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得體會

核心素養培訓心得體會範文經典【4篇】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核心素養培訓心得體會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核心素養培訓心得體會範文經典【4篇】

核心素養培訓心得體會範文1

我參加了青島市舉辦的“中國小生髮展核心素養論壇”主題繼續教育培訓會,兩天的培訓讓我深刻認識到當前教育發展方式轉變的緊迫性。在會上,我研究了一個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養,並初步認識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學生髮展過程中的重要性。下面是我對“核心素養”理念研究的幾點心得體會。

首先,褚宏啓教授闡述了“素質”與“素養”的區別,提出“素養”主要是要回答“培養出來的人究竟是什麼樣”,而“素質”則側重於“學校提供什麼方式來塑造人”。我深刻認識到,培養怎樣的人是教育首先要回答的問題,而我們應該避免把學生變成知識的“存儲器”,避免把學生培養成“高分低能”,而是要培養綜合能力更強、創新能力更強的智慧型人才。

其次,核心素養是對素質教育的新突破,是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提供適合學生主動發展、創造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爲學生的健康與幸福成長固本強基,讓學生終身受益。褚宏啓教授強調指出,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素質。我從研究中感受到,核心素養是推動個性化教育、實現教育理念從傳統知識和技能評價標準向個體核心素養培養的轉變,反映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中教育理念由“結果”向“過程”的轉變,由“知識教育”向“人的`教育”轉變。

最後,教師的教學也要跳出單一學科或者單一情境的限制,以適應社會的跨學科、跨情境的教育爲出發點,關注教育從“育才”到“育人”轉變,不斷更育理念。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中,教育者需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塑造,從而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創新和合作是核心素養的關鍵。褚宏啓教授通過中日獲得諾貝爾獎人數的對比,清晰地分析了我國國民的自主創新能力還很差,創新意識不強。創新決定着民族的未來,因此基礎教育的創新就顯得尤爲重要。然而,當前我們的基礎教育評價體系落後,教育質量等於分數第一的評價方式很濃厚,中國小學生合作意識淡薄,創新能力不足。長此以往,我們的教育就會影響國家的發展,影響學生的終身發展。因此,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當前基礎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創新的緊迫性。

作爲教師,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應該怎麼做呢?褚宏啓教授指出了幾個方向:

第一,中國小要圍繞“核心素養”開發課程體系;

第二,教師要改進教學方法,更新理念;

第三,教師素質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教師應該不斷研究,完善自身知識體系;

第四,採用科學的教育評價方式,形成良好的教育評價環境。

具體來說,作爲教師,我們應該不斷保護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積極參加學校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訓,在教研過程中更加關注對學生學情情況的研究,做到因材施教,儘可能地營造快樂、平等的教學環境。我們還應該注重朗讀爲主的課堂閱讀教學和課外經典詩文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藉助互聯網資源等多種手段,調動學生作熱情,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核心素養培訓心得體會範文2

學會終身研究提高教育素養,首先要注重學科素養的提升。同時,要突破學科教學的界限,樹立教師終身研究的目標,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教師應該將研究與實際教學結合起來,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方法,懂得教育規律,成爲反思型教師,養成反思慣,反思自己的活動過程,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爲,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通過總結經驗,向更完善的目標努力。

核心素養”是當前教育領域關注的熱詞之一,專家表示,時代變化了,要求變了,呼喚核心素養的出現。討論中國的核心素養要結合中國社會發展階段的特點,要適應中國現階段的國情、校情。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有關負責人在論壇演講中表示,“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研究”工作報告已經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鑑定。

有關專家表示,核心素養是新課標的來源,也是確保課程改革萬變不離其宗的“DNA”。核心素養將爲北京學校帶來六大變化,包括育人導向更加註重學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養的培養,課堂教學更加關注課程建設綜合化、主體化發展趨勢,實踐活動更加關注學生研究體驗、動手實踐及創新意識的培養,課業負擔將會進一步減輕,課後作業形式及總量發生較大變化,學校課程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未來將更加註重增加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適應性。

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制訂的專家陣容強大,共組織了48場訪談,涉及575位專家,提出了12個指標。其中一級指標有社會參與、自主發展、文化修養。二級指標中社會參與裏面有道德品質、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自主發展裏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學會研究、問題解決與創新,文化修養裏面有語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技術與信息素養,審美與人文素養等。

最新的《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徵求意見稿)》提出,學生應該具備的核心素養包括9個方面,即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研究、實踐創新。這些素養是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的關鍵能力和品格。

核心素養培訓心得體會範文3

在本次核心素養培訓中,我對核心素養的內涵、標準以及與素質教育、綜合素質教育的關係有了更深入的瞭解。特別是在覈心素養課程與教學改革方面,我認爲內容實在、可讀性強,具有推動教學改革和傳遞教學信息的獨到之處。因此,我們需要研究先進的教育思想、嚴密的教育理論、細緻的教育措施和全面的教育成果,以便在基於學生核心素養髮展的基礎上,創建真正高效的課堂。在此基礎上,我總結了以下三點研究體會:

首先,要轉變教學理念。爲了使核心素養落地,教師必須轉變並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教師的教學應該切實爲學生服務,正確對待“少教”現象,給學生更多的“多學”主動權。在教師的'組織和引領下,要將學生由“聽懂了”轉變爲“學懂了”、“學會了”。在我的英語課堂中,我採用了以學生“自學”爲主的教學模式,全面改觀了教學策略、方法和手段。學生從過去的被動“接受式”或“被填灌式”研究狀態,轉變爲現在的自主式和開放式的主動研究狀態。這樣,學生在課堂上變得更加活躍、自信,並更願意用英語進行交流和表演。

其次,要領悟有效教學。研究的過程是一次知識積累、運用和創造的過程,因此要會學、善用。核心素養的主體是學生,提倡“以學爲主”的課堂教學。教師需要具備精湛的教學藝術,學會閱讀課堂,傾聽學生的思想,觀察學生的研究情況,並幫助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思考。我認真研究並思考每一個觀點,同時也思考如何將這些優秀的、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帶進自己的課堂,有針對性地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深刻地領悟到,在教學中應不斷探索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處理好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之間的關係,以及課堂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係。通過實踐對理論、經驗的檢驗,尋找這些方式方法上的不同點、相同點與銜接點,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方法,提升自身的課堂教學藝術。

最後,要注重教育實踐。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教育實踐的支持和推動。教師要注重實踐探索,將理論知識轉化爲實際行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研究、實踐中提高。同時,教師也要不斷總結、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不斷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技能,推動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總之,本次核心素養培訓讓我受益匪淺,我將繼續努力,將所學的知識和經驗運用到實際教學中,爲學生的全面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核心素養培訓心得體會範文4

我在7月4日參加了北京教科所王凱老師關於《基於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與教學改進》的講座,深入瞭解了核心素養及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核心素養是關於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體現,是每個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作爲教師,我們應該在工作中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注重朗讀爲主的課堂閱讀教學和課外經典詩文積累,以及讀名家名著並寫讀書筆記等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培養核心素養。

作爲一名老教師,我意識到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自身素質有待提高。首先,我讀書較少,專業書籍接觸不多;其次,我對教學中的問題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我認爲在未來的工作中,我需要對自己負責,只有自己才能推動自己的成長。

同時,作爲一名教師,愛與責任是最重要的素質之一。只有真正熱愛教育事業,才能對學生負責,才能成爲一名優秀的教師。

阿爾溫·托夫勒曾經說過:“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研究的人。”因此,“學會研究”成爲了教師和家長對學生的共同期望。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爲,教師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來幫助學生學會研究。

首先,幫助學生學會歸納總結。在新課程標準中,知識點的跨度較大,學生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研究才能掌握。因此,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整理、復、歸納和總結所學的相關知識,以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如果學生不會歸納總結,可能會在復時遇到困難。

其次,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建立自主研究的能力。學生在研究過程中,應該主動思考和探究問題,而不是僅僅接受老師的講解。因此,教師需要鼓勵學生自主研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最後,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研究態度。學生需要認識到研究的重要性,積極參與研究,不斷提高自己的研究效率和質量。同時,學生也需要學會如何應對挫折和失敗,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目的地完善“幾多幾少”,這種教學方式能夠促進學生學會歸納總結。學生逐漸能夠熟練地進行歸納總結時,就會逐步學會華羅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研究方法,其研究能力也會在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逐漸得以提高。

引導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讓學生處於主動、積極的知識構建狀態。每個學生都有其特有的個體研究經驗與知識結構,而新學知識和原有知識之間的銜接問題,可通過同化和順應等思維過程得到遷移和解決。

國中英語七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是復準備篇,是爲了國小、國中英語的銜接,兼顧了城市和農村學生的差異。這樣的課程設計,就是爲了特定學段學生知識的銜接與遷移。

國小階段的科學課內容涵蓋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工程設計、技術科學等方面的知識,與初高中的知識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涉及學科知識的遷移。如果在國小階段,學生掌握了這門課的基本思想要領,到國中開始研究生物、物理、化學時,就不會把這些學科看作嶄新的學科,產生畏難情緒。

現在很多地方的國中設立了“研究性研究”類課程,內容涉及自然學科、人文學科、工程技術學科的研究過程、研究方法和創造發明原理。這些課程設計的初衷,就是加強國中、高中各學科之間的緊密聯繫,強化學生的知識遷移意識和綜合運用能力,從而爲孩子們的終生研究、創新研究、保持探索的興趣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