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教師的教育隨筆集合15篇

教師9.96K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一定都接觸過隨筆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也可以是聽課、讀書時所作的記錄。想要更多的瞭解隨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師的教育隨筆,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師的教育隨筆集合15篇

教師的教育隨筆1

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但是,教育者需要對懲戒有正確的認識。

我認爲,首先,懲戒不是傷害,而是幫助。教育中的懲罰,是指對學生某種思想、行爲給予否定性的評價,採取一定措施使之改正且內化爲自覺約束力的教育方法,旨在使學生受到警示,控制不良的思想、行爲。它與體罰和變相體罰的根本區別就在於——體罰和變相體罰是一種傷害或者摧殘;而懲戒卻是一種幫助、一種教育,促進個體進行反思、反省,無傷於身體和精神。

美國總統里根小時候踢足球時,不小心弄破了鄰居家的窗戶玻璃,主人家要他賠償12.5美分。里根的父親沒有打罵他,而是讓他自己掙錢償還這筆錢作爲懲戒。小里根通過賣報、洗碗等方式,順利償還了賠償金,得到了教育:他認識到損害人家的財產必須賠償的生活規則,明白犯了錯誤必須付出代價、必須負責的人生道理,培養了責任感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其次,懲戒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立德樹人,在於發展人、成就人。懲戒和賞識一樣,都只是一種輔助的教育形式、一種達成目的的教育手段。懲戒和勞教、管制犯人有本質的區別。它不關乎泄私憤、報私仇的事兒,而是通過一種特殊的方法或手段,促進個體改變不良狀態,激發個體更好地成長和發展。

實施懲戒,不存在懲惡揚善的`性質,它只是對於偏離正常發展道路的孩子進行的一種善意的提醒和特殊的關懷,使之能夠知錯就改,重新回到健康發展的軌道。簡而言之,懲戒不是最終目的,而是達成教育目標的一種手段而已。

英國著名科學家約翰·麥克勞德上國小時,因爲好奇狗的內臟是什麼樣子,與小夥伴們偷偷地把校長的寵物狗殺了。校長氣得七竅生煙,卻沒有暴力懲罰“主謀”小約翰,而是罰他畫一幅人體骨骼圖和一張人體血液循環圖。約翰·麥克勞德被校長的寬容打動了,不得不認真查找資料,最終艱難地達到了校長的要求。生活中,我們常常罰闖禍的學生面壁思過十分鐘、毀壞桌椅者自己動手修理桌椅、亂扔垃圾者掃地做清潔等。這些做法都是以懲戒爲手段來教育學生,使其認識到錯誤,積極改正,並激發學生內在的成長慾望和內心的榮譽感,推動他們自覺主動地向真、向善。

再次,懲戒既重過程,又看結果。懲戒意在懲前毖後,治病救人。過程是結果的有效保障。如果只關注過程或只注重結果,懲戒必然是不完整、不完善的。在實施教育懲戒時,我們不能只看過程,而對最終的結果不上心。懲戒學生之後,還應當及時追蹤、診斷,力求藥到病除。換而言之,既要關注學生接受懲戒過程中的態度、表現,還要看隨後學生的態度、表現。比如懲戒肇事者僅僅書寫出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使其反思自己爲什麼錯誤,如何改正錯誤,並能在實際行動中表吸出來。這樣,懲戒教育才算落到實處,纔會產生應有的效果。

教育懲戒不姓“罰”,而姓“育”。實施懲戒,重心始終是學生的健康發展、順利成長。如果以這種態度對待懲戒,有什麼可“畏懼”的?

教師的教育隨筆2

在我任教的五(1)班裏,有一個叫的陳明月同學,她是一個似乎沒有什麼特色的學生。很長時間,我幾乎沒注意到她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變了我對她的看法,好象也改變了她自己。那是一個上午,我站在教室門口等着上課,無意中發現走廊裏不知哪班撒了一些垃圾,許多同學說着笑着繞着而過,這時,陳明月走了過來,告訴大家不要踩了垃圾,然後急忙跑回教室拿來清掃工具,將垃圾掃淨,又用拖把拖了一遍。我被這一幕感動了。回教室後,立刻在班級對陳明月同學關心集體、爲他人着想的好行爲提出了表揚。

此後,我又從幾件小事裏發現陳明月性格中閃光的地方,並及時給予表揚。漸漸地,我發現她變了,上課特別認真,作業完成得尤其好,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件事給我啓示頗深,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開始注重以人爲本,面向全體,細心觀察,善於捕捉他們身上的每一個閃光點,及時把讚美送給每一個學生,使每個學生都感到“我能行”,“我會成功”!

實踐使我懂得,教師一句激勵的話語,一個讚美的眼神,一個鼓勵的手勢,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教師對學生小小的.成功,點滴的優點給予讚美,可以強化其獲得成功的情緒體驗,滿足其成就感,進而激發學習動力,培養自信心,促進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有助於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營造一個奮發向上的班集體氛圍。請多給學生一點讚美吧,因爲他明天的成功就蘊藏在你的讚美之中。

教師的教育隨筆3

讓他留下來

愛是教育的靈魂,熱愛孩子是教師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作爲一名幼兒園教師,只有用真摯、溫暖的愛去換取孩子們的信任,和他們建立深厚的感情,才能引導他們快樂、健康地成長。

記得三年前我帶小班時,班裏有個叫小威的男孩,不僅性格怪異,而且語言發展極差,小班上學期只會說單個的字、詞,從不會用短句交流。吃飯時,他總喜歡找個靠邊的位置坐下來,將不愛吃的飯菜扔得滿桌子都是;午睡時,他常常鑽到牀底下和我們“躲貓貓”;區域活動時,他常常與小朋友發生爭搶,只要是他想玩的東西,其他小朋友誰都甭想玩,倘若哪個小朋友也想玩,遇到他心情不好時他還會掄起小椅子砸向那個小朋友,使得小朋友都不敢接近他。

說實在的,我當時感到很頭疼,甚至每天只要看到小威就特別恐慌,因爲我沒辦法預測他還會惹出什麼亂子來。儘管當時有好多人建議我向園領導說明情況,勸說他退學,但我沒有那樣做。因爲我知道,如果我那樣做,我是解脫了,但對小威來說就意味着失去上幼兒園的機會。小威是無辜的,他與其他孩子一樣有受教育的`權利,於是我咬咬牙,決定留下他!

這以後,我常常牽着他的手,讓他跟在我身邊,同時引導其他幼兒與他交朋友,鼓勵他做一些喜歡做的事,抓住機會幫助他樹立信心。開始,班裏有很多人告他狀,每次我都會耐心地調查、分析,公平公正地處理。

有一次,走進觀察區,我看見小豪不小心把剛抽出兩片小芽的小豆子揪了出來,此時小豪也回頭看見了我,怕我批評他,他貓着腰躲到了鋼琴後面。當時我保持了沉默。收拾活動區時,孩子們發現了被揪出的小豆芽,然後異口同聲地說是小威揪出來的。此時的小威使勁搖頭。看到小威被冤枉,我便說出了真相。我還組織了一次專門的教育活動,藉故事幫助大家消除對小威的偏見。就在那一刻,我從小威臉上看到了一絲笑容,我對他更有信心了。

又有一次,我看到小威走進了小朋友較少的表演區。我便靜靜地觀察他,只見他認真地用手指着《好吃的食物》圖譜,節奏準確地唱着歌。我高興得緊緊把他抱住,親了又親。活動點評環節中,我表揚了小威,並讓他在全班小朋友面前又唱了一遍,博得一片掌聲。

慢慢地,小威對我產生了信任感,他不再那麼隨意、無規則了,能用簡短的語言與大家交流了……看到孩子的進步,家長很感動,我也很欣慰。愛,要真誠、要無私,只有這樣,我們纔可以自豪地說:我愛孩子們,因爲我會勇敢地承擔教育的責任,毫不吝嗇地將愛給每一個孩子。

教師的教育隨筆4

陳鶴琴是偉大的教育家,他創立了“活教育”的理論體系與實踐體系。

活教育與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有着天然的密切聯繫。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應植根於中華文化和教育理論的土壤中,而活教育正是核心素養孕育和發展的搖籃,它的理論、思想與內容體系可以激活學生的潛能,培育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而這一切,並不影響核心素養的時代特徵和未來社會的要求,恰恰相反,活教育將歷史傳統和時代要求聯繫起來。

活教育的原點:激活核心素養髮展的主體——兒童

活教育的原點是兒童,即活教育是以兒童發展爲核心展開的。

其一,活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爲兒童。”陳鶴琴88歲時寫下一題詞:“一切爲兒童”。1935年,他曾寫過《兒童年實施後的幾點宏願》,開篇就說:“願全國兒童從今日起,不論貧富,不論智愚,一律享受相當教育,達到身心兩方面最充分的可能發展。”這是他的第一宏願。他始終把兒童、兒童發展記在心裏,寫在行動中,而且不是面對少數兒童,而是面向所有兒童。兒童是活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活教育的歸宿點。兒童原點永遠是活教育的核心,恰似核心素養是所有同心圓的圓心。

其二,活教育的目標是三個信念。陳鶴琴確立的活教育的目標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首先,兒童是人,不是物,他有作爲人的價值和尊嚴;兒童是目的,不是手段,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讓兒童成爲人的發展。其次,做中國人,家國情懷、民族認同、國家的責任全在裏面了。再其次,做現代中國人,則是讓兒童從中國出發,走向世界,走向未來。陳鶴琴將這三大目標作爲教育信念。這一目標、信念與當今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是一脈相承的。

其三,活教育明確提出做現代中國人必須具備五個條件:第一,“要有健全的身體”。他說:“一個健康的人,他有理想,他樂觀、積極、有毅力,他能擔當起大事”,“惟其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擔負起現代中國與世界給予我們的任務。”第二,“要有創造的能力”。他說:“兒童本來就有創造欲,並有創造能力。”第三,“要有服務的精神”。他說:“要爲國家服務,爲全世界的人類服務,爲真理服務。”第四,“要有合作的態度”。他說:“中國人是有合作的態度的,抗戰時期不是證明我們的團結力量很偉大嗎?”但他又指出,中國人缺乏合作精神“確是一種嚴重缺陷”,亟待加強。第五,“要有世界的眼光”。他說:“所謂世界眼光就是對世界的看法”,“惟其認識世界,才能眼光遠大”,“以宇宙爲學校……才能做一個世界人”。以上五個條件,與當下核心素養的元素、要求相比照,都是相呼應的、相嵌入的、相融通的,是具有前瞻性的。

其四,活教育確立了兒童教育的十七條原則。概括起來,其中有:兩個“凡是”——“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們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們自己想”;兩個“鼓勵”——“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積極的鼓勵勝於消極的制裁”;兩個“化”——“教學遊戲化”“教學故事化”;最後一條:“兒童教兒童”,因爲“兒童瞭解兒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瞭解的更爲深刻”,“兒童鼓勵兒童的效果比成人所能獲得的更爲巨大”,而且,“兒童教兒童,教學相長”。這些原則用於今天不僅一點都不落後,而且仍有時代感、未來性。

通過對活教育原點——兒童有關論述的簡單梳理,我們可以作出一些基本判斷:在兒童這一原點上,活教育與核心素養是完全一致的、相契合的;活教育進一步啓發我們要堅持一個信念,一切從兒童出發,將兒童發展作爲核心素養的主題與宗旨;活教育應當成爲核心素養孕育的搖籃,首要的是激活兒童這一主體;核心素養一定要根植於中華文化的沃土中,應從中國教育的優秀傳統中汲取營養,找到自己的根與魂。

活教育的基點:豐富核心素養的情境和資源——生活

活教育有個重要的基點,那就是生活。活教育要引導兒童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勞作,在生活中學會合作、服務和創造。生活是活教育的源頭活水,只有在生活中,教育才是活的,否則是死的。

核心素養的培育、發展離不開生活,離不開豐富的情境,真正的學習是在情境中發生的,核心素養是對真實複雜情境的認知、辨別、頓悟,以及知識、能力、態度的綜合體現。

活教育把宇宙當作學校。陳鶴琴提出,教育的場所不限於學校,生活是學校,宇宙是學校。他講述了“一個活的林間學校”誕生的過程,具體記錄了林間學校一天的生活,從早上七點開始,到傍晚結束。先是講冒險故事,九點半開始分班上課,有“披荊斬棘”課,他稱爲“開闢世界的工作”;有草地上的唱歌課,有“動物乘火車”的遊戲,還有作文共同訂正課……可以想見,林間學校正是今天的野外學校、藍天下的學校。課程是情境課程、綜合課程,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習是跨界的,小朋友是互助互學的。陳鶴琴告訴我們,教室不應該是封閉的小匣子,它應打開,應開放,應流動。核心素養當然可以在書本世界裏、在符號世界裏培育,但更爲重要的是在情境中萌發、生長起來的。

活教育把大自然、大社會當作活課程、活教材。陳鶴琴說,“書本上的知識是間接的知識,要獲得直接的知識,應該向大自然、大社會去探討。”他還說:“環境中有許許多多的東西,初看和你所教的沒有關係,仔細研究,也可以變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呢。”這些論述,表明了活教育的課程和教材的理念是,鼓勵兒童積極研究,“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其理論支點是讓兒童建構活知識。陳鶴琴還以生動的語言作了如下講述:“把一本教科書攤開來,遮住兒童的兩隻眼睛,兒童所見的世界,不過是6寸高、8寸闊的書本世界而已”,“兒童的世界多麼大,有偉大的自然亟待他們去發現,有廣闊的大社會亟待他們去探討。否則,在渺小的書本世界裏去求知識,去求學問,去學做人,豈不是等於夢想嗎?”這些都在反覆闡釋同一個問題:新的課程觀、教材觀應是,努力把一個偌大的世界當作課程和教材,課程、教材的大視野帶來教育教學的大格局,大視野、大格局纔會有利於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和發展。

活教育的原理是“從兒童的生活出發,完成兒童的完整生活”。陳鶴琴提出“整個的教育”概念,因爲生活是完整的,所以教育也要完整。這集中體現在他的“五指活動”中。“五指活動”是指兒童健康活動、兒童社會活動、兒童科學活動、兒童藝術活動、兒童文學活動。這五個領域的活動猶如人的五根手指,是一個整體,能分離,相對獨立,但不可分割,更不能分裂,其目的是從兒童發展需求出發,完成兒童的完整生活,完整的生活才能培養完整的人,進而促進兒童生命體的完整和活潑。這五大領域幾乎覆蓋了兒童的全部生活,與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中的“文化基礎”“人文底蘊”“科學精神”的基本要點及主要表現描述大體上是一致的。由此,我們得到的啓發是:核心素養雖然分爲三個方面六大素養,但一定是個整體,所有學科都要指向這一整體,決不能從核心素養中只找自己學科的要求,以求學科與核心素養的某幾條要求一一對應。一一對應的結果勢必造成核心素養的分裂、割裂,造成“學科本位”。

生活,這一活教育的基點,實質是教育的源泉、教育的環境、教育的資源、教育的情境。活教育之活,活在豐富的生活,活在真實的情境,活在課程、教學向生活打開,回到知識真正發生的情境中去。核心素養也是活的,學生核心素養要活在生活的源頭活水中,活在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中,可以說,基於核心素養的教育當是活教育。

活教育的力點: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學習方式的變革

活教育有一個力點,既是着力點,又是一個支點。這個力點就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首先,陳鶴琴確定了活教育的方法論。活教育的方法論就是“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他對這一方法論作了說明——“脫胎於杜威博士當年在芝加哥所主張的‘寓學於做’,但比杜氏的主張更進了一步,不但是在‘做’中學,還要在‘做’中教,不但要在‘做’中教與學,還要不斷在‘做’中爭取進步”。活教育的教學“着重於室外的.活動,着重於生活的體驗,以實物作研究對象,以書籍作輔佐參考。換一句話說,就是注重直接的經驗”。他明確指出:“這種直接的經驗是使人進步的最大動力。”“着重於”,並不是“唯一”,他並不否認教室裏的學習,而是更注重室外的體驗所獲得的經驗。培養、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不也正是這麼去改變去努力的嗎?課改以來,學習方式變革成爲改革的重點,這與活教育的“做”的方法論是高度一致的,活教育的方法論給了核心素養髮展十分寶貴的啓示。

其次,以“做”爲着力點,活教育確立了幾條原則。一是“使小孩子獲得均衡發展”。“並不是培養兒童某一技能,或使他們精習某一特殊學科,我們不能讓剛出芽的幼苗早熟結果”。二是開展“自動的研究”。他說“最寶貴的是兒童自動研究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小朋友們本已潛在的”,那種“耳提面命的教學方法”限制了潛能的開發。三是開展“分組的學習”。他早就指出:“一般的學校大多是採用分班制,分班制是教師與學生在注意力上交流,只適宜注入式學習。分組學習是小朋友以及小朋友教師雙軌線的交流,適宜於相互討論研究和工作。”還有其他一些原則。這些原則規定了“做”的方向、目的,直抵兒童的生命潛能,而且直指班級授課制、注入式學習的弊端,極具理論性,也極具操作性。可以說,當下的小組合作學習、現場學習、場景學習與活教育是相承的、相通的,也是“活”的。

再次,活教育規定了教學過程的四個步驟:實驗、參考、發表、檢討。陳鶴琴讓每一個小朋友擁有自己的工作簿,“在工作簿上編自己的教材”。這四個步驟形成“做”的鏈,一環連一環,一步深一步。所謂實驗就是具體的設計、操作、研究;所謂的參考就是文獻參考、理性分析,形成研究假設;所謂檢討,就是反思、改進;所謂“發表”,就是表達、展示、與大家分享。陳鶴琴並未將之冠以“模式”,其實正是一個理論化的實踐、實踐化的理論——應稱之爲模式,是科學的、有效的。

最近聽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院長作報告,他說,“做”就是學。他還認爲,“做”應當有工具,但有工具還得有想法。他甚至提出,不妨讓學生從金字塔的塔尖學起、做起,纔會有高階思維、高峯體驗,纔會有高期待。這位院長講的與陳鶴琴所論述的所實驗的,不是具有高度的內在一致性嗎?永遠的活教育,永遠的陳鶴琴。讓我們繼承和深化活教育,讓活教育成爲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搖籃,讓學生的核心素養在那裏孕育、生長、發展吧。

教師的教育隨筆5

網絡這把“雙刃劍”,在給我們的德育工作造成諸多麻煩的同時,也給它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網絡教育所擁有的信息的豐富性、傳播的便捷化、表現的多樣化、交流的互動性、時空的無限制性和虛擬化等特點,都爲德育的深化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關鍵是我們如何用好這把“劍”當前,隨着網絡的普及,青少年中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羣體——網民。有的青少年由於從網上接觸了黃色、反動的信息,誤入歧途,道德失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於是,有人驚呼“網狼”來了,有人提出強制青少年遠離網絡。網絡真的那麼可怕嗎?網絡技術難道是德育工作的煞星嗎?如果我們進行深入研究,會發現,在德育工作中,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我們造成諸多麻煩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或者說,網絡不僅僅對德育提出了挑戰,它還具有一種潛在的促進功能。網絡教育所擁有的信息的豐富性、傳播的便捷化、表現的多樣化、交流的互動性、時空的無限制性和虛擬化等特點,都爲德育的深化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關鍵是我們如何用好這把“劍”下面試舉一例,加以簡析。
  運用“E-mail”實現師生之間平等真實的對話。
  傳統德育工作往往是教師一言堂,即使是最民主的教師,也不可能使學生知無不言,因此,教師“受蔽”是常事。這也是傳統德育的致命弱點。但是,如果運用網絡中的“E-mail”功能,則可彌補傳統德育中的這一弱點。由於“E-mail”的匿名、隱蔽的特點,能充分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消除教師職業所賦予的'權威給學生帶來的威壓感,學生可以大膽地各抒己見,真實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
  【案例】開學第一課,我給學生唱了一首《朋友》的歌,然後深情地說:“天底下最難得的是知心朋友,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份快樂;你把憂愁告訴一個朋友,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我希望從今天開始,我們能夠成爲可以共享快樂,共擔憂愁的朋友。”(掌聲響起)
  我接着說:“因爲咱們還不太熟悉,同學們還不瞭解我,還不一定敢當着我的面說心裏話,因此我公佈我辦公室的電子信箱地址,歡迎大家隨時隨地給我發?伊妹兒?”(歡笑聲響起)
  我的話立竿見影,第二天我的電子信箱便被塞得滿滿的:
  ——老師,您的頭髮長了一點,請注意爲人師表。
  ——老師,您說話很風趣,但有時候嚴肅不足。第三天,火藥味漸濃,第四天,我就有點受不了了,第五天的一封“犯上作亂”的“伊妹兒”終於使我大光其火。我憋不住,當衆質問道:“今天的?伊妹兒?是誰發的?”
  衆學生如驚弓之鳥,默不作聲。我威嚴地掃視了一下全班同學,希望能從他們的臉色中找到蛛絲馬跡。但我失望了:學生的眼神、臉色基本保持一致。我原以爲接下去會收到更出格的“伊妹兒”,但是我錯了,第六天的信箱是空的,第七天還是空的,我感到了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正在拉大。終於,我向學生作了誠懇的檢討,希望同學們不計前嫌,繼續把我當朋友,給我發什麼“伊妹兒”都行。第八天,我又收到了兩封“伊妹兒”:
  ——希望葉公好龍的故事不要發生在我們可愛的老師身上。
  ——老師,那天的“伊妹兒”是我發的,事後我也很後悔。因爲我的粗魯的語言,不只傷害了老師的自尊心,更說明我還不是一個合格的東中人。
  反思:我爲了及時瞭解新生,加強與新生的溝通,在發表了一通熱情洋溢的“演說”後,把自己的電子信箱公諸於衆,從而激發學生與教師接近的興趣,並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意識和自主心理。然而,當有學生接連不斷地向自己“發難”時,我未能正確處理,居然破起案來,這是德育的大忌,結果學生噤聲不語,師生之間良好的溝通就此中斷。好在我及時向學生作檢討,才重新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那兩封伊妹兒,一封希望我能夠真正成爲學生的知心朋友,能夠真正虛心地聽取學生的批評意見,而另一封則說明學生已折服於老師的人格魅力,作了認真的自我批評。

教師的教育隨筆6

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話:“好孩子是誇出來的”。當年幼的孩子有點滴進步時,我們—定不要忘記誇獎他,這樣會給孩子增強自信心,讓孩子獲得成就感——這是在我剛工作的兩年裏給我觸動最大的一點。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爲每個孩子都不同程度地擁有八種智能,每個孩子的優勢智能是不同的,也就是說每個孩子學習方式的差異是由其優勢智能決定的。比如,有的孩子語言智能突出,有的孩子空間視覺智能突出,有的運動智能突出,所以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通過鼓勵、表揚、引導克服不足,盡力彌補他的短處。

剛接受我們班級時,我和搭班老師都很快注意到了這樣一個男孩子——不敢看着老師的眼睛說話;當老師一靠近他時他的全身就會緊張,特別是在學習新操的時候,老師糾正他的動作時他的身體硬到掰到掰不動的地步;從來不舉手回答問題;美術、音樂、語言等方面的能力都比其他幼兒發展的要慢一些……看到這樣的孩子,我們都很心疼。是什麼造成了現在的他,我們已無從去追究,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從現在開始給他新的教育,新的起點。於是,我們關注他的一舉一動,希望捕捉到他的亮點和進步的地方,給他鼓勵,給他讚美,給他希望。當我們發現他在運動方面很出色時,就在全體孩子前面表揚他,並讓他做示範。當他在老師的引導下和老師打招呼的時候,我們會抹抹他的頭,給他一個讚許的微笑;當他在老師的要求下能簡單地回答老師的問題的時候,我們會給他鼓勵的掌聲以及一個小粘紙……在這些不同的讚許、鼓勵下,他漸漸大方起來,肌肉不再僵硬了,眼睛也敢正視老師了,這些進步就是簡簡單單的鼓勵與誇獎就能改變的。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人就是教育他對未來的希望。”而我們給孩子希望的一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不斷的誇誇他們,鼓勵他們——好孩子是誇出來。

教師的教育隨筆7

以前,在農村教學的老師,條件都是非常的差!差到什麼程度呢?黑板是那種水泥做的,然後用了好幾年了,一坑一窪的!寫起來費勁!教學任務非常重,所有往往都是很多教師要教兩門學科,每天的課程大概都是4-5堂的課程。更重要的是以前的學校沒有計算機,老師要出試卷怎麼辦呢?用鋼板刻!如此出一張試卷要好幾個小時。最重要的是:那時農村學校教師工資待遇很低,一個月只有一百多元,其它什麼福利待遇都沒有。

然而,在以前這樣的環境下的教師,往往都是沒太多與苦惱,因爲,不涉及太多這樣那樣的干擾和顧慮,所以都能清靜的教書,讓很多農村學生考上了大學,走出了農村。

樸實勤奮的農村學生,尊師重教的學生家長,融洽相處的學校同事!這是一個以前農村教師的寫照!

可是現在呢?教書不能完全的清靜了!是什麼瓜分了我的時間呢?

現在,學校的環境越來越漂亮,隨着教育資源班班通,網絡班班通的建設,教學設施越來越先進,老師的可用資源也特別的多,包括學校用21世紀教育的校網通資源可以輕鬆減掉教學資源的問題,那些ppt課件一個個的漂亮,完整!然後現在出卷,也太方便了,大家都用組卷系統的來出試卷,點點鼠標,瀏覽瀏覽就搞掂了,實在輕鬆,高效!

然後,還有很多外部的事情,讓我覺得學生越來越難管了,社會對教師的偏見越來越多了,教師也越來越難當了。即使你沒收到過家長的'禮物,也有人說你們教師向家長索要禮物。即使你正當的批評教育學生,如果學生出現一些問題,責任也是你們教師承擔。即使你不遺餘力的教學生,學生成績沒上去,也是你們教師教學水平差。

還有,現在學校教師們爲了評職稱,需要做很多事情?不爭取去評又不行,可要去爭取呢?!爭得面紅耳赤,撕破了臉皮,沒有了以往同事之間的融洽相處。然後績效考覈,哎喲,那個差距太大了,學校跟教師的距離也從此拉得遠遠的!

現在,我只想清靜的教書!

教師的教育隨筆8

小朋友的告狀,在中班是最明顯的時候,但是大班的小朋友也有這樣的“現象”,有的時候小朋友的'告狀會幫助我的教學管理,但是每個時間,每個地點,每個小朋友都告狀的話,老師就會有一種不耐煩的態度,對待他們的“好意”。我們有個別小朋友是不會告狀的,只有個別小朋友會這樣做。

我們班的xx小朋友,從入園開始到現在就沒有告過狀,我以爲他是那是種什麼都不在乎的性格,但是他並不是這樣的。有一天,他急匆匆的跑到辦公室,對我說了一句“她欺負我”。我就用非常吃驚的表情看着他,他以爲我沒有聽見,又在我跟前指着那位小朋友重複了一邊:“老師,他欺負我。”我才意識到,哦,他在告狀啊,我就裝作很生氣的態度對他說:“是誰啊?誰敢氣我們的xx啊!”我衝出辦公室問小朋友是誰欺負我們的xx啊,小朋友指着董xx說:“是她,她往孫xx的本子上畫畫,還撕爛了孫xx的本子。”董xx是一個有男孩性格的小女孩,我對董xx說,你自己說,你有沒有這樣做啊,她卻用一種很委屈的眼神看着我什麼都沒有說,最後,我又問了幾次,是的,就是她做的,我就給董xx說道理,“這樣做事是不對的,”說完之後,她就很不好做意思的哭了起來,讓我感到奇怪的是孫xx說:“你別哭了,我們還是好朋友。”當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實在是很感動啊。

教師的教育隨筆9

不記得是哪位老師說過:想要擁有優秀的學生,你首先要讓自己成爲一個優秀的教師。我記住了這句話,也將成爲優秀教師作爲了自己一直努力的方向!

然而,現在的我,還並不優秀,我只是儘量讓自己成爲這樣的語文老師。

一、做一個會講故事的語文老師。

學生愛聽故事,語文老師,就要善於講故事。神祕的神話傳說,悠久的歷史故事,慷慨激昂的革命故事,名人偉人的成長故事,感人至深的感動中國,最美人物的美麗人生……只要你會講故事,只要你講得生動有趣感人,學生就會被你吸引,學生的學生時代的回憶裏,一定有你的故事,美麗着他們的成長記憶!

還記得我給他們講“四大吝嗇鬼” 的故事,很是讓他們困惑;我講阿Q的哲學,又讓他們感嘆;還記得我給這些農村孩子講《紅樓夢》中黛玉初進賈府,講到寶玉摔玉的情節後就戛然而止,吊足了學生的胃口。於是,班級上,就出現了兩個“紅樓迷”,竟然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讀完了整本書,也就有了給全班同學講《紅樓夢》的偉大殊榮!

我,不僅讓自己會講故事,也要讓我的學生會講故事。在我的班級中,有“宏瑞講壇”,主講人是袁鴻瑞,講述的是他在《百家講壇》聽到的故事;也有“海垚開講”,講的是很多女生都不愛看的三國故事。能成爲主講人,真是學生羨慕得不得了的榮耀啊!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躍躍欲試,更希望自己的班級中,故事多,講故事的人也多!

二、做一個能寫文章的語文老師。

語文老師是必須要教學生學寫文章的,不能想象,一個自己都不會寫文章的語文老師,是怎麼能夠教會孩子們會寫文章。所以,語文老師想要讓自己優秀,就一定要讓自己寫得一手好文章。你不必成爲作家,成爲詩人,只要你能用自己的筆,用自己的語言,形象地告訴學生,文章可以怎樣寫,就可以了。那麼,在你的學生的心目中,你就是作家,你就是詩人。

還記得在學過《背影》之後,我在作文指導課《父親》的課堂上朗讀自己的下水文《父親,你在天堂還好嗎?》,感動了學生哭泣,也讓自己落淚;還記得在學過《春》之後,我給學生朗讀下水文《春之遐想》,他們看我時的眼神,充滿敬慕;還記得在研究課題《古詩詞積累與運用》的過程中,在指導學生在作文中運用古詩詞的下水文《中國詩,歌四季》中,因爲化用大量的古詩詞,學生看我時那崇拜的眼神。其實,我的文章寫得並不太好,而我,也許是太自戀了,但是,我的自戀,卻給了學生具體的引領,讓他們學會了寫作,當然,有很多學生也和我一樣,變得自戀,變得總是相信自己,可以寫好作文,並且,真的寫好了作文。

三、做一個善於朗誦的語文老師。

語文,是用文本建設起來的學科,文本,是無聲的歌曲,是無聲的詩行。語文老師,要學會用自己的聲音,對文字進行再創造,用自己的聲音,將無聲的文字,講述成動人的故事,譜寫成優美的詩篇。竇桂梅老師說過:“語文老師,要修煉自己的聲音。”語文老師,要讓自己的聲音具有一種魔力。當你的聲音響起,學生就會被你的聲音吸引,然後跟隨着你的聲音,走進語文的大千世界。

還記得自己在七年級第一節語文課上爲學生朗誦《在山的那一邊》,這些剛剛成爲國中生的農村孩子驚訝的眼神告訴我:原來,課文可以這樣好聽!還記得我和學生一起分角色朗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我的第一句話“他,是一個盲孩子”的低沉的聲音一出現,這些孩子們的情緒就被調動到狀態,一篇無聲的童話,就在我們師生共同的講述中,變成了有聲有色的美麗故事。

四、做一個愛唱歌的語文老師。

你能說,有哪個孩子不愛唱歌,不愛聽歌嗎?我的孩子們,都那麼愛唱歌,唱歌不太好聽的'學生,也喜歡聽歌。於是,他們喜歡什麼流行的歌,我也要學會,和他們一起唱;他們不會唱的歌,我有時候會給他們唱,讓他們知道這些歌詞就是詩歌,就是傾訴,就是寫作的一種方式。

我不僅和學生一起唱歌,還教他們唱古詩詞,也讓他們自己給古詩詞配曲子,然後當老師,教給同學們;我不僅唱歌,也唱戲。唱評劇,唱黃梅戲,也唱京劇,唱二人轉。當然,我唱得不專業,但是,只要語文課堂需要拓展,需要點綴,我就會不時地亮兩嗓子,讓學生知道,傳統文化,都是相通的。

五、做一個懂學生的語文老師。

學生,是孩子,是孩子,就需要更多的關愛,而不是管束和說教。於是,成爲他們值得信賴的朋友,成爲他們可以安慰的家長,也是我的追求。因爲不是班主任,學生並不怕我,於是,善良的我就成了他們的知心人。有時候,學生有些不能跟班主任說的話,就到我這裏來掏心,到我這裏來找安慰,尋求幫助。

還記得曾有一個男生來找我,告訴我有個學習特別好的女生很喜歡他,而他不愛學習,也不喜歡這個女孩,但是,因爲她學習好,多愁善感,怕直接的拒絕傷害了她,讓我幫助他勸勸這個女孩。我給這個女生寫了首詩,告訴她,秋天裏的果子才更甜更美。沒說什麼大道理,聰慧的她便懂得了,從此,收心學習,考上重點高中,而那個男生,過着打工的日子,也很快樂。

還記得一個女生總是叫我“二媽”,她說我就是她的第二個媽,雖然這個稱呼叫起來容易讓人誤解,但是,我還是坦然接受,因爲,我知道,這個稱呼裏,是她滿滿的愛。

六、做一個可愛的語文老師。

青春已過,不惑當年,我的年齡雖然已經不再年輕,但是,我的熱情不減,激情仍在。我讓自己時尚,給學生一個美麗的儀表;我讓自己溫和,給學生親切和微笑;我讓自己幽默,給學生歡樂和學習語文的興趣;我讓自己寬容,給學生空間,給他們改正自己的機會;我讓自己可愛,擁有學生的愛,就擁有了我的語文教學的未來。

讓自己會講故事,讓自己能寫文章,讓自己擅長朗誦,讓自己會唱歌,讓自己懂學生,讓自己更可愛,這些都是我的追求。也許,做到這些,我依然還不夠優秀,但是,我一直在成爲優秀語文老師的道路上前進,前進,前進進!

教師的教育隨筆10

誰丟了餅乾

該吃了。孩子們津津有味地吃着甜食。孩子們已經養成了良好的飲食習慣。他們不製造麻煩也不說話。飯後,孩子們一杯接一杯地喝水。突然,一個孩子走到我跟前說:“我的孩子,我的孩子。”;老師,垃圾桶裏有一塊餅乾。我不知道是誰偷偷地把它扔掉了“我看到垃圾桶裏有一塊餅乾。我只咬了一小口就撿起了餅乾,大聲問道:“是誰扔的?”孩子們盯着我看,教室裏鴉雀無聲。孩子們驚恐的眼神讓我突然覺得我的'行爲似乎嚇到了孩子們。我立即輕鬆地說:“我們別這樣。”辛克,誰扔了這塊餅乾“孩子們仍然沉默,沒有人敢承認。該上學了。孩子們已經被他們的父母一個接一個地接走了,但我不能放過今天吃飯時發生的情景。我認爲,既然是偷偷扔的,這表明孩子們有顧慮。這件事應該從積極進取的角度來引導。”走吧。應該當場教育孩子們,這種浪費行爲是錯誤的,應該在所有孩子面前解決,因爲實施教育的最佳時機是在那個時候解決它。

第二天,我準備了一些製作餅乾的圖片,讓孩子們看看如何製作餅乾。通過引導孩子們觀察和圖片瞭解餅乾的製作過程,他們可以感受到工人們的辛勤勞動。然後我用橡皮泥教孩子們一起做餅乾。孩子們在活動中非常興奮,做了不同形狀的餅乾。我表揚了欣瑞和曉娜。過去,他們吃餅乾很慢。現在他們吃得越來越快。他們又強壯又高。孩子們面帶微笑地看着他們,我問道:;爲什麼他們現在吃得比過去多“孩子們

教師的教育隨筆11

老師,今天黃嘉陽午睡睡着了嗎?”這個星期裏,媽媽幾乎每天都要問同樣的問題原因是,孩子在家從來不睡午覺,媽媽很是擔心,孩子每天在幼兒園裏的這段時間是怎樣渡過的。

其實,對於我來說,黃嘉陽的午睡還真讓人頭疼,前幾天裏,任憑老師怎樣哄他、拍他,黃嘉陽就是無法入睡。

又到了午睡的時間,好多小朋友已經入了夢鄉,我忽然聽到一個輕輕的嘀咕聲,走進一看,又是黃嘉陽。“黃嘉陽,你在說什麼呢?”她沒有理我,繼續搬弄者手指,嘴巴里還嘀咕着:61、62、63……原來他在數數,儘管小手的搬弄和嘴巴不一致,但是、黃嘉陽還是準確地將數字數下去:69、70、71……這樣,我默默地陪着他,聽他數到了一百。“黃嘉陽,你好聰明,能數到100。”“我在數羊,數完100只羊,我就可以睡着了。”這肯定是大人教他入睡的好方法。“這可真是個好辦法,你把小眼睛閉上,一百隻小羊都在睡覺呢?黃嘉陽和他們一起睡,好嗎?”黃嘉陽欣然同意,第一次主動閉上眼睛,在老師的一隻羊、兩隻羊中,慢慢進入夢鄉。

孩子從小沒有養成午睡的習慣,一下子要改變孩子的作息時間,是有一定的難度。但是,習慣也是可以改變的,需要逐步的培養,關鍵要找到一個入口點,孩子在數到100只羊後,有了很大的滿足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孩子只要數到幾十羊後就能很快入睡了。對於午睡不易入睡的幼兒,我採用軟硬兼施的辦法,有的幼兒不吃“軟”的一套,給他們施加適當的壓力,如:時間上的限制,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我對幼兒說:“聰明的孩子午睡多”“聰明的孩子多睡長腦子”“老師要看看哪個小朋友要做聰明的孩子。”孩子們哪個不想做聰明的孩子呢,這樣一來,小朋友們都乖乖地入睡了,個別難入睡的幼兒在老師的輕聲提醒下也能安然入睡了。

教師的教育隨筆12

當年幼的孩子有點滴進步時,我們—定不要忘記誇獎他,這樣會給孩子增強自信心,讓孩子獲得成就感—這是在我工作以來給我觸動最大的一點。

有的孩子語言智能突出,有的孩子空間視覺智能突出,有的運動智能突出,所以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通過鼓勵、表揚、引導克服不足,盡力彌補他的短處。

我們班的一個小女孩叫珂珂個子很矮,很內向。自我們帶這個班以來一直不敢看着老師的眼睛說話;當老師一靠近她時她就會緊張,從來不舉手回答問題。因此,語言表達、音樂表現等方面的能力也都比其他孩子發展的要慢一些,看到這樣的孩子,我很着急。是什麼造成了現在的她,我們已無從去追究,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從現在開始給她新的教育,新的`起點。於是,我們關注她的一舉一動,希望捕捉到她的亮點和進步的地方,給她鼓勵,給她讚美,給她機會和希望。當我們發現她在繪畫和運動方面很出色時,就在全體孩子前面表揚她,並讓她做示範。當她在老師的引導下和老師打招呼的時候,我們會抹抹她的頭,給她一個讚許的微笑;當她在老師的要求下能簡單地回答老師的問題的時候,我們會給她鼓勵的掌聲以及一個小貼畫……在這些不同的讚許、鼓勵下,她漸漸大方起來,眼睛也敢正視老師了,這些進步就是簡簡單單的鼓勵與誇獎就能改變的。

“教育人就是教育他對未來的希望。”而我們給孩子希望的一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不斷的誇誇他們,鼓勵他們,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教師的教育隨筆13

用活教材 盤活課堂

教材是教師教、學生學的基本依據和物質基礎,但在教學中過分的把教材當聖經,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把一門充滿生氣和靈性的課程變得沉悶、單調、乏味,那麼,教學就會猶如一張網、一團麻,很難做到綱舉目張,教材反而成了我們搞好教學的瓶頸。可見,處理好教材,才能上好一節課。教師要在深刻領會教材蘊涵的教育功能和課程理念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處理和有效的組織,合理的分析和解讀教材,既尊重教材,又正確地把握教材、用活教材,靈活地進行課程內容的加工、調整、組合、補充、延伸、改編,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既輕鬆又實在。

一、不求全,而求變

不可否認,教材的內容、編排體系以及隱含其中的教育理念是影響教師教學的重要因素,然而,教材所安排的內容是否爲教師的創造性活動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又是否能爲學生已有的基礎所接受和認可?事實上,即如人們所普遍瞭解的,新一輪課程改革關於教材與教師教學活動之間新的定位:教師應當用教材去進行教學,而不只是教教材。這也就是說,教師在使用教材時,要正確理解教材,首先是站在知識系統的高度全面掌握一個課時的知識點,其次是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確定重難點,最後是聯繫學生的基礎和能力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必要時對教材的安排靈活變通,或“刪”或“增”。在北師大三年級《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三)》教學中,教材涉及的內容就非常多,從例題看:有被除數的首位不夠除;有筆算除法的首次驗算(其中又包括沒有餘數和有餘數的兩類)。從習題看:有商的大小比較;有對剩餘的不同處理。一個課時涉及五個新的知識點,試想:要使一個三年級學生在一個課時的時間內對五個新知識點理解、接受、消化,可以嗎?當然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那麼,教師就要對教材作出大膽取捨,本課時緊承前面的教學內容,被除數首位不夠除、筆算除法的驗算無疑是重難點,爲了突破這一重難點,我們有必要在教學中刪除有餘數除法的驗算、對剩餘問題的不同處理兩個知識點,同時弱化商的比較這一知識,這是“刪”。而在導入階段增加口算420÷6,並通過分解圖展示口算和思考過程,這能有效地遷移學法,理解“首位不夠除就看前兩位”的算理;在學習了首商之後,及時在反饋練習階段增加確定首商的專項練習,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這是“增”。如此刪、增更利於學生理解和應用新知,學習輕鬆了,課堂的實效性得到提高。因此,“不求全,而求變”可以看成數學基本技能教學所應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

二、不求全,而求聯

新課程改革以來,數學新教材與以往的教材相比,特別強調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普遍採用了“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呈現模式,內容生動,對學生也有極大地吸引力。但觀北師大新教材,課本以大量篇幅創設情境,幫助學生建立模型,而將對於知識的解釋、應用與拓展反而隱含於練習之中。這樣的安排就有可能割裂數學知識鏈條,淡化了數學本質內容的探究。事實上,我們決不能弱化數學基本知識的`教學,更應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那麼在實際教學中,對教材某些內容安排次序作出調整,可能更有利於鞭辟入裏,使數學知識前後連貫更加順暢,學生的思維也隨之順暢。還是北師大三年級上冊《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三)》的教學,教材中的例1(468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即被除數的首位不夠除,而緊接着安排的試一試則是被除數的首位夠除的練習,這是上一課時已經解決的問題,我們不妨大膽地將這一內容調到例1之前,作爲鋪墊題,達到反饋學生學習情況、提取筆算除法要點的目的。這樣既分散了練習,又將新舊知識順暢地聯繫起來,對新知的學習起到很好的解釋作用。再看北師大六年級下冊《反比例》的教學,緊承正比例知識,我們完全可以直接運用例2(王叔叔遊長城,選擇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所需時間的關係)、例3(分裝600l果汁,分的杯數與每杯的果汁量之間的關係)的情景,在與正比例的比較中理解什麼樣的量能成反比例關係,而例1中出示的和是12的加法表、積是12的乘法表倒是適合學生在認識了反比例之後對兩種不同的情況作出哪種數量關係成反比例的判斷,同時在乘法表中,把積是12的方格圈起來,連成了一條曲線,這正是反比例圖像的直觀表現,對後面觀察與探究反比例函數圖像起到很好的導入作用,因此,不妨將本課時例1的內容調整到學習了反比例並完成相關反饋練習後進行教學,更利於知識的解釋、連貫和聯繫。也就是說,“不求全,而求聯”可以被看成數學基礎知識教學的相應原則。

三、不求全,而求延

在教學中,簡單機械地“用”教材教往往束縛學生的思維,達不到舉一反三、由此及彼的作用,因此教師要注重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適時適當地挖掘教材,延伸、開發、新編、創新教材。教師應考慮學生的思維水平,調整學習材料的呈現時機,可以新編學習材料,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也可以根據需要對教材進行開發,培養學生再創造的能力,實現對教材的創新。例如,就概念教學而言,對於同一概念我們應當力求從多種不同的角度去進行理解,也即應當將其看成整體性“概念網絡”的一個組成成分,從一個廣泛的角度對概念作出必要的“引申和變化”,這樣,學生就能在教材呈現的有限內容中生髮開來,全面的、立體的掌握知識。在北師大六年級上冊《生活中的比》教學中,教材給出了兩類情境——數學情境和生活情境,一類情境是同類量的比較,另一類是不同類量的比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抽象出比的概念。然而,如何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呢?我們恐怕還需要更爲生動的內容呈現。可以在學生理解了比的意義後講敘《柯南破案》的小故事,柯南只測量腳印就推測出了犯罪嫌疑人的大致身高,從而引出人體中有趣的比;在《試一試》習題中,解決了樹高與影長比的關係後,引入數學家泰勒斯運用這一知識測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在教學臨近尾聲時,出示體育比賽中的比分,引導學生思考:這裏的比分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比嗎?……這些相關內容的拓展、延伸,更能夠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使“比”的概念在學生腦海中形成立體圖像,而不是扁平無生氣的知識。看來,“不求全,而求延”可以當做數學概念教學的一般原則。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它只能作爲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老師的善於運用。”此言不差,實際教學中,作爲一線的老師我們有更多的實踐體會去靈活的把握教材、運用教材,也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纔是有靈性的。

教師的教育隨筆14

新教育是什麼

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的專業發展爲起點,以六大行動爲途徑,以幫忙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爲目的的教育。

新教育認爲,教育生活應當是幸福的。

新教育是“心”教育。口號“行動,纔有收穫;堅持,纔有奇蹟。”

六大行動:營造書香學校、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築夢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

四個追求: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改變學校的發展模式,改變教育的科研範式。

新教育不斷對教師們說:不要滿足於寫文章做演講,而要把自我的根深深地紮在教室裏,紮在學生的心坎裏,努力讓自我“開出一朵生命的花”。

新教育還是“幸”教育。是相對於當下的教育缺乏幸福、歡樂而提出的“幸福的教育”。

新教育是“星”教育。表示新教育人像一羣仰望星空的孩童,從不抱怨星星的黯淡,只是努力地擦拭着星星。新教育人自稱“擦星族”,是一羣爲了夢想而活着的`純粹的人。新教育是民間教育的“星工場”,全力打造有教育夢想並一心逐夢的草根教育明星。

新教育是“信”教育。那裏的“信”是信心、信任,更是信念”。“無限相信教師和學生的潛能。”

新教育精神:

執著堅守的夢想主義。

深入現場的田野意識。每個新教育的參與者,都要沉下心來,在現場,在課堂,在孩子的悲歡中,傾聽自我的內心,思考每一天的教育生活,培養自我的田野意識。

共同生活的合作態度。悲天憫人的公益情懷,“我們也能夠改變世界。”

成長着並且歡樂着,這是新教育實驗所追求的教育境界。

第一,要努力成爲素質教育的一面旗幟。

第二,要全力打造植根於本土的新教育學派。

與其我們不斷批評應試教育讓我們戴着鐐銬跳舞,我們爲什麼不能夠戴着鐐銬跳出精彩的鐐銬舞呢

第二章新教育的學理基礎

發展論:爲了一切的人,爲了人的一切

我們不僅僅要關注學生,並且要關注教師,關注校長,關注父母,關注一切和教育相關的人。

行動論: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僅有堅持,纔有奇蹟。

新教育實驗主要是經過倡導教師撰寫教育日記、教育敘事、教學案例、教育案例、教育隨筆等等實現的、經過多種教育寫作形式加強對教育行爲的自我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經之路。行動論的關鍵在“堅持”。行百里者半九十,真正能夠出成效的,真正能夠產生奇蹟的,應當屬於那些堅持不懈的人。

潛力論:無限相信學生與教師的潛力

皮格馬利翁效應: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個性論:強調個性發展,注重特色教育。

崇高論:與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

和諧論:交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新教育認爲,人的一生有許多比考試分數更加重要的東西,其中最關鍵的是關乎人一生幸福的最重要的習慣、技能與生活方式。

第三章新教育的四大改變

1、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何一萍、陳曉華的故事)

2、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教師成長了,學生自然就會成長)

3、改變學校的發展模式

4、改變教育的科研範式

5、關注教室裏發生的事情

6、關注教師和學生的生存狀態

教師的教育隨筆15

人們常說每個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書,要想讀懂這本書並不容易,只有愛他們的人才能讀懂。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他們性格特點不同,發展水平不同,存在明顯個體差異。作爲教師,應善於發現幼兒的差異,捕捉幼兒的`閃光點,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和理解幼兒。

我們班有一位叫趙天裕的小朋友,第一天來班上時,他一直拉着奶奶的手不放,戀戀不捨地說:"奶奶,早點接我,早點接我。"在我的勸說下,趙天裕滿眼含淚地鬆開奶奶的手。趙天裕的奶奶在臨走前,悄悄地對我說:"天裕的鼻子不好,要靠嘴來呼吸,吃飯時要用嘴一邊呼吸一邊吃,這樣吃飯的速度就較慢,他害怕老師批評、指責他,所以一直都不愛上幼兒園,聽了這些話,我開始留心注意趙天裕,幼教文案《幼兒園託班教師隨筆》。在活動區遊戲時,趙天裕靜靜地坐在椅子上,於是我走過去,輕輕問她:"天裕,你喜歡玩什麼?"他說:"我喜歡看書。""老師和你一起看好嗎?"天裕高興得點點頭,於是我和他一起看起書來,開始是我講,講着講着,他也不由自主的講起來,我高興地說:"天裕,你好棒呀!能自己看書講故事,你願意把故事講給小朋友聽嗎?""願意",於是我叫了好些小朋友來聽天裕講故事,他很高興,講得也更起勁了。

午餐時,因爲他奶奶說他不會自己吃飯,我特意說:"天裕我來餵你,馬阿姨特意幫他盛了一小碗,可是他不願吃,又哭起來。徐欣琰小朋友看到了這情景說:"寶寶哭了,不好看啦!寶寶笑了,大家才喜歡!"其他小朋友也跟着一起說:趙天裕不要哭,吃飯吧。在大家的幫助下,趙天裕終於肯吃飯了。儘管他是最後一個吃完飯,但是我鼓勵他要多吃一點才能長得高長得大,他聽了我的話點了點頭。

第二天,趙天裕和奶奶一早就來到幼兒園,奶奶手裏還拿着幾本書,他對我說:"陸老師,太謝謝你們了,天裕以前不願意上幼兒園,可今天一早說,奶奶,我要上幼兒園,快,咱們別遲到了,我要講故事給小朋友們聽呢!老師還誇我故事講得好呢。"望着天裕奶奶高興的樣子,我也會心地笑了。這一切對於一位幼兒教師來說,雖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卻是多麼重要。

通過這件事,我深深體會到,孩子們都有一顆敏感而細膩的心靈,教師善於發現孩子閃光點,尊重幼兒的興趣,幫助幼兒成功地表現自己,就會使幼兒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與快樂,從而促使幼兒健康發展。

標籤:隨筆 教師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