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月光曲評課稿7篇

其他9.39K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評課稿,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資訊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怎樣寫評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月光曲評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月光曲評課稿7篇

月光曲評課稿1

今天聽李老師的課,我一邊記錄,一邊思考,四十分鐘轉眼就過去了。首先對李老師為我們奉獻了這麼一堂精彩的課堂表示感謝。從她今天的課堂中的表現可以看出她的準備非常充分,教學設計很好的體現了自己的思路及教學理念。從整堂課來看,她的思路清晰,層次分明,目標明確,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課文挖掘特別到位。尤其是她的板書令人耳目一新,設計鮮明獨特,體現了文章的重難點,讓人一目瞭然。

可是我們每個人不一樣,所承載的思想也不一樣,我這裡有一點不同的教學思路,提出來與大家共同探討。在探討的過程中我用三個關鍵詞來表達:已知、未知、須知。在本堂課中,字詞以及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上節課已經學過的,是已知的內容,我們不必在花費太多的時間去複習鞏固,我大概記錄了一下時間,你的複習一共用了八分鐘。我想在第二課時的學習中,這個已知的部分時間可以省一些出來,為後面的`學習做準備。字詞的複習在這裡不是說不要,是可以作為一個簡單的複習就可以了。

其次,《月光曲》創作過程是未知的,而這個過程以及課文內容分為實在事物描寫與事物引起聯想的部分是須知的。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突出這個重難點。在這個部分中我有一個自己小小的想法,在課文從字詞的複習到主要內容的複習下,我們順理成章的過渡到《月光曲》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呢?於是就有了第一部分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我特別欣賞李老師教學分析窮兄妹倆與貝多芬交流的這個部分,在這裡過程中,她把貝多芬與他們的相遇的過程中心情的變化分解為三個部分:聽見琴聲,心裡觸動;聽到談話,心裡感到;遇到知音,心裡激動。我想正是這裡的心情變化,剛好與後面的琴聲旋律變化想切合,在這裡指導到位後,再來學習第九自然段就水到渠成了。這樣的話就比你剛開始學習第九段再來學習創作過程要好一些。在這裡學習後,學習聯想的部分我覺得指導朗讀不是非常到位。當你單獨抽一個學生來朗讀的時候,感情的變化始終不是很到位。在這裡我想是不是可以抓住關鍵詞語來幫助一下呢?第一個旋律是平緩,我們就抓住詞語“水天相接’來指導;第二個旋律是明快,我們就抓住“波光粼粼”來指導;第三個旋律是“高亢”,我們就抓住“霎時、一縷一縷、波濤洶湧”來進行理解指導。我想抓住了關鍵詞語,再來體會旋律的變化以及聯想的部分就容易的多了。理解過後,再來要求孩子們背誦,這樣本課的難點突破就容易多了,也完成了本課要求的積累優美語句的任務。在理解背誦的基礎上,再去完成拓展的寫話過程顯得整節課就完整了許多。

當然上面的僅僅是個人的意見。有人說過自己在臺下覺得思路清晰,但是真正上臺過後就顯得思緒混亂。在這裡說得有不恰當的地方還請大家見諒!

月光曲評課稿2

《月光曲》是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二篇講讀課文。課文所記敘的故事,時間距今幾百年,加上在語文課上談音樂,學生較難理解,教學比較困難。全文以優美的語言,生動的描寫,展開了感人的故事情節。這篇文章句子優美,感情細膩,意境深遠。今天,我聆聽了呂老師執教的《月光曲》一課,深深的被教者清新端莊的外表、和藹可親的笑容所吸引。呂老師的教學基本功紮實,普通話發音標準、純正。讓聽者倍感清新自然。教師在課堂上體現了語文學科教學與年段教學的特點,深刻領悟了編者的意圖,進行了恰當的語言文字的訓練。緊緊圍繞貝多芬情感變化這一感情主線,展開教學,使整個課堂脈絡清晰,結構嚴謹。

一、本節課教學重點突出。呂老師緊緊抓助第九自然段貝多芬即性創作《月光曲》內容,引導學生進入文字,通過自讀自悟、彙報交流、教師點撥等方式深入解讀文字,充分感受貝多芬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熱愛,理解《月光曲》的內容。

二、呂老師注意了引領學生靜心默讀、動情誦讀,體現了語文課的“讀”味。學生讀的形式較多,有自讀、試讀、抽讀、評讀、齊讀等。品讀時注意了不斷地創設情境,引領學生進入人物的情感世界與作品中的人物產生情感的共鳴。如為了體會兄妹倆對話時的情境,教師設問:“你能猜測兄妹倆說話的神態嗎?”“他們在想些什麼?”為了讓學生感受貝多芬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熱愛,教師設問:“聽了窮兄妹倆的對話,貝多芬會怎麼想?”等。讓學生入情入境得讀。

三、注意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在教學中,呂老師讓學生充分地讀書、自讀自悟、全班彙報交流,呂老師的設問注重了尊重學生的感受,如“你讀懂了什麼?”“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等。

本節課後,對於聯想描寫的教法上,給學生交代的不是很清楚,學生沒有正真理解了聯想的.寫法。這就對於後一段教學仿寫,造成了難度。仿寫的程度過難,學生完成有困難。同時,咬文嚼字也顯不足,還要加強文字對話。例如:文中的“純熟”“清幽”“陶醉”(這些雖不能面面俱到,但教師要有意識),這些詞語都能加深對文章主題和人物情感的理解,提高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把語文教學落到實處。另外,對於事情的起因部分,完全砍掉,直奔創作月光曲的過程,使文字顯得空洞,應該尊重文字的完整性。

綜上所訴,一節好的語文課,是有效的,髙效的;是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培養的過程;使學生語文能力提升的過程。追求自己的教學風格的同時,不要忽略學生的個性思考;享受課堂的同時,應關注學生的精神所得,這才是“以人為本”。篇四:月光曲說課稿

月光曲評課稿3

每次聽王老師的課,心裡總湧現一個詞——“大氣”,富有激情的語言,自如的課堂駕馭技巧,張弛有度的課堂節奏調控,是我一直追求但未果的教學境界。在《月光曲》這一課堂中,再次讓我領略的王老師的.執教魅力。貝多芬的在彈奏時由平靜到感動再到激動,月光曲的曲調變化由舒緩柔和到漸漸有力再到高昂激越,而我們聽課的老師心情也在課堂中波濤起伏,步調一致。

王老師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調動學生形象思維的積極性,由文字到音樂、由音樂到畫面,從語言文字中發揮想象,體會《月光曲》的旋律,又從想象中入境理解語言,體會感情,從而拉近了與作者情感的距離,同時語言與思維的緊密結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在學習課文之後,播放鋼琴曲《月光曲》,再配以師生的合作朗讀,美妙的旋律,優美的語句彷彿把學生帶到了大海邊,他們彷彿也看到了明月和明月照耀下的大海。這裡教師讓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讓他們獲得整體的感知,形成“通感”,獲得的印象較為深刻,收到解讀課文之利,使學生對《月光曲》的內容及其所表達的意境有了進一步的感悟,對貝多芬當時的激動心情也有了更深的瞭解,達到了突破難點的作用。再次藉助媒體(《月光曲》旋律的伴奏)背誦課文,不僅提高了學習的效率,而且再一次體會了《月光曲》的優雅意境。

月光曲評課稿4

聽了溫嶠國小楊吉瑞老師所上的浙教版五年級下期《月光曲》的閱讀教學,感受頗深。教師在課堂上體現了語文學科教學特點,體現了年段教學特點,深刻領悟編者的意圖,進行了恰當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下面就本節課的過程,談幾點看法:

一、本節課教學重點突出。教者緊緊抓住二至六自然段貝多芬為盲姑娘彈奏樂曲,第九自然段貝多芬記性創作《月光曲》兩部分內容,引導學生進入文字,通過自讀自悟、彙報交流、教師點撥等方式深入解讀文字,充分感受貝多芬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熱愛,理解《月光曲子》的內容。

二、教者進行了比較成功的教學引導,促進了文字對話。例如:教學第3自然段,在學生感知“妹妹渴望”“哥哥愧疚”之後,教師“難怪……”的一連串排比式的追問句,讓學生對兄弟倆的情感理解更深化了。又如:理解“貝多芬稱盲姑娘為‘您’”之後,追問學生:你在“激動”時會怎樣?(學生聯想到自己,還想到運動員激動時會繞場致意等)很自然過渡到“作為音樂家的貝多芬,即興創作樂曲”,這就使學生聯絡生活實際體驗,溝通了學生與文字的情感。再如:後面追問“人們到底在流傳什麼?”緊扣文章的主題,編者的`意圖,流傳的是貝多芬的精神。這些都是比較成功的引導,加強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促進了情感交流,思維碰撞,文字對話。

三、教者注意了引領學生靜心默讀、動情誦讀,體現了語文課的“讀”味。學生讀的形式較多,有自讀、試讀、抽讀、評讀、齊讀等。品讀時注意了不斷地創設情境,引領學生進入人物的情感世界與作品中的人物產生情感的共鳴。如為了體會兄妹倆對話時的清官,教者設問:“你能猜測兄妹倆說話的神態嗎?”“他們在想些什麼?”為了讓學生感受貝多芬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熱愛,教者設問:“聽了窮兄妹倆的對話,貝多芬會怎麼想?”等。

四、注意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在教學中,教者讓學生充分地讀書、自讀自悟、全班彙報交流,教師的設問注重了珍重學生的感受,如“你讀懂了什麼?”“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等。

然而,本節課中,教者的評價顯得較蒼白,沒有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性、導向性等作用。如:在抽學生同桌分角色讀兄妹倆的對話中,教者的評價是:你的表情很平淡。這樣的評價,給學生傳遞了一個錯誤的資訊:只要表情好了,朗讀就成功了;朗讀能力等於表情豐富。在抽學生回答問題時,教者的語言就一個字:“說”,且臉上沒有微笑,給學生一種盛氣凌人的感覺,缺少人文關懷,學生回答後,教者沒有及時給予評價,沒有用自己的語言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啟用學生的思維,喚起學生的智慧,因而學生的朗讀質量就不夠高,情感體驗也不夠深,個性化的理解與感悟也就更少

同時,咬文嚼字也顯不足,還要加強文字對話。例如:文中的“純熟”“清幽”“陶醉”(這些雖不能面面俱到,但教者要有意識),這些詞語都能加深對文章主題和人物情感的理解,提高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把語文教學落到實處。

綜上,一堂好的語文課:要咬文嚼字,引導學生走進文字,激發情感;聯絡實際體驗,溝通情感;拓展想象,加深理解,深化情感;有感情朗讀,內化並昇華情鹹。只有這樣才能紮實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月光曲評課稿5

在課前匯入中,付老師在與學生輕鬆的談話中,使學生對——貝多芬,這名德國著名的音樂家有了初步地瞭解,為下面進一不理解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這一要求看上去簡單,但學生實踐起來卻並不那麼輕鬆,學生往往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付老師讓學生選擇課文中的一個或者兩個詞語來說一說這個美好的傳說,就是在教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經付老師這麼一提點,學生都說得相當好,從這細小的地方就可以看出教師的‘導’是多麼的重要。課文的第9自然段是這篇課文的又一個重點,也許是因為課堂時間不夠的關係,付老師對這一段的教學沒有像第3自然段那麼細緻。付老師採用‘為學生創設情景書寫自己情感的方法’讓學生拌著貝多芬的《月光曲》,書寫“這時一陣風吹來,月亮照了進來。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沙,顯得格外清幽......”在隨後的交流中,學生體會到此時貝多芬的內心是百感交集,他為找到知音而高興。在學生各自暢所欲言之後,付老師再讓學生帶著感情來讀一讀這一自然段,真可謂是達到了“水到渠成”目的'。

總之學生能讀出《月光曲》的意境,是源於付老師在理解過程中那種有意識地創設情境,製造氣氛,以境激情的做法,激起了學生們的強烈求知慾,培養了他們敏銳的感悟能力,這樣的教學設計,突破了教學難點,使學生較好地理解了課文內容,使我聽後也受到很大的震動。

月光曲評課稿6

評課材料:

評析齊琦老師《月光曲》東立娜今天,我們認真聆聽了齊琦老師上的《月光曲》,有很多感觸,作為青年教師,本課有許多讓我學習的地方,她的教學設計思路清晰,環節精巧,提高了學生的解讀感悟文字的能力。

一、以讀為本,增進理解。

在閱讀教學中,讀書是根本的語文實踐活動,讀書不充分的課絕不是好的閱讀課。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讀書和感悟的時間和機遇,要使學生全員參與到讀書活動中來。在《月光曲》一課中,老師就是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文章內容理解,對人物情緒的把握逐步深入,讀書的程度逐步提高。齊老師恰到利益的評價語言不僅為學生創設了愉悅的讀書氣氛,同時對學生的讀書指導也蘊含其中。齊老師在本節課中特別注重朗讀的指導,學生的自由讀、分段讀、喜歡的方式讀、抓住重點詞讀、配樂讀,形式靈活多樣。做到了朗讀有層次,有提高。在指導盲姑娘的話“您,您”時,指導學生第一個“您”因為是在猜測,所以讀出疑問的語氣,聲調稍長;第二個“您”時,明白這位就是貝多芬,所以要讀得肯定。像這樣的讀在文中出現多次,注重了朗讀與感悟相結合,在讀中悟,在悟中提高讀。在課的最後配樂讀的過程,學生能夠跟隨樂曲的旋律或舒緩、或明快、或高昂,非常精彩。我認為是文字的昇華,更能體會到貝多芬藝術的精湛。

二、心靈對話,增進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只有對話,才是真正的引導;只有對話,才能走進心靈;只有對話,才能彼此接納;只有對話,才能相互培養。”在《月光曲》這一課中重視與學生之間的對話,通過對話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如,教學第3自然段,在學生感知“妹妹渴望”“哥哥愧疚”之後,教師“難怪……”的一連串排比式的追問句,讓學生對兄弟倆的情感理解更深化了。又如:理解“貝多芬稱盲姑娘為您”之後,追問學生:你在“激動”時會怎樣?很自然過渡到“作為音樂家的貝多芬,即興創作樂曲”,這就使學生聯絡生活實際體驗,溝通了學生與文字的情感。再如:後面追問“貝多芬為什麼再彈一曲?”緊扣文章的主題,編者的意圖,流傳的是貝多芬的精神,是對音樂的摯愛,對知音的可遇不可求。這些都是比較成功的引導,加強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促進了情感交流,思維碰撞,文字對話。

三、重視實踐,提高能力。

齊老師在課上加強了寫作方面的知識訓練,注重聯想和實寫之間的區別。並通過對比去掉聯想部分讓學生進行分析,去掉聯想後文章顯得平淡,體現不出貝多芬音樂的魅力等,讓學生明白寫作中加入聯想的作用。而後的習題訓練找出文章實寫與聯想,強化了記憶,這對學生今後習作有一定的幫助。

以情體會情,以心感受心,這就是齊老師這節課最讓人感動之處,我們相信,學生此時內心的情感在湧動,生命在躍動。這就是語文課的魅力。

齊老師的課如果前面節奏再緊些,讓學生的發言再精一些少一些,就能節省一點時間,後面的部分就會顯得從容一些,不會超時。再有分析課文時,後兩段也是文章的重點段落,重點分析比如說:抓住一些詞語“灑遍”“越升越高”、“穿過”“颳起”“捲起”“湧過”通過這些動詞動作的幅度變化的大小進一步感受音樂旋律的變化,並結合課件展示畫面指導學生相應的背誦就更好了。

月光曲評課稿7

《月光曲》一課記敘了德國著名的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說。課文語言優美、感情豐富、意境優雅,適宜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是閱讀訓練的好材料,為了充分發揮本教材的優勢,關鍵在於讓學生正確的回答課後的問題,能把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突破難點,想象第九自然段中描繪《月光曲》的內容,感受其意境的美;理解貝多芬的兩次說話,體會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聽了六年級四位老師所執教的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月光曲》的閱讀教學,感受頗深,教師在課堂上體現了語文學科教學特點,體現了年段教學特點,深刻領悟編者的意圖,進行了恰當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下面談一下自己的些許感受:

徐永娟老師的課注意了引領學生靜心默讀、動情誦讀,體現了語文課的“讀”味。學生讀的形式較多,有自讀、試讀、抽讀、評讀、齊讀等。如為了讓學生感受貝多芬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熱愛,老師設問:“聽了窮兄妹倆的對話,貝多芬會怎麼想?”,並且讓學生“用心讀,看能否走進他們的內心?”品讀時注意了不斷地創設情境,引領學生進入人物的情感世界與作品中的人物產生情感的共鳴。

程慧芝老師的一節課,簡簡單單有方法,紮紮實實有提升,平平淡淡有激情。在充滿詩意的課堂上,程老師的教育語言、機智很有特色,尤其是文字的情感在讀中悟中不斷昇華,慢慢地滲透到學生的內心深處。整節課被一個“曲”字貫穿,朗讀實實在在,感悟真真切切,用情感去點燃學生愛的心靈火花,體現了語文的“真實、紮實、樸實”。

1、指導真實、有效。閱讀必須多讀,多讀必須有效,有效必須指導,指導必須有法。在方法上,如“像說話那樣自然”“一隻眼睛看紙面上的文字,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後”讀出體會的感覺等等,老師魅力的語言讓課堂充滿靈動,學生在形象的指導中情感被薰陶,潛移默化中得到讀書的方法,讀出了課文要表達的感情,也讀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由品賞朗讀到領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找出表現意境或情感的句子,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的同時,完成了對學生聽辨及語感的訓練。在真實的朗讀中,學生不但讀懂表面的`文字,而且隨著讀的深入,學生

將課文讀得充分、讀得精彩,文字的內涵逐步顯現。

2、品詞品句,咬文嚼字。在課堂上,老師引導學生深入文字,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重點詞、重點句讓學生展開想象,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中的作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語文味來。老師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細細地品,慢慢地悟,循序漸進地過程清晰可見。學生在問題中對話,在詞句中品味,找出其中的情感

把人物的語氣、心理等等一一展現出來,從而走進文字,走進人物的內心。趙景麗教師的幾點做法值得借鑑。

一、理清脈絡。

趙景麗老師不僅抓住了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的一條明線,而且還緊緊抓住課文的一條因事情發展引起人物感情變化的暗線。教師的每一教學環節,每一個教學步驟,始終緊扣行文線索,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進而明白作者寫這篇文章是讚美貝多芬熱愛人民,為人民而創作的情感,水到渠成,中心明確。

二、從貝多芬的角度走進盲姑娘的內心。

在教學中,課堂上陳老師讓學生體會“貝多芬此時會聽出什麼”,一下子把學生拉到了那個小茅屋的窗前,不知不覺中,學生已經是在把自己當成貝多芬來聽盲姑娘的話,學生彷彿看到了清幽的月光,彷彿聽到了盲姑娘輕柔而又充滿嚮往的話語,聽到了盲姑娘那斷斷續續的琴聲。此情此景,怎能不讓貝多芬(此時實際就是學生)感動?情動而辭發,學生在講述貝多芬的感受的同時也是在表達自己的感動啊!

三、設身處地,走進貝多芬的心。

這個環節的作用是雙重的,學生在走進盲姑娘的內心的同時,也在把自己與貝多芬融合起來,從而走進貝多芬的心,在瞭解盲姑娘善良的基礎上也感受到貝多芬“讓自己的音樂為窮人造福”的志向,和對盲姑娘深深地敬意,貝多芬此時感動正是他走進茅屋為盲姑娘彈奏一曲的原因。學生此時幾乎把自己當成了貝多芬,內心受到了一次人間美好情感的洗禮。

標籤:月光曲 評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