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得體會

教師課改心得體會大全【4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啓發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課改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師課改心得體會大全【4篇】

教師課改心得體會1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頒佈實施,把我們推入了教學改革的浪潮。閱讀教學是課程標準研製者精心設計的內容,閱讀課究竟如何上,才能真正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凸現閱讀教學的個性美;閱讀課究竟如何上,才能構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處理好傳統和改革的關係等等。這些是每一個課改實踐者應該深刻探討的問題。

筆者是教學前線的課改實踐者,和學校同仁一直熱衷於閱讀教學,課改以來,我們熱情高漲,經常互聽互評,走出去,請進來,應該說收穫很大,便不可避免地使“劍”走了偏鋒,引起了我們的關注和反思。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一堂閱讀課,教師按照自己的“偉大設計”,讓學生就若干問題去讀讀念念,說說講講,而自己只是發問者、點名者、旁觀者、旁聽者,充其量也只是讚不絕口地說“好”“很好”。不適時而收放,不相機而導向,不就誤而糾偏,不升格而總結,這就曲解了“自主學習”的真正意義。因其以繁多的“問題”,淹沒了課的中心目標;以所謂的“見仁見智”,堵塞了課的升格途徑;以所謂的“張揚個性”,掩蓋了閱讀審美的客觀標準;以學生的頻繁“活動”,取代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這樣熱熱鬧鬧的一堂課,由於失卻了“主心骨”,難免處於一個很淺的層面上,閱讀教學中教師既是主導,又是特殊的閱讀主體,應以其豐富的閱讀體驗處於閱讀教學的最前列,應引領課堂教學的主流,在充分調動學生自主閱讀積極性的同時,起到正確導向、開啓思維、適時示範、精要點評高效對話等主導作用。

二、追求表面化的形式,忽視了閱讀教學的核心內容

爲“適應”新課改,有的老師將心思用於課的形式上,以“標新立異”的形式來“包裝”並不生動的課的內容,經過一些“點評者”的推波助瀾,此風愈演愈烈。比如說“小組討論”,這本來就是很傳統的學習方式,近來卻被貼上“合作學習”的新標籤大加標榜。在一些教師眼中,它好像是新課改的新產物,以爲這是學生“合作學習”的最佳形式或唯一形式。於是幾乎每堂課必有小組討論這一道“風景”。不少“討論”表面轟轟烈烈,實則空空洞洞。這裏並非要否定這一學習形式,關鍵要看討論的有效度,就某一課文而言,它有沒有討論的必要;就某一問題而言,它有沒有討論的價值。討論題,無論是由教師提出還是由學生提出,它都要能聚合課堂教學的焦點,能點燃閱讀文本的亮點。它要有一定的新穎度,能迅速激起學生對話的興趣;它要有一定的難度,能有效開啓學生的思維;它要有一定的深度,對閱讀理解起到承前啓後的作用。總之,能對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培養其閱讀審美情趣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以“拓展”“遷移”爲由,遊離於閱讀文本之外

此舉也逐漸成爲一種“時髦”,以爲不“拓展”“遷移”一下,就不足以提升課的品位,就不足以體現新課改的新理念。於是每堂課必有“拓展”“遷移”這一檔“節目”,一定要塞進一些課外資料,進行“讀寫結合”“內外互聯”式的強化“訓練”,以顯示課的容量之大、內容之豐。如此不分課型的、硬性的、“拉郎配”式的“涉外”活動,擠去了閱讀理解文本的寶貴時間,而對文本的解讀只能是“走馬觀花”“水過地皮溼”。有人把這種捨本求末、舍內求外的教學法比作“鍋內不吃吃鍋外”不無道理。閱讀教學必須尊重文本,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學生要通過自主研讀文本或帶着文本走向教師以獲得新知,陶冶情趣,發展能力,這已是不爭的道理。那些淡化文本、遊離文本的“拓展”“遷移”,只能成爲空中樓閣,真正有效的拓展遷移訓練必須建立在充分解讀文本的堅實的基礎之上。

四、架空了“人文性”,忽視了閱讀知識結構的構建

近年來,在一些有關語文素質教育的xx中,“人本”“人性”“人文”詞語出現的頻率較高。提倡語文的人文性,本來無可非議,但有人卻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誤以爲閱讀教學就應以“人文性”作統帥。於是或美其名曰“培養情感、追求價值”,對課文自作多情地拔高分析,把語文課上成了思想品德課,或美其名曰“關注社會、關注人生”,以課文某一內容爲由頭,進而“切換”成社會現象或自然現象,上成了口頭作文課或時政講析課,此種現象屢見不鮮。有的雖僅出現於一堂課的某一環節,但也會給人以“高處不勝寒”的感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基本特點”,這是《語文課程標準》的明示。那麼我們爲什麼還要把它撕成兩張皮而顧此失彼呢?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其實就是一種語文式的精神關懷”,就閱讀課而言,它孕育生成於閱讀文本的藝術的、哲學的、美學的土壤,它又如空氣一般充滿着課堂教學的整個空間。架空了“人文性”,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勢必淡化了學生閱讀認知結構的構建。殊不知,制約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生成發展的重要因素,正是閱讀的知識結構和由此而日臻強化的閱讀認識能力。沒有堅實的認知結構,就不會出“呼朋引伴”式的閱讀“同化”效應,就不可能完成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理解”,就談不上什麼產生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那麼,所謂的“人文性”只能視作硬貼的“標籤”。

五、濫用多媒體手段,干擾了閱讀教學

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輔助閱讀教學,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可以增長教學時效,可以增強直觀效果,可以激發閱讀興趣等等,但不少人卻把多媒體教學的“工具性”當作一種“時尚”、一種“裝飾”、一種“目標”來追求,甚至把閱讀教學成功的希望寄託於電教手段上。特別是上公開課,什麼錄音機、投影儀、放像機等輕重“武器“一齊上的'陣勢已司空見慣。由於不明白閱讀教學的形象性主要體現在閱讀文本的內在形象性和教學語言的形象上,所以一些人不能科學地設計課件,不能適當地運用“媒體”,因而常常出現弊端。

事蹟蝗是過量放映影視片斷,限制了學生對文本語言藝術的鑑賞;四是不協調的配樂,干擾了學生閱讀;五是以涌現?“字幕”,代替教師水到渠成式的精美板書。凡此種種,貽害匪淺。

六、文言文教學重“文”而輕“言”,重“析”而輕“讀”

目前,以“減負”爲由在文言文教學中出現的重“文”輕“言”、重“析”輕“讀”的現象,不能不引起同行的憂慮。所謂重“文”輕“言”,就是指把文言文當作現代文來教,只求瞭解大意、整體感知,偏重於思想感情、章法結構的賞析,淡化了文言虛詞的歸納積累,忽視了文言詞法句法的梳理習得。所謂重“析”輕“讀”,是指偏重對文言文“跨越式”的分析講解,輕視對文言文“享受型”的美讀。勿庸否認,文言文學習的最大障礙是難以讀懂,結合例文例句,大量整理積累文言詞彙,熟練把握文言詞法、句法,是準確解讀文言文的必由之路;反覆朗讀直至大量背誦,是形成文言語感、積澱文言素養的重要途徑。不“理”,不“積”,不“讀”,不誦,想靠大而化之的飄飄然的“分析鑑賞”來提高文言文的教學質量,無異於紙上談兵。

以上是我的反思,當然還不止上述種種。新課程改革方興未艾,春意盎然。在這改革發展的大好機遇中,我們不能因怕劍走偏鋒而畏手畏腳,更不能讓劍偏鋒走下去,應該正確處理好繼承與革新關係,準確把握新“課標”,新理念的“度”,在經常反思、不斷實踐中讓教學改革朝着健康的方向發展。

教師課改心得體會2

新一輪課改正在全國如火如荼的舉行,作爲新時代的體育教師,在課改精神的指引下摸索前進。在東山中學“大成教育”的啓發下,我更加堅信了體育新課改的目標和方向,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快樂教學爲宗旨,時刻都在想如何在體育教學中讓學生充分體驗運動的快樂,把快樂帶入課堂,提升學生健康水平。

新的體育課改對於我們是一個嶄新的課題,體育課教些什麼,該怎樣教,已經成爲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首要問題。我校實施新課改已經整一年,課改期間,體育教師加強了學習和研究,打破了傳統的教育觀念,選擇、更新了體育教學的內容和方法,在體育課教學生做了一些新的嘗試。以下是我在初步摸索中過程中的體會:

一、給學生創設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作爲體育課設計改革的方向,我們在教學中展示任何一種體育器材在學生面前,教師都不告訴學生怎麼玩,而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自己創編各種遊戲的玩法,發揮其創造性思維。我們同時在活動中創造一個難題,富有挑戰性的,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培養其解決問題和創造性思維能力。例如:東山中學校本特色體育項目《太極功夫扇》教學的設計,教師採用分班制、分組制,進行教學活動。首先,教師在臺上進行太極扇的教學,同時配有音樂,讓學生在臺下自主模仿學習,教師對要點的環節進行詳細講解;其次,學生分組練習,每一個小組有組長負責,相互交流學習,看哪一個小組學習的效率高,配樂掌握的.好,對好的小組進行展示,教師給予相應的指導和評價;最後所有班級進行統一展示,這也能看出哪個班級的學習積極性好,相互有個比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感。集體展示後,教師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統一指導糾正,讓學生對技術的掌握更加熟練。

二、傳統的體育教學方法與美國SPARK教學方法相結合的短時高效性,提高學生活動興趣,吸引學生積極參與。

新課改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體驗運動帶來的快感。SPARK體育的教學的理念和方法正好改變的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體驗快樂,體驗成功。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一個人完成某項任務和活動的內部驅動力。在設計活動時,堅持趣味性則顯得尤爲重要。學習活動的生活化、趣味化、學生纔會有興趣、纔會積極參與、纔會大膽的充分的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遇到有挑戰性的難題,纔會克服困難堅持下來。同時教師也要製造一定的緊張氣氛,讓學生有一定的緊迫感,從而更加積極的學習,教師對語言與非語言的運用也要賦予一定的藝術性,對於好的學生要給以肯定,例如:你是最棒的!也可以豎起大拇指,給學生一種無聲的賞識和讚揚。讓學生在心理上得到滿足。

三、注重面向全體,讓學生打破原有的技術動力定型。

體育活動中要考慮不同能力學生的需要,改變過去那種一刀切的做法,從學生的個體差異出發,對發展水平不同,能力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要求,對那些發展好的學生提出一些挑戰性困難,讓他們“玩的有勁”,對那些差的學生降低難度,讓他們感受到體育運動帶來的快樂!

四、東山“大成教育”對體育教師的角色的轉變。

在東山中學課改的一年中,體育教師改變了以往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教材的活動難度要求已明顯不適合當今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在實踐中慢慢體會到只有活動難度適當,安全措施完善,教學手段和方法新穎,學生的潛能才能得到發揮。正如《太極功夫扇》的學習,以往教學方法要用一個多月的時間才能完成教學任務,而且最後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通過一段時間的不斷摸索,體育教師們不斷的研究和學習,整理出一套獨有的方法,利用新七年級學生進行可嘗試,僅用不到一週時間順利的完成了以前需要一個多月的教學任務,效果相當好。教師也感覺到負擔減輕了。同時體育教師在內心深深體會到一種無法表達的喜悅。這就是東山人敢於拼搏、敢於挑戰、不畏艱辛、刻苦專研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東山中學的課改走到了最前端!並得到了省市、縣各級領導及社會各界人士的認可!

以上是我對新課程改革的心得體會,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將一如既往的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探索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我相信在以後的工作中,東山人必定會創造出非凡的業績!

教師課改心得體會3

課改兩個月來,我的課堂無論是從形式還是從實質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學生的變化更明顯,由一開始的不說到現在的會說,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反思這段時間我課改的得失總結如下:

一、有效指導課前預習,讓預習成爲孩子們的學習習慣。

課前預習是對舊知識的鞏固,對新知識的初步認識,讓學生自己哪裏明白學會了,哪些自己還不懂,有利於在課堂上加以探究。具體做法如下:

1、預習時,根據提示讀通課文,有難理解的詞語、句子畫出來,經過查資料儘量理解。

2、遇到動手操作的實驗題目,能做的`儘量做,不能做的以小組做。

3、理出自己不理解的內容,把它問題化,留到課堂上交流。

二、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他們成爲學習的主人。

在過去教學中,就是我教學生學,我講學生聽,他們的學習是被動的學習,這樣不僅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扼殺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所以這兩個月來在教學中主要從三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首先做好後進生的思想工作。鼓勵他們積極動腦,大膽發言,勇於說出自己的意見,在合作中善於對別人的意見進行補充。

第二、培養學生的自制力。開展合作學習,由於有了小組的凝聚力,組員之間互相提醒,互相幫助,學生的自覺性也提高了。

第三、課堂活起來。在開展合作交流時,把一個人的發言變成六個人的發言,在單獨回答時,變成以小組爲單位,由於給每個同學提供了參與的機會,學生的積極性也提高了,課堂自然就活躍起來了。

三、科學分組,做到生教生,生幫生。

在分組時,要好、中、差相結合,好差結對,無論是課前預習、課堂表現、家庭作業、還是測驗都要看兩個人的平均得分,組與組之間看小組的平均分,這樣可以縮小優生和學困生之間的差距,從而調動他們的學校積極性。

總之,經過兩個月的課改,我發現以前不愛發言的學生現在變得積極了,後進生也進步了。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問題,座位調整後不自覺的同學有了搗亂現象,一些學生當別人發言時不認真傾聽,合作時有同學袖手旁觀,這些都應在課堂上注意完善。同時,我的導學案設計應該目標更詳細’學法更明確,這樣纔會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快樂學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教師課改心得體會4

一、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爲

首先,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必須適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基礎上,創設“建立在學生的主觀願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參與合作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促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使人人體驗成功的喜悅,感悟學習數學的樂趣。

其次,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傳統的“講數學”、“聽數學”、“練數學”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缺乏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鼓勵學生用眼觀察、動手實踐、動腦思考、發現和掌握數學知識。

最後,轉變教學評價標準。傳統的教學評價重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注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多用激勵性評價”,“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學生不同的需要應採用不同的評價方式。

二、正確處理三維目標的關係

爲轉變過去只重知識傳授的教學,新課程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體現了數學教學不僅只是爲了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的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應用技能;體會數學與人類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的價值,加強對數學的理解,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決心。如某教師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10的認識”時,通過課件演示教材P64主題圖,老師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數出10人、10只鴿子,通過比一比、填一填等數學實踐活動,學生經歷抽象10的過程,感受10的組成,培養10的數感,形成和建立數10的概念,讓學生在充分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完成數學抽象,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所發現,有所認識與提高,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體會數學語言的`簡潔美、數的抽象美。

三、把握特點,活用教材

與傳統國小數學教材相比,新課程對國小數學教材做了重大變革,其突出了:注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創造良好的課程環境;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創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爲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所學的數學知識都必須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所以每一小節數學知識的出現,教材都提供了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數學知識。爲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通過數學活動獲得數學知識。倡導自主的、多樣化的學習。

如教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科書數學第一冊P96—97“9加幾”時,“有幾瓶牛奶”(9加幾),教材給出兩筐牛奶實物圖(一筐9瓶,一筐4瓶),通過學生提問題,得出算式9+4。在計算9+4時得多少時,學生可以通過直接數瓶子得出:9+4=13;或者把牛奶用小棒代替,數小棒得出9+4=13;或者將4分成1和3,先算數9+1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把9分成6和3,先算6加4得10,再算10加3得到13,即9+4=13,或者直接用10加4得14,再用14減去1得13,即:9+4=13……總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討出”9加幾”的計算方法,在鼓勵計算方法多樣化時,實現計算方法最優化.練習題型設計上也充分考慮了一些開放題型,爲了使學生喜歡數學,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教材引入了國小生特別喜歡的卡通人,“智慧老爺爺”、“笑笑”、“淘氣”,教材中很多問題的設計都富有彈性,使不同學生都在不同程度上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產生學好數學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