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必備】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評課稿

其他2.05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評課稿,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快來參考評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評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必備】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評課稿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評課稿1

《黃鶴樓送別》是一篇“文包詩”形式的課文。課文把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淺近的現代白話文中,通過一個趣味盎然的故事幫助學生理解古詩。文章是詩歌的擴充套件和闡釋,詩歌是文章的濃縮和提煉。詩與文渾然一體,旨在使學生通過課文更易於理解詩歌的意思,體會詩歌的意境,領悟詩歌的情感。黃老師的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整體入手,潛心會文。黃老師從整體入手,抓住“依依惜別”這個關鍵詞語,讓學生在課文中找一找相關的詞句,劃一劃,談談自己的體會。這又讓我想起了這八個字,“提領而頓,百毛皆順”,黃老師很好的抓住了這篇課文的領子就是送別,就是體悟這“依依惜別的深情。”

其次,抓住細節,體味真情。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黃老師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句品味。比如:、依依惜別、“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楊柳依依、佇立、凝視、膾炙人口等,指導學生不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字的內部,發現了文字背後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後蘊含的`人物的豐富情感。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考。交流討論,相機學習課文,抓住重點詞句,通過讀、議等形式,從人物所處的特定環境、表情語言去體會情感;鼓勵學生髮揮豐富的想象、深入人物內心,以課文的情為基調,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課堂上體現了以讀為本,為學生創設了與文字對話的廣闊空間。通過有聲有色地讀課文,使學生更多、更直接地與文字對話,使課堂迴歸了語文教學的本色。

再次,抓住“空白”,引導想象。《黃鶴樓送別》這篇文章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人物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文字描寫的情景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細膩。例如,目送友人的船漸行漸遠,望著浩浩蕩蕩的江水,此時李白心情激動,他會想些什麼呢?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想象說話,在想象中與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產生共鳴,從而更好地體會那意境。

最後,拓展資料,昇華情感。文字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太大,如何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生共鳴,也對孟浩然充滿敬仰之情是個不太容易處理的問題。於是黃老師適度地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閱讀的積累,感受古詩的悠遠流長,努力使課堂教學真實、樸實、紮實,讓孩子真正學有所得。也使學生對兩位詩人之間的深情厚誼的瞭解變得“充實”、“厚實”,對激發學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潤物細無聲”般的薰陶中,提升審美趣味,閃現智慧火花,提高語文素養。《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通過此課的學習,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更多送別詩的興趣,將學生帶入絢麗多彩的古詩百花園中,最後作業的設計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

聽完了這堂課,我有一點疑惑。這篇課文是文包詩,文章當然是重點,那首詩我覺得在整篇課文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黃老師今天的這堂課中,這首詩只是一帶而過,學生齊讀一遍而已。是不是引出詩歌后,可以通過反覆朗讀、吟誦,然後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再講講這首詩的意思,讓學生加深理解。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評課稿2

今天,教師培訓中心的四類優秀教師培訓活動在上興舉行,我執教了《黃鶴樓送別》的第一課時。在昨天試教的基礎上作了一些調整。培訓中心領導和聽課老師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和中肯的建議。現摘錄一二:

A老師:

1、課堂情趣盎然,老師幽默風趣的點評,毫不吝嗇的鼓掌激勵,讓學生越上越有激情,學生在輕鬆愉悅中,在玩玩樂樂中學到了知識。

2、在理解詞語上下足了功夫,過渡流暢自然,不留痕跡,方式多樣,尤其是每小節指名讀完後讓學生提出詞語的語言靈動多變,有:“這小節哪些詞引起了你的思考?”“這小節哪些詞不理解?”“這小節哪些詞吸引了你的眼球?”“這小節哪些詞牽動了你的心?”就像一首小詩。

3、課堂節奏明快,效率高,不僅檢讀了課文,理解了詞語,歸納了主要內容,詩文對照初解了詩意,還默寫了生詞,完成了所有生字的描紅和練習冊上的一道練習。

B老師:

1、課堂上關注弱勢群體,無論是同桌檢讀後對未得“★”同學的詢問:“你為什麼不給他打五角星?你現在能讀好嗎?”還是生詞默寫後對未得100的同學的關注:“你哪個字錯的,誰能給他些建議和方法?”都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特別關注後進學生。

2、課前師生互動別有用意。領著學生背誦的幾首詩《母親的恩情》《詠華山》《李廣射虎》《每逢佳節倍思親》等都是文包詩的課文,為課堂上的同類遷移複習作了鋪墊。

3、在課堂上,老師抓住了學生的認知起點、知識基礎、已有經驗,找準了自己的位置,把課堂還給學生,把發展的空間留給學生,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學生,面向全體,尊重差異,學生學有所得,學友所樂。

C老師:

1、注重了傳統文化的滲透。在學生理解“餞行”指設酒宴送行後,並沒有到此停止,而是繼續啟發:那當那個人回來,設酒宴歡迎叫什麼呢?(接風洗塵)。老師並不是就詞語講詞語,而是更拓寬一步,著眼於與這個詞相關的文化知識,使詞語教學有深度,有廣度,有厚度。

2、當堂巧妙默寫,改變了以往光講不寫的弊端,當堂鞏固,當時鞏固。

3、從漢字的'構字法的角度教學詞語,還詞語以本真,還文化以本位,學生不僅知道了這個詞語的意思,還知道了為什麼有這樣的意思。

4、注重知識的遷移運用。“春天將盡的時候叫暮春,那人的一生將盡的時候呢?(暮年)

D老師:

1、理解詞語後少了回讀課文概括該節內容的環節,問題導讀的設計還可更巧妙些。

2、學生概括出這類課文都屬於文包詩的文體後,應進一步引導:文包詩的課文有什麼共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