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優秀】國小科學評課稿範文6篇

其他2.47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評課稿,所謂評課,是指對課堂教學成敗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評估,並且能夠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課堂上的教育行為作出正確的解釋。我們該怎麼去寫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科學評課稿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優秀】國小科學評課稿範文6篇

國小科學評課稿範文1

一、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原有知識。

教師在引入新課時,都是從已學知識入手,比如第三節課,老師讓學生一起背《水調歌頭》,之後一個問題:月亮怎麼會有圓有缺?充分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現了科學知識的學習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學生活動主動建構的。

  二、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

在科學教學中,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還要教會學生如何運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這堂課中,教師參與到了整個學生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探究,幫助他們解決碰到的困難,體現了科學教學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如第三堂的模擬實驗中,有部分學生在實驗中出現了一些不科學的實驗方法,主講老師就在第一時間做出了及時的、正確的方法指導,使科學更具嚴密性。第一節金老是的找證據不也正體現了這一點嗎?

  三、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與評價。

這堂課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活動,體現了新課程提倡的的合作學習的方法。在交流討論的過成中,教師都能引導學生對相互之間實驗情況、記錄進行交流、相互補充,完善科學概念的落實。並且讓學生及時參與評價,及時進行自我反思,以便學會更加細緻、準確的進行觀察。學生通過這樣的實驗,不僅僅形成了正確的科學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認識事物的方法,經歷了研究問題的全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學反思《國小科學評課稿》。

另外,我們小組就還是課堂中的最後一個問題該不該留到課後回家完成。有些人認為應該在課堂中完成,理由是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液體熱脹冷縮的認識,鞏固科學概念的形成。可我並不這麼認為,既然時間已經到了,那就該下課,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課堂,把課堂中的問題帶進他們的生活中,鼓勵他們在生活中繼續探討科學概念,並能用自己學到的科學概念去解釋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現象,讓科學與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樣的科學才是真正的科學。這樣既能培養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又能使他們形成一種成就感,讓他們感覺到原來科學的領域是如此之廣,而不只是停留在課堂中。

國小科學評課稿範文2

聽了吳老師的課,感觸很深。整個課聽下來,感覺思路很清晰,知識點之間的銜接很到位,聽著很舒服。在這裡我簡單分析一些吳老師的課。

首先,上課時,吳老師問某個學生早餐吃了什麼,裡面有什麼營養物質,簡單的回顧了上節課的內容,有接著提問,這些食物在人體內是怎樣消化的進一步引入了今天的課題。新知識的切入即起了回顧的`作用,有很自然的引入了新知識。

第二:在上課的過程中,課堂呈現多樣化,又結合了一些視訊,對知識進行梳理,整堂課下來,學生學習氛圍很好,學習興致很高。

第三:小組合作的落實。據瞭解,她吳老師是從上個星期開始落實學校推行的小組合作制。一開始我感覺很難去實施,聽了這節課後,萬事開頭難,什麼事情要先去做了才知道。小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的確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裡,我也簡單說說自己的一點想法。

一:既然是以學習單的模式,那麼學習單是不是應該提前發下去,批改好了,再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來把握是否更合適呢?

二:最後食物的消化結尾部分有些倉促,是否可以在稍微加以調整。

國小科學評課稿範文3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版國小科學3年級下冊第4單元第2課。本課有兩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引導學生認識磁鐵能吸引什麼物體。第二個活動是研究磁鐵能不能隔著物體吸鐵,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加深科學概念的理解。聽了王寧璐老師的這堂課,我感受頗多,下面就這節課的主要教學特點談談自己的看法。一堂優秀的科學課,離不開老師精心的準備,這個準備不僅體現在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更體現在實驗材料的選取上。本節課的兩個教學活動都基於學生自主實驗,材料的給予非常關鍵,寧璐老師針對教學目標以及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選取了易於辯認得“鐵”材料與“非鐵”材料組成的,共10“寶貝”,讓學生能通過實驗非常直觀的瞭解“磁鐵有磁性”,保證了課堂的高效性。

美中不足的是,這節課非常完美的完成了“磁性”這一科學概念的探究過程,卻少了一點應用。教材中,在學生得出科學概念之後,還出現了分辨出哪些是用鐵材料製作的,哪些不是用鐵材料製作的。從探究和應用兩個方面幫助學生建立和加深磁性的科學概念。三年級學生的思維還處於具體運算階段,所以老師在一開始教學方式的選擇是直觀性的教學,後來又通過學校遊園活動得到啟示,換成了四(4)班的飛鏢遊戲。老師從匯入部分的磁鐵遊園遊戲到第一個探究活動磁鐵有磁性,再到第二個探究活動磁鐵能不能隔著物體吸鐵,教師都做到了張弛有度,直觀生動,讓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下掌握科學知識。

在研究磁鐵能不能隔著物體吸鐵,教師只安排學生研究隔著非鐵質材料的物體。我覺得非常契合學生的認知發展。由於鐵材料的厚薄和形狀不同,有時表現為把磁力“傳遞”到原來達不到的地方,有時表現為把磁力“阻擋”住了(磁遮蔽),這對3年級學生來說是不容易理解的,所以活動只對非鐵質物體進行研究。主體上,作為三年級的一節探究課,本節課的設計上結構簡單,目標明確,學生玩的開心,學的輕鬆。是一節很好的具有科學味道的課。

國小科學評課稿範文4

今天,金老師給我們帶來了一堂以學為中心的創新常態課,給我們的常態課帶來了視覺和想象的衝擊,令我受益匪淺。本堂課從學生的視訊觀察中對地形的感性認識到從學生的圖片或照片的直觀認識碰撞出學生對地形的初體驗,在這個環節中,同時暴露出學生的'前概念。這是調動學生求知的一個契機。課堂的第二個環節進行了圖片地形的探究,進行了地形之間的碰撞,如“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這些地形似同而異的特點,引發了學生的疑惑,調動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這是調動學生求知的另一個契機。

在對地形由遠而近“中國地形圖”、“瑞安地形”、“學校地形”的應用之後,金老師用谷歌地圖讓學生從立體地球上觀察地球表面的地形,帶學生去全球旅行,給孩子們的視覺和想象帶來很大的衝擊,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課堂求知的濃厚興趣,併為整個單元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作用,更為後面地形變化做了很好的空間想象的鋪墊。

課堂的最後一個環節進行了小組陶泥模型的製作,既落實並檢測了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更培養鍛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更讓學生感悟到學以致用的實處,也使得課堂更加輕鬆、愉悅。當然,對於這堂課,本人也有一些建議值得與執教者金老師商榷:金老師沒有及時抓住以上提到的兩個契機,使得本堂課的前面環節比較枯燥,學生沒有求知主動性,老師引導得累,講得過多,體現不出學為中心的主旨;課堂環節過多,調動學生更直觀體驗地形,並激發他們興趣的環節置後,時機不對;課堂問題設計不夠系統而有效,導致學生只能跟著老師的思維走,沒有形成自己的獨立思維方式;陶泥材料的選取不得當,浪費了課堂的動手操作時間;板書的設計不夠直觀簡要等。

但縱觀全課,整堂課總體上生動而富有情趣,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能根據實際情況,可以根據課的特點去突破,從而去挖掘更多的新鮮的教學方式。

國小科學評課稿範文5

今天錢老師在六年一班開《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這節實驗課。下面談談我的收穫。

一、注重了學生的觀察與描述:

上課,教師就讓學生觀察實驗桌上的兩種物質是什麼?學生通過觀察發表了自己的發現,很顯然學生對白醋瞭解多一些,也能準確的發現白醋;而很多同學把小蘇打誤認為是麵粉或澱粉,接著教師對學生進行校正,並詢問學生對小蘇打的認識。然後分組對白醋和小蘇打進行觀察和描述。通過觀察,學生對兩種物質的特徵進行了描述,教師多次提醒學生髮表不同的觀點,注意了學生語言敘述的完整性,並對猜測沒有證實的做了問好。這是一個知識體系的建構。

二、重點指導了學生實驗操作:

本課有兩次,操作方法不是十分的難,但是如果不按正確的方法操作,實驗就會失敗,就需要重來,因此教師特別注重了實驗方法的指導,特別強調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怎樣觀察。由於教師精心細緻準確的指導,學生實驗非常成功,學生彙報也非常精彩。

三、重視了實驗現象的分析:

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後冒泡說明產生了氣體,究竟是什麼氣體呢?通過兩次實驗現象學生初步分析發現:這種氣體能滅火,不支援燃燒,比空氣重。根據分析,教師讓學生推測這是什麼氣體?很多學生說是二氧化碳,教師馬上指出這樣的特徵不僅二氧化碳具有,而且還有許多氣體具有,憑這些特徵是不能確定這種氣體就是二氧化碳的。最後通過讓學生閱讀讓學生弄清了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後產生的氣體就是二氧化碳,由此而斷定這種變化屬於化學變化。從而很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四、唯一的'遺憾:

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後剩下的物質是什麼呢?還是不是小蘇打和白醋?需要讓學生進行適當地觀察,讓他們有更多的發現。國小科學評課稿5

1.例子與所要論證的知識點之間脫節,分析例子時只是就例子講例子,沒有能夠做到與所要論證的知識點密切結合起來。比如在讓學生探究“先做一個成績好的學生還是先做一個有道德的學生”時,當學生說“我成績不好,那就去做有道德的學生”時,雖然點出了這兩者不矛盾,但沒有更進一步得點出“思想道德修養提高了,增強了學習的自覺性,是能夠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修養的(成績)”,同時有同學說“成績好重要,因為大學聯考重要”,我也沒有進一步引導學生:“成績好(科學文化修養高是能夠促進思想道德修養的,所以他們不矛盾,是能夠相互促進的)”

比如,在用“老人跌倒了,扶不扶的”事例匯入之後,在講存在道德衝突的原因時,沒有藉助這個事例進而去分析,生活方式的變化(與以往不同)導致人們的價值多元化,即有人認為要扶,有人認為不要扶,出現了多種聲音(多元價值)

存在這個問題的原因:

一是備課之前沒有做好充分的預設,比如:學生會有怎樣的回答?我要如何引導他的回答?例子是如何體現所要論證的知識點的,例子不能只是純粹的引出知識點等問題;

二是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沒有認真篩選素材,使素材的針對性不強,導致例子氾濫卻與知識點相關不大,容易導致上課缺乏深度,只是浮於表面。

2.面對學生純粹搗蛋的學生的一些扯淡回答,教師可以不加以理會,因為教師會被他帶飛,這樣既浪費了時間,也對課堂教學沒有意義(只是讓大家樂一下),容易使課堂缺乏正式感,走向隨意性的弊端。

3.小結太過簡單,同時也缺乏系統的方法。比如這節課小結時應該這樣:這節課主要圍繞”思想道德修養和學科文化修養“講了三個大的問題”是什麼(含義、關係)為什麼(原因)怎麼做(具體要求)“,難點是二者之間的關係,重點是具體措施。或者也可以這樣小結,讓學生來回答這節課學習了什麼。

4.沒有時間講練習!無法就本課的重難點檢測出學生的掌握情況。所以,時間把握上一直是硬傷。

5.上次跟pz探討“以問題的形式讓學生回答,進而避免學生睡覺或者遊離課堂”這個問題時,他說“問題是你問他們問題,特別是課本的知識點,他們並不想回答啊。”這句話讓我對自己的教學風格有了一點思考,喜歡問問題固然是好,但是如果問題引不起學生的興趣,他們也回答不上來,那就變成了自問自答,反而更尷尬!所以還不如不問!這節課我就發現了,每次問課本的知識點時,學生就不說話了,或者真的回答不上來。也許是我問得太深了,反而就成了無效提問。以後的教學中還是要主要這個問題。

6.語言表達上的不順暢。

國小科學評課稿範文6

各位老師下午好,很高興能有這麼一個交流和學習的機會。首先做下說明,由於我之前接到的通知是對湖嶺學區的那位老師的那堂課做點評,所以在聽課的過程中,我也是側重聽那堂課,在這裡我想對陶山學區的徐老師說抱歉。這次教研活動的形式是“同課異構”,那我今天就來個“同課異評”。之前周老師已對這堂課做了精彩的點評,那我接他得棒,繼續對這堂課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評教學設計及教學過程

胡老師以三種不同學說的代表性人物的超時空對話為主線組織教學,這樣的教學教學過程讓我聯想到:

1、是三位科學家的科學史,即從科學家發現問題,到建立、修正自己的理論的過程;

2、是師生間共同對話,共同學習,完成課堂教學的過程;3、也是學生經歷、體驗科學家的科學探究過程;4、又是科學假說的建立,及不斷修正的過程;

對話中,科學家的思維不斷碰撞,在碰撞中發現問題,並逐步深入研究的問題,直至推動科學的發展,我認為這樣的設計有以下好處:

1、增強的課堂學習的趣味性,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及心理特點;

2、讓學生經歷學科家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要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問題;

二、評課程資源的開發和課堂實踐

接下來回到這次活動的主題“開發課程資源,啟用課堂教學”這題主題上來,我認為胡老師對這一主題的理解跟實踐,有以下方面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

1、利用身邊常見的物品,自己動手,對實驗器材進行開發①在做板塊張裂的模擬實驗中,以班級60人計算,2人一組,胡老師利用木板、廢紙及膠水共做30套模擬裝置,變教材中的演示實驗為分組實驗,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②在做板塊碰撞的模擬實驗中,我注意到一個細節,教材的照片中做碰撞的是兩本舊教材,而胡老師的照片中的是新教材,而且照片應該來自他之前的課堂教學。

2、多媒體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為幫助學生理解大陸漂移的全過程,胡老師採用了flash模擬動畫,這樣的處理很直觀、生動,學生也容易理解。當然還有在講海底擴張學說時引用的圖片等,都能說明胡老師對多媒體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重視。

3、結合社會事件及學生生活開發課程資源

課堂練習中“日本地震,福島核洩露”素材的開發和利用,還有“砸金蛋”遊戲,也是借鑑了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素材。

4、課堂生成及學生資源作為課程資源

課堂上我又注意到教學的一個細節,學生在做板塊碰撞的模擬分組實驗時,胡老師拿著相機在記錄學生的實驗,注意這是一節市級公開課,我認為胡老師重視課堂生成資源的做法讓我很欣賞,教師應該在自己的課堂和學生一起成長。這一拍讓我明白了之前“板塊碰撞”照片的來源,而今天課堂的照片,可以也作為今後課堂教學或教學研究的.資源。

三、談建議

當然一堂再成功的課,也會有不足的地方,我認為有以下地方值得推敲。

這堂課所涉及到的科學方法主要是科學假說,假說在科學發現中非常重要,而且假說是不斷修正和發展的,且需實踐的檢驗或者說是證據的支援,支援的證據越多,假說也越準確。科學家重在尋找證據,但對於學生、課堂教學而言,讓學生尋找證據是不可行的,我認為應該變“證據的尋找”為“證據的分析”,而證據的尋找應該老師幫忙完成。課堂中胡老師提供了地質學及生物學兩方面的三種證據,我注意到三種證據都是支援假說的證據,學生不需分析就可以做出判斷。我認為除提供支援證據為,老師還可以提供“不相關”的證據,比如“南美洲和非洲兩岸都有繁華的城市”,及“不支援”的證據,比如“大陸漂移學說,動力來自哪裡不能解釋”,讓學生自己去分析,這樣對學生批判思維的培養很有好處,課堂高度也就不一樣了。

從假說的提出,假說的修正,再通過不斷髮現新證據,否定舊假說,建立新假說,這樣科學就不斷的發展,不斷接近事物的本質,讓學生意識到科學在經歷漫長的發展及無數科學家的努力後,還將不斷往前發展。

以上觀點僅個人看法,如有不足,敬請原諒,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