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多媒體

語文教學多媒體技術研究論文

多媒體2.22W

摘要:鑑於在當前語文新課改的大形勢下,語文教學使用多媒體或惟多媒體是用;或不惜成本製作各類教學課件;或教案照搬上課件,上課只按鼠標;或大量展示畫面,以同名影視作品的播放取代語文教學,都影響了教學效果。多媒體始終只是支持語文教學的工具和手段,合理使用,因文而異,當用則用,寧簡勿繁,追求實效,還要恰當引申,簡要總結

語文教學多媒體技術研究論文

關鍵詞:語文教學;多媒體;教師

隨着教學硬件設施的不斷改善和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不少語文教師和教學管理者都認爲,教育的現代化必須以多媒體爲代表的信息技術爲依託,沒有新技術運用的教學就不能算作合格的教學。於是,在改革傳統教學模式的指導思想下,語文教學在使用多媒體方面出現了下述一些誤區:

一、惟多媒體是用,惟多媒體爲主角,每教必用多媒體,凡課“觸電就靈”,結果是傳統教學過程穿上了多媒體的外衣,課堂成了單純的課件演示過程,喧賓奪主,在對新運作形式的觀看中,學生並沒有抓住“理解與恰當運用本次教學涉及的語言文字”的本體任務和內容,多媒體效果還不如普通的課堂教學效果好。在當前語文的教學實踐中,就算教學硬件樣樣具備,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的特點,也沒有必要做到節節課都用多媒體。

二、不惜成本製作各類教學課件,定思路、查資料、寫腳本、找背景、選字體、編程序少則幾十小時,多則一個月或更長時間,有的程序自己不懂,還要請專業老師幫忙製作。廢寢忘食把大量的人力、時間、精力用於課件設計上,而花在提煉精要的教材內容、瞭解學生已有語文知識基礎和關注重點、選擇設計教法上的時間反而不足,結果捨本取末,華麗的課件“花花綠綠”,“熱熱鬧鬧”,學生或只欣賞美麗的畫面,或因與展示內容心理距離過遠,活動不起來,冷眼旁觀,不僅增加了教師自身負擔,也浪費了學生課堂上本來就不容易集中起來的注意力和耐性。這樣的準備方式,在我國語文教學實踐中根本不具備日常有效性和普遍可操作性。另外由於相當多的語文教師都不能純熟地操作課件製作軟件,而專業計算機教師又不能真正的瞭解語文教學,加上軟件特點和網上搜集素材的侷限,語文教師無論怎樣努力也很難在課件中完全隨心所願地實現自己符合語文教學規律的教學設想,最後的結果只能是“隔靴搔癢”,費時費力,語文教學的靈活度、深刻度卻很難達到。

三、教案照搬上課件,上課只按鼠標。有的老師把一篇課文的課件設計爲封面、課題、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方法、導入新課、課文朗讀、課文分析、課堂小結、佈置作業、課件封底、補充資料等環節,所有能用電腦展示的內容全部“灌”入電腦,教學時教師變成“機械師”,只需點擊鼠標或鍵盤,課件便按順序“播放”各教學環節,學生看得目不暇接,思維卻處於休眠狀態。

四、大量展示從網絡上下載的各種絢麗多彩的畫面,以具體直觀的的圖像代替優秀文學作品創造的可意會無法言傳的意境,以自己或別人的'想象統一學生的個體差異,制約甚至剝奪了學生的想象空間。實際上語文的特點不是因圖像而形象,而是因閱讀品味而形象。五、以同名影視作品的播放取代語文教學。有的老師講到《赤壁懷古》,正好國內熱播電影《赤壁》,就乾脆給學生放一放,帥哥美女、戰爭愛情,視覺盛宴!美其名曰“教學創新”。實際上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放任自流的做法,畢竟作爲詞的《赤壁懷古》和作爲電影的《赤壁》在表現手法上是不一樣的,在表達的主旨上更是大相徑庭。語文教學中,多媒體作爲師生之間傳播信息的橋樑,始終是支持語文教學的工具和手段,其作用主要有三點:

第一,解決傳統教學手段不易解決的問題,如快捷引進傳統方式無法引入的影視、圖像等背景材料,便於突破重點、難點。

第二,縮減了傳統語文教學中需要教師板書或描述介紹的時間,字跡更加清晰整潔,提高單位教學時段的效率。

第三,通過對文字、圖片、聲音綜合直觀地展現,突破時空界限,給學生提供不可能樣樣親歷的具體可感的聲形光色形象,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能直觀體味作品意境,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和生活體驗,提高認知度和鑑賞能力。但正如美國學者克拉克說的:“多媒體不能幫助學習,正如用汽車運食物不比用馬車運食物營養更爲豐富一樣。”在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不能只重視形式,要正確認識多媒體技術的工具性,擺正其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努力尋找它和傳統教學手段的結合點,注意實際教學效果,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根據自身經驗,筆者認爲現行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要做到以下四個方面:

一、因利乘便,合理使用

教師追求現代化的意識雖然值得提倡,但任何事物無不具有兩重性,從設備條件和教師精力兩個因素來看,不管什麼內容,不管是否需要多媒體,都一股腦兒的用,讓多媒體一統語文課天下,客觀上是不可能也不需要的。教學水平的高低,教學效益的好壞,絕不是看有沒有用多媒體,更不是看有沒有用高級的多媒體設備。傳統教學媒體如幻燈片、錄音機、自制卡片如果使用得當,也可以上出好課。如果教師簡筆畫功夫了得,單用線條勾勒文學作品人物的形象,無論是採用小黑板還是幻燈片,都更簡便易行,容易抓住教學重點,比從網上找來一些往往並不太對應的圖片,效果會更好。誰能說豐子愷、丁聰、方成的漫畫不比攝影照片更爲傳神呢?大量的語文實踐也告訴我們,對學生情感的培養、人文思想的薰陶不能光依靠現代化教學“武器”,更依賴語文教師或富有文采的滔滔雄辯,或深情綿綿的娓娓敘述,牽引學生靈魂沉醉於字裏行間,流連與墨韻書香。

二、因文而異,當用則用

美國教育家埃根談到,不同的教學目標需要不同的教學策略與之相適應,世界上不存在一種萬能的教學模式。衆所周知,語文學習的內容中文學作品佔有很大份量,而文學是語言藝術,以語言作爲自己的藝術媒介物,文學形象與其他藝術形象相比,具有間接性,因此文學審美也不如別的藝術形態(如美術、電影等)審美那樣直接、鮮明、強烈,但這種侷限性反而便於讀者挖掘更豐富、更深刻和更廣闊的審美意蘊,讀出自己的感悟見解。文學之妙,妙在意會,要真正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妙趣和蘊含的深邃哲理,還得回到對文字信息本身的閱讀上來,靠學生自己去讀、去悟,根據文字描述在頭腦中形成新形象新畫面,以自己的再創造活動去“各以其情而自得”,所以,在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中,圖像信息永遠達不到文字信息的廣闊程度,若過分依賴多媒體堆砌幾幅畫面來代替學生閱讀、想像再造,無疑是對該類別語文內容教學基本規律的背叛和庸俗化。語言學和文藝學理論告訴我們,典範文本(如詩詞、話劇的精彩對白等)的內蘊是無限豐富的,音韻美很大程度上是靠直覺來感悟的,抽象的概念和語言分析根本就無法窮盡描述,即使費勁描述出來了,其原有的動人魅力也可能被破壞了。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那些事理型、邏輯性很強的內容適宜使用課件,音樂性強的詩歌、飽含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話劇對白等語文內容,只需通過放錄音,讓學生感悟其和諧的韻律和節奏感,通過反覆朗誦甚至背誦,品味咀嚼其深厚的內涵,將基本可以突出教學重點,達到教學目標。在當今影視圖像氾濫成災的時代,避免時時、處處跟着課件走,抓住朗讀這個語文教育的重要一環,通過朗讀使學生感受語言文字中非常玄妙、微細的聲情,將是對語文教學的有益補充,對學生的長遠影響好於單純課件的分析。

三、寧簡勿繁,追求實效

用最簡單的設備、最便捷的手段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應是我們始終追求的境界。語文教學的根本規律還是在於引導學生進行語言閱讀,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體驗作品的言語形式,再加上以生活中的人際交流和交往爲背景的有意識讀寫訓練,從而有效達到新大綱要求的教學目標。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只能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環節或一個步驟,只要用簡單的設備手段能夠完成的事情,沒有必要讓其複雜化。與講課環節相關的材料可能很多,但這些材料之間區別甚微,這時就要選取有代表性的圖片或者文字材料,不能把課堂時間浪費在對同一主題的重複解釋上。正所謂,“弱水三千,我僅取一瓢飲。”語文教學中的課件演示,面向的是全體學生,必須有教師在場講解或引導,如果屏幕上的文字顯示太多,學生會分散注意力去閱讀文字顯示和提示,還會打亂教師的講解。爲了突出重點,並使畫面簡潔,教師用的程序(如前面提到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方法等)在顯示中應儘量不出現或少出現,教師可以用語言來完成的內容和流向提示就堅決不要納入課件展示。設計時,還要力求可把同一課件用於不同場合,以擴大適應性。

四、注意調控,恰當引申總結

不論何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都需要教師不斷接收學生的反饋信息,才能對教學過程進行適時調整。多媒體課件的引入,爲語文教師能及時獲取大量的反饋信息提供了可能,因此一定要注意對學生反饋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加工,根據學生的實際反應,適時發出控制信息,對教學過程及時進行合理調整和改變。而調控的主要方式是引申和總結。多媒體材料不論短長多少,若不能恰當引申,便不能很好的與教材文本進行關聯,就可能和教材文本成爲兩張皮,所以教師要以精到的闡釋與聯袂類比進行必要的引申。每個教學環節之後還要有一個小結,整個課堂教學有一個總結,這樣才能使多媒體材料和教材文本“血肉相連”,化爲一體。若是沒有或是總結不到位,各個材料就成爲孤立分散的,僅僅成爲可有可無的點綴,那樣就失去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意義了。爲教室信息化出力最多的蘋果公司總裁斯蒂夫喬布斯都說過:“技術解決不了教育難題。你能把人類全部的知識編入光盤,那又怎樣?”多媒體技術爲代表的現代化教育裝備充其量爲我們提供了現代教學工具,其應用於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快速有效的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益,一段適應語文學科特點、生動活潑又富有實效的語文教學是包括現代多媒體技術在內的多種教學因素綜合發揮作用的結果。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對當前教育界多媒體信息技術運用的熱潮,對此要有堅定清醒的認識,在認真關注並積極投身課堂教學現代化的過程中,始終本着服務於教學,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的原則,探索、研究多媒體教學的規律特點,切實把語文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