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得體會

有效課堂教學心得體會(彙編15篇)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有效課堂教學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有效課堂教學心得體會(彙編15篇)

有效課堂教學心得體會1

隨着社會的快速發展,科技的飛越進步,對下一代的成長也就更是關注了,自然對學校的要求就更高了,學校要給社會、給家長一個滿意的答卷,就必須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而學校質量的提高關鍵就是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以往我們總感到:語文教學花得時間較多,但卻收效較低,遠比不上數學成績。那麼教師應如何發揮能動作用,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使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明顯提高呢?面對語文課改,在前幾年如果是抱一種“任爾東南西北風”, “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態,尚可得過且過。但現在,上必須響應教學改革的多重要求,下又要面臨學生個性需求的直接壓力,兼之教學設備的不斷更新,信息技術的全面推入,作爲一位語文教師,如果不順應時代的需求,轉變教師舊有觀念,改革創新課堂教學,就很快要被形勢淘汰、被學生厭棄了。所以時不我待,迅速改革語文課堂教學,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已成爲每一位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下面是我在語文教學改革中的幾點體會。

一、備好課

備好課是上好每一節課的重要環節之一。教師必須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實際的準備工作。課前要認真研讀大綱,領悟教學大綱的要旨,研究教材。弄清所授課的重點、難點。研究學生,瞭解學生的現有學習水平,考慮清楚如何講,用什麼樣的語言講,用什麼教法教,學生纔會容易明白,如何啓發引導,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設計什麼樣的練習加以鞏固提高,研究可能出現的課堂問題等。備課時,教師要努力使自己成爲學生的化身,站在學生角色地位上,用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法去洞察學生的學習心理,理解他們的情感、願望,設計最佳的問題讓學生帶着去閱讀課文。

二、重視課前有效預習,預習是課堂教學的準備。

做好課前預習,既是順利地進行課堂教學的準備,又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讓學生明白“自學催生自信”的道理。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我發現真正去思考的只是一小部分學生,很多學生是還沒來得及有自己的想法,就被別人的答案替代了。久而久之,他們就形成了一種惰性,上課只是坐着等結果,從不思考。爲什麼會這樣呢?原因是他們課前沒有預習。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和抓好課前預習。使他們熟悉課堂內容,有思考的時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未必就讓學生喜歡預習;積極參與預習,更不等於有效的預習,爲了提高他們的預習效果,必須做到:一要教給他們預習的方法;二要有針對性的設計適合於不同層次學生的預習項目,三要重視預習的課堂檢查。不然學生就會覺得課堂教學與學生預習不預習無關,從而降低了學生預習的積極主動性。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興趣就好比是點燃火藥的導火索。爲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方式,一開始上課就把學生的興趣給調動起來。如:“設疑引趣”、“懸念引趣”、“謎語引趣”、“故事引趣”、“創設情境引趣”、“小品引趣”等,便是很好的開端引趣方法。

四、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

在教學中,要多注意後進生的表現,教師要用心去幫助和感動他們,要善於發現其優點,並及時給予表揚。上課回答問題時,不能只侷限於好的學生,要使人人都有回答和練習的機會。後進生回答問題時,只要比原來人有所進步,都要及時給予鼓勵,讓他們隨時感受到老師的關懷和愛護,使他們重新樹立學習的信心。

五、合理利用多媒體

語文是以培養學生閱讀、寫作、聽話、說話能力爲主要內容的文化基礎課。有的內容比較抽象,難以理解,這僅憑老師的嘴來講和從字面上是難以讓學生理解和感受到的。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圖片、音樂、視頻等多媒體教學來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一些寫景的,老師在那大講特講有多美多美,甚至讀了一遍又一遍,可學生還是難以感受,想象不到。這時如果採用視頻教學,學生就可以一目瞭然,直觀的感知教學內容,幫助其理解課文內容,從而提高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間接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總之,提高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辦法還有很多,我們只有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去實踐,去總結,去反思,去創新,才能真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多用心、用腦、用眼,去摸索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教學辦法。

有效課堂教學心得體會2

在教改如火如荼開展的今天,有效的課堂教學也勢在必行。週三教研室的張主任親自來到太行國小進行了專題講座。關於課堂有效教學,張老師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上展開了剖析和策略指導。雖然只有短短的兩節課時間,但是我感受頗多,受益匪淺。下面就談談我的一點感悟。

首先,此次學習站得高。“三步導學”是近幾年的主推模式,我們通過實踐“三步導學”從而達到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目的。所以這次在張老師的親授下我認真地學習了“三步導學”第四次修改稿。張老師這次先從三維目標的角度引出,可謂是一次高屋建瓴式的講座。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三維目標的科學性是無容置疑的,從目標中生成的“三步導學”也極具科學性與邏輯性。三維目標是理論,“三步導學”是課堂實踐模式,環環相扣,層層深入。“三步導學”不再是乾巴巴的框架,而變成是靈動的課堂之魂。這次學習再次加深了我對“三步導學”的實踐信心。

其次,此次學習視角新。張老師這次對“三步導學”的解讀是跳出導學之外看導學,從三維目標切入,這個觀點讓老師們很容易去接受導學模式。有效課堂教學不是讓我們單純的學習理論,更重要的是要去紮紮實實地上好每一堂課。三維目標之間的因果關係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重要性,民主導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學習的一種方法。而民主導學又把激情導課,檢測導結串聯起來。毫無疑問,“三步導學”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在目標指導下的。從這個角度看待“三步導學”,可以說是實用而高效的一種模式。

再次,此次學習要求嚴。以往三維目標是備課的時候想一想,寫一寫的'東西,而現在三維目標不再是空洞的,是要一一落實在課堂上的內容。如果課前對目標把握不準或是不充分,出示給學生的學習任務必然就無效,“有效課堂”也會成爲一紙空談。這樣一來,就對老師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教研活動和備課組活動要紮實,用集體的智慧拿出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教師備課切入點要準確,檢測題要精挑細選,等等這些無一例外都要嚴格認真的落實。

總之,推行“有效課堂”勢在必行,但任重而道遠。在提高課堂效率這個問題上,教師要站在三維總目標的高度,紮實踐行“三步導學”,課前周密準備、課堂求真務實、不斷改進教學結構和教學方法、營造和諧教學氛圍。希望通過此次探討和實踐,我能以有限的投入收穫無限的成果,同時也讓學生在快樂和興趣中,收穫知識,提高能力。

有效課堂教學心得體會3

通過這次的遠程網絡通識培訓,我聆聽到專家對《有效課堂教學的實施與策略》的精彩講座,聽後覺得收穫很大。課堂教學必須做到有效的教學,否則,就等於浪費自己和學生的寶貴的時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要想真正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我覺得可以嘗試以下兩點:

一、激發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保證課堂教學有效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於激勵,把好奇轉化爲強烈的求知慾望和主動的學習行爲,激發和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求知慾,喚起探究慾望。同時,教師在課堂上激發起學生強烈興趣的同時,還要給學生設置一定的懸念,激發學生在課外完成。比如在教學《大樹和小草》時,帶領學生在校園先觀察狗尾草、蒲公英、車前草,並用簡圖把狗尾草畫下來,觀察狗尾草、樟樹莖的相同和不同處。最後歸納大樹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處。教師有目的的設置一些懸念,不僅使學生保持了持久的.學習興趣,而且節省了課內教學時間。

二、重視課堂教學情境化的創設,保證課堂教學有效性。

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科學,這樣我們可以讓學生聯繫實際生活解決實際問題。比如《鹽到哪裏去了》一課我爲學生創設了生活情境,採用生動有趣的課件和照片,引起學生的高度的關注。學生會懷着極大的興趣去探究、討論、合作,產生好的效果。在設置情境時,做到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改變並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強化了學習動機,拓寬了學習的內涵和外延。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途徑還有很多,做爲一名教師,我們的探索路途還很長,希望在我們各位同仁的努力下,我們的有效課堂教學的實施會更上一層樓。

有效課堂教學心得體會4

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有很多,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主要採取了以下幾個措施:一是培養學習興趣、二是訓練學習方法、三是鞏固所學知識。下面我就結合我的具體做法,談談我的體會。

一、培養學習興趣

應該說,大多數學生對於學習化學還是有着直接興趣的,對化學現象存在着好奇心,對化學實驗尤其感興趣,要充分利用學生學習化學的這種興趣來組織教學,保持學生旺盛的求知慾,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1、加強化學實驗和直觀教學

化學實驗中,千變萬化的現象對學生最有吸引力,教師在做演示實驗時,要力求操作規範,現象明顯,可見度大。學生實驗要人人動手,細心觀察,及時分析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充分發揮化學實驗的魅力,穩定學生的學習興趣。可利用所學化學知識,在家中進行一些簡便易行的小實驗,來解決生活中的化學問題。如發給每位同學半小張澱粉碘化鉀試紙,要求學生利用家中一些簡單的食品和器具,檢驗家中所食食鹽是否爲加碘食鹽。圖片、錄像、多媒體模擬等直觀教學手段,對學生理解知識能起相當大的作用,一些實驗現象不明顯的實驗,如原電池的工作原理,一些化學中的微觀世界,如晶體的結構等,更是有着極強的直觀示意作用。特別是電腦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可以在機上進行逼真的實驗演練,全方位的互動,更爲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開闢了新的途徑……

2、理論聯繫實際

生活中有許多豐富的化學知識,高中學生對自然界的現象及其變化已有一定了解,結合教學內容,儘量舉學生熟悉的化學現象,並用化學知識進行揭示,這能使一些較爲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去理解和掌握書本上的知識,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講鋁及其化合物的性質時,跟同學們談到油條是我國北方的一種早餐食品,民間俗有“一鹼、二礬、三錢鹽”烹製油條之說,那麼其中的“鹼、礬、鹽”是指什麼?烹製油條時發生的化學反應是什麼?再如,在學習銨鹽的性質時,同學們都能掌握NH4Cl受熱分解,()然後讓大家分析爲什麼舞臺佈景、艦艇上的木料等都經常用NH4Cl處理,原來NH4Cl受熱分解產生的NH3 HCl都不能燃燒,起到隔絕空氣的作用,從而達到防火的目的。再比如,在學習蛋白質的性質時,講蛋白質遇到鹽就會凝固、變硬,向同學們解釋爲什麼燒魚燉肉時不易過早放鹽?這是因爲燒魚燉肉時,蛋白質被拆散,生成氨基酸,味道鮮美可口,而蛋白質過早遇到鹽,凝固變硬再溶解和拆散就困難了。這樣可激發起學生學習化學的慾望

3、利用研究性學習課或選修課,開展生動有趣的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能活躍學生思維,學有所用,提高學習興趣。如在高一的研究性學習中,我給全年級的同學上化學興趣實驗——配製消字靈、滴水生火、滴水生煙、藍瓶子實驗等,也適時地開展一些化學用語小競賽,如百個方程式競賽,撰寫化學小論文等。

4、教學內容要適中

教學內容過深、過難、作業過多,不僅加重學生負擔,而且容易降低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要堅持適當難度與可接受性相結合,適當密度與循序漸進相結合的原則。作業切忌大量偏難,學習檢查切忌頻繁測驗、考試。針對學生素質較好的實際情況,高一側重興趣的培養和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高二側重能力的培養;高三則側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千萬不能將高三的內容下移至高一、高二,期望一氣呵成,結果適得其反,一旦使學生喪失了學習提高的自信心,那我們所作的任何努力都將會事倍功半。

二、訓練學習方法

剛進入高中的學生,對高中化學習的特點和方法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學生只有運用科學的方法學習,才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效地發展自己的智能。

1、學會觀察和分析

化學實驗是研究化學的重要手段,在教學重要引導學生重視化學實驗,逐步培養獨立觀察的習慣。通過觀察實驗現象,來說明物質的性質和變化規律,學會根據實驗結果書寫化學方程式,學會用實驗探究法來學習化學知識,同時在實驗中讓學生掌握實驗的基本操作,形成化學實驗的基本技能等。例如我在上《鈉》一課時,就設計了這樣的實驗探究法的教學程序:

(1)提出問題:金屬鈉有哪些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金屬鐵在常溫下與水不反應,金屬鈉是否也如此呢?

(2)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①用小刀切一小塊金屬鈉--斷面呈銀白色很快變暗

②將其投入到盛少量酚酞的水中--"浮、熔、遊、鳴、紅"

③將生成的氣體點燃--淡藍色火焰

④將金屬鈉放置於坩堝中加熱--生成淡黃色固體

(3)啓發學生進行科學抽象:

①鈉的物理性質:銀白色金屬、質軟、密度比水小、熔點低等。

②鈉的化學性質:

a、能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氫氣

b、能與氧氣反應,條件不同產物不同

(4)然後得出結論:由於鈉原子半徑比鐵原子小,所以失電子能力強,金屬性強,單質還原性強,比金屬鐵活潑。

(5)最後將總結出來的知識加以應用:

①實驗室中如何保存金屬鈉?

②將金屬鈉投入到硫酸銅溶液中,會置換出銅嗎?

2、掌握預習的方法,養成預習的習慣

學生預習與教師備課一樣,都是上課的準備,經過預習,學生知道教材內容,知道問題所在能帶着問題聽課。可是學生都缺乏預習的自覺性,我覺得可以採取強硬措施,上課前用5分鐘閱讀文,可畫出重點,再授新課。這種預習習慣的形成,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知識概括能力。

3、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養成思考問題的習慣

智力的核心是思維,而思維起源於問題。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只有通過思考,才能發現問題,而問題的提出又能促進深入思考。要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知識,去分析理解所觀察的現象和教師所講的材料,揭示事物的聯繫和差別,找出事物的變化規律。在學生具有一定基礎知識後,要訓練學生綜合運用歸納和演繹的方法得出概念的能力,如氧化物、金屬氧化物、非金屬氧化物、、鹼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酸酐等定義之間的區別及聯繫。

三、鞏固所學知識

高中生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思維形式和記憶能力都有待進一步發展,各種學習負擔不均,致使學習的知識零亂,鞏固率不高,要使學生對所學過的知識由“會”到“活”並由“活”到“用”,知識的'鞏固是關鍵。

1、想方設法幫助學生記憶

學習化學要強調必要的記憶,通過分析概念,發現規律,明白各部分知識間的內在聯繫等,都可以鞏固對這些知識的記憶。在實際教學中,爲幫助學生對一些概念、定理、方程式的記憶,可以編一些順口溜,如講鹽類水解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時,就可以編這樣的順口溜:“不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誰弱寫出誰,幾價加幾水;多元弱酸根,一次加一水;生成酸式根,再加一次水;可逆不沉澱,不畫氣體飛。“再比如,在記憶乙醛發生銀鏡反應時的方程式:CH3CHO + 2 OH → H2O + Ag + NH3↑+ CH3COONH4,由於生成物多,不好記憶,就可以編這樣的順口溜:“一水、二銀、三氨、乙酸銨”,這樣的記憶效果會好一些。

2、通過分析發現規律,歸納簡化

在學生全面掌握知識的前提下,對知識做出全面的概括、總結、歸納是很有必要的。如在每一堂課後要小結,每一單元學習之後要進行單元歸納總結,特別在高三總複習中,更要重視歸納總結,如既能與強酸反應,又能跟強鹼反應的物質有哪些類?滴加順序不同,實驗現象不同的有哪些組?同分異構現象有哪些?等,這樣就會提高學生的記憶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間接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

3、通過反覆練習,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練習一般以課堂練習爲主,這樣效率高,容易發現問題。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要通過多次反覆才能形成和鞏固。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重視不斷鞏固,反覆練習的作用。如在上課時,可設計一些跟蹤性的選擇題、填空題,穿插與新課之前或之後,讓學生回憶鞏固。每單元結束後,都要把學生作業中錯誤率高的典型習題反覆進行講評,設計一些針對性習題佈置給學生,糾正錯誤,以求落實。另外,讓學生對練習自我分析、整理實驗報告、自編、自解試卷、一題多解的思考,以及某一基本實驗進行相互操作的考察等等,都會起到鞏固和深化化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的作用。

總之,提高課堂效率的方法是一件必須長期探索的工作,需要每位同仁不斷的探索和實踐。

有效課堂教學心得體會5

xx年11月13日、14日,我有幸參加了安徽省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活動。在短短的兩天時間裏,觀摩了來自滁州天長、淮北、合肥、蕪湖、亳州、黃山等市的國小數學優質課。每一天都能聽到不同類型、不同版本的觀摩課,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衝擊。感受頗多,收穫很大,開闊了眼界和思維,許多疑問也在專家那裏得到了解決。

合肥市曙宏國小方義倫老師的《釘子板上的多邊形》一課,別具特色。讓我知道原來數學課也可以這樣上(幽默的語言、輕鬆的活動、自由的回答)。輕鬆,活潑的課堂氣氛,那生動,幽默的講解,新穎、獨特的教學方式,無一不在的讓人耳目一新。孩子們那發自內心的笑聲,亮晶晶閃爍着求知慾的眼睛,下課後意猶未盡、戀戀不捨的表情,就是對這節課的最好的評價。是呀,要讓孩子們真正的喜歡,真正地想要學習,真正的想要跟隨老師進入那奇妙的知識殿堂。反思我的課堂往往都偏愛嚴謹、簡明,即使探究活動總也免不了一板一眼,輕鬆快樂的學習對學生和老師都是一種奢望和很難達到的一種境界。吳正憲老師曾經指出:只有屬於孩子們自己的數學纔是最美的數學,只有屬於孩子們自己的課堂纔是最有魅力的課堂。方老師把課堂真正還給了孩子,這節課使我懂得了在工作中要用數學的眼光去思考、去傾聽、交流、歸納,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動力,獲得可持續性的發展。作爲一名數學老師應着眼於方法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等各方面的訓練,而不能只盯着眼前,如果真正在教學中關注了、注重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性,將會取得至半功倍的成效。

馬鞍上市和平樓國小羅德壽老師的《用數對確定位置》一課,簡潔、流暢、自然、有趣,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羅老師能根據國小生的特點爲學習創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景,從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取材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國小生好奇、好動、好問等心理特點,並緊密結合數學學科的自身特點,創設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學習情境,激起學生心理上的疑問以創造學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態,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老師提出疑問,設置懸念,啓迪他們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起他們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促使學生的認知情感由潛伏狀態轉入積極狀態,由自發的好奇心變爲強烈的求知慾,產生躍躍欲試的主體探索意識,實現課堂教學中師生心理的同步發展。設疑導思,讓學生滿懷熱情地投入學習。老師是教學的引路人,不斷地揭示知識的新矛盾,讓學生用數學思想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最後得出認知的理念,迴歸到生活中去,自然滲透數學思維方法。

還有黃山市黟縣碧陽國小湯國英老師的《解決問題的策略》、蕪湖市北塘國小趙麗娟老師的《奇妙的圖形》以及廣德縣興華國小黃玉鳳老師的《數圖形的學問》這幾節課,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學習方法上,滲透了數學思想,讓我感受到了數學的藝術。所謂猜想是數學研究的第一步,觀察是數學常用的方法,這幾節課都不同側重的教會了學生如何學習數學,如何進行有序思考。例如,《奇妙的圖形》一課,讓學生先大膽猜想,哪些圖形可以密鋪,哪些圖形不能密鋪。接着,讓學生用觀察法驗證猜想,最後利用圖形擺一擺、鋪一鋪,檢驗猜想是否正確。《解決問題的策略》主要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數學方法,利用算、畫、擺、連線、定位、分類等,讓學生進行有序列舉,這樣才能不重複、不遺漏。

兩天學習,共聽了9節課,在這些優質課中,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整節課,每一位教師都很有耐性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爲主體,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執教者的語言精練、豐富,對學生鼓勵性的語言非常值得我學習。這些優質課授課教師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爲學生創設現實的生活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通過學習使我認識到:一節好的數學課,新在理念、巧在設計、贏在實踐、成在後續。一節好的數學課,要做到兩個關注:一是:關注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和認知需求,關注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是一節成功課堂的必要基礎。二是:關注數學:抓住數學的本質進行教學,注重數學思維方法的滲透,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推理、驗證的過程中有機會經歷數學化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樂學、愛學數學。此外,我認識到:一節好的數學課,要有“簡潔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的教學風格,展現思維力度,關注數學方法,體現數學課的靈魂,使數學課上出“數學味”!而教師的“裝糊塗、留空間”也是一種教學的智慧和方法。反思我的教學,最注重的似乎就是學生的學習成績,簡單的說就是學生的考試分數,它就是我們教師的生命。於是整天圍着學生轉,課內效益不高,就利用課外補,花了大量時間,出現了學生累我更累的局面。反思我課堂,忽視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已有的數學經驗。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審視嚴謹系統的數學,並以自己多年習慣了的教學方式將數學“成人化”地呈現在孩子們面前。

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努力學習各種教育理論,並勇於到課堂上去實踐,及時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反思、調控我相信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會有所收穫,有所感悟的。

有效課堂教學心得體會6

4月20日和21日,南通市國小數學“有效教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專題研討會在海門市通源國小舉行,我認爲這次活動中所展示的數學課的的最大亮點是“有效的小組合作高效的數學課堂”。在以往的一些公開課上,我們常常看到爲了追求合作形式而合作,或者一個問題學生無人舉手,趕緊小組合作,把合作學習當成了課堂的“避難所”。這次展示的幾堂課不僅僅是幾人圍坐在一起上課這種形式上的小組合作,而是老師們都注意把握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時機,真正需要合作學習的時候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真正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如何把握時機,讓學生合作學習更恰當,更有效呢?下面我想以幾節觀摩課爲例談談小組合作學習。

一、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教師要在有利於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時,巧妙地設置問題組織學生開展討論。《認識幾分之一》這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理解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幾分之一來表示,教學難點是使學生理解兩個以上的物體佔整體的幾分之一。丁冬梅老師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引導學生認識4個桃的之後,爲了引導學生認識8個、12個桃的,先組織學生小組合作,根據要求分一分;再讓學生說一說分的方法、每隻小猴分得這些桃的幾分之幾;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分桃的過程,有沒有什麼發現;最後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桃子的總數不同,爲什麼每隻小猴分得的桃子數都佔總數的?通過組內操作、交流、討論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應把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來分,體會到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就佔這些物體的幾分之一,這樣的學習過程充分發揮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有效地突出了重點,幫助學生克服了難點,爲學習分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

二、動手操作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在動手操作探究時,進行小組合作,使組員養成一種與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同成功的良好品質,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例如丁冬梅老師在教學《認識幾分之一》這一課時,引導學生認識8個桃的、12個桃的時,要求學生動手操作分一分採取了小組合作學習;再比如曹曉丹老師在教學《認識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幣》這一課中,對“人民幣可以怎樣分類”這一問題採取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學生在小組中通過思考、討論、操作發現可以有三種分法:按材料分成硬幣和紙幣;按人民幣的單位分成元幣、角幣和分幣;按數字分,把數字相同的分爲一類。

三、探究問題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國小數學《圓的周長》一課是學生在已經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新知識學習的。本課的重點是通過滲透轉化思想,使學生能利用舊知識,自主推導出新知識。在動手操作探究時,進行小組合作,使組員養成一種與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同成功的良好品質。例如在徐鳳坤老師在教學《圓的周長》時,雖然課前學生根據老師精心設計的預習單進行了預習,但在課堂上還是組織學生在小組中合作、展示、交流測量圓的周長的方法,並且算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商,發現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的關係。

四、“開放性”的數學問題,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數學教學中一些“開放性”問題答案不唯一,而一個學生的思想能力畢竟有限,很難多角度、全面地去思考,這種情況下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劉耀兵老師在教學《倍的認識》一課時,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開放性問題:“藍花的朵數是1份,但朵數未知,紅花有12朵,紅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劉老師先讓學生猜猜藍花是幾朵,在練習紙上畫一畫、圈一圈;再組織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小組長注意收集不同的想法;最後再進行全班交流,發現藍花的朵數可以是1朵、2朵、3朵、4朵、6朵、12朵,紅花的朵數依次是藍花的12倍、6倍、4倍、3倍、2倍、1倍;再比如丁冬梅老師在教學《認識幾分之一》這一課上,教師設計了“如果有6個桃子,可以平均分給幾隻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些桃的幾分之幾”這一開放性的問題,也採取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學生通過討論、操作發現有3種不同的分法: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些桃的;平均分給3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些桃的;平均分給6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些桃的。

學生在這樣的小組學習中共享智慧、互相啓迪,有效提高學生全面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合作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合作學習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只有適時恰當地把握小組合作學習的時機,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也才能真正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實現高效的數學課堂!

有效課堂教學心得體會7

近年來,隨着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深進發展,怎樣進步教學的有效性再次成了人們議論和探索的焦點,有效教學就是指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學生和教師得到更多的發展。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直是廣大教師積極探索的課題,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更具有現實意義。《有效課堂教學的實施與策略》這本書從多方面給我們進行了闡述,使我們教師對有效教學有了深刻的理解,也給我們的工作給與指導。

那麼到底何謂有效課堂?“有效課堂”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一堂課是不是“有效”的,主要是指通過教師的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假如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很辛勞也是無效課堂,同樣,假如學生學得很辛勞,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課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教學能夠喚醒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啓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因此我以爲教師只有恰當運用教學策略,才能進步教學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學策略是教師實施有效教學的基本條件。因此,探討有效教學策略對完成教學目標,進步教學效益有重要意義。

一、備課策略

1、開放性備課策略。教師要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開放思想,拓寬自己的備課視野,讓學生有一個開放的成長空間。具體體現在:從封閉的自我個體備課轉變爲教師之間的協作備課,這樣教師可以取長補短,優化備課;先讓學生通過預習提出一些題目,然後教師從這些題目中篩選一些有價值的與教學密切相關的題目,並將這些題目設計到教案中。

2、結構性備課策略。教師將某一知識點放在整個知識結構體系中來備課,這樣就能更好把握知識之間的聯繫,從而便於學生有效地進行知識的建構。

3、反思性備課策略。將備好的課進行實踐,把在實踐中所獲得的反饋信息滲透到教案中,進行二次增刪、調整、修改,使其不斷地優化。

二、差異教學策略

課堂教學只有立足於學生的個別差異,滿足學生個別學習的需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愛好和熟悉結構的不同實施差異的教學,這樣才能進步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運用“最近發展區”理論,實施分層遞進的教學。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教學只有走在發展的前面,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他把現有的發展水平與最高潛伏水平間的區域稱爲“最近發展區”,是一個尚處於形成狀態,正在成熟的認知結構。這裏,“分層”是爲了確保教學與各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相適應,“遞進”則是不斷地把“最近發展區”變成現有發展水平,從而使學生的熟悉水平通過教學活動不斷向前推動。分層遞進教學是班級授課制中實施個別化教學的新探索,是“最近發展區”理論的深化和具體運用,有利於進步教師的教學有效性。

有效課堂教學心得體會8

這次我有幸參加了汝城縣進修校舉辦的有關學校有效課堂教研活動,聽了袁利萬盛校長的精彩課堂講座,深有感觸。有效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應營造一個寬鬆和諧、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教與學必須有一個和諧課堂步驟,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步驟來實施素質教育,使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真正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達到有效教學,創設情境,形成問題,使學生願學。情境的創設關鍵在於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濃的情導入新課,形成問題。提出的問題要擊中思維的燃點,這樣不但能對全體學生的認知系統迅速喚醒,從而提高單位時間裏的學習效率。

我覺得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切實作到有效兩個字應該至少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以學生爲本。做到以學生學習爲主,設計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認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是教師進行有效課堂教學的立足點。除了教學的重點,難點的把握,教師還應該考慮到教材的重組與延伸。備課不僅是備教材還應該是備學生,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師應儘可能多的參與集體備課,多聽取有經驗教師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地充實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3、仔細推敲教學方法。隨着網絡的的普及,教師可以利用的資源是越來越多了,教師交流教學方法的渠道也是越來越廣,我們可以發現相同的教學內容往往有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班級學生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教師應將網絡教研作爲開展有效教研的新興平臺,並通過開發新的教學資源,設立教育博客,建立教研論壇等途徑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進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4、有針對性的設計課堂練習。學生吸收知識第一印象往往十分重要,而教師在課堂上設計的聽說讀寫各式練習情況往往直接影響着學生課後練習的正確率。教師要及時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總結和反思,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不斷地得以提升。5、製造寬鬆融洽的課堂氛圍,良好的心態更加有利於學生投入的學習,提高學習的效率。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對學生應多鼓勵少批評,多肯定少指責。

其次,對學生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有的學生因爲教師、家長對學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爲沒有達到預期目標而產生了負罪感和內疚感,因此也就產生了厭學的情緒,這樣也就不能去聽教師所教的課程了。

第三,教師要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多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瞭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所需,只的這樣才能與學生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

第四,要講究對學生評價的方法,無論課堂評價還是學生的自評、互評都要準確。課堂上要多鼓勵,及時鼓勵,肯定評價要多於否定評價;學生之間的評價要把握好,不要使學生的自評、互評變成自我誇耀、自我貶低,或互相進行攻擊、互相挑刺,評價要中肯,要切合實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專注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另外、教師做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和鼓勵者。教學中要儘可能地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準備好充足的學習材料,爲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提供廣闊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主、自覺、自由的活動中積極、主動、探索式學習。

總之做一個好教師,一個能被學生認同的好教師真是太不容易了,在課堂上要建立民主與規範,既不能把課堂管死,又不能讓課堂太活躍,影響了課堂紀律。但是課堂的學習行爲規範必須要明確,要說到做到,然後還要對學生付出真誠的關愛,哪怕是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都不要去傷害學生。

我們既要承認激勵賞識教育的正面作用,也要承認它存在着一定的侷限性,這纔是科學的發展觀。當然懲戒要以尊重學生的人格爲前提,批評時在方式上要含蓄、委婉、注意語氣,講究“度”。我們教師只有做到了這些,才能被學生認可、接受,那麼就不會再有教不好的學生了。

有效課堂教學心得體會9

韓立福博士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穫、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

我們現在所講的課堂教學是爲學生服務的課堂,是以學生的成長、發展爲目標的課堂。不管我們的教學觀怎麼變,教學理念或教學手段怎麼更新,我們所關注的有效課堂和有效教學應該始終是不變的。也就是說,我們在關注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更應關注教學中人的生存狀況,尤其是教師和學生的生存狀況。追求有效教學的過程,其實質就是一個教師和學生互動生成、共同成長的過程。而有效課堂又是有效教學的重要載體,要實現有效教學就要利用好課堂40分鐘,要把課堂教學的立足點放到學生身上,使學生樂於學,自主學,學會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從以下方面進行培養:

一、興趣的培養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條件

興趣是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對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覺地去觀察、研究某種事物。有位哲人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某項事物感興趣,就會主動地接近它、思考它,就會主動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因此,教師必須採取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這是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條件。

1、設計啓發性問題,上好導語。上好一堂歷史課,導語設計十分重要。古人云:“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歷史課,如果有個好的開頭,成功地導入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有個先聲奪人的力量,將能抓住學生求知的心理,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和諧愉悅的教學氣氛,使學生進入學習的最佳心理狀態,提高教學效率。

2、利用課本插圖,增強直觀性。形象生動的插圖,學生不但感興趣,而且也容易接受。誠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它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一種積極的注意傾向,並激發起熱烈持久的情緒。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課本插圖、地圖代表人物畫像,有利於克服學生死記課本歷史人名、地點、年代等單純知識的枯燥無味,增強直觀性、欣賞性,幫助學生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記憶。

3、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情境。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是過去性;同時歷史又是具體的,有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人物的語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動,有遺址、遺物等,可見歷史是生動、形象、具體的,其情景性強,但由於教材的簡約性,使本來引人入勝的史實大爲失色。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去創設情境,相應的情境氛圍使學生產生感情共鳴,輕鬆愉快地接受知識信息。

4、史論結合,感受成功之愉悅。“史”作爲歷史材料,是反映歷史本體的內容,“論”是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而得出的觀點和結論,是有關歷史本體的認識內容。當學生能自覺地、經常地和有針對性地把具體史料的學習與歷史理論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就能感受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帶來的成功之愉悅。從而體驗到歷史課的真正魅力,增強學習歷史的內在興趣。

二、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提高有效性的主要方法

現代教學論認爲,我們獲取知識是爲了運用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理解和記憶陳述性知識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加強對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在講解歷史問題時要把分析問題的相關思路揭示出來,並使學生了解,從而使學生在學習同類問題的時候也能用相關的方法去分析,這是提高歷史課堂教學實效的主要方法。

1、展示教師的思維過程,做好示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滿足於傳授基礎知識,

不能滿足於如何去整理、歸納、總結歷史問題,而且要把教法和學法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更要注意講“我是怎樣想的”、“還想到了什麼”、“遇到類似的問題應怎樣去想”等等。把教師的思維過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去體會、思考,並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2、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提高思維能力。學生運用方法解決學科問題的本領、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最終是在實踐和訓練的過程中在學生的頭腦內部來完成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啓發學生暴露思維過程,並對學生的思維過程作出評價、剖析。若學生的思維過程無誤,其思維與其他學生思維接近,就會給其他學生以啓發,若思維有誤,可針對其要害予以糾正,同樣會給其他學生以影響。

3、讓學生參與教學,培養創造性思維。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要依靠多種教學形式來完成,特別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討論,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在主動參與中實踐教學雙邊活動,培養創造性思維。蘇聯教育心理學家贊可夫說過:“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最有價值的本錢。”

三、自學能力的培養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1、提出問題,引入自學之門。上課伊始,先提出一至兩個能概括本課主要內容的問題。然後讓學生自行閱讀課文,通過思考,將本課內容進行簡單概括。

2、有意設疑,促使自學深入。自學指導貴在設疑,學生創造精神,創造性格和創造習慣養成的核心是“疑”。疑應設何處?一般說來,設在講課的開頭、講課的重難點、講課的街接處、講課的結尾以及教材中易使人乏味的地方。

3、聯繫比較,擴大自學的效果。聯繫比較可以是多層次、多方位的,包括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繫比較,同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橫向聯繫比較,歷史發展的因果聯繫比較,中國歷史和世界史之間的聯繫比較,歷史學科和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繫比較,歷史演變和現實生活、時事之間的聯繫比較。把歷史上有關聯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促使學生思維,形成準確、清晰、完整的歷史概念。

4、能力訓練,提高自學質量。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的。因此在自學過程中,必須把能力訓練放在重要位置,通過能力訓練,提高自學質量。爲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善於設計,精講巧問,即使是一般的課堂提問和練習也應着眼於訓練,多問“爲什麼”,促使學生去思考、探索,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

綜上所述,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從興趣培養入手,使學生“樂學”、“想學”;要以思維能力培養爲主要方法,使學生掌握程序性知識,激發學生“樂學”、“想學”的內在動力;要以自學能力的培養爲主要途徑,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真正學會學習。只要使學生“樂學”、“想學”、“會學”,就能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性,完成歷史教學的目標。

總之,有效教學的實現依賴於有效課堂,而有效課堂的形成必須立足於學生的成長,只有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才能更好的推進有效課堂,促進有效教學的實現。

有效課堂教學心得體會10

從“素質教育”到“課程改革”,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從“三尺講臺”到“師生間親密的合作者”,這一步步的課堂教學模式無不體現着新課程改革的結晶。下面我將高效課堂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教師理念的轉變和角色的定位

“改改改,學生不斷在考試;變變變,內容再變也要老師教”這種思想在教師心中已經根深蒂固,導致很多教師認爲以自己現有的知識量來教學生綽綽有餘,自己已過了學習的年齡。這不就驗證了一個信息:中國小老師仍90%以上的人不再讀書,沒有課題,不會寫文章,沒文章可發表。這是個多麼令人深思的數字呀!因此教師必須開展理論學習,提高理論素養,與時俱進結合自身實際學習課改前沿理論,同時還要加強職業道德學習,做一個有個性的教師。

二、反思課堂教學過程

新一輪課程改革已實施十餘年了,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課堂應該是學生成長體驗的超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用趙立平老師的話來說學習即體驗,那麼學習就必須是自己親身經歷的過程,這也是高效課堂要教會我們做的,讓課堂成爲學生體驗和展示的舞臺,教師不再唱主角戲,要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去填充,給學生一段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一個機遇讓他們自己去把握,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探索。此時我們也生搬硬套地講究高效,必須要結合本地本校本班的實際情況在掌握高效課堂必備流程的同時,能靈活運用其它流程,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實踐、反思,讓高效真正融入到自己的課堂中,還學生一個快樂健康、樂於學習的課堂。

三、課堂中師生的高效學習

要想使課堂教學達到一個理想的效果,就需要處理好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係,因爲和諧的師生關係和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學生學習的前提保障。首先,就要給學生分組。其次,我們既然給學生分了組,那麼教師該做些什麼尼?和以往一樣巡視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嗎?不是的,當發現問題時小組就會交流,這時教師應該悄悄地不作聲,邊聽邊看,確定自己要講哪個問題或者由哪位學生替自己來講,如果講不清再進適時地點播。最後就是要建立相應的小組評價方式。分組後我們的`學生就成了“兵教兵,兵練兵”的學習方式,所以評價自然要以組爲單位,不能單一地對哪位同學進行表揚,而是要把小組成員捆綁在一起,這樣做既帶動了組員的上進心,組長的責任心,還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教師何樂而不爲呢?

總之,我相信只要我們用新的理念武裝自己,敢於創新,勇於實踐,認真反思,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一定會迎來教育的美好春天!

有效課堂教學心得體會11

首先,安科學處理好教材,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有效地利用教材資源,在新課程背景下,教材是教師和學生的基本,並幫助教師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1、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所學內容的本質,及時捕捉適當的學習時機,提前對相關的內容、思想、方法進行有意識的滲透,以達到強化學習重點,減緩學習坡度,提高學習效率的效果。

2、在強化學習的同時,要及時綜合,沒有及時綜合學生就得不到及時鞏固,沒有及時綜合學生就不會靈活運用,沒有及時綜合學生就沒有能力有效提高,學到哪裏就及時綜合到哪裏。

3、要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答問題,鼓勵和啓發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抓住問題的實質,努力從不同角度尋求解答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這樣有利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聚斂思維。

4、練習是幫助學生將所學的內容吸收、鞏固、提升的必要渠道,練習題的內容必須精遠巧編,安保證課本中的基本題型,形式要靈活多變,不拘泥於課本的習題,深入研究,努力編寫一些有創意的新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解題興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5、目標是行動的開始,有了目標纔會有行動的思路,纔會有邁開行動的步子。上好一節課,要先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是什麼,注意分步組織落實,將教學內容化整爲零,加深學生課堂學習的層次感,強化學生課堂學習的成就感,激發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信心。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實際內容出發,找到合適的起點,圍繞重點組織教學,用重點統帥教學,建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學習。

二、要民主對待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

1、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是在一定師生關係的基礎上生成的,有什麼樣的關係就會生成什麼樣的態度,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師一般都出於主導地位,具有一定的`主動性。這就要求每一個教師都要有一份愛心,真心熱愛每一個孩子,對學生不苛求、不埋怨、不指責;有一份虛榮心,虛心接受學生的意見和學生共同學習,提高。

2、要相信學生,相信學生所具有的潛能,敢於讓學生在課堂讓自主參與,解放學生的思想,指導學生,並激勵學生。

3、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評價,評價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要正確的認識事物,評價是一種價值判斷,正確的評價有利於人的自我完善;評價是一種交流方式,真誠評價有利於人的合作互動,在實施激勵評價的同時,教師必須保證評價對學生是正確和真誠的。

最後,合理使用多媒體。藉助多媒體實施課堂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客觀要求。必須合理使用多媒體,才能發揮其對教學的支持作用,利用多媒體可以根據課文激情導課,情境導學,問題導學,通過目標檢測進行反饋,總結會了多少,可以靈活運用多少,並反思不足之處。上好一節課,要先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是什麼,注意分步組織落實,將教學內容化整爲零,加深學生課堂學習的層次感,強化學生課堂學習的成就感,激發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信心。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實際內容出發,找到合適的起點,圍繞重點組織教學,用重點統帥教學,建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學習。

有效課堂教學心得體會12

語言是教學思想的直接體現,是教師使用最廣泛、最基本的信息載體,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就是數學知識的傳遞過程,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數學知識的傳遞、學生接受知識情況的反饋,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須依靠數學語言,數學並不象語文中每篇課文那樣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或歡樂,或悲傷;或熱愛,或憎惡;或抑揚,或低沉因此,語文老師的一段話語足可以讓學生們興奮不已,讓學生們激動萬分,也足可以讓學生們悲憤萬千,甚至痛哭流涕而數學老師的語言呢?受數學知識的限制,缺少了那種抑揚頓挫,情緒激揚的感染力。但正是因爲缺少這樣的因素,因而更要我們數學注重語言魅力的培養。教師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質量直接影響着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教師語言的的情感引發着學生的情感,所以我們說教師的語言藝術是課堂教學藝術的核心。

國小數學學科有其自身的特點,兒童話的語言必不可少,同時語言不但要準確規範、嚴謹簡約,而且要形象、風趣。同時無聲語言的表達要恰到好處。這樣才能讓學生才能樂學、愛學。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着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師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質量直接影響着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教師語言的情感引發着學生的情感。數學教師對概念、法則、術語的敘述要準確,不必讓學生產生疑問和誤解。爲此,教師要做到如下兩條:

一是對概念的實質和術語的含義必須有個透徹的理解。

例如“整除”與“除盡”、“數位”與“位數”、“增加了”與“增加到”等,有的老師在輔導學生認識方向時,東北指的是東和北的中間。二是必須用科學的術語來講解,不能用土話、方言來表達。比如,小能把“垂線”說成“垂直向下的線”,不能把“最簡分數”說成是“最簡單的分數”等等。嚴謹,除了具有準確性之外,還應有規範性的要求。如說話吐字要清晰,讀題語句要分明,堅持使用普通話等。簡約,就是教學語言要乾淨利落,重要的話不冗長.要抓重點,簡捷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說他們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話語;要準確無誤,不繞圈子,用較短的時間傳遞較多的信息。

二、教師適時和適當地運用課堂評價語言,可有效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

1、積極的課堂評價語言可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目的是全面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並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把握評價的時機,充分利用評價語言的魅力,調動學生學習的激情和興趣,特別是在學生智慧的火花出現時,教師一定要給予充分的肯定。激勵學生有不同的思考方向,孩子有新想法時,教師可以說“你真棒”“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你真不簡單”。

2、巧妙運用批評性的語言,可以創設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來還是沒講透、沒講深,等下節溫和而不傷感情的批評性語言能及時提醒學生上課要認真聽講,避免了學生牴觸情緒的產生,因而能創設和諧愉快的師生關係。總之,在國小教學課堂教學中,教學語言藝術的培養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教師付出艱苦的努力,進行長期的經驗積累,而豐富的教學實踐恰恰就是課堂教學語言藝術的源泉,因此,只有不斷鑽研,積極探索,才能使教學語言更具魅力。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教師自覺地駕馭這種主客體多變的語言交流活動,才能使課堂教學不斷產生審美愉悅,使教學始終處於一種飽和交流的狀態,營造出非常活躍而又和諧的氛圍。一個有經驗的教學教師,能夠使用豐富多彩的教學語言,充分發揮出色的語言藝術技巧,就能產生聲音悅耳、色彩繽紛,抑物頓挫,聲情並茂的教學效果。

有效課堂教學心得體會13

一、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問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傳授知識的重要手段,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常用的一種相互交流的教學技能。它在教學中有着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我深刻體會到課堂提問要集中,不能太散亂,指向性要明確,化零爲整。整體性提問的設計,要緊扣教材內容,圍繞學習目標,將備課中初擬的零散問題聚焦到能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以利於突出重點、攻克難點。使學生真正能悟透疑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課堂教學的有效評價

新課程呼喚充滿生命活力的生態課堂,呼喚充滿人文關懷的生態課堂。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首先教師要熟悉學生的情況,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多角度地預測可能會產生的多元化的答案,從而做到心中有數,遊刃有餘地評價學生可能的豐富多采的回答。再次,教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對於回答出色的學生給予高度的評價的同時,對於因爲膽小害怕而說話語無倫次的學生也應適時給予鼓勵,緩解他們的緊張情緒。當學生回答不準確時,教師就更要耐心傾聽,同時積極思考,以及時作出評價。從而使學生享受被讚賞之後的喜悅。在尊重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運用各種教學機智調節好課堂教學。在這一方面我一直很欠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很好的體會、多思,正確的運用好課堂教學評價。

三、課堂教學的有效組織

其實,可以說,一位教師的課講授的很出色,如果沒有有效的組織教學,那麼這一節課一定是一節失敗的課。一節有效組織的課堂教學也就是一堂好課的標準。任何一堂課都要以組織教學開始,並貫穿於一節課的始終。所以我們要學會課堂教學的各種組織方法和策略,並按照新課程理念要求,從關注學生終身發展的高度,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積極地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使教師有效的教學,學生有效的學習。

有效課堂教學心得體會14

20xx年5月上旬我校舉辦教學開放周活動,此次教學活動周圍繞“探索課堂有效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途徑”主題,以教學觀摩的形式進行了深入探討。觀摩課分國中組和高中組進行。

我參加了國中組的活動,聽課後有以下體會:

一、重視課前有效預習

做好課前預習,既是順利地進行課堂教學的準備,又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我發現真正能得到思考的只是一小部分學生,很多學生是還沒來得及有自己的想法,就被別人的答案替代了。久而久之,他們就形成了一種惰性,上課只是坐着等結果,從不思考。爲什麼會這樣呢?原因是他們課前沒有預習。

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和抓好課前預習。使他們熟悉課堂內容,有思考的時間,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未必就讓學生喜歡預習;積極參與預習,更不等於有效的預習,爲了提高他們的預習效果,必須做到:一要教給他們預習的方法;二要有針對性的設計適合於不同層次學生的預習項目;三要重視預習的課堂檢查。不然學生就會覺得課堂教學與學生預習不預習無關,從而降低了學生預習的積極主動性。

二、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揚民主教學思想,讓學生始終擁有安全、自由、開放的心境,無拘無束,敢疑敢問,敢說敢爲。在課堂上教師只有與學生真正地進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學才能切入學生的'經驗系統,課堂生活才成爲師生共存的生活,才能實現有效教學的目的。

三、強調語言的品味與揣摩

我認爲要做到有效教學,教師就不得不重視對課文文本的誦讀,增加課堂上學生誦讀的機會,給予同學品味與揣摩語言的嘗試。例如,陳梅葉老師在教學《端午的鴨蛋》時,設計讓學生速讀課文並找出重點段的環節。同時,陳老師重視引導學生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從中領悟語言文字的表達技巧,致使學生能夠深入把握教材,更好的與文本展開對話,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正確理解和把握。

從這次活動中,我深深感受到: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要有效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需要教師課後多下功夫,提高教師自身的語文素養。教師要下苦功鑽研教材,才能上出好課。

有效課堂教學心得體會15

尋找真理歷史學科是人文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在學校德育工作中負有重要使命,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作爲知識傳授者的角色爲什麼要變化呢?

一、新課程理念下,歷史教師角色變化的原因?

教師角色的特徵是隨着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在歷史上,教師這一社會角色的特徵經歷從長者爲師到有文化知識者爲師,再到教師即文化科學知識傳遞者的演變歷程。在新的世紀裏,教師這一角色的特徵正在發生着新變化。對教師職業的讚美,主要是他們那種默默無聞的奉獻。又如: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像園丁一樣用心血、汗水澆灌幼苗,像春蠶那樣到死絲方盡的精神。這些比喻,起到了對教師的激勵作用,但它忽視了教師在勞動過程中生命本質和高級需要的滿足,忽視了教師的教育生命成長與發展。在教師角色的重塑過程中需要我們將時代的歷史的內容填補到教師角色的含義當中去。21世紀的教師,特別是歷史教師在對職業角色的認識時,要在每一節課得到生命創造的滿足,發現與學生共同成長的歡愉。學校,不僅是學生成長的場所也是教師成長的地方。教師的職業不僅是付出,自己的生命價值意義也在教育活動中得到體現和延伸

傳統教師角色存在的傾向性是:強調給予別人,忽視教師的個人生命價值與需要;強調教師的權威,忽視了教師與學生的合作關係;強調教師的學科素養與教學技能,忽視了教師促進學生成長的專業意識;強調教師勞動的傳遞性,忽視了教與學的創造性。所以,以下幾個方面對傳統的教師角色行爲提出了改進:教師作爲學生學習的控制者;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是“教”與“學”的關係;教師作爲知識的仲裁者;教師的教學以知識傳授爲主;教師從成人的角度實施教學。

二、教師作爲知識傳授者的角色的變化

教師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要發生很大的變化,教師要改變過於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努力形成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態度,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成爲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要在一個新舊課程及教師教學行爲的過渡、漸進與交替中完成。

傳統知識傳授者角色的表現是:信息交流的單向傳輸方式(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單獨擁有權力,學生在教師的控制和監督下進行學習;

教學以知識傳授爲主,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受教師關注不夠;教學目標、內容、方法、進程、結果和質量評定等都由教師決定和負責,學生的任務和責任就是應試考試和接受評定。

傳統知識傳授者角色,表現在教育觀念、教學制度、工作方式、辦學條件等很多方面。如:教師是唯一的知識的擁有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師爲中心,書本爲中心,課堂爲中心;應試教育,這種方式提大學聯考試成績快,能完成教學任務;習慣傳承,過去教我的人都這樣,大家都這樣;簡化的工作方式,省時省力,見效快;教學條件、班額、教具及設備等的限制。

1.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傳統教學中知識傳授重視對“經”的傳授,忽視了“人”的發展。

新課程的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爲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因此教學的重點也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我們知道,學生既不是一個待灌的瓶,也不是一個無血無肉的物,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既可學習掌握知識,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能力的培養,同時又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學過程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一個身心發展、潛能開發的過程。

2.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

要讓學生全面發展,並不是要讓每個學生、每個學生的每方面都按統一規格平均發展。一刀切、齊步走、統一要求——這是現行教育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備課用一種模式,上課用一種方法,考試用一把尺子,評價用一種標準——這是要把千姿百態、風格各異的學生“培養”成一種模式化的人。顯而易見,一刀切的統一規格教育既不符合學生實際,又有害於人才的培養。目前我們課堂教學中出現的許多問題以及教學質量低下,就與一刀切、統一要求有關。有人說“龍生九種”,“人各相異”,我們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學生,也不會找到能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這就是需要我們來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學。

3.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一堂課究竟應該怎麼上?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講是教師牽着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這是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爲中心的教學,使學生處於被動狀態,不利於學生的潛能和身心發展。如在常見的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過多的講解、分析,甚至把解題的過程寫出來。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教師仍然把自己作爲教學的中心,擔心學生做不出來,於是就包辦代替。新課程提倡,教是爲了學生的學,教學評價標準也應以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爲主。正如葉聖陶先生說,“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

4.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重結果輕過程,這是傳統課堂教學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也是一個十分明顯的教學弊端。所謂重結果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結論,教學的結果,忽略知識的來龍去脈,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而讓學生去重點背誦“標準答案”。所謂重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掌握知識,又發展了能力。重視過程的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揭示知識的發生過程,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既長知識,又增才幹。

5.由單向交流向綜合交流轉變

一般說來,課堂教學是由師生共同組成的一個知識傳遞動態過程。由於教師採用的教學方法不同而存在以下四種主要交流方式:

(1)以講授法爲主的單向交流方式,教師施,學生受。 (2)以談話法爲主的雙向交流方式,教師問,學生答。 (3)以討論法爲主的三項交流方式,師生之間互相問答。 (4)以探究——研究爲主綜合交流方式,師生共同討論、研究、做實驗。

顯而易見,後兩種教學方法所形成的交流方式最好,尤其是第四種多向交流方式爲最佳。這種方法把學生個體的自我反饋、學生羣體間的交流,與師生間的反饋、交流普遍地聯繫起來,形成了多層次、多通道、多方位交流網絡。這種教學方式能使學生通過合作互相啓發,互相幫助,對不同智力水平、認知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學生實現“互補”,達到共同提高。這種方式還加強了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和師生之間的縱向交流,並把兩者有機地貫穿起來,組成網絡,使交流呈縱橫交錯的立體結構。這是一種最優化的信息傳送方式,它確保了學生的思維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於積極、活躍、主動的狀態,使課堂教學成爲一系列學生主體活動的展開與整合過程。

6.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

傳統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處於“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地位,學生完全由教師擺佈,受教師灌輸。教師處於居高臨下的地位,師生之間的關係顯然是不平等的。現代教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存在兩個心理過程。一個感覺——思維——知識、智慧(包括知識技能的運用)的過程:另一個是感受——情緒——意志、性格(包括行爲)的過程。前者是一種認知過程,是智力活動;後者是情感過程,是非智力活動。兩者密不可分,缺一項都不成爲真正合理的學習過程。然而傳統的教學理論只看重認知過程,卻忽略了情感過程,丟棄了非智力因素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巨大作用。這也是造成當前學生厭學和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教學過程最活躍的是師生之間的關係,教師與學生都是有情感的、有思維的教學統一體。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同時,學生又要尊重教師的勞動。師生在教學中情感交融、氣氛和諧,才能達到師生情感上的`共鳴,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7.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

上了幾千節課,教了幾十年書,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學生,問自己的教學方式是什麼?教學特點有哪些?實在說不清。這就是我們相當一部分教師的經歷。而現代教學卻要求教師樹立特色意識,形成個性化教學。教學方法大忌是單一化、模式化、公式化。那麼怎樣才能形成自己的個性化教學呢?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墨守成規,而要勇於創新、積累、總結、提高。教學是一種創造性活動。不明確這個問題,就不能準確地分析和判斷今天教師的課是否有個性風格,是否符合新時期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否有助於培養有智慧、有創造性的一代新人。

三、新課程下,教師實行了知識傳授者的角色的轉變後,還需要建立其他新的角色

1.教師是學生髮展的促進者

在新課程實施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正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探究式學習轉變,這就要求教師的基本角色必須從傳授知識的角色向教育促進者的角色轉變。教師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傳播、講授者或組織良好的知識體系的呈現者爲主,其主要職能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成爲學生髮展的促進者。教師做促進者,他的角色行爲表現是: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和發展認知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爲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爲學生服務。教師要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教師作爲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們分享他們的感情和想法;教師和學生一道;教師能夠承認過失和錯誤。教師作爲促進者的角色行爲有幾個明顯的特點:積極地旁觀。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爲,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給學生以心理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使課堂更加生機盎然。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當教師以一個促進者的角色出現時,也注重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培養合作精神。教會學生自律並不會妨礙他們創造性的發揮,而只會促進他們的學習。教師作爲促進者的關鍵在於如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自己去實驗、觀察、探究、研討,使他們身心全部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

2.教師是自己教學行爲的研究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再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事實上,每一位教師都有能力對自己的教學行爲加以反思、研究與改進,提出最貼切的改進意見。與外來研究者相比,教師處在一個極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機會。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對教學情境中的問題,有着自己的經驗化的處理方式。這個過程是教師對自己行爲的分析與研究的過程。新課程的出現,使教育情境中的問題增多並變得複雜,“教師即研究者”這一要求在新課程背景下尤爲重要。教師的研究,是以解決問題爲中心的一種研究方式。首先,找出一個起點爲開端,這個起點是教師個人在實踐中發展起來的也是教師個人希望投入精力去追求和加以解決的問題。如:一個興趣,嘗試一種新的想法,開發一種新的教學方法;一種困難,要改善一個困境,解決一個問題,或彌補一個缺失;一種“不明”的情況,課堂上的意外與無法解釋的體驗,這些意外與體驗可以看做是進行研究、發展教學策略的一個起點。之後,通過觀察、訪談及其他收集資料的方法,找到相關資料,然後通過對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以達到對情境的深入透視和理解。在情境得到認識與理清之後,教師在研究結果的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行動策略。最後,將行動策略應用於教學實踐,並對其效果加以檢驗。如果行動策略被實踐證明是有效的,那麼這一輪行動研究就宣告結束,接着再進行新一輪的研究過程;如果行動策略被證明無效或者需要完善,就需要對情境進行更進一步的審視,並發展出新的行動策略應用於實踐,直到問題得到最終的解決。

3.適應教師角色發展的新趨勢新課程,昭示了教師角色發展的一般趨勢: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履行多樣化的職能,更多地承擔組織教學的責任;從一味強調知識的傳授轉向着重組織學生的學習,並最大限度地開發社區內部的新知識資源:注重學習的個性化,改進師生關係;實現教師之間更爲廣泛的合作,改進教師與教師的關係;更廣泛地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掌握必須的知識與技能;更密切與家長和其他社區成員合作,更經常地參與社區生活;更廣泛地參加校內服務與課外活動。基於此,教師要重新制定自己的發展規劃,將自己的職業發展看做是一個終身的、整體的、全面、個別而持續的循環過程。這個過程牽涉到個人的、組織的、外在環境等錯綜複雜的因素。教師角色的功能與它所存在的教育環境有關,原有教師角色的存在有其課程原因,而新課程爲教師的角色生長提供了促進條件。教師認識與分析這些條件,有助於自己與傳統的角色分離,建立新的角色。各種影響因素如果能夠有效地加以綜合,教師職業發展的道路將會更爲順暢,成功的機會也會更大。教師制定發展規劃應注意的問題有:準確地認識自我;能結合具體時間與空間環境評價自己;不斷分析相關資料,審視發展機會;確立可行的發展目標與行動策略;按目標逐步執行;適時評價發展計劃。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作爲知識傳授者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