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演講稿

論語演講稿(15篇)

演講稿2.43W

演講稿可以幫助發言者更好的表達。隨着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很多地方都會使用到演講稿,那麼你有了解過演講稿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演講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演講稿(15篇)

論語演講稿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語錄,它流傳了2500多年,一直被奉爲中國文化思想的淵源,影響着世代中國人。它的經典語句,每一箇中國人耳熟能詳。“ 溫故而知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讓現代教育越來越重視經典教育,越來越注意到古代文化對人生的影響意義,所以,我們國小生從小讀 《論語》,意義重大。

《論語》,是孔子思想的典型代表,它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許多方面,雖然是一問一答、零零碎碎的片語,好像沒有什麼邏輯性,但是認真研 讀,深刻領會,其內容非常豐富,言簡意順,無所不包,博大精深,也是教學最重要的經典。宋代的開國宰相趙普自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由此可見《論語》 的歷史地位,《論語》之真理穿越千古、深入人心。

誦讀《論語》原文,對於我們國小生來講,由於文言相隔久遠,有些困難,一時難以弄懂。但是,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也讓我們感受很深,有所啓迪 ,有所受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正如於丹把《論語》比做溫泉,她說,北方一個以溫泉著稱的小城裏,有一口問病泉,據說 任何人舒服地泡進去,就能悉知自己身體的病,有關節炎的,有胃病的,有皮膚病的……洗掉一層,如蟬蛻皮一般……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論語》的第一篇就是關於學習的.問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爲樂事,反映出孔 子一生學而不厭,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在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智慧可以改變命運,因此,經常學習新知 識,溫習老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快的事情,我們要養成時時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偉大的話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啊。學問從學習中來,能力從實踐中來。學而常習,習而常學,便可以海闊天空般事事無礙。而今天觀看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更是令自己開見識大長。

不僅如此, 其實在以前,孔子與孔丘一直在議論並流傳着一個字:“仁”這雖是一個字,但它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疑問喲。人們最終解決了這個“迷”。“仁”可 以想爲一個人心如大海的慈善之心;也可以認爲一個人堅持不懈的努力;更可以作爲一個人對一件事的渴望之情……

孔子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修煉的一生,境界越高就越注意學習修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 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說孔子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七十歲隨心 所欲不越規矩“。孔子自述了一生學習和修煉品性的過程,從求學、立身和思想境界的不斷提升,不難看出孔子也非天生的聖人,自己的知識和修養在學習中提高, 良好道德的養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從自我約束到隨心所欲,思想和言行的高度統一。已經達到了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此所謂慎獨,就是一個人獨處時候也能做 到只做好事,不做壞事。這也使我們懂得了偉大來至與平凡的道理。

通過於丹老師對《論語》的講解,使我明白了許多爲人出事的道理,彷彿達到了進入到了書中的境界。直到現在,《論語》中的內容還讓我難以忘懷。

《論語》的內容真豐富啊!希望同學們有時間多看看。身爲國小生的我們,仔細閱讀《論語》一定會讓我們憧憬的童年變得跟《論語》一樣豐富多彩!

論語演講稿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今天,我讀了”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意思是”孔子說:學習好像生怕趕不上,又害怕把學到的東西丟掉了。“

配的`啓蒙故事是《映雪讀書》,講的是孫康小時很愛學習,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很想夜以繼日地攻書,可家時貧窮,沒錢買油點燈,一到天黑就沒辦法學習了 ,特別是到了冬日,漫長的黑夜他有時很難入睡,實在沒辦法,他只好白天多看書,晚上睡在牀上默默背誦。一天夜裏,他一覺醒來,忽然發現窗外透進幾絲白光, 他開門一看,原來是下了一場大雪,到處一遍白茫茫的,他突然靈機一動,能不能借着雪光讀書呢?他急忙回屋拿來書,藉着雪光一看,字跡很清楚,比一盞小油燈 還強。從此以後,孫康經常夜裏蹲在雪地裏映着雪光苦讀,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在書裏,不覺得寒冷和疲倦,孫康刻苦攻讀,終於成了著名的學者。

我想孔子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學習不能放鬆,一放鬆就要退步,必須有危機感,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加努力地學習,新東西學的更快,學過的東西記得更牢。啓蒙 故事裏的孫康就是這樣做的,在那樣苦的情況下攻讀,所以能成爲著名的學者。我們做爲學生就更應該向他學習,何況我們現在的條件這麼好,根本不用受那樣的苦 ,沒有理由不好好地學習。

論語演講稿3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我是來自弘毅廳的趙春瑩,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打開成功大門的鑰匙》。

來到岔中已一年有餘,在這一年裏我時時刻刻被論語感動着,我們一起看論語、背論語、議論語…,感受着溫馨的校園文化,體驗着中華經典文化的博大精深,論語伴我在岔中茁壯成長,爲我打開了幸福學習、通往成功的大門。

說到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論語》裏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第二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爲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40人的班集體裏,就有籃球場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自己身邊的這些平凡的同學學習,就像置身於萬傾綠田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

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爲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爲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在以後的八年級學習中,我們要走入生本課堂,這就要求我們更要尋找自己的“老師”,虛心地像他們請教,積極參與小組學習討論,取長補短,不斷進步。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偉人的至理名言。我國革命家徐特立,在法勤工儉學時,已是名字響噹噹的教育家了。但這位四十開外的名家卻甘當國小生,向法國小孩子學法語;還有我國著名詩人白居易雖著稱詩聖,但每寫一詩,都要向鄰居老婆婆徵求意見,她聽不懂的地方修改到她聽得懂爲止;又如我國西漢傑出的史學家司馬遷,爲了完整寫好《史記》,便到各地遊歷,向平民百姓虛心請教,最後寫成《史記》……

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目不識丁的老婆婆當然也沒有白居易那樣的'才華;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我們作爲一名中學生更不能不會裝懂,而應多向同學、老師請教,紮紮實實地學好文化知識。

所以,只要你能參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些亙古不變的真理,並真的這樣做了,付諸實踐的你就獲得了打開成功大門的鑰匙。

《論語》裏還有太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大智慧。我慶幸是岔中的濃濃書香浸潤了我。讓我深深感到來到岔中是幸運的,因爲有國學經典的薰陶;來到岔中是幸福的,因爲岔中校園充滿了濃濃的書香。就讓我們在經典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感悟真理,縮短歷程,真正建立起來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吧!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論語演講稿4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大家好:

我們剛剛學習了《論語六則》,其中有這樣一句:“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這一句話,不長,卻涵蓋了我們的人生。年幼時便要立志於學,稍長些就要學有所成,立家立業。但學成不是理想的結束,它開啓着閃爍智慧光芒的四十歲。五十歲,我們已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但仍要努力作爲,即使已不再像年輕時一樣拼命追求最終的結果。六十歲,我們已經可以虛懷若谷,淡然面對他人的批評與斥責。等到了七十歲,人生的境界已變的自由而又合理,專屬於自己的最高境界,需要我們用一生去磨練,去追求。而孔子偉大的品格,也便可以由這句話得知。他一生都在追求一個更加完美的人生。他爲之奮鬥不止的,就是這樣一種雲淡風輕,就是這樣一種循序漸進,就是這樣一種聖人的品格而不是事業。

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這樣一種不可逾越的時光界限,對於我們,也是如此。即使下一秒有再多繁花盛開,我們也得先將這一秒的小草採摘;即使下一秒是無邊黑暗,我們也不可能跨越它去尋找光明彼岸。人生,自然不能違背了發展軌跡。正確的時候,做正確的事,才能按照客觀規律,一步一步走下去。人生的意義,不在於你是否功成名就,不在於你是否爲社會作出了驚天動地的貢獻;更不在於你的經歷是否轟轟烈烈;而在於你是否在應該做某件事的時候,用盡了全力去做好它;在於你是否遵循着規律,沒有讓不該發生的事情發生在最美的歲月裏,在於你是否做到了對於自己做的事情無愧於心,因爲他們被安放在時間的模子裏是那樣的恰到好處。換句話說,一個人,如果年輕時不學習,不努力,等待他們的將會是更大的失敗。風華正茂,意氣風發時不進步,難道要等到四五十歲了才拾起理想,期待奇蹟發生麼?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曾說:“生活的目標是使生活合乎於自然規律。”對於我們的人生來說,什麼是自然規律?孔子已給了我們答案。遵循規律生活,並不是不求創新,只知道一味的按照既定的程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行走;也不是看破紅塵,抱着無所謂的態度聽天由命,而是啓發着我們在某段特定的時間內,除了做特定的事去推動人生的車輪向前走以外,別無選擇。你還是要銳意進取,還是要不懈努力。命運爲每個人安排好了相同的軌跡,但絕沒有兩個人的人生是完全相同的,因爲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走法,上天拓的'路很寬,走着走着,人和人就有了差別,但只要你遵守了生命發展最基本的規律,每一種活法盡頭都是一個春暖花開,鶯歌燕舞的世界。但如果你在某一時間,做了這段路上不該出現的事,等待你的,只能是深淵。這,纔是孔子告訴我們的,如何堅定地走在人生的旅途中,讓每一步都踏實且井然有序。

人生,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它更是一個美到極致的過程。同時,這一過程,也必須是一個隨着年齡的不斷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想要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我們就要注重腳下踏上的每一步。這,求不得別人,更急不得自己,語言無法描述的境界,還得要等到時間的洗禮,那麼,就讓我們,從志於學做起。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論語演講稿5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論語》這一本書是孔子與他的弟子們的語錄結集,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它的核心內容是仁、義、禮、智、信。其中”仁“是人格的'最高境界。

《論語》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如果沒有長久的打算,就肯定會有現在麻煩。那一次,我是切身體會到了。

那天下午數學課上,老師讓我們趁下課的時間趕快把剛剛課堂上講的練習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頁寫完,而且必須在下午的第三節課之前交給老師。說完 ,老師快速走出了教室。

我拿出數學練習冊正準備寫,籍展鵬拍一下我的肩膀,說:”走,咱們去操場上打籃球。人都叫好了,就差你了。“我說:”數學老師佈置的作業我還沒寫完呢 ,你寫完了嗎?“”寫什麼寫,老師不是說第三節的時候才讓交的嗎。現在才第一節課,第二節下課不是還有四十分鐘的活動時間嗎,那時候再寫也能跟上。“我一 聽,也是,四十分鐘足夠能寫完的。於是便和籍展鵬下去打籃球了。

第二節是英語課,下課鈴響起的時候還有一些練習題沒講完,老師沒讓下課,拖堂繼續講。這一講就是幾十分鐘,一下子講到了第三節上課。

結果可想而知了,因爲我沒有完成作業被數學老師嚴厲地大批特批了一頓。都是因爲自己當時沒有考慮好,現在麻煩了。

從那以後,每天下課我就拋開一切雜念,立刻寫老師佈置的作業;如果沒有作業,我就自己先向後預習。再也不敢拖沓了。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中的這句話讓我感受頗深,受益無窮。

論語演講稿6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在這個長達3個星期之久的寒假裏,我讀了一夲國學經典——《論語》。正像它的題目一樣,古代大文學家孔子用自己獨當一面的方式論述了“語”這個字。

打開《論語》,我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了一個充滿睿智的鮮活的人正向我們昂首走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個影響了中國兩 千年教育文化、社會禮儀、文明道德的偉人,他留下了許多供我們對生活、對學習永久反思並值得借鑑的文字。他的言行論及了孝道、治學、立德、爲政,他的思想 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儘管他的思想言論尚不全部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完全相吻合,但足可以成爲一面鏡子, 供後人們照出自己的面貌。

剛開始讀之品之之時,我覺得那些滿是“之乎者也”的句子和段落乏味之極,就像老和尚那樣念着無聊的經,但逐漸逐漸我被孔子的儒術渲染了。孔子注重的是 孝、學、德,而那些金錢與名義,在他的眼中只不過是糞土罷了。他的地位在文學界上很高,卻不是官場上的追獵者,他只不過是一個老師、先生,不斷以實踐教導 堂下的衆弟子。

在《論語》中,多次談到自省的問題,要求孔門弟子自覺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改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錯誤。這種自 省的道德修養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鑑的地方,因爲它特別強調進行修養的自覺性。

在《論語》中,孔夫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 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 ;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 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 僅安於貧賤,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也不會因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這就是孔 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論語》是文化經典之一。它是從生活中來的,也應該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我們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實踐它。今天我們讀《論語》,要做到繼承吸取其精 華,並賦予它新的時代內容,以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意識、責任感和使命感,這纔是學習、研究《論語》的現代價值所在。

論語演講稿7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寒假裏,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論語》。

《論語》一共有20章,是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一本書。它主要講述了人與人如何相處、如何勤奮學習、如何在社會上努力奮鬥和如何孝敬父母的一本書。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學而第一“裏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這句話。

在人生的道路上,朋友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光憑自己單薄渺小的力量是遠遠不可能創造出大事業的。由此,我想到到了管仲和鮑叔牙的友誼故事。

管仲和鮑叔牙小時候是一對好朋友。管仲小時候家裏很窮,所以常常偷鮑叔牙的錢,但鮑叔牙不但不記恨他,反倒對管仲更加友好。幾十年過去了,管仲在爲公子糾爭奪王位時差點殺死公子小白。在公子小白繼承王位時,鮑叔牙也成了宰相。鮑叔牙不計前嫌還推薦管仲,可見鮑叔牙的心胸是多麼寬廣呀!

還有一個是有關伯牙和鍾子期的友誼故事,當琴師伯牙在荒山中彈琴時,樵夫鍾子期竟然能夠聽出”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十分高興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但是鍾子期死後,伯牙再也找不到知己了,便摔掉琴,發誓不再彈琴。可見在一生中友誼是多麼可貴,多麼重要呀!

這些事例讓我想起了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小董來我家玩,一開始我倆還相處挺好的,也合得來,但沒過了幾天,我們便經常爲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吵得天昏地暗,不可開交。最後,媽媽告訴我們倆要團結友愛,才能做好每一件事,還告訴我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過了幾天,我的朋友小楊來我家作客,我吸取了教訓,與小楊開心的度過了一天。在生活中,友誼真是無處不在,只有在經歷磨難後,才能真正體會到友誼的珍貴。

讀了《論語》,我受益匪淺。它教育了我怎樣與朋友交往,我一定要把小主人做的更好。

論語演講稿8

大家好:

以前是不喜歡讀《論語》之類的”古董“經典書籍的,覺得生澀難懂,也不符合時代潮流。而這個寒假,卻對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愛不釋手,不僅是因爲他把《論語》很好的詮釋出來,也因此讓我改變之前錯誤的想法,對中華名著產生了濃厚興趣。

看楊先生的這部書,打開來馬上就能瞭解到楊先生治學之嚴謹,對於研究之認真。《論語》中的文字,他不會隨意解釋任何一個字,如果不把這個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會寫在註釋中的,所以,常常會發現,在註釋文字中,關於一個字的解釋,楊先生需要引經據典,甚至還要講上一段故事,然後才告訴你,這就是他如此翻譯這段文字的原因。可見,他對於這本書所傾注的心血是現在很多所謂教授所不能比擬的。

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孝道方面,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爲人之本。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爲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矗”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爲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爲我們良師益友。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我們不要把《論語》放在一個神的位置頂禮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腳下踩上兩腳,這本書是中華民族承繼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們不能輕易把它忘掉,因爲我們的血管中流着《論語》的血,而之所以是中國人,《論語》是我們的根。

論語演講稿9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國學經典》

“論語者,二十篇;羣弟子,記善言……”聽,這是我們任灣國小的學生在誦讀。這稚嫩的童音,讓我的思緒飛揚。不知不覺中,我跨越時空,走進了兩千多年前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去聆聽他的諄諄教誨、去感受他的人生智慧,去追尋他的敦厚之風。

孔子關於學習的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爲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很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爲我們良師益友。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們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擇其善者而從之……”。

《論語》裏有太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大智慧。我慶幸是任灣的濃濃書香浸潤了我。讓我深深感到來到任灣是幸運的,因爲有國學經典的薰陶;來到任灣是幸福的,因爲任灣校園充滿了濃濃的書香。

國學的經典,華夏的輝煌,成就了偉人的不朽,締造了民族的昌盛。國學文化,是華夏民族的靈魂,是炎黃子孫的精神脊樑!讓我們一起誦讀國學經典,傳承中華文化,讓中國這條龍騰飛在世界東方!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論語演講稿10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今天,我終於讀到論語的第8篇了,回想着原來讀的辛苦。有許多字不會讀,都要一個字一個字的查,字典翻都翻得想吐。雖然前面很辛苦,但吃得苦中苦方爲人 上人嘛。孔子的仁和禮都在我的心底紮下了深根。正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從課前導讀上也讀到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不論社會地位高低貴賤,每個人都應有受 教育的機會。

我讀論語時發現了一句話:子曰: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以爲並沒有什麼大的 含義便直接看譯文了。譯文上是這樣寫的:孔子說: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做學問;三十歲時說話辦事的有把握;四十歲時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 ;六十歲時凡聽到的都能辨別是非;到了七十歲時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我從這句子中隱約體會到一個含義。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着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 程分爲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悟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身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爲一的階 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 ,要進過長時間的鍛鍊和學習,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的遵說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 都是適用的。

《論語》是一本好書大家好好讀吧,我相信大家。

論語演講稿1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這個寒假我讀了論語這本書,雖然不是很複雜的古文,但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該說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言論,大多關於學習,最適合我們國小生閱讀。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並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着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穫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爲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只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昇華了。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後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衆多經典古文中較出色的一部,經常品讀古文,不僅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

論語演講稿1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編撰而成。包含着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是經典中的經典。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是論語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則,它的意思是:後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離開自己房子,便敬愛兄長;寡言少語,說則誠實可信,博愛大衆,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後,有剩餘力量,再去學習文獻。孔子認爲,弟子首先要懂得孝悌、謹信、愛衆、親仁,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如果還有閒暇時間和餘力,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爲中心,重在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對於知識,則放在第二位。

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爲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佔第一位的。古人也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懂得孝的做人之道。

古時候,有一則關於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子路小時候家裏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裏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久滿足父母的這的要求了嗎?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揹回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了疲勞,鄰居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可見,孝道在炎黃子孫心中的地位了。

孝,是孔子提倡的美德,父母生我,育我,作爲子女,怎麼不做到孝呢?小時候,父母有好吃的東西,總會讓給我們吃;我們長大了,能承擔一些家務活嗎;父母交代的事我們做到了嗎?在父母生病的時候,是否去關心他們了嗎?這些看上去的小事,捫心自問,我們做到了嗎?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給我感受最深的語句。不僅如此《論語》也是經典中的經典,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閱讀《論語》我受益匪淺,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做人的仁德,以及品味哲學的思想情操。

論語演講稿13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仁人,孔子對它的解釋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人首先要自尊自愛,自己要有奮鬥目標要有追求,其次纔是推己及人,推生出愛人之心,幫助別人到達他們的理想。孔子對仁人的要求很高,他的學生輕易夠不着這樣的頭銜。仲由、冉求和公西赤是孔子3000學生中的得意門生,但是孔子對於他們的評價卻是:”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爲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說他們雖然都是治國懂禮之才,可以駕馭一方之土,但是均夠不上仁。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所說的.仁不是本事而是德行,一個人不管本事有多大,能力有多強,如果不能夠推己及人,仁而愛人,都不能稱之爲”仁“。仁人要有一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氣魄,以自己的德行來收納聚集人才。

論語演講稿14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這個學期,我們背了一本國學金典名叫:論語。俗話說,背一本論語,管理天下都用不完。當然,我雖然只背了半本,但卻讓我受益深淺。

給印象很深的是這一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君子看中情誼,而小人看重利益。人不能總是看中利益,友情比利益更加重要,利益只爲了自己,而 友情卻可以和大家分享。

當然,這一句的道理也很深: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意思是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說話時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不要用自己的言語誤傷了別人, 行動快捷對自己的好處也很多。

然而,還有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賢能的人就要向他學習,見到不賢能的人就要做自省,反省自己,不讓自己也犯同樣的錯誤。

放於利而行,多怨的`意思是 如果一切都依照是否有利於個人私利來行事,就會造成別人對自己的怨恨,所以做事之前也要爲別人找想。

這就是在我背論語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幾則。

論語演講稿15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昨日午後,一縷陽光躍進窗戶,停留在沙發的扶手上,給人一種暖意。閒來無事,沏上一杯清茶,在書架上取了一本《論語》依偎在沙發上翻看起來。

《論語》這本書,篇幅並不大,而且都有註釋,所以看起來並不難懂,其中一文如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優也。“註釋是:孔子說:”對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求,聽到好的事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讓我看了之後,思緒拉長了。

孔子作爲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在《論語》裏的中心思想講的其實是做人的道理,比如”現在的少數人無德無能,卻貪贓枉法,禍害民衆,不正是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嗎?又比如現在的少數人,聽到好的事或能幫助別人的好事也不去做,發生了假、醜、惡的事情也不去指責,令其改正,不正是”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嗎?這些事情也都是現今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希望發生的又十分擔憂的事情,不正是”是吾憂也“嗎?

孔子在古代就有”是吾憂也“之想,而我們生活在現代的人爲什麼不能消除”吾憂之事“呢?共建一個和諧美好的家園呢?品味《論語》如這縷縷陽光,給人以光明和溫暖。

標籤:演講稿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