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互聯網

爲什麼互聯網產品的成功率這麼低

互聯網1.42W

收到一封創業者寫滿沮喪的來信,回信安撫了幾句,解釋爲什麼互聯網產品(不含遊戲)的成功率這麼低。這個話題我以前在博客裏講過,還可以再講一次。衆所周知,互聯網新產品的成功率可能不足1%。不成功的產品勉強維持幾年,終究還是會化爲粉末。

爲什麼互聯網產品的成功率這麼低

講這件事,首先得對成功產品下一個定義:譬如有獨特的品牌價值,有相當大的用戶量,以及可靠的盈利模式。沒錯,能達到標準的不足1%,別的都只不過是炮灰。如此高失敗率的原因是:  馬太效應    互聯網的馬太效應有兩個強勁的發動機,第一是渠道的扁平化。    相對傳統行業對渠道的依賴性,互聯網到達成本爲零。你可能選擇家門口的便利店,哪怕它買牛奶貴5毛錢,但比大超市少走15分鐘路;然而到達任何一個網站都只需要輸入網址用戶自然會選擇他知道的最大,最好,最有名氣的互聯網產品,直至形成穩固的使用習慣。渠道差異帶來的市場多元化在互聯網上幾乎不存在,大者恆大。    第二個發動機是體驗的單一性。人體有多種感官能力,對於互聯網產品來說,大部分感知僅僅由腦補來完成,盯住小屏幕動動手指頭就好。相對現實體驗,由互聯網而觸動的身體感知是極爲單調的(哪怕它很強烈)。簡單點說,就是產品之間高度的同質化。什麼“極致體驗”都是自吹自擂,兩款同類型App的差異,可能遠小於岐山臊子面與重慶小面的口感區別,甚至是正宗重慶小面與上海改良版微辣重慶小面的區別。    所以,互聯網在同一需求領域註定只有極少數強大的生存者,而用戶需求本身是有限的,可供開採的市場也是有限的。在泰坦尼克號上,坐不上救生艇的人哪怕抓住一塊木板,最終也會在冰水中悲慘地死去。  盈利單一    這個問題在國外的情況略好,國內嘛,哈哈,情況大家都知道,互聯網服務向用戶收費的主要方式是多人遊戲。這意味着小而美的個性化產品很難生存下去。盈利模式的單一,逼迫互聯網產品必須做大,上規模,然後將巨大的流量變現。    如果追求巨大的流量,自然只能切入大衆化的需求市場,符合大衆化的口味。那麼可預見的是:紅海歡迎您。在一片紅海之中,又受到馬太效應的影響,失敗率高是完全符合邏輯的。活下來纔是奇蹟!  孤軍奮戰    傳統行業的成熟之處在於,有着極其複雜的,各司其職的行業生態體系。在傳統行業做一件事情,比如說,開一家麪包店,你既不用自己動手刷牆,更不必去栽培麥子。只需要做好有着獨特競爭力的一部分,剩下的都可以包給專業的團隊去處理。    然而互聯網行業就不是這樣了,任何新產品的`推出,從策劃到視覺,從研發到運營,從推廣到銷售,幾乎都得自己大包大攬下來。內部分工越來越細,外援又大多靠不住。你可能有創新想法,研發未必跟得上;可能產品體驗很贊,推廣資源未必跟得上;可能運營強勢,產品思路又不大清晰。總之,你得獨自做好跨域的每個環節,每一個環節的落伍都有可能拖累整個項目。    於是出現了一則悖論。    一方面,馬太效應驅趕新產品儘可能遠離紅海,去開拓新生市場;另一方面,新產品團隊無法從行業生態中得到足夠的幫助,必須向全能型發展,結果提高了創新的門檻。大而完備的組織會削弱創新的活力,然則更適合創新的小而精幹的團隊,多存在職能崗位上的短板。再加上國內市場並沒有給小而美的產品留下活路……怪不得成功產品都要求扳着指頭算“天時地利人和”,好像占卜誰家的祖墳沾染了王氣。    綜上所述,互聯網新產品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可能不足1%。馬太效應放大了成功者的光環,掩蓋了炮灰們的悲號。這其實是一個賭局,每個人都在賭我就是那1%,就算今天不是,五年十年內我必然是那1%嘿嘿,哪裏有什麼必然。最終大部分從業人員都是賭局上的輸家。互聯網行業聚集了最聰明,最勤奮的一部分人,有着公平的遊戲規則,這個規則同時也註定了1%的勝出機率。你的青春在這裏耗盡,你的產品在這裏凋零。    生於這個夢想的時代,奇蹟的時代,炮灰的時代。    我以前特別悲觀,現在還是特別悲觀。大約在一年以前,就不再以“產品成功”爲願景,死了中彩的心。我希望能做出自己特別中意,還有許多人拍巴掌叫好的產品,給用戶留下一些美好的體驗。至於它能不能做大,變紅,可以斜45度仰着頭去幻想,但也並不作爲緊咬下脣的人生目標來對待。總有一天你會明白,相比起每個人都有過的“改變世界”的悠長的夢,追求和裝扮心愛產品的經歷纔是更真實的人生。

標籤:成功率 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