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過去的教師》讀後感

教師2.35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快來參考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過去的教師》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過去的教師》讀後感
《過去的教師》讀後感1

對於一名年輕教師而言,能從前輩身上學到東西無疑是莫大的榮幸。暑假期間,我最大的收穫就是靜下心來,學習前人如何教書育人,如何讓自己的學生學有所成。

商有敬的《過去的教師》中向我們介紹了很多爲大家所熟知的名人的學習經歷,比如:梁實秋、汪曾祺、蘇步青等等,在他們對自己老師的回憶中無疑充滿着感恩和懷念。那些影響他們一生的老師讓他們記憶猶新,同時也讓我感慨萬千。

在閱讀之前,我也迫切的想知道,這些在人生中有所成就的人,究竟受過什麼樣的教育,遇到怎樣的名師,讓他們在人海中大放異彩。通過仔細地閱讀,我發現過去教師身上有着那個時代獨有的氣質,對學生的薰陶感染是深遠的。首先這本書的前言就對我有很大的觸動,現在摘錄下來:

年輕的老師們,你們太忙了。我看你們每天忙忙碌碌地備課、講課、佈置作業、批改作業,以應付一份一份的考試測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真是太辛苦了。如果能抽點時間讀些書的話,也是去背那些爲考學歷而不得不背的教科書上的條條框框,那又是一重苦惱和負擔。

你現在打開的這一本,不是習題集,不是教學參考書,也不是進修輔導書,這是一本“閒書”,是閒下來沒有事的時候讀一讀的書,它可能會引起你的興趣,甚至會引發你進一步的思考。這本書說的是半個世紀以前,你老師的老師(教“太老師”)或是比他們更早的老師,他們是怎樣對待自己的學生的,他們是怎樣安身立命、治學、做人的。觀察他們,如同用一架望遠鏡,看天上的一顆顆星星,明亮而透徹,看了以後,你也會想到:哦,將來我也許會同他們那樣,在學生的眼裏閃閃發光。

過去的教師比你們更辛苦,這是肯定的。他們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不如今天豐裕,他們的工資待遇也不如我們高,還要遇到戰亂、災荒、顛沛流離,而且上有老下有小,養一大家人,他們的日子同全中國老百姓的日子一樣,都在受煎熬。

但是,從這一篇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活得很充實,很自得。爲什麼充實?因爲他們相信自己胸中的知識,是真理,是人類文化的瑰寶,是應該傳承給下一代的,而不是可以變題目化爲分數換取文憑的知識商品。爲什麼自得?因爲他們知道自己從事的是一項救國利民、造福下一代的偉大事業,他們是一個受所有人尊重的教師(或被尊稱爲“先生”)。

他們認識了這個世界,認清了這個中國,明白了中國的過去、現在,嚮往着中國的未來,他們知道自己在中國社會和歷史上的位置,當然也就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應該發揮什麼作用?能夠發揮多大的作用?於是他們就站在那裏教書,挺直地站着,上對歷史文化負責,下對莘莘學子負責——這就是過去的教師,我們的“太老師”們的形象。

當然,他們也有痛苦和煩惱,有家國之仇,有身世之恨,有人事的糾葛,有內心的衝突,但他們毫不迴避這一切,很坦城地把心跡顯示在學生面前。在他們身上,你會明白一個道理:教師的品格高低,就在於他對學生的態度。爲什麼要做教師,就是基於對學生的愛,正如父母對待兒女一般。世界上永不磨滅的紀念碑是口碑,教師的事蹟是從他的學生口裏一代一代傳下來的——中國最偉大的教師孔子是個“述而不作”的人,他的學生把他的言行記在《論語》中,《論語》就是他的紀念碑,永不磨滅的紀念碑。我覺得,那些年年到曲阜孔廟去裝模作樣“祭孔”的大人先生們很可笑,他們去膜拜那個泥塑木雕,那個“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的牌位,而不去親近就活在《論語》中的孔子本人,孔子在天有靈,會嘲笑他們的。

我希望今日年輕的老師,在繁忙的教務之暇,在煩悶的人事之餘,把這本書抽出來看上一篇兩篇,就像在歷史的大樹下納涼,有一點領悟,有一點警策,有一點會心,有一點激動,這就夠了。當然,最好能如孔子所說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常存一顆嚮往之心,人也就活得充實自在了。(商友敬)K

看了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自己應該提升的東西有很多,首先,他們擁有淵博的知識,對學生有強大的影響力。他們很多人學貫中西,通曉文學、歷史、科學、地理等等。他們交給學生的是巨大的財富,讓學生受益終身。他們生活在民族自強、新舊文化交替之際。他們對於中國現實有着清醒的認識。對於教育,他們執着,以自己的博學來春風化雨,教育後人。像吳宓、夏?D尊、朱自清、朱光潛、陳垣等。我想現在我們這些教師是否能像他們一樣博學,我自認身上缺乏這些印記,但我有求學的慾望,也許我們會覺得現在所擁有的知識可以應對目前的工作,但是想要成長,想要進步,我們必須向他們學習,積累更多的知識,“問渠那得清如許? 爲有源頭活水來”,只有這樣我們纔有用之不竭的資源。

其次,他們擁有無私的愛心。在文章前言中有這樣一句:教師的品格高低,就在於他對學生的態度。爲什麼要做教師,就是基於對學生的愛,正如父母對待兒女一般。我很認同這一點,在教學中,我始終堅持的就是去了解孩子,去關心孩子,也許我做不到對孩子付出我全身心的愛,但是我不能讓任何一個孩子因爲我的失誤而使他們的心靈受挫。書中寫到陳垣先生對啓功怎樣教書提出的九點提醒處處體現教師對學生的關愛,這也是我作爲班主任最應該學習的,對待學生不能有偏愛,在課堂上要以鼓勵誇獎爲主,不要發脾氣。在工作中,我也時常會有很多疑問,會向我的前輩們請教,畢竟我還沒有完全具備一個教者所擁有的經驗。在實際的教學中,我也發現對孩子變批評爲鼓勵是很奏效的。一味地批評只會讓孩子失去自信,從而更加頑固,膩煩學習。但是表揚加鼓勵卻可以讓孩子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加倍努力。

我相信,只要我們每一位老師多付出一點,多愛一點,孩子就收穫的多一點。

《過去的教師》讀後感2

讀《過去的教師》,展開近代教育這篇樂章,教育的最強音是教育救國,要把教育作爲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在書中認識到許多教育大師和許多過去的老師,他們對教育現實性的探索研究,引領着我去發現教育的規律,領悟教育的真諦。

當我拿起這本書時,我的腦海中浮現的是我自己過去上學時老師的樣子和影視作品中,手拿書本,搖頭晃腦,教孩子讀書的塾師,嚴厲、刻板。一把戒尺經常把學生的手打得紅腫。

當我把書讀完,合上書,閉目反思。我發現過去的很多老師在教法和學識上,有很多方面令我敬佩。與我們時下提出的許多教育理念相吻合。如:文中提到的“自由與寬容”,不正是告訴我們學會傾聽“異向交往”嗎?有很多老師在上課時的循循善誘,尤其是針對某個難點不肯搪塞、追求真理的品質和精神,讓我們從中領悟出很多道理。更讓我敬佩和值得我學習的是衆多老師的敬業和博學。在那個社會動盪,戰事頻繁的年代,很多老師沒有因爲薪水少或別的原因放棄這個職業,而是依然認真負責的工作。在沒有統一教材的情況下,自己蒐集經典文章供學生研習讓學生時時感受經典的魅力。文中提到的天津耀華中學,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這所學校,由於戰爭的原因,英語曾一度成爲弱項。校長倡導有條件的課全用英語教,老師們紛紛響應。

葉聖陶先生就曾這樣滿懷深情地評價朱自清這位大師,他說:朱先生他在北京大學畢了業就當教師,一直沒有間斷。擔任的功課是國文和本國文學。他是個盡職的勝任的國文教師和文學教師……他畢生盡力的不出國文跟文學,“思不出其位”,一點一滴地去做,直到他倒下,從這裏可以見到一個完美的人格。

古語說得好:“親其師,信其道,敬其師,重其道。”近代教育大師們爲人師,以自身高尚的人格作背景,就像佛菩薩的有“後光”。所以他們不威脅學生,但學生自生敬畏;他們不嚴責學生,而學生自會用功。學生對教師心存感激,他學纔會學得好,做人才可做得好。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教師自己也要有個性。只有自己有個性,才能更好地體諒、尊重學生的個性。

教書育人不僅僅是要幫助學生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梁啓超有句名言:“趣味是人生的原動力。”過去的教師對學生影響最大、留下印象最深的,往往是語文(從前叫國語、國文)老師。道理很簡單:語文課能傳情、能明理、能勵志,而不只在求知,所以學生最親近的往往也就是語文老師。語文老師的引導和鼓勵,能逐步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和深化學生的思考層面,對一些問題的理解也逐漸深入。

語文教學,可引導學生突破最近發展區,進入更爲廣泛的,有目的的閱讀,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讓學生在多向的交流和相互的切磋中,欣賞文學並習得知識,讓學生從文學中獲得一種心智上的滋養和薰陶,從文學中認識社會和人生,獲得審美的要領。

語文教學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獨立閱讀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生和語文課老師的關係,最初是接受引導,再後來則是逐漸脫離這種引導,並開始自主、獨立地閱讀、思考和寫作,這就是學生成長和成熟的過程。通過對語文課本的導讀,引發學生自主的閱讀,使學生經過誦讀,先涵泳於文學作品中,得其意蘊;在此基礎上,老師再作些關於背景的介紹,關於此文好在哪裏的點評,爲學生的審美從外圍掃清或鋪平道路,指引學生入門。讓學生的閱讀不再囿(you)於語文課本限定的範圍,而是樹立起獨立的、有堅定目標的選擇。教學應注重啓發,至於體味的深淺,常常要看學生的不同資質。

這位大家的思想就是誕生於老師的啓發之中,可見,老師的鼓勵,對學生潛能的開發是何等重要啊!

教師不是在與機器或商品打交道,師道是行與心靈密切相關的塑造靈魂之道;教育工作不是在做一種“爲稻粱謀”的技術工作,因此,教書育人的思維,決不能程式化。認識教育的規律,領悟教育的真諦,警醒着我們:必須清晰認識和尊重每個學生的差異,清楚明白自身所擔負的責任。

其實,除了學識淵博,更讓人難以忘卻過去的老師的原因是老師的品格。品格能影響人的一生。作爲一個老師有良好的品格自身就會有一種很強的教育感染力。所以“修身養性”對於我們非常重要。

《過去的教師》讀後感3

人常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是蠟燭,是園丁。以前感觸不大,但讀完《過去的教師》這本書後,感覺我們的太老師們確實如此。學高爲師,身正爲範,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但我們的前輩教師做到了,而且是在物質報酬特別匱乏的情況下。相比之下,今天的我們缺少了某些東西,這就是一份思想上堅守,一份國家復興的責任。

當今社會物慾橫流,到處充斥着金錢,地位的誘惑。我們教師的思想也必然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堅守心靈上的淨土,保持內心的平和成爲很多人的困惑。這時,翻開這本書,看一看我們的前輩所作所爲,無疑是一劑良藥。在這本書裏我們的太老師們,他們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不如今天豐裕,他們的工資待遇也不如我們高,還要遇到戰亂、災荒、顛沛流離,而且上有老下有小,養一大家子的人,他們的日子同全中國的老百姓的日子一樣,都在受煎熬。但是,從一篇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活的很充實,很自得。爲什麼充實?因爲他們相信自己胸中的知識,是真理,是人類文化的瑰寶,是應該傳承給下一代的,而不是可以變成題目化爲分數換取文憑的知識商品。爲什麼自得?因爲他們知道,自己從事的是一項救國利民,造福下一代的偉大事業,他們是受到所有人尊重的教師。這些“過去的教師”,都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並且在那個社會環境及其惡劣的時代還能堅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培養出衆多的名人大家,他們堅守教育理想併爲之奮鬥的精神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在過去,很多教師本身就是中國文壇上或科學領域的名士,他們遠見卓識,思想活躍,能聆聽這些大師的教誨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學生的視野也會隨之放開。雖然生活艱辛,但思想是充實的,所以那一代的學子中又有很多後來的大家涌現。

作爲教師,躬身自省,確實汗顏,今後努力使自己廣博應該成爲座右銘,否則真是不敢爲師。

總而言之,當我合上這本書時感覺心裏平和了很多,因爲我知道,不管過去還是現在,“學高爲師,身正爲範” 都是適用的,今後工作中,我會努力提高自己,爭取做一名合格的教師。

《過去的教師》讀後感4

在本學期內,我主要閱讀的是《過去的教師》這本書,從中我領悟到了很多的東西。現我將自己在從書中學習到的作以下幾點體會:

  一、 過去教師與現在的教師

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們由於生活和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教學設備當然沒有現在的好,教師們憑着自己堅強的毅力克服了教學上所遇到的種種困難。也培養出了社會主義優秀的接班人,從教學環境上來看,過去的教學環境是何等的艱苦惡劣,無論是學生或是教師都以樂觀、自信的心態來面對所有的困難,迎接自己所面臨的挑戰,這點我們現代的教師不能不否認,我們應該像過去的教師學習,隨着時代的進步,我們就應該更要有新的挑戰,以積極的心態來面臨即將發生的事情,爲社會主義的發展培養合格兼備的接班人。

  二、 過去的教學方法和現在的教學方法

在過去中,由於生活水平落後,教師們的教學方法往往是比較單純和枯燥的,教師上課無精打采,學生學而無獲,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學方法不得當,學者也就跟着每興趣,這也就是以前中國爲什麼落後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對學生的教學上,也就是一貫輸入,並沒有達到發展學生思維的效果,也就導致了學生學到的知識也就侷限於書本上的內容。可如今的教學方法比起以前來說,可以說是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上學生爲所欲爲,發揮自己的長項,有足夠的空間來展示自己,挖掘自己,教師也想辦法來讓自己的教學方法新疑多變,花招各異,利用這一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今,由於各種信息設備的不斷增多、社會發展、生活水平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了現在的學生與過去的學生真的是天差地別。

  三、 過去的學生與現在的學生

讀了這本書以後,我對以前的學生可以說是佩服的五體投地。首先、從毅力上來說,過去學生的毅力和堅強不屈的精神是我們現在學生無所具備的,他們求知的慾望和堅強的毅力是現在的學生無與倫比的。而現在的學生就像是溫室裏的花草一樣,衣來伸手、食來張口,經不住半點風風雨雨,是如此的嬌嫩。從思維上來說,過去的學生有是遠遠不如現在的學生,隨着生活的不斷提高,現在的學生見識面的相當廣,所以認識的也很多,這又是過去的學生無與倫比的。

總之,讀了這本書以後,認識到的事情真的很多,一句話,我們不是說過去的教學方法是何等的不好,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教師,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時代背景,這就應驗了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後浪推前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如果沒有過去教師的努力和艱辛,如果沒有他們爲我們鋪下這堅實的基石,如果從過去的種種事情中我們不受到啓示,就不會有我們今天這新的教師和學生,就更不會有如今新的教學方法。總而言之,萬物是緊密相連的,有因必有果,這就是時代發展的規律,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前提。所以,我們應該尊重每一時代的教師、學生與教學方法,順應時代的發展規律。

《過去的教師》讀後感5

《過去的教師》真的值得我們一讀,本書的序言的最後寫道:希望今日年輕的老師,在繁忙的教務之暇,把這本書抽出來看上一篇兩篇。就像在歷史的大樹下納涼,有一點領悟、有一點警策、有一點會心、有一點激勵,這就夠了。當然,最好能如孔子所說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真的,不管時代怎樣變化,富有愛心、陽光親和、育人有方、智慧聰穎、博學有愛的老師都是最受歡迎。

這些過去的教師,執着於自己的理想。那個時代可謂內憂外患,而教育者卻能堅守理想,創造出教育奇蹟,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傑出人才。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很平凡的教師,並沒有絕倫逸羣之處,但卻對無數學生的一生產生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我深刻地認識到:我們的先輩之所以能在那麼清貧與平凡甚至是戰火頻頻的歲月培育出那麼多祖國的棟樑之材,不僅是因爲他們博學多才,更重要的是他們善於在學生的心靈裏播種理想。

時代不同也許對優秀教師的評價也不同:以前老師的形象以威嚴居多,學生普遍敬畏老師;現在的學生對老師的外在形象和氣質以及親和力要求更高。據有關材料表明:富有愛心、陽光親和、育人有方、智慧聰穎的老師更受歡迎。但我想不管時代怎樣變化,一個博學有愛的老師永遠都會受到學生的愛戴。

《過去的教師》讀後感6

踏上工作崗位已經多年了,對於教師這個職業的快樂和艱辛有了更深的體會,也有了一些職業倦怠感,每天似乎都在疲於應付。而《過去的教師》這本書,讓我重新找到了工作的動力和方向。這本書彙集了季羨林、錢學森、蘇步青、汪曾祺、豐子愷等名人大家對自己的學生時代以及恩師的回憶,書中記述了這些名人大家的老師是怎樣教書、怎樣治學、做人的,透過這本書,可以看到昔日教育者的風貌,瞭解過去教師的生活狀況,瞭解他們的處世和治學之道。

讀了這本書,感動於他們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對民族危亡所承擔的.那份責任。面對日本人的侵略,他們痛心疾首,傾其所有辦教育,讓學生們明白只有學習才能救國。在國家危難之時,他們又義無反顧地拿起了槍,奔赴戰場。在經歷文革不公平待遇時,他們心中念念不忘地還是那份教育,割捨不斷的還是那份教育的情懷。

讀了這本書,感動於他們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貧的那份堅守。商友敬在先生在這本書的前言裏說:過去的教師很苦,他們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不如今天豐裕,他們的工資待遇也不如我們高,還要遇到戰亂、災荒、顛沛流離,而且上有老下有小,養一大家子的人,他們的日子同全中國的老百姓的日子一樣,都在受煎熬。但是,從這一篇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活的很充實,很自得。因爲他們心中有理想,有對教育的理想,他們不是把教育當做職業來做,而是當做事業來追求。

讀了這本書,感動於他們超前的教育思想。教育是需要思想的,急功近利的教育很難培養出真正的大家,也很難支撐起一個民族的騰飛,錢學森在回憶中學生活時說他們那個時候沒有像現在這樣受罪。他們不怕考試,不突擊考試,沒有考不上大學的。不死摳課本,提倡多看課外書,並且有很多選修課,學生的知識面很廣。季老先生從小看《彭公案》、《濟公傳》、《七俠五義》、《封神榜》這樣的閒書。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他們簡直是不務正業,但或許正是這樣寬鬆的環境,這樣淡定的教育方式才造就了這些大家。

讀了這本書,感動於他們高尚的品格。《過去的教師》的編者商友敬老師在本書的序言中寫道:教師的品格的高低,就在於他對學生的態度。《過去的教師》中的先師們還對學生的高尚人格進行薰陶,這讓學生們終身受益。陳志華教授在回憶自己的老師時說他已經記不清老師是怎樣講課的,但是老師怎樣教他做人讓他終生不能忘記,令我想到,今天的三維目標,三維目標雖然各有側重,但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他們對立又統一,應該三維並舉,而不是選完成一個目標,再去完成另外一個目標。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更需要教師身體力行,以自身的一言一行去感染教育學生。

《過去的教師》讀後感7

商友敬先生主編的《過去的教師》,說的是朱自清、豐子愷、朱光潛…這些名師的故事。我對這本書產生興趣,不僅是因爲書中有着這些閃光的名字,更想看到隱藏在這些名字後面的那些閃亮的思想。下面說說讀了這本書後的其中一點感受——啓迪學生的智慧,照亮一條知識路。

在這本書中,啓功先生回憶了他的恩師——史學大師陳垣先生。

有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陳先生常常指着某件字畫問學生是否知道作者。如果學生知道,陳先生必大爲高興,會講到很多關於這人的事情;如果學生不知道,陳先生只是稍提一下,例如只說“他是一個史學家”,之後就不再說什麼了。學生們往往自覺羞愧,回去後查遍關於此人的資料,準備下次見到先生時再討教。以陳垣先生的學問,他完全可以在學生不知道時把自己瞭解的知識告訴學生,但他沒有這麼做,而是點到爲止,只給學生提供了一條線索,其他的就要學生自己去尋求了。

不由得想起了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一句話:“老師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開拓道路,照亮一條知識路。”如果教師利用自己的智慧過多地強調學生的無知,以顯示自己作爲教師的某種優勢,這將是一件十分有害的事。教師的智慧就在於給學生以知識的啓迪,引發他對知識的興趣,並照亮他尋求知識的道路。我想,陳垣先生正是啓迪了學生的智慧,給學生照亮了一條知識路。

該書編者商友敬先生也是一位被世人尊敬的學者,商先生已經去世,從這個意義上說,他也是一個“過去的教師”了。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透過商先生的序言以及他寫在每一篇文章前面的導讀文字,聯想到他的生平、着作,我們就會堅信:商先生正是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過去的教師”某些特有的精神。

生命會消逝,但那些閃亮的思想永存。塑造教師讀後感做不抱怨的教師讀後感修優美師德做陽光教師讀後感

《過去的教師》讀後感8

以前讀過孔夫子的一句話,叫“聖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過去的教師讀後感。”我們做教師的,當然也是不可能做到聖人的境界,唯有學不厭,教不倦而已。最近看了一部書,叫《過去的老師》,這是一部多人回憶百年以來中國教育領域中大師的文字,這些大師們同樣也是不能稱之爲聖人的,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品質,學不厭,教不倦,在自我人格、學識上千錘百鍊,而對學生,又能那麼孜孜不倦地教誨,實現了民族文化與時代精神的傳承,深深值得我們去學習。

讀罷此書,我掩卷思考:先輩們之所以能在那麼清貧與平凡甚至是戰火頻頻的歲月培育出那麼多祖國的棟樑之材,不僅是因爲他們博學多才,更重要的是他們善於在學生的心靈裏播種理想。這些“過去的教師”,執著於自己的理想。那個時代可謂內憂外患,而教育者卻能堅守理想,創造出教育奇蹟,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傑出人才。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很平凡的教師,並沒有絕倫逸羣之處,但卻對無數學生的一生產生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教師應當有自己的生命追求,而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更應當有不同於一般的職業精神。在讀《過去的教師》這本書時,我更多地想到的是自己的責任。我也算得到過前輩教師的教誨,那些在清貧與平凡生活中教過我的老師們,在我的心靈種下了理想。教育是理想的職業。教育爲民族的未來培養人,教育要培養人的尊嚴,所以教師不能沒有理想;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爲了讓社會保持文明與進步,教育者當然要有理想!教育本身就是美好的,她呼喚人的理性追求,她要鑄就美麗的人格,因而教師必須是理想主義者。可是,究竟從何時起,“理想主義者”竟然成了一句挖苦人的話了呢?凝望過去的教師們的背影,反思我們今天的教育,我的心是沉重的。

一個時代過去了,杏壇上留下無數平凡的身影,我彷彿仍然看到他們彈撥生命的歌弦,爲一代代學子斫出生路。他們的姓名永遠活在一批人的生命裏,也鐫在教育的史冊上。作爲教師,我們將以什麼樣的姿態站立在講臺,我將給自己的學生留下什麼樣的記憶。——我想,如果我能這樣去思考,去工作,至少,我將站得比現在高。

當然,最好能如孔子所說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常存一顆嚮往之心,人也就活的充實自在了。真的,不管時代怎樣變化,富有愛心、陽光親和、育人有方、智慧聰穎、博學有愛的老師更受歡迎。

就讓我們盡力做這樣的老師吧!

標籤:讀後感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