對平穩。綠色有機農業通過優化農業環境、強調植物、動物和微生物間的能量自然轉移,確保生態安全。生態安全既是綠色有機農業的追求目標,也是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重要因子,生態安全一旦破壞,其危害是長期的、根本性的、巨大的。三是確保資源安全。農業的資源安全主要是水資源與耕地資源的安全問題。綠色有機農業發展要滿足人類需要的一定數量和質量的農產品,就必然需要確保相應數量和質量的耕地、水資源等生產要素,維護好氣候、土壤、水、地形等自然條件的經營管理水平。四是提高農業的綜合經濟效益。儘管目前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隨着經濟發展在逐漸降低,但由於農業連接的是社會的弱勢羣體——農民,而且農業擔負着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食物的生產,因此,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的提高對於國家安全、社會發展的作用十分重要。綠色有機農業能夠提高農產品加工和國際流通水平,進而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

二、我市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優勢

(一)優越的自然環境。地處半島中北端,瀕臨渤、黃二海,總面積1128.5平方公里,海岸線長59.8公里,人口45萬。氣候屬暖溫帶東亞季風大陸性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1.7℃,平均地溫15℃,歷年平均降水量634.6毫米,年平均日照量2814小時,無霜期平均206天,相對溼度65%,年均風速5.2米/秒。土壤類型主要有棕壤、潮土和褐土,土質以輕壤、中壤爲主,透性良好。土壤養分平均含量:有機質1.05%,全氮0.062%,速效氮90mg/kg,速效磷32mg/kg,速效鉀115mg/kg。氣候環境條件適宜於蘋果、葡萄、梨、大櫻桃、桃等多種北方品系果樹的生長髮育,蘋果、葡萄馳名中外。尤其是葡萄,無論是栽培技術、種植管理技術還是葡萄酒的營銷管理,在全國都處於領先地位,已經是一枝獨秀。而蘋果的栽培面積在全市種植業中所佔的比例最大,並且是目前我市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蘋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束懷瑞教授提出了“模式”的概念,他認爲:蘋果產業的高投入、高技術、高畝產、高質量、高價格、高效益,是蘋果中最突出的亮點。

(二)雄厚的產業基礎。通過最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我們的農產品加工業越來越發達,種養基地標準化水平越來越高,產業化生產體系也日趨完善,逐步形成了以蘋果、葡萄與葡萄酒、畜牧、水產爲主的四大農業產業化發展格局。“十一五”期間,先後榮獲全國質量興市先進市、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建設先進市、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葡萄)標準化生產基地縣、中國優質果品基地重點縣(市)、中國食品工業強市、國家綠色農業示範區創建單位和省農業產業化工作先進市、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先進集體、省首屆“十大(農業)產業集羣”、“省縣域經濟十大高效農業聚集園區”等一系列榮譽稱號。全市現有蘋果栽培面積30萬畝,年產各類蘋果80多萬噸,其中,優質紅富士蘋果面積26萬畝,年產量65萬噸。年出口蘋果15萬噸,創匯1.2億美元。葡萄種植面積15.2萬畝,年產葡萄20多萬噸,國內最著名的葡萄酒三大巨頭中糧長城、天津王朝、張裕均在建有葡萄酒廠或葡萄種植基地。是國家無規定動物疫病示範區,擁有完備的動物疫病控制體系、動物防疫監督體系、動物疫情監測體系、動物防疫屏障體系,全市形成了以肉食雞生產爲支柱,以豬、牛、羊、蛋雞生產爲基礎,以兔、貂、鹿生產爲輔助的良好畜牧業格局。特別是肉食雞產業成爲畜牧業的“拳頭”產業,已達到年出欄肉食雞6000萬隻的規模,年出口創匯超過1500萬美元。的海岸線長59.8公里,刺蔘、鮑魚自然分佈面積2萬多畝,是我國重要的海珍品養殖基地。全市擁有以京魯漁業爲龍頭的水產冷藏加工企業30多家,年加工水產品30多萬噸,漁業總產值達到58億元。

(三)標準化、規模化的基地優勢。以葡萄酒、果品、畜牧、水產四大農業主導產業爲重點,積極發展“龍頭企業+種植大戶+基地”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生產模式,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基地建設路子。在基地建設過程中,不僅注重速度,更加強調質量,要求新建基地全部達到“十有”標準,即有生產規程、有生產檔案、有產品品牌、有檢測設備、有包裝標識、有龍頭依託、有管理責任人、有技術負責人、有質量安全追溯、有微機聯網。在標準化基地生產過程中,大力推廣“五統一”管理制度:即統一優良品種、統一生產規程、統一投入品供應和使用、統一田間管理和統一收穫時間。早在2002年,就被認定爲全國葡萄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和省蘋果標準化示範區;2004年,被農業部授予國家第二批無公害農產品(果品)生產示範基地縣;2008年,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葡萄)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全國優質葡萄生產基地。到目前,全市果品基地面積達到45萬畝,其中國家無公害農產品(果品)基地30萬畝,國家綠色食品原料(葡萄)標準化生產基地15萬畝,省級蘋果標準化種植示範區16萬畝。健全、完善的標準化生產體系和管理制度,爲國家綠色農業示範區的建設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四)組織化的生產優勢。自2000年開始,就從理論和實踐上開始探索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的路子,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興辦了供應、加工、銷售、服務等多種類型的合作組織,努力使農民分享到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的利益,真正結成了“風險共擔、利益均沾、聯心聯利、共同發展”的利益共同體,爲農業產業化經營構築了有效載體,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到目前,全市共有合作經濟組織72個,擁有社員2.4萬戶,資產總額505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3808萬元,入股資金720萬元。合作社年實現銷售收入5.6億元,帶動基地12萬畝,帶動農戶7萬戶。按照綠色有機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思路,通過合資合作、股份制等方式,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現已形成了一個以骨幹企業爲支撐、以名牌產品爲依託的加工產業體系,具有很強的集羣化加工優勢。目前,全市共有食品加工企業187家,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和骨幹企業發展到50家,農產品加工能力達到150萬噸,加工產品涵蓋了果品、葡萄酒、速凍保鮮蔬菜、肉奶製品、水產製品、調理食品等。全市建成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形成了蘋果產業有園藝場、葡萄與葡萄酒產業有長城、畜牧產業有民和牧業、水產品養殖加工產業有京魯的產業化發展格局,四大龍頭很好地發揮了示範帶動作用,引領農業四大主導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三、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制約因素

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不健全,管理體系建設還不夠健全和完善。農業的生產標準、質量監測、監督管理、示範推廣等體系化建設還需進一步完善、鞏固。檢測監管水平有待提高,尚未建成市級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大部分市場只對蔬菜進行快速檢測,檢測水平低、檢測比例少,檢測裝備和檢測設置點難以滿足廣大消費者的安全需求。二是農業的整體科技含量仍不高。從種養環節看,應用先進技術的標準化種養還不普及;從加工環節看,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還不多。綠色有機農產品的檔次還不夠高,輻射面不大、市場佔有率不高。三是影響綠色有機農業發展的質量安全因素仍然存在。放心農資營銷體系建設不規範,無證經營現象氾濫。一些分散生產經營的農戶和攤主,缺乏質量安全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不按制度、規範、標準進行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不按“施藥安全間隔期”或“休藥期”採收農產品,產品質量存在隱患;有的企業違反規定在農產品產地及河道流域排放污染物,使農業生產環境受到嚴重影響。傳統的高殘留高毒素農藥仍將持續影響土壤環境。四是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市60%的蘋果園出現果園密閉、樹齡老化等現象,爲實現高產而不斷增加的化肥用量也導致果品質量、個頭及口感下降。五是高質量產品市場認可度不高。由於認識程度和公信力等原因,市場上的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還沒有成爲暢銷產品。儘管消費者渴望吃到優質安全的農產品,但怕受騙上當花“冤枉錢”。市場上有的有機產品和綠色產品只能按普通產品價格標準,走普通產品銷售渠道,影響了企業供應優質產品的積極性。

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措施和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要適應綠色有機農業發展的要求,提升綠色有機農業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層次,把發展綠色有機農業作爲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的工作來抓,切實加強領導。綠色農業所涉及的農業、環保、科技、工商、食品衛生、外貿等部門應協作配合,及時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形成支持綠色農產品產業發展的合力,推動綠色農產品這一新興事業健康成長和迅速壯大。同時,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納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議事日程,成立由市長任組長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建立市、鎮、村三級聯動、上下貫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辦公室,牽頭協調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同時履行市政府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職能。鎮街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明確分管領導和責任人員,負責轄區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納入全市崗位目標管理考覈,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制度和政策規章。

(二)調整農業發展思路。我市農業種植業中蘋果面積最大,而且是目前我市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甚至可以說是養家餬口的根本。2010年,省出臺了《省果業振興規劃》,今年,市又出臺了《市水果產業振興規劃》,這爲我市實現蘋果產業升級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我們應該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全力爭取並充分利用上級的優惠政策,加大產業扶持力度,在鞏固葡萄標準化管理優勢的同時,將打造綠色有機農業的另一個支撐點放在蘋果產業上,做到一手抓葡萄、一手抓蘋果。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大力推行蘋果栽培新模式—蘋果矮砧集約栽培技術,加大密植園改造力度,完成我市蘋果產業的升級改造,減少勞動力的投入。篩選有經濟實力的果品生產加工企業,選擇地力條件好、管理技術高的基地,按照有機食品生產技術規程生產一批高質量的蘋果,在果面貼上綠色農業協會徽標和“綠色”字樣,打造高檔蘋果。製作蘋果生產和管理宣傳影像資料,組織企業到廣州江南果菜批發市場、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等較有影響力的大市場和家樂福、沃爾瑪等大超市進行“蘋果—產區品牌推介會”,進行高端市場的蘋果促銷活動。

(三)加大監管力度。一是完善監測體系,整合檢測資源,完善配套必要的儀器設備,搞好檢驗檢測人員培訓,強化檢驗檢測手段,擴大農產品檢測面,提高農產品檢驗檢測能力和技術水平。建立公開、透明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發佈制度,及時爲社會提供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服務。進一步加大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的監管力度,形成政府主導、部門配合、上下聯動、社會參與的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二是把農產品產地環境控制和生產管理結合起來,逐步建立產地環境監測與評價制度。建立包括食品添加劑使用、飼料及添加劑使用、農藥使用、肥料使用、獸藥使用、漁藥使用和產品包裝等方面的農業投入品使用準則體系。加快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議在大型超市和市、市(縣)兩級批發市場逐步推進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三是深入開展農業投入品專項整治工作,積極推行農業投入品連鎖經營等相對封閉的農資配送體系,淨化投入品市場,從源頭上控制污染。

(四)強化對綠色有機農業的宣傳力度。通過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宣傳活動,普及綠色有機農業知識,提高全社會對綠色有機農業的認知水平,暢通綠色農產品的消費渠道。認真組織實施農產品名牌戰略,鼓勵各類企業創立名牌,增大綠色有機農產品在國內外的知名度,進一步提高其市場佔有率。密切跟蹤綠色有機農產品國際標準的變化,加強國際市場信息的收集與分析工作,針對國際貿易中的技術壁壘,建立預警機制,以便及時應對。發揮比較優勢,根據當地實際,建立諸如勞動密集型和勞動技術密集型的綠色農業的創匯基地,以質優價廉物美的綠色有機農產品擴大國內外市場份額。

(五)加大對優質有機肥料的推廣力度。沼液沼渣作爲優質有機肥,作爲提高食品質量的重要原料,其利用將是大勢所趨,其價值將不斷提高。充分發揮我市獨有的戶用沼氣項目和工程沼氣項目資源,一方面在政策上對沼液沼渣的生產和利用給予扶持,扶持的對象範圍從生產沼液沼渣產品的養殖戶和企業,擴大到使用沼液沼渣的種植戶。另一方面在技術上加以引導,結合測土配方施肥示範縣項目,加大對沼液沼渣的推廣力度,尤其是民和大型沼氣發電工程所產生的沼渣、沼液,其生產過程固定,營養成分含量穩定,可作爲重點項目加以宣傳推廣,進一步提高沼液沼渣利用率。

(六)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儘快建立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系統,爭取早日實現對農村地區土壤、大氣、水、聲環境、輻射環境質量,以及固體廢棄物、工業污染物等生態環境要素的全方位監測和管理。加強平暢河、戰山河、黃水河等重點生態區的生態建設,修復植被,治理污染和水土流矢,做好有害生物防治,提高生態質量。加強農田防護林網、鎮村綠化美化綜合治理工程,發揮好林業在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基礎性作用。繼續開展植樹造林,有計劃調整林種、樹種結構,維護林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穩定並不斷提高全市森林覆蓋率。

(七)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提供綠色產品,是一項任務艱鉅、投資巨大的系統工程,增加投入是綠色農業得以順利發展的重要支撐。爲此,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投入機制,加大對上級資金、政策爭取力度,積極吸納企業和社會資金,多渠道籌措資金,確保綠色有機農業建設的資金需求。市財政在穩定增加對農業投入的基礎上,按照有關規定和建設規劃,設立綠色有機農業發展專項資金。一是建立相應的獎勵機制,扶持綠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建設,鼓勵引導綠色農業協會、合作社、生產企業、經銷商開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二是檢驗檢測配套資金,作爲農業投入品抽測和農產品例行監測的化驗經費。三是綠色農業宣傳經費,用於加強網絡、報紙、電視等媒體宣傳,印製明白紙和宣傳手冊。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8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以農民增收爲核心,以調整農業結構

爲抓手,以發展高效農業爲主線,以農業產業化爲方向,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規範化、市場化、合作化水平,努力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

二、建設重點

根據我鎮農業資源優勢,重點構建高效生態農業園區平臺,着力打造高效生態農業工程,彰顯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新格局。

突出四條主線,根據我鎮農業產業佈局,依託貫穿我鎮的主要幹道爲主導骨架,接受興泰線的輻射,以特色農業爲重點,形成四條現代高效農業產業帶。

一是以興沙公路沿線的優質糧經作物生產的產業帶。重點謀劃在興沙路沿線區域,大力發展優質稻米、優質棉花、油料生產以及擴大鄭朱優質葡萄品系的種植及品質的提高,努力打造興沙線優質糧經產業帶。

二是興西線高效產業帶。重點在興西路兩側通過招商引資,引進高效農業項目,以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逐步實施高效蔬菜、苗木、花卉基地等生產加工基地以及蔬菜脫水、生產加工基地,逐步擴大圩岸“金花菜”種植規模,努力形成興西線高效特經產業帶。

三是蕩橫線重點實施xx鎮高效生態農業園區。以姜戴、夏許、丁沙、馬港等村形成20xx畝的核心區,規劃建設面積1萬畝,接受其輻射面積2萬畝,在園區內引進先進的品種,新型種植模式,推廣配套的新技術,走標準化生產路,創新經營模式,不斷提升形象,提高效益,增加農民收入。20xx年春,園區建設工作初建成效,指導、示範全鎮的高效生態農業。

四是馬呂線特色畜禽產業帶。依據馬呂線現有的林地資源,策應徐馬荒景區開發,充分發揮馬呂路馬志宏林下養殖生態雞的典型示範作用,重點建設10萬隻畜禽生產基地,以馬港生態養殖爲基地,採取“三統一分”模式加快林下畜禽養殖的南伸北延,做大叫響原生態林下畜禽這篇文章和品牌,不斷提高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水平,努力形成馬呂線特色畜禽產業帶。

林業綠化:20xx年在全鎮森林覆蓋率達到22.4%的基礎上,再增0.5個百分點,重點實施村莊綠化,所有的通村道路結合新農村建設全面栽植景觀樹,美化環境,每個村建立圍村林,農戶家前屋後栽植林果經濟林,美化環境、增加效益。

實施三個規劃。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條件是加快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重要環節,針對洪澇災害頻發的趨勢,水利建設在我鎮顯得十分重要,計劃實施三個規劃。一是對全鎮84.6公里的聯圩每年加修聯圩30公里,按照4.54式標準,能擋3.5米的水位進行加修;二是對三個大聯圩新建三個4個流量的排澇站,加大內排能力,關閉破舊、損耗大的老、病排澇站;三是新建3座高標準的圩口閘,確保高水位擋得住。

建立三個畜禽特色基地。水產業是我鎮農業的半壁江山,傳統的養殖品種養殖模式,效益低下,市場風險加大,完全不能適應現代高效農業的要求,依據我鎮豐富的水產資源,20xx年建立三個特色基地,一是以徐馬荒原生態區域爲主的3000畝生態龍蝦養殖基地;二是以中丁圩星火科技爲示範點200畝特種魚、泥鰍養殖基地;三是以我鎮水產養殖場徐馬荒生態區域的3000畝爲主板橋大閘蟹養殖基地。

三、主要措施

1、強化組織領導。鎮成立現代高效農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鎮現代高效農業的規劃,實施及實施過程中重大問題的決策和協調,同時,根據工作重點和職能分工,成立以片長、蹲點鎮幹、各農業口職能部門具體工作班子,黨委、政府把現代高效農業作爲20xx年三個文明建設考覈指標之一,並根據農時季節序時進度,組織相關人員進行檢查,對各村進展情況予以點評,督促年終進行考評、獎勵。

2、強化工作責任。鎮幹部、村主要負責人、農口各單位是現代高效農業發展責任主體,要積極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加強學習,勇於實踐,要做好羣衆的思想工作,制定出工作規劃,明確時間部署,明確現代高效農業項目,創新土地的流轉方式,採取農戶自建、租貸、土地入股、反租倒包等形式給羣衆自己選擇;同時明確相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職責。

3、激勵扶持政策。根據市委22號文件精神,除市裏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獎勵政策外,鎮將出臺《關於促進現代高效農業發展的獎勵辦法》實行以獎代補,調動全鎮上下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9

按照農業部下發的《農業部辦公廳關於開展20xx年陽光工程任務申報工作的通知》(農辦科[20xx]3號),按通知要求,抽調相關人員認真對集賢縣的農業及農村經濟現狀及發展趨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農業農村人才的需求和機構等方面進行了調研,進行整理和分析,並形成報告。

(一)總體情況

集賢縣行政區劃面積2283.4平方公里,轄5鎮3鄉159個行政村和2個國營農場,總人口32萬,農業人口約18萬。集賢縣是全國產糧大縣、黑龍江省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有“中國大豆浸油之鄉”的美譽,特色產業突出。我縣特色產業突出,堅持“園區引領、產業支撐”的發展思路,農產品精深加工、煤化工、經貿物流、新型能源、文化旅遊5個產業快速發展。有糧食加工企業40多家,年加工能力500萬噸以上。年產原煤110萬噸以上,華本能源煤化工等項目正在引領煤炭產業由原煤生產向資源深度開發轉化;有各類專業市場40餘個,集賢商貿城是全省十大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全國文明市場,板子房瓜菜市場是全國最大的西瓜專業批發市場,物流園區、煤炭市場、糧食市場和三江農資批發市場市場繁榮有序,購銷兩旺。

(二)農村實用人才的結構情況

1、從年齡結構上看,41歲以上的共約有74680人,約佔農村實用人才總數的31.3%;40歲及以下的共約有116950人,約佔農村實用人才總數的60.7%。

2、從學歷結構上看,國中以下的共有37705人,約佔農村實用人才總數的24.6%;國中及以上的共有14234人,約佔農村實用人才總數的75.4%。

3、從性別結構上看,女性共有87482人,約佔農村實用人才總數的24.3%。

4、從行業分佈情況上看,全縣共有鄉村管理人員443人,佔實用人才總數的14.1%;生產能人共有1350人,約佔農村實用人才總數的60.3%,其中種植能手730人,養殖能手170人,林農120人,加工能手130人;經營能人共有368人,約佔總數的12%;能工巧匠共有415人,約佔總數的13.5%,其中技能帶動型人才226人,文體類人才189人。

(三)適應我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需求的人才結構。

(1)根據我縣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的需求,缺少開設設施農業、工廠化農業、觀光和旅遊農業、生態農業等專業;(2)根據我縣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要在保持以一產專業爲主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二三產業的專業設置,特別是要加大農業工程類專業比重,如農業機械化、農業電氣化等專業;

(3)根據我縣現農產品精深加工程度和質量檢測不高的現狀,要增加農產品精深加工與保鮮、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等專業;

(4)針對我縣是全國產糧大縣、黑龍江省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要不斷加大農機服務人員的培訓力度;

(四)我縣農業農村實用人才需求情況預測

隨着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和現代農業發展不斷推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升級和農業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農村實用人才需求量將越來越大,預測20xx來我縣農村實用人才需求量爲4080人,其中農機服務人員:990人、種植業服務人員:600人、畜牧、漁業從業人員:250人、獸醫服務人員:160人、農業經營管理和農村社會管理人員:1660人、涉農企業及休閒農業從業人員:420人。

集賢縣農村勞動力轉移辦公室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10

近年來,我縣立足自然環境優勢,以打造國際鄉村旅遊綜合示範區爲契機,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以區域特色資源爲基礎,以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爲目標,圍繞特色抓產業,圍繞產業強龍頭,圍繞龍頭建基地,圍繞基地帶農戶,大力實施農業結構調整,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全面促進農民增收,通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農業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初步形成了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格局,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結合我縣縣情,確定了糧食、蠶桑、茶葉、木竹、蔬菜、油茶等重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內容,統一思想,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獎勵措施,農業產業化得到強力推進,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農業產業格局,基地規模逐年擴大,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技術逐步成熟,農業質量、品牌意識逐漸增強,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提高。

(一)農業產業基地具有一定規模。從目前的現狀來看,我縣已初步形成以山區爲主的茶葉生產基地、以縣城盆地爲主的蠶桑基地、以洪星鄉爲主導的山區木竹基地、以碧陽宏村爲基礎的蔬菜基地以及柯村的皖南花豬養殖基地。

(二)產業化經營格局基本形成。已初步形成了以五溪山茶場、柯村茶葉市場爲龍頭的茶產業,以華盛、絲業公司、信達公司、蠶種場等爲龍頭的繭絲綢產業,以杉森木業、金九貿易、港殿竹業等爲龍頭的木竹加工業,以桃源罐頭、惠達食品爲龍頭的罐頭加工業等四大農業產業體系,爲我縣農產品的生產、收購、加工、銷售和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龍頭企業實力逐步增強。截至20xx年底我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8家,其中:繭絲綢系列有華盛集團、黃山絲業公司、黃山信達絲線公司三家,累計產值28295萬元,利潤達到726萬元,稅收達到484萬元;食品系列有惠達食品有限公司和桃源罐頭食品有限公司兩家,年產值達到5143萬元,利潤64萬元,稅收達到167萬元;木竹加工系列有杉森木業、金九工貿、港殿集團三家,年產值達到19579萬元,利潤達到689萬元,稅收達到665萬元。

(四)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迅速發展。截至去年年底我縣累計成立各種農業專業合作社55家,其中,蠶桑類的合作社13家,茶葉合作社12家,林業合作社12家,養殖業方面的合作社7家,其他特色種養加工業合作社11家。

(五)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逐步完善。我縣農業服務體系中現有糧油站、蠶桑站、茶葉站、畜牧獸醫站、植保站等,林業服務體系中現有基層林業站和林業改革綜合服務中心等,完善的農業服務體系爲產業化發展、農業項目實施提供有效的行政管理和技術支持。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成效

(一)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隨着農業產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我縣農村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20xx年農業經濟年報統計顯示,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25.39億元,比上年增長23.7%。

(二)農民收入穩步增加。20xx年我縣面臨國際金融危機的不斷蔓延和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全縣上下積極應對,認真落實黨的各項惠民政策,大力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全縣初步形成了糧食、蠶桑、茶葉、木竹、蔬菜、畜牧等六大農村經濟支柱,農民人均純收入5562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其中,來自農業產業發展方面的收入2487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4.7%,農民的家庭狀況和條件進一步改善。

(三)鄉村旅遊迅速崛起。近年來,我縣着力打造旅遊經濟強縣和國際鄉村旅遊綜合示範區,旅遊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鄉村旅遊迅速崛起,農旅結合效益顯現。同時帶動了旅遊與工業、農業及文化產業的深度結合,切實增強旅遊的牽動作用。成功舉辦了四屆中國黃山國際山地車節,精心策劃組織三屆XX縣桃花節(開茶節)暨“桃花源裏賞花遊”系列活動,推出獨具XX縣特色的賞花-採茶體驗-徽菜美食遊等差異化的鄉村旅遊產品,全面展示古黟魅力和新農村建設風采,提升XX縣知名度、美譽度和外向度。20xx年我縣旅遊接待遊客總人數達到403.16萬人,其中境外遊客達到14.86萬人,旅遊門票收入6822.52萬元,旅遊經濟總收入達到1.63億元。

(四)基礎設施得到改善。20xx年投入資金1447.5萬元,新建村村通道路25條,總里程達到57.9公里;投入資金248萬元,完成農村飲水安全項目村16個,解決農村安全飲水人口5000人;投入資金323萬元,加固病險水庫5座;還有灌溉碣壩、渠道等一批小型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及時的修復;投入資金160萬元,完成農村沼氣網點項目45個,新建沼氣池750口,全縣累計完成8200口;結合沼氣項目建設,廣泛開展了“三清三改”爲主要內容的環境整治工作,村容村貌有了較大的改善。

(五)特色種養業已成爲我縣新亮點。隨着農業產業化的迅速發展,特色種養植業發展勢頭喜人,皖南花豬、黃山黑雞、七彩山雞、獺兔養殖、泗溪香榧、蘆筍種植基地、山塢無公害蔬菜、油茶基地等一批特色種養植業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扶持,爲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11

農業全產業鏈是在當代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和食品安全要求不斷提高的背景下產生的一種全新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是指以消費者爲導向,同一農業產業內或不同產業間的多個經營主體,依據特定的邏輯關係、利益關係和時空佈局形成的,以產品或服務爲對象,以資本和技術爲紐帶,以價值增值爲目標,從農業產業鏈的源頭做起,涵蓋了種養殖與投入品採購使用、農產品加工分銷及物流、品牌推廣等從田間到餐桌多個環節的產業鏈系統。發展農業全產業鏈,有利於推動我市農業龍頭企業轉型升級,有利於促進我市農民就業增收,有利於提高我市農業資源循環利用水平,有利於保障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有利於加快推進我市農業現代化。

一、我市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基本情況及主要特點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市通過建設農業全產業鏈來謀劃提升農業核心競爭力,通過種子種苗工程、園區(基地)建設、農產品深加工、物流配送、批發市場經營、農產品電子商務等環節不斷推動農業全產業鏈的整合和一體化運作,加快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截至20xx年底,我市已擁有產值億元以上的農業(指種植業和畜牧業)全產業鏈15條,其中,產值10億元以上農業全產業鏈3條(慈溪蔬菜、鄞州藺草、餘姚榨菜),產值5億元以上農業全產業鏈 3條(慈溪生豬、餘姚畜禽、象山柑橘),產值1億元以上5億元以下農業全產業鏈9條(餘姚稻米、鄞州稻米、奉化稻米、鎮海獺兔、餘姚茭白、象山白鵝、甬優種業、江北奶業、寧海畜禽),主要農業全產業鏈基本情況。

我市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全產業鏈的產品特色鮮明。主要是根據各地自然資源稟賦條件,依託各地農業主導集聚產業,因地制宜形成農業特色產業鏈。通過整合各類農業市場主體,推動當地農業經濟發展逐步從區域特色、塊狀經濟到現在的產業鏈條經濟的轉變。如象山的浙東白鵝全產業鏈、餘姚的榨菜全產業鏈、鄞州的藺草全產業鏈等都是在當地主導集聚產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並且具有明顯的產業產品特色。

二是全產業鏈組織形式多樣化。目前我市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市場主導型。以果蔬、畜禽等大宗農產品爲基礎,依託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田頭農產品交易市場等,開展農批對接、農超對接,將產業鏈上中下游緊密連接起來。我市現有市場型的市級農業龍頭企業有XX市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有限公司、XX市肉禽蛋批發市場有限公司等6家,總產值達194.87億元。二是企業帶動型。如XX市蔬菜產業鏈,以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海通集團爲龍頭,統一技術門檻和生產標準,抱團拓市場。該市蔬菜產業生產面積、產量和出口加工均居全省第一,蔬菜加工已覆蓋脫水、速凍、醃製、保鮮、調理等 200多個,產品出口到28個國家和地區。三是科企合作型。農業全產業鏈上的各企業圍繞關鍵技術,深化與科研院所或高等學校的合作,開展技術攻關,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一些農業龍頭企業與科研機構聯合建設科技研發中心,儲備研發能力,通過協作創新,研發新產品、新技術,提高核心競爭力。如市種子公司和市農科院通過緊密合作,圍繞做強做大甬優系列雜交水稻種業,實現了科研、生產、經營和推廣的多方面、多層次的協作突破,極大地促進了我市甬優種業產業鏈的發展。

三是全產業鏈的發展凸顯品牌化。品牌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品牌的打造,要靠每一個農業企業長久不懈的努力。小產品必須通過全產業鏈的發展,才能形成大品牌。“加多寶涼茶,簡單的配方,卻能有300億元的產值市場,這是農業全產業鏈效應和品牌塑造的典範。”目前我市餘姚榨菜、鄞州藺草、寧波獺兔、寧波牛奶、寧海土雞、象山柑橘、慈溪出口蔬菜等產業品牌在全國消費者心中也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二、我市農業全產業鏈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基礎條件不強,鏈上各環節銜接不緊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產業基礎相對薄弱。一方面,硬件設施較爲薄弱。本地穩定的產品原料基地難以落實,相對分散,不少農業龍頭企業的主要產品原料均來自於外地採購;另一方面,軟件服務難以跟上。很多鮮活農產品裝車大多是在露天環境下而不是按照國際標準在冷庫和保溫場所下進行,冷鏈設施不夠完備;還有農業全產業鏈上相關標準體系建設也不健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統還不完善。

企業加工銷售能力不強。農產品停留在初加工水平上,精深加工能力較差,加工增值鏈條較短,產品附加值不高,農產品銷售還停留在傳統銷售模式上,網絡營銷等新型農產品銷售模式還不夠多。

農業訂單不夠穩定。總體來看,訂單農業範圍還不夠廣泛,沒有形成大面積的穩定關係。農業企業與農戶沒有形成緊密協作關係和利益共同體,部分加工企業壓價、拖欠欠款等現象時有出現,而訂單農戶也存在有缺乏信用的現象,導致訂單履行率不高和發生農產品質量問題。

(二)全產業鏈集聚整合力不強,科技研發創新能力較弱。主要表現爲:

很多農產品加工企業管理能力不足,現代經營管理理念和人才缺乏,企業競爭力弱,同質化現象較爲嚴重,產業集聚整合力不強,無法產生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人才的缺乏已嚴重影響我市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以餘姚爲例,農民合作社數量超過166家,XX市級以上農業企業達115家,但真正懂得農業經營管理的人才屈指可數。而相對於專業型人才,複合型的農業人才更是“一將難求”,特別是休閒農業的產業鏈較長,涵蓋了一、二、三產業,複合型的經營人才嚴重缺乏。

科技創新水平不高。新技術新設備需要較多的資金投入,昂貴的投入使得很多農業龍頭企業侷限在傳統的產品市場上,導致農業龍頭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較弱,發展停滯不前,多數農產品仍處於產業鏈的中低端,附加值低。以象山柑橘產業鏈爲例,產業線的機器換人受到外部條件及政策環境影響,未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三)全產業鏈鏈條較短,品牌、休閒農業等延伸發展不夠。

我市農業資源豐富,農產品類型多樣、特色明顯、優勢突出,但卻少有全國知名的企業、品牌。像國家地理標誌慈溪楊梅等由於保鮮、儲藏等問題,要走出去開拓市場難度較大。在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農業附加值上也還有挖掘空間,農業第三產業,包括文化創意農業和休閒觀光農業的發展還顯不足。如河姆渡的稻米文化也尚未充分挖掘利用;榨菜產業其加工觀光、歷史文化等還沒有進一步拓展。

(四)全產業鏈發展的政府扶持不夠,產業行業協會發展緩慢。

政府投入相對不足。主要表現在財政在農業全產業鏈扶持對象上較爲分散,力度又不大,儘管我市已先後制定出臺一些扶持產業發展的政策,但具體的配套政策沒有完全跟上具體產業鏈的發展。法律法規體系、信用體系、標準體系、檢測檢驗認證體系、執法監督體系等仍然不完整、不健全。特別是在水利、交通、市場建設等基礎設施方面建設相對落後,而且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建設滯後,也提高了企業的信息蒐集費用,加大了交易成本。

信息基礎設施較爲薄弱,信息服務水平不夠高。雖然目前社會數字化、信息化發展迅猛,有互聯網、數字電視,甚至各個平臺,但是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運用卻較少,農業的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相對落後,平臺少、功能單一、服務水平不夠高。

此外,我市11條產業鏈中只有藺草、雪菜、兔業等已成立了產業行業協會,並開展了一些活動,其餘尚未成立。因政府授權十分有限,又缺乏政策扶持,已成立的協會其協調管理作用發揮也是不夠明顯、組織機構比較鬆散、服務能力欠缺,還未形成獨立運作的實體化社會團體,要真正發揮行業管理的作用還需要進一步培育。

三、“十三五”期間我市農業全產業鏈建設的設想

(一)總體思路及目標。

按照中央關於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的要求,圍繞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通過農產品精深加工、科技創新、市場開拓、行業聯動、信息服務等多種有效途徑,大力推進農業上下游產業、前後環節有效連接,形成一批農業全產業鏈集羣,打造一批產品競爭力強、市場佔有率高、影響範圍廣的農業企業和農產品品牌,促進農業產業升級,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推動我市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爭取在“十三五”期間創建5個銷售收入達10億元以上的省級示範性農業全產業鏈,打造10個銷售收入達5億元以上的市級示範性農業全產業鏈,提升一批縣級農業全產業鏈實現銷售收入超1億元。使各個示範性農業全產業鏈基本達到農業生產標準化、原料基地化、質量安全化、產品系列化、銷售品牌化。

(二)主要對策措施。

按照整市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總體要求,重點圍繞“七個一”,通過政策扶持,培育農業產業鏈核心主體要素,以農產品加工型龍頭企業爲依託,深化農產品加工產業鏈,不斷提高產業集聚度,提升關聯點,推進農產品流通骨幹網絡建設,實現標準化基地與龍頭企業的有效對接,增強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科技創新能力,強化品牌推動戰略,以加工型農產品全產業鏈爲母鏈,全方位拓展農業產業鏈,使產業鏈聯接更牢固、更吻合、更高效,逐步構建和優化成一批寧波區域特色的示範性農業全產業鏈。

1.建設一批高標準的生產基地。以“兩區”爲核心,以龍頭企業爲紐帶,通過建設規模化、專業化、生態化、標準化、集約化的原料生產基地,推進主導產業的發展。篩選出當前有高附加值或有發展潛力的'農產品主產區,重點規劃優先建設主產區基地,從源頭上保證全產業鏈中核心領軍主體的原料供給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強化農業全產業鏈的基礎。

2.扶強一批領軍型的經營主體。一方面,要繼續加大培育經營主體,促進主體間的聯動。以產業分工、利益聯結爲根基,建立健全各類經營主體間、主體與普通農民間的聯結機制,促進各類主體與關聯產業協同發展。另一方面,要發揮領軍型農業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做大做強龍頭,引領各主導產業種子種苗、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主體聯動融合發展。着力培育一批領軍主導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名企、名人。

3.培育一批有影響的農業品牌。一要挖掘本地具有區域特性和優勢的農產品,大力推進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登記,形成響亮的有文化、有品質、有歷史的區域特色農產品品牌。二要繼續鼓勵寧波優質農產品創牌,包括市級、省級、國家級品牌,實現寧波名特優新農產品走的出去。集中培養打造創意農業品牌(商標、專利), 並圍繞該品牌構建全產業鏈。三是結合各類境內外農博會和展銷會,推介、宣傳本地特色的農業品牌。真正培育出一批在省內、國內叫得響的、有寧波特色的名牌、名品。

4.發展一批相配套的流通平臺。一是根據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發展一批與全農業產業鏈相配套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推動農業龍頭企業集羣與專業批發市場的對接。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加強儲藏、運輸和冷鏈設施建設。二是鼓勵農業龍頭企業開設直營店和連鎖店,積極與大型連鎖超市、流通企業對接,開拓國內外市場。三是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實現“電商換市”,鼓勵有條件的農業龍頭企業建立網上展示交易平臺。

5.突破一批關鍵性的產業技術。一是根據我市種植業和畜禽養殖業發展佈局和主導產業發展需要,以產業技術服務團隊建設爲核心,以推廣應用爲導向,以建立與產業鏈相配套的技術鏈爲目標,集聚農業科研教育推廣及社會化農技服務優質資源,推進產學研協同、省市縣鄉聯動、公共服務和社會化服務相融合,進一步優化農技服務,延伸服務鏈,加快農業產業技術創新集成與推廣應用。二是加強產業鏈領軍核心主體的科研開發應用中心建設,農業科技進步是農業產業化的本質動力, 缺乏科技的力量, 農業生產、加工、運輸、銷售一體化進程就無法有效地連接起來,因此在加強農業生產領域中的新品種和栽培技術的基礎上, 加強產業鏈領軍核心主體的科研開發應用中心建設,開展產、運、加、銷一體化的技術研究, 使技術配套, 銜接合理,使產業鏈在現代技術基礎上高效運作。

6.打造一批多層次的創意農業。一要開闢新市場, 拓展新的價值空間,構建多層次的寧波都市創意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體系。進一步深入挖掘、開發、整合發展創意農業的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鄉土民俗文化資源,在生產中,利用作物生長全過程,利用現代農業的生產性、觀賞性、娛樂性、參與性、文化性、市場性等,對其加以整合和包裝,促進農業創意文化、觀光休閒等新型業態高效發展,推進農業創意各產業的融合發展。二要緊密結合農副產品的加工再生產、服務、觀光、營銷特色等拓寬產業鏈,支持有優勢的產業鏈建設主體文化博物館,延長產業鏈。

7.成立一批服務優的行業協會。政府要做好服務和牽頭工作,強化對行業協會的領導,賦予行業協會必要的管理權限和職能,並對行業協會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對於重要農產品可成立相應的分會,組成聯合體,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模式,保障行業健康發展。開展有針對性的指導培訓工作,加大行業協會與國內外同行業的聯繫與交流,促進地區合作。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12

與時俱進做好“三農”做出的重大決策,充分體現了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爲新時期“三農”指明瞭方向,爲推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新農村建設不斷開創新局面創造了條件。

 一、農業發展現狀

1、基本情況:xx街道辦事處轄3個管理區、17個行政村、6500多農戶、農業人口23061人,總耕地面積1391公頃,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畝,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7056元。

2、發展現代農業的制約因素:①耕地、淡水、生物資源相對匱乏。近幾年,隨着招商引資事業的蓬勃發展,先後有20餘家項目在**建成投產,鵝莊管理區全部規劃爲市開發區,所轄土地主要用於工業項目發展;神洲生態樂園、濟南鮑德冶金石灰石有限公司、**煤礦矸石熱電廠等工業項目的開工建設,也佔用了較多的土地資源,使轄區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相對緊張,發展現代農業的空間相對狹小。②農業基礎薄弱。xx一直是傳統的工業強鎮,農業發展相對落後,農業生產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經營爲主,農業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缺乏大型農業龍頭企業、特色農業,農產品附加值低,現代農業基礎比較薄弱。③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意識不強。受傳統經營習慣的影響,當地村民普遍存在重工商、輕農耕的思想,有個別村的個別戶甚至存在土地撂荒現象,發展現代農業的思想阻力較大。

3、發展現代農業的有利條件:①道路暢通,交通方便。轄區內309國道橫穿東西,244省道縱貫南北,駐地位於垛莊、曹範等鄉鎮出入市區的交通要道,即將建成通車的濟萊高速路橫穿**南部山區並且開有路口,明埠路、埠翟路、埠旭路以及各條鄉村路網相連,交通十分方便,爲人流、物流的集散創造了條件。②距中心城區近,工商業基礎雄厚。**位於濟南半小時經濟圈內,距離明水中心城區10分鐘車程,容易在信息、技術、市場、理念等方面接受大城市的輻射影響;**工商業較爲發達,駐地工商個體戶達到600多家,從業人員7000多人,人均收入水平較高,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條件。③招商引資爲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契機。濟南植物園於去年國慶節前夕建成開園,其規模和植物物種數在全省都位於前列,爲發展現代農業和觀光農業提供了良機;銀鷺食品項目近期在**開工建設,爲開發種植糧食作物,加快小雜糧、蔬菜、果樹等基地建設創造了條件。④產業結構調整爲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物質基礎。隨着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實現了兩個轉變,即由“地下企業”到“地上企業”的轉變和由“黑色產業”到“綠色產業”的轉變,逐漸擺脫了對煤炭產業的過度依賴,開創了生態旅遊、機械加工、商品物流等產業齊頭並進的良好局面,經濟發展一直保持了25以上的增幅,爲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

二、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路

按照強項提升、弱項突破,整體推進、全面發展的原則,重點實施六大工程,全力開啓**發展現代農業的新局面。

1、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充分發揮垛莊水庫低壓灌溉工程效能,維護好現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逐漸擴大水澆地面積,穩步提高糧食總產量和畝產量。在巴漏河沿岸各村建設提水站,並修建一系列的蓄水方塘,做好雨季蓄水,計劃5年內擴大水澆地面積6000畝,使水澆地總面積達到12870畝,佔耕地面積的62。進行科學施肥測土施肥試驗,大力推進一池三改工程,多施用有機肥,不斷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單位土壤的產出率,爲現代農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農民增收工程。以產業調整爲動力,進一步加快農民增收致富步伐。依託銀鷺集團,發展訂單農業20xx畝。大力扶持培植金燕肉雞深加工項目,形成年加工肉雞10萬隻的規模。打造品牌農業,培育一批富有**特色的有機綠色農副產品,做大做強牛羊肉、小雜糧批發等產業。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每年新增規模養殖戶10戶;每年遞增奶牛10頭以上,爭取到20xx年,奶牛養殖量達到200頭的規模;建設標準化蛋雞養殖場一處,達到每年產蛋量700噸的規模。發展庭院經濟,引導農戶在庭院中種植花卉、食用菌或從事小型加工業;發展勞務經濟,引導農民外出務工,增加收入。

3、市場拓展工程。圍繞新農村建設,逐步擴大農村消費市場,提高農民消費水平。在完善駐地商業街、**商城、美食街、中心大街等商業網點的基礎上,開展放心食品、藥品、農資進村活動,深化郵政服務“三農”,在各村加快建設配送中心和連鎖經營網點,建設改造規範化“農家店”。提高埠西農民公寓樓小區、楊家巷農民公寓樓小區、**煤礦西山生活區各項服務功能,增強市場的輻射能力,使市場服務網絡深入到各村、各居住小區。在309國道、美食街西側分別規劃建設一處大型集貿市場,爲周邊鎮、村服務。適時在濟萊路和244線交叉路口,規劃建設一處農副產品週轉批發市場,帶動各村農副產品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4、生態家園工程。以創建生態文明村村爲抓手,大力推廣“一池三改”工程,計劃以埠東、埠西、楊家巷三村爲主,每村每年改建50戶;進一步加快生態小區建設,每年新建包括沼氣池的生態養殖小區3處,爭取5年內所有養殖小區都配套建有沼氣池;鞏固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成果,完善長效機制,引導羣衆養成文明衛生習慣。實施造林綠化工程,以南部沙灣村、月宮村、長青村、興旺村爲主,繼續實施春季造林和雨季造林工

程,在今年完成1005畝可視山頭綠化工程的基礎上,明、後兩年再分別綠化荒山1000畝,3年內在“四旁”植樹10萬株,使境內森林覆蓋率達到40以上。

5、新型農民培訓工程。結合實際,加強農民培訓,抓好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管理。一是加強科技培訓。利用“科普村村通”版面,建設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宣傳欄,實施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科技入戶等科教工程,發展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組織好送科技下鄉活動。二是加強勞動技能培訓。由街道勞動保障所牽頭,結合引進企業的用工需求,有針對性地對失地農民進行勞動就業培訓,健全完善“輸出有組織,權益有保障”的運作體系,提高勞動力就業和再就業率。三是加強法制培訓。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活動,開辦法制教育宣傳講座,建立企業調委會;大力開展法律“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活動,提高羣衆的遵紀守法意識。四是加強文化培訓。充分發揮成教中心作用,針對羣衆所需設置教學內容,除傳授實用技術外,有計劃地向農民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培育新型農民。

6、農業觀光園區建設工程。依託濟南植物園的建設,在其周邊地區建設農業觀光園區,把**街道南部建設成爲濟南美麗的後花園。在園區功能定位上,主要強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發展多功能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在強化生態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豐富文化生活的功能,即發展綠色環保、休閒娛樂的新型生態農業、觀光農業、休閒農業和體驗農業等,並加快餐飲、住宿、車輛服務等配套設施建設,把該區域真正建設成爲濟南及周邊地區居民週末、節假日旅遊度假的首選之地。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13

一、我國農業保險陷入發展困境的制度根源

(一)農業保險法律制度的滯後影響了農業保險的規範化、制度化發展

1、農業保險身份不明。農業保險具有很強的政策性,其經營理念、經營模式、經營手段及管理規則與商業性保險有本質的區別。但由於農業保險立法的滯後,而現行《保險法》又忽略了農業保險,因此我國農業保險的政策性至今仍未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確。而在實踐中則由商業性保險公司對農業保險實行商業化經營,得不到政府應有的支持,導致目前“農民保不起,公司賠不起”,農業保險整體發展水平低的局面。

2、農業保險依法不當。由於對農業保險實行商業化經營,農業保險也被視爲商業保險行爲,在實踐中則運用《保險法》進行規範。但商業化經營模式並不能改變農業保險本身固有的政策性,用來規範商業保險行爲的《保險法》,從根本上來說並不適用於農業保險。另外,《農業法》的有關規定不利於農業保險發展。因爲農民收入低而農業成本高,削弱了自願購買農業保險的經濟基礎,強制保險成爲發展農業保險的一個重要手段,而《農業法》則規定“農戶在自願基礎上參加保險,任何組織不得強制”,這又進一步加大了現階段我國發展農業保險的難度。

3、政府在農業保險中的主體作用不能充分發揮。農業保險具有政策性,客觀上要求政府參與並在農業保險中起主導作用。從國外農業保險發展實踐看,政府在開展農業保險中應有的職能和作用通常是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確。但我國由於農業保險法律的空白,政府應在農業保險發展中發揮什麼樣的作用以及如何發揮作用等都沒有明確,這增加了政府支持農業保險的隨意性,影響了政府在農業保險發展中主體作用的發揮,更直接制約了農業保險的發展。

(二)農業風險分散機制缺位使保險人經營風險增大

農業風險由於其時間和空間的高度相關性,一旦發生可能會在短時間內使跨越幾個縣甚至幾個省的保險對象同時發生災害事故,遭受巨災損失。這使得保險公司不能通過集合大量標的來分散農業風險,保險公司承保的標的越多,風險越集中,保險人的經營風險越大。因此各國在開展農業保險時都建立有效的農業風險分散機制,通過再保險或農業風險基金等形式來分散農業保險經營者的風險。但我國還未建立農業保險再保險制度,也沒有相應的再保險機構。一旦遇到鉅額風險或巨災風險事故發生,保險人只能自己承擔全部承保責任,導致保險公司經營利潤減少甚至出現虧損,從而影響保險公司承保能力的擴大和經營穩定性。

(三)農業保護制度忽視了農業保險、抑制了農民投保的積極性

農業具有弱質性,面臨着很高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各國政府都採取農業保護政策來保護本國農業、增強其國際競爭力。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對農業的保護程度不斷提高,但一直以來,實行的是以直接的農業補貼和價格補貼爲主的保護制度,發生農業自然災害時由中央財政直接撥款救濟災民,忽視了農業保險。這種農業保護制度具有短期性和隨意性,影響了農業保護政策的穩定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我國現行農業保護政策的實施,一方面表明了政府對農業保險的重視程度不夠,支持力度小;另一方面,長期以來實行的直接撥款救濟災民的政策導向影響了農民風險意識和保險意識的提高,直接抑制了農民參加保險的積極性。

(四)財政支持乏力,限制了農業保險的擴展

表現在:一是財政補貼少。目前,除個別試點地區對農業保險有少量補貼外,全國沒有出臺農業保險財政補貼政策。從國外來看,大多數國家對農業保險保費都給予財政補貼,一般來說爲農作物保費的50%-80%。二是缺乏經營主體。全國各地試點經營模式雖多,但仍處於探索之中。三是再保險體系不健全。

二、發展我國農業保險的幾點建議

(一)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必須建立在發展現代大農業上

從我國開展農業保險的發展歷程來看,我國農業保險市場的建立和發展遭受落後小農經濟生產方式的抵抗。我國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只要風調雨順就有好收成。許多的地區,特別是農業欠發達地區,農業保險的意識還相當淡漠,沒有自覺運用社會化保障手段來分散農業經營中的風險認識。我國現代化大農業就是要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調整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突出發展畜牧業、特種水產業、生態農業,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

(二)政府要在農業保險市場上準確定位

農業保險必須建立在發展現代大農業上,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應與市場經濟的要求相一致。長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有困難,找政府”的思維定式,使他們無須去尋求保險保障方式,在遭到自然災害損失後,政府不得不動用納稅人的錢去進行力不從心的無償救濟;即使是參加了保險的農戶,在出險後獲得保險公司的經濟補償時,仍然把這看成是政府的恩賜,或是民政部門的救災款,而沒有認識到這是他們投保受損後應有的權利。

政府過多幹預市場運作,對市場經濟的完善起負面作用。不利於對小農經濟的改造,也不利於農業保險市場的建立和健全。在這方面,政府應下決心,在農業保險市場上準確定位,確立農業大市場經濟觀念,利用立法和市場競爭等方面的手段,清理各種法規和制度,搞好服務,搞好市場監管,把市場的事情交給市場。

(三)應建立產品豐富、市場繁榮的現代農業保險市場

我國農業保險開展以來,我國農業保險市場並沒有真正建立起來。農業保險市場缺乏合格的市場主體,農民參加農業保險熱情不高,商業保險公司參與不多,保險產品奇缺。國家在設計農業保險市場時,必須兼顧市場中各方的利益,平衡收益與風險,鼓勵最多的商業保險公司進入。在現代農業保險市場中,運用利益驅動,使商業保險公司迸發出極高的熱情,根據我國農業的現代化進程,分階段推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多種多層次農業保險產品,豐富市場,吸引廣大農戶進入農業保險市場,購買商品,投資保險。

(四)組建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承擔大災損的經濟補償服務。在農業生產中,經常會遇到各中自然界災害,有些自然災害發生後,影響是大面積人,區域性的,災重面廣,損失巨大。對這種大軍巨損的賠付靠那些資金實力有限的商業保險公司和保險合作社是力所不及的,有必要由中央財政出資金組建苦幹家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它們不以盈利爲目的,但也要區別於民政救濟機構,力爭做到保本微利,自負盈虧,獨立覈算。

(五)鼓勵商業保險公司在農村設立基層網點機構。

商業保險公司對農村市場不作爲或作爲少,有歷史政策的原因。在今年中央明確提出:“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我們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年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採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強農業、支持農業、保護農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統籌城鄉發展

,增加農民收入,逐步取消以二遠經濟政策,中央這一系列對農村的經濟傾斜政策,爲商業保險公司進入農村市場打開了大門,儘管各地區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農民保障需求多樣化、風險較高,同時農民收入低,保險意識差,目前爲農民提供保險費時費力,造成保險成本可能比城市高。但農村市場大,發展潛力大,如果能爲農民量身定做其需要的保險產品,就定會取得良好的業績。

我們在鼓勵商業保險公司入鄉進戶開發開辦農業保險業務的同時,必須承認農業保險具有高風險和高成本的特徵。因此,建議國家對各種所有制成份的保險企業開辦農業保險業務,應從財政政策、稅收政策和再保險政策上給予適度支持,以實現農業與農業保險的共同繁榮。

(六)加強農村保險監管,防範保險風險

爲了促進農村保險商場的健康發展,有效防範保險風險,必須加強對農村保險市場的監管。加強對保險從業人員的思想政策教育和實行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有利於防範職業道德風險;加強對保險高管人員的任職資格審查和行爲監管,有利於防範決策風險;加強對保險企業的監管,有利於促進市場秩序全面防範保險風險。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14

近年來,我市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積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速推進農業的轉型升級,迅速發展比常規農業具有更大開發潛力和經營價值的休閒觀光農業,在保障生態、文化傳承、豐富生活、教育展示、旅遊觀光、促進增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爲摸清我市休閒農業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以便分類指導、規範發展,我們採取全面統計,深入縣區、園區實地調研和召開座談會、現場交流會等方式,從今年5月初~6月底,用兩個月的時間,對全市十個縣(市、區)的休閒農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報告如下:

一、發展現狀

我市的休閒農業起步較晚,在21世紀初,農家樂才星星點點出現,但發展迅速,正方興未艾。尤其是近幾年,市農委圍繞“十園引領,百園興農”的戰略目標,突出太原都市農業的優勢特色,依託農村自然生態、田園景觀、民俗文化和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以休閒旅遊市場的發展需求爲導向,以農業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充分利用爲基礎,以生態環境建設和農民增收致富爲根本出發點,以“綠色、休閒、參與、體驗”爲主題,以功能多樣化、投資多元化、發展產業化爲重點,大力發展休閒觀光旅遊農業,休閒農業已成爲推動農業轉型、促進農民增收的一大載體。

截至目前,我市休閒觀光農業園區(景點)已經發展到132家,佔地面積38.1萬畝,總投資額46.65億元。年接待遊客289萬人次,年營業收入1億多元。吸納農村勞動力0.6萬人,帶動農民將普通農副產品轉化爲旅遊商品,實現增收110元左右,成爲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功能較全、發展較好、具備接待能力的有68家,其中,國家級示範園2個:XX縣葡峯山莊、XX縣茂盛源農牧開發有限公司(中隱山);省級示範園6個:XX縣通和農場、綠源生態農莊,XX區采薇山莊、XX區宇文山莊、XX區華辰農耕園、XX縣青草坡休閒度假村;市旅遊局的掛牌景點園區40個。XX縣是農業部的休閒農業示XX縣,XX區是山西省的示XX縣。按類型劃分,現代農業型15家、觀光采摘型27家、農家樂型16家、自然生態型8家、民俗文化型2家。

發展形式主要有五種:

(一)依託自然資源建成。如XX區狼坡獅子崖原生態景區、萬畝生態園,依託西山原生態林的美麗風光打造旅遊景點,XX縣迎東生態園、中隱山農家樂等,這是我市休閒觀光農業的主要形式,都是以綠色、自然、生態爲主線,爲遊客提供田園景觀欣賞、農事體驗、瓜果採摘、休閒垂釣和農家樂餐飲等服務。

(二)依託優勢產業建成。即以當地的優勢產業爲依託,建設而成的農業觀光采摘園。如清徐依託特有的資源優勢、產業優勢,整體開發以葡萄爲特色的農業觀光旅遊。依託葡峯山莊、中隱山國家生態旅遊示範點、龍林山風景區和豐富的文物資源,打造以農家樂爲主題,集觀光、採摘、休閒、娛樂爲一體的生態旅遊區,使XX縣發展成了“文化名城、醋都葡鄉”和山水園林生態宜居縣,帶動了全縣的農業發展。ィㄈ)依託旅遊資源建成。如XX區在充分挖掘歷史人文資源的基礎上,寺底村、洞兒溝村、要子莊村、店頭村,適應旅遊業多層次消費需求,將旅遊業的經濟功能、社會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態功能有機結合起來,以自然風光、民情風俗、歷史古蹟和人文文化爲主線,發展以觀光、採摘、休閒、娛樂爲主的文物古蹟遊、生態旅遊和田園風光旅遊,使農業旅遊產業作爲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並由此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四)依託文化資源建成。即以當地的人文景觀爲軸心,挖掘其文化底蘊,建成融文化、宗教、民俗、風情、休閒觀光爲一體的農業觀光園。如XX縣龍池山莊,以當地“龍”文化傳說爲主體背景,集田園風光、黃土風情、自然生態爲一體,自1997年以來已累計接待遊客80多萬人次,取得直接經濟收入600多萬元。青草坡休閒度假村,以大禹治水的歷史傳說爲主線,開發旅遊產品。

(五)依託種植基地改建。以當地的特色農業基地爲基礎,利用植物的葉、花、果等特色,開闢賞花、採果等休閒旅遊項目。如XX區依託無公害種植基地建起了華辰高科技農業觀光園和孫家寨採摘園等一批農業觀光園,爲市民提供休閒娛樂、體會農家風情、放鬆工作壓力的好去處。而XX區的梅芝園藝,80畝的花卉盆景種植基地,以“花與文化”爲發展理念,結合自身貿易、展銷、科研教學、示範推廣、建成遊覽觀光的農業觀光園。

二、存在問題

我市的休閒觀光農業處於初步發展階段,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但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品位檔次低,定位不明。有些園區缺少整體的規劃和科學的論證,沒有正確的定位,盲目發展,重複建設。高品位、高檔次、多功能、知識型的休閒園區還很少,大多數農家樂規模小、檔次低、設施簡陋、內容單一,和鄉村飯店差不多。這樣,一方面因檔次低而造成社會知名度不高,缺乏人氣;另一方面因內容少,容易受農業季節性制約而造成資源閒置,利用率不高,效益低下,有的園區一年只營業半年,淡季只好解散員工,關門歇業。

(二)文化內涵少,特色不濃。在已形成的農業觀光園裏,大多數只有品種介紹,遊客只是能採摘蔬果,品嚐果實,無法領略到無形的文化資產。農業觀光園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是它的特色。有些觀光園盲目發展,跟風而上,沒有自己的特色,很難吸引人氣,難以持續發展。

(三)土地流轉難,資金不足。

休閒農業是一個朝陽產業,也是綜合產業,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資金投入。單靠農民投資不起,各級政府的投入又遠遠不夠,需要大量的民營企業家進入,我市就有十幾家煤炭老闆轉型發展休閒農業的,很成功。另一個是土地流轉問題,隨着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土地越來越少,可以說是“寸土寸金”,近郊農民意識到土地的潛在價值,不願流轉,這就需要政府和相關部門協調解決。

三、發展建議

(一)堅持發展原則,明確目標任務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科學規劃、合理佈局,量力而行、適度開發,體現特色、示範推進的原則。大力發展休閒觀光旅遊農業,做到農中有旅、以旅促農、農旅結合,興旅強農。

突出經濟、生態、文化三種功能,圍繞現代農業觀光遊、特色鄉村休閒遊、自然生態領略遊、農家度假體驗遊、民俗文化追憶遊五種模式,經過五年的努力,建成集農業產業示範、田園風光展示、農史農具博覽、旅遊休閒觀光、農村生活體驗、特色民俗接待爲一體的多功能園區,建成適應不同層次、不同規模、滿足不同消費羣體需求、集“食、住、行、遊、購、娛”爲一體的休閒觀光農業網絡。

(二)科學合理佈局,突出建設重點

在充分考慮資源條件、功能效益、人文理念、產品特性、市場需求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體現以農爲本理念,講求區域特色,強化內部設計,優化分區佈局,實現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與農業園林景觀的和諧統一。

着力打造西北部(萬柏林、尖草坪、晉源)山水人文休閒帶,南部平原(清徐、小店)田園風光體驗帶,北部(陽曲)黃土風情領略帶,汾河水源(婁煩、古交)度假帶,東山(杏花嶺、迎澤)生態農業觀光帶五條精品休閒觀光線路,打響省會城市休閒觀光農業品牌。

在XX縣着力打造汾河高效農業園區、西邊山生態旅遊區、葡萄採摘節、醋文化節;

在XX區,着力打造無公害蔬菜觀光采摘園區、現代農業與生態觀光旅遊示範區;

在XX區,着力打造柴西路二側高效農業觀光園區、北部丘陵特色農家樂建設園、西部山區農家樂建設區,舉辦衆成國際花卉園藝博覽會;

在XX區,着力打造佔地近2萬畝的東山農業生態園區;

在XX區,着力打造西山萬畝生態園區;

在XX區,依託店頭、洞兒溝等地的農業資源和特色村貌,着力打造以“農家樂”爲重點的旅遊觀光農業區,舉辦桃花節、荷花節和梅芝園藝花卉展銷;

在XX縣,以庫區生態林和名人故居爲依託,着力打造生態觀光旅遊和紅色旅遊度假區;

在XX市,以恢復礦區生態和關頭紅色根據地爲依託,建設生態恢復示範園,開發紅色旅遊和綠色觀光采摘;

在XX區,以潤東高科技爲樣板,建設農業科技示範園。

(三)加強部門合作,形成共建合力

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推進我市休閒農業生產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管理標準化、功能多樣化。出臺“XX市休閒觀光農業示範點評定管理辦法”,指導休閒農業發展。搞好相關政策的銜接,“農家樂”經營戶應享受減免營業稅政策,休閒農業場所銷售自產的初級農產品及初級加工品享受免稅政策,休閒農業園區用電享受農業用電收費政策。

(四)拓寬融資渠道,加大支持力度

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鼓勵專業合作社發展休閒農業。政府應將休閒農業發展資金納入市、縣兩級財政預算,加大對休閒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將現有的基本建設和資金項目向農業園區傾斜。鼓勵民間資本參與休閒農業開發和經營,鼓勵農戶以土地使用權、固定資產、資金、技術、勞動力等多種生產要素投資休閒農業項目。金融機構應對信用狀況好、資源優勢顯、發展潛力大的休閒農業項目適當放寬擔保抵押條件,並在貸款利率上給予優惠。

(五)規範行業管理,引導有序發展

成立XX市休閒農業協會,加強對休閒觀光農業經營者的行業指導與規範,從市場信息、技術推廣、服務規範、安全衛生以及項目支持等方面進行引導,促進行業自律,形成有序競爭,從而推動我市休閒觀光農業健康發展。

(六)挖掘優勢特色,打造亮點品牌

有計劃、有重點地對現有的建設規模較大、休閒檔次較高、活動項目較豐富、文化特色較鮮明、接待服務較規範、經營管理較科學的休閒農業示範景點進行打造和提升,挖掘優勢特色和民俗文化內涵,創建“全省叫得響,全國創一流”的休閒農業旅遊景點,爲市民提供休閒娛樂、放鬆心情的好去處。

(七)加大宣傳力度,吸引市民出城

通過召開休閒農業現場促進會、發展座談會和研討會,現場參觀休閒農業示範點,園區負責人經驗交流,研討座談、爲示範園區授牌、開展星級評定等形式,提高企業知名度,增加企業收入。

利用山西日報、太原日報、太原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對有接待能力,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休閒農業園區,進行宣傳報道。藉助太原農經信息網、太原休閒農業網等網絡平臺,向市民宣傳推介我市的休閒農業景點,吸引市民出城,滿足人們迴歸自然、返璞歸真的心裏需求。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15

按照市農業局渝農法[20xx]2號文件要求,,我局組織有關人員組成調研小組,在本區中心集鎮龍沙鎮、移民大鎮大周鎮、產糧大鎮太安鎮三個鎮共選取30戶農戶,按照文件提出的提綱進行了調查研究。現將調研結果報告於後:

一、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的情況

中央1號文件出臺後,在我區上上下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大家普遍認爲繼1982至1986年中央爲農業發了五個一號文件的十八年後,今年中央又爲農業發出了一號文件,表明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區委、區政府對一號文件的宣傳貫徹非常重視,對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及時進行了佈署。區委宣傳部、區農辦、區農業局和區林業局等單位聯合組織了“萬州區學習中央一號文件宣講團” ,從2月中旬開始到鄉鎮對基層幹部和羣衆進行宣傳講解。區委、區政府決定在3月中旬召開全區農村工作會議,重點貫徹中央1號文件和重慶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

龍寶、天城、五橋和江南新區四個開發區對貫徹中央1號文件都作出了具體安排,各鄉鎮、街道都已陸續行動起來。我們調研所到的三個鎮都召開了“三幹會”,學習貫徹中央一號文件,並通過他們傳達到農村的家家戶戶。

二、糧食生產方面的情況

1、糧食播種面積和總產量。糧食播種面積總體上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調查的30個農戶20xx年糧食播種面積90.31畝,比20xx年減少了5.9畝,減6.1%。今年計劃糧食播種面積爲88.21畝,比20xx年又減少了2.1畝,減2.3%,基本與全區農業統計情況一致。糧食播種面積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國家退耕還林、還草,截止20xx年底,全區共完成退耕還林、還草38萬畝;二是在種植業結構調整中,由於糧食生產的比較效益相對較低,部分耕地改種了柑桔、桃等經濟林木;三是三峽水庫淹沒了一部分耕地;四是國家重點建設工程徵用了一些耕地;五是由於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務工,留在農村種田的老人和婦女多數體力較差,無力耕種造成棄耕。20xx年糧食播種面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和第二條。

糧食產量總體上也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調查的30個農戶20xx年糧食產量合計爲81070斤,比20xx年減少了3950斤,下降了4.6%;20xx年預計產糧食77730斤,與20xx年相比,又將下降4.1%。糧食產量下降主要原因是糧食播種面積下降。

2、糧食單產。調查結果,30個農戶20xx年糧食平均畝產爲898斤,比20xx年高14斤,20xx年預計糧食平均畝產爲881斤,比20xx又低17斤,可見整體上有增有減。影響糧食單產主要是氣候影響,20xx年農業自然災害較20xx年輕,糧食單產就高一些;其次是糧食作物種植結構的變化。

就單個作物看,玉米生產方面,由於近年來臨奧一號等高產品種的大量推廣,玉米單產提高較快;而水稻生產方面,由於沒有顯著高於當前推廣的d優、崗優系列的高產品種,因而單產水平基本保持原有水平。

3、農戶存糧情況。調查發現,20xx年農戶存糧人均只327斤,不夠一年的食用。三個鎮中,農戶存糧情況不均衡,龍沙鎮調查的農戶存糧不多,大周鎮調查的農戶均無存糧。只有太安鎮調查的農戶存糧較多,一般農戶存糧均夠一年以上食用。平常面上瞭解的情況大致是,20%農戶存糧夠一年以上食用,50%的農戶存糧只夠一家人大半年(6—10個月)食用,20%的農戶基本無餘糧,近10%的農戶要買糧食才能滿足食用。從增減趨勢上看,今年以來多數農戶存糧數量有所下降。

今年存糧量下降主要原因是:一是去年國家放開糧食流通渠道後,糧食的加工戶和販運戶增多,許多加工戶和販運戶主動下村、下社、上門收購糧食,加上去年以來糧價持續攀升至現在稻穀1.20元/kg,一些種糧農戶藉機紛紛出售存糧;二是近年來我區畜牧業快速發展,消耗了一部分存糧;三是糧食總產逐年下降,存糧來源減少。

此外,農民對貯藏糧食的認識也有變化。調查的三個鎮中,龍沙鎮農戶存糧明顯較其他兩個鎮少,其主要原因是該鎮農田水利設施較好,水田基本能旱澇保收,整體經濟水平也好於其他兩鎮,農民認爲一般不用存太多的糧食防止災荒。

4、糧食生產的投入情況。總的情況是,現金投入逐年增加,種糧勞動力投入減少。調查的30個農戶20xx、20xx年糧食生產投入分別爲15520元和16371元,20xx年預計要增加到16852元。

現金投入增加主要是源於肥料、種子等農資產品漲價。調查發現,今年尿素零售價達到1675元/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30元/噸;碳銨零售價達到520元/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20元/噸;優質稻種子價格達到15元/斤,比前兩年和目前普通雜交稻種子高一倍,需25斤稻穀才能換1斤,而過去換1斤雜交稻種子只需10斤稻穀。高產玉米種子價格7元/斤,一般雜交玉米種子只2元/斤左右。當前,農資產品的漲價已抵銷了農產品價格提高的增收效益。

勞動力投入減少的主要原因,一是糧食播種面積下降,二是由於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務工,留在農村種田的多數系體力較差的老人和婦女,因此,多用化肥少用農家肥,耕作也相對粗放;三是拋秧栽培、稻田稻草履蓋洋芋等節勞技術的推廣面積增加。

5、農民對國家重視糧食生產的看法。接受調查的農民普遍認爲,我區是一個農業大區,糧豬型農業生產模式仍然佔農戶經營的絕大部分,雖然不是國家的糧食主產區,但糧食卻是大多數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和重要飼料來源,一旦糧食大量減產,勢必造成糧價上漲,農民又無能力購買。同時,由於人多地少、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存糧不多的現實,我區糧食安全問題也不容樂觀。國家重視糧食生產,對我區來說無疑是一個應該引起重視的問題,對增加我區農民收入、保證糧食安全肯定會有很大幫助。

國家對糧食生產的保護和扶持,農民們有許多意見和建議,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⑴國家直補政策要儘快到位,補貼金額要大一點,小了起不到預期的作用。

⑵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目前萬州區各地農田水利設施老化的問題非常突出,村社、羣衆無力整修,這對保護全區糧食生產能力威脅極大。

⑶希望國家對農業的投入多采取直接補助到種糧食農戶頭上的辦法,現在國家成百上千萬的補助資金投給了農業開發的“業主”,一些業主(龍頭)又沒有很好起到龍頭的作用,老百姓沒有真正得到多少實惠。

⑷希望政府對種糧大戶要實行特殊保護政策,一要制定最低保護價,二要保證收購,三要嚴格控制農資價格。

⑸國家要加大農業科技推廣的投入,一是要加大農技推廣力度,保證農技推廣經費,解決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無錢辦事的問題;二是對增產增收效果好的糧食作物新品種,可實行良種補貼,解決新品種種子價格高令農民望而生畏的問題,儘快擴大良種推廣應用面積。

三、農民收入方面的情況

1、農民收入水平。萬州區是集中連片的國家級貧困山區,目前尚有20個特困鄉、220個特困村,絕對貧困人口達6.97萬人。20xx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1552.9元(農經統計口徑),比全市平均少328.1元,在全市39個區(縣)中排倒數15名。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675.9元,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差距很大。農民收入雖然逐年上升,但增長速度非常緩慢,20xx年和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只比上年增加了69.8元和123元。而且實物比重大,現金收入少。

調查的30個農戶20xx、20xx年人均純收入平均爲1762元和20xx元,今年預計可達2205元,在本區農村屬中等偏上水平。

2、農民收入來源。調查結果,30個調查戶20xx年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外出務工收入(166100元),佔總收入的63.8%;其次是種植業收入(51360元),佔總收入的19.7%;再次是養殖業收入(29860元),佔總收入的11.5%。

從全區統計情況看,種養殖業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佔45%以上,接近收入總額的一半。佔第二位的是外出勞務收入,佔到農民收入的30%,超過了種植業的收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收入只佔農民收入的20%。“種糧飽肚子,餵豬供孩子,打工蓋房子”是萬州區多數農戶經營收入來源的形象總結。

3、農民增收渠道。農民收入的增加來自於多個方面,但其中貢獻最大的是外出務工收入。20xx年全區農民外出務工收入61744.3萬元,比20xx年增加了7719.3萬元,佔當年農民收入增長額的一半。糧食收入的增長是20xx年農民增收的第二大項目,由於糧食漲價,全區農民增加收入近5000萬元。養殖業也是近年來萬州區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20xx年全區畜牧業收入比20xx年增長了7929. 6萬元,農民從中增加收入近4000萬元。

從30個調查戶20xx年的收入增長結構看,農民外出務工收入比20xx年增長34050元,人均增長268元,佔當年農民收入增長總額的93.1%,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其次是種植業收入,其比20xx年增加了2655元,佔當年農民收入增長額的7.3%。

總結各調查戶生產經營計劃,預期20xx年農民收入比20xx年增長7.6%左右。增收的最主要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今年農民外出務工人數比20xx年又多3人,外出務工收入預計可達185800元,比20xx年增長近12%;二是從目前農產品的行情看,我區農民收入的支柱產品——糧食和毛豬的價格依然走高,同時優質高效的優質農產品和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也大幅度增加,農民從種養殖業中將會增加一部分收入。

4、農民增收的困難。座談中,農民羣衆和基層幹部紛紛反映,目前農民增收的最大困難,一是外出務工找工作難,找到報酬較高的工作更難;二是分戶經營應對市場的能力較差,信息不靈、銷售價格偏低、銷售成本高等;三是土地分散在各農戶,難以形成種植規模,阻礙了種植結構的調整和規模效益的發揮;四是農業基礎設施不足,80%以上的水利設施老化,嚴重製約了農村各產業的發展;五是發展新的生產項目缺乏技術儲備和技術保證。

5、解決增收難,農民有四盼

一盼國家要給農民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國民待遇,讓外出務工農民同樣享受到就業、社會保險、醫療保險、子女入學、貧困救助等各方面的好處,農村的生產公益設施建設同樣得到政府的支持;

二盼國家在農民轉崗就業培訓、種養殖業生產技術培訓和農民教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幫助農民羣衆提高素質;

三盼政府要加大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尤其是對小型水利設施維修的投入;

四盼加大農民權益保障力度,儘快出臺《農民權益保障法》,嚴厲打擊坑農害農的惡劣行爲,各級政府和司法機關要切實爲農民撐腰,爲農民羣衆增產增收保駕護航。

四、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

1、各級黨委、政府對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非常重視。萬州區是農業大區,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近70%,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勞動力嚴重過剩。近年來,我區各級黨委、政府對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非常重視,去年八月,區政府專門成立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重慶市萬州區關於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意見》(萬州府發[20xx]74號),對今後5年我區農村勞動力轉移作出了規劃,對構建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體系、開展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清理和規範相關的辦證收費行爲等都作了明確的規定。區裏還組建了培訓職能機構,啓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程,實行組織、發動、培訓、就業一條龍服務。目前已開展服裝藝術、農產品加工、家政服務、保安等8個崗位1790多人的轉移就業培訓工作。

在調查的3個鄉鎮中,大周、龍沙兩個鄉鎮已成立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領導小組”,基本做到爲務工人員提供法律支持、外出務工手續隨到隨辦、幫助務工人員催要工資、開展務工前培訓等方面服務。龍沙鎮舉辦了兩期(家政服務、農產品加工)勞動力轉移培訓班。

2、農民外出務工情況。調查的30個農戶中, 20xx年外出務工36人,佔勞動力總數的45.6%;20xx年外出務工39人,比20xx年多3 人,佔勞動力總數的49.4%,平均1戶有1個多勞動力在外務工。

外出務工人員遍及全國各地,70%以上都是由包工頭帶領和務工者相互邀約、串聯而外出,靠政府部門和勞務中介機構組織外出的大約佔22%,盲目外出佔8%。

外出務工人員中,89%以上能找到比較穩定的工作,有11%的無固定工作,收入較少。外出務工人員中能順利取得工資佔80%,大約20%的務工人員遭遇過拖欠、剋扣工資的情況。

外出務工民工中,10%的有一定的技能,主要是駕駛、廚師、縫紉、磚瓦工、木工、電工、焊接等,主要學習渠道是民辦培訓學校和跟師學藝。

3、目前農民外出務工存在的困難以及他們的願望、要求。

農民外出務工存在的困難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缺乏有效的組織,信息不靈,民工外出難以找到滿意的工作;二是缺乏能適應勞務市場需求的勞動技能,難以提高務工收入水平,難以保證務工收入的長期穩定;三是部分民工務工期間缺乏安全保障;四是缺乏自身權益保護的知識和司法幫助。

他們強烈要求:一是希望司法部門要大力保護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二是希望政府要給進城務工農民與當地城鎮居民在各個方面以平等對待;三是希望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建立專門機構,外出務工人數在3000以上的鄉鎮,建議政府要配備1—2名專職人員,加大力度在用工信息、勞動技能培訓、外出務工管理等方面給予長期、有效的幫助。要把這項工作作爲政府的重要工作來抓,納入政府目標考覈。

標籤:調研 農業 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