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農業產業構造調整策略論文

1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現狀

農業產業構造調整策略論文

1.1結構調整相對面積大。全街道2002年各類經濟作物實際種植面積爲4795畝,經濟作物複種指數達到1.2,加上大田單季稻2200畝和油菜面積1170畝,全年大田複種指數達到2.0。2003年街道進一步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適當調減單季稻和春糧春油麪積。計劃種植各類經濟作物複種面積5555畝(其中草墓110畝、蓮子50畝、西甜瓜405畝、蔬菜3230畝,甘庶、毛豆、甜玉米等其它經濟作物1760畝),比上年增加760畝。全街道結構調整最好的是黃泥墩村,全村775畝耕地,2002年經濟作物複種面積達到1600多畝,複種指數達到2.06。

1.2經濟作物種植種類多。由於新安江街道農產品主要面向新安江城區居民銷售,以各類鮮活農產品爲主,帶有城郊農業的特點,商品率和比較效益較高。因此種植業、特別是經濟作物雖然規模小,但種類齊全。2002年涉及居民日常餐桌的各類蔬菜(包括葉菜和瓜菜)3001畝,甜玉米、花生、芋類各150一160畝,西瓜、甘蔗各220多畝,青毛豆650畝,部分銷往金華和杭州,還有葡萄、蓮子、草墓等等作物。

1.3特色種養業多並形成了一定規模。特定的氣候環境發展了一些特色種養業如美國提子從12畝發展到2003年的近50畝;布朗李和皇母仙桃各20一30畝;大壩下游牛塢口種植適應四季涼爽小氣候的仙客來、一品紅等花卉13戶,年產盆花20萬盆;汪家村oo%的農戶種植蘭花,全村蘭花總數達到3萬盆,形成了一個蘭花專業村。畜禽養殖形成一定規模,全街道50頭以上的生豬養殖大戶共有28戶,規模較大的王萬秋和方芯兩個瘦肉型生豬生態養殖場,年飼養量均在2儀舊頭以上,存欄良種母豬70餘頭,總投人均在60萬元以上。1(X)0羽以上的禽類養殖大戶有13戶,總飼養量達3.1萬羽。以上這些大戶在2003年均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示範帶動作用。

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

根據新安江街道農村的實際情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必須充分發揮優勢、克服劣勢,利用好旅遊與城郊觀光型農業的關係;利用好特定的氣候條件;利用好城郊都市型農業的優勢,全面發展不耐貯運的各類經濟作物如蔬菜瓜果,實施安全農產品戰略,全面開發低山緩坡資源,重點扶持適合本地實際的特色種養大戶,幫助大戶做好技術信息和銷售服務,組建生豬養殖的專業合作組織。

3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

3.1抓住有利條件,提升效益農業檔次

新安江街道農村臨近新安江城區,市場信息較靈,經濟條件較好,種植各類經濟作物基礎好,產業結構調整相對面積大。要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進一步壓縮糧油麪積,擴大經濟作物面積。特別要加大無公害安全農產品的基地建設,共劃定豐產片2(X)畝和聯塘、梅坪區域200畝樹立樣板,嚴格按標準生產,控制農藥化肥使用量,提高農產品的檔次和效益。立足整個建德農業基地,加強扶持本街道蔬菜及各類經濟作物深加工、販運配送企業建設。

3.2抓住專業大戶,擴大特色種養規模

新安江街道特殊的地理位置,帶來了近幾年特色種養業的迅速發展。抓住各個農業亮點,加大扶持各類種養大戶。以兩個生態型瘦肉生豬養殖場爲龍頭,組建生豬養殖大戶的專業合作組織,促進產、供、銷和技術信息的合作。以生豬排泄物發展無公害農業基地。做好汪家蘭花村建設,建立一定面積和規模的精品蘭花苑,宣傳打響汪家蘭花名聲。幫助食用菌種植和乳鴿養殖兩個大戶擴大規模效益,特別是在信息和技術上給予扶持,聘請科研院所等專家輔導。對專業大戶給予政策、資金、信息、技術扶持外,幫助組建專業協會,引進技術,實現信息、技術共享等強強聯手。以點帶面,促進發展。

3.3抓住山地資源,建立林果類農產品基地

新安江街道現有桔園1043畝,板栗l以x〕餘畝。特別是豐產片四村是個純山區,空氣和水源質量好,應重點發展批把,薄殼山核桃、板栗等林果類基地和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2(X)3年再發展幹水果200畝。無公害蔬菜200畝。

3.4實現農產品質1創新,從大宗農產品向綠色精品轉變

隨着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對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越來越注重。無論是大宗農產品糧油還是經濟作物蔬菜、幹水果等,不僅要求品質優、口味好、外觀美,還要求安全健康。因此發展綠色精品、質量安全的農產品是市場的需要,國際化的佑要。今後應從引進新品種上下功夫,逐步引進優質高產的新品種,淘汰劣質品種。全面開展農產品綠色行動,推進標準化生產,加強實施品牌戰略,走綠色精品之路,從品種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等各環節按標準化生產進行控制。多層次組織參加各級展覽、展銷、擴大品牌的市場知名度。

3.5實現經營機制創新,從生產經營向產業化經營轉變

新安江街道的農產品現在都以分散的初級產品爲主,要立足街道面向全市,儘快發展加工營銷型農業龍頭,實行重點扶持和動態管理,建基地、聯農戶、搞訂單,“以獎代補”予以鼓勵。突出產前信息、產中技術和產後包裝銷售的產業農業,從田頭抓到餐桌,從純農業生產性向產業化經營轉變,走設施化、集約化、規模化、科技化的路子。

3.6實現農業科技和發展戰略創祈,從傳統分散走向規模和高技術轉變

新安江街道特色種養業多,設施栽培面積和投人較大,但大多還是傳統農業,分散經營,難以採用高新技術和難以解決小作坊、小買賣的小生產和大市場的矛盾。因此必須加快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建成一批高投人、高產出、高效益的規模化項目。如盆花、鮮切花基地、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美國提子基地、畜禽養殖基地等。加強和各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的合作,不斷推進科技創新,提高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