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育

孩子教育哪方面問題

教育2.79W

每個年代的孩子教育方式都會一樣,就拿我們那個年代來說,都算是比較聽話的啦,而現在孩子的教育問題比起我們就要難很多了,如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孩子教育哪方面問題,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孩子教育哪方面問題

1、給孩子設定適當的目標

目標的設定決不要追求完善,決不要有非讓孩子達到什麼什麼樣的要求,決不要陷入急於求成的期望。這樣會超出你孩子的實際能力。達不到要求,不僅你失望,孩子自己也會灰心喪氣。不要聽到同事和朋友的小孩怎麼、怎麼樣了,看到自己的孩子還做不到,心裡就容易起急,甚至恨自己的孩子不爭氣,當著孩子的面說出一些不應該說的話來,做出一些不應該做的行為來。這樣又會導致孩子心裡有一種失敗的感覺,產生一種被壓抑的情感,以至於失去繼續進取的勇氣,這對他順利地成長和發展是極不利的。

2、要有足夠的耐心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無數的不足和缺點。有時,我們常常用成人的觀點來看待,覺得他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這是不對的。對他來說,眼前世界上一切都是全新的,一切都要從頭學起。許多東西,必須極其耐心地、不厭其煩地教他。尤其一些行為、習慣、技能的學習,決不是靠一、二遍講解,一、二遍示範就可以掌握的,要靠多次的反覆,一定時間的積累。因此,當看到孩子一時達不到你的要求時,千萬不要起急、不耐煩,要耐心再耐心,必要的重複是需要的。

要注意和表揚孩子的每一個積極舉動和進步。在早期教育中,我們對孩子的缺點可以全然不顧,但對他的每一個積極舉動和進步必須十分注意,及時表揚和鼓勵。這是一種最有效的引導。因為表揚和鼓勵會使他的精神處於興奮,興奮是接受知識和技能的最佳狀態。一個人處於灰心、壓抑之中,整個神經系統會處於麻木狀態,還談什麼學習與思考。最重要的,家長應該永遠以積極進取的形象出現在孩子面前,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遇到困難和挫折表現出永不退縮、永不氣餒。

3、不要姑息、放縱

過分指責孩子的缺點是不好的,但不等於可以姑息、放縱。有些家長,對孩子的缺點採取任其發展的態度。孩子有什麼要求,不管合理還是不合理,一概地滿足;孩子在外邊有什麼不恰當的言行舉動,受到外人的批評或制止,就視為被欺負,就出面無原則地袒護。如此溺愛和袒護,對孩子的成長極其有害。也許你的動機是好的,結果會使你大失所望的。目前你也許有能力滿足孩子一切要求,但是,今後呢?你能滿足他一輩子嗎?姑息、袒護、放縱會使你的孩子養成一種不應該有的依賴性。一旦將來失去這種依賴,他會感到十分無助,從而可能使他產生鋌而走險的念頭。因為,在這樣溺愛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一定是不會有多大的生存能力的,更別說有出息的可能了 。

4、激勵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的成長,除了身體的發育、技能的訓練,就是智力的發展。而智力的發展最關鍵的就是思維能力。俗話說,人長一張嘴,吃飯說話兩件事;人長一個腦袋,就是思考一件事。一個人將來有無出息,主要靠腦袋的思維能力。在孩子開始學習思考的過程中,要充分激發和鼓勵他的想象力。不要在他面前輕易說,“這是對的、這是不對的”;“應該這樣、不應該這樣”。他的一切想法,從我們成人的思維角度看,可能有點兒離奇,但從孩子的思維特點來說,有它的合理性,最起碼是他動腦的結果。家長可以用這樣的話來鼓勵他,“你再想一想?”在與孩子一起玩中進行指導。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最重要的還應該是始終和孩子一起玩,要求孩子做任何事情,不要依靠下指示和命令來完成,而是和孩子一起做。比如,與其跟孩子說:“去,把你的玩具整理好!”不如拉著孩子的手,說:“該把你的玩具收起來了”,同時跟他一起整理。整理時,動作中摻入一些想象,言語中多一些幽默和玩笑,以類似遊戲的方式進行整個過程,時間可以適當長一點,直到孩子把所有的 玩具都整理好。

5、做孩子的行為表率

在孩子面前,家長自身的行為也十分重要。孩子在八歲以前的學習成果都是通過模仿榜樣而取得的。和他接觸最多的是家長,家長在他面前所展示的一切都是他模仿的榜樣。家長說與做不一致,孩子也會跟你一樣。不要等形成了不良習慣再去糾正。一個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時間,需要無數次的反覆訓練。有些家長忙於事業,很少關心孩子的日常行為。孩子在毫無指導的情況下,自己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等家長髮現,再想糾正就十分困難。因此,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天開始,就要十分注意這個問題。

6、必要時,必須說“不”

在前面提到,對孩子不要輕易說“不”或“不對”,但是,有的時候必須說“ 不”,而且必須讓他明白:你說“不”的那件事是不允許做的。例如,一些可能傷害到孩子自身的事情,可能傷害到別人的事情,結果可能十分危險的事情。即使在說“不”的時候,也不要以對抗的形式出現,儘可能用一些有興趣的東西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在跟孩子說什麼不能做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應該告訴他為什麼不能做。這樣,他在今後就會變成為自覺的行為,就會成為良好的習慣。

7、不要期望值太高

對孩子成長過程的每一步都要求十分嚴格,唯恐哪一點上出現一點兒差錯,影響孩子的前程,而使他們自己的幻想破滅。就是在孩子還很小,應該全面打基礎的階段,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為孩子設計未來的目標,開始著手進行定向專業化培養,逼孩子參加這種班,那種班,也不管是不是適合自己孩子的特點,不管孩子本身是不是喜歡。一旦孩子在哪一步上達不到他們所期望的要求,他們就會起急、生氣,責怪孩子不爭氣,甚至打罵、懲罰孩子。這種家長,應該說,願望是好的,用心也沒有錯。問題是不懂人才成長的規律。人才的成長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後天的培養。在後天培養過程中,最根本一條是應該因材施教,應勢利導,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隨時調整培養方針和方法。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注意發現孩子的興趣、興奮點。興趣是接受知識的第一動力,興奮點是孩子能不能學有成效的決定性因素。有些家長一廂情願地要求孩子學這樣,學那樣,完全按自己的意願來要求孩子,孩子完全沒有了自主性。這將會是事與願違的。在孩子還小,基本上還沒有多少自主意識的時候,這種方法從表面看來也許還行。實際上可能是對一個真正人才的埋沒或摧殘。因為,你的孩子也許有某一方面的特殊天賦,也許可能成為某一方面的特殊人才,你不知道,卻用你的意志去塑造。你的意志不是他的意志,也不是他的潛在的成才優勢,你的意志和理想不一定能實現不說,他的潛能和優勢也隨之而被埋沒了,一個真正有可能的未來人才也就被摧殘了。現在我們還不能對孩子的潛能和天賦做出正確地預測和判斷,不可能事先知道一個孩子的成才方向,因此,這些家長的教育思想所造成的後果往往不易被人們所察覺,也就不認為這種做法有多少不利之處。再加上我們現在的教育制度中存在好多弊端,例如,考核制度,升學制度等,從某種程度上助長了這種思想和做法的發展。

8、不要愛得過分,溺愛

中文中的有些詞彙很形象,很有意思。溺愛,就是說,淹死在過分的“愛”之中。現在有些家長視自己孩子為心肝寶貝,含在嘴裡怕化了;頂在頭上怕晒了;抱在手裡怕摔了 ,真不知道把孩子怎麼好!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開始慣孩子,自己可以少吃少喝,可以吃盡各種苦頭,對孩子的要求,不管合理還是不合理,都儘量予以滿足,有一個說法叫:“虧了誰,也不能虧了孩子。” 的確,孩子是不能虧的,因為他們是我們的希望、我們的未來。但是,我們的希望是什麼?我們是希望他將來成才。而溺愛是達不到這樣的目的的。在孩子還小,還不太懂事的時候,應該說,依著孩子一點,還情有可願。當孩子稍微大了一點,開始有他自己的思想意識了,再這樣做,就會造成許多不良後果。從家長無限制地滿足他的要求中,他會逐漸認為:這一切都是應該的,他需要的東西不需要自己去努力爭取,周圍的人似乎都是為他的需要而存在的。這種心理的養成對他的成長與發展極不利的。在學習過程中必然不求進取,在生活中必然好吃懶做,在社會交往中必然惟我至上,目空一切。這是我們所希望的人嗎? 溺愛,一開始應該說是出於家長對兒女的愛心。孩子的確需要我們的愛,但是這種愛,應該有原則,有尺度。愛的原則是有利於他的成長與發展,而不是阻礙他的成長與發展。愛的尺度是滿足他成長成才中的各種需求,而不是他的所有一切要求。也就是說不要無限度地盲目地愛。這種無限度地盲目地愛,最終結果是淹死在你那好心的“愛”之中。出現這種情況最多的就是隔輩人監護孩子的家庭。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監護孩子,往往容易出現二種特殊的心理:一是對自己兒女的愛的延伸心理。自己的兒女長大成人了,不需要自己再去精心呵護了,就把這種情感轉移到隔輩人身上;二是尋找新的精神寄託心理。自己年歲大了,退休了,沒有別的什麼精神寄託,也就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幾乎都集中到了小孩身上。這二種心理促使老年人對隔輩人的教養上容易產生以感情來代替理性的現象,也就容易造成溺愛的結果。其次就是獨生子女家庭。一個孩子可能有六個大人關心他,呵護他,他可能得到的愛要比普通的多好幾倍。而且這六個人很可能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愛他,愛的原則不同,愛的尺度不同,使幼小的孩子不知道什麼愛是對他有益的,應該接受;什麼愛是對他不利的,不應該接受。在這太多的愛之中,孩子就無所適從了,也就容易造成溺愛的結果。第三種就是“晚年得子”的家庭。這種家庭很晚得到子女,因此對這一孩子必然非常珍惜,對孩子的教養容易失去理性,走上溺愛的道路。還有一種就是“暴發戶”家庭。這種家庭自認為有錢,就給孩子無限的滿足。同時,這種家長一般來說文化修養也不會很高,對子女的教養問題不可能有心去研究。一味地愛孩子,結果也必然是溺愛。當然,不是所有這些型別的家庭都會溺愛孩子。是不是溺愛孩子,主要取決於家長本人的文化修養和對子女教養問題的認識,真正弄明白怎麼樣愛孩子才是正確的。愛一個孩子不難,愛得正確,愛得恰當,愛得有效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9、不要只注意對孩子的表面的關心

有些家長對孩子的養與教,往往只注重孩子是否吃飽穿暖,是否生病不舒服,是否與壞孩子在一起,上學考試得多少分等等,對孩子的興趣、愛好不注意去發現,對孩子的心理、情感、思想的發展不注意去關心、觀察、瞭解。他們往往不懂得這些東西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作為家長,在教養子女過程中所要關心的不僅僅是孩子是否吃飽穿暖,是否生病不舒服。如果僅僅是這些,那就跟養一個寵物沒有什麼區別了。也不僅僅是關心他是否與壞孩子在一起,上學考試得多少分等簡單的問題。與壞孩子在一起的確不好,容易受影響而走上邪路。考試得多少分,固然可以看出他在學習中的成果,但也不是最根本的東西。最根本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心理、情感、思想都在發生變化。所謂一個孩子長大,表面是身高、體重的增加,實質應該是心理的成熟、情感的豐富、思想的發展。這些東西是他成長的決定性標誌。有了成熟健康的心理、情感和思想,即使他與壞孩子在一起也不會變壞。有了健康的心理、情感和思想,他就會懂得,為什麼要上學?怎麼才能上好學?即使一時他的考試分數不是十分理想,那也不等於他沒有學好。現在我們中國小中那種為考試而學,以分數高低來衡量學習好壞的氛圍實在是害人不淺。

10、不要有“護牘”的心理與發展

有些家長愛子心切到了沒有原則是非的地步。孩子在外邊吃了虧,不問是怎麼一回事,就斷定自己的孩子受欺侮了,就要為孩子去爭回一口氣。明明是自己的孩子錯了,也不認為有問題,非要找出為自己孩子解脫的理由或可能性。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理形成了一個極其錯誤的概念:吃虧了,有人會為他打抱不平;錯了,有人會替他兜著。這對孩子的成長、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標籤: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