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優秀評課稿15篇【必備】

其他4.65K

優秀評課稿1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所以,我們現在使用的新教材相對於課程改革以前內容有了很大的改變,它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更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絡,學習的過程中他們參與數學學習的活動機會多了、效果好了。

優秀評課稿15篇【必備】

本學期,我們六年級數學銅匠一節課的內容是《位置》,課題一出示,學生就很感興趣,因為他們天天都跟位置打交道,太熟悉了。接著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自己及其他同學在班級中的位置,學生興致就更高了:於是出現各種不同形式的描述方法,學生的描述方式存在的問題也顯示出來,怎麼辦呢?數學知識對於位置的描述有統一的規定……在新知的探究過程中,也始終是圍繞班級座位為研究中心而展開,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較輕鬆地認識和理解了關於位置的描述中列與行的規定。從而使學生獲得了學習的成功感,更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這樣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中逐步抽象出數學的表示方法,也使學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練習題所編排的內容也都是與實際密切聯絡的。如國際象棋的每個棋子所擺放的位置;動物園示意圖;城市的地圖中“地名索引”;再如生活中的數學中所介紹的圍棋棋盤橫線和縱線的劃分,地球上的經度和緯度也都是利用了位置的知識。解答這些內容都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廣泛應用。

貼近生活學習數學,能使學生意識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在教學的尾聲我設計了讓學生找: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數對,從而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所學知識的實用價值,通過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1、新課引入比較自然,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使學生產生認知從突,從而激起學生學習新知的慾望;

2、練習設計中體現了層次性和趣味性,也注重了與學生實際生活的有效結合

3、本課充分發揮了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4、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精練,體現了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5、在整節課中教師無論從語言和肢體表現上始終充滿激情,從而感染著學生,使學生的大腦始終處於比較興奮的狀態,提高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學習效率。

優秀評課稿2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再次讓我們領略到田老師的風采。田老師的課跟她的講座一樣精彩!雖然田老師給我們展示的一個教學片斷,但是卻魅力四射。

首先,我們看到,課伊始,情已生。開課時,老師用她那親切、熱情的話語征服了學生,凝聚了學生的注意力。在課中我們更感受到田老師那不同凡響的課堂藝術,導語的過渡自然流暢,評價語言的貼切、適當,讓課堂的學習氛圍總是那樣的和諧、融洽。

其次,教學設計的精彩,以克林頓的話匯出奇蹟,緊扣奇蹟品讀長城的句子,感受了民族的自豪感,最後還是以克林頓的話結課,昇華了奇蹟,從孩子們朗讀中,我們感受到這不僅僅是克林頓的話,這也是孩子們心中想說話。可以說教學線索非常清晰,重點突出。

第三,田老師通過一畫面的欣賞,情境創設,使朗讀的指導不著痕跡又那麼順理成章。並且朗讀層次分明,首先,老師指導學生抓住“巨龍、連綿起伏、曲折蜿蜒”瞭解長城的待點,讀出長城的雄偉壯美,這是第一層次。然後,老師又設計一些問題啟發學生進行聯想,(想想看,這樣一座前不見到,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需要多少人去建築?又需要多少條石和城磚?當時,建造長城的條石,一塊有二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著什麼?)通過聯想,瞭解長城的建築,讀出民族的'自豪感;第三層次,瞭解長城的歷史,理解“不朽”,指導學生深層次地感悟長城,突出長城的不朽。

四、語言文字訓練紮實。在課中,將“穿行”換成“爬行”可以嗎?通過換詞比較,幫助學生理解,在這作者是在飛機上看長城的,用穿行更恰當生動。另外在教學起伏這個詞的時候,老師非常注重詞語的積累:山峰可以有起伏,長城可以有起伏,那麼還有什麼可以有起伏呢?(江水、麥浪)有時候,心情的變化,故事情節的變化,也可以有起伏。師:運用這樣的方式學習語文,積累詞語,這叫舉一反三,你就找到了學習的竅門。(還教給學生一種學習的方法)

我覺得今天田老師給我們展示一個真實、樸實、紮實的語文課例。

優秀評課稿3

各位老師下午好!

非常有幸能聆聽陳建平老師上的《口算乘法》這一課,讓我這個新教師感受到了陳老師精湛的課堂功力。“計算教學”是個永恆而又經典的話題,如何上出紮實有效的計算課也就成了我們每位教師必須關注的問題。

學生是在表內乘法的基礎上來學習本節課的知識,例1是整十數乘一位數,又分為兩個小題,第一小題是從表內乘法的計算2?9擴充套件到計算2?10,第二小題是任意的整十數乘一位數。由9乘幾的基礎上計算10乘幾,再由10乘幾推出幾十,幾百的數乘一位數,進而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得出整百、整十的數乘一位數的計算規律,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為後面的學習打好基礎。接下來就結合陳老師上的這節課,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以情境為載體,算用結合,算用互促。

計算教學原本較枯燥,學生學習興趣不高,但如果結合實際情境,有了現實情境的支撐,學生的學習就變得有意義了。本課始陳老師首先出示一幅兒童遊樂園的情境圖和價格表,讓學生根據情境圖提出用乘法計算的問題。通過原型,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從而為課中的'探究提供了現實起點。其次通過逐漸增加人數,順理成章,循序漸進地探究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整個過程由解決問題貫穿始終,學生也興致很高,讓他們體驗到計算不只是為了計算,還可以解決問題。

二、在體系中學習,以舊引新,以新延伸。

如果把本課知識比成一顆珍珠,那麼整個乘法教學就是一串珍珠。只有把珍珠串起來,它才能散發出光芒。本課的知識在整個體系中並不是孤立的,前面有表內乘法,後面有乘法估算、筆算,還有更大數目的乘法口算。從陳老師這堂課我們可以感受這種聯絡。如:從2×9引入,先是口算,喚起學生對乘法口訣的記憶,接著是理解2×9的數學意義及現實意義,不僅複習了舊知,同時為後面的學習作好了伏筆,搭好腳手架。接下來是新課展開部分,讓學生學習10×2,展示了4種計算方法,再通過計數器演示30×2,從十乘幾到幾十乘幾,再拓展到幾百、幾千乘幾,由此逐步總結出口算方法,再通過一定的口算練習和應用,

使學生形成一定的計算技能,並學會應用乘法口算解決實際問題。整個學習過程是一氣呵成的,讓我們感受到了數學應該是求聯求變的。

三、巧用計算器,掌握演算法,理解算理。

計算教學的核心就是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本課的演算法是很簡單的,就是看成幾乘幾,再在得數末尾新增同樣多的0。但是學生解釋為什麼可以這樣算時就不知道怎麼表達了,因此理解算理是本課的難點。如何使這演算法和看成幾個十、百、千乘幾再在得數末尾添上相應的0的算理聯絡溝通呢?從這堂課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發和思考。陳老師在課首是以表內乘法9×2引出10×2、20×2讓學生初步感知整十數乘一位數的演算法,沒有很快就進行方法優化。而是巧用計數器,逐步引導到看成幾個十乘幾得幾個十。接著是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總結出計算方法是看成表內乘法來算,數的末尾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新增幾個0,從而優化概括出計算方法,促進新舊知的融合。後用400?5=200的判斷題,抓出特別的題目,以免在作業中混淆。這時我想學生的思想水平應該不是課前那種模糊混沌,應該是經歷了一定的思考和體驗,相信他們不只是會算了,而且還知道了為什麼這樣算。

總之,陳老師的課嚴謹而理性,條理清晰,重視算理與演算法的溝通,提倡演算法多樣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最後我想說的是,一節課更像是一桌大餐,現在也許只能做“鯨吞”狀,營養的吸收要留待我們以後慢慢消化吸收。

以上是我的個人看法,有不妥之處,請你們指正,謝謝!

優秀評課稿4

(一)課堂實錄

1.創設情境

師:(師播放課件,出示朱自清照片及簡介。)請同學們看大螢幕,螢幕上出示的是我國著名學者、詩人、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照片及簡要介紹,哪位同學願意為大家讀一下?(生讀。)

師:我們已經學過朱自清的散文作品……

生:(齊)《春》!

師:誰來背誦幾句?

(生爭先恐後地站起背誦。)

師:下面請大家欣賞一首歌曲,並請同學們思考。聽過這首歌曲之後,你有什麼感受?請看大螢幕。

(師播放歌曲《父親》,生欣賞、思考。)

師:歌曲已欣賞,誰來談感受?

生A:這首歌唱出了所有孩子對父母的真誠祝福:“願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生B:這首歌的演唱者唱得很有感情。

師:你能說說他是用怎樣的一種感情來歌唱的嗎?

生B:對父親的敬愛之情。

生C:表現了孩子對父親的理解,想回報父愛。

師:大家說得很好,確實,父愛是無聲的,它不像母愛常被人歌頌,它與母愛的表達方式不同,但足矣令人百品不厭、回味無窮。朱自清先生曾經寫過一篇歌頌父愛的文章——《背影》。文中並沒有華麗的詞藻,樸素的語言猶如父愛一樣平凡。這節課我們來共同學習。

(師板書:背影)

2.自主感知

師:這篇課文,我們在課前已經預習了,不知字詞障礙是否已掃除?

生:(齊)掃除了。

師:下面請同學們速讀課文,說說你能從文章中讀到哪些資訊?

(生速讀課文。)

師:誰來說說?

生E:這篇文章主要寫了父親去車站送兒子的情景,表達了父親對兒子的關愛。

(師板書:父,子,關愛)

生F:我讀到了作者當時家境不是很好,祖母去世了,父親也沒了工作。

生G:這篇文章題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四次寫了父親的背影,所以“背影”可以說是文章的線索。

生B:課文開頭和結尾相互照應,開頭點題,結尾扣題,這種寫法可以突出主題。

生B:通過讀這篇課文,我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懷。怕茶房不妥帖,事又多,但還親自送兒子,又告訴兒子路上要小心,夜裡要警醒,還很費力地去為兒子買橘子等等,這些都體現了父親對兒子的愛。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整篇文章體現出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愛。那麼,這種關愛我們又可以從文中的哪些地方體會到呢,請大家先進行組內交流,然後全班交流。

3.研讀賞析

(生分組交流。)

生B:從文中的“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可以看出父親對兒子的關愛。

生G:父親急於謀事,但還是去送我,從這兒可以看出父親很愛兒子。

生J:從文中的“送我上車,給我揀座,鋪好座位”中可以看出父親很愛兒子,這種愛是無微不至的。

生K:從“父親是一個胖子”,但還是自己去為我買橘子中,可以看出父親是十分疼愛兒子的。

生D:老師,我認為父親給兒子買橘子這部分最能體現出父親對兒子的愛。文中寫父親“蹣跚地走到鐵道邊”、“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其中“蹣跚”、“攀”、“縮”、“微傾”都寫出了父親爬月臺買橘子的艱難,父親還是個胖子,但父親仍然堅持去給兒子買橘子,這是父愛的深切體現。

師:(點頭微笑)分析得很好。

生1:父親“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而父親卻給我做了紫毛大衣,穿著的對比中體現了父親對兒子的愛。

生A:作者寫“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裡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這些也寫出了父親對兒子關愛得無微不至。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認真,很詳細,大家還有什麼問題現在可以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生M:老師,我沒有理清文中“我”的行蹤,希望大家能幫助我。

師:好,誰來幫助?

生K:先從北京回到徐州,見到父親與父親一起回到家鄉揚州,然後又與父親到南京,再渡江到浦口,乘火車北上。

師:請同學們把地理圖冊拿出來,小組合作從圖上找到文中“我”的行蹤。

(生拿地理圖冊,組內查詢行蹤路線。)

生K:老師,為什麼他不在南京上車,而要渡江到長江北岸的浦口去上車呢?

師:啊,這個問題問得很好,請大家思考一下看看誰能回答?

生N:可能怕人多,在終點站上車人少唄!

師:(提示)大家思考一下,南京長江大橋是哪一年建成通車的?

生F:我知道!是1968年。

師:那麼,朱自清寫此文章時是哪一年呢?

生E:老師我明白了,他之所以在浦口上車是因為當時南京長江大橋還沒有建成,南京到浦口不通火車,要想去天津再到北京,當時必須在浦口上車。

師:非常精彩,經過你的解釋我想大家都明白了。前面有一位同學已說了文中一共四次寫到了父親的背影,下面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四次寫背影的文字,並思考哪次寫得最詳細?(生按要求標畫。思考。)

師:找到了嗎?

生:找到了。

師:誰能說說哪次描寫背影最詳細?

生O:第二次描寫最詳細。

師:你能給大家讀一讀嗎?

生O:可以。

(師播放課件,出示父親爬月臺的背影圖片;生。讀文。)

4.體驗反思

師:下面請一位同學來給我們表演父親爬月臺時的情形,請大家思考為什麼這段對背影描寫得很詳細呢?

(師請一與父親體型相似的學生表演。)

生P:通過刻畫父親動作的.艱難,表現父愛的偉大。

生C:父親為作者買橘子爬月臺的背影,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寫得很詳細。

生D:我認為首先這部分先交代了父親的體型,然後詳細寫了父親樸素的穿著以及爬月臺時父親手腳、整個形體的動作,艱難地為兒子買橘子;另外,這個時候正是作者家境慘淡、父親失業、家中經濟極度緊張的時候,父親還堅持為兒子買橘子,從中可以反映出偉大深沉的父愛,也是給作者以最深感觸的地方,所以才詳細地描寫這個背影。

師:(對生D)很好,你說這是給作者以最深感觸的地方,請問作者此時感觸到了什麼?

生D:父親對他的愛。

師:好,誰再來談談?

生F:作者此時理解了父親的愛。

(師板書:子,父,理解)

生M:作者當時很感激父親為他做的一切,理解了父愛的內涵,並且流下了淚。

(師板書:感激)

生Q:他當時被父親的舉動打動了,忽然良心發現,這就是父親對孩子的愛。

師:好,到此時,我們能不能說出《背影》這篇文章所表現出的感情呢?

生K:這篇文章不僅寫了父親對兒子的愛,還寫了兒子對父親的理解和感激。

師:是的,不僅寫了父親對兒子濃濃的愛,也寫出了兒子對父親深深的情。

(師板書:愛濃、情深)

師:父子深情,這是人間的親情。(板書:人間親情)父親的愛是純潔的、博大的、深沉的,接下來讓我們暢所欲言,談談我們與父親之間的故事和愛。

(生談自己與父親之間的故事和愛。)

師:文章在對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描寫過程中,有一些詞句非常富有表現力,並且這一部分也是最能打動作者和讀者的地方,下面請同學們聽這一部分的朗讀錄音,重現兒子眼中、心中凝聚著的深沉父愛的背影。

(師播放錄音;生聽讀、感受。)

師:這節課我們共同感受了父與子之間真切的深情,下節課我們繼續品味這份濃厚的人間親情以及本文樸實無華的語言。

(二)評課

《背影》是國中教材中的“老篇目”。如何以新課程的理念設計和實施這篇文質兼美的傳統篇目的課堂教學,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應該不受傳統教學的束縛,從領悟作品內涵、感悟父子情深入手,採用整體感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體驗感悟的學習方式,達到“使學生在感情上被感染,思想上被影響,寫法上受教益”。

具體地說有如下幾個特點:

1.以“情”字為線索,設計學習活動。

本文最動人之處,便是人間親情特別是父愛的美。教者緊緊抓住了這一特點,用多媒體創設學習情境、引領學習活動。如:放歌曲、放投影畫面、學生表演、學生講述我與父親之間的故事等等,由淺入深,讓學生在晶瑩的淚光中體會“父愛如山”的道理。

2.依據教材而又不拘泥於教材。

這節課緊緊圍繞文字教材展開。如:“速讀課文,說說你能從文章中讀到哪些資訊”、“整篇文章體現出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愛。那麼,這種關愛我們又可以從文中的哪些地方體會得到呢?請大家先進行組內交流,然後全班交流”、“寫父親的背影哪次寫得最詳細”等等問題。環節的設計、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利用地圖冊查詢作者的行蹤路線並分析原因等等,不拘泥於教材,大膽地開發和利用了文字教材以外的課程資源。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

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設情境與空間,不束縛學生的思維。如:“你能從文章中讀到哪些資訊?”從而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談自己的感受,因此,學生大膽放飛思維的翅膀,勇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且積極動腦解決問題,這種良好的學習品質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

總之,如何調動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何從語言文字感悟文章的內涵、陶冶學生的情感,如何體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完美統一,相信我們一定會從這堂樸素的課堂教學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優秀評課稿5

今天,我聽了王老師上的《口算乘法》這一課後,有以下的想法:

1、 能聯絡學生的生活,尊重學生原有的基礎知識。

王老師讓學生自主的從主題圖中尋找資訊,並提出問題,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體會到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絡著,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並在生活中得以應用。

2、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王老師讓學生自己發現圖中的.數學資訊並提出數學問題,從而引出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繼而讓學生自己探索口算方法,然後在多種演算法中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比較“怎樣算比較簡便?”使演算法得到了更優化,從而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探究口算算理時深入淺出,使學生也很容易地掌握了口算方法。這可從學生的反饋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王老師給學生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能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確自己的思想,並有機會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親身體驗和探索中認識數學。

3、 口算練習的呈現方式多樣,並能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優秀評課稿6

各位同學

大家好!

我是來自人文學院11新聞班的陸秀清。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一首古詩《遊子吟》。

教學整體設計:教學內容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方法分析、板書設計分析、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容分析:

教材內容:《遊子吟》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作者是唐代詩人孟郊,全詩語言自然質樸,表達了母子之間濃濃的親情,讚美了偉大的母愛。

設計理念:本課以“理解詩句,想象詩境,體會詩情,抒發真情”為教學重點,教學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體現“自主性、實踐性、整體性”及“課內外聯絡,校內外溝通”的語文教學思想,力求“重文字”又“超文字”。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新秩序,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教學重難點:理解難點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感受母親對詩人深切的愛及詩人對母親的感激、思念。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並默寫課文。

能力目標:瞭解詩歌大意,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學習詩歌,感受母親對兒子的慈愛以及兒子對母親的真摯感情。

學情分析:

知識基礎——國小六年級的學生對古詩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他們能夠藉助註釋或者課外工具正確的理解古詩。心理特點——學生在現階段對學習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認識,有較強的求知慾。認知特點——學生綜合能力有限,難以把課堂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教學方法分析:

在本課中,主要採用創設情境、合作學習、誦讀感悟、聯絡實際,激發興趣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讓同學們快樂學古詩,把知識拓展延伸至生活、指導行動,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板書設計分析:

我的板書設計將如PPT中所示,這樣板書簡單明瞭,概括性強,便於學生理解全詩的內涵,也突出了詩歌的重點,體現了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設計:

情感匯入:課堂以一首歌曲《母親》匯入,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增強情感體驗。

以讀會意、情境想象:對於古詩來說,讀必不可少的部分,它貫穿於全詩。首先的老師範讀和學生朗讀可幫助初步領會詩句的.大體意味。創設情境主要是針對於詩的前四句,插圖能讓學生圖文對照,想象詩境,置身於詩中來品味情感,深化對詩的體會。

合作交流解重難點、聯絡實際分析:後兩句是本課的重難點,也是要理解本詩思想感情必須突破的一關。在這步中,讓學生們聯絡實際、合作交流、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充分迎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補充其認知困難。 吟誦、寫作表感恩:對詩歌有充分的認識後,能力和情感目標都有一定的完成,學生再次吟誦詩歌,必能收穫甚好的效果,這時也要求最好能達到熟讀成誦的知識目標。寫作是作為課堂最後佈置的家庭作業,要求學生詳細描寫一件媽媽為“我“所做的事,深化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引導學生感恩母親,把學習付諸實際行動。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優秀評課稿7

評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作用

教材中創設了“過河”的情境,通過“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隻船限乘9人,需要幾隻船”這一問題的解決,使學生體會到小括號的作用,從而掌握有小括號的算式的運算順序。

本節教材是貫徹實施素質教育、充分體現新課標精神、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很好的教學載體。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四則運算的意義。

2、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

3、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能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

解決問題:

在探究式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於發現的精神,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細緻嚴謹、求實的學習習慣,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懂得觀察生活,聯絡實際,體驗用數學知識解釋生活問題的樂趣,感受數學美,培養熱愛數學的`情感,激發學生探索客觀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正確理解並運用小括號,體會小括號在混合運算中的作用。

(2)難點:探索“小括號”的運用過程。

(四)教法與學法

(1)教法

啟發式教學法:發揚教學民主,鼓勵學生大膽實踐。教師激思激疑,學生積極探究。

情景教學法:利用多媒體提供豐富素材,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

主體教學法:堅持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引導點撥,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地實施有差異的教學。

(2)學法

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學習方法。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春天到了,春暖花開,正是春遊季節,(同時,電腦顯示“過河”主題圖。)你們看,小朋友正要去春遊,他們來到河邊,準備坐船到河對面。板書課題:過河。

2、探究活動

結合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並找到有效資訊,提出核心問題:二年級的同學過河需要幾條船?

(1)自主探索。學生獨立思考,嘗試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2)小組討論,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由

(3)彙報交流。

學生說說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想法。

方法一25+29=54(人) 54÷9=6(條)

方法二、25+29÷9

54÷9

=6(條)

第一種方法學生能根據提意講明白自己的做法;第二種方法學生會利用已學知識,列出算試,但學生講不明白這樣做的原因,或許有的學生會發現這樣列試計算,計算順序會出現錯誤。

(4)驗證。

引導學生運用“在一個算式裡,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時,要先算乘除法,後算加減法”這一舊知,討論第二種方法的正確性,交流看法,從而發現錯誤的存在,加深對混合運算順序的認識。

(5)猜測,嘗試。

引導學生結合圖意思考:要想使“25+29÷9”這個算式符合題意,你打算怎麼辦?學生自由發言,鼓勵學生猜一猜,嘗試做一做。

(6)介紹、運用小括號。

在肯定學生猜測的基礎上及時介紹小括號,學生會很自然地領會到小括號的作用。

3、鞏固練習

(1)完成“做一做”中的習題。

A、同桌說說計算順序。

B學生獨立計算。

C、交流,訂正答案。

(2)比一比,算一算。

16+24÷830-6÷3(16+24)÷8 (30-6)÷3

A、比較異同。

B、學生獨立計算,再比較異同。

C、交流、訂正答案。

4、課堂總結

學生自己談這節課的收穫和體會。

5、佈置作業

完成《新課標作業設計》中本課的練習題。

板書設計:

過河

29+25=54(人) (29+25)÷9

54÷9=6(條)=54÷9

=6(條)

(先算小括號裡面的)

二、點評

楊老師這節課上得很成功,注重鼓勵學生從圖中獲取資訊,提出數學問題;注重結合實際問題,使學生產生學習小括號的需求;注重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能用到小括號的問題,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絡。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是來源於現實生活的。

優秀評課稿8

一、說教材

本節是華師大編的高中《資訊科技》第一冊的第二章的第三節《檔案管理》。本節的學習內容是檔案與資料夾的基本概念和作業系統管理檔案的實現方法。檔案管理是作業系統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掌握資訊處理技術的必要基礎,這一節在整個教材中處於基礎地位。本節的教學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講檔案與資料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第二課時講檔案與資料夾的查詢以及快捷方式的建立。現在我針對第一課時來說課。

二、說學情

授課物件是高一學生,他們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和資訊科技的操作能力,在這節課之前已掌握了作業系統基本的視窗操作和使用者介面的有關知識。並且學生對網頁製作的興趣較高、感覺很新鮮。

三、教學目標

根據中國小資訊科技課程指導綱要的精神,以及教材分析和學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掌握檔案和資料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資訊素養和自主探索、協作學習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對檔案分類整理的'習慣。通過小組協作學習,增強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加深學生對校園生活的瞭解,培養他們熱愛生活、熱愛校園情感。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資料夾的新建、檔案與資料夾的複製、移動、重新命名和刪除操作。 教學難點是對檔案、資料夾的理解。

五、說教法

採用任務驅動,學習者通過自主探索和協作學習積極主動地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而教師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針對教學過程的不同階段,我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包括講解演示法、任務驅動法、討論法。

六、說學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由知識的灌輸物件轉變為資訊加工的主體。學生在真實情景中,由具有感染力的真實問題,圍繞為製作多彩的高中生活網站準備的素材分類,帶著一個個任務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協作,掌握作業系統的檔案管理功能。

七、說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緊緊圍繞“課題匯入,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小組協作,評價總結”這一主線展開。

優秀評課稿9

傅聯英:上午聽了葉老師的作文課,這是一堂氛圍輕鬆的作文課,課題新穎。教師語言親切,引課自然,本節課教師重視了口頭作文的訓練,通過教師得當的引導,學生都愛發言,述說自己的童年趣事,也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情感。主題由於不是單元教學內容,所以較為空泛。

伍麗萍:老師抓住了人物動作、心理、語言進行了作文教學,準備充分,親和力強,還結合學生自己身邊發生過的同年趣事教學,有講有練,如果老師在教學中能少點“扶”,多點“放”就更好了。

傅婷:在這節自由寫話課上,教師始終注意學生說話和寫話的評價,在課中,我們看到的多是教師的真誠聆聽,聽到的多是教師的熱情鼓勵。教師的尊重促使學生拓展思路,開闊想象,真正還學生“真本性”。

熊碧玉:葉老師在本課教學中重點突出,目標明確,能以“習作情感”為主線,及時點評指導學生有針對性的有選擇性的選擇內容,進行指導寫作。讓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學會寫作,敢於寫作,喜歡寫作,但是如果能合理安排時間,給孩子多一點的.思考時間就更好了。

魏偉燕:在這節自由寫話課中,課堂進行的自然流暢,教師緊扣主題,循循善誘,積極鼓勵學生自由表達,並及時的做出有針對性的點評,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優秀評課稿10

一、對教材概貌的理解:

文中的插圖基本反映了課文中描寫的桂林山水的特點。

作者以詩一般的語言,帶著讀者觀賞了風景秀麗的桂林山水。

課文從桂林山水甲天下講起,既概括說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國名勝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觀賞桂林山水的緣由。同時引起了我們對桂林山水的嚮往。然後,用對比的方法描述了灕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點。最後,把桂林的山和水聯絡起來,作為一個完美的整體,展現在讀者面前。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以激情的讚歎引出了灕江水的特點:靜、清、綠。在點出特點之後,又具體描寫了灕江的水怎樣靜,怎樣清、怎樣綠。這種以讚歎的語氣寫實,讓讀者和作者一樣,猶如親臨灕江,盪舟觀賞這一美景。接著,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以同樣的筆法,描寫了桂林山的特點:奇、險、秀。文中二、三自然段以抒情的語言寫實,並運用排比、比喻的手法讓讀者切實地感受到灕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桂林山水》這篇課文的語言更美!文章第四自然段,綜合觀賞印象。山水相映,雲霧迷濛,綠樹紅花、竹筏小舟點綴其間,構成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是全文的總結,和開頭“桂林山水甲天下”首尾呼應。

本課較難理解的是最後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一句。這句話的意思是:遊船航行在碧綠的河水上,船上的遊人就像在一幅美麗的畫卷中游覽。

這篇課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點,以優美、簡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桂林風景的喜愛之情。

二、本堂課的幾個比較成功之處:

1、教學目標定位適中。李老師把《桂林山水》分三節課進行教學,從教學目標的制訂到實施教學的效果看,李老師對文字知識、能力培養、情感體驗三維教學目標的`定位比較適中。對文字知識的定位是“學習課文第二、三、四自段,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對能力方面達成的目標是“理解文章的表達方式,能夠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描寫的練習”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情感方面“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從教學設計到實施過程來看,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是比較好的。

2、教學設計安排緊密、合理。同樣的文字,可以設計出千差萬別的精彩教案。整堂課的設計以“桂林山水甲天下”統領全文,談話匯入就直奔主題讓學生以去探究、尋找“桂林山水甲天下”原因,讓學生以激情的讚歎尋找引出了灕江水的特點:靜、清、綠。又讓學生具體感受灕江的水怎樣靜、清、綠。接著,教師挖掘身邊語文教學資源,媒體出示三幅圖片,學生進行排比句的練筆。爾後,再讓學生找出描寫了桂林山的特點:奇、險、秀,又用學習第二段的方法讓學生具體感受桂林的山怎樣奇、秀、險,還安排小導遊介紹桂林的山的獨特,最後用第四段文字進行總結,進一步突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學生感悟了作者採用排比、比喻、對比的手法給讀者描繪了灕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課文的語言更美!

3、教學環節較流暢,教師語言較得體、優美。比較突出的是,談話引入新課的導語,學習了第二段抓住特點描繪灕江水的寫法進行練筆和進入第三段桂林山的教學的導語都比較優美精彩,促使教學環節的順暢。

4、體驗文字,注重朗讀。

我們每個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在理解文字內容時,李老師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通過對個句和句群的分散和集中朗讀,請學生用最最生動的語言讀出山水的優美等。李老師採用自主選擇,練習朗讀和展示朗讀,體驗文字等多種方方法法閱讀。

5、探究文字,形式多樣。

A較好地引導歸納特點

水:靜、清、綠

山:奇、秀、險

(寫“水”時,先寫大海和西湖的水;寫“山”時,先寫泰山和香山:用對比的方

B較好地指導感情朗讀

C、感情朗讀

指名讀——師生引讀——齊讀——自由讀(或同桌互讀)

D、模仿說話、寫話:

(1)反覆品味,概括方法。

讀,說說寫山和水的句子有什麼特點?(排比、讚賞、比較)

(2)提供句式,練習說話。

6、整合文字,課堂豐滿。

李老師能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統領全文,讓學生感受了“山”與“水”、樹與花、景與畫完整結合起來,把灕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獨特形成一個完整的美。這裡我非常強調的山和水的融合。我們處理教材時應該把她們作為一個整體交給學生理解,那才真正理解了桂林山水的獨特美。如果安排教材時教師有意把山和水分兩節課上,我覺得這就無意中破壞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教學中李老師注重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同時注重學生口語能力和仿寫能力的培養。

7、超越文字,感情昇華

一是引用古典。課堂接近尾聲,李教師設計了“‘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古代詩人和當代詩人在暢遊桂林後,都熱情洋溢地寫詩讚美她。”李老師接著引用了唐朝的韓瑜和現代詩人賀敬之寫了一首《桂林山水歌》,我們一起來分享作者的激情。出示詩歌:

桂林山水歌(節選)把學生的情感引向了高潮。

二是自編小詩。今天,我們一同領略了桂林山水的美好風光,或許你也被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請你試著吟一首小詩或者寫幾句話,表達自己的感受。

8、其他:

李老師在課堂中儘管較緊張,但教態還是比較親切、自然。讀文感悟,學習寫法進行動筆訓練,做小導遊進行口語訓練等是比較合理和成功的。

三、幾個有待改進之處:

1、新課程提倡“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統一”,這是素質教育的要義之一。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的面太窄,這與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主動參與探究文體有點距離,

2、學習本文時,要把朗讀時間給夠、給足,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讀出語感,感悟桂林山水的美,但李老師給學生以文體的解讀,深度的理解不夠到位,即沒有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在陶冶學生的愛美情趣上還缺少火候,所以也導致了上面第一點不足的產生。

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今天小編推薦的這篇桂林山水評課稿,希望對大家的教學有所幫助,同時也歡迎您的補充和建議。

優秀評課稿11

活動形式:聽評課

主講人:馮老師

評課人:孫建磊

主題:訓練學生準確表達數學語言的能力

時間:20xx-12-10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馮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二年級數學上冊關於"數學王國"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1、教師的課堂引導非常有趣,從數學王國的大門鑰匙的密碼引入課堂,讓學生利用1和2組成一個兩位數來揭開大門的鑰匙,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初步接觸利用數字組成一個數的可能性是多個的,另外結合地圖的`塗色來引入第一個例題。

2、教師利用了一條主線貫穿全課堂,利用數字王國的大鎖密碼,開始課堂,最後又用大鎖的密碼結束課堂,並且對本節課做了昇華提升,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有始有終。

3、教師的教學環節設計比較巧妙,尤其是對於塗色的設計,根據地圖進行了改變,讓學生理解題意,注意題意的要求,並在黑板上進步擺出圖形,結合自己製作的圖,讓學生明白定位法的確定方法,可以先確定前面的,也可以先確定後面的。

4、教師通過幾次個例題和操作實踐,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自己探究實踐,對具體的方法最後提出總結,根據學生的活動,挑出能夠快速完成的幾個,總結方法,讓學生來了解方法的重要性。

5、在練習題的設計上也別出心裁,形式多樣,有排數字,合影留念,教學環節聯絡生活,抓住學生的心裡特點,實際進行模擬演練,讓學生倍感興趣,而且在練習上也拓寬思維,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編號排序。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

1、課堂的開始地圖出示雖然比較新穎有趣,引起學生關注區分比較,但佔用的時間過長,教師可進行適當的裁剪,直接給出陽泉地圖,把盂縣和郊區的地圖首先圖上不同顏色,問學生還有其他塗色方面嗎,口頭回答幾個後,直接開始塗表格,不用塗地圖。

2、講解定位法和交換法是是否可以再具體詳細些,感覺學生課上還是不是很明白如何定位。

優秀評課稿12

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題為“智慧課堂,有效教學”,下面就讓我來談談本次聽課活動中的所學所得:

1、智慧課堂凸現“智慧”的引入。本節課的內容是《用字母表示數》,對於學生來說,用字母表示數有點抽象的味道,在課前談話時,黃老師通過問學生“你認識我嗎?”“你叫什麼名字?”這兩個問題,概括起來可以說,“你們都認識我”,“你們都是學生”,有種醉翁之意不在此的感覺,可細細品味,卻涵蓋著“概括”這個詞的意義,讓學生對概括有明確的感知。

2、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在課的匯入部分,黃老師出示的一則失物招領,學生從 “a元”猜想得出各種可能的數目,而又把各種數量濃縮回到字母“a”,引出“用字母概括數”,在此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知識的生活來源。在接下來的教學內容和練習設計中,也充分體現了生活化的數學知識,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自主學習相結合。本課的內容是安排在五年級進行教學的,黃老師現在放在四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相對來說起點拔高了,但在教學中,黃老師始終扮演著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從依次出示小旗,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小旗的行數與小旗面數,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接下來小旗的行數和小旗的面數會是怎麼排列的,當每個學生都有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這樣共同探討概括出小旗的行數和小旗面數之間的`關係。課堂上學生們都積極主動的投入到黃老師為大家準備的表格的思考和填寫中。而在接下來概括三角形個數與線段的關係中,黃老師先帶領學生進行觀察圖形,依次出示圖形的同時讓學生猜測線段的條數,每次的猜測都調動的學生的積極性,特別是當出現省略號時,更是把動態的活躍引入到靜心的思考,學生此時的安安靜靜的整理,是一個知識梳理的過程。從中黃老師得心應手的調控課堂,學生活躍的思維和冷靜的思考盡收眼底。

4、練習設計多樣,形式靈活。在本課的練習中,有砍木頭和路程時間問題,數學日記和兒歌中的用字母表示數,形式多樣。但我更看重的是練習的靈活性,在砍木頭這題中,黃老師直接提供砍的刀數用“x”表示,木頭的段數用“x+1”表示,讓學生思考砍的刀數和木頭段數有哪些可能並在表格中填寫。這本來在我認為已經是逆向思維了,可黃老師充分利用本題,反過來問學生如果木頭的段數為“y”,砍的刀數是什麼呢?有的學生說是“y+1”,也有學生說是 “y-1”,在這裡黃老師沒有直接判定學生是否正確,而是從數量關係上去處理,使每個學生最後都選擇了“y-1”。值得學習,不但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而且從學生的思維方面來說,提升了一個層次,避免了學生形成思維定勢。

本節課教學思路清晰,過程流暢,內容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整節課給學生一個概念,那就是用字母“概括”數。黃老師的“輔”和“放”都非常到位,給學生一種想學,樂學,會學的思想,整節課給我留下的影響深刻,希望今後能多聽聽這類的課。

優秀評課稿13

一年級數學《6、7、8加幾》評課稿

活動形式:聽評課

主講人:施老師

評課人:孫建磊

主題:訓練學生準確表達數學語言的能力

時間:20xx-12-11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施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一年級數學上冊關於"6、7、8加幾"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1、教師對知識的複習充分,瞭解到9加幾的加法計算利用湊十法來進行計算,複習鞏固了演算法的原理以及方法,讓學生明白9如何湊十,如何分解兩一個數,這完全為本節課計算6、7、8加幾做了很好的鋪墊,學生也能夠很快的從中領會到計算原理。

2、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那就是,施老師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訓練到位,學生從課堂的說湊十法的`過程非常熟練,在課堂上也做到了不斷練習,充分讓學生反覆說,準確說,流利說。

3、對課本的教學用圖充分挖掘,從例題中發現數學問題,讓學生明白題意,知道給出的數學資訊,引導學生的會利用資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知道從不同的方向進行解決問題,有前後人數相加,有不同衣服顏色的人數相加,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

4、注重計算的方法練習,例如在計算8 5=的時候強調可以看8分5,也可以看5分8,從兩個方面進行解決問題,拓展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明白湊十法的靈活應用。

5、從一個兒歌幫助學生解決湊十法的口訣要點,抓住特點進行計算,提供學生快速計算的小訣竅,利用減法計算結果,很得出結果。可以說是整節課教師都把握住了重點內容,強調方法練習,講解細節重點內容,讓學生明白抓住關鍵內容進行計算。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

1、能否在寫課本例題時,讓學生說說算式可以怎麼列,或許有8 5或5 8,7 6或6 7的不同列法,這樣可以結合到最後一題,為下節課滲透。

2、擺小棒時可以讓學生上臺圈一圈或擺一擺,感受過程,計算結果也可以做到進行驗算。

優秀評課稿14

第二週是高二物理組研討周,大家共同聽了解鵬翔、李霞、王景軍等老師的《電源和電流》一課。王校長參與了整個聽課和評課過程。

陳紅靈老師評課:

1、課程內容多,課時無法完成。

2、明確電源作用,用水位差類比,形象易理解,力爭把電源理解透徹。在教學中可以用家庭中常見的水錶類比。

謝鵬翔老師從初高中銜接方面說出了自己的感受,國中教材中有抽水機和電源的類比,水流和電流的對比。

李主任建議大家認真鑽研課標,不要把問題講難。

趙京南提出物理課堂應當多引入生活當中的例子,增加物理課堂的趣味性。

最後王校長作了總結:

1、重視初高中銜接,建議各位教師把國中教材學一遍,高中教學應該站在更高的高度上。並清醒認識到,哪些是自己的.經驗,哪些是根據已有經驗提出的新問題。

2、教學過程應該是螺旋式上升,充分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方式。

3、統一教學目標,統一重難點,經常引用生活中的例子進行類比,學生體會到生活當中就有物理。

4、教材整合。教師用教材教,但又不要拘泥於教材,可以有自己的思想。(王校長就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指導了教材的整合。)

5、教師的語言應該精煉,邏輯性要強。

優秀評課稿15

餘奕老師上的是高中生物生物第二冊第五章第四節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習了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上進行的,因而在教學時,能積極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設計問題情境,培養自主探究,引導學生主動建構新知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堅持以自主探究性學習為主,綜合運用講授、談話、討論、多媒體教學等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探究安排合理,注重知識聯絡

張老師能夠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入,給學生提供相關的資料,建立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和推動學習者的認知活動、實踐活動和情感活動,從而更容易理解這部分知識,能加深對新知識的掌握。在教學中,從細胞的分化概念入手、結合分化的特點、遺傳物質是否改變等層層推進,讓學生自主探究,從而形成知識框架,體驗成功之感。

二、設計問題情境,培養自主探究

張老師的教學設計思路符合教學內容實際,結合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然後在現有的基礎水平上建構新的知識,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首先是對上節課的內容進行回顧,“什麼是細胞增殖”,“有絲分裂各個時期的特點”,“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怎樣變化”“有絲分裂的意義是什麼?”等。從而引出在自然狀況下正常生物體細胞進行有絲分裂後遺傳物質未有改變但因執行不同的功能而發生細胞形態、結構和功能上的變化。然後再由此引入新課細胞的分化,再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和師生的共同探討來概括細胞的分化的特點的內容。

三、科學設計練習,注重能力培養

張老師通過自己設計練習,形成一定的梯度,層層推進,採用啟發誘導的方式,來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方面既完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使全體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掌握好基礎知識,另一方面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題的能力,達到了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