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觀白巖鬆演講之感美文

【1】

觀白巖鬆演講之感美文

偶然間在網上看到了一段視頻,那是央視新聞主持人白巖鬆曾在江西財經大學的一場演講。我看完之後,頗有感想

在視頻的開頭,白巖鬆顯得非常隨和,與學生們的幾句簡單問候之後,便開始進入了話題。

他結合自身走過的新聞之路,以及在這一路上的所思所悟,隨即談起了當代的大學生。他在演講中談及了以下幾個觀點,我覺得是值得我們去對照與思考的。

其一,珍惜大學的集體友情

正如他所說,在大學裏,這時大多數人處在一個行當,同學之間並不存在利益的糾葛,所以,建立起一種集體友情是很重要的,哪怕是平日裏與同學的相處或玩耍等等。其中引用了舒婷的一句話:人到中年,友情之樹和頭髮的多少成正比,友情之樹日漸凋零。在大學裏,總該留下些關乎於與同學、朋友一起外出遊玩亦或是在考試前的幾日大夥們一起奮戰的記憶。或許直至今日,我還尚未有過他口中的那些屬於大學的記憶,反倒是存有不少高中時的類似記憶。

其二,在大學裏,必須錘鍊堅強的心理素養。

在我看來確實如此。我們平時也經常會說,某個人的心理素質很好,或是說某個人的素養好啊。每個大學生都應練就一個更爲龐壯的心臟,要經歷得起世事的打擊。一個心理素質不強的.人,一遇到挫折,可能就會手忙腳亂,無可是從,轉而他將會帶着一種自卑的心理;一個心理素質強的人,遭遇挫折時,能夠冷靜,從事情的本質出發,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因而他會帶着一種愈挫愈勇的心理。在步入社會前的大學階段,這一點對於我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其三,要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思想和思維方式,儘量達到不可替代性。

在大學裏,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所選擇的專業,也正是因爲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帶着各自不同專業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比如新聞類專業的人會帶着新聞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法律專業的人會帶着法律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而理工類專業的人則偏帶着理性思維去看待世界……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想,而並非人云亦云。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事情。所謂的不可替代性,則是指要有獨立的人格與思維方式,儘量做到與衆不同。

白巖鬆舉了這樣個例子,他說:看看那些每天在工地上累死累活工作十幾小時的工人們,他們多麼辛苦,可賺的錢卻那麼少;再看看衆所周知的比爾蓋茨,他整天跑來跑去的,相對工人們而言,他可算是輕快得多,但他卻擁有無盡的財富,這是爲什麼呢?這是因爲比爾蓋茨的不可替代性強,畢竟全世界也就只有他這樣一個比爾蓋茨。而那些工人的不可替代性則弱,你可以隨隨便便拉幾個人,經過不到一天的時間,大家都可以去從事這樣的工作,而比爾蓋茨的工作呢,是隨隨便便的人就可以做到的嗎?

其四,認識到學習、工作和未來之間的關係,注重做事的過程。

高中時的我們曾一度嚮往着大學的美好,期待着早些步入大學的校園,現如今,我們如願了,可卻發現,大學並非是原本我們所想象的樣子。正所謂想象是美好的,而現實卻是殘酷的。但在面對着未知,又不得不寄予希望。白巖鬆說:“人的一生,別總期望是五彩斑斕的,更多的是要接受平平淡淡的生活。人生中百分之五的時候是歡樂的,百分之五的時候是悲傷的,剩餘的百分之九十則是平平淡淡的。”我們必須明白,生活不是童話!不管是否期待着以後會怎樣,但必須要在這漫長而平淡的日子裏,注重做每件事的過程。

以上四點,我想,至少是值得我去對照與思考的。

【2】

在我的印象中,最初存有關於白巖鬆的記憶,那是在高中時每個週末所上映 的《新聞週刊》。記得那時的我是非常喜愛他的節目的,不僅是因爲自個兒在平日裏一直忙碌着,而週末的《新聞週刊》可以帶來暫時悠閒的愜意感,更是因爲他獨特的言行!只要提及他的名字,則會在我腦海中顯現出這樣一個影像: 皺着眉頭,面部表情凝重,標新立異的修辭,咄咄逼人的口氣,專家一樣的評論,學者一般的反問,最後提出完全代表自己意願的希望與思索。不得不說,他的言語敏銳深刻,表達情理相融,且選詞犀利精闢,令人深思。

前段時間我一直在聽着白巖鬆曾寫過的一本書——《痛並快樂着》,其中所寫的都是回首他本人曾經走過的路,以及那時的所想所感。這些讓我進一步地瞭解了白巖鬆,尤其是他在走向央視新聞主持人之前的那段跌宕起伏而又艱辛的歷程,更是讓我印象深刻。

我記得他在其中所寫的這樣一段話: 我們多像一個個登山者,原本以爲只要登上了這山頂,便到達了一個可以休息的地方。上來了才發現,這只不過是一個新的地平線。走過的路途陡峭無比!理想,期待,眼淚,無奈,鋪就的登山之旅異常艱辛!前方還有一個又一個山頂等着,路是怎樣的,我們無從知曉……

這就又不得不讓我想起了此刻也正在走新聞專業的一個朋友,想象着他今後是否也會有和白巖鬆曾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