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優秀]積極心理學15篇

心理學3.13W

積極心理學1

進入21世紀以來,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出現,與傳統心理學注重人類的消極面不同,積極心理學倡導研究和探索人的積極的品質,主張挖掘人性中的積極因素,通過不斷地激發人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使人類獲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優秀]積極心理學15篇

主張用科學的方法發現那些有利於個人、團隊、組織繁榮的因素。積極心理學爲高職學生教育管理乃至整個高職教育,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和認識視野,爲培養人格健全服務社會的高技能人才提供依據。

高職院校作爲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陣地,其培養目標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實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職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職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織部分,科學、規範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實現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

隨着我國高等教育的轉型,高等職業教育在招生數量和辦學規模上都發生了突破性發展,但由於多種原因,高職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遇到了困惑,積極心理學的出現,爲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創新思路和創新發展,帶來了機遇,給了很大的啓示。

1 關注學生積極的人格品質形成

傳統的消極心理學過多的關注了人類心理和行爲的負面的、消極的、病態的'一面。受消極心理學的影響,以往的高職院校的教育管理者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了高職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認爲高職學生由於錄取分數很低,素質差。於是給學生貼上“問題學生”的標籤。積極心理學關注人的積極的品質特徵,付出愛和承擔責任的能力,勇氣、人際交往技巧、審美情趣、堅韌、寬恕、創意、遠見、信仰、有天賦以及智慧。提倡對個體或社會具有的問題要做出積極的解釋,並使個體或社會能從中獲得積極的意義。

從積極心理學出發,就會發現高職學生身上存在着自主性強、渴望獨立、願意接受新事物、富有創造力、積極樂觀、熱情向上、樂於助人、善於動手、承受挫折的能力強等優秀品質。作爲高職院校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善於挖掘學生身上的優秀品質和向上的潛能,不斷地激發學生內在的積極力量,有效的利用這些積極的情感和力量,從而最大限度的促進學生積極品質的形成

2 關注學生形成積極的情緒和體驗

傳統心理學過多的關注了學生的消極面,作爲管理者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應對學生的行爲問題上,管理停留在表面化、形式化,管理觀念落後、模式單一,手段陳舊,效果不佳,管理者疲於應付,學社叫苦連天。在管理模式注重用嚴明的制度、行爲的限制、批評、懲罰等手段,使學生常常處於消極情緒之中。積極心理學認爲認識培養個人積極品質的途徑就是增加個人積極情緒體驗。

大量的研究也表明,積極的情緒可以提高人體的機能,能夠促進人的活動,能夠形成一種動力,激勵人去努力,而且在活動中能夠起到促進的作用。在積極心理學的思想中,人及其經驗是在環境中得到體現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影響。快樂的來源與友誼、緊密的親屬關係、合作性聯盟等分不開的。一個成長與周圍充滿着愛、支持、讚許的環境中的學生,他們更多地體驗到的是關懷和支持,他們更容易形成自信、積極向上的品質。反過來,如果生活在批評、否定、限制、暴力、的環境中,學生更容易形成順從、壓抑、自卑、反抗的品質。作爲高職學校學生管理者,關注學生羣體的社會環境條件(家庭、學校、社會),爲學生創造積極的情緒體驗,有利於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3 激發學生自我管理的主動性

積極心理學將人類看作是自我管理、自我導向,並具有適應性的整體。目前我國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但由於高職教育歷史短,大多數高職院校是由中專升格或幾所中專合併而成。

但在管理中,往往把視學生爲管理的客體,過分的強調管理者的權威地位,制度的作用,而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在管理理中的作用,學生自我管理是一種被動的自我發展模式,學生的自主性得不到開發,壓抑了學生自我管理的積極性,同時也失去了自我管理相應的技能練習機會。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倡導高職學生自我管理以謀求個體的幸福爲出發點和目的,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強調培養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及責任意識,主張讓學生真正成爲自我管理的主體,使自我管理的主體、客體以及過程得到統一。

學校的管理者要轉變自己的角色和智能,鼓勵倡導支持協助學生建立自身的資源管理模式,鼓勵學生了解自身的優勢與劣勢,制訂長期和系統化的能力培養方案,提高學生目標管理、情緒和壓力管理、時間管理、人際交往等積極資源管理能力,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和人生規劃。

4 建立積極有效的組織管理結構

積極心理學從羣體層面看,主要研究積極的組織系統,它涉及公衆的品質。包括一個人的社會性、利他行爲、對待別人的寬容和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和成爲一個健康的家庭成員。積極心理學提出了積極預防的思想,主張前置式的管理策略。認爲學校管理在預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進步是來自於在學校內部系統地塑造各項優勢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

從積極心理學出發,高職院校管理的着眼點應從過去的管理舉措變成了激勵和引導,努力創造一個能夠促進學生自身的積極品質和正面思考的綜合制度,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和自我發展目標,爲學生創造幸福的發展環境條件,用激勵的手段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緒和體驗,培養學生積極的人格特性,創造力、培育學生的正向力量;

用對積極的力量培育與強化來取代對學生的缺陷修補;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及找到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對學生更多的持接納、鼓勵、尊重的態度去激發學生的才華和潛力,給予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給予他們自由選擇的機會,促進學生改變,發揮學生正向或積極的潛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積極心理學爲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視野,作爲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樹立積極心理學的思想,改變傳統的學生觀、人才觀、教育觀、管理觀。

要更加註重學生情感及體驗,讓學生更快樂、更幸福、更自信、更樂觀的去學習去發展。

要注重學生愛得能力、合作能力、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創新能力、責任心等積極人格特徵的培養,是讓學生成爲更優秀的公民。

積極心理學2

怎樣才能過上最好的生活?正在蓬勃發展的積極心理學提供了很多答案:我們要善待他人,關懷他人,寬恕他人的過錯,在日常生活中秉持和藹與慈悲,以及樂觀對待未來。按照這些簡單的方法去做,就能讓我們保持健康快樂。

世上大多數的事情都不簡單,這個問題的答案也一樣。善無恆善,惡無恆惡。友善和關懷是好事,只要你善待和關懷的人值得你這麼做。寬恕他人能帶來滿足感,除非被寬恕的人不願彌補自己的過錯。對未來保持樂觀可以讓你精力充沛並感到快樂,除非你是一個賭徒並相信下一盤賭局能大贏一筆。

我們已經把某些心理特質和心理狀態標識爲“積極”,把其餘的那些標識爲“消極”,但研究人員吉姆·麥克納爾蒂和弗蘭克·芬查姆認爲,“心理特質和心理過程並沒有積極或消極的本質;相反,心理特徵促進還是破壞幸福,取決於它們在什麼情境下發揮作用。”

我們如何從積極心理學中去掉積極?麥克納爾蒂和芬查姆認爲,我們不要再假設像友善這樣的“積極”心理特質永遠有助於增進幸福,而應深入去了解友善、關懷、寬恕或仁慈在什麼時候、對誰、在什麼情境下才能真正增進健康快樂。此話何解?

他們提出三個方法:

考慮情境。

爲了理解心理特質和心理過程什麼時候是有益的,我們需要把它們放在社會情境中進行考慮。“積極”心理特質和心理過程並非所有情況下都是積極的,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中它們實際上是有害的。寬恕你的配偶可以增強你們之間的關係,如果她的過錯只是忘了關燈,而且你很清楚她對自己的疏忽感到難過。但如果她不斷在你朋友面前貶低你,還從不感到後悔,那麼寬恕可能就不是最好的做法了。

考慮對象。

積極心理學運動幫助心理學家認識到,我們不能僅僅通過關注人類的問題去理解人類的整體狀況。同樣,我們不能僅僅通過關注那些快樂的傢伙去理解如何提升幸福感。爲了解開健康快樂生活的奧祕,我們不僅要在那些最佳生活的人身上,也要在那些生活一團糟的人身上,檢驗心理特徵的效果。有可能樂觀只對某些人有益,他們擁有某些值得期盼的東西。爲了搞清楚這一點,我們不僅要在擁有光明前程的大學本科生身上,也要在被診斷爲四期癌症的病人身上,開展研究。

考慮時間發展。

大多數心理學研究是橫斷研究(在同一時間測量一羣人的.感受)。爲了瞭解心理特徵如何影響幸福感,我們需要開展縱向研究(對同一羣人在他們生命的若干不同時期進行測量)。這很重要,因爲研究人員發現的在短期內有益的東西,長期來看可能是有害的。通過友善相待而不是相互批評以解決嚴重關係問題的夫妻,在當下報告稱,他們對於夫妻關係的感覺變好了,但長期來看,他們的滿意度低於那些更多相互批評的夫妻。爲何如此?那些相互批評的夫妻實際上處理了他們的問題,這幫助他們改善了關係。

積極心理學運動廣泛傳播,讓我們從心底裏接受了這個運動。治療方法、自助書籍和提升生活的應用程序正在集中推廣積極心理特徵,例如更加友善和寬恕。但如果像友善和寬恕這樣的心理特徵對於每個人而言並不一定是有益的,那麼我們需要謹慎對待,只在它們有可能發揮作用的情境中推廣它們。

積極心理學3

一、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含義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致力於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的一門科學”,是興起於20世紀末的心理學研究新思潮,它消解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心理學偏重於研究“治療心理疾病、從負面來界定和研究心理健康”的片面性,提倡積極的人性論,認爲預防心理問題的最好工具是培養個體的積極品質、提升積極力量。

積極心理學的主要內容包括三方面:“積極情感體驗,主要研究各種積極情感體驗的作用及其產生機制;積極人格,主要研究各種積極人格特質的作用及形成過程,在這其中又主要以人產生積極行爲的能力和潛力等爲研究重點;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主要研究積極的社會大系統(包括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等)和積極的小系統(學校、社區、工作單位和家庭等)”。積極心理學的三方面內容之間具有內在的相互聯繫:積極的社會制度有利於個體體驗到更多的積極體驗的發展,並形成積極的人格。

二、積極心理學理論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啓示

高校校園文化是在高校校園區域內,以教師和學生爲主體,在教育、培訓、管理、服務等活動過程中,以社會先進文化爲主導,爲促進教師、學生的全面發展,由師生共同營造的文化氛圍,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下面說一說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首先,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存在不合理的認識。例如,第一,長久以來,公衆甚至專業人士都習慣於將高校校園物質文化等同於辦學條件,認爲建漂亮的教學樓、完善的設施就是物質文化建設,其實真正意義的校園物質文化建設,除了外顯的辦學條件外,還應包括內隱的師資力量、學科結構等;第二,對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認識不到位。很多高校片面認爲良好的學習氛圍就是好的校園文化,用學習氛圍代替校園文化,或者認爲校園文化就是學生的娛樂活動,通過開展學生活動來代替校園文化,忽視了學生的文化、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需求,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

其次,校園文化建設結構不合理。表現爲:第一,重物質文化建設而輕精神文明建設,把精力放在學校的硬件設施建設方面,忽視了學生精神風貌的改善;第二,精神文化建設缺乏大學精神。如功利意識濃厚,學生的學習和校園活動都以是否有直接利益爲標準,學校教育也忽視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高校校園文化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影響大學生成長的直接環境因素。“積極心理學倡導關注人所具有的種種美德、積極品質、積極能力和積極潛力等,爲校園文化建設指出了一個積極的方向,營造出一種和諧的氛圍,對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有着重要的導向作用。”

三、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校園文化建設措施

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人的積極情緒體驗、積極的人格和積極的社會環境,這些研究內容對於建設健康的校園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鑑意義。

(一)增強大學生積極情緒體驗

積極心理學認爲,增強積極體驗是培養大學生積極品質的主要途徑。

1.指導學生規劃未來,樹立切合自身的目標。目標能增強人們對未來價值的感知,如果人們對未來懷有美好的期望,並感知到未來價值與目前狀況越相關,就越能建立健康的習慣,且在目標的實現中,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然而,過高的目標會讓學生覺得遙不可及,給自己帶來壓力;過低的目標不需付出太多努力便可以實現,則難以形成動力。因此目標的設置要符合學生自身的條件,要適宜。高校要正確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指導學生結合實際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將人生的長期目標細化爲具體的短期目標,並在目標的實現上獲得積極體驗。

2.建立以激勵爲主、懲罰爲輔的人性化管理制度。積極心理學強調激發人的潛能和積極品質,通過激勵也提高了學生對未來的預期。因此,在文化制度建設中,要充分注重人性要素,要尊重學生,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學生建立民主的師生關係,充分發掘學生的智慧和潛能,鼓勵和賞識學生的優點。對於學生的錯誤行爲,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用民主的方式討論和解決問題。

3.豐富課外活動,增強積極的情緒體驗。課外活動能影響大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能力的培養,並且能減輕過重的學習負擔,轉移內心的緊張,提高自我滿意度。因此,高校要開展適合大學生特點的校園文化活動,積極促進大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加強以學生爲主體、教師做指導的社團建設,不僅培養學生組織能力、創新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在實踐中完善自我也豐富了大學生的業餘時間,緩和不良情緒。大學生通過參與課外活動形成積極的情緒特質,也在無形與有形中塑造了積極的人格。

(二)塑造大學生積極的人格

1.形成積極的人際關係。積極的人際關係有利於形成積__極的`情緒體驗,對個體的人格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大學生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將難以找到心理的認同對象,會因此而缺乏心理歸屬感,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搞好大學生的人際關係主要包括:(1)和諧的師生關係。“積極心理學取向的師生觀是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相伴成長的師生關係。”教師首先要展現自身熱情、真誠、寬容、負責、幽默的人格魅力,發揮榜樣作用,其次要用愛心和誠心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鬆愉快中收穫知識。(2)和諧的同學關係。高校要通過開展課外活動,爲大學生創設人際交往情境。開設相應的課程,如溝通技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以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意識和能力。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利於促進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品質,如真誠、可靠、信任、寬容等。

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1)通過開設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教學設計上“應着眼於培養學生積極心理的角度來進行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使學生能夠對自身的心理進行調節, 用積極的心理去替換不良心理, 化解不良情緒, 促進身心健康”。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案例討論、心理遊戲、角色扮演、團體活動等,讓學生參與其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採用幸福感問卷、情緒問卷、生活投入問卷、生活意義問卷、生命滿足問卷等積極的心理測量技術,科學、客觀地評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深刻反映大學生積極心理素質的綜合狀態。(3)在心理諮詢過程中,實施積極的心理干預策略,注重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品質,讓學生學會區分自己的正面和負面心理狀態,客觀地看待自身及衝突對象的品質,改變以往的認知評價模式,消除自身視野的狹隘性。

(三)營造積極的校園氛圍

1.形成積極的校風。積極向上的校風對於鞭策大學生勤奮學習、塑造積極人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校園主體方面,要不斷強化學校領導的團結協作意識,強化廣大教職工的職業道德建設,通過其“榜樣作用”感化學生;學風方面,要端正大學生的學習態度,培養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其內在的學習自信,並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建設積極的班風。首先,班主任要平等真誠地與學生進行交往,全面瞭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如身心健康狀況、行爲習慣、日常表現等,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指導學生成長。其次,要增強班集體凝聚力,提高學生對班級的歸屬感,如通過參加班級或者學校的活動,使學生獲得積極的集體情緒,並內化到每個學生的心中。

積極心理學4

隨着我國中職教育事業的發展,及有關中職教育政策的逐漸出臺,教師專業發展已經成爲中職教師的熱門話題。中職酒店專業教師作爲實用技能的傳授者,在其專業發展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本文旨在通過分析目前中職酒店教師專業發展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對教師專業發展從學校共同願景、良好工作環境舒緩壓力、骨幹教師榜樣作用、有效培訓機制等方面提出建議。

一、積極心理學簡介

積極心理學是(Positive Psychology)是研究人類的力量與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是着力於研究人的發展潛能和美好品質的一門學科。B.L Fredrickson提出管理心理學家應當努力培養組織成員的愉悅、興趣、自豪和滿足感等積極情緒,這些情緒通過影響組織中的他人和顧客給整個組織帶來變化,從而有助於組織的興旺和發展。所有這些不同領域的研究都表明,強調人性的積極面可以使心理學研究的各個分支都更加註重培養和調動人性中固有的力量,從而使得治療、諮詢、培訓、教育、人際交往更爲有效和順暢。

二、教師專業發展的概念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對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其中代表性的觀點有:唐玉光認爲,教師專業發展既包括知識的積累、技能的嫺熟、能力的提高,也涵蓋態度的轉變、情意的昇華。朱新卓認爲,教師專業發展是以教師的知識、技能和情意等專業素質的提高與完善爲基礎的專業成長與成熟的過程,是由非專業人員轉向專業人員的過程。到目前爲止,學術界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概念仍爲達成共識。筆者認爲,教師專業發展應該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從教育學維度提高教師應有的從業素質和專業能力,另一部分是從教師個人發展角度對其職業生涯設定目標,最大限度實現其人生價值,即最大程度體現教師的工作價值、發揮工作積極性、整合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等。

三、中職酒店教師專業發展現狀

中職酒店專業教師作爲實用技能的傳授者,肩負着爲社會培養品德合格、專業技術過硬的酒店服務人才的神聖使命。他們起點不一樣,大部分是大學畢業後直接從事教學工作,雖然工作熱情較高,教學設想豐富,但專業技能不熟,實踐經驗不足;只有極小一部分是直接來自行業中的佼佼者,他們雖然專業技能較強,實踐經驗豐富,但教育理論知識又比較欠缺,不能較好的演繹課堂。鑑於以上情況,中職酒店專業教師專業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工作負擔重、精神壓力大,忽視教師專業發展。酒店專業一直是個比較熱門的專業,學生多,而專業教師少,教學任務普遍較重,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既要考慮將課程內容較好的呈現在課堂上,同時還要花大量時間與精力解決學生的厭學情緒、違規行爲及其突發事件,最後導致教師身心疲憊、心力交瘁,敷衍了事,逐漸對工作產生倦怠、工作熱情減退,從而忽視自己的專業發展。

2.對教師專業發展路徑不瞭解。中職酒店專業教師多爲年輕教師,往往只關注教育教學能力,而忽視了自身專業發展,對專業發展路徑缺乏瞭解,從而導致專業發展的停滯不前。

3.培訓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培訓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助力,中職酒店教師大多是從高校“學科型”人才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實踐經驗缺乏,企業化程度低,而中職酒店師資培訓又大多借助高校內的師資培訓基地,培訓內容理論性強,但難以適應當前酒店業發展的要求。

4.職稱推薦名額有限,工作積極性不高。無論教師有多麼優秀,或早已達到評審要求,如果沒有名額或沒有已評爲高級教師的教師退休讓出名額時,是無法晉升高一級職稱的。很多教師,特別是是年輕教師,看到晉升無望,出現懈怠抱怨,逐漸形成一種得過且過的狀態,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教師工作積極性和能力的發揮。

四、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促進中職酒店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

(一)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積極舒緩中職酒店教師的心理壓力

壓力是把“雙刃劍”,適度的壓力能在工作和生活中起到動力作用,而過度的心理壓力則能造成教師的身心疾病。因此讓教師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工作,使他們的心理壓力能得到一定的舒緩是很重要的。第一,要增加對酒店專業的投入,增加專業教師人數,增加各類培訓機會,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和實踐經驗,從而增強教師教育教學的自信心,減少並杜絕教師的消極心理。第二,學校教研室要經常性地開展活動,促進教師相互交流,教師間的互相支持能大大降低工作帶來的心理壓力。第三,學校適當開展教學比武活動,多給教師展示才華的機會,多給肯定性評價,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心。

(二)利用骨幹教師特有優勢,發揮其榜樣帶動作用

骨幹教師是優秀教師的代表,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獨有的專業發展特質,具有較強的.專業敏感性、很強的教學研究能力和吃苦耐勞精神。骨幹教師有着追求事業成功與成就的強烈慾望,他們的工作態度與工作能力能直接或間接影響其他的教師,在學校中能起到楷模的作用,甚至成爲其他教師借鑑和效仿的榜樣,能產生示範、輻射的作用,能影響着學校的每一個人。逐漸形成“以點帶面,以面帶片”的發展勢頭,從而更好的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三)建立和完善教師培訓的有效機制,調動培訓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建立有特色的中職酒店教師培訓管理機制,提高培訓的質量與針對性,加強培訓考覈,規範培訓基地。鼓勵教師帶薪培訓,建立多元化培訓經費籌措機制,保證有穩定的經費來源,調動教師參加培訓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利用多種途徑吸引酒店接受專業教師頂崗實習,以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和實踐經驗,從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積極心理學5

本書主要是案例、案例分析、應對策略的結構組成方式,圍繞“關注積極情緒,實現師生幸福”主題展開敘述,整理之後,記錄如下:

一、積極心理學是什麼

積極心理學的核心思想強調人本身擁有的積極因素,強調人的價值,主要研究人的美德和潛力,以幫助所有的人獲得幸福爲目標。當我們聚焦積極面的時候,我們就看到了進步和希望。

賽利格曼在《持續的幸福》中提出幸福有5個因素決定——積極情緒、投入地工作和生活,目標和意義,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就感。

二、如何運用積極心理學進行教育教學

1.人的情緒情感體驗總是優先於大腦皮層的智力活動,當學生認爲自己在做無意義、無價值的工作之後,他們對生活會產生負面評價,從而對未來人生產生不良影響。杏仁核是記憶中的情緒成分存儲地,受到刺激後被喚起的情緒85%是消極情緒記憶。而長期的壓力狀態下,免疫系統會受到危害,得病機率上升。

人腦的基本功能依次是生存反應,滿足情緒的需要,認知學習,這三者功能的順序的不可變更的。只有在生存反應感到安全、情緒體驗愉快的時候,大腦才能較好地發揮認知學習功能。積極的情緒體驗在大腦中比較容易遺忘,因此快樂的時間總是顯得很短暫。

因此我們應當給學生安全、愉快的體驗。教師的主要人物就是在工作、生活中尋找快樂,與學生一起克服困難。教育的主要工作就是引導,喚起學生的積極情緒。適當的體育鍛煉,良好的學習興趣,優勢的肯定,適度的壓力都有利於學生的成長。

2.神經元工作有關鍵期,語言學習能力第一個關鍵期是出生到5歲左右,第二個關鍵期是12歲左右。當然,人的一生任何時候都可以學習,大腦的神經元可塑性很強。

長時程增強效應是指反覆激活次數越多,神經元的連接就月有效。

適應於再生效應是指生存環境越豐富,越能夠刺激大腦神經元發育。

因此教師應當涉及好的教學方法,持續吸引學生努力學習。因此教育要抓準時間,反覆訓練,不斷優化

3.八年級數學老師王維克批改作業時發現華羅庚練習本字很不公正,做了很多塗改,塗改支出正反映了華羅庚在演算時是如何探索的。其他老師譏諷華羅庚的字像螃蟹,王老師看到了華羅庚的天賦,鼓勵之後華的數學興趣越來越濃。

千萬別把鬆苗當蓬蒿。慧眼識人已經逐漸成爲教師的核心能力之一,應當敏銳地發現每個學生的.才能、優秀品德,並在互動過程中進行培養,強化。因此,教師應當調整情緒,愛和包容;應當對問題作出積極的解釋;營造和諧的師生關係;以共同學習和探索者的身份引導學生學習,關注情感需要,實施差異化的鼓勵與讚揚,讓學生產生積極愉快的體驗。每個學生都是人才,不過我認爲,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總被否定的後進行更適合讚賞鼓勵,也有一批人更適合適當施壓與批評。我認爲最重要的是多溝通,多做有效溝通。尊重學生獨特性,擴展自己知識面。

4.快樂和幸福是伴隨痛苦和煩惱而共生的。積極性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提出幸福公式:幸福=遺傳(50%)+生活環境(10%)+個體可控行爲(40%)。生活環境中金錢、健康狀況對幸福感的提升幾乎沒什麼影響,其中最重要的社交生活和婚姻滿意度。“心流”之父米哈里契克森特米哈伊研究認爲,最愉悅的一刻同行體現在一個人爲了一件充滿挑戰但自認爲是最值得努力的事,把體能與智力都發揮到極致的時刻,這就是幸福流,是最接近幸福的狀態,是生活中的最優體驗。

因此,和學生一起播種幸福。一是引導學生多參加社交活動,改善自己與家人關係。更重要的是,聚焦積極面,增強成就感。“給鏡子一縷陽光,它能反射一片天空;給心靈一縷陽光,它能反應出一個天堂。”二是各類活動,如寫感恩信,每天回憶三件不錯的事,做自己擅長的事情發揮自己的優勢,分享成就感。

5.積極情緒擴展建構理論模型告訴我們,積極情緒體驗不是別人基於的,而是自己創造和努力追尋獲得的。

因此,首先在認知上樂觀地看到學生的進步,積極組織各類教學活動。快樂生活,積極工作,鍛鍊身體,保證睡眠,經常聚會,爲了目標努力,自我調節,主動提升。

6.研究發現,影響師生關係有五個要素: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彼此理解,學生的解釋風格,學生老師彼此的接納和互相尊重,彼此的互惠關係體驗,這樣的關係可以持續的時間。接納與尊重是建立師生關係的重要因素。

因此,接納表現異常的學生,關注他們被忽視的內在需求,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想法和需求。尤其要注意,機智靈活地嚴格要求,原則問題不讓步。用可接受的方式指出缺點,及時給予肯定,提升自尊和成就感,與學生互動交流直接對話,這種交流往往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1)瞭解學生,2)讓學生指導課堂、學習的意義和價值,3)讓學生了解老師的底線在哪裏。4)用每次活動潤物無聲。

7.敘事治療法,可以記錄學生進步,進行敘事治療,挖掘積極功能的自我,促進學生自我修正,自我成長。

因此,及時徵集個人問題及班級問題,保持師生情感及時溝通。選擇合適的對象,貫徹始終地關注其積極面,保持溝通接觸。不能急功近利,堅持,不急不躁。

8.高分低承受力學生,自我中心類學生:積極心理學研究發現,追求完美會走向反面,而以積極心態追求幸福則是人類最有價值的人生目標。想獲得真正的幸福必須去發現自我的優點,進行充分發揮,用畢生去實現自己的價值。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少做被迫的事情。“老師一說就懂,一講就會,一考就是高分”是自欺欺人,要重視學習過程中的試錯樂趣。保持學習東西,承認試錯本身就是學習經驗獲取的過程。

因此引導學生充分認識追求幸福人生的意義,探索自己生命中最需要什麼;重視學習過程,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就,獲得積極的“沉浸體驗”,這是最好的獎賞和冬季,努力培養學生的求知熱情。在交往互動中表達愛和賞識;關注個性化特點,與學生達成共識;和學生一起建立短期目標+長期目標,在過程中體驗快樂和成就感;肯定學生的每一點進步。

9.網絡沉迷:兒童內在動機的發展部分取決於其交往需要、勝任需要和自主需要,以及讓父母、老師、教練或生活中的重要的人滿意的程度。

因此做師生有效溝通,貼近學生生活。引導學生接受和適應網絡。學習網絡遊戲具備吸引力的成功經驗,增強教學吸引力,給予學生挑戰和成就感。給可以勝任的任務,提高自我控制的感覺。傾聽+原則問題不讓步。幫助關注學生規劃人生,使用綜合方法而非一招一式。

10.早戀:心理學家霍林沃斯將青春期到青年早起成爲心理上的斷乳期。他們渴望親密關係,期待建立自我同一性。“自我決定理論”——人先天有三種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關係需要。戀愛可以帶來這樣的積極體驗。“鏡像自我理論”——我是與他人面對面的產物,他人是一面鏡子,我的自我意識來源於他人怎麼看我。青春期有性別認同。

因此,“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告訴我們越干擾,學生會越堅定。喜歡異性時,他們會更敏感,更在意自己的行爲對他人的影響,是很好的教育引導時機。教導學生要想收到青睞,要使自己成爲值得愛的人,培養自己的優秀品質。男孩要成爲有責任心的男人,女孩要成爲善良獨立的女人,這樣才能爲一段感情提供堅實的基礎。還要教學她們妥善地處理矛盾、衝突和分手,不因問題處理不當受到傷害,積極歸因,把握分寸。教導女孩學會自我保護。

11.抑鬱:解釋風格分爲三個維度:永久性、普遍性、人格化。抑鬱的人認爲壞事是永久性的。反覆思考越感無助。樂觀性解釋風格更認爲失敗是暫時的。學生的解釋風格是可以改變的。

因此教導學生改變看問題角度,學會健康的社會行爲模式,對失敗給予公正合理、恰到好處的分析。

12:焦慮、壓力:緊張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成績呈倒U型曲線,焦慮水平過低,動機過弱不能激起學習積極性,過強的動機反而會引起學習效率降低。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存在兩股抗爭的力量:積極力量與消極力量,此消彼長。

因此,努力減少消極情緒體驗,反覆品味快樂,養成與別人分享習慣。優勢學科遷移。

13.樂觀是心理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品質。我們要做樂觀的教師,教樂觀的學生。讓學生擁有樂觀的心態,培養學生的征服感,避免無助感,多參與活動。幫助提供自尊心,在成功的時候給與適當的表揚。

14,其他:人不能脫離他者存在,性格優勢是可以培養的,及時肯定很重要,

總之,理解學生,接受學生,設立可達到的標準,體會強化成功體驗,與學生保持良好的溝通理解。誰站在講臺前,誰就決定教育的品質,決定孩子的命運。

積極心理學6

摘要: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種新思潮,本文從身心健康、和諧消費、積極幻想和心理諮詢這四個方面論述了積極心理學對我們的啓示,從而讓積極心理學能更好成爲人類的福祉。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身心健康 和諧消費 心理諮詢 積極幻想

1 引言

提到心理學,人們可能更多的是想到思維、記憶等心理過程和焦慮、抑鬱等心理疾病。長期以來,心理學主要關注人們的心理與行爲的規律和病態人格及異常行爲,而正常行爲卻常被忽視。然而,隨着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生活的品質,越來越關注如何通過發揮自己的優勢讓自己活得更幸福和更有意義。於是,積極心理學便應運而生,並從此得到了廣泛應用。在哈佛等衆多高校,積極心理學是最受歡迎的課程,足以說明其影響力。

究竟我們能從積極心理學中學到什麼?得到哪些啓示?答案很多,本文將從身心健康、和諧消費、積極幻想和心理諮詢這四個方面進行論述。在此之前,我想先對積極心理學做個簡單的介紹。

2 積極心理學簡介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運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種心理學思潮。其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30年代Terman關於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榮格的關於生活意義的研究,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使這種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中斷了。五六十年代,馬斯洛、羅傑斯等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開始研究人性的積極一面,爲積極心理學的產生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Seligman自六七十年代起開始研究“習得性無助”。他發現,不僅無助是可以習得的,樂觀也是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的。學會維持樂觀的態度不僅有助於避免抑鬱,而且也有助於提高健康水平。在1998年《APA Monitor online》的一篇文章上,Seligman指出心理學有3個使命:(1)研究消極心理,治療精神疾患;(2)讓人生活得更加充實而有意義;(3)鑑別和培養天才。由於心理學界過去過於重視對消極心理的研究,所以現在有必要提倡積極心理學,從而拓展心理學在後兩個方面的貢獻。從此,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在美國心理學界引起了廣泛的興趣。

積極心理學有三大基礎任務。第一是研究積極情緒;第二是研究積極特質,其中最主要的是優勢和美德,當然能力也很重要,如智慧和運動技能等;第三是研究積極組織系統,例如民主的社會、團結的家庭以及言論自由等。

3 積極心理學的啓示

3.1 關於身心健康的啓示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與運用有助於人們更長壽。人可以活多長以及那些情況會縮短人的壽命,是非常複雜的科學問題。有太多的混淆變量使科學家無法分離出真正的'原因。但在修道院裏,修女們過着有規律的、與世隔絕的生活,吃同樣的食物,不吸菸也不喝酒;他們有相似的生育和婚姻史;擁有相同的社會地位和醫療條件。很多混淆變量在此都被剔除,但是這些修女的壽命和健康情況仍然有很大的差別。當研究者把180位修女的自傳拿出來研讀時,一個驚人的差異顯現了。歐潘修女(98歲仍然很健康,幾乎沒生過病)用了“非常愉快”、“很開心地期待”這兩個表達幸福感的積極字眼;相反,丹那莉修女的自傳中找不到一絲積極的氣息。再請對這些修女的壽命毫不知情的人,針對其自傳中所傳達出的積極感受進行評分時,發現落在有幸福感端的修女90%超過85歲仍然活着,落在沒幸福感端的修女只有34%的超過85歲仍然在世;同樣,落在有幸福感端的修女到94歲時仍有34%的人在世,而落在沒幸福感端的修女只有11%仍然在世。以上差異真的是來自她們自傳中所傳遞出的幸福感的不同嗎?這種差異也許是因爲她們表達出幸福感的程度、對未來期盼的程度、虔誠奉獻的程度,甚至是自傳寫得好壞的程度等變量引起的,但是研究發現這些變量都不相關,唯一相關的是她們在自傳中所表達出的幸福感的強烈程度。上述研究表明,積極心理學中有關幸福感的研究,對人們能更加長壽有重要意義。

3.2 積極心理學在心理諮詢中的運用

積極心理治療雖然是以積極心理學爲理論指導的一種心理療法,但它的實踐卻在上世紀的20年代初就已出現。積極心理治療的相關理論指出,長期以來的心理治療一直存在一個重大問題,即把自己的工作重點放在對病人的病痛的評估或治療上,大量研究一些外在的緊張性刺激給病人心理所帶來的消極影響,致力於修復病人有缺陷的習慣、動機、大腦和悲傷的童年。積極心理治療則與此相反,它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病人自身的各種能力上而不是集中在病人的疾病上。積極心理治療有一個預設:病人有生病能力的同時也有健康的能力,治療者的任務是激發和鞏固病人獲得和保持健康的能力,而不僅僅是消除病人生病的能力。積極心理治療認爲人人都具有兩種基本能力:認識能力和愛的能力,人的心理疾病是由於這兩種基本能力在不同的文化條件下分化爲每個人的現實能力時發生衝突的結果。因此,積極心理治療的立足點是激發被治療者的這兩種積極的基本能力,從而彌補傳統心理治療的空擋,體現出更大的人性意義,病人更容易接受,治療效果也更好。

積極心理學認爲一個什麼都失去了的、抑鬱的或想要自殺的人,在意的不僅僅是解除痛苦,他們更需要的是美德、生命目的和生命意義。引發積極的情緒會幫助我們抵擋令人痛苦的心理疾病。積極情緒就像防震保護層一樣,使我們不受傷害,使我們在悲傷絕望中重新崛起。好的心理治療不僅能療傷,還能幫助人們發現並培育自己的優勢和美德。

3.3 關於和諧消費問題的啓示

和諧消費旨在塑造和諧健康的消費市場環境,促進和諧社會的實現。它的基本原則與積極心理學的目標和主旨是相符合的。和諧消費的要點是以人爲本、尊重他人和尊重自然。以人爲本,強調了消費者是和諧運轉的消費系統中的核心;尊重他人,強調了在滿足個人消費需求的同時,要限制貧富消費差距過大;尊重自然,強調了在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的同時,必須尊重自然,維持生態環境的平衡,保障子孫後代的利益。

積極心理學也強調以人爲本,旨在揭示在既定的物質財富水平下,如何通過改變物質財富(作爲外部因素)的呈現方式和選擇手段,最大化人們的主觀幸福感。它可以爲引導正確消費,控制奢侈性、炫耀性和過度消費等不合理的現象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奢侈性、炫耀性和過度消費等不合理的消費會使商品的更新換代加快,製造出由大量的廢棄商品及商品包裝組成的垃圾,從而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和環境的污染,違背了尊重自然的原則;同時也加劇了社會中的貧富差距,違背了尊重他人的原則。因此,積極心理學通過對外部物質財富的呈現方式和屬性對幸福感的影響的研究,揭示奢侈性、炫耀性和過度性消費等不合理的消費現象的危害,揭示和諧消費所應具備的特點和內涵,從而進一步提出引導和促進和諧消費的建議和啓示。

3.4 關於積極幻想研究的啓示

積極幻想這一概念是由Taylor和Brown於1988年最早在學術界提出的,他們認爲積極幻想是個體在生活中或面臨威脅性情境、壓力性事件時所做出的一種對自我、現實生活和未來的消極方面的認知過濾,這種過濾是以歪曲表徵的方式投射到個體的自我意識中。因爲積極幻想顯示了個體對現實的積極把握和樂觀知覺,同時也體現了個體對自我價值和自尊的一種保護,所以雖然它是對現實的一種背離,但它實際上是個體的一種積極心理適應。

積極幻想的主要研究領域有:心理健康領域、調節心理資源領域、戀愛關係領域和跨文化領域。它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不切實際的自我積極看法、誇大個人對現實的控制感和對未來的盲目樂觀。積極幻想是當代積極心理學的一個研究主題,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準,它有助於個體在威脅情境下或應激事件中獲得良好適應,特別是隨着當代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積極幻想正越來越受到各個領域研究者的關注,其研究成果也將更好更多地應用到人們的生活中。

4 總結

積極心理學作爲一門新興的學科,帶給了人們激情、挑戰和質疑。科學是在不斷地探索中發展和前進的,但它無論怎麼發展,最終目的都是要造福於人類。心理學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積極心理學更能有效幫助人們發展自身優勢,促進自己與他人的成長。通過全體心理學工作者前仆後繼的各項研究工作,我們相信積極心理學一定能成爲人類的福祉。

參考文獻:

[1]陳景秋,唐寧玉,王方華2.(20xx)。.從幸福學角度對和諧消費的闡釋。心理科學進展,7,1081~1086

[2]任俊,蔡曉輝.(20xx).積極幻想研究述評.心理科學進展,8,12901297

[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農.(20xx).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學進展,11(3):321~327

[4]崔麗娟,張高產(20xx).積極心理學研究綜述——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思潮.心理學科,28(2):402~405

[5]任俊,葉浩生.(20xx).積極心理治療思想概要.心理科學,27(3):746-749

[6]Martin E.P. Seligman,真實的幸福.洪蘭譯.瀋陽.萬卷出版公司

積極心理學7

《積極心理學與教師心理調適》,這是一本教會我們學習生活的好書。在我以前接觸的心理學知識中,都是一些關於負面事物的研究比如說,抑鬱,心理變態,精神分裂等等。弄得我一直以爲心理學就是和這些負面的東西打交道,所以我對心理學印象不大好。直到接觸了這本書,它說的是人性中積極的東西,我一直認爲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了解積極的事物遠比關心那些消極事物有用,所以我對這本書很好奇。只有研究積極的東西,爲我所用纔有助於我們的心理健康,如果我們心理出現問題,也只有學習那些積極的東西纔有助於解決問題。

積極心理學,顧名思義就是以積極的、建設性的心態,去認識世界、發現規律,進而去掌握規律來改造世界。正如專家所言,它與其說是門科學,毋寧說是一場運動,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積極而又富於建設性的態度。就像中國人常說的,凡事要往好裏想。當然,是嚴謹的,具有很高的操作性。就教育方式而言,在傳統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所產生的教育其實就是一種與積極思想所相背的模式,是一種以悲觀和否定的態度去進行的教育的方式。就像在傳統的家庭教育環境中,習慣性的否定及懲罰教育,無形中就影響到兒童積極健全人格的形成,挫傷了兒童學習的積極性,對兒童的發展就產生了消極的影響,無法更好的促進兒童的.成長。比如,如果父母悲觀,孩子通常也具有悲觀的性格。或者產生消極、孤僻、偏激等方面的問題,同時還不能很好的發掘身上的潛在能力。

積極心理學主張心理學應對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條件下更好地發展、生活,具有天賦的人如何使其潛能得到充分地發揮等方面進行研究。因此,就可以去尊重學生,深入理解人的成長所需要的條件和環境,充分發掘人的潛力、潛能,促進學生的心理髮展,有積極的心理特徵去面對生活。

積極心理學8

[論文關鍵詞] 學習 記憶 學習環境設計 有效教學

[論文摘要] 近十幾年來,由於跨學科合作的成果使得學習心理學的研究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們對有效學習的觀念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學的重心已從如何教轉向如何學,從結果轉向過程,從機械操練轉向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文章從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神經科學及新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方面分別闡述了學習心理學研究領域的新進展,並在此基礎上討論了以往經驗的不足和未來學習研究的走向。

一、 學習心理學研究領域呈現的新特點

(一)學習已經成爲一個跨學科研究的對象

從歷史看,有關學習的研究主要侷限在心理學的領域。但是,今天與學習科學有關的研究領域已變得十分寬泛,其中包括認知科學、神經科學、腦科學、人類學、教育學、社會學、計算機科學、管理科學等跨學科研究,同時還涉及跨文化研究、各具體學科領域的研究。目前在學習領域已經取得的很多成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來自跨學科合作研究的重大進展,這種專業分佈式的合作對於進一步發展學習科學是至關重要的。

(二)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開發研究相結合

學習研究的新進展已將科學與實踐的關係帶入一個新時代。研究人員正在走出實驗室,去關注學習發生的真實情境。學校中教師、學生、家長、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各行各業中的從業者和專家都已成爲研究中的互動對象。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學校中的學習與工作場所中的學習一起進入了研究者的視野。研究中對於新興的信息通訊技術的關注更使得基礎研究上的投資能通過開發研究在實際應用中得到回報。

(三)學習理論流派紛呈

由於學習研究的跨學科性,所以研究者既可以從某一專業角度解釋人是學習本質,也可以通過跨學科的合作進行理論的互補與創新。因此,在今天的學習研究領域中,涌現出很多不同的學習理論流派,可以說是流派紛呈、視角多元。這在學習理論相對短暫的歷史上是很少見的,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如此衆多的理論流派在有關知識和學習的理念和方法上竟是如此的一致,它們共享着如此理論假設和共同基礎。總之,今天的研究者不僅對杜威、維果斯基、皮亞傑等的研究成國進行繼承與發揚、批判與反思,而且還十分注意在歷史傳承的基礎上依靠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技術推陳出新並與時俱進地不斷創新。

二、 學習心理學研究的新進展

近三四十年發生的心理研究的革命對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新學習理論的.產生爲教學提供了新的見解、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跨學科的研究和新的科研合作形式使人們更清楚的看到了把基礎應用於教育實踐的希望。

(一)發展心理學領域學習研究進展

(二)教育心理學領域學習研究進展

(1)學習環境設計

學習理論並沒有提供設計有效學習環境的簡單處方,但學習理論卻包含了設計原理。新的研究對學習環境設計提出了重要的問題--這些問題意味着人們需要重新考慮教什麼、怎樣教以及怎樣評價學習。研究發現:第一,有效教學開始於學習者帶入教學環境的已有知識,包括文化實踐和信仰,還有學科內容知識。學習環境以學習者爲中心的程度是與學習者用他們目前建構新知識的程度相一致的。第二,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區知識的提取和運用變得容易。強調知識中心的教學引起一些質疑,比如教學聚焦與幫助學生使用他們當前知" 識和技能的方法的程度。第三,評價問題也代表了看待學習環境設計的重要視角。反饋對學習來說是基本的,但是課堂上的反饋並不常見。學生的測驗和論文可能得到分數評定,但這是發生在學習結束時的終結性評價。還需要形成性評價,爲學生提供機會修改和改進思維和理解的質量。第四,有關學習環境的重要視野是學生促進理解共同體意義的程度。學生、教師和其他參與者分享同樣的標準,使學習有價值、有高的標準。這樣的標準提高人們互動、接受反饋、學習的機會和動機。

(2)有效教學

各類專業知識都不僅僅是一般的問題解決技能,還要求有組織有序的概念知識和探究過程。各種各樣的學科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組織起來,都有其各自的探究方法。研究發現:有效教學的教師需要"教育教學知識"--即有關如何教好特定學科的知識,而這又區別於一般的教學方法和知識。專家型教師瞭解他們所教學結構,他們以這種結構作爲認知路標來指導學生的作業,來評價學生的進步,在平等討論的課堂教學中向學生提出問題。教師的學科知識和教育教學知識是相互作用的。學科知識結構本身並不能引導教師。以前錯誤的觀念是教學僅僅包括一些一般性的方法,一個好的教師能夠教好任何一門學科,學科知識本身就已經足夠。

(三)神經科學領域學習研究進展

(四)學習心理學研究方法和技術新進展

與學習科學有關的研究領域很廣,包括認知發展心理學、神經科學、人類學、社會心理學、跨文化研究等,學科學習領域研究有科學、數學、歷史等,有效教學方面的研究有教育學、學習環境設計。評價學習、追蹤學習的進展,需要新技術,而不僅僅是課程事實,開發有效的研究方法對這麼廣泛的學科研究尤爲重要。現今,學習研究領域新技術的一些特點與新的學習科學的原理是一致的。

由於新技術是互動的,現在爲學生創造一種能夠在做中學,能夠及時得到反饋、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解深度、建立新的知識的環境變得更爲容易。技術現在可以幫助人們把那些難以理解的概念可視化。學生能夠用類似於在學校之外環境中使用的工具的可視化建模軟件提高他們對概念的理解以及從學校環境遷移到非學校情境的可能性。新技術爲我們打通了通向巨大信息源的通道,包括數字圖書館、可分析的真實世界數據以及能夠連接其他能夠提供信息反饋的人。所有這些都能加強教師、管理人員還有學生的學習。

新技術可以以多種方式幫助我們創建這樣的環境,既爲教師,也爲教師所教的學生。但是,在考慮如何使教師更有效地使用新技術方面又出現了很多新的問題。有關小過程教師們需要了解什麼?有關教師對於技術本身需要了解什麼?什麼樣的培訓在幫助教師使用高質量的教學程序方面最有效?已開發出來的基於對學習原理有充分理解的好的教育軟件、教師支持工具還沒有達到標準。

三、 未來學習研究的走向

綜合分析當代學習心理學研究的新進展,筆者認爲未來的學習研究應關注學習科學的研究基礎、科學學習的基礎、學習科學的新方法論、學習科學研究中的合作、學習技術的研究和教師的專業發展。

在學習科學的研究基礎方面,建議加強認知、學習、教學方面的基礎研究,神經認知、社會文化因素、學習與學習環境、教與學之間的相互關係的研究,以及形成性評價體系的研究;在科學學習的基礎方面,建議關注研究性課題以及在真實環境中影響研究知識向有效教學方法轉化的因素。組織合作學習環境,開放多樣性學習的積極資源。確定能夠有效測量科學學習的評價類型;在學習科學的新方法論方面,應開發出能對學習科學領域進行學科研究的新方法和新的量化指標,新的研究應致力於在學習科學中將量化研究方法與質化研究方法進行全面的整合;在學習研究中的合作方面,應鼓勵進行多學科的合作。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領域通過共同的努力已經取得了重要的進展,現在需要作出努力指導培訓計劃以培養這樣的跨學科學習;在教師的專業發展方面,許多正規教師專業培養的典型方法大多不利於教師的學習。因此應通過研究來揭示人們是如何學習成爲有效教師的。需要研究來決定各種類型的專業發展活動的效能,包括職前、在職研討、工作坊、暑期學院等形式。

總而言之,人們對有效學習的觀念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學的重心已從如何教轉向如何學,從結果轉向過程,從機械操練轉向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記憶不再被看成是簡單的聯想,事實表明結構不僅包括知識,也涉及到意義。學生不再被看成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知識的建構者和生成者。社會文化情境、學習共同體、非正規學習、理解性學習,現代技術、教師學習、專家知識和腦科學已經成爲當今學習研究所關注的重點。

積極心理學9

一 積極心理學

傳統心理學將焦點更多放在心理缺陷和能力喪失上,較少關注個體的韌性、資源和更新能力。爲了彌補這個基於缺陷的傳統心理學取向,美國的馬丁. 塞裏格曼教授創立了積極心理學。這個新的心理學分支是對傳統心理學的批判和繼承,它注重培養、建構個體的積極特質,致力於激發個體潛在的力量,倡導用積極的情緒和心理狀態來應對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更好的幫助個體積極、幸福生活。

對於畢業生而言,在就業過程往往同時伴隨着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答辯、戀愛關係受挫等事件,因此青年學生在就業、擇業過程中難免產生緊張、焦慮、自卑等消極情緒,這類消極情緒會使個體處於一定的應激狀態,嚴重者會危及畢業生的身心健康,影響大學生的就業,貽誤最佳就業時間和就業機會。由於就業的重要性,衆多高校紛紛開設了就業指導課程,但是不少高校在進行就業指導時,將關注點過多的放在了緩解就業壓力、心理負性情緒疏導等方面。這種以“解決問題”出發的教育模式非常被動,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鮮有高校將視角放在學生積極情緒體驗和積極心理潛能的開發上面。

二 大數據下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分析

(一) 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採用自編調查問卷抽樣分發的方式,在江蘇省內的部分高校隨機抽取20xx 屆、20xx 屆畢業生對其進行就業心理方面的問卷調查。問卷從個人基本情況、就業心態、就業認知三個部分展開,共計包含50 道題目,主要從自我認知、就業觀念、求職方式、就業心態、就業服務等方面維度綜合瞭解畢業生的就業心理狀態。調查問卷發放的過程採取全面覆蓋性的隨機抽樣方式。

(二) 調查對象分析

20xx 年1 月至20xx 年6 月間,對江蘇省部分本科高校20xx 屆、20xx 屆畢業生1200 人進行問卷調查,涉及工學、理學、文學、醫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專業學生。調查結束後共收回有效問卷1092 份,有效率91%。其中1092 份有效問卷中,男生579 人,女生513 人,分別佔比53.02%和46.98%;江蘇籍881 人,非江蘇籍211 人,分別佔比80.68% 和19.32%;城鎮戶口646 人,農村戶口446 人,分別佔比59.16% 和40.84%。本次調查所選取的調查對象基本可以反映江蘇省內多所高校就讀的大學生就業心理狀態,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

(三) 調查結果分析

結合《大學生就業心理調查問卷》可以看出,多數大學生的就業觀和就業心態是積極穩定的,但仍可以從調查結果中看出,部分大學生在就業觀和就業心態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就業認知不明確、負性情緒困擾等。下面文章將從人類心理活動的三種基本形式,即認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對大學生就業觀和就業心態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1. 認知層面分析。就業認知是大學生對自己所要從事職業的認知和追求,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內容,即自我認知、職業認知和社會認知。就業認知對大學生就業起到指引和導向作用,對於大學生能否準確定位,能否處理好就業過程中的負性情緒等有着重要的影響。

在對“工作的意義”調查中,32.67% 的大學生選擇“工作就是一種謀生手段”,17.21% 的大學生選擇“在工作中提升個人能力”,43.85% 的大學生選擇“通過工作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6.27% 的`大學生選擇“藉助工作達到出人頭地、贏得權力”;在對“大學生求職時首先考慮的影響因素”調查中,22.55%選擇“個人是否有進一步發展機會”,41.76% 的大學生選擇“個人的價值實現”,16.31% 的大學生選擇“福利待遇和薪酬”,14.27% 的大學生選擇“個人興趣”,5.11% 的大學生選擇“父母期望”。在“理想工作地點”調查中,78.24% 的同學想留在“蘇錫常、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城市”,13.46% 的同學想回小城市發展,僅有6.30% 的同學志願到西部或偏遠地區發展。在對“大學生主要求職方式”調查中,92.98% 的大學生選擇“人才市場招聘”、“校園各類招聘會”、“網上直接投簡歷”,但是仍有近7% 的大學生選擇“父母親戚朋友介紹”。

儘管國家出臺了很多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和志願服務的就業優惠政策,但廣大同學們的積極性仍顯不足。由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當前部分大學生就業觀念和就業動機較爲功利和現實,缺乏奉獻意識,就業過程中不能精準定位,但同時一部分大學生能準確認知,注重自我發展,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整體就業觀念呈現多元化。另外絕大部分學生在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和就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能積極主動查找就業信息,參與各類招聘會和網上求職,少部分大學生缺乏主動就業意識,存在“依賴”和“從衆”心理。

2. 情感層面分析。即將走出象牙塔面對紛繁複雜社會的大學生們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日趨激烈的就業競爭面前面臨着多種劇烈情感層面的心理衝突,這些心理衝突會伴隨着就業狀況的變化而變化。依據調查問卷對大學生就業情感層面分析如下:

(1)焦慮。調查顯示,焦慮心理與就業的階段、性別、環境、專業、期望等存在很大關聯。其中“在面試前”近82% 的大學生存在焦慮心理;由於社會環境以及女生的生理特點,87.63% 的女生表示求職時曾感到焦慮,女生的焦慮水平也遠遠高出男生;在對“大學生身邊的好友或同學找到理想的工作”後的反應調查時,57.74% 的同學表示“高興同時爲自己擔心”;68% 的文科專業學生焦慮水平顯著高於理科學生。適度的焦慮對大學生就業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可以激發潛能,使大學生從心理上產生緊迫感,更努力地尋找就業機會。可是一旦焦慮過度,上升到“焦慮症”就會危及大學生身心健康,高校管理者應該及時給予關注和心理干預。

(2)自卑與自負並存。自卑的大學生往往缺乏自信心,不敢競爭,尤其在遇到挫折時,很容易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使得部分大學生悲觀失望、憂鬱孤僻,而且有礙於自身聰明才智的正常發揮。依據調查問卷,自卑心理容易在一些相對就業冷門專業、學習成績不佳、性格內向的大學生以及女大學生中表現得尤爲明顯。”對於這樣的大學生高校管理者需要加強關注和鼓勵其樹立信心,不自卑,但也不能“過了頭”,產生擇業自負心理。從調查中可以發現58.15% 的大學畢業生自認爲“綜合素質優秀”,在擇業過程中難免出現自負、自傲心理。擇業自負的心理多見於重點大學高校畢業生、熱門專業畢業生和優秀畢業生。擇業自負,容易使畢業生產生錯誤的就業觀念,不能對自身準確定位,心理定位偏高,結果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埋沒才華。

(3)攀比心理。在就業過程中,同學們之間“互相攀比”的現象時有發生。尤其有些同學再找就業單位時,往往是拿自己身邊同學的就業擇業標準來定位自己的標準,抱着“他能去,我更能去”的態度找一個條件相當的單位,而不考慮自身的條件、社會需要特點及就業中的機遇因素。還有些大學生自恃條件很好,可以大有作爲,但在擇業時卻常常要麼碰壁要麼找到的工作不滿意,很容易產生浮躁的心理,不能客觀認知自己。

3. 意志層面分析。意志:意,心理活動的一種狀態。志,對目的方向的堅信、堅持。就業層面的意志是指畢業生自覺地確定目標,積極求職,克服困難,實現就業目的的心理狀態。擁有良好的意志品質的畢業生時刻充滿朝氣與活力,能在遇到挫折與壓力時從容應對,不斷拼搏,最終成長成才。然而在調查中發現,部分大學生意志品質存在種種問題,突出表現在:

(1)挫折應對。就業形勢的嚴峻意味着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將面臨更爲激烈的競爭,因此不可避免在求職過程中會遇到挫折。在“求職時屢次被拒絕時的反應”調查中,69.74% 的大學生表示“很快調整低落情緒能冷靜面對,準備再找”,16.33% 同學認爲“被拒絕是積累求職經驗的好機會”,但仍有13.93%的同學表示“很沮喪,情緒低落,害怕再找工作”;在“會採用何種方式來應對就業挫折”中,39.32%的大學生會“採取發火、上網、打遊戲等方式發泄”,21.79% 的大學生會“憋在心裏,自己承擔”,僅有38.89% 的同學表示會“尋求朋友、老師的幫助”。

(2)缺乏恆心。本次調查,特別在20xx 年6 月選取了230 名大三年級立志考研的大學生,進行了長達半年的跟蹤調查。20xx 年9 月,由於暑期未能堅持做好考研複習工作,考研人數下降爲207 人;20xx年11 月,由於周邊同學就業環境影響、自身複習等因素,考研人數下降爲182 人;20xx 年12 月最終走進研究生考試考場參加考試人數爲154 人。調查結果顯示66.96% 的抽樣大學生能堅定自身的目標,而33.04% 的大學生缺乏恆心。恆心是意志堅韌性的重要表現,即使計劃再縝密、科學,如果缺乏恆心,仍然會功虧一簣,從本次調查和現實情況看,不少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都存在由於缺乏恆心導致事件功敗垂成的經歷。

(3)惰性。青年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充滿朝氣和活力、銳意進取的羣體,但惰性正一點一滴地侵蝕着部分大學生的活力和意志,消耗着他們的青春與進取心。調查顯示86.59% 的畢業生表示自己“日常起居無秩序,作息時間紊亂,起牀困難”;62.19% 的同學承認自己存在“拖延症”;除正常的休息時間外,41.8% 的大學生白天呆在宿舍的時間大約是3 小時以上。而在宿舍的時候,92.4% 的大學生會選擇上網、看電影或者打遊戲來打發時間。惰性實際上是意志活動無力的表現,是影響大學生積極進取、張揚青春活力的天敵。

三 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就業觀研究的指導意義

(一) 提升幸福感,培養積極心理品質

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心理問題,與主觀幸福感缺失有很大關聯。羅素在《走向幸福》一書中曾經提出,“種種不幸福的根源,部分在於社會制度,部分在於個人心理”。積極心理學更注重個體的優勢而不是劣勢,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或者幫助個體在認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形成積極的取向,幫助個體找尋持久的快樂與幸福感,從而養成積極心理品質。同時也爲《大學生心理健康》這門課提供了新的視角,那就是應逐步將傳統的心理問題危機干預模式向積極心理品質培養模式的轉變。

(二) 挖掘自身潛力,增強就業競爭力

積極的心態有助於個體調動出積極的思維,進行積極的思考,一方面可以引導大學生向積極的方向邁進,一方面也能激發大學生的潛能。人在思維活躍的時候可以產生無數的創意火花,在一次次的嘗試中必然會發覺自己潛藏已久的潛能,併發揮出強大的作用。

(三) 養成堅韌意志,提高挫折耐受力

堅強的意志是一種強大的韌力,時刻督促個體跟隨信念,會支撐個體堅持不懈地奮鬥,以應對人生的各種挑戰和挫折。

積極心理學10

一、提高大學生的積極情感感受和積極的人格

積極心理學提出,自我決定性、樂觀、主觀滿意程度等積極的人格都能夠藉助積極的感受而持續地累積獲得,在個體經受了社會生活中非常多的積極感受後,就會自動地提升積極感受的基準線指標,就會自覺地提出越來越高的需要,進而推動形成積極的人格。積極的情感感受能夠更加深入地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推動大學生可以有效地藉助自身資源使自我的思想政治素質提高。一方面,應當啓發學生樹立積極的認知態度,加深大學生的主觀幸福體會。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幸福感教育屬於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也是提高大學生社會技能和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關鍵前提,也是激發大學生追求價值目標與增強生活信心的基礎保障。心理學的分析證實,決定個體情感情緒等感受的並非事件本身,而是個體對時間的態度與認知,應當啓發學生通過積極的思想正視問題、困難,有效地化解情感情緒問題,提高積極感知幸福的意識。另一方面,啓發學生掌握積極地調控情感情緒的方式,像是放鬆的方法、轉移的方法、宣泄的方法等等,增強學生自身的調控能力。應當啓發大學生懂得積極地應對以往的得失,增強以往生活和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感受,應對現實且收穫成就感與滿足感,提高對以後生活和學習的期望,敢於挑戰一切事物。積極心理學提出,所有的個體都具備潛力與優勢,只有培育與增強個體本來具備的積極能力,纔可以消除個體的消極思想。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當通過積極的態度面對學生,懂得激發學生的潛能,且進行激勵與引導,如此纔可以使學生更加有效地體現積極向上的能力。應引導學生全面地評價自己,發現自我的積極潛能與品質,懂得自我控制與調節,確保大學生積極品質的泛化,進而可以在大學生生身上加以固定。積極心理學注重所有人的自我發展要求,且以此當作實施教育的基礎,在營造情境、提供基礎、創設機會的前提條件下,讓人塑造良好的品質、思想,最終推動人的健康發展。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當激發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參與性、自主性,體現學生自我服務、管理、教育的功能,啓發學生積極思考,有效地體現學生的積極品質。

二、懂得給大學生創設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積極心理學提倡在社會環境中融入個體的積極品質以及感受且進行考察,明確積極的社會文化、國家制度、學校與家庭教育環境有利於個體積極品質的培養。這在某種意義上類似於馬克思主義提出的社會和個人互相影響的理論。馬克思主義提出,環境跟人都具備能動與受動的方面,從本質上講,它們是相互創造的。換言之,環境創造了,同樣的,人也創造了環境。爲此,基於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需要給學生創設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具體而言,高校需要積極地建設學校文化,創設健康積極的學校環境。學校環境是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場所,並且大學生在發展與成長過程中形成積極品質以及情緒情感感受也跟學校的環境密切相關。高校需要藉助積極的學校環境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感染。一方面,高校需要注重學校內部環境的創設,以使修德、好學、和諧的學校文化形成。可以組織班風大賽,以創設良好的班級文化;可以組織宿舍文化節,以創設和諧的宿舍文化;還可以組織多姿多彩的社團文化活動,以創設多樣性的社團文化。並且,高校還需要體現輿論宣傳的功能,懂得通過一系列的傳媒在學校宣揚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念,讓大學生在積極的學校文化中感受先進的理念。另一方面,高校需要有效地統一社會環境和自身學校環境的創設,進而給大學生開闢更加廣闊的戰場。高校能夠聯合家庭、企業、社區等,建設積極的實習環境,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積極感受,並且強化認知主流意識形態,像是藉助志願者活動提高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等。

三、結語

總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這種系統是開放性的,爲了跟社會發展的需要相適應,應用新型的教學模式與思想,這是一種客觀的需要。作爲一項全新教學思想的積極心理學有利於處理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和情況,從而提高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最終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積極心理學11

作爲一名國中班主任及語教師,深感教育一羣正值青春期的未成年人絕非易事。事實上它可能是一讓你投入越多越深越是悲喜交加、五味雜陳、迷惘困惑的事。面對學生在青春期荷爾蒙操控下無規律可循的情緒表現,老師該如何處理突發事,保持融洽的師生關係,進行有效的溝通,提高堂的效率呢,這成了擺在每位老師眼前的題。

教師的心靈需要保養

朱向陽主編的《堂教學中積極心理學的應用》一書,爲我們打開了一扇窗,展示了在積極心理學引導下師生關係和諧、堂氛圍融洽的畫卷。看完的最初感受是:自己平時上也在不自覺的使用積極心理學的很多技術,所以其中的案例並不覺得非常新鮮;但同時,自己做的還很欠缺,對待學生的叛逆行爲顯得比較急躁、焦慮,這個時候往往做的越多就錯的越多。我意識到:積極心理學的運用需要足夠的理性思考去代替感性評判,教師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控制語音語調、神態表情、肢體動作,注意自己的舉手投足,因爲教師在講臺上的一切都是放大的,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心情和感受。所以教師需要時時對自己的心靈進行保養,以樂觀、自信、寬容、平靜、微笑的精神風貌面對學生,這樣才能真正讓自己成爲一束溫暖的光,投射出的每一道眼神都帶有溫度。

說起容易做起難,因爲教師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會因爲學生的屢教不改而生氣、流淚。作爲傳道授業者的老師遭受不良的情緒侵襲後,保持平靜和微笑是非常困難的,需要歲月洗禮和智慧、經驗的累積,否則容易陷入情緒泥淖之中。教育家誇美紐斯曾說:"教師的職業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太陽底下再沒有比教師這個職務更高尚的了。"責任的'重大,讓身爲老師的我們不能停止學習的步伐,更不能降低對自我的要求。學習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就是在保養教師的心靈。

水順其勢成就其昌,海納百川乃成其大

"積極心理學創始人之一的馬丁·賽利格曼曾說:‘當你真心願意去做這事時,他就能爲你帶很大的滿足,因爲你在爲這個工作的意義而不是爲了它所帶的物質報酬而工作’……倘若我們以積極的心態從教,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學習,我們的堂就會煥然一新"很幸運,我享受教師的身份,也珍惜參與每個孩子成長最旺盛的青春期的這個機會。既然身爲教育者,那我們就要能看得了孩子們的好,更要能容得下孩子們的各種"小問題"誰的青春就一點問題也沒有呢?沒有年少的輕狂、天馬行空的想象、放蕩不羈的內心、玩世不恭的叛逆,都是一羣一教就學,一學就會的乖寶寶、棒學生也是不可能的。正如北大教授戴錦華窮盡一生的體驗說的那句"人類的悲劇就在於沒有人願意聽過人的建議,所以我不建議了",面對大學生都能有此感慨,更別說國中生了,所以教師面對"屢教不改"的學生,需要的是多一份的耐心去理解去等待,允許他們釋放自己的情緒,接納他們的"小問題",花期自有期,用心澆灌,總有一天會聽到花開的聲音。反倒是拔苗助長的方式,很可能會引起既傷人又傷己的後果。

親其生,道業得傳

"歌德說:‘你按一個人現在的樣子對待他,他將會保持他現在的樣子,如果你按他可能成爲和應該成爲的那個人對待他,他將會成爲他可能成爲和應該成爲的那個人’。(fsir)有此可見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到這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也直接影響教師對教學的體驗"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溫和的語言、飽滿的情緒去感化學生,學生自己願意親近老師。

誠然"嚴厲"會對堂的管理效果明顯,但威懾力永遠贏得不了學生真正的尊敬,沒有愛的教育是空洞的,是令人害怕和失望的。書中有一段統計讓我印象深刻,在北京市教科院對北京129名國小和國中學生進行的問卷中,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的學生喜歡教師微笑上,不喜歡教師當着衆人怒斥學生,使堂氣氛太過壓抑,一天到晚板着臉。

教育要有愛心,青少年人格發展需要的首要前提是要有獨立的人格、被人理解和尊重。教師用微笑去接納學生,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的藝術。

書中還提到"在堂中,教師對學生持尊重和支持的態度,無論學生在回答問題或進行練習的時候,出現怎樣錯誤或給出如何不可思議的答案,教師均要對學生的積極思考予以尊重,並在情感上給予支持,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創新及探究的主動性"只要教師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親其生,那麼道業自然得以傳。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親其師,信其道"

綜上,在教育的這條路上,作爲教師的我,還有更多的東西需要學,但我相信:只要我時時保養自己的陽光心態,用大愛的心胸去接納學生,親近學生、理解學生、鼓勵學生、寬容學生,那麼這樣的老師,不管走在哪一方講臺,傳播的都不止是知識,還有陽光。

積極心理學12

在聽胡媛豔和葛纓兩位老師講課的時候,總會多次聽到兩位老師談到《積極心理學》這本書,於是我對它產生了一些興趣,這個月把它從圖書館借出來,閱讀一番,並寫下這篇讀後感。

積極心理學,以“愉悅與幸福”爲主題、關於美好生活的一門科學,着重研究那些能使生命更有價值意義的東西。這本書主要描述了積極心理學的概況以及內化動機,第一是介紹人們獲得積極體驗的方法,第二是指導人們如何增強這種積極體驗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徵,第三是如何運用到建設積極的人性化的社會制度上,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發展。

我在看了這本書之後,還是思考了一些東西:第一是認識自己方面。人們總是要面對恐懼、悲傷、焦慮等各種情緒,因此,在遇到這些負面的情緒時要積極地面對。就像這學期,事情多且雜亂,基本上每門課都要做課堂報告,還有實驗課的實驗,水電校的工作,對於各種考覈的準備。難免產生一些負面情緒,但還得去面對,面對了才能做好。第二,活動方面。無論學習還是生活,在參與活動時要積極做好本分工作,這才能使活動既愉快又有意義。還是以這學期爲例,各種任務都是分組完成,只有先做好自己本分才能去幫助別人,促進團隊任務的完成。

第三,態度方面。快樂與否在大多數情況下取決於自己的主觀意識。態度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要努力糾正自己身上所出現的各類情緒和行爲問題,來建構完善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正確的方向努力,要有良好的學習態度。第四,身體方面。身心需要和諧發展,因而堅持鍛鍊、充足睡眠、健康飲食習慣都會對身體和精神健康大有益處。沒有鍵康的身體就不能積極地去面對生活,尤其是到了大三,沒有了早、晚自習的限制,就更加頹廢,也沒有鍛鍊。因此要改正自己不良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除了對自己的思考,這本書還引導我對社會層面的思考,我覺得當前的大衆文化,及主流媒體取向,有兩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是過於關注、讚揚,以金錢爲意義核心的成功標準,並以此爲基礎的成就建設、工作取向、物質享樂;忽視了對於道德修養、靈魂信仰、生命歸屬感等精神世界的思考與討論。整個社會,多了一些浮華,少了一些深刻。

第二是太過侷限於對社會、人性問題,缺點及陰暗面的發掘與批判,就像一個演員的出軌,一個知名運動員的出軌,弄到全國人民都知道,沸沸揚揚。

整個社會,多了一些陰鬱,而少了一些對於美好生命的關注。在科技極速進步、物質極大繁榮、人類愈加富裕的同時,生命厚重感的缺失,以及幸福快樂的減少。這說明了人們在不斷滿足自身慾望的過程中,心靈卻更加空虛起來,只能再次投身到談論批判別人的過錯,成爲一些製造網絡暴力的鍵盤俠。而炫耀、攀比性的物質消費,便似乎成了主要的精神安慰。

家庭、愛情、友誼、人際關係,在金錢文化的衝擊下,逐漸走向功利、淡漠。在人際關係圈不斷擴大的.同時,是更多的寂寞與孤獨。在社交媒體網絡氾濫的今天,是我們明辨是非能力的下降。我們的思考能力在不斷地喪失,變得輕信、盲目。

在對待社會問題及自身的幸福感缺失的過程中,我們已對周圍的一切事物形成習慣性抱怨、隨性地批判的行爲模式。卻沒有思考問題的產生本質,以及如何解決自身存在的缺陷。社會財富大量累積,卻使得生活安全感在不斷喪失、生存壓力在迅速增大。在爲工作、生存而愈加勤奮、辛苦的同時,身體、思考、道德、靈魂的惰性,卻在工作之餘的生活中不斷增加。

金錢,已成爲信仰。而這種信仰,存在於整個社會,甚至充滿着我們國家整個教育體系,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可以體現。從小爸媽讓我們努力讀書,讀書的目的呢?是爲了掙錢。從小老師讓我們努力讀書,讀書的目的呢?是爲了提高升學率,好掙錢,當然也爲了我們以後能考上好大學,考上好大學的目的呢?是爲了更好的掙錢。現在到了大學,滿眼是各種技能訓練,訓練當然是爲了讓我們變得更厲害,可目的呢?是爲了學校的名氣,爲了掙錢。技能訓練當然是重要的,可是思想的教育更不能缺少啊。

金錢,已成爲信仰。而這種信仰,卻不能成爲我們靈魂的歸宿。待到生命的臨終之時,也許才終會發現,什麼樣的東西,是美好的。人活着,究竟爲了什麼?有什麼意義?我想要什麼?我究竟應該怎麼活?也許只有明白了這些,在生命終了時,纔不會爲了虛度光陰、錯過了什麼而悔恨。

人活着,究竟爲了什麼?有什麼意義?我想要什麼?我究竟應該怎麼活?也許只有明白了這些,在生命終了時,纔不會爲了虛度光陰、錯過了什麼而悔恨。

求不得,放不下,慾海無涯,一切皆爲虛幻。我們則沉迷其中,無法自拔。好似沉迷在一個巨大的人生遊戲中,而這遊戲規則由極少數人所制定。絕大多數都從未懷疑過這套遊戲規則,至始至終,在痛苦中掙扎。

我,偶爾思考。

積極心理學13

【摘 要】積極心理學核心在於研究人積極品質的構建,最終目的是促進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中學生人羣中,由於進入青春期叛逆期,生理、思維都處於飛速發展時期,對事物的認知有一定的自我意識,同時也會受許多外界因素的影響,往往可能產生不確定性,甚至產生一些不利於學生身心發展的不良情緒,運用積極心理學,喚起學生的積極心理,去制約消極、不良的心理,幫助學生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去面對未來的生活與挑戰。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中學;心理健康教育

中學生由於正處於青春發育期,處於人生的轉折點,處於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期,這一時期的心理健康尤爲重要,可能會對今後一生都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各學校紛紛成立心理諮詢室,並且,根據近年來教育部的要求,從以往的矯正學生的心理問題,轉向培養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賦予學生們以積極的心態,促進其人格的健康發展。

一、積極心理學概述

現代心理學起源於二戰後,爲治癒戰爭創傷而出現的消極心理學,幾乎主導了20世紀全程,一直到20世紀末才逐漸興起積極心理學的新思潮。積極心理學與消極心理學相對,又是傳統心理學的補充,堅持用科學的原則來研究幸福,主張挖掘人們積極的品質,用這些積極品質中所蘊含的力量,幫助人們獲得幸福的生活,尋找人文關懷與終極關懷,從而使心理學部分領域轉向人的積極層面,拓展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積極心理學主要採用實證、人本主義現象學、文化解釋學等方法,主要研究積極情緒、積極體驗、積極人格特質、積極社會環境等,並能堅固個體與社會層面,提出積極的預防思想,強調對人性優點與價值的研究。

二、傳統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

(一)學校、家庭不重視,教育重點有失偏頗

青春期的孩子們,正處於幼稚到成熟的轉折,心理、感情會比其他時期更加敏感,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但是,偏偏這個時期的課業壓力較大,學校、家庭的關注點基本都放在學習上,如果孩子學習成績下降了,可能老師只會一味的要求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家長只會一味的責罵孩子,卻不會去幫助孩子一起找原因,查找是否是心理、情緒上出現了什麼問題,往往等到問題確切暴露了以後,卻已來不及補救了。而且,因爲尚受傳統心理學的影響,仍將心理健康教育注意的`重點放在問題學生身上,只知道治療,而不知道預防,沒有將預防性的心理教育作爲經常性工作來抓,導致教育重點過於片面,效果不佳。

(二)教育方法不當,過於理論化

老師本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知有問題,認爲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一門課程,傳道、授業、解惑而已,只要自己把課上好,讓學生清楚心理問題的產生、發展及解決辦法,學生學會了這些理論知識,肯定就不會有心理問題了。但是老師忽略了一點,即使是社會上的各類專職心理醫生尚因爲承受各種患者帶來的心理壓力,處於心理健康的邊緣,也需要人定期幫助疏導,何況是心智發育不成熟的學生。而且,有些老師在於學生進行溝通疏導時,並沒有注意自己的態度,缺乏耐心、細心,不能讓學生建立起信任感,而達不到疏導的效果。

三、將積極心理學運用於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加強對學生心理變化的關注

中學生們心智發育尚未成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特別是在難以做出決斷時,還需要老師、長輩們的正確引導。因此,老師需要同時關注孩子的學習與心理變化,要關注學生潛在的能力、積極品格,發掘學生的閃光點,多溝通,多鼓勵。如果發現孩子有異常情況出現,比如情緒變化,學習開小差,發呆,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不能直接批評孩子,而是要加強與孩子課下的溝通,查找原因,並需及時與家長溝通,實現家校合作,共同關注孩子的健康發展。

(二)“預防”、“治療”並重

相對於傳統心理學的“治療”心理問題作用,積極心理學更注重“預防”心理問題的出現,通過對學生們的普遍教育,挖掘學生身上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幫助學生們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樂觀的人生態度,引導學生建立幸福感,促進學生們通過培養積極的心態,去戰勝隨時可能出現的消極心態,遇到挫折可以有一定時間的消極、情緒的發泄,但是最終,還是要靠自己的積極心態幫助自己從挫折中走出來,避免因過度消極而走向極端。

(三)因人而異的施教方法

每個學生都是不一樣的,有不同的成長環境、家庭教育、性格特徵,以及不同的心理問題,所以,健康教育或者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也不同。老師應該給學生們創造寬鬆的環境,耐心的傾聽,幫助學生打開心扉,願意傾吐自己的心理、情緒上的問題,方便老師有針對性的加以疏導;而對於心理健康的學生,則需要針對其潛在的積極品質加以引導,使其一直處於積極的狀態,以防患於未然。

(四)理論與實踐同步

教育,從來都不是紙上談兵,而是更重視實踐,目的是學以致用。所以,老師在對心理知識進行必要的教授之後,需要同時運用積極心理學的各種研究方法、手段,去切實瞭解學生的心理狀態,並擔負起心理輔導、治療的責任。

四、小結

老師應該運用好積極心理學的方法,將其落到實處,切實幫助中學生們建立起積極向上的心態,正確面對壓力及挫折,鍛鍊良好的心理品格,讓中學生們獲得幸福感。

參考文獻:

[1]丁俊霞,師彥潔.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中學心理健康教育[J].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xx,(2).

[2]樑濤.論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J].教改聚焦,20xx,(2).

[3]王莉,於巧錫,朱蘇榕,方翰青.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網絡體系強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J].江蘇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xx(3):56-60.

[4]於紅春.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一以青島市城陽一中爲例[D].聊城:聊城大學,20xx.

積極心理學14

1積極心理學的內涵

過去,消極心理學常常強調人類病態的心理特點,很少有學者去關注人格成長、人類生活的幸福感以及增進幸福感的方法。受此影響,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侷限在心理疾病的篩查、診斷、干預、治療等方面,很少從正向去關注學生的積極品質,例如善良、熱情、包容等等。而積極心理學誕生以後,在心理學界掀起了一陣波瀾。積極心理學開始關注人類的積極品質,強調人的價值與人文關懷。積極心理學在主觀水平上設計有價值的主觀體驗,諸如幸福感、滿足和滿意、希望和樂觀、充盈和快樂。在個體水平上,涉及積極的人格品質:愛、勇氣、人際交往技能、審美能力、創造性、對未來的設想、洞察力、智慧和才能。在羣體水平上,涉及公衆品質:責任感、利他性、同理心、關心、文明、現代化、忍耐力及職業道德。從積極心理學關注的這些人類品質不難看出,積極心理學更加關注個體及羣體中的正能量,關注人類生活中、現實社會中積極、美好的一面,它採取更加積極的方法去開發人的潛力,激發人類的活力,並探索人的健康發展途徑。

2積極心理學理念在北京高職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2.1北京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從目前北京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模式來看,許多學校並沒有及時汲取積極心理學的全新理念,仍然在用消極心理學的框架,在課堂中注重發現有問題的學生,對於表現異常的學生十分敏感,積極關注學生的心理異常現象,而對於大多數學生身上所具備的優秀、積極品質關注較少,認爲那是人理應具備的品格,不用過多關注,也不用積極引導。久而久之,學生身上的積極品質得不到關注,也就無法得到及時的鼓勵與指引,失去了很多能夠激發學生潛能的機會。從目前北京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諮詢模式來看,很多學校過分關注學生是否產生病態心理,及早篩查,儘早治療。重診治,輕預防;重反應性干預,輕前攝干預;重個體諮詢,輕團體輔導,重障礙諮詢,輕發展諮詢。

2.2積極心理學理念在北京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

鑑於上述問題,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是有必要引入當前北京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中的。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引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並非意味着完全摒棄以前消極心理學的內容。消極心理學中對於疾病、缺陷的關注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爲在大多數學生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前提下,仍有少數人或多或少存在心理缺陷。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學生,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是由於大學聯考失利或對學業失去信心纔不得不選擇進入高職院校,在入學時就有沉重的負擔。在他們看來,自己比起本科院校的學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是被淘汰的人,不受到別人的關注也不受別人的重視,畢業後即使很快找到工作,也是低人一等,有自卑心理。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使是這樣的學生,他們身上仍有諸多積極品質的.存在。例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爲人善良、熱情、善於交際、幽默,有年輕人的活力。作爲教育工作者,應及時發現學生的這些品質,在課堂上給予正確引導,放大學生的優點,積極培養學生向上的人格特質,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做到積極預防,從源頭上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

2.3積極心理學理念在北京高職心理諮詢中的應用

傳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諮詢模式都是以“學生心理問題和疾病”爲中心的“矯治模式”。從學生一入學的心理普查,用到的工具主要有90項症狀清單(SCL-90)、焦慮量表(SAS)等,關注的都是不健康的人格。從篩查中篩選出得分較高的學生,分別談話,以達到進一步確認的目的。從每年的心理普查情況來看,被選出進一步接受諮詢的學生往往帶有恐懼、牴觸的情緒,很多學生自述自己平時生活、學習正常,沒有不適,也有少數學生在諮詢過程中阻抗嚴重,自始至終一言不發。這都與教育工作者沒有及時關注到學生的正向人格特徵,反而去關注他們消極的一面有直接關係。針對這類情況,可以在篩查結束後嘗試不立即進行諮詢或輔導,而是通過上課或學生日常活動對他們進行特別關注,在發現學生身上的積極人格特質後再進行輔導。學生在得到充分的肯定,並感到被接納以後,往往阻抗就不會那麼明顯,並且恐懼、牴觸的情緒也會隨之消失,反而有利於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3未來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走向

首先,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課程應該越來越多的納入積極心理學的觀念,強調正向能量,引導學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什麼是幸福,關注學生的正向體驗,而非心理疾病方面。關注學生做了什麼、理解了什麼、掌握了什麼,而不再過分關注學生還有哪些問題,還有哪些不足。其次,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並非是心理健康教育一門課程或是一次諮詢所能完成的,它需要的是一整套課程體系架構共同參與、協同支持。積極心理學特別強調人所處的環境給人以積極的正向引導和支持。因此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應特別改變以往“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由專人來完成”的錯誤觀念。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該滲透到其他各門課程中以及對於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

積極心理學15

 1、據一項調查研究統計,在心理學中消極研究和積極研究的對比是21:1。

鼓勵個人的成長,增進個人的健康比治癒自己的強迫行爲和強迫觀念容易,也遠比治癒真正的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容易的多。

消極研究多用於心理治療,是爲了解除痛苦,把人從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中解放出來,恢復健康,但是難度比較大,佔用了過多的精力和資源。積極研究多用於預防和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康復後的積極恢復,促成人向健康的方向變化,增強了應對挫折和不良情緒的能力,但是對已經陷入心理障礙的人作用有限。只關注消極研究會讓人只看到人性中消極的、黑暗的一面,而積極研究關注人性中美好的、善的一面,同時從這兩個角度看問題纔會對人性有一個合理的認識。積極心理學讓心理學從只關注補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到同時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形成了一種平衡。

2、目前現實中抑鬱、焦慮等不良情緒障礙增加的原因是什麼?

因爲一方面人們的意識程度提高了,對於不良情緒障礙的認識水平、診斷水平和相關知識的普及程度提高了,也就是說以前不良情緒障礙同樣存在,只不過

由於以上原因人們沒有意識到存在的問題是不良情緒障礙,沒有診斷出來而已,並不是不存在。另一方面不良情緒障礙在客觀上確實增加了,1、隨着社會和文明的進步,人們對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要求提高了,也就是說對於生活的滿意度標準提高了,而滿足需求資源的有限和匱乏特別是優質資源的稀缺始終存在,因此滿足需求的難度也提高了,需要的受挫容易導致不良情緒的產生。2、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和對物質、精神追求的不平衡導致不良情緒的產生,對舒適安逸生活方式的過度追求和對未成年人的不合理培養方式降低了我們的適應能力。3、信息的泛濫和傳媒的發達等原因讓未成年人在還沒有做好準備,沒有有效應對方法的時候就受到了不良文化信息的影響,辨別能力不夠容易被誤導,應對方式不合理容易導致不良情緒的產生。

3、爲什麼應該研究和推廣積極心理學?

因爲首先集中研究有用的東西至關重要,會變成現實,在世界上起更大的作用。其次積極心理學作爲一門獨立領域的研究學科是重要的,這是因爲快樂並非對痛苦的否定,擺脫我正在經歷的抑鬱或者焦慮並不意味着我同時就變得快樂了,情況並非是這樣,問題不會這樣被解決。最後預防在今天來說非常重要,預防困苦,不管是抑鬱還是焦慮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通過專注於培養積極心態來解決。

4、專注於有效方法的重要性:

積極心理學的目標是促成一種變化,讓心理學從只關注補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到同時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專注於研究有效的東西至關重要,不管是對我們自身,還是對我們的關係,對於其他人和社會,因爲只有這樣纔可以獲得更多有效的東西。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專注於研究有效的東西?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於我們提出的問題的本身,好的問題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問題可以引領我們去探索未知,讓我們去關注我們忽略了的重要的東西。

5、幫助高危人羣的研究。

開始時是消極研究,考慮的問題是爲什麼這些人會失敗?健康的文化造就健康的個人,病態的文化造就病態的人。這些人的失敗中的確有文化因素和環境因素,但是要改變對人造成不良影響的環境和文化因素難度很大,付出巨大收效甚微,甚至情況還會繼續惡化。後來出現了範式轉移,也就是問了一個相反的問題,同樣是面對不理想的現實環境,爲什麼有的人成功了?把關注的焦點從環境轉向個人,對成功的原因進行研究,這纔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找到了問題的實質研究出了有效的東西才能模仿和推廣,對大家起作用。

標籤: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