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得體會

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當我們受到啓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1

xx村距離xx縣城僅6公里路程,位於xx鎮東南方向,納仙侶山之靈氣,藏龍眼之秀澤,兼得山水之靈秀,村內有仙侶山、龍眼梯田、青草池、洗墨池、蓮花池、紅庵傳統村落等豐富的自然景觀。

作爲全省20個共同締造共建活動試點村之一,xx村從入選以來,村“兩委”及駐村工作隊認真梳理思路,大膽探索推進,目前已初現成效。

從xx月份開始,xx村“兩委”班子相繼開展了宣傳培訓、入戶查勘、徵集意願等羣衆發動工作。積極組織幹部羣衆前往xx坪、xx等地考察學習,學習共同締造理念如何應用到鄉村治理、鄉村建設和產業發展等方面的經驗;同時也邀請工作坊幫扶團隊兩次來村裏舉辦座談會、培訓會,引導羣衆轉變觀念,理清工作思路。

首次的設計改造範圍是xx村五組蓮花池三處場地,通過xx村共同締造微景觀工作坊專家團隊與村民之間的共建共享,將把該區域打造成村域旅遊核心服務區,成爲村域旅遊線上的中轉和休憩點。在第一處場地,專家團隊經過實地調研與入戶座談,聽取村民意見,和村民共同協商討論,從滿足農戶日常生活需求與發揮場地獨有特色角度出發,通過創造特色的共享活力空間彰顯場地人性化與個性化特色,爲村內羣衆及外來遊客提供公共休閒空間。在第二處場地,專家團隊經過和村民深入調研溝通,將根據現場情況梳理道路和庭院種植,劃分休閒區,把庭院景觀和老房子巧妙串聯結合,營造傳統美學空間,村內羣衆及外來遊客均可在此休憩娛樂。在第三處場地,專家團隊得知村民張長生勤勞熱情愛乾淨,他在外地有民宿經營經驗,有改造民居和庭院做民宿生意設想,計劃利用他家的老物件,巧妙運用新方式,營造休閒美學庭院環境,同時滿足戶主自住及遊客打卡需求。

從廣東趕回的鄉賢代表xx說:“在這次回村參加共同締造微景觀工作坊啓動儀式上,我爲家鄉奉獻一點愛心,錢不在多,有心則誠,xx村是我的家鄉,30年前貧窮的xx村,是我最想逃離的地方,而如今的xx村,是我最想回來的地方。”

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2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發展經濟是爲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爲了民生。既要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

爲建設美麗中國,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和提高環境質量水平。省政協委員薛愛國表示:美麗中國少不了美麗鄉村,沒有美麗鄉村就不會有美麗中國。因此化工安全學院環境小分隊的成員於20xx年8月5日,來到重慶市南川區南城街道三匯村進行暑期社會實踐,主要通過實地考察、村戶走訪等方式,主要調查了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當地的生態環境現狀以及美麗鄉村建設進展。

首先,我們對當地環境進行實地考察,與幾年前相比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例如:

一、街道不再像以前一有車輛經過,垃圾、灰塵漫天飛舞,現在有環保工人定期進行清潔打掃以及除塵處理,這體現了當地居委會對環境保護的重視以及相關環保政策的具體落實;

二、鄉村小道上也幾乎看不見人們亂扔垃圾了,這體現了當地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自身素質都相比之前提高了許多;

三、村裏每家每戶都配有一個垃圾桶,用來暫時存放自家產生的生活垃圾,並且村裏還設置了一個大型的垃圾回收站,村民可以隨時將自家產生的生活垃圾倒入其中,便捷又環保,垃圾站中也有清潔工人定期進行垃圾分類及後續處理;

四、公共河流裏也沒有村民隨意飼養鴨、鵝等牲畜,並且有相關規定對於向河流裏亂扔垃圾者將被罰款100-500元,因爲有這項處罰措施,用資金約束的方式,有效降低了人爲因素對河流水資源的污染。

隨後,我們來到三匯村一組的侯隊長家中並對他進行了採訪,通過採訪詢問我們瞭解到三匯村位於金佛山山腳,金佛山是世界罕見的喀斯特桌山,具有較高的區域代表性,動植物資源和生物多樣性豐富,爲了更好的保護森林資源,三匯村採取了退耕還林的方式,將住在大山裏的村民遷出,不僅能讓村民擁有更好的生活質量,同時也能更好的保護森林的生態環境。我們還從這次採訪中得知,以前的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相對薄弱,露天隨意焚燒秸稈,而後隨着村委會的重視、宣傳與督促,通過廣播向村民普及焚燒秸稈會帶來的危害,全面禁止露天焚燒秸稈,推廣秸稈粉碎直接還田、覆蓋還田等技術,提高秸稈的綜合利用率。爲了讓農民羣衆真正樹立主人翁意識,從過去的旁觀者、局外人變爲參與者和受益者,南川在組織羣衆上下足功夫,堅持以羣衆爲主體,採取多種措施,讓羣衆廣泛參與進來,使得環境整治工作事半功倍。

如今,“髒亂差”的農村徹底變了臉,已經逐漸被“美潔淨”所代替,改出了村民的新生活,樹立了文明新風,也改出了好環境,村民的臉上也掛滿了幸福的笑容。未來,我們的農村將更美,村民將更富,村民的自豪感、獲得感、幸福感也將更強!

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3

幸福是炎炎夏日裏,一塊冰涼的西瓜;幸福是嚴寒冬日裏,一杯暖暖的牛奶;幸福是平淡日子裏,一句暖心的安慰。

我出生在福州一個城鄉結合區,那裏以前比較偏僻,周邊有破舊的民房、髒亂的菜市場,門口只有兩路公交車通往市區。但如今周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破舊的民房變成了一個風景迷人的公園。公園裏到處種着各種各樣的花,一到春天,奼紫嫣紅,無比美麗。每天傍晚,大家散步地散步,跳舞地跳舞,好不熱鬧。

一到週末,我也會帶上我的滑板車,風馳電掣的騎在綠蔭跑道上像小鳥一樣飛翔,感到無比的快樂。小區門口的公交車也漸漸多了起來,想去哪裏不用一直轉車,等車時間也縮短了。常常聽媽媽說起,自從福州地鐵一號線開通後,媽媽上班路上只需花費35分鐘就到單位。不然媽媽以前坐公交車都要花費一個多小時,很累很辛苦。自從福州到西安的動車開通後,爺爺每年春節回家也只需一天一夜,不用一直擠在那擁擠的綠皮火車上,講到這爺爺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而現在我們的學校,跟以前的比起來,可以說是天壤之別。走進現在的學校,花的芳香便撲鼻而來,讓人心曠神怡。原來是校園大門中央有一個圓形的大花壇,裏面種了各種各樣的花,有杜鵑花、月季花,茉莉花等。校園的四周圍繞着草叢,草叢裏種了高大的棕櫚樹和椰子樹,看上去整個校園生機勃勃。學校不僅綠樹成蔭而且還有整齊漂亮的教學樓、寬敞明亮的教室、紅色的塑膠跑道和各種各樣的健身器材。

同學們在這樣的校園讀書,臉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學校設置了多媒體教室,使我們上課的內容更加生動有趣;學校組織了各種社團,如合唱團、硬筆書法社團等,豐富了我們課外的生活;學校舉辦了秋季運動會,朗誦比賽,科藝節等等,給了我們展示自己的舞臺。

我們今天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我知道這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我會好好珍惜。幸福是靠奮鬥出來的,作爲一名學生,我將努力學習,用所學的知識來回報我們偉大的祖國,讓我們的祖國更加的強大。

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4

幸福生活=人文關懷+科學探索。尤肯達修女的質問和施圖林格博士的回信讓我感悟了許多。修女的質問讓大家感悟人文情懷,施圖林格博士的回覆讓大家敬畏科學探索。

人文關懷和科學探索是最完美的搭檔。試想如果少了人文關懷,那麼人與人之間就沒有了溫情和關愛;如果沒有科學探索的精神,那麼人類將失去牽動生活的精神,看到的只會是一具具失去了靈魂的軀體。這兩種可能都會成爲生活的致命點。

假如沒有400年前德國這位伯爵在做慈善的同時,還資助了那位研究鏡片的年輕人,今天又怎麼會有顯微鏡的存在?如果沒有資助這個人,那麼瘟疫很有可能伴隨人類更久。也多虧了他,如果沒有這位科學家抱着求真務實的科學去研究,懷着虔誠敬畏的精神態度去追索,顯微鏡的出現也將遙遙無期,而如果沒有這顯微鏡,許多領域的研究就無法展開。就醫學而言,我們便無法得知病毒爲何物;弗萊明更難以發現細菌,難以發明那拯救了千千萬萬生命的盤尼西林。

在地球上還有許多兒童身患瘧疾面臨死亡威脅的情況下,美國航天專家恩斯特·施圖林格博士還依然爲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可能有許多人對他的做法不理解,可試想,如果沒有對火星的探索,怎會在航天事業上取得諸多偉大的成就?

我們離不開人文情懷,也離不開科學探索。假設沒有醫生的救治和科學藥物的治療,那成千上萬的病人將何去何從?

科學爲人文創造載體,人文爲科學充實意義。二者分飾兩角,共同構建起幸福生活的大廈。科學探索爲人類更好地在世界中生活提供物質準備,人文情懷使人能更好地把握內在宇宙帶來精神滿足。

科學與人文,密不可分,互相促進,共同進步,使得人類的身心得以完善,從而獲得更好的幸福生活。相信在人文、科學的相互促進的將來,人類社會將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你是否也有相同的看法呢?

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5

全面加強基層黨的建設是黨建工作的基礎。基層黨的建設狀況直接影響着黨的凝聚力、向心力、號召力、戰鬥力。爲進一步貫徹落實市委“學成都佛山、促轉型發展”的精神要求,切實解放思想、開拓視野,更好地搞好基層黨建工作,在區委組織部的帶領下,我有幸赴成都參加了“堅持黨建引領推動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創新”培訓。通過認真學習,汲取了經驗、得到了啓發,進一步清醒了頭腦,理清了思路。

下步工作,一是要堅持黨建統領,多元共治。通過理論培訓和現場教學,深深地感受到,成都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工作之所以搞得好,首要的一條就是堅持黨建統領基礎上的多元共治。草堂路社區、清源社區等社區,由於社區黨建工作抓的牢,基層黨組織在羣衆中的引領作用和核心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同時,在社區黨組織的引領下,轄區單位的黨組織以及各類社會組織都被吸附到社區並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和各項活動,真正形成了黨建統領、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回到我們的實際工作,要在抓牢抓實基層黨建工作堅持黨建引領的基礎上,堅持和深化在“美麗樓院”創建工作中取得的經驗做法,充分發揮社區居民羣衆的主體作用,紮紮實實搞好居民議事會的組織建設、隊伍建設、制度建設,讓居民羣衆進一步參與到整個社區的發展治理工作中來;同時,認真構建區域化黨建格局,吸引轄區內更多的黨組織和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社區發展治理當中,形成羣策羣力、多方互動、共駐共建、共建共享的社區發展治理格局。

二是要堅持黨建統領,打造特色。通過參觀學習,可以明顯地感覺到,成都的社區都在堅持黨建引領的基礎上,立足自己的區域特點優勢和傳統文化資源,進行特色打造。例如:清源社區的蜀繡文化、茶文化,草堂社區的有關詩聖杜甫的唐詩文化,玉林社區的現代影視文化等等,傳統和現代文化的元素都有機融入了社區建設之中,令人印象深刻。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要切實做到立足實際、因地制宜,認真深入地挖掘自己區域的可利用資源和傳統文化,進行總結提煉,並將其運用到社區黨的建設和文化建設之中,切實形成自己的亮點和特色,既有格調、又接地氣,真正起到以文化人的教育引導作用。

三是要堅持黨建引領、促進發展。通過幾天的參觀學習,感覺到成都將黨的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緊密結合,不但夯實了基層黨建工作,還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極大地提升了居民羣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比如:岷江村將黨的組織建到專業合作社,在黨組織的統一領導下,園林苗木經濟得以不斷髮展壯大;戰旗村在黨組織的領導下,依託農村土地交易平臺、農村金融保險平臺和農產品交易服務平臺,促進了郫縣豆瓣、布鞋、鳥籠、蜀繡等產業的快速發展,成爲全國鄉村振興的排頭兵。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也要努力踐行抓黨建促發展的精神要求,將抓好黨建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立足轄區經濟特點和社會實際,努力擴大黨建覆蓋面,不斷強化組織力、引導力,做大做強轄區產業,努力推動社會發展,切實通過黨建的高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高質量。

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6

伴隨着“五共”模式的深入開展,雷家壋社區深刻領悟共同締造理念,強化黨建引領,廣泛發動羣衆“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紮實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形成“支部引領、黨員牽頭、羣衆參與”的良好氛圍。

社區“兩委”通過搭建羣衆議事平臺,將居民關心的“小區發展規劃”“民生設施建設”“老舊問題”等事項列入其中,做到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通過建立微信羣、入戶走訪、羣衆代表會議等方式,廣泛徵求大家意見建議。截至目前,累計收集意見78條,已協商解決問題11個。

環境改造完成後,如何維護管理是關鍵。社區改革創新,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推行“代表羣衆選、項目代表定、建設羣衆幫、建後大家管”工作法,制訂“門前三包”“環境共掃”等制度;鼓勵居民針對社區環境衛生、公共空間管理、生活垃圾分類、住房安全隱患等內容,共同商議擬訂《居民公約》並監督執行;定期開展“菸頭換雞蛋”、環境衛生評比等活動,評比結果在全社區公示,讓居民成爲管理維護的主體,逐步改善人們生活習慣,把環境持續扮靚。

通過開展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改善羣衆生活環境,歷時5個月時間,轄區改造的二輕宿舍、教工宿舍、102號宿舍、104號宿舍、民政宿舍、運政宿舍、路燈宿舍、香料廠宿舍、康復醫院宿舍、福利院宿舍、精醫小區等11個老舊小區全部完成雨污分流、下水管網疏挖、道路硬化、外牆粉刷、樓道窗戶更換、“飛線”整治,新增晾衣杆等基礎設施改造工程。後期,社區還將持續推進非機動車停車棚修建、引進“簡易物業”管理等工作,並建立長效機制,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7

我是一盤盤美味佳餚中的一員,我以填飽人們的肚子,給人以美的味覺享受爲天職,盡心盡力地爲人們服務。能成爲人們囊中之物是我們飯菜一族的幸福,是我們的光榮。可隨着人們生活水平地提高,海吃山喝成了一種時尚;佳餚滿桌成了一種排場;鋪張浪費成了一件習以爲常的事。不知我有多少的夥伴因人們的浪費而未能“奔赴沙場”(爲人們填飽肚皮),就被人們無情地倒進泔水桶,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可悲可嘆呀!

這不,在廚師的精心烹調下,我新鮮出爐了,可我心中卻忐忑不安,我不知等待我會不會也是那發酸的泔水桶?我絕望地看着身邊那忙忙碌碌的人們,在送往餐桌的路上,我心裏默默地吟誦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哈哈……”我的耳邊傳來一陣陣笑聲,原來是到餐桌了,只見桌邊圍坐着幸福的一家三口,在瞧瞧桌上,加上我才五道菜。我正準備默默地等待我的其他夥伴的到來,只聽見服務員說道:“菜上齊了,請慢用”。“咦,他們怎麼只點這麼少菜!”

正當我疑惑不解之時,媽媽開口了:“寶貝,今天是你的生日,你怎麼才點這麼幾盤菜呀?”

“是呀!女兒,這一餐可不能省,愛吃什麼你儘管點!”爸爸說到。

女兒笑了笑:媽咪,爸爸,你們知道嗎?現在流行“光盤行動”,所謂光盤,就是吃光盤子裏的東西。這是一個叫“徐俠客”的人發起的,現在都流行下館子時適量點,實在吃不完打包走呢!杜絕浪費。

“哦!我明白了,難怪我昨天看電視時,有一個公益廣告這麼寫着:有一種節約叫光盤,有一種公益叫光盤,有一種習慣叫光盤!全世界飢餓人口超過10億,如果我們每天的食物少浪費百分之五,就可以救活超過400萬饑民!”爸爸拍了拍腦門說:“原來是我們out了”

媽媽摸着孩子的頭說:是啊!是啊!我們out了。不過,這“光盤行動”流行的可真好!希望以後,他能成爲一種習慣,讓節約成爲永久的傳統。

爸爸打趣道:“老婆大人,同感,同感!

哈哈哈……

聽着他們幸福的笑聲,我的腳下彷彿踩着一朵幸福的雲,飯菜們從此就可以過上幸福生活了!

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8

人活着很無奈,無奈的.生活左右着自己的人生,在生活的一端裏是自己的幸福,在生活的另一端裏是孩子們的幸福。

幸福是相對的並不是絕對的是一種自我感覺,結婚的目的一是尋找幸福二是延續血脈。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人們進入墓中每天在墓中尋找柴米油鹽,情感被汗水洗淨,每天忙忙碌碌不吃頓好飯不睡個好覺看到別人活得有滋有味心裏就會失去平衡,總覺得別人比自己過得幸福。

人生的不如意,配偶的不理想,因而導致精神出軌情感破裂,幸福也就隨之煙消雲散。

沒有情感的婚姻是死亡的婚姻,死亡的婚姻無幸福可言。婚姻的不幸福並不是婚姻本身,相處得好同舟共濟患難與共再苦也是幸福的,相處得不好同牀異夢總覺得別人的老公或者老婆比自己的老公或者老婆好再有錢也是不幸福的。

知足者常樂,人只有知足纔會幸福不知足永遠不會幸福。

幸福是不能攀比的人比人氣死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處和短處,別以爲別人有多好,人只有共同生活在一起才能看出其好壞來。鞋子是否合適只有腳知道,婚姻是否合適只有本人知道,婚姻的經營就象經營門店一樣不能隨心所欲人云亦云,應該要因己制宜。

當彼此生活在一起覺得不幸福時尋找下一站婚姻又未嘗不可!但下一站婚姻是否能幸福尚是未知數,更何況自己的幸福不能建立在晚輩的痛苦之上。

人活着很難,爲了晚輩的幸福自己就會很痛苦爲了自己的幸福就會給晚輩們心靈留下陰影,人當有血緣關係時就不可能單純爲自己而活,爲自己而活就可能對父母和孩子有傷害,對血親之間情感的傷害自己的良心就會過意不去。

爲了長輩和晚輩即使夫妻之間沒有情感彼此無幸福可言也要維持家庭的完整性,這是因爲責任重於泰山。

當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理念,並不是所有的單身的男女都把父母和晚輩當成自己幸福的桎梏,有的決意衝破束縛情感的牢籠在茫茫的人海中尋找自己的幸福。

究竟什麼是幸福?有的是感性的有的是理性的,不同的人對幸福有不同的概念不同的人對幸福有不同的理解,我認爲知福之人永遠幸福不知福之人永遠得不到幸福。

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9

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在新時代條件下,向着更高奮鬥目標的新追求,是完善基層社會治理,構建人與人、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內在要求。

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廣泛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發動羣衆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

開展“共同締造”活動是踐行黨的根本宗旨、走好新時代黨的羣衆路線的重要載體,我省廣泛開展此項活動,體現了在“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過程中,更加註重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這也是更好滿足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嚮往,解決羣衆急難愁盼問題的有力之策,更是黨員幹部“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的創新之舉。

極目新聞記者在湖北荊州走訪瞭解到,一些地方將“共同締造”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廣泛發動人民羣衆,探索出一些新業態、新發展方式和新治理模式。其中較爲典型的就是江陵縣正在全縣如火如荼開展的“共享農莊”建設。

所謂“共享農莊”,就是主打“政府主導、集體組織、羣衆參與”的組合拳,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盤活閒散的資產資源、人力和資金,充分調動羣衆參與的積極性,讓想創業的人有機會、想幹事的人有平臺,切實增強了發展內生動力。

具體來說,就是由鄉鎮和“村兩委”將各村閒置的場地進行改造,建成基於共享模式運行的農莊,村民自主產權的閒置場地也可進行折資入股,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的要求,將“共享農莊”打造成集鄉村旅遊、餐飲、服務、休閒等於一體的綜合體,其業務是廣泛承接農家樂業務、鄉村紅白喜事,以及提供鄉村旅遊人羣的配套餐飲和休閒服務等。

江陵縣資市鎮古榆樹共享農莊一景同時,“共享農莊”的管理人員、勞務人員,以及餐飲服務中的菜餚燒製、原材料供應等全部由村民共同承擔,每家每戶出人、出資源,進行共同參與和管理,也可引進市場主體進行管理。最關鍵的是,所取得的收益由村民共同分享,年底還有股金分紅,讓參與者有獲得感。而整個“共享農莊”的建設本身就讓鄉村環境進行了提檔升級,惠及的還是人民羣衆。

從目前的探索看,江陵縣多個鄉鎮的探索已經取得明顯成效,極目新聞記者在江陵縣資市鎮的一家共享農莊採訪時,有村民欣喜地說:“農莊業務太忙了,大夥兒現在都忙不過來,擰成一股繩幹事業,還有收益和分紅。”

從羣衆對極目新聞記者的表述中,不難看出他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得不說,“共享農莊”模式的探索是真正將“共同締造”理念的核心吃透。共同締造,最終要實現羣衆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共享農莊”不就是在全鏈條、全過程、全方位發動羣衆共同參與的生動實踐嗎?

江陵縣秦市鄉淘龜樂園共享農莊景緻江陵縣“共享農莊”的探索,還有重要一點就是,它不僅針對性地解決了鄉村集體經濟不強、鄉村發展要素不充分、鄉村就地創業平臺不多的三個困擾。這是在深層次圍繞發展所需、基層所困、羣衆所盼,解決問題根源的實踐。

“共享農莊”的實踐探索還極大激活了鄉村振興的活力。江陵縣按照以美麗鄉村建設、全域旅遊發展爲主導,深入推進“農文旅融合小鎮”建設,打造“一鎮一特色、一村一味道”的“共享農莊”,深刻體現了“共同”這個核心,“締造”這個關鍵,讓最廣泛的人民羣衆變成“我們”——共同創造、締造幸福生活。

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10

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上,省委書記王蒙徽強調,要廣泛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實踐活動,發動羣衆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共同締造實踐活動是深化黨員幹部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的重要舉措,是踐行黨的根本宗旨、走好新時代黨的羣衆路線以進一步提升湖北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應時之舉、創新之策、有效之爲,基層治理要用好這把金鑰匙。

共同締造的核心是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理念。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在治理全過程,站穩人民立場、堅持人民至上,要一切以人民羣衆滿意爲標,以人民羣衆的急難愁盼和民生爲切入點,以獲得人民羣衆支持理解和發動人民羣衆共謀共建爲動力。在事務決策中,充分體現人民羣衆的主人翁地位,要勤下基層多調研,察民情、解實情,不武斷的以“我認爲”代替羣衆認爲,真正把羣衆所思所想、所需所盼帶到政府機關的決策部署中來;在基層建設中,多方論證研究,多地走訪考察,弄清楚“爲誰建”、“誰來建”、“建好給誰用”等問題,不好大喜功、脫離實際,真正把基層建設、民生工程做到人民羣衆心坎上;在幹部評價時,堅持從羣衆中瞭解幹部作風,通過羣衆的滿意度來測評幹部的工作成效,不能脫離人民羣衆,用自我感覺替代羣衆評價,真正讓羣衆滿意成爲衡量基層工作的唯一標準。

共同締造既是認識論,也是方法論。共同締造實踐活動以發動羣衆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爲路徑,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協商治理”的城鄉治理體系。“縱向到底”是指要將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領導作用以及羣團組織建設落實到鄉鎮、社區,政府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資源和平臺下沉到農村基層;“橫向到邊”指的是每一位居民都納入一個社會組織,讓每一個社區組織有序參與鄉鎮社區治理;“協商共治”就是發揮協商民主,基層事務就是要你一言我一言,衆人事衆人商量,也是要你一手我一腳,衆人事情衆人幹。這正是我黨“發動羣衆、依靠羣衆”這一工作法寶的繼承與發揚,真正把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繫羣衆優勢轉化爲基層治理優勢,讓羣衆在基層治理中唱主角,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整體智慧與強大合力。

共同締造是實現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徑。共同締造是滿足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嚮往、提升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創新之舉。因此,基層治理要聚焦羣衆所需、傾聽羣衆呼聲,聚焦民生實事、解決羣衆心憂,積極搭建共商共謀共議的公共平臺,讓羣衆說事議事,提出解決方案,激發羣衆的內生力量,努力將羣衆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的美好畫卷。聯合多方主體共同行動,從人居環境改善、房前屋後保潔、垃圾污水處理、道路修繕等身邊小事、民生實事做起,聚焦羣衆生活中的痛點、難點、堵點,讓社區從“爲民做主”向“請民做主”轉變,讓居民從“站着看”到“搶着幹”轉變,不斷提升羣衆的獲得感與幸福感,共建共享美好家園。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以人民爲本、從基層出發,深入推進“共同締造”活動,不斷提升湖北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在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征程上穩步前行。

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11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鬥堡壘,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而作爲城市化進程中的涉農社區,地域面積廣,人口部分遷移,村級黨組織黨員隊伍年齡老化,社會自治的需求與能力不相匹配,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服務與管理碎片化等問題,社區治理模式有待創新。

黨建引領,探索社區治理創新模式。以基礎黨建工作引領,以人民爲中心,緊緊圍繞羣衆生活實踐,精準把握社會需求。嚴格黨內政治生活、強化黨羣服務中心陣地建設、實行支部項目化管理、核心價值觀宣傳、困難幫扶、文化宣傳等工作,探索和形成能夠提升居民幸福指數,促進和諧社區建設的自治舉措。

以人爲本,構建社會滿意的服務體系。強化運用“互聯網+黨建”思維和手段,結合全要素網格化社會治理,打造集黨建、就業、社保等訴求反映、政策諮詢、民生服務爲一體的綜合服務網絡平臺。暢通雙向反饋渠道,注重解決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提升服務滿意度,進一步擴大社區事務參與和監督,着力補齊民生短板。

多方參與,凝聚社會治理的整體合力。在切實履行社區黨總支主體責任的基礎上,注重激發社區資源與力量。引進社會組織,強調以民生爲導向,全年開展各類文化、教育、培訓活動。運用多種手段和形式激發社會活力,提升民衆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能力,發揮社區“大黨委”、志願者隊伍、黨員等多方作用,引導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彌補傳統社區服務供給不足,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12

幸福就在生活中。很多人都認爲,幸福是得到所有物質待遇後在享受中的自豪感,這並不完全對。幸福也來自生活的點點滴滴,來自我們的一舉一動。

有一次,是個雨天。我打着傘,哼着歌曲,邁着輕快的步伐,走向英語補課班。而馬路的另一邊,一個和我年齡相仿的男孩,一頭被雨水打溼的頭髮,一臉汗水,着急地和我擦肩而過。這一刻,我感到我很幸福。

又一次,是個烈日炎炎的暑假。我們校隊暑假集訓在學校訓練,而籃球班也和我們在一起。看看那邊,打籃球的學生都頂着火球般的太陽,滿頭汗水,皺着眉頭,一次次地練習。看看我們,在主席臺的陰涼處訓練,沒有太陽,不皺眉頭,不是曬得汗水,但是那是努力的汗水。這一刻我感到我們很幸福。

在農村,那裏的孩子只受到學校的課堂教育,但週末沒有補任何補課班,在街道晃悠,而我們呢,週末安排的滿滿的,坐在補課班裏吸取更多的知識,吹着空調,但有些人還抱怨壓力大。這一刻,我感到城市的孩子很幸福。

在雲南、貴州等地,漫山遍野,這深山老林,只有土路通向這些看似荒無人煙的地方。那裏的學校就不像是學校,只是幾個房子做成的幾間教室;那裏的人非常貧窮,都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那裏的文化相當落後,孩子們甚至沒有見過書本。還記得那雙“渴望讀書的大眼睛嗎?那雙眼睛不僅是她的眼睛,還代表着成千上萬渴望讀書的孩子的眼睛。”而我們呢,天天都接受着老師的知識,有些人還厭煩學習,難道這不是可恥的嗎?他們缺少的、沒有的,太多了。每天走幾小時的上學路,幾小時的回家路;我們天天有人接送,還不珍惜當下生活。這一刻,我感到我們大家都很幸福。

當然,幸福就在我們身邊,也需要我們去珍惜。嚐到幸福的滋味固然很好,但是我們也要考慮到沒有幸福的人的感受。珍惜現在,珍惜當下,不讓時間流失,不讓時間浪費,就可以讓我們幸福。

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13

“我們要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項工作,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是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的明確要求,是黨員幹部“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的關鍵內容,是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社會治理體系有效的有效方法。共創美好生活的新徵程上,要聚焦黨建引領、深化制度建設,堅持問題導向、注重改革創新,着力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社會治理體系,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讓人民羣衆有更多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解決民生是第一要務。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必須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把改善羣衆身邊、房前屋後人居環境的實事小事作爲“共同締造”的切入點,以人居環境整治等爲載體,以老舊小區改造、生活垃圾分類、改善小區綠化和道路環境爲重點,着力改善小區內部環境、增加公共活動空間、完善配套設施。持續抓好“問題清單”,辦好“就業、醫療、救助”等民生保障實事,在解決民生問題中,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把羣衆最在意的“大事小情”解決好,不斷增強羣衆的物質和精神福祉,不斷加深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黨建引領是關鍵保障。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爲了更好的踐行羣衆路線,迴應羣衆的需要,要打造堅強有力的“一元核心”,以黨建爲引領,建設一支忠誠擔當乾淨的幹部隊伍,爲破解民生領域的發展問題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要選優配強支部班子,發揮好支部書記“領頭羊”的作用,充分發揮黨員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打造一支本領過硬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的志願者隊伍,凝聚人心、團結羣衆。爲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強化思想引領是關鍵,要強化幹部政治擔當,提升爲民服務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引導黨員幹部在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締造中主動擔當作爲。

發展經濟是核心舉措。當前面對的很多民生問題,實則可以歸結於發展問題。要始終把經濟發展作爲第一位,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以過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爲支撐推動民生領域的持續改善。要搭乘政策東風,站在發展機遇風口,用好用活集體資金,轉變發展理念,突出產業特色,加快轉型升級。把發展好集體經濟作爲共同締造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的重要抓手,牢牢把握這次契機。紮實改善社區各項基礎設施,完善社區公共服務,爲經濟社會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讓廣大羣衆深度參與發展產業鏈、分享利益鏈,共享“共同締造”成果。

羣衆滿意是最終結果。堅持以人民爲中心,把羣衆滿不滿意,答不答應,支不支持作爲我們解決問題的成效標杆和工作作風的試金石。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要尊重羣衆的主體地位。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力量和基本依靠。要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注重發揮羣衆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激發羣衆的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調動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變“你和我”爲“我們”,變“政府端菜”爲“羣衆點菜”,形成黨員幹部與羣衆問題一起想、事業一起幹的互融互通的治理格局。不斷完善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衆參與的社會治理體系,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社會資源向基層下沉,建立“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責”治理共同體,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14

密林深處的一個黃土包旁,一棟佔地200多平方米、4間2層的房屋拔地而起,正在加緊施工。8月1日,谷城縣五山鎮堰河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閔洪豔告訴記者,這是投資120萬元建設的垃圾分類超市,預計8月底建成啓用。

“垃圾是放錯的資源,可回收還能再利用。”閔洪豔說,要把垃圾像商品一樣展示在櫃檯上,讓遊客更直觀地感受垃圾分類的意義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在走好新時代黨的羣衆路線、更好解決羣衆現實問題,深入推進“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中,堰河村始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讓千餘名村民從中受益。

綠色根植於心務實重行拔頭籌

“別人不敢幹的我先幹,別人能幹的我搶先幹。”在堰河村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彰顯的是堰河人敢爲人先、與時俱進的理念。

上世紀90年代初,村裏窮得叮噹響,吃糧靠供應、用錢靠砍山、住房乾打壘,可謂“見山山禿頭、見路路斷頭、見水水斷流、見人人犯愁”。

1992年,29歲的閔洪豔成爲堰河村的“領頭雁”,當時他就提出“人在,山在,綠色在”的理念,作出“管好山、護好水、修好路、育好人、建好村”的承諾。

“地當牀,天當被,累了就在山上睡。”春夏秋冬,寒暑易節,全村幹羣戰天鬥地,苦幹實幹,讓一片片荒山披上綠裝,先後發展茶園1200畝、經濟林4000多畝,不僅擺脫貧困,還實現了小康。

進入新時代,堰河人緊跟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步伐,不斷更新理念,提出“走綠色路、吃生態飯、掙環境錢、發旅遊財”的強村富民思路,通過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實現“山水變風景、資源變資本、農民變股民、特色產品變旅遊商品”的目標,讓村民都過上和城裏人一樣的現代生活。

如今,堰河村的固定資產和集體經濟收入均突破億元大關,村民人均純收入超3.5萬元。昔日“一家一棟小洋樓、一家一輛小轎車、一家有一個致富項目、人均存款達到10萬元”的夢想變成現實。

在全省努力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推動襄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堰河人提出到2035年實現“四不五有”新目標:吃飯不出錢、就醫不出錢、讀書不出錢、養老不出錢,村裏有金融、家裏有資本、戶裏有研(究生)博(士)生、發展有產業、出行有房車。

“我們就是要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良性循環體系,讓鄉親們在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中得到更多實惠,幸福感更強。”閔洪豔說。

賦能山水資本融合發展添動力

綠色是堰河最亮麗的底色,也是發展的主基調。

“堰河因茶而興,要做大做強茶產業,必須依靠科技賦能。”閔洪豔說,村裏跟省、市農科院合作搞產學研項目,1200畝茶園一半以上推行有機化生產,推行“從種植到茶杯全程淨化”消費模式,讓賣出的每一片茶葉都可追溯原產地信息,兩三年後所有茶園實現有機化生產,產值可突破4000萬元。

依託茶產業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從2005年第一家農家樂開張到如今120餘家遍地開花,遊客絡繹不絕,每年舉辦的年俗文化節更是成爲谷城鄉村旅遊的一張亮麗名片。

2021年,堰河鄉村旅遊區成功獲評國家4A級景區,全年接待遊客5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8000多萬元,點燃了全村幹羣衝刺國家5A級景區的熱情。

“一口鍋能抵一面坡,一張牀能抵十畝糧。”閔洪豔打趣地說,是鄉村旅遊讓村民的家當增值了。

目前,投資1億多元的民俗園三期項目進入招投標程序,新建容納500人的多功能學術報告廳、展銷中心、文化娛樂場館、大戲樓、冷藏庫等,全面完善綜合服務功能;投資160萬元在堰河水域興建2個魚鱗壩、1處親水平臺,增加遊樂設施;投資500萬元建設天藝茶莊廊橋、農旅茶文化觀光園等,實現採茶、炒茶、品茶、購茶自由;投資600萬元挖掘傳承紅色文化、民間文化,讓遊客不虛此行、身心怡然。

以黃土牆、花窗、古門、青磚灰瓦、小回廊爲特點的鄂西北民居,比比皆是;以小果園、小菜園、小竹園、小花園爲特色的庭院,處處皆景;以勤儉持家、勤洗手、勤剪指甲爲內容的文明禮儀,人人皆知……

“這些都是村裏統一規劃設計和整修的,我們家房前屋後煥然一新。”一組村民艾元平說,30多公里的刷黑路已經通到每一戶門口。

在堰河,農民成了網民,農田成了電商賣場,手機成了農具,直播成了農活,新發展業態迸發出新活力。

村戶人一體化同心共享福無邊

爲充分體現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堰河村通過創新共管、共評機制,最終實現一切成果共享目標。村裏成立堰河生態旅遊經濟合作社,把每家每戶組織起來,抱團發展,所有菜品、旅遊商品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價格、統一品牌,做到明碼標價、童叟無欺,爲遊客營造放心消費環境,贏得好口碑。“堰河香”已成爲靈秀湖北特色旅遊商品品牌。

組建生態保護夜巡志願服務隊,不光黨員幹部帶頭參與,村民自發加入,人數由最初的6人擴充到現在的100餘人。他們不僅巡山保水,規勸制止不文明行爲,而且擔負着村裏的治安巡邏任務。“夜裏聽到狗子狂叫,都會有人起牀,跑出來看一看,這已經成爲村民的行動自覺。”堰河村幹部任雪平說。

村無閒戶、戶無閒人、人無閒事。全村人都以股東的身份加入了合作社組織,即便沒有收入來源的困難人羣,村裏也無償配股,讓所有人年年有分紅。每股的收益率在55%以上,解決了貧富不均問題。

二組村民馮畢建曾在十堰一帶挑貨賣,養家餬口。看到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特別是共同發展的氛圍很濃,決定紮下根創事業。

如今,他經營的有商店、農家樂、民宿,還有一個凍庫,年收入幾百萬元。“沒有村集體幫助就沒有今天的我。”馮畢建感激地說,村戶人一體化發展模式讓人人嚐到“有福大家享”的甜頭。

通組到戶柏油路無縫對接、看病不出村無縫對接、家門口就業無縫對接……

“只要羣衆有需求,村裏都會責無旁貸去滿足。”閔洪豔說,所有黨員幹部包括合作社員工“只有上班時間,沒有下班要求”,村民一個電話,就上門服務。

在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道路上,堰河干羣同心同德,鉚足勁幹,“1+7”大堰河旅遊發展格局已然形成,輻射帶動五山“茶旅小鎮”不斷向前發展。

爲解決堰河沿線近2萬人用水難題,村裏積極向上爭取項目,新建一座水庫,8月份施工單位進場,“共同締造”的示範效應越來越強。

今年,落戶五山鎮、投資近5億元的全省美麗鄉村示範片建設加速推進,落戶南河流域、投資1億多元的鄉村振興示範區啓動建設。

“像堰河這樣生態好、產業強、日子富的村莊還有很多,比如石花鎮涼水井村、平川村,紫金鎮花園村、官坊村,還有城關鎮老君山村等,都在結合各自優勢和特點,發力前行。”谷城縣委書記黃克立深信,幸福生活是奮鬥出來的,只要農村善於做好“共同締造”這篇大文章,就一定能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願景。

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15

最近,“柏林寺之聲”微信羣羣主、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柏林寺村村民郭莉發現羣裏越來越熱鬧了,大家發言越來越積極,討論的內容也越來越廣泛,小到房前屋後垃圾處理、田間地頭雞毛蒜皮,大到村莊發展規劃、共同締造創新理念。

今年年初,住房城鄉建設部創新工作方式,在定點扶貧工作實踐中,創造性地提出“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新理念,並在4個定點扶貧縣各選擇一個村作爲試點,旨在進一步激發貧困羣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當擔任示範村建設幫扶任務的中國城市規劃研究院駐村團隊數十人浩浩蕩蕩地開進紅安縣柏林寺村時,才發現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

村民們對這些遠道而來的“秀才”們並不信任,不是繞道而走,就是袖手旁觀。許多人不知道什麼叫“共同締造”,對此也不感興趣。

走家串戶,噓寒問暖,察民情,解民意。駐村幫扶技術團隊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開始想方設法和村民“套近乎”。

爲了能和村民有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駐村幫扶技術團隊倡導開通了名爲“柏林寺之聲”的微信羣和“柏林寺之聲”公衆號,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村民。目前,已經有256人入羣,村民在微信羣中發表個人對共同締造工作的理解認識、意見和建議,主人翁意識大大增強。

駐村幫扶技術團隊“遇冷”並非個案,在湖北省麻城市石橋垸村和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黑城村、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土關村,分別擔負共同締造示範村建設幫扶任務的中建設計集團、中國建設科技集團、北京建築大學等駐村幫扶技術團隊,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由於長期受小農經濟思想的影響,許多村民只關心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這部分村民文化程度偏低、年齡偏大,接受新觀念往往比較慢,甚至是排斥。要讓他們接受共同締造的新思想並不容易。”中建設計集團駐村規劃師劉輝深有體會。

懷揣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雙重使命,駐村幫扶技術團隊成爲共同締造理念的“宣傳隊”和“播種機”。

在石橋垸村,中建設計集團幫扶技術團隊通過組織村民觀看共同締造紀錄片、現場講解、印發圖文並茂的宣傳冊等多樣化宣傳方式,先後召開50多次村民集體會議,深入淺出地介紹共同締造的內涵。

在黑城村,中國建設科技集團駐村幫扶技術團隊以百姓關注的難點爲切入點,得到了村民的認可。先後召開了5次村民培訓會和70餘次座談會、專題討論會及村民代表大會。

在土關村,北京建築大學駐村幫扶技術團隊組織了村莊手工藝賽寶大會、村莊歌舞聯誼會,放映自制村莊紀錄短片,加強村民與工作組的互動。同時,還組織50多名村民到北京學習手工刺繡等技藝,開闊了村民的眼界。

在柏林寺村,中國城市規劃研究院駐村幫扶技術團隊通過組織“百家宴”、國小生“我心中美麗的柏林寺村”演講比賽、“大手拉小手”環境衛生打分、留守兒童“四點半”課堂等活動,將共同締造思想“軟性植入”到村民活動中。

春風化雨,苦口婆心。4個示範村的村民對共同締造理念逐漸有了清晰的認識。黑城村村長徐金盛說,“共同締造就是讓我們大家一起幹,我的村莊我做主。”

記者瞭解到,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理念秉持“以村民爲主體、問題爲導向”的基本原則,激發村民主體意識,組織協調各方力量,讓村民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

住房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巡視員盧英方介紹說,用共同締造方法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建設,核心是“共謀”,難點在思想轉變。不僅要解決村民“等靠要”等惰性思想,還要解決過去政府大包大攬、幫扶技術團隊唱主角等習慣性問題。

爲此,住房城鄉建設部先後4次召開共同締造工作推進會,“反覆講、講反覆”,逐步樹立共同締造理念,不斷統一專家、各級政府領導、幫扶技術團隊和村民的思想,同時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等舉措,先後邀請中山大學教授李郇、廈門海滄院前社蔬菜合作社理事長陳俊雄、湖北蒼葭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丁漢平等專家能人授課,明確共同締造的方法。還通過例會交流、月度推進和現場研討,及時共享經驗,研討問題,修正示範工作思路。

耳聽爲虛,眼見爲實。駐村幫扶技術團隊還組織村民走出村莊,參觀學習全國優秀的村莊建設案例,讓他們看清方向、明確目標、增強信心、激發熱情。

觀念一變幹勁添,擼起袖子加油幹。隨着共同締造理念深入人心,地方政府從大包大攬轉變爲村莊建設的激勵者、幫扶者、引領者;規劃師從“主角”變爲“參謀”,成爲村莊建設中的溝通者、引導者。最爲重要的是,村民們轉變了“等靠要”思想,內生動力被有效激活,從“要我幹”“我不幹”變爲“我要幹”“搶着幹”,形成了“村民、政府、規劃師共同締造”的鄉村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