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讀後感

心理學2.34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發展心理學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發展心理學讀後感
發展心理學讀後感1

心理髮展指從動物到人類的心理演變過程。個體心理髮展指人類個體從受精卵開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整個生命中心理髮生和發展的過程。發展心理學研究的是個體從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髮展現象。我所學到的包括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的認知發展和社會發展以及各個時期心理衛生方面的知識。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我也對自己的氣質,性格,情緒特徵等方面有了更深一步瞭解和認識。同時,我也結合已有的經驗,加深了對發展心理學的理解。

人心理髮展的第一加速期是從出生到幼兒期,第二加速期是青春期。由此可見,我們不應該忽視嬰幼兒的教育和培養。同時,人到了青春期,是心理髮展最快的時期,不能錯過了學習和自身發展的最佳時機。平時,我們都發現3,4歲的孩子很難管,青春期的孩子很叛逆,其實是因爲這兩個時期都是人心理髮展的反抗期,是人成長的必經過程。作爲家長和教師,這一時期將是教育和培養的重要時期,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每個嬰兒都需要建立對母親的依戀。國外有項實驗,在一個用鐵絲做成的猴子上套一個奶瓶,然後再拿一個毛茸茸的猴子玩具放在一個剛出生的猴子旁邊,實驗證明,這個猴子除了餓了會爬到鐵絲做成的猴子身上喝奶,平時一直依偎在玩具猴子的身邊,因爲玩具猴子更具有母猴子的身體特徵。由此可見,母親親自養育孩子是很有必要的。現在很多孩子都是保姆或者奶奶輩帶大的,因而爲孩子的性格缺陷埋下了很大的隱患。

直面孩子青春期的躁動。很多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情緒波動大,有的出現了“早戀”,家長和老師都會覺得頭疼。這也是人心理髮展的正常表現。面對情緒波動大,反叛的孩子,家長和老師都不能“硬碰硬”,要多理解,多體諒,要和孩子建立朋友式的和諧關係,幫助他們度過難關。“早戀”其實和孩子的性發育有關。我們要和孩子直面性發育的問題,要注意引導孩子,把旺盛的精力轉移到學習和體育運動上來。如果學習不好的孩子,可以把注意力引導到其他興趣愛好上來。假設孩子真有“早戀”現象,家長最多的應該是給予理解的態度,同時要教育孩子從一生幸福的角度看問題,必要的時候還應該告訴孩子一些避孕的方法,但是要注意“告訴”的方式。

讀這本書,我學到了很多,一本好書需要反覆讀。只有反覆閱讀才能更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發展心理學讀後感2

發展心理學研究個體從受精卵開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過程中心理髮生髮展的特點和規律。

這是不是說明,個體從受精卵到出生之前就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心理呢?至少胎兒發展到後期應該是有部分的心理的。或許這段時間的心理由無到有也是人類心理進化的縮影呢。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活動和行爲的科學

我國心理學家張春興認爲:“心理科學是超科學的科學”。因此,在進行心理學研究時,人們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的外部行爲上。

行爲與心理的關係:首先,人的行爲很明顯要受到心理活動的支配。外部行爲乃是人的心理活動的直接表現,認知、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及整個人格對行爲又有很大的影響。其次,人是有意識的高等動物,人的心理非常複雜,人們可以有意識地掩蓋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動,甚至表現出一些與內心不符的外部假象。最後,人的心理的複雜性、外部行爲的多變性並不能使心理活動成爲神祕莫測、不可捉摸、無法研究的東西。

通過比較長的'時間,全面系統地觀察或藉助儀器分析,我們仍然可以對一個人的心理有所理解。

對於心理的認識,以及對於意識與行爲之間的關係,心理學家(至少是中國的)比較遵循唯物主義的觀點,認爲大腦是心理的物質基礎;認爲行爲是意識的外顯表現;認爲心理可以分析。但是以我的觀點看,認爲心理是由物質決定的或者過度神祕化心理(靈魂),都不是很全面。心理之中,既有有生物基礎的部分,也有一些部分是物質之外的。

如果把心理活動分成不同層次,在不同水平上加以研究,心理學可分爲實驗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理論心理學等。如果把心理學按其應用範圍加以研究,心理學又可以分爲教育心理學、臨牀心理學、工業心理學、商業心理學、醫學心理學、法律心理學、軍事心理學等。

我們心理諮詢行業的各種“大師”的課程,放在這個體系中,寥若星辰。

人的個體發展離不開種系的發展。所謂種系心理髮展,指的是從動物到人類心理演變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兩個過程:一個是動物心理的進化過程,一個是人類心理的進化過程。

廣義上來說,發展心理學是研究種系和個體心理髮生與發展的科學。狹義發展心理學就是個體發展心理學。

現今人類的心理必然有動物心理和早期人類心理的遺存,這部分就是集體潛意識。

標籤:讀後感 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