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得體會

尋訪校友心得體會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尋訪校友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尋訪校友心得體會

尋訪校友心得體會1

校友尋訪

第一次與孫老師聯繫的時候,我們談了好久,就在我們還在爲這次採訪活動能否成功進行而躊躇不定時,孫老師很快便說 “好,什麼時候?”坦誠與高效率,是孫老師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採訪定在了孫老師的辦公室內進行,星期天的校園學生不多,孫老師的辦公室設在綜合大樓,在那裏可以看到學校的教學樓和實驗樓,彷彿空氣中都可以嗅出琅琅書聲。孫老師一身簡潔的白色,雖然已是比我們年長几十屆的老學長,但一舉一動都流露出年輕的氣息。親切的微笑和出乎意料的善談,一下子把我們的距離拉近了起來。

(1)那時候的南大

孫老師是87級的山師學生,他對母校有着一番特別深厚的感情,對南大的傳統,也有着比一般人更深入的瞭解。按孫老師的話來說,能在南大讀書,其實是一件光榮的事情,那時的南大就是一個小清華。每當孫老師談及南大時,他的眼裏就熠熠生光,彷彿回到了那個年代,彷彿又坐在了圖書館裏,彷彿......

在孫老師讀書的那個年代,要想考上中學,必須參加全市的統考。想要進入像山師這樣的名校,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南大作爲一所江西名校,有着比其他學校更爲優越的師資條件。孫老師半開玩笑的說,其他大學的學生都會選擇聚集在宿舍聊天打牌之類的,而南大的學生還是一如既往的努力讀書,這就是南大吸引人的地方。

(2)看學習:勤奮+全面知識+實踐

在孫老師讀書的時候,流傳着一句笑話: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然而這也是當時很多學生的真實寫照。在孫老師看來,死讀書這三個字,有時候是必要的。

“死讀書”在這時候,可以辯證地譯作勤奮。“在讀研究生的時候,每天晚上不到1點是不會睡覺的,”孫老師笑着回憶當時那段艱辛的讀研時光。孫老師認爲,當遇到不清楚地問題時,參考別人的資料與經驗,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在通過與別人交流時,自身的經驗與知識也可以得到積累,長期的積累,對自己也會有很大的提高。

儘管孫老師讀書很勤奮,但在他的人生經歷中,“巧讀書”似乎佔據更重要的地位。在大學時代,讀書對於他來說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情。那時候在山師讀書,壓力並不大,作業也不多。孫老師每天在課堂上認真聽課,一放學就去圖書館看

課外書。他尤其喜歡科技類的書,但其他內容的`書籍,也或多或少地接觸一些。不侷限自身的知識,在孫老師看來尤爲重要。

“很多工科的學生總以爲經濟學屬於文科,與自己無關,其實這種想法是很片面的。”孫老師從學生時代,到後來參與工作,都儘量地接觸各種各樣的書。孫老師畢業於化學系,然而在工作後,具備多種的知識。

在孫老師那一輩人之間,曾流行着讀書無用的說法。對這一點,孫老師的立場十分堅決:讀書有用!

孫老師說自己是嘗過了讀書的苦,也嚐到了讀書的甜。這種甜是在參與工作之後逐漸體味到的。擁有知識,即使現在是技術工人,也很快可以踏上更高的臺階。在實踐中,理論的融合十分關鍵。孫老師參與工作後再去讀研,那些理論性的知識因爲有了實踐的基礎而變得更加明瞭,這讓他在同學中更有優勢。也因爲他接受高等的教育,他在同行中,考慮問題的深度也變得更爲突出。讀書有用,與實踐結合更有用。這就是孫老師讀書的心得。

(3)看人生:科學而理性

孫老師有一個特別的習慣,他從不用筆記本。工作上的經歷,他都是靠自己的記憶記錄下來的。有用則記,無用則不需要記。因爲每一件事情孫老師都經過一番分析與思考得來的,因此可以記憶深刻。反而記在筆記本上的東西,常常會被自己丟在一邊,關鍵時刻也起不了效用。

不僅僅是工作,在生活上孫老師也處處地用科學理性的觀點去看待問題。”讀書二十年,孫老師的理性使他對生活百態更加客觀。

(4)看我們這一代:樂觀+主動

有人說我們這一代是最艱難的一代,孫老師並不認同。

在孫老師他們那個年代,畢業之後只能做國家分配好的工作,而且很多都是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孫老師曾當過工人,但他並不認爲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相反地,這是人生的一中寶貴的經歷與磨鍊。當過工人以後,將來在管理層的位置上,才能更瞭解工人的想法。因此凡事都會有兩重性。在競爭社會中被淘汰,並不意味着被消滅,而是一種激勵。失敗並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

孫老師對我們這一代充滿着期待,他認爲年輕人還有很長的資本。也許一開始沒有機會,但經過磨鍊,就一定會有機會。有人輕易地放棄自己,那是他們的個人問題,不是社會的全部。社會有陰暗面很正常,但不要太極端。可能老一

輩的人認爲我們嬌生慣養,這是一種代溝,我們並不是垮掉的一代,不能用絕對的思想去看待自己。

那麼怎麼才能讓社會去接納我們呢?

孫老師的看法十分獨特,要主動地融入社會而不是讓社會去適應自己。一方面,人要合理地定位。正確地分析自己與社會的關係。自己有什麼特長,本領,自己的身體素質,動手能力等等,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爲劉翔,但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自己。所以把自己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十分關鍵。另一方面,我們要合適地走位。人不一定要從一而終,要學會改變。孫老師看來,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與社會和諧。強調個性與社會對抗並不是好的出路,與社會合拍地尋找機遇纔可以走的更遠。

尾聲

與孫老師的採訪進行了兩個多小時,與其說是採訪,更像是一次與老前輩的閒聊。孫老師簡練而深刻的語言,睿智而開明的觀點,都深深地影響着我們。我們從心底裏佩服着這一位前輩,也開始對自己人生有着新的思考。

尋訪校友心得體會2

今年暑假註定是與衆不同的,因爲我與幾位同學去尋訪了一位83屆生物系李坊貞師姐,在此過程中,我們受益匪淺。

李師姐是贛南師範學院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1986年畢業於江西大學生物系,從事生物與研究二十餘年,顯然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尋訪前我們做了很多準備,查找資料,電話預約,就這樣懷着緊張而期待的心情,我們踏上了尋訪之路。

在訪談中,她提到過她大學時代的生活,除了學習之外還會和同學一起騎車去郊遊,會去參加舞會,還會去其他學院聽講座,可是想想現在的我,條件比那時優越的.多,但是學習的勁頭卻不大,課餘時間不是上網就是睡覺,不僅體質下降了,學習的效率也降低了,更不用說是去聽講座了,真的感到很慚愧,以後再也不要虛度光陰浪費生命了。

我還了解到,學校所學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工作中需要的是多方面的知識,甚至是一個對你來說陌生領域的知識,因此需要擁有自學的能力,善於從前輩處和同事中學的所需知識,因此在大學期間應該廣泛涉獵,多多瞭解多方面的知識,社會現在需要的是綜合的人才,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此外,在校期間還要注重培養自己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儘量用最得體最簡短的話表達出自己的意思,還有文字能力,因爲不論何時,寫作都是很重要的並且是必須的,再有就是謙虛學習的心態,謙遜永遠是一個人進步的階梯,最後就是要有開拓精神,畏畏縮縮永遠幹不成大事,敢爲人先有時是必須的,而要培養這些品質,就要做到多觀察,多分析,多聽多看,多適應,相信這樣就會事倍功半了。

總之,這次尋訪讓我明白了很多,對於以後的道路也更加清晰了。

尋訪校友心得體會3

20xx年,一份秋意雨綿綿,使這個古韻雅緻的山師校園籠罩上更愜意的味道。我們第一次來到這裏,並即將成爲在這裏生活四年的“老地戶”。所以,彷徨、興奮、好奇與無盡的期待。

半年的生活就要在喧鬧中結束了,學院組織了一次寒假探尋校友足跡的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大家都很興奮的報名參加了。

採訪,是爲了瞭解他們的生活事蹟,而激勵我們的人生目標。聽到他們的生活經歷與取得成就,我們都深有體味與啓迪。雖然採訪的過程會很艱難,會遇到許多不解,但還是樂此不疲。以前看過許多關於訪談的節目,我知道我們需要的不是採訪本身而是從這個過程所學到的東西。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談談所得到的感受。

第一:團隊,就是最大的後盾

這次採訪是以團隊的形式開展,記得小時候就聽過許多關於團結的故事與諺語,因爲沒有太多團隊的

活動,那時也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只明白團結是辦理一個事情的圓滿完成最重要的因素。但這次,我親身體會到了這裏的精神,也嚐到瞭如人蔘果般的養分。很得意我們擁有一個好的隊長,辦事能力的強悍使我們不是一羣無頭翁,還有隊友的親歷合作,使這一切也變得輕鬆些許。的卻,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合作都是最重要的。尤其在現在這個日益冷漠的時代,在嬌生慣養畸形發展的現代青年,這種精神會越來越具有地位。

第二:沒有技巧,努力就對了

老校友與我們之間的談話進行的很順利,我們的到來也激起來他們對大學時代的`追憶,也充滿了對青年時代美好的讚譽。我發現,無論人長到多大年齡,那段年輕時代都是大家最珍貴最讓人戀懷的記憶。所以,就在我們還沒有走過的時候,就要選擇珍惜,選擇無悔。記得談論的過程中,他說,其實,取得成就沒有任何技巧,技巧是留給那些主宰人類的天神,而他們卻在幾千多年以前就牢牢地把自己留在了天宮裏。所以,人類只能在有限的能力中選擇無倦的努力奮鬥。別找不彎的路子,也別問如何快速達到巔峯,努力就好了。的卻,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期望以最小的努力達到一定的高度。可,這樣浪費頭腦莫不如腳踏實地的奮鬥一番。我們年輕,別用年輕所謂的資本去無盡的揮霍。任何時候都只有默默的努力纔可。

第三:心胸寬大氣自顯

大學了,我們會面對形形色色的人,也會面對更多的強手與才人。我們可能會妒才,可能會憤懣,也可能會難過。但我覺得既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以什麼樣的身份出現都是你應該具有的最大財富。少抱怨,少嫉妒,少低沉。雖不需要把一切都看淡,但也要做到坦蕩,把自己搞得過於功利化,最後纔會發現傷痕累累的只有自己。大度看人看事,天下自然歡樂永隨。雖不奢求紳士風采卻也可以花中獨秀。

要說的很多,要學習的很多。雖然採訪中也碰到許多不理不睬的人,但我們也無權評判什麼,這只是社會冷漠的一個縮影。並不會影響我們的熱情。未來的路很長,事情很多,人也很雜。但不管怎樣,只有引着自己的心意好好走好每一段路程,就是莫大的幸事。訪談結束了,但那裏的味道卻依然停留,留在心靈的感嘆也依然不息。或許,存在着一份對母校的祝福,就這樣充滿期待與幸福繼續走下去······

尋訪校友心得體會4

今天採訪了山師校友,收穫頗豐。

這次採訪的是高中母校一位年紀比較大的級部主任,也是一位歷史老師。剛進他的辦公室,老師就很熱情,我也就減少了一份緊張。

剛開始的時候有點拘謹,但是老師聊天式的口吻慢慢的減少了生疏,也聊得越來越多。他詢問了我的大學生活過得怎麼樣,而且對這次活動給予了肯定。也因爲這次活動勾起了他當年的大學生活的回憶。他說他上學的時候喜歡並且經常做的事情就是爬千佛山,一天可以去兩次,早晨和下午,他說山上很好很陶冶人也很養人,並鼓勵我們的大學生可以經常去玩兒。他說這幾年他也經常去濟南去山師,所以對現在的山師本部很熟悉,也很喜歡校本部的氛圍和風景,他回憶說當年的山師還被一些人成爲花園式庭院式的學校。

老師笑着說我們能在山師校本部學習可算是一種榮幸啊~~學生很自由而且周邊也很繁華,學習之餘可以多出去走走,開開眼界,增加一些社會經驗,對未來也是一種幫助。

在聊天中,老師的一番話也讓我領悟不少。當我對老師說現在有點擔心以後的就業問題時,老師無奈的笑了。他說本來把學生們送入大學就是想讓學生們可以不像高中國中一樣爲學習煩惱,可以比較自由的生活,沒想到又增

車,有房有車後就愁結婚,婚後愁孩子,有了孩子愁孩子的學習,緊接着愁孩子的車、房子、婚姻……這樣活着多累啊。他告訴我們該放鬆的時候就不要那麼緊張,過好每一天就好了,以後就業的途徑很多,工作總會有的,只要善於抓住機會。

對於學習,他說,現在的大學的學習任務很輕鬆,要是想拿獎學金,考研,那就認認真真的學習書本,要是想以後快點就業就有計劃的學習,分清輕重,多出去積累經驗,沒有哪種工作只憑書本就可以勝任,就算當軍師還得有實戰,我想這對於我們來說應該說是一種啓發。

老師還對於教師這個行業給予了一定分析。他說作爲一名教師一定要分清什麼是“嚴”,什麼是“死”;什麼是“亂”,什麼是“活”。千萬不能把嚴格當成一種死命令,不可以把學生的活躍當成是課堂的混亂。可現在的老師有些偏偏把“死”當成“嚴”,把“活”當成“亂”,讓學生一點積極性也沒用,老師們教的也累;對於活躍的班級,有些領導還會批評成擾亂學風。這次採訪的老師思想很開放,他說我教過的班級不會用一些死板的紀律來約束學生,盯梢值班只會讓學生逆反,喪失主動性。他說有經驗的教師對於課上課下的老師小動作都會知道,只是有時候不去揭穿,只要不太過分,就不要大動干戈。老師應該體諒學生,畢竟老師也是從學生過來的,這樣學生也會尊重老師了。對於犯錯誤的學生,如果只是苛責體罰,往往會使學生覺得兩清了,內心也不愧疚,以後錯誤還會明

個明智的教師。

老師還給我們講了一下人們思想的問題,他說改革開放的今天正是新舊思想衝擊的'時候,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觀點,也會否認別處的觀點,鄉村與城市,南方與北方,中國與外國。對於一些觀點,我們取之有用即可,不必追究誰對誰錯,也許出去見見世面自己的觀點就會開放許多。生活在農村的人很容易被鋪天蓋地的思想迷惑,思想遇見識分不開,要擴大自己的見識不能隨波逐流。有些觀點聽聽就好了,所以人們纔會努力的考大學,去大城市,多一份件事就多一份機會。

有句話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次訪談對我的影響很大,老師在訪談的最後表示了對我們大學生的希望,也表示了對學校的希望,希望學校立足時代的前沿,實現跨越式發展,建成一個全國甚至世界上有一定影響力的學校!

尋訪校友心得體會5

非常寶貴的學習機會。

與麴院長交流時,他總是面帶微笑,我們感受到了他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人格魅力,從他身上,我們得到了很多啓發。麴院長從來不害怕工作變動。喜歡接受挑戰的心態,讓他在每一次的變動中提升了自己。我想,無論我們處在怎樣的環境中,都有值得自己去學習的東西。所以說,我們一定要懂得如何去學習,一定要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一定要知道怎樣去適應不同的環境,一定要學會做出最恰當的判斷與選擇。麴院長對自己的人生有明確的定位,無論做什麼,都有自己的目標和規劃。他的經歷,引發了我們對大學規劃和畢業去向的認真思考,每個人都應該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內做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

李老師於1960年進入山師,他回憶道,在校期間生活困難,政治系的同學提出“共渡難關,一天一斤糧,節約一兩支援災區”的口號。在當時生活困難的情況下,周總理特別提出給大學生每人加5元的生活費,備戰雞蛋送給大學生,可見國家對大學生的重視。當時上大學沒有學費,管吃管住,每個月的.生活費僅18元,和他們的艱苦環境相比,我們今天的物質生活有了極大的提高,而且也擁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在這麼好的學習環境中,我們更應該腳踏實地地學習,不斷積累知識,提升自己。李老先生還告誡我們,“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多一個敵人多一堵牆”,教導我們在與人交往中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寬容是一種智慧和美德,是一種修養。寬容是心靈的解脫,不能寬容原諒他人,其實是跟自己過不去。

當與姜老師談到畢業之後是參加工作還是繼續深造的問題時,他說道,我們都是農村孩子出身,如果有好的工作,我們要現實,要抓住機會,可以考慮工作後繼續深造。如今,社會充滿競爭,機會,稍縱即逝。機會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頭腦,我們要善於把握。

我們採訪許老師的時候,他正在做課件,從業10年來他對工作認真負責,充滿熱情,兢兢業業工作在第一線。從他身上我們學到,無論是在學習中還是生活中,我們都應該端正心態認真對待每一件事。

這次的實踐活動我們不僅收穫了知識,還收穫了友誼。“鳶都尋桃李”是我們的隊名,是跨院組合團體,我們五個人專業不一樣,在活動中各自發揮自己的專長。而身爲組長的我,更加感覺到責任和壓力。從前期“探尋校友足跡,啓迪成功人生”活動的宣傳,到信息的收集、活動策劃、活動進行以及活動的完成和最後的資料整合,都離不開我們五個人的共同努力。在走訪過程中,每次大家總是按時到達集合地點,這讓我深深感受到了大家強烈的責任心和組織紀律觀念。在活動中,大家齊心協力,一起面對和解決各種困難,這次活動的順利完成與大家的團結協作密不可分,我越來越感受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當今社會,競爭愈來愈烈,團隊協作佔有重要地位。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活動的歷練,我們積累了很多經驗以更好地面對激烈競爭的未來社會。

《名言》一書上有這麼一句話:昨日如一片落葉,也許曾經燦爛,可是已經凋零;明天固然美好,但目光伸得太長就會變得纖弱,所以人應該牢牢地抓住今天,踏踏實實地朝着夢想進發。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我們在校的大學生經常會對未來感到迷惘。就像姜老師說的,學習是學生的天職。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活在當下、掌握好本領,要相信有本領總能發揮作用,有知識自然有展示的舞臺。不怕才能得不到發揮,而應怕自己沒有達到應有的水準! 總是暢想未來而不付出實際的努力,是無法到達成功的彼岸的。我們只有付出汗水,全力以赴,才能擁有美好的未來。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在課餘時間,我們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多讀書,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經常走出校園,接觸社會。

我想,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保持積極的心態。成功學大師拿破崙·希爾說:“積極的心態,就是心靈的健康和營養。這樣的心靈,能吸引財富、成功、快樂和健康。消極的心態,卻是心靈的疾病和垃圾。這樣的心靈,不僅排斥財富、成功、快樂和健康,甚至會奪走生活中已有的一切。”愛因斯坦說:“人們把我的成功歸功於我的天才,其實我的天才只是刻苦而已。”偉人之所以偉大,僅僅因爲他們的心態更積極。面對就業和學習壓力,我們要保持積極的心態,認真學習,掌握好本領,珍惜每一次機會,向着自己的夢想奮鬥,相信未來我們一定會成功的!

尋訪校友心得體會6

20xx年的寒假,註定會是一個不同於以往的假期,因爲它可能是我們學習生涯中的最後一個寒假。

從上學開始,每年的寒暑長假都會是我們內心的期待,那時的想法是能在緊張的學習生活結束之後享受一份自由的時光,當然,那時的假期生活,除了完成學校留的作業之外就是吃喝玩樂一類的了。到大學以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首先,大學裏很少在假期給學生布置大量硬性的作業,或者乾脆就沒有作業。其次,步入大學的階段後,自己的想法也發生了改變,所關注的不再侷限於僅僅完成傳統的學業任務,而是更關注自身全面的發展,以及作爲一個社會人所要承擔的`某些責任。

這次在學院建院十週年來臨之際,爲了加強與校友的聯繫,因時推出的尋訪老校友的活動正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絕好的實踐機會。我們就是在上述心態的影響下接受並開始這次的尋訪任務的。事實證明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且不說我們作爲海院的學子理應爲母校做出一些貢獻,就我們個人而言,也確實得到了很多寶貴的東西。

通過這次的活動,我與遼寧一位校友取得了聯繫,尋找尋訪對象的工作也是從前期掌握的校友信息中挑選出來的,與學長學姐們緊密聯繫的感覺真的是妙不可言。這次尋訪活動,我尋訪的這位校友就是海院的學姐——孫嘉瑤,她給予了我熱情的幫助,真切的讓我感到了校友之間的溫情。 這次的採訪,校友的心態、處事方法讓我學到了很多,孫嘉瑤學姐,爲着家人,爲着自己的心,不斷地學習、進步、攀登,開拓着專業領域的新航道。學姐在她的世界,不斷努力,承載着包繞在榮譽和成就的光環中的耀眼的光芒。

其實,每種生活都是內心的體現。想要過怎樣的生活,全在於心態,心裏想做,那便是最好的動力。而性格,又是決定心態的關鍵因素。愛靜的人,會更容易滿足於細節沁出的溫暖,於是,在這樣心態的影響下,他便會努力維護着身邊的美好;愛動的人,喜歡冒險,喜歡攀登,於是不斷鼓勁要去體驗更高一層的風景。

通過對老校友的採訪,我們得到了很多人生的感悟。比照他們的人生軌跡,我想我們會更清晰地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同時,讓我們驚喜的是,雖然已離校多年,很多老校友對學校依然懷着熾熱的感情,對我們表達了很多對學校的感謝和祝福,雖然他們中有的人在學校學習的時間並不長,但海院的精神已深深地鐫刻在他們身上。一位老校友跟我們說,每當他看到有人“非議”學校時,都會不顧風度的上前跟那人理論,他們對學校的感情,由此可見一斑。

此次的尋訪活動,就我們自身而言,感觸最大的有兩點,一是團隊合作的默契,一是靈活應變、百折不撓的勇氣。我們的尋訪並非始終是一帆風順的。比如,因爲溝通不力和其他一些原因,一位我們很想採訪的老校友最終拒絕了我們的要求,我們也曾經沮喪過焦慮過。再比如,由於要採訪的校友們工作比較忙,我們的採訪時間也是一調再調,不得不對尋訪的時間安排做出精細的規劃。這些給我們的尋訪活動增添了一層挑戰性和趣味性,不過也因此,我們的溝通能力和協調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鍛鍊,對社會也有了更深的感觸,這些,都是我們尋訪的收穫,而且是從書本中難以學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