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得體會

陶行知文集心得體會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裏,讓自己銘記於心,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陶行知文集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陶行知文集心得體會

陶行知文集心得體會 篇1

最近我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一書。陶行知是一位爲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爲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啓示和教益。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肺腑之言反映出他將自己的一生無私奉獻於中國教育的精神,感化和教育中國一代又一代人。“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

他,一位在美國受過多年教育的學者,回國後卻放棄高官厚祿毅然跑到鄉下辦學,並終身致力於平民教育,這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是中國現代教育界最早認識到農民教育問題重要性的人,是最早廣泛提倡婦女也有平等受教育權利的人,也是第一個開辦鄉村幼兒園的人。他的主要教育觀點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教學十幾年來,今日我纔開始直面大師,進行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與教育的智者展開對話。在書中,我開始感受着一次又一次思想的激盪,反思着過去有意無意的教育行爲,專業發展的困頓,教育理論的薄弱,文字表述的欠缺,都是作爲教師的我必須面對的。

讀陶行知,時而有着教育的共鳴,時而感覺沒有多少碰撞。可以這樣說,《陶行知教育文集》更是一本在當時環境下中國國內進行教育改革的各種教育觀點的雜燴。他的語言,在讀了經典文學之後,會覺得他的語言像一個脫離了文言文的學生正在學白話文,尤其是那些詩歌,實實在在的白話而簡易。但是在讀了學校老師蒐集的陶行知名言之後,我才突然醒悟,我對陶行知了解得還太少太少。無論批判還是繼承,我都要繼續讀他,感受着他的教育實踐脈搏,學習他的生活教育理念,感受着他那顆火熱致力於教育改革的心。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在上學的時候聽到最多的話。我們問老師:爲什麼我們學校要叫行知藝校?行知是誰?老師就對我們說:陶行知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是陶行知先生讓中國教育事業向前邁了一大步,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他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鑑價值和指導意義。

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創辦的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學校,開闢了同一條改造中國教育的新路,創立了“生活教育”學說,使教育貼近人民大衆,參與社會生活,提高學生的文化和科學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捨身實驗室,亦當埋骨邊疆塵”。“生活教育”學說是從中國土地上生長起來的,富有時代特色,受到進步教師和勞苦羣衆的'歡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直到今天,陶行知所創立的“生活教育”仍很中肯、新鮮,仍有進行試驗的價值。這一方面說明陶行知視野的寬廣,研究問題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說明教育界舊習慣勢力之大。老教育觀念改變之難!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也讓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在傳統的教育中我們讓學生讀死書,讓他們以考試分數爲目的,以分數來分學生的好壞。陶行知形象得把傳統教育比喻爲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則漫畫這麼形容的:一幅圖:學校開學了,學生帶着長方形,正方形,六邊形等等各種形狀的腦袋進入學校;另一幅圖:他們畢業後,一個個帶着圓形的腦袋從學校走出來。這個漫畫形象的表現了傳統教育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以傳受知識爲已任,學生以接受知識,應付考試爲追求的目標。生活教育他則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對殺人的各種考試。這是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課標中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現代學習方式,這對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多麼的重要。現代的教育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取得和藹發展。

陶行知文集心得體會 篇2

通過品讀《陶行知文集》,總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講述自己一生對教育的感悟。以前關注的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特點,而現在才更關注他的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無論是從師德方面如何做一位好老師,還是從業務方面如何提升專業能力,從他的著作中都可以感受得到。

陶行知用“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要草去”的蕩氣迴腸的話語告訴我們,做一名教師一定要真誠、熱情、具備奉獻精神。學生需要我們教師的“五心”:用愛心溫暖孩子,用耐心理解孩子,用關心照顧孩子,用信心鼓勵孩子,用細心觀察孩子。我們班有個女孩子,特別的膽小,性格很內向,爲了能讓她勇敢、自信地表達想法,我設法想走進她的心靈深處,與她進行溝通。於是我每見到她時會主動地與她親近,與她打招呼、聊天,觀察她的每一個生活細節,漸漸地,她也開始接近我了,慢慢地把我當成她的朋友,而且課堂上還會主動地舉手發言,看着她慢慢勇敢、自信的份上,我很自豪,我看到她的笑容,我覺得我做什麼都是值得的,這就是一名教師的責任,用“五心”待每一個孩子和家長。

陶行知先生的.另一個教育理念:“生活教育”。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踐課改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陶行知曾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爲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從一日活動開始,作爲老師,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識,追蹤觀察,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迴應,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得經驗,豐富情感體驗,發展認知,爲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

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爲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爲取捨”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纔是真正的愛。”

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現代教師做學生“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這是陳校長教育思想的體現,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實踐,我們必須認真加以貫徹。

陶行知文集心得體會 篇3

假期裏拜讀《給年輕班主任的建議》一書時,曾三次看到裏面引用陶行知名言:“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好漢。”我想由此來引入我今天對陶行知先生的讀書分享。

一、生平及教育活動簡介(見ppt

陶行知,原名陶文濬(jùn),後改名陶知行、最後改名爲陶行知。是一位集大衆詩人、大衆教育家、和社會學家於一生的行動理論家。是美國“杜威”的學生。

1891年10月18日(清光緒十七年九月六日)生於安徽華山歙(shè)縣的一個清苦農家。

1906年,進入本縣的教會學校崇一學堂免費讀書,學習英文、數學、理化等課程,開始接受西方資產階級的新教育。

1914年,遠渡重洋赴美國留學。先學市政,後主攻教育,師從於杜威。

1917年,學成歸國,投身於平民教育,受挫後開展鄉村教育。

1926年與東南大學教授趙叔愚等人一起籌建鄉村師範學校,並於1927年3月正式成立曉莊師範。此期間形成並實踐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論。

1946年4月到上海,繼續奮不顧身地進行爭取和平民主的鬥爭。

1946年7月25日,因爲勞累過度和受刺激過深,突發腦溢血不幸逝世。

8月11日,延安各界2000餘人隆重舉行了追悼大會。

毛澤東親筆題詞:“痛悼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周恩來高度評價他“是一個毫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爾什維克。”(布爾什維克:是俄文“多數派”的譯音,是列寧創建的無產階級政黨)

宋慶齡稱他是“萬世師表”。

郭沫若盛讚他“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後陶行知”。

二、主要教育思想

(一)生活教育理論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包括三個基本觀點: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生活即教育”不是說生活等同於教育,而是說教育與生活經歷同一個過程,教育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教育。由此,我想到了我這一年數學教育生活的兩個小插曲:

上期我們班的孩子學習了“千米的認識”,在去張壩春遊的過程中,全校師生從西門出發,遊覽景區,往目的地走,火辣辣的太陽,孩子們又熱又累。中途隨我一起走的幾名同學突然向我提出問題:“老師,我們走了大約3公里了吧?”“如果我們讓另一隊走下面河邊那條道路,我們誰會先到呢?”我們由此引發了有說有笑的討論。同學們在生活中主動提出了“大約”、“公里”這樣的數學用語,當時我非常欣喜,孩子們在用心去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暑假裏,由於和一個學生的約定,我請他吃漢堡包。吃完送他回家時,他帶我到一個乒乓球場玩耍,繞了一圈我們再回家,臨別時,孩子說:“老師,我們總共走了差不多有3千米了吧?”我思索後答到:“我估計有4千米了”,他非常認真地舉起手指說:“哦,那差不多有3個長江大橋那麼長了。”隨即他補充道:“你知道爲什麼是3個而不是4個長江大橋嗎?因爲你說的長江大橋有1千米多一些,那麼3個大橋加起來就差不多有4千米了。”這是一位我們班所謂“後進生”的二年級孩子說的,我很驚喜在生活中他能有這樣的推理能力和學以致用的應用數學的意識。

社會即學校,陶行知主張學校教育的範圍不在書本,而應擴大到大自然、大社會和羣衆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會和羣衆學習,使學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緊密相連,形成真正的教育。其“社會即學校”的基本主張是:要讓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地方、每一個生活單位都擔負起學校的職能,把整個社會作爲一個大學校。這種主張真正把學校放到社會大環境中去辦,使學校和社會息息相關,學校不再是生活的附庸,而是成爲了社會生活的必需。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反對“滿堂灌”、“填鴨式”的教育,反對教師“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和學生“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傳統教學模式而提出的教學方法論。

陶行知認爲“教學做合一”的第一個理由是:“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這不正是現代新課程倡導的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嗎? 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陶行知所說的“做”在曉莊有個特別定義,是指“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幹,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是在勞力上勞心。” (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教學做合一”的第二個理由是:“教學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就是以學生的“學”爲中心,考慮學生的才能趣味,怎樣學就怎樣教。以學生爲主體,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不是讓學生適應自己的教法,而[!--RandomWord.3--]是讓教法隨學生的學習實際靈活變動,這也就是現在所倡導的:真實的課堂,生成的課堂。

“教學做合一”的第三個理由是:“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好的先生必定一方面指導學生,一方面研究學問。要適應時代的發展,教育的發展,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二)創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指出:創造兩個字的意義是“由行動而發生思想,由思想產生新價值”。這是根據“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理論演繹出來的創造過程,他形象地在《三代》一首詩中寫道:“行動是老子,思想是兒子,創造是孫子”。

創造教育就是行動的`教育。陶行知把世界上的人分爲四種:即:勞心的人,勞力的人,勞心兼勞力的人,在勞力上勞心的人。他認爲前三種都不能實現創造教育,只有第四種人才能實現創造教育。 即“在勞力上勞心,用心以制力”的人才可以實現創造教育。

爲此,陶行知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中提出了兒童創造力“六大解放”的主張:

①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②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幹;

③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④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談;

⑤解放他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裏去取得更豐富的學問;

⑥解放他的時間,給他一些空閒時間消化所學,並且學一點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幹一點他自己喜歡的事。

結合我的數學教學過程,比如上期學習《收集與整理》時,爲了讓學生感受記“正”字方法的優越性,我在體育室收集了一大筐壘球、花球、皮球、網球,擡到教室裏讓同學們動手、動腦、動嘴,進行分一分,數一數,記一記。這樣樂學、能動的課堂,孩子們學得非常輕鬆、愉快。

再比如上期學習《千米的認識》時,我拿着皮尺,把孩子們帶到小操場,讓幾個孩子手拉手排成一排,讓其餘同學測量、讀數;或者讓孩子們在小操場上勻速走幾個來回,老師爲他們計時等,目的是讓孩子們一邊體驗,一邊思考,在“勞力上勞心”,努力踐行陶先生的“創造教育”。

三、我的讀書心得

我邊讀邊不禁想到自己即將開展的班主任工作。一個優秀的班主任應是在學生中有號召力的;良好的班集體應是和諧融洽、有凝聚力的。要想形成這樣的班集體,正如陶先生所寫的,班主任要有 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生活的經歷,師生有了同甘共苦的生活,才能更好的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這對於班集體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愛學生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陶行知“四顆糖”的故事讓我深受感動。教師應該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平等、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的愛。

我會努力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精髓運用到我的課堂中,“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希望給學生“點石成金”的金手指。

“生活即教育”,“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陶行知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

陶行知的“每天四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是我們每天做人做事的警鐘。

“爲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陶行知先生精神的本源也應該是我們追求的最高境界。

陶行知文集心得體會 篇4

工作之餘,反覆翻讀《陶行知教育文集》,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感悟。

陶行知先生認爲“生活即教育”。這與當今我們正在推行的素質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對實踐課改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這種理念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實際、禁錮於書本的基礎上產生的,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的變化,而生活無時不在改變,那麼生活中就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這就需要我們做老師的有一顆善於發現的眼睛,及時的觀察,並發現問題,同時及時的做出迴應,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得知識經驗,豐富情感體驗,拉近學習與生活的聯繫,發展認知,爲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陶行知先生闡述"教學合一"理論時指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那學生就如同一個機器般被灌輸知識,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獨立思考更是無從談起。

聯繫我們的教學,對於出現的問題,教師應該更多的引導,在關鍵地方給予學生提點,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把完整的解題過程告訴學生。因此,教師要把學生看成學生的主體和自我發展的'主體,激勵和組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過程,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設計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自主地發現和解決問題。學生在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加深了對問題本身的理解和印象,相信在以後碰到同類型問題的時候,一定也能迎刃而解,起到了觸類旁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自主探究能力。對照一下自己,當然與陶先生所言還有相當的差距,在今後的教學中,爭取做到不能注重簡單的知識傳授,而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途徑,讓學生不但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學會探究解決新的問題,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生存。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寶貴的經驗和財富,是我們學習、研究、繼承和發展的永恆的課題。我們作爲新時代的教師,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學習,向前輩們學習,多積累知識,多和學生們相處,和他們成爲親密的好朋友,成爲他們心目中優秀的老師!陶行知的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