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新材料

名人事蹟材料

新材料3.12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要用到事蹟材料的情況還是蠻多的,事蹟材料是指對本單位具有突出事蹟的集體和個人整理出的文字宣傳材料。想擬事蹟材料卻不知道該請教誰?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名人事蹟材料,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名人事蹟材料

名人事蹟材料1

張海迪在山東聊城地區莘縣城關醫院時,很多人知道她會扎針,所以找她看病的人絡繹不絕。她熱情、認真,不厭其煩地回答病人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上班,她提前到醫院,下班的時間卻是:把病人全部看完。這就要很晚纔回家,一到家,就累得象一灘泥,躺在牀上說;"媽媽,我今天不想吃飯了。"這時媽媽便拿過一條毛,墊在女兒脖子上,把飯菜送到牀前。母親哪裏知道,海迪連吃飯也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她全靠兩隻胳膊支撐在輪椅扶手上,才能坐住和撐直自己的—亡身。當她用雙手給人扎針的候,腹部便軟癱下來,時間一長,肋間神經發生劇烈疼痛。又由於她只能測着身子,用右肋壓在輪椅的扶手上力病人扎針,久而久之,她的右肋骨就塌陷了,足足陷進一拳之深,脊椎骨也彎曲成"S"狀。

有時她不在班上,也常常有人求她扎針。每當有人來求她日寸,她總是高興地爲別人效力,好象什麼疾病也沒:有了。世界上,帶病工作的醫生屢見不鮮,但是有誰見過這樣的醫生:每時每刻以自己的疼痛爲代價去減輕病人的痛苦,不惜損害自己本已病殘的身體去維護別人的健康,不惜縮短自己的生命去延續他人的生命呢·

名人事蹟材料2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帶。有的以遊牧爲業,有的以農耕爲生。他們的紡織業和治濤業平也很高。

吐蕃人飼養牛,馬和單鋒駝等,種植青稞,小麥和蕎麥。吐蕃人已會製造金屬器血和鎧甲,兵器。將士的鎧甲精良,用勁弓利刀都很難穿破。全副鎧甲的士兵,全身只露兩個眼窩。吐蕃習俗以戰死爲榮,一家幾代人連續戰死,被看做‘榮譽甲門’。

7世紀前期,吐蕃傑出的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松贊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幾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係。

松贊干布少年時,父親遇害,貴族舉兵叛亂,他在動亂中繼位。年少的贊普,驍勇而有謀略。他依靠叔父和親信大臣,團結各方力量,很快平息叛逆,穩定了局勢。

而我所喜歡的文成公主可是個才女!文成公主自幼熟讀詩書,是個有才識的女子。她出嫁吐蕃,帶去許多書籍和穀物,蔬菜種子,還帶去大批手業大臣。從此,吐蕃人學會了平整土地,種植蔬菜,學會了養蠶剿絲,防治刺繡,等等。

文成公主的進入,使吐蕃有了新的開始,我們應該永遠記住文成公主一樣的歷史人物。

名人事蹟材料3

20xx年4月20日,在中央電視臺的玉樹賑災晚會上,高高舉起的“曹德旺曹暉1億元”的牌子,創造了中國慈善個人捐款數額的新紀錄。5月下旬,他向西南五省區旱災地區捐贈兩億元,用於幫助受災羣衆;向福州市捐贈4億元,用於修建圖書館;向老家福清市捐贈3億元,用於公益事業……僅兩個月,他的捐款就達10億元,全部爲其個人財產。

37億身家的玻璃大王曹德旺,1946年出生於福建福清,是福耀玻璃集團的創始人、董事長。1987年成立的福耀玻璃集團,目前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三大汽車玻璃製造商。

而他的生活卻極爲簡樸,通常,他的午餐桌上只有一盤炒花生米、一盤炒菜花、一小碗蛋羹和一份地瓜粥。

曾遭父親毒打

晚清時期,福建省福清市有個曹員外,家底殷實,但很是小氣。曹員外被刻畫成這樣一個人物:重男輕女、嫌貧愛富。這段歷史不是虛構的,那位曹員外就是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的曾祖父。

曹家最終還是沒落了,曹父開始變得厭世。每天喝兩毛錢的地瓜燒,喝得醉醺醺的,絮絮叨叨地給曹德旺講述他做生意、做人的過程。

曹父很嚴厲,在日本11年的生活給他影響很大,他也以此教訓曹德旺:18歲以前不能留頭髮,不能留鬍子,更不能喝酒;吃飯的時候不準說話,有什麼話吃完飯再說。

有一句話,曹德旺曾經苦苦思索:用心做事,有多少心做多少事。曹父對曹德旺說:當你悟透這個道理的時候,我就不在了。現在,曹德旺承認了這一點。當時,喝醉了的父親說了二十幾個“心”:人必須要有自尊心、自信心、良心、誠心、苦心……有多少心就做多少事。

小時候得到的這些教導已成爲曹德旺的財富,然而,每每提及父親,他總會說:我很恨我父親。他尊敬的是自己的母親。小時候,因爲調皮,他經常被父親毒打,在這個時候,母親就出來幫他。雖然父親給了他很多啓發、很多知識,但手段太強硬。曹德旺一直認爲孩子成長的時候,一切都是天意,打也沒用。性格柔和的母親成了曹德旺的依賴,他認爲自己做生意受父親影響,而做人則是受母親影響。

不給子女定規矩

曹德旺現在已是兩子一女的父親,長子曹暉,現年37歲,最小的孩子也已經28歲。身爲人父,曹德旺覺得自己“嚴重失職”。原因有二:在有了孩子之後,爲了養家餬口,四處奔波,根本無力顧及孩子;另外,父親對他的教育無法支撐他對子女的教育。

父親固然也曾留下不少教誨,譬如“有多少心做多少事”。然而,這些無法傳承給子女。發生在曹德旺身上最平常的情景是:他回家時,孩子們都睡覺了;他走了,孩子們還沒起來。

不過,這位自認爲“不合格”的父親談起自己的子女時還是頗爲欣慰:他們不抽菸、不喝酒、不賭錢、不-娼,如果不告訴你他是曹德旺的孩子,你根本就不知道他是富家子弟。

曹德旺信佛,他認爲這是佛祖對他的報應。“好人有好報”是信佛的人經常提及的,如果撇開這個,曹德旺認爲是自己的行爲爲孩子做了榜樣。

他從來沒有爲自己的孩子立過規矩,而是給了他們很大的自由空間。曹德旺說:我只限定不準吸毒,別的無所謂。

在孩子八、九歲時,曹德旺開始給他們講這些問題,書該怎麼讀,你們自己選擇;或讀或不讀,你們也自己選擇;但有一樣,吸毒是絕對不行的。他這些做法,繼承了母親的個性,結果還是讓他滿意的:孩子們看我那麼辛苦,他們也理解。

等到孩子出國求學的時候,因爲福清市在國外有很多幫派,互相之間難免爭鬥。送長子曹暉上飛機時,曹德旺叮囑兒子:“我們是做生意的,不管他們是哪一幫、哪一派的,做好自己的事情,其他任何事情不管。”這些曹暉做到了,學成歸來。

現在已到了家族企業傳承的時候了,曹德旺依然沒有爲兒子定下規矩,但他也有自己的願望:企業家很想賺錢,但不應以賺錢爲主。“如果我的孩子是這樣的,我將非常滿足。”

雖然沒有像父親對待自己那樣責罵、毒打,曹德旺認爲自己的行動教育了孩子。早起晚歸、省吃儉用、仁慈關愛、負責任,他希望曹家的子女都能如此。

名人事蹟材料4

張海迪在山東聊城地區莘縣城關醫院時,很多人知道她會扎針,所以找她看病的人絡繹不絕。她熱情、認真,不厭其煩地回答病人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上班,她提前到醫院,下班的時間卻是:把病人全部看完。這就要很晚纔回家,一到家,就累得象一灘泥,躺在牀上說;"媽媽,我今天不想吃飯了。"這時媽媽便拿過一條毛,墊在女兒脖子上,把飯菜送到牀前。母親哪裏知道,海迪連吃飯也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她全靠兩隻胳膊支撐在輪椅扶手上,才能坐住和撐直自己的—亡身。當她用雙手給人扎針的候,腹部便軟癱下來,時間一長,肋間神經發生劇烈疼痛。又由於她只能測着身子,用右肋壓在輪椅的扶手上力病人扎針,久而久之,她的右肋骨就塌陷了,足足陷進一拳之深,脊椎骨也彎曲成"S"狀。

有時她不在班上,也常常有人求她扎針。每當有人來求她日寸,她總是高興地爲別人效力,好象什麼疾病也沒:有了。世界上,帶病工作的醫生屢見不鮮,但是有誰見過這樣的醫生:每時每刻以自己的疼痛爲代價去減輕病人的痛苦,不惜損害自己本已病殘的身體去維護別人的健康,不惜縮短自己的生命去延續他人的生命呢·

名人事蹟材料5

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牀前,拉着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志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夠答應媽媽嗎?”

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聲,撲到母親懷裏大哭起來。

從那以後,媽媽只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儘管發着高燒,她還是下牀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黃豆般的汗水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她用乾毛巾擦擦,咬緊牙,硬是幫巴雷尼完成了當天的鍛鍊計劃。

體育鍛煉彌補了由於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終於經受住了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後,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於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後,終於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臺。

名人事蹟材料6

詹天佑(1861-1919年),生於廣州市荔灣區(原廣州府南海縣),是近代著名的科學家,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他主持修建中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籌劃過滬嘉、洛潼、津蘆、錦州、萍禮、新易、京張、粵漢等線,成績斐然。他爲中國的鐵路事業奉獻了一生,並教育子女要時時以國家利益爲重,形成了奉獻國家、廉潔自律、勇於創業的好家風。

婉拒兩個兒子“官費”出國留學

1914年秋,正在擔任粵漢、粵川鐵路督辦兼總工程師的詹天佑,接到北洋政府的一個通知:批准他的兩個兒子“官費”出國留學。看到通知,他並沒有感到高興,心裏久久不能平靜。

當天晚上,詹天佑躺在牀上翻來覆去,怎麼也睡不着覺。他想,別人家的孩子出國留學,都是自己出錢。現在,我的兩個孩子出國留學,卻是“官費”留學,還不是因爲我對祖國的鐵路事業做了一點點貢獻。要是因爲自己對祖國做了一點點有益的事,又有一定的地位,就可以讓子女得到特別的照顧,這不僅對國家不利,對孩子的成長也沒有好處。

於是,他婉言謝絕了政府的特殊照顧,堅持用自己的薪俸,支付兩個孩子留美八年的一切費用。

“不能只顧個人,要多爲國家着想”

兩個兒子從美國留學歸來,有單位要用高薪聘請,詹天佑不同意。他對孩子們說:“我送你們出國留學,不是要你們回到祖國做高官、拿厚祿,而是要你們爲國家的繁榮富強做些有益的事。我看,你們不要到別的單位應聘,我身邊正好很需要人手,你們就在我身邊工作吧。”

當時,在詹天佑身邊工作的,還有幾個和他兒子一起回國的同學,每月的工資有一百多元。而詹天佑只給他的兩個兒子七十多元的工資。同樣的學歷,又做同樣的工作,可工資收入卻不一樣,相差都快一半了。有人爲他的兩個兒子打抱不平,認爲這樣做不合理。兩個孩子也覺得父親做得有點太過分,鬧起了情緒。

詹天佑知道後,十分懇切地對他們說:“不是因爲你們工作得不好,而是因爲你們倆是我的兒子,要求要更嚴一點。對自己的孩子徇私是不好的。你們要知道,國家目前有困難,我們不能只顧個人,要多爲國家着想。”

不佔用一分公款

詹天佑子女較多,原來的住房較爲擁擠。政府爲了照顧他,在張家口爲他安排了一幢寓所,並用公款爲他家添置了一些傢俱。詹天佑知道後,覺得政府之所以這樣做,是考慮到他的實際困難,也算是對他爲國家做出了貢獻的獎賞,他很領這份情。但他又覺得,這樣對孩子們的影響不太好,怕他們滋長特殊化的思想。於是,他要來清單,照單子付清了用款,不佔用一分公款。不久,考慮到詹天佑工作的需要,鐵路局爲他買了一輛汽車,供他個人使用。爲了節省公款,他謝絕了,而用自己的錢買了一輛馬車,供自己工作時使用

名人事蹟材料7

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清代啓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遠達,字默深,又字墨生、漢士,號良圖,二十五年始成進士,官高郵知州,晚年棄官歸隱,潛心佛學,法名承貫。

魏源認爲論學應以“經世致用”爲宗旨,提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總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新思想。他的著作《海國圖志》向中國人介紹了世界地理概況,他也提出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觀點,主張向西方學習,被譽爲“開眼看世界得第一人”。

魏源在革新變法,反對侵華,興辦實業,推崇民主賦稅思想上都有自己的見解。他著重於經濟領域的改革,在鴉片戰爭前後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於“國計民生”,認爲“變古愈盡,便民愈甚”。這些主張不僅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對於後來的資產階級變法維新運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魏源堅決反對西方資本主義的侵華活動,提出“義民可用”的主張。

魏源在《海國圖志》中很好貫徹併發揮了林則徐瞭解和學習西方的思想和做法,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正確口號,認爲“善師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把學習西方的“長技”提高到關係國家民族安危的大事來認識,使之在當時社會上發生了振聾發聵的重大影響,爲此,他提出一套具體方案,不但包括了官辦軍事工業,改進軍隊武器裝備的內容,而且提出了興辦民用工業,允許商民自由興辦工業的主張。

魏源主張國家利用賦稅手段保護工商業的發展,認爲“士無富民則國貧,士無中戶則國危,至下戶流亡而國非其國矣”。他所強調的富民主要是指工商業者。提出這一思想,有助於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魏源還對生產經營成本高低的原因及其對財政稅收的影響作了一定的分析。魏源的這一觀點在我國19世紀以前的經濟思想中是極爲罕見的。

名人事蹟材料8

全國勞模時傳祥的兒子時純利當清潔工不到三個月,就招來不少非議,一些善意的人勸說小時:"你還年輕,才二十出頭,應當進工廠學技術,那是一輩子用得着的鐵飯碗"。有的說:"你爸爸幹了一輩子淘糞工,你也到這裏來,和大糞打交道有什麼出息。"也有的說:"就憑你爸爸的名氣,只要你開個口,還能不照顧你!"

有人給時純利介紹了個對象,但姑娘經不起社會上的風言風語,兩人很快就分手了。小時在這種情況下,思想難免有些波動,他母親看到了兒子的思想變化,立即把他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寧願一人髒,換來萬戶潔。這是你父親的終身志願,我也是抱着這個信念讓你到清潔隊的。你要切實接好你父親的班,在環衛崗位上幹下去。"

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經過母親和師傅們的幫助,小時安心了。他說:"掏大糞的活兒,別人不干我幹。"小時不愧是父親的好後代,在環衛崗位上作出了顯著成績,成爲全國新長征突出手。

名人事蹟材料9

桑蘭,著名體操運動員,被譽爲中國的“跳馬王”。但,這是在1998年7月21日之前,那是在美國紐約,第四屆友好運動會的體操賽場。只是一次賽前訓練,只是一次偶然,桑蘭的一個沒有做完的手翻轉體動作,結束了她的體操生涯,但她依然“著名”,甚至更爲“著名”。讓桑蘭“著名”的,是她的精神,她的毅力,是她永遠燦爛的微笑。17歲的花季,即使受傷的花朵依然美麗。

桑蘭的傷勢異常嚴重:第五-七頸椎呈開放性、粉碎性骨折,75%錯位,中樞神經嚴重損傷,雙手和胸以下失去知覺。美國的送護人員十分盡職:從長島拿騷縣醫療中心,到紐約市區最著名的蒙賽耐康復中心,醫療專家們拿出了最佳的治療方案,使用了最好的藥品。

世人對桑蘭極爲關切:當地聞知此事的美國有關官員和普通百姓絡繹不絕地前去探視,鮮花堆滿了桑蘭的病房;中國體操協會委託的監護人謝曉虹女士日夜守候,在桑蘭最痛苦的時候緊握住她的手;祖國人民更傾注了無盡的親情和關愛,十二億份遙遠的祝福飛越大洋彼岸……

但表現最出色的還是桑蘭:從她甦醒過來以後,她就沒有流過一滴眼淚;從她重新面對公衆的目光那一刻起,她的面容就永遠浮現着燦爛的微笑。17歲的小姑娘,17歲的純真的讓人慨嘆的微笑,征服了美國,征服了中國,征服了世界……十個月後,傷情基本穩定的桑蘭終於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國,在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繼續接受康復治療。

這是一個更爲漫長而艱苦的歷程。

桑蘭挺住了。她忍受着極大的痛苦與送護人員積極配合,由截癱可能引起的泌尿系統和呼吸系統感染、壓瘡、脊柱側變等併發症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糾正,體位性低血壓已經緩解,名個關節保持着良好的活動度,肌肉力量開始恢復,輪椅已能自己搖出很遠;桑蘭的生活自理能力大爲提高,她可以自己穿脫衣服、襪子和鞋,可以獨立進食、洗臉、刷牙、洗澡,正在學習英語,可以操作電腦,可以完成從輪椅到牀的轉換……

當然,實際上她完成的是角色的轉換。她不再是一個體操運動員,甚至她也不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高位截癱的殘疾人。她是一個19歲的永遠微笑的姑娘,是一個與常人一樣對新生活充滿渴望和希冀的活力四溢的年青生命。

她現在是中國最著名的學府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數學、語文、英語……花季中的蓓蕾在迫不及待地接受着人類文化知識的灌溉;她有着人天性中的善良,將社會各界贈給她的價值百萬元的各種康復器械和殘疾人生活用品,又全部轉贈給北京博愛醫院和更需要、更困難的殘疾患者。

她是人道主義的慈善大使,以殘疾之軀奔波於祖國各地,在上海點燃中國第五屆殘疾人運動會的火炬,在深圳與施瓦辛格先生一起爲智殘兒童募捐,她的事蹟感染着人們,一個服刑人員給她來信,一位不務正業的青年到病牀前看望她,她都熱情回信和接待……

19歲的桑蘭,人生的美麗畫卷剛剛展開。她曾經跌倒過,她正在站起來。

中國的一位著名作家問過:永遠有多遠?19歲的桑蘭用她的人生經歷如此回答:生命永遠,微笑永遠……

名人事蹟材料1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弗裏茨?埃裏希?馮?曼施泰因被認爲是德國陸軍中“秀”的將領。他的戰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他所策劃的每一次戰役幾乎都是傑作,總是令對手驚惶失措,膽戰心驚。他是那種能夠將現代化的機動觀念和傳統的運動戰思維巧妙地融爲一體的專家,同時對於各種戰術運用自如。

曼施泰因出身軍人世家,生父和養父都是德軍少將。他本身也是總參謀部軍官出身,在德軍指揮參謀系統中受過完整的軍事理論培養。在戰前曾擔任陸軍總參謀部軍需總監一職。1938年任“南方”集團軍羣參謀長,翌年參加對波蘭的入侵戰。1939年10月任“A”集團軍羣參謀長,提出使用坦克部隊經阿登地區進攻法國的作戰計劃,深得—的讚賞並在執行中獲得成功。此後歷任第11集團軍司令、列寧格勒地區德軍總指揮、“頓河”集團軍羣司令。1943年2月任“南方”集團軍羣司令,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失敗被解除職務。曼施泰因主張在作戰中集中使用坦克摩托化部隊,配合空軍實施速戰速決的閃擊戰。1949年被英國軍事法庭判處18年監禁。1953年獲釋。著有回憶錄《失去的勝利》。

曼施泰因具有極高的戰略天賦,這使得他高於德軍其他戰場指揮官,而可以與龍德施泰特元帥、博克元帥這一級別的元老相比肩。事實上他在當時就被同僚認爲是德軍中的“戰略天才”,這在將星雲集的德國軍界是極高的榮譽。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評論說他“對作戰的可能性獨具慧眼”。

最能體現他戰略水平的是對法作戰的“曼施泰因計劃”。二戰中,整個法國戰役都是按照這個計劃爲藍本執行的。“曼施泰因計劃”簡單明瞭,擊中要害。它針對盟軍的戰略部屬,出其不意地把主攻方向從北方的B集團軍羣轉到A集團軍羣。因爲這就要求主攻裝甲部隊穿越密林覆蓋的'阿登山地,而當時坦克部隊從來沒有嘗試過在這種地形前進。而且突破之後主攻部隊的南側翼完全暴露,這裏賭的就是法軍主力已經在北方窮於應付,南方則被釘死在馬其諾防線,沒有實力攻擊A集團軍羣暴露的南翼。這是典型的“有算計的冒險”。但是曼施泰因本人並沒有作爲A集團軍羣參謀長參與法國戰役的指揮,他在開戰前從A集團軍羣參謀長調任步兵第3軍軍長。後來的事實證明,曼施泰因贏了。

1941年底,從北方集團軍羣第56裝甲軍軍長升任南方集團軍羣第11集團軍司令的曼施泰因,率軍突破比列科普地峽進入克里米亞半島,將蘇聯“濱海集團軍”10萬人圍困在要塞港口塞瓦斯托波爾。蘇軍兵力與德軍不相上下,而且佔據大縱深的山嶺要塞工事死守。海上蘇軍黑海艦隊掌握着制海權,可以對德軍在半島上任何薄弱部位進行兩棲進攻。這樣的戰役態勢類似德軍在斯大林格勒的處境。曼施泰因的優勢是有加強的要塞攻城炮和制空權。經過冬季的準備之後,正當曼施泰因即將發起總攻擊,蘇軍突然在曼施泰因背後的刻赤半島登陸,而且登陸的是外高加索方面軍全軍,兵力數倍於德軍。這時候曼施泰因處於屯兵堅城之下腹背受敵的絕境。但他立即調兵面對刻赤半島蘇軍,只冒險以少數兵力監視要塞,很快穩定局勢。然後以一個漂亮的右路突破徹底殲滅兵力數倍於己的蘇軍,再回身突擊塞瓦斯托波爾港。僅月餘時間內用一個集團軍,殲滅了蘇軍前後合圍的一整個方面軍又一個集團軍,而且曼施泰因屬下根本沒有一個裝甲師!整個克里米亞戰役包括攻堅戰、追擊戰、防禦戰、運動戰各種作戰樣式,曼施泰因項項出衆,從戰役絕境中獲得了一次奇蹟般的勝利。他因此而獲得陸軍元帥軍銜。

曼施泰因的退卻戰法在他的個人檔案裏是極賦光輝的。退卻通常是在極爲不利的情況下的作戰行動,是艱難複雜的組織指揮工作。從軍事觀點看,退卻是一種最複雜的機動,也是一門“最困難的藝術”。但它卻是解除戰場危機的一策。曼施泰因卻能夠創造性運用這一行動,阻止和擺脫了強大蘇軍的攻擊和追擊,並在極爲不利的情況下多次出其不意地打擊了蘇軍,贏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多次使德軍從危機中得到挽救。

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慘敗後,整個南線部隊向西退卻,似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後來南方集團軍全部放棄頓河彎曲部向西撤至亞速海至哈爾科夫之線,蘇軍還在步步緊追,滅頂之災即將來臨。恰恰正在這時,曼施泰因的“特異功能”意識到反擊的機遇已經來到。因爲蘇軍名將瓦圖京發生了失誤,錯誤地認爲德軍只有退逃而沒有阻擊之力了,於是指揮方面軍在寬大正面上展開成一個梯隊猛追,兵力分散,戰線過長,後勤保障困難並失去了增援的可能性。曼施泰因抓住這一良機,堅決頂住蘇軍,同時縮短防線,抽出裝甲兵力組成了兩個裝甲突擊羣,於1943年2月19日開始了堅決的反擊,爲德軍奪回了戰役主動權。此次反擊被舉世聞名的歷史學家利德爾?哈特譽爲“曼施泰因一生中最精彩的作戰表演,在全部的軍事史中,也要算是一流傑作”。

名人事蹟材料11

《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的枕頭是用圓木做的,他讀書睏倦時就枕着圓木睡覺只要一翻身,枕木就會滾走,人就會驚醒,他用這種方法來強制自己,擠時間刻苦讀書。

枕頭睡覺我國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在野外進行地質勘察時,經常用石頭做枕頭睡覺,一旦被石頭硌醒,馬上又開始工作。

贏得時間無產階級詩人馬雅可夫斯基在“多斯塔之窗”寫作時,夜以繼日,工作非常緊張,疲倦時,他常常用大劈柴當枕頭,使自己不至於睡得過久,正因爲這樣,他才贏得了比常人多得的時間,作出了比常人大得多的貢獻。

珍惜時間,要學會擠時間。達爾文說,“我從來不認爲半小時是微不足道的很少的一段時間。”魯迅先生也說,“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你願擠,總還是會有的。”半小時、十分鐘,甚至只是短短的一分鐘,也有利用的價值。記幾個單詞,幾個公式……難道能說這些零散時間都是無用的嗎?司馬光小時候在私塾裏上

學的時候,總認爲自己不夠聰明,他甚至覺得自己比別人的記憶力差。爲了訓練自己的記憶力,他常常要花比別人多兩三倍的時間去記憶和背誦書上的東西。每當老師講完書上的東西,其他同學讀了一會兒就能背誦,於是紛紛跑出去玩耍了。司馬光卻一個人留在學堂裏,關上窗戶,繼續認真地朗讀和背誦,直到讀得滾瓜爛熟,合上書本,能背得一字也不差,才肯罷休。

他還利用一切空閒的時間,比如騎馬趕路的時候,或者夜裏不能入睡的時候,一面默誦,一面思考文章的內容。久而久之,他不僅對所學的內容能夠記誦,而且記憶力也越來越好,少時所學的東西,竟至終身不忘。由於他從國小習一絲不苟,勤奮用力,爲他後來著書立說奠定了很堅實的基礎。

司馬光一生堅持不懈地埋頭學習、寫作,往往忘記飢渴寒暑。他住的地方,除了書本,只有非常簡單的擺設:一個板牀、一條粗布被子、一個圓木做的枕頭。

爲什麼要用圓木做枕頭呢?原來是這樣的,司馬光常常讀書到很晚,他讀書讀累了,就會睡一會兒,可是人睡覺的時候是要翻身的,當他翻身的時候,枕頭就會滾到一邊,這時他的頭自己會碰到木板上,這樣一振動,人也就醒了。於是,他就馬上披衣下來,點上蠟燭,接着讀書。後來他把那個圓木枕頭看成是有思想的東西,給它起了個名字,叫“警枕”。

就是憑着這種永不自滿、永不懈怠的精神,司馬光和他的助手,花了整整19年時間,編成了《資治通鑑》

名人事蹟材料12

這傢伙從出生起,就吃不飽,趕上大多數中國人餓得半死的年代。每逢開飯,他匆匆把自己那份吃完,就盯着別人的碗嚎啕大哭,一邊哭,一邊公然地搶奪堂姐碗中的那份食物,搶得雙淚長流。

那是1960年的春天,能吃的東西似乎都吃光了。草根、樹皮、房檐上的草。有一次學校拖來了一車好煤,他拿起一塊就放在嘴裏嚼,同學們也跟着一起嚼,都說越嚼越香。一上課,老師在黑板上寫,他們就在下邊嚼煤,咯咯嘣嘣一片響,全都一嘴烏黑。

1976年,他當了兵,從此和飢餓道了別。從新連分到新單位時,精粉的小饅頭,他一次就吃了八個,肚子裏還有空,但不好意思再吃了。炊事員對食堂管理員說:“壞了,來了大肚漢了。”

後來,日子好過了,一上宴席,他卻仍是迫不及待,生怕撈不到似的吃。好多朋友攻擊他,說他吃起飯來奮不顧身,埋頭苦幹,好像狼一樣。

他一次一次牢牢記着,少吃,慢吃,吃時嘴巴不響,眼光不惡,夾菜時只夾一根菜或一根豆芽,像小鳥一樣。

他也想痛改前非,但一見到好吃的,立刻便恢復原樣。每當他從電視上看到鱷魚一邊吞食一邊流淚的可惡樣子,馬上就聯想到自己。

當然,僅僅有飢餓的體驗,並不一定就能成爲作家,他能成爲一個作家,是因爲有個“右派”大學生說他認識一個作家,寫了一本書,得了成千上萬的稿費。聽說作家每天吃三頓餃子,而且還是肥肉餡兒的,咬一口,那些肥油就唧唧地往外冒。

他不相信天下竟有富貴到每天都可以吃三頓餃子的人,但大學生用蔑視的口吻對他說:人家是作家!懂不懂?作家!

從此,他就知道了,只要當了作家,就可以每天吃三次餃子,而且是肥肉餡兒。那時,他就下定了決心,長大後一定要當一個作家。

爲了能一天吃上三頓餃子,他寫出了的長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後來被張藝謀導演看中,改編成電影《紅高粱》,並且在西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結果,這部小說一下子捧紅了三個人:張藝謀、鞏利、莫言。

他,就是作家莫言。

名人事蹟材料13

李嘉誠的祖先原爲中原人士,因災荒而南遷至福建莆田。後又因戰火連綿不斷而由世祖李明山帶領全家遷至粵東潮州府海陽縣,定居於潮州城內北門面線巷。從此李氏家庭同大批因戰亂而南遷的中原人一起成了潮州各部落、各家族中的一支。李氏家庭可以說是書香世家。李嘉誠的曾祖父李鵬萬曾經是清朝每12年選拔一次的文官八貢之一,一時傳爲佳話。李氏祖居門前用於插貢旗的碑座,就是歷史的見證。因其家族人士治學風氣甚濃,知書識禮,學問淵博,在鄉村之中頗有名望,頗受村民尊重,故地位極高。

大凡有志之人,無論年長年幼,只要心裏一旦有了宏大的目標,就會有永不枯竭的動力和永不氣餒的行動。所以李嘉誠一有時間就躲在小書房裏,如癡如醉地看書,海闊天空地去考慮問題。即使有很多書他不能看懂或似懂非懂,但他仍能憑他的天賦和聰穎努力去領悟。在書房的小小天地裏,李嘉誠常常做着狀元及第、衣錦還鄉的好夢,他對那些精忠報國的有識之士敬佩不已。

然而美麗與祥和卻是暫時的。

1939年6月,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開始踐踏這片寧靜的土地。整日整夜,日本的飛機對潮州地區狂轟濫炸,寧和而美麗的潮州城成了一片廢墟。李氏一家冒着隨時可能被殺的危險,躲着不時而來的流彈,爬過一道道封鎖線,步行十幾天,一路風餐露宿,歷盡千辛萬苦,輾轉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莊靜庵的家裏。禍不單行,這時候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因勞累過度不幸染上肺病。身爲長子的李嘉誠一邊照顧父親,一邊拼命地溫習功課。他知道父親是給累病的,因此,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以取得好成績,讓生病的父親能獲得一份精神上的慰藉。

爲了給父親治病,李嘉誠一家的生活過得相當清貧。兩頓稀粥,再加上母親去集貿市場收集的菜葉子便是一天的"美食"。全家唯一的希望都寄託在李嘉誠的父親身上,希望他能儘快把病養好,讓全家能度過這一難關。父親沒能熬過那年冬天,還是撒手歸西了。作爲長子,李嘉誠從此不得不眼含熱淚,無奈地結束他的學業出來打工,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父親死後,14歲的李嘉誠被迫離開了心愛的學校用他還很稚嫩的肩膀,毅然挑起贍養慈母、撫育弟妹的重擔。

李嘉誠先在舅父莊靜庵的中南鐘錶公司當泡茶掃地的國小徒。李嘉誠到這裏之後,學到的第一個功夫就是察言觀色,見機行事。他每天總是一個到達公司和最後一個離開公司。

辛苦而困難的3年過去了,當年那個14歲的少年已經長成精瘦但結實、英氣十足的小夥子了。17歲的李嘉誠在一家五金製造廠以及塑膠帶製造公司當推銷員,開始了香港人稱之爲"行街仔"的推銷生涯。

當今世界很多傑出的企業家都從事過推銷工作。推銷是一門十分複雜而且不容易學會的工作。李嘉誠酷愛讀書。每天白天工作之後,晚上他還要買些舊書來自學,學完的舊書再拿到舊書店去賣,再用賣掉的錢買"新"的舊書。這樣既學到了知識,又節省了很多錢。最初,李嘉誠向客戶推銷產品之前,心情總是十分緊張。於是他就在出門前或者路上把要說的話想好,反覆練習,從而成功地克服了緊張的心理。漸漸地,李嘉誠發現自己不僅推銷有術,而且大有潛力。他那與生俱來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十分適合於做推銷員。他總是能憑着直覺看出客戶是什麼類型的人物,並且能馬上了解客戶的心理和性格,從而定好相應的推銷策略。

李嘉誠認爲,在從事推銷工作的時候,必須充滿自信,而且要熟悉所推銷的產品,盡最大努力,設法讓客戶感到你的產品是廉價而且優秀的。很快,李嘉誠成了全公司的佼佼者。但李嘉誠從來不喜歡高談闊論,他認爲從事推銷工作,重要的有兩點:一是勤勞,二是創新。由於出色的推銷成績,李嘉誠18歲就做了部門經理,兩年後又被提升爲這家塑膠帶製造公司的總經理。

走南闖北的推銷生涯,不僅初步形成了李嘉誠的商業頭腦,豐富了他的商業知識,而且也使李嘉誠結識了很多好朋友,教會了他各種各樣的社會知識。同時,在推銷過程中,也使他學會了寬厚待人、誠實處世的做人哲學,爲他日後事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名人事蹟材料14

“逆風的地方更適合飛翔,我不怕千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就像歌詞中唱到的那樣,馬克西姆不放棄自己的信念,在惡劣的環境中堅守自己的夢想,最終成爲一名真正的“鋼琴玩家”。人在旅途就好像漁船在海上航行,總免不了遭受風雨的襲擊。困難的衝擊總會令人感覺難以忍受,但也唯有這樣的衝擊才能使我們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相信這樣的磨礪總會過去,心頭的苦痛也遲早會化作倖福的淚水。不要畏懼前方的路途有多麼黑暗,只要意志堅定,信念就會化作一盞明燈,驅散心頭的所有恐懼。

成功人士的故事五:斯皮爾伯格:從小就是“大導演”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1946年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他從小就是一名“大導演”。12歲時,他成了家裏的“家庭攝影師”,先是用8釐米攝影機記錄家人的生活;不久,就開始試驗各種特殊效果,譬如夜空中的異光、玩具火車的撞毀等;後來更開始編排情節,自己搞起剪輯和配音來。

爲了滿足這位“小導演”的少年夢幻,他爸爸、媽媽和3個妹妹都成了隨喚隨到的免費而忠實的演員。有一次,他母親還用壓力鍋悶煮30罐櫻桃,讓它爆開來,將廚房噴得“血淋淋”,好讓他能拍些“非常恐怖的理想畫面”去參加攝影比賽,而他也真的奪得了獎章。

15歲時,他就完成了40分鐘長度的作品——《無處可逃》,後來又拍了十幾部作品,經費都來自假日打工。

至今,他已3次榮獲奧斯卡獎,並且是有史以來電影總票房最高的導演。

名人事蹟材料15

荷蘭有位名叫楊瑞恩的眼鏡匠,每天都忙着磨鏡片。

有一天,調皮的孩子們把磨好的鏡片帶到二樓去玩。有個孩子把兩片鏡片疊起來看東西,驚奇地大叫着:

“多奇怪呀,那麼遠的鐘樓怎麼跑到眼前來了?”

孩子們輪流看着,一個個都驚奇地叫起來。

楊瑞恩聽到孩子們的叫嚷,跑到樓上來,拿過重疊的鏡片一看,頓時驚呆了:明明是在遠處的鐘樓,怎麼會一下子跑過來了呢?

孩子們的意外發現,引起了楊瑞恩的研究興趣。經過不斷的鑽研和改進,他終於發明瞭望遠鏡。

牛頓從事科學研究時非常專心,時常忘卻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給牛頓做飯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雞蛋放在桌子上說:“先生!我出去買東西,請您自己煮個雞蛋吃吧,水已經在燒了!”

正在聚精會神地計算的牛頓,頭也不擡地“嗯”了一聲。老保姆回來以後問牛頓煮了雞蛋沒有,牛頓頭也沒擡地說:“煮了!”老太太掀開鍋蓋一看,驚呆了:鍋里居然煮了一塊懷錶,雞蛋卻還在原地放着。原來牛頓忙於計算,胡亂把懷錶扔到了鍋裏。

牛頓一人在家中的果園中,由於邊走路邊思考問題,無意間撞到園中的蘋果樹,這時一個蘋果正好砸在牛頓的頭上。牛頓突然從問題中醒悟過來,撿起了蘋果,這時他又陷入一個問題:爲什麼蘋果會落到地上,而不是飄上天空。最終牛頓提出一個最簡單的現象產生的舉世定律:萬有引力。

幾十年前,波蘭有個叫瑪妮雅的小姑娘,學習非常專心。不管周圍怎麼吵鬧,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瑪妮雅在做功課,她姐姐和同學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遊戲。瑪妮雅就像沒看見一樣,在一旁專心地看書。姐姐和同學想試探她一下。她們悄悄地在瑪妮雅身後搭起幾張凳子,只要瑪妮雅一動,凳子就會倒下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瑪妮雅讀完了一本書,凳子仍然豎在那兒。從此姐姐和同學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瑪妮雅一樣專心讀書,認真學習。瑪妮雅長大以後,成爲一個偉大的的科學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年春天,愛因斯坦已16歲了。根據德國當時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歲以前離開德國纔可以不必回來服兵役。由於對軍國主義深惡痛絕,加之獨自一人呆在軍營般的路易波爾德中學已忍無可忍,愛因斯坦沒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決定離開德國,去意大利與父母團聚。

但是,半途退學,將來拿不到文憑怎麼辦呢?一向忠厚、單純的愛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個自以爲不錯的點子。他請數學老師給他開了張證明,說他數學成績優異,早達到大學水平。又從一個熟悉的醫生那裏弄來一張病假證明,說他神經衰弱,需要回家靜養。愛因斯坦以爲有這兩個證明,就可逃出這厭惡的地方。

誰知,他還沒提出申請,訓導主任卻把他叫了去,以他敗壞班風,不守校紀的理由勒令退學。

愛因斯坦臉紅了,不管什麼原因,只要能離開這所中學,他都心甘情願,也顧不得什麼了。他只是爲自己想出一個並未實施的狡猾的點子突然感到內疚,後來每提及此事,愛因斯坦都內疚不已。大概這種事情與他坦率、真誠的個性相去太遠。

標籤:事蹟材料 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