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教師隨筆 (15篇)

教師1.79W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聽說過隨筆吧?有的可能還經常寫隨筆?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也可以是聽課、讀書時所作的記錄。想要找更多優秀經典的隨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隨筆 ,歡迎大家分享。

教師隨筆 (15篇)

教師隨筆 1

第一,精心設計教程,啓發學生興趣。

應新課程教學目標設置的變化,語文教學不應單純要求學生掌握知識,而應在培養學生基本知識和創新思維的同時,給學生以豐富的內心體驗和個人感悟,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所收穫。因此教師要在上課伊始將學生的心儘快吸引到課堂學習目標上來,使學生儘快進入愉快的情緒狀態,激發學生的興趣,爲教學過程創造最佳時機。

第二,開拓靈活多樣的形式及知識面,激發求知慾。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感到所學的知識需要了解,需要掌握,學習起來纔會興趣倍增。因此,教師要挖掘教材,活化教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性學習,開發學生創新能力,塑造學生創新性人格。教師要設身處地地關愛呵護,尊重學生的感受,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自主學習的探究,給學生更廣闊的`學習空間。

興趣雖然屬於非智力因素,卻是學好語文的先決條件。所以語文教師不但要教得得法,更要滿腔激情,持久地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四十五分鐘的課堂上始終處於最佳狀態。

教師隨筆 2

我把自己的記憶分爲兩部分,一部分是關於自己生活成長的記憶,一部分是關於看到的書聽到的音樂,以及看到的風景刺激神經所留下的記憶感觸。前者是自己認知的世界,而後者是從別人的世界裏認知世界的。

無論是哪種記憶,都將是寫作的必要存取庫。

而記憶恰巧又是如此神祕和不受控制的現象。我們走過一段路,看到什麼風景,與什麼人接觸打交道,又會和什麼人相愛相恨,以及所遭受的種。種事件,或許在當時是很清晰明瞭的。但到了後來,隨着時間的流逝,回憶的模糊,記憶開始變得詭異無常起來。甚至到了不可思議與模棱兩可的地步。仿若在空中去尋找什麼東西,隱隱約約模模糊糊的,心靈的確看到了些什麼,伸手去抓,卻是什麼都不能觸及。一無所有似的,而寫作會讓這種記憶豐盈充實起來,把那種琢磨不透的感覺描繪出來。未必會成功,但到底是一條路,通不通,唯有每次不懈的努力和試探纔會知曉。

也有些記憶是清晰的,不可更改的。通過文字記錄下來,此時再去看彼時的心情,會有所不同。一些憂傷的開始淡去,真正的悲痛會削減,而可能曾經的情義,現在卻變得更深了,更加難以忘懷了。

其實,後知後覺的人,總有一種差一兩秒就趕上公交車的遺憾,只能被動地等下一班,而那下一班,早已背離了自己心意的軌道。再發生什麼,早已是面目全非追悔晚矣。

我們習慣不斷去追憶錯過的那班車,覺得只有那般車纔可以到達我們要去的地方,我們等不及似的,一切都太匆匆了。記憶這個時候被迫停留,不斷放映當時的情景。錯過,來不及,等不及,難受,後悔,無法重來,如果……不斷被倒回的片子,一遍遍,越來越快,終於,記憶卡住了,只留下漫無邊際的窒息的感覺延伸,漫延,記憶的水流越來越急,忽然之間就像電臺節目突然花屏了,發出絲絲的聲音,留着你獨自面對它,毫無辦法,癱瘓在地,說不出一句話來,而腦海亦是空白一片。

記憶有時候就像一片雜草叢生,需要你一根一根去理清楚,思維,紋理,路線,主線索,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有時候,像夢一樣不符合邏輯常規,而寫作是需要一條清晰的主線,需要明確的主題的,即便是散文也有中心思想,而日記也是散亂的生活記錄。記憶似乎很調皮,也很頑皮,也許你認爲最該記住的卻沒有記住,那些微不足道的細節卻瞭然於心。比如我的記憶裏,會有一些花的影像,十幾年前的花盛開的樣子,與我現在看到的花自然有些不同,記憶中的花帶着笑臉,或者低垂着頭,可以推算出自己的心情,花低垂着,一定是自己也低頭哭泣着。那時候,懂得我的人,會說出全部祕密的對象也許只有花兒,它不會泄露我的祕密,而且它會安慰我,它好看的姿勢,妖媚的樣子,陽光燦爛的笑臉,會讓我的心變得柔軟輕飄起來。於是相關的記憶情景浮現在眼前,我遭遇了什麼會如此沮喪,爲什麼沒有人安慰我,以至於自己長期以來養成一種習慣,和自己的記憶對話,和生活中莫須有的人物對話,譬如魔鬼,詞語,命運,妖鬼,神仙,花仙子。是人類自己賦予事物和動植物一些特有的靈魂。就像一個人與自己下棋,佈局,破局,廝殺,防守,進攻,抵禦,寫作常常就是這樣與自己對峙,跟着書中人物命運哭泣悲傷憂鬱舉棋不定……這與人格分裂不同,與精神分裂也不同。這是一種自我的選擇,寫作不單單從記憶中索取,更要不斷地填充,不斷地往記憶深處挖掘。

記憶是靈魂的一個小袋子,裏面裝得的是素材,可以看得見,摸得着的,但是潛意識這張小口袋,也安放在靈魂裏,我們需要憑藉記憶的聯想和力量,來發掘自己的潛意識。打碎相關的記憶碎片,拼湊,組合,排列,就像化學與物理反應一樣,讓這些記憶碎片之間發生反應,來達到我們需要的情感和寫作的意境。

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活,並且是未知的、不可預測、神祕的、個人的。一如寫作的樂趣。

有一種像流水一樣自由流淌的寫作思維被稱作是意識流。因爲自由,而自己又不是所謂冠名的作家寫手,充其量也就一熱愛文字的普通人。林白曾幻想自己是“詞語隱祕的女兒,在很久很久以前就與詞語有着某種不爲人知的親和力,詞語像雲一樣在我的頭頂懸浮着,它能準確地掉落在我的面前,落到我的紙上。”我覺得自己是詞語的繼女,只能憑藉自己的乖巧與勤奮來獲得她的喜愛,從而分得一點點愛給我。而我有這麼一點點愛就足以打造我的世界王國。對於一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任何一個女人一點的母愛便可以喚醒他內心的沉睡,她願意回報這份愛,用自己所有的本事和本領。

話說回來,意識流寫作並非真的想寫什麼寫什麼,完全不搭嘠的事物聯繫在一起或許會產生出其不意的喜劇效果,但那絕對不是寫作人的初衷。何況意識流的寫作,是跟隨記憶與幻想的雙重的思路一路行走,看似無邊無際,實際上,記憶有記憶的'河牀,幻想有幻想的河牀,都離不開本人的思想的角度和深度。

個人的記憶是無法避免和不可選擇的,但另外一部分對世界和現實的認識,我們卻可以通過閱讀和聆聽來獲得。閱讀是一件無比美妙的事情,就我個人而已,記住了很多我不曾經歷也不曾知曉的事件和場景。它們或有趣或恐懼或生疑或快活,都有一種強烈的情感在背後支配,而我便是那個獲得者,從而進一步植入到我的記憶深處,有時恐怕連我自己都忘記了。但是有一天,忽然地,一根細細的絲會把它們從記憶深處拉扯出來,那時我的一定無比驚訝,好奇,感嘆世界是如此奇妙和不可思議。

記憶使得我們成爲現在的自己,沒有記憶,我們又是誰,過去發生過什麼,從何處而來,又帶有怎樣的情感牽絆?這一切都無從知曉,而有了記憶,我們知道是誰,是真真正正存在的個體,我們回首過去,並非真的要回去,只是時間給記憶蒙上一層面紗,使得過去變得神祕起來。很多時候,我們忽視了現在的我們正是將來的回憶,我喜歡放眼望去這個成語,站在記憶的路上,現在的我放眼望去從前;而現在的我,亦可以站在時光的路口,放眼望去自己的現在,我站在未來,而現在在我腳下,我回望過去,記憶在我文字裏。

把別人的文字情景揉碎,打亂,攪拌,合着我個人的記憶,再一次蒸煮,烹飪,燒出自己的酸甜苦辣鹹。

也許永遠走不出一條自己的路,但這條路上,日子卻得以閃光耀眼,而生活的滋味卻得以豐富多彩起來;現實與生活不斷侵蝕着夢想,而寫作超越了現實,讓我在這個世界裏以文字的形式安放和安葬自己。

教師隨筆 3

又是一年除夕到,萬家燈火齊閃耀,今年我雖沒能多感受春節的熱鬧氣紛,但可以談談除夕。

今年我們家除夕沒吃餃子,但吃了大餐,很有年味兒。除夕這天,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吃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我們這還有些規矩,比如,吃團圓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爲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

各地的除夕風俗大致相同,但也各地的特點,如蘇州除夕守歲時,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洪亮鐘聲。當鐘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戶時,就標誌着新春的來臨。姑蘇城鄉,到了守歲的最後一刻,會從廣播中傳出宏亮的寒山寺鐘聲,報導一年的開始。千家萬戶,聽到鐘聲,爆竹齊鳴。

北京人還會在院子裏,鋪上芝麻秸,全家人集合,踩秸稱爲“踩歲”取長命百歲的意思。

除夕在臺灣叫過年日。到了晚上,閤家焚香叩拜。接着就是“圍爐”,一家人圍坐一桌,桌上擺滿菜餚,桌下放火盆。年夜飯後兒媳婦們要爲長輩們添富壽,不能早睡,坐的越久,孝心越多。

啊!多麼有趣,中國的各個角落,中華兒女其聲問候“新年好!”

教師隨筆 4

寒假裏,我拜讀了《教育與美好生活》。看了書之後,引起了我的深思。

羅素,一個20世紀享譽世界的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社會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對教育的觀察、思考和實踐經驗均濃縮在《教育與美好生活》一書中。

羅素說,有些品性只能爲具有某些特點的人羣所擁有,還有一些品行則應爲所有人所具備。我們不能着眼於讓每個人都具有詩人氣質來構築我們的教育。以下4種特徵便可奠定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智慧。

我們中國的教育往往是求全的教育。我們總是在經意與不經意之間要求所有學生達到教育的所有目標。這便使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也使相當一部分學生一直處在學業無法優秀的焦灼感中。君不見,有多少三四歲的孩子因爲鋼琴熱的不斷升溫而早早地就被父母趕到了鋼琴上。有多少滿臉哀怨的琴童,就有多少惟恐孩子在某一方面落後的家長。“求全心理”已成爲中國教師和家長(其實是中國教育)的一種無法擺脫的“隱痛”,這裏面既有應試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有中國傳統文化留下的痕跡。

羅素說,兒童的生活原本是充滿期盼的,他總是指向將來的可能目標。這是促使兒童上進的動力之一。但是,如果總告訴兒童將來會比過去更糟,這不啻會令兒童的生命之源乾涸。

我們不是經常這樣來嚇唬我們的孩子嗎?你再不努力,就考不上舟山中學;你現在這個樣子,長大隻有去擦皮鞋。這就是我們爲孩子描述的未來生活。如此赤裸裸的描繪和啓發,我們在善意地提醒孩子的同時,又暗示給了孩子們一些什麼?我們經常斥責年輕一代冷漠自私,甚至還常常感嘆孩子們的早熟與叛逆。可我們想過沒有,這些觀念的始作俑者是誰?在這汲汲於功名利祿而無濟世之心的薰陶中成長起來的孩子,除了對未來的學習生活充滿了恐懼之外,還有的便是自私和冷漠了。

羅素說,對於一個快樂的兒童,激發豪爽慷慨的性格並不困難。但是對於一個終日被愁雲慘霧籠罩着的孩子,他自然會固守所能得到的物品不放。兒童不是通過痛苦的經歷,而是通過幸福和健康的體驗去掌握美德的。

“兒童不是通過痛苦的經歷,而是通過幸福和健康的體驗去掌握美德的。”這真是一個無比偉大的提醒!在我們的教育中,不是更習慣於通過訓斥與懲罰來讓孩子記住美德嗎?罰跑步,罰寫作業,罰站……想起來我們是多麼的愚蠢啊!我們越是希望孩子們能熱愛的東西,我們越要把它們作爲懲罰的手段。我們爲什麼就沒有想到,這樣的行爲反而會使孩子離這些東西越來越遠呢?羅素還有一句名言:懲罰應該是你希望過失者感到厭惡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歡喜之事。你看,辛辛苦苦地實施教育的我們往往是多麼的荒謬啊!

當懲罰充斥着我們的教育,甚至成爲教育的主要表現方式的時候(事實上教育技巧的缺乏經常讓我們的教師不由自主地陷入了這個怪圈),孩子們會離“幸福和健康的體驗”越來越遠,而我們教育的內在的成功也就離“幸福與健康”越來越遠了。記得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最重要的東西,就是要給予兒童豐富而充實的精神生活。讓學生擁有幸福和健康的體驗,是教育改革所要關注的核心,也是教育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目標。

我們還必須承認:沒有幸福體驗的教育,也許能夠培養出高分的學生,但絕對培養不出能夠讓幸福良性循環的人生。

教師隨筆 5

徹夜的燈光,映着您彎彎的背影,微白的雙鬢,述說着您的辛勞……轉眼就過了五個春夏秋冬,我,已從牙牙學語的一年級新生,成爲了五年級的大哥哥大姐姐,終於盼來了在橫小渡過的第五個教師節,在此,想迫不及待的.對老師說一聲:“節日快樂!”我很慶幸,在國小三年級,能成爲練老師的學生。我也很自豪,能有練老師這樣一位和藹可親的好老師。

練老師有一個小巧的鼻子,一副紅色眼鏡架子鼻子的上方,一張能說會道的嘴巴,在鼻子的下方,一見到她,就感到十分親切,她是我們的英語老師,也是我們的班主任,在她的班級裏生活,我感到格外快樂。一次英語課,我們要學飲料:可樂(coke)、水(water)……因爲我們大家都是剛學英語沒多久,所以,大家都在死記硬背,練老師見了,就無奈的搖了搖頭,記得後來的半節課,我們都跟着老師在做遊戲、唱歌、跳舞……第二節課,我們同樣學習飲料,本以爲老師還會讓我們和昨天一樣,學完單詞,就會再讓我們玩遊戲,卻看到練老師左手提了一個袋子,右手拎了一個復讀機,我以爲老師又要放音樂給我們聽,就也沒太在意,,老師又把昨天我們學過的單詞給我們複習了一遍,就從袋子裏拿出一打杯子,老師要幹嘛呢?我們小小的腦袋裏個個都裝滿了疑問,接着老師又從袋子裏拿出了一樣東西,頓時,教室裏一片喧譁:“老師,給我一點。”“老師我要!”“老師別給他,給我!”……老師示意我們停下,指了指手裏的可樂瓶,說:“誰呢告訴我可樂這個單詞怎麼讀?”大家似乎都對可樂感興趣,“刷”的一下,幾乎全班所有同學的手都舉了起來。就在這時,老師點到了我的名字,我一驚,立馬把這個單詞報了出來,我剛要坐下,老師就叫我過去,“老師要幹嘛呢?”我心裏想。我疑惑地走了過去,老師拿起杯子,往杯子裏倒了半杯可樂,遞給我,一下子教室裏又鬧了起來,於是,老師又拿出袋子,從袋子裏拿出了果汁、水、茶……只要我們說對了單詞,老師就獎勵我們喝一點飲料,就這樣,在這輕鬆快樂的氣氛中,我們又學會了一些新單詞……

啊!有了老師,才把我們52個同學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有了老師,才讓我們學到了知識,有了老師……老師是辛勤的園丁,是無私奉獻的偉人,老師,我愛您們!!

教師隨筆 6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水流,無以成江河。可見,積累是相當重要的。沒有一定的語言積累,學生是寫不好作文的。在指導學生習作過程中,常常發現有的學生因爲生活環境的侷限性,對周圍事物未能認真觀察,所以遇到寫作文時,“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常常感到無從着手,無內容可寫,缺乏寫作素材。因此,作文教學要着力提高學生語言的儲備量,教會學生積累詞語,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1、定期檢查:每週都要寫《採蜜集》,定期進行檢查,課外摘抄古詩、兒歌、精彩片斷、名人名言,要求學生熟讀成誦,使之內化成自己的語言,長期積累,做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從而爲寫作建起一座資料庫。

2、互相交流:利用班隊課、活動課開展《與好書交朋友》的朗誦會、故事會,評選出朗讀能手、故事大王;舉行閱讀知識競賽,讓學生把看過的書中的一些文學知識或有關重要人物和事件編成考題,進行比賽;開展經驗交流會,讓做得好的學生把他們的好經驗、好方法向大家介紹,並且組織討論,評價哪種方法更好,以達到互相促進,不斷提高的目的。

3、學有展示:展示《採蜜集》,組織評選蜜蜂獎。由於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學生學到越來越多的知識,見識越來越廣。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每位學生在活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充分尊重學生的自由,發揮學生的才能,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充實,並獲得成功的`體驗。課外,學生能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積累寫作素材,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與寫作的興趣,把以往的要我寫變爲今天的我要寫。

教師隨筆 7

畢業後我登上了講臺,成爲了一名國小英語教師。每天上班都面對着熱情朝氣,充滿期待的孩子。看着他們天真無暇的面孔,看着他們渴望求職的炙熱的目光,還有那信任和敬仰的神情,我愛上了教師這個職業。我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和自豪感一起涌來,縈繞心間,化作一股動力,激勵着我不斷追求着,爲成爲一名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而努力。

“教書育人”是我們教師的使命。我們既要教書,又要育人。而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關於激勵、喚醒、鼓舞。”我對此深有體會。鄉鎮的教學工作,單單去研究如何進行教學還不行,我們更多的是主動積極地去爭取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緊密聯繫,家長的教育意識畢竟不如城裏的家長。而對於學生,我們更多的要給予關愛,尤其是一些比較“野”的學生,不容忽略某一個學生,要獨具慧眼地發現他們身上的潛能,鼓勵他們不斷主動探索,發揚民主精神。

在學生中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讓學生敬畏你。這算是成功了一半。既讓學生敬佩你,同時又畏懼你,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前幾年,由於自己是年輕一線的老師,缺乏經驗,教學成績又不是很突出,雖然工作總是兢兢業業,可是在學生心目中,我總是不能讓學生像敬仰威望很高的同事那樣敬仰我。去年,我所任教的'三年級的英語三率都居級組第一,一下子傳開後,校內校外都能看到很多信任和讚賞的目光。本學期接任了一個基礎很差的班級,因爲有了好的教學成績學生

都很服我,在教學中,我嚴格要求他們,樹立自己的威性,果然期末考試中收到了我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書育人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又複雜的,不斷探索求新的工作,讓我們在這漫漫的教育生涯上,爭取更多的進步,創造出更多的輝煌。

教師隨筆 8

“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這是著名教育大師朱永新教授提出的一種教育思想,讓我們如沐春風,給我們的教育注入了一股鮮活的力量,使我們的學校、師生都沐浴在這種濃濃的書香氛圍中,享受着新教育帶給我們的全新的體驗,也使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這位教育大師知識的淵博,對教育至真的感悟和至純的摯愛,他對新教育夢想追求的高瞻遠矚,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青春年少時的我選擇了教師這一行業,是出於對教師的崇拜,而從教數餘年的我,則把終生獻身教育的堅定信念紮根於心,不斷的'告訴自我,我要努力做好教育這項事業。要想把事業做好,就離不開愛,愛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就如夏丏尊先生所說的那樣:“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爲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

新教育理念倡導下的爲人師者,要善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任何一個優秀的教師都離不開前代人的教育財富。在必須意義上能夠說,我們是在用我們時代的語言,用我們的生活閱歷,同過去的大師們進行心靈溝通,闡釋我們對教育的理解。此刻的我,越來越覺得自我知識的貧乏,有一種緊張感、危機感,尤其是新教育的實施,更讓我有種迫不及待充滿電的慾望,有時用工作的繁忙、沒空來爲自我的懶惰找藉口,這就讓自我的惰性越來越佔據上風,而就理所當然的“忙得不可開交",(其實,平時的自我也確實很忙,一大堆的工作要做好,真的忙的焦頭爛額,回到家就不想動了。)可是,只要自我有心,再忙也會擠時間的,不是嗎?所以,學習、提升自我迫在眉睫。

新教育形勢下,要成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還要不斷地探索、創新,做教育的有心人。有心才能成功。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用心教育,不斷總結教育的得失。記教育日記、記錄教育現象、總結反思教育方法、記錄自我的思考和感受。不斷探索創新,創造適合自我的教育方法,打造自我的教育品牌和旗幟,不斷總結自我的教育經歷和成果,逐步建立起自我的特色,構成風格和體系,讓學生有着終生對未來社會的夢想和追求,有着對學習知識無止境的渴求,我們的教育就成功了,這是我的奮鬥目標。我明白目標的實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不輕言放棄,永不爲自我的懶惰找藉口。

只要不讓年輕時美麗的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此刻你的面前。

教師隨筆 9

在學習專題四時,我重新認識了,要想讓學生真正的學語文,學會語文,要讓學生了解,掌握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老師要制定合適的,恰當的

符合學生的教學目標,在整個目標中,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學情去制定,老師的教學設計,更要走進,貼近學生,讓學生在課堂成爲真正的.主宰。學生是根本,我們要讓學生在語文課中學得更多的知識。

教師隨筆 10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許多家長把培養下一代看得比自己的發展還要重要。我在教育孩子方面堅持樹立以下理念:一是樹立爲國教子的理念。孩子不僅是父母的、家庭的,更是國家的,社會的,家長有義務把孩子培養成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作爲母親我認真履行家長的責任,對孩子做到:放手不撒手,關愛不溺愛,使孩子品學兼優,全面發展。二是樹立德育爲先的理念。引導孩子尊敬老

師,孝敬長輩,尊人者,人尊之,學會尊重別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聰明的父母首先應該培養孩子尊重他人的`良好習慣。“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父母不能不讓孩子擁有幫助他人的好習慣。當我發現兒子善於關心幫助別人時我的內心也感到非常高興,學校也以此授予他“感動校園人物”的稱號,因爲他此時正在儲蓄做人。在現代社會,如果不會與人合作,知識再多也枉然;父母有責任教孩子與他人合作的習慣。在學習上小組內合作,在課下他們辦板報的合作,在《經典誦讀》節目中他與同學們配合默契,也是愉快的合

作。還要培養孩子富有責任心的習慣,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學習、生活、做事等負責。對他人、對班級負責(班級中校園文化建設,美化環境等等),對他人委託的事,對他人的關心、幫助,對家庭負責,對家中分配的任務(打掃衛生之類),對家中人員負責,對社會負責。

教師隨筆 11

“草是潮溼的,花是潮溼的,風車是潮溼的,世間萬物都還是潮溼的。葵花穿過潮溼的空氣,不一會兒,從頭到腳都溼了。”讀的第一本曹文軒的兒童文學作品便是《青銅葵花》,文字清新而樸素,純美中透出些許淡淡的痛苦,緊緊扣住心扉,不知不覺中便恍然走進了青銅葵花的世界。

“葵花很孤獨,是那種一隻鳥擁有萬里天空而卻看不見另外任何一隻鳥的孤獨。這隻鳥在空闊的天空下飛翔着,只聽見翅膀劃過氣流時發出的寂寞聲。蒼蒼茫茫,無邊無際。各種形狀的雲彩,浮動在它的四周。有時,天空乾脆光光溜溜,沒有一絲痕跡,像巨大的青石板。實在寂寞時,它偶爾會鳴叫一聲,但這鳴叫聲,直襯得天空更加的空闊,它的心更加的孤寂。”對於葵花來到新的城市的所見,在描寫的景物中,營造了一種孤獨和惆悵。內心的共鳴碰撞出火花,似乎一同品嚐到失去父母的痛苦滋味。在我的腦海中隱隱浮現出這片看似美麗而又淒涼的田地,葵花的內心是如此的孤獨與寂寥。

生活在城市中的7歲女孩葵花,來到了青銅這樣一戶貧窮的農家,使他們成爲了以兄妹相稱的朋友,一起生活,一起長大。當葵花12歲時,命運又將她帶回城市。青銅從此常常遙望蘆花蕩的盡頭,遙望葵花所在的地方。當巴基斯坦籠罩在恐怖主義的陰影下;當印度尼西亞的海嘯在人們猝不及防的情況下,以十分短暫的時間吞噬了那麼多的生命,將一個令人懷有憧憬的世界弄得面目全非的時候;當阿爾卑斯山發生大雪崩將人的一片歡笑頓時掩埋於雪下的時候;當中國內陸連連發生地震,一團團生命之火消滅於數萬年的黑暗之中的時候??我們難道還會以爲這個世界就只有歡樂與幸福嗎?其實,這一切又算得了什麼?那些零星的、瑣碎的.卻又無邊無際、無所不在的心靈痛苦,更是深入而持久的。

但讀到羅曼·羅蘭的一段文字:“我們應當敢於正視痛苦,尊敬痛苦!歡樂固然值得讚頌,痛苦又何嘗不值得讚頌!這兩位是姊妹,而且都是聖者。她們鍛鍊人類開展偉大的心魂。她們是力,是生,是神。凡是不能兼愛歡樂與痛苦的人,便是既不愛歡樂,亦不愛痛苦。凡能體味她們的,方懂得人生的價值離開人生時的甜蜜。”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苦難的歷史,而且這個歷史還將繼續延伸下去。我們需要的是面對苦難時的那種處變不驚的優雅風度。

教師隨筆 12

十足,見狀,我趁機說“好呀,我們來比賽,看看誰的小手洗的又快又幹淨,而且沒有把水濺到小朋友身上,看看誰是第一。”“小手準備好,預備開始”話音剛落,一場別開生面的洗手比賽就開始了,小寶貝們安靜的站在水池旁邊,先溼手,打肥皂,認真的搓着小手,沒有了以往的吵吵鬧鬧,水花亂濺。不一會就聽見:“老師我的'手洗好了,我是第一名。”“老師,你輸了,我先洗完了”“我是第一……”

吃過午飯後,孩子們還是念念不忘飯前的那場比賽,不停地問我:“老師,我們再來一場比賽好不好?”我高興的衝他們點點頭,心裏不由得高興,我知道,從今天開始我再也不用爲孩子們洗手而發愁了,在不用站在他們身邊嘮嘮叨叨的說個沒完。

通過此事讓我明白了,有時單純的說教對於孩子們來說並不一定適用,要投其所好,順應他們的意願,這比一百次的說教達到的效果要好的多。

教師隨筆 13

快樂,人們談論的最多,卻鮮少懂得實行的一件事情。

就像一個盲人在教導另一個盲人關於顏色一樣,我們自小被太多不懂得快樂意義的人們教導着快樂的意義。我們誤以爲快樂必須擁有很多外在的東西,包括名譽,地位和金錢,但卻不明白潛意識只是希望藉由它們,脫離社會對我們一生的約束,找回自由快樂的赤子之心。我們希望擁有大量金錢,以脫離每日上班的苦惱,我們希望擁有地位,以避免受他人擺佈。但事實卻告訴我們,最富有的人比任何人都忙,最有地位的人比任何人都失去更多自由,反之,在一無所有的孩子們身上,我們卻看到了快樂的影子。

孩子們從來就不會追求快樂這件事,但他們是最快樂的一羣。他們的赤子之心對周圍的微小事件抱着好奇心,他們可以不顧儀態的做一些大人們覺得很可笑但對孩子們來說是非常愉快的事情,不介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當心情順暢時,他們會放懷大笑,當糖果被搶走時,他們會放聲大哭,沒有僞裝,也沒有造作。沒有所謂的人生理想要追求,也沒有別人強加的成功目標要完成,快樂的活在當下就是每個孩子們的原始本能。他們不會對OBAMA,BILLGATES這類的社會成功人士有任何興趣,卻會對一隻飛舞的蝴蝶有更多的在意,他們會被草叢裏的`蟬聲吸引,但絕對不會被在酒店BALLROOM裏的教導如何致富的演講所吸引。孩子們比誰都明白,快樂本來就是隨着每個生命的誕生,而不論貴賤貧富的降臨在每個人身上了,不需要向外向高處追求,因爲它本來就在那裏了。

千金換來的豪宅可以給我們滿足感,但迎面而來的午後涼風也可以令你有相同的感覺,每個人都有太多的理由可以快樂起來,至少我們還可以看見心愛的人,還可以聽見風的聲音,還可以聞到海的味道。

生命是公平的,當我們閉上雙眼,全心全意的享受着百合花的芬芳時,一個皇帝和一個乞丐所感受的喜悅是同等的,不會因爲皇帝的權利而多一些,也不會因爲乞丐的貧窮而減少一些。快樂的關鍵在於願不願意,而非能不能夠,<<不能夠>>是貧乏的詞彙,它代表你還未擁有,所以必須到外找尋;<<願意>>代表你已經擁有,只是不懂得應用。

你必須變回孩子,把你的心打開,快樂就在那裏。

教師隨筆 14

蝸居鄉間,卻沒有聽到多少布穀鳥的叫聲。於是我不由問自己:究竟是布穀鳥少了,還是自己的耳朵出現了問題?一日早起,那久違的叫聲由遠而近聲聲傳來,像呼喚,像傾訴,幽遠深長,帶着青草的味道和麥花的芬芳。我屏息聆聽了許久,直到那“布穀”之聲漸漸遠去。繼而思之,恍覺之所以一直未聞布穀之鳴,並非耳朵有恙,實因俗事蒙心雜念太重所致耳!

作爲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其實就是在那一年一度的布穀聲裏成長起來的。幼年時,伴着那悅耳的布穀聲玩耍,心裏總有一種踏實的感覺。因爲母親說過,布穀鳥一叫,離麥秋也就不很遠了。而麥秋,對於孩子們來說意義可就大了,它意味着那雪白雪白的白麪饃饃,甜中帶香,細膩滑爽,還沒有入口,那誘人的味道早就讓我們這些饞鬼們垂涎三尺。即使麥收未到,母親也會在聽到布穀鳥鳴叫後隔三差五地做點麪食給我解饞,因爲麥秋快到了,那點壓箱底的麪粉有望接上今年的新白麪了。母親通常會做成一個巴掌大的面圈子,燒火做飯時放進竈膛裏烤,住火後再用未燃盡的柴灰埋一陣子,之後就可以吃了。涼涼後吹去柴灰,捧在手裏,白裏透黃,甜裏透香。母親管這吃食叫“補飢”,是我童年時代最稀罕的點心。

及至稍長,跟布穀鳥的距離拉得更近了。布穀聲聲裏,沿着渠埂溝畔放牛,穿楊度柳,繞榆走槐。槐花盛開的時節,布穀鳥叫得正歡,因此那叫聲便薰染透了那沁人心脾的槐香。布穀聲聲裏,約幾個夥伴趕着老牛車到遠離村子的野外去打草。茅子、蘆草、熱草、蔓蔓子草,什麼草都要打;苦苦菜、馬齒莧,婆婆丁,什麼菜都要。晌午了,把包袱搭蓋在車轅上,人卻躲在下面的陰涼裏野餐。平時難以下嚥的玉米麪餅子此時卻如此地可口,也不顧四周鹽鹼地上的鹼花白花花得晃眼……

布穀聲聲裏,爬到村外的桑樹上採桑椹。那桑樹生長在一條東西走向的渠埂旁,大都碗口粗細,枝幹旁逸斜出,四處伸展,很適宜攀爬。黑的、白的'那些已經成熟的桑椹早就被人採去,只剩下慘青慘青的嫩椹和紫紅或者是淺紅的欠熟椹密密匝匝地掛在樹上。那些慘青的嫩椹自然還不能,澀澀的,味同嚼蠟;而那些紫紅的欠熟椹卻很投我們的脾胃,以酸爲主,酸裏帶甜,採一顆擱在嘴裏,便滿口生津。吃着這樣的桑椹,攀在樹上的人淌下來的口水時常會跟桑樹一般高……

布穀聲聲裏,麥花飄香,芬芳四溢,麥穗已豐滿,麥粒已灌漿。農家孩子的手是一副天生的小鋼磨,聞到麥香,掐下一穗,擱在手掌心裏搓啊搓,吹去麥皮和麥芒,白綠白綠的幾十粒嫩生生涼絲絲軟乎乎香噴噴的新鮮麥粒便呈現在了面前。一仰手,一張嘴,嘴巴一閉,牙齒一嚼,呀,麥汁四射,真是鮮美無比啊!

放學了,太陽離地還有三竿高。挽個小竹筐,拿把小鐮刀,或是去挖野菜,或是去薅絆子草。可挖的野菜主要是苦苦菜、辣辣子菜和陽溝子菜。苦苦菜有真假兩種,真的色深,假的色淺;真的可供人食,假的則只能喂禽畜。那些還沒有生蚜蟲的辣辣子菜在開水裏燙過一遍後,可拌上蒜泥涼吃,也可以包成菜糰子吃。儘管那時只能用玉米麪做皮,卻是那些苦澀的歲月裏難得的美味。陽溝子菜葉片狹長,邊沿向上翹起,形狀像水溝,故而得名。我最喜挖剛破土的陽溝子菜。拂去周圍的鬆土,一截白兮兮脆生生的菜芽便露出來了。也不用洗,隨手捏一塊擱進嘴裏,輕輕一嚼,菜汁四溢,透出一股澀澀的甜。

絆子草細如粗針,一節一節蔓延長去,可長到幾米之長。絆子草多的地方,縱橫交錯,密如蛛網,人走在上面,一不小心便會被絆倒,故稱之爲絆子草。這種草牲畜並不喜食,對人們卻大有用處。布穀鳥叫了,麥子快熟了,絆子草也長出來了,人們便大捆大捆地採回家去。晚飯後,月亮掛上樹梢,一家人一邊聽着收音機裏播講的評書,一邊大小人丁齊上陣,將採來的絆子草擰成草繩,等麥熟時捆麥子用。啊,那情景往往是月華如水,蛙聲震天,一聲或兩聲布穀鳥的鳴叫由遠而近,或是由近而遠……

如今,我雖然仍居鄉村,卻因不諳農事不務農活而漸漸疏遠了鄉野,疏遠了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野草和野菜,疏遠了那些曾經耳熟能詳的土標和地名。幸好還有那些已經溶進血液裏去的記憶,在布穀聲又響起的時候,引領着我再回到那個青澀卻充盈着芬芳的少年時代。

後記:

布穀鳥是鄉村的精靈,因爲有了它的鳴叫,鄉村纔有了靈魂。聽不見布穀聲了,當然不是布穀鳥的錯,你心裏的布穀鳥死了,你耳際的布穀鳥當然也就啞了。

另:

布穀鳥的叫聲並不完全雷同,最常聽到的是那種循環往復的“布——谷”聲。這可以被看作是布穀世界裏的主旋律。還有偶爾聽到的變調叫法:“布——谷,布——谷,布布布穀”,聽起來更活潑一些。再一種情況是兩隻布穀鳥遙相呼應的叫法,或一遠一近,或一東一西(一南一北),此起彼伏,錯落有致,乃布穀世界中的上品。

教師隨筆 15

“嗚嗚嗚……媽媽,我不想回老家,不想離開老師和小朋友,我們不回老家了,好不好?”頓時活動室裏哭成一片。是什麼讓孩子們那麼傷心呢?原來是我班的楨楨因爸爸退伍不得不回河南老家,可她捨不得離開幼兒園。

記得三年前,剛來園的楨楨引起了我的關注。她總是沉默寡言,不與教師和同伴互動,一直安靜地呆在角落裏。我通過家訪得知楨楨父母工作特別忙,每天很少有時間陪伴她,導致她較少與人交流。爲此,我和楨楨媽媽進行了溝通,給了她一些意見和建議,並商定了家園共育的計劃。

每天早晨來園時,其他孩子都向教師行禮問好,楨楨卻躲在一邊,這時我會給楨楨示範,讓她模仿,只要她做了我就會表揚她;集體活動時,我會給她在集體中表現的機會,並讓她獲得成功;區域活動時,我會帶着她遊戲,幫助她“動”起來;平時我還會讓她擔任值日生,給她與同伴互動的機會。

在家中,楨楨的.爸爸媽媽也更多地陪伴楨楨。“讀書月”活動時,我建議楨楨爸爸媽媽每天陪孩子閱讀15分鐘,我則每天電話家訪。一段時間後,楨楨告訴我她很開心,因爲爸爸媽媽每天都陪她閱讀。在月末的講故事活動中,楨楨落落大方地走上小舞臺,將故事表演得惟妙惟肖。

現在楨楨已是個積極主動、熱情開朗的孩子。臨別時,我把幀幀三年內在幼兒園學習、生活的影像刻錄成光碟送給她。楨楨則送給我一幅畫,告訴我:“老師,這是我畫的。上面有園長和你,最小的那個是我自己,如果你想我了就看看這幅畫。”我的鼻子一酸,眼看帶了三年的孩子就要離開,我真心捨不得。楨楨抱着我始終不肯撒手,我的淚水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此時的情感無法用言語表達。

作爲幼兒園教師,我深深地感到幼兒園是我的舞臺,孩子是我的最愛。我相信這樣一句話:給孩子一個微笑,他會給你一個明媚的春天。

標籤:隨筆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