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職業

高職模具設計與製造專業課程設置分析論文

職業2.5W

一、高職模具專業課程設置合理性表徵

高職模具設計與製造專業課程設置分析論文

(一)合理的課程結構

從不同層次分析,課程結構:

一是指不同層次、類型課程間的比例及縱橫關係;

二是每門課程內容結構。宏觀層面,主要從課程形態結構、課程門類、課時比例來闡述宏觀層面課程結構的合理性問題。

1.課程形態結構。課程形態結構是指不同層次、類型課程間的縱橫關係,包括課程的排列順序、課程的類別。課程按照職業發展的邏輯規律進行合理組織,遵循再現、重組、遷移和應用這一職業能力形成的過程規律構建課程體系框架。建立在“技術是科學的應用”“實踐是理論的應用”這兩種哲學理論基礎上的課程結構模式已不適用於職業教育。具體說來,模具專業的課程不再是從基礎理論到應用理論再到技術實踐的順序展開,而是儘可能地與工作結構結合起來,採用學習領域課程模式結構爲優化的選擇。

如果以專業課程、綜合專業課程、學科課程爲例,這幾種類型課程排序如下:

(1)在專業課程中,“應當先開設綜合專業實踐課程,包括見習、學徒實習、獨立實踐等幾門課程,這幾門課程應當從見習到獨立實踐逐步展開;”

(2)“學科課程應當安排在最後開設,其功能在於擴大學生的經驗範圍,促進對技術實踐過程的理解。”[1]

2.課程門類的工作相關性。採用任務模式劃分課程門類,將核心課程圍繞工作過程知識設置課程門類,即開發項目課程或學習領域課程,如學習領域課程,學習領域根據崗位典型工作任務領域的不同進行模塊化,依據學習者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從簡單到複雜、從單一到綜合,以產品、項目、案例、任務爲主題確定教學課題。現以崗位“塑料模具設計”爲簡例,依據學習情境的難度及內容安排學時,在“學習情境”中,通過老師的講解和指導,學生進行理解和具體操作,以“學習情境”爲主,加以理論知識的學習,如職業素養方面的知識及模具工藝方面的知識,以此掌握模具設計這一模塊的知識,根據學生的能力不同,可以進行不同數量學習領域模塊和不同學習領域模塊的學習,以能滿足工作崗位需求爲目的,實現學習、工作就業有效對接。

3.課程門類的縮減。課程門類設置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學生學習精力和時間允許的範圍內進行,注重專精職業能力的培養,就某一兩個工作崗位來開設相關課程,以提高其就業適應能力,使其掌握的知識、能力能夠滿足某崗位工作任務需求(如圖1所示)。圖1模具人才培養模式與就業機制學生甲所學的課程是面向模具設計、模具鉗工、模具管理、產品成型四個工作崗位的,學生乙是面向模具設計、產品成型兩個工作崗位的,學生丙是面向模具鉗工和模具管理兩個工作崗位的,學生甲的就業選擇面要比學生乙和學生丙大,但是由於學生乙和學生丙所學的專業口徑要比學生甲小,因而他們在相應職業能力的精深程度上要高於學生甲。在就業市場,雖然學生甲就業選擇面大,但他在每個可能就業的工作崗位都會遇到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學生乙和學生丙,從而使得其機會實際爲零。因此,可以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及不同學生的能力,模具設計與製造專業面向某一兩個工作崗位來開設相關課程。

4.課程門類的整合性。以項目爲載體按照崗位職業能力整合課程,把相似、相關的課程整合成一門課程。例如把工程力學、金屬材料和熱處理、公差配合與測量、機械設計基礎、機械製造基礎等課程整合爲“機械技術”一門課程;將數控加工工藝與編程、模具鉗工、模具特種加工、CAD/CAM技術應用、模具材料與表面處理等課程整合爲“模具加工技術”一門課程等等。5.課程學時分配。不同類型課程的所佔課時比重均衡,進行合理有效的課時分配。例如,保證一定的選修課時數與合理的實踐課時比例,遵循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使學生多樣化成才,讓學生掌握“必需、夠用”的.理論知識,強化動手能力的培養,促進理論與實踐技能的融合。微觀層面,每門課程內容結構遵循工作邏輯爲中心,按照職業活動邏輯順序,即以系統化工作過程爲構架來組織課程結構。如以特種加工中火花機牀加工模具工件爲例,由收集信息、工藝分析→制定加工工藝→準備起動機牀→放置好模具上模,裝夾電極→輸入相關數據到啓動機牀→測評模具工件→結束(或再加工)。

(二)合理的課程內容

1.按照職業邏輯組織課程內容。專業課程將工作任務轉化爲任務引領的課程,按照工作任務組織課程,擺脫學科體系知識本身的邏輯組織,按照圍繞工作過程組織知識的過程觀來構建課程,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綜合,職業技能與職業態度、情感的綜合。以學習領域課程內容開發爲例,先由工作過程導出“行動領域”,接着對其進行“通用化”處理使之成爲具有普適性(即經教學整合形成)的“學習領域”,再通過具體的“學習情境”來實施,每個學習情境包含多個不同工作任務,通過多個不同工作任務的訓練,把該學習領域的所有知識點都涵蓋進去[2]。讓學生通過完成具體學習情境來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並發展模具專業相關的職業能力。

2.課程內容多元化。高職模具設計與製造專業按照培養人才的規格,處理好模具專業知識、操作技能、職業素養之間的關係,硬技能與軟技能之間的關係,課程內容趨於多元化,開設素質教育課程。在理論知識的掌握或技能訓練方面,注重職業素養(自我控制與管理、人際交流、團隊協作和溝通、團隊組織管理、工作責任心與職業道德、環保等社會責任心、安全與自我保護、批評與自我批評能力、職業精神)的培養,有利於發展關鍵能力,培養學生具備適應工作崗位要求的動手能力、知識素養、職業素養,有利於模具專業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以滿足企業精益生產方式對員工提出的素質要求[3]。

3.校、企共同開發課程內容。“課程是溝通個體與社會的橋樑,其內容不可能來自課程本身,而只能來自外部世界”[4]。課程設置也必須與社會需要的人才規格相符合[5]。通過對模具企業調研,多方參與,明確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設計課程結構、構建課程體系,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加以完善,克服課程內容陳舊、課程缺乏實用性的問題,實現課程內容與企業崗位需求對接及課程內容反映當前模具行業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術、新方法。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的先驅黃炎培認爲“社會化是職業教育機關唯一生命”。並深刻闡明瞭“離開社會無教育”,辦“職業教育是絕對不許關了門幹”的道理[6]。職業教育離不開社會界,只有在與社會企業很好溝通的基礎上,纔能有可持續性的蓬勃發展。

二、高職模具專業課程設置現狀

(一)課程結構

1.課程結構模式的不合理。高職院校模具專業採用知識本位的“三段式”課程結構者居多,有些採用“寬基礎、活模塊”課程結構,而工作過程導向課程在實踐領域的有效存在少之又少。“三段式”課程結構即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寬基礎、活模塊”課程結構是對三段式課程結構的優化,但其課程結構的實質是一致的。這兩種課程結構存在着兩種分離,一是課程結構與工作結構分離,學習內容沒有與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聯繫起來;二是技術課與文化課分離,文化與專業課自成體系[7]。這兩種分離使得各類課程搭配不合理、不能相互支撐,同時也意味着理論與實踐處於二元分離狀態,使理論知識未能在實踐中及時得到融會貫通,也未達到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學生最終不能學以致用。

2.課程門類偏多。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模具設計與製造專業開設的主要課程有:理論課程(大學英語、政治、機械製圖、機械設計與製造基礎、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塑料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衝壓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數控加工工藝與編程、模具鉗工、CAD/CAM技術應用等)、實踐課程(模具鉗工實訓、模具測繪與拆裝實訓、數控機牀編程與操作、專業工種實訓與考級、畢業設計等)。對於高職教育該專業學生來說,在2~3年的時間內完成如此多門的課程學習,會造成學生學制時間壓迫感明顯,課程壓力大,不利於學生掌握精湛的技能,形成良好的素養。

(二)重理論輕實踐

對於模具專業,存在着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表現爲兩種情況:“一是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比例失衡;二是課程內容不是按照工作任務邏輯組織而是按照學科知識邏輯組織,多是原理性和基礎性的理論知識。”“由於傳統職業教育觀念沒有充分實現向現代職業教育的轉變,傳統的學科本位課程理論深厚的思想基礎,仍影響着現代職業教育的實踐領域。”[8]課程安排以學科爲導向,課程內容缺乏實際工作案例支撐,實踐課時不足,實訓流於形式,重視學術,重視知識的傳授而輕視動手實踐的培養。而模具專業的主幹課程是綜合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過分關注學科知識體系的傳授而忽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強,而評價職業教育的好壞,學生的職業動手能力是評價其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職業動手能力不足難以將知識應用於生產實踐,就會導致畢業生受到社會的冷遇。

(三)課程內容

1.課程內容單一。課程內容重點集中在專業理論知識上或者技能訓練上,忽略了職業素養的培養,導致單純理論知識課程或者技能訓練課程過多、課時過長,違背了職業發展的邏輯規律,不利於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關鍵能力的發展。在精益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模式下,勞動方式爲動手、動腦結合,勞動組織形式以工作團隊或小組爲主要的形式,這樣技術工人既要具有崗位適應能力,又要具有創造性解決任務的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溝通能力、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綜合能力[9],因此,目前模具專業課程設置內容單一的現狀是難以適應企業發展的。

2.缺乏企業參與。在高職院校中,開設模具設計與製造專業的院校不在少數,每年也爲社會培養大批模具技術人才,但在質量上卻沒達到用人單位的需求。主要在於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存在單方面的行爲,沒有充分與企業溝通、合作,沒有按企業的意願培養學生所需的知識與技能、開設相應的課程,沒有充分調研企業相關崗位的能力需求,課程設置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不強,導致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與企業的實際需求不同步,無法適應實際工作崗位的需要,人才培養的質量與用人單位的需求之間存在差距,無法滿足企業的用工需求。尤其在這個產品開發週期短,產品更新換代快的時代,由於未能及時吸取該行業的新工藝、新方法、新技術、新裝備,使得模具專業課程設置上存在着理論與實際脫節的現象,沒有反應當前模具行業新發展知識,內容脫離了現今迅速發展的客觀實際,例如,採用計算機技術輔助進行模具設計、加工製造已經成爲現代模具生產的主要手段,讓學生通過完成具體項目來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和設計與製造,培養實踐技能,並發展職業能力。

三、合理設置高職模具專業課程的路徑

(一)堅持市場需求爲導向

職業教育的職業性、社會性兩大特點,要求職業院校學生要以就業爲直接目的,職業教育辦學必須與社會發展相適應[10],課程設置堅持市場需求爲導向,課程內容要與模具行業、企業需求緊密結合,與職業崗位(羣)掛鉤,即以市場需求爲邏輯起點,以工作過程爲導向,培養學生複雜的職業能力。要求模具專業教師在對模具企業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確定培養目標,明確學生就業的職業(羣)或崗位(羣),再通過召開企業實踐專家訪談會,對模具專業對應的社會職業工作過程進行分析,確定出本職業的典型工作任務,進一步歸納出行動領域,將行動領域轉換配置爲學習領域課程。高職院校需要不斷地、積極主動地與模具行業企業進行溝通,瞭解所需人才類型及人才知識結構、能力需求、職業素養等,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並將市場需求落實在課程目標的設置中[11]。

(二)基於學情分析

模具專業課程設置僅從模具行業、企業需求,個體就業角度考慮,會導致個體陷入某種狹隘的發展軌道,成爲經濟發展的工具[8],因此,合理的課程設置也需要從學生的角度考慮,以學生爲中心,符合職業發展的邏輯規律,開設合理的課程門類,對工作過程知識進行教學處理,使得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能力條件下能夠掌握,增強學生就業能力,提高學生職業素養。開發學習領域、項目、任務引領等課程,讓學生全程參與其中,激發學生學習動機;重視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重視學生自我管理學習[12],提高學生的自我約束力。

(三)有效的課程支持系統

對於高職院校,合理的模具專業課程設置,必須有相對應課程支持系統作保證。具備“雙師”素質教師條件及與工作過程導向課程相配套的實訓基地。目前,工作過程導向課程理論和實踐的綜合化要求超越了教師的平均水平,職業院校實踐教學基地多是根據學科課程設計的,難以滿足學習領域課程實施的需要[13]。學校要加大投入和改造,提高師資水平,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設符合課程需要的實訓基地。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建立“雙師型”教學團隊是高職教育工學結合、實現人才目標的客觀要求。使教師有機會到企業參觀實踐,瞭解企業實際情況,產、學、研相結合,着重培養一批具有“雙師”素質的模具專業帶頭人和骨幹教師,並形成一大批專兼結合具有“雙師”結構特徵的專業教學團隊。在實訓室建設方面,配備與課程相應的工具、機械設備,建立模擬仿真模擬企業模具車間,引進現代化的實訓教學軟件,把實訓室建設成爲教、學、做一體的教學場所,充分發揮其培養學生職業技能、職業意識與職業品質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