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國學

國學讀後感(彙編15篇)

國學3.08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學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學讀後感(彙編15篇)

國學讀後感1

從前有—個小和尚,他很想做出一番修為,於是,他找到了一位高僧,並懇求師父收他為弟子。兩年後,小和尚自認學到了很多東西,便不再跟高僧參禪拜佛了,向高僧告辭後就要下山去,高僧明白小和尚的心思,他並沒有阻攔小和尚下山,而是通過一個試驗來告訴小和尚學無止境的道理,小和尚明白了師父的一片苦心,愧疚地請求師父原諒他的愚昧無知。

在聽了這個故事後,我的心像海面的波濤,洶湧澎湃,不能平靜。看了這則故事後,我恍然大悟我不正是現實中的小和尚嗎?有一次,老師正在講解新課,我不耐煩地想,怎麼那麼簡單啊!算了,不聽了,反正我都會了。於是便拿畫紙來畫畫,做做小動作,神遊天外,可是怡然自得啊!但老師講的內容,我一個字也沒聽進去。結果,第二天考試可想而知……直至今天,我才真正明白:學習是沒有盡頭的,奮進不息的!我們應該活到老學到老,要謙虛地向他人請教,不能不屑與老師的教導與他人忠言。

《國學動漫城》不僅讓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還讓我增長了許多國學知識,有些學生,看書看得少,課外知識自然也不豐富了,儼然成了一個活脫脫的書呆子,只會墨守成規的死讀書:死記硬背!但是,有了《國學動漫城》後,只要觀看動畫,課外閱讀知識就會突飛猛進,掌握得也快、也輕鬆得多,學習起來,自然也容易多了!就拿我來說吧!在通往文學殿堂的路上,我常常茫然無措,學習起來眼前好像總是瀰漫著嫋嫋薄煙,忽隱忽現,明明很想去探索那氤氳深處豐富的知識,卻總是找不到正確的方法。可《國學動漫城》卻彷彿是一陣風吹散了那一陣陣煩人的素煙,為我指點迷津。現在那以往在我聽來是煩人的聒聒的讀書聲,也頓時讓我覺得享受,彷彿是高山流水,人間絕弦!《國學動漫城》讓我重拾了學習的信心,燃起了學習熱愛的火焰!

國學讀後感2

《弟子規》也許在我們大家還牙牙學語的時候就接觸過了吧,《弟子規》中的每一個字都蘊藏著極其深刻的道理,是我們如今不得不去把它理解的更透徹。

孔子用簡簡單單的1080個字描繪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著一個人生哲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啊,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整天為我們早出晚歸,不分日夜的奔波著,父母到了家裡一定是累了,我們為父母幹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務活,是應該的。我們應該盡心盡力的去為父母“服務”,因為爸爸媽媽給予我們不求回報的愛,我們這輩子必定還不完! 提起生活中,我想我做的還不夠,每天放學回到家,爸爸勞累了一天,也回到了家,渾身痠痛,疲倦的不得了,而我卻因為作業兒發著牢騷。“來,好閨女,給爸爸按按摩吧!”爸爸疲憊的聲音又在我的耳邊縈繞,“沒時間,沒看見我這正寫作業呢嗎?”我不耐煩的應對著。我錯了,爸爸累還不是為了我,為了這個家?我就算是毫不猶豫的去給爸爸按摩,也不足以爸爸對我的付出啊!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有犯錯誤的時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錯事的時候,總是要被媽媽說一通。當然,我那不爭氣的淚珠,也隨之在眼角流落下來,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裡早已生出了許多不滿於埋怨。可是在讀完《弟子規》後,我知道了媽媽都是為我好,為了我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正如大人們整天總嘮叨的,我們就像一個小樹,不為它修枝剪葉,總也長不成一棵正直的參天大樹。

今後,我一定要管好自己,自己心裡所想,就要用心去做,弟子規所講述的每一個道理,都給我帶來了啟示。“孝、悌、謹、信、愛、仁”就是一個人最應該擁有的,我一定要努力去愛做學習孔聖人對我們的教育與引導!

國學讀後感3

作文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開始留戀在校園裡的每一寸光陰!450字作文文章講的是一個6歲的加拿大男孩。接下來,我們一家人去了袁家寨子做客,講解員給我們講解了那裡人們的生活習慣以及一些風俗。今天,我們幾個小夥伴去買棒冰吃?我要學習張嘎,機智勇敢地應對學習和生活中的種種挑戰和考驗。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叫《感動中國學習雙百人物規劃精彩人生》的書。這本書既是老師佈置給我的暑假任務,也是我心中早已渴望已久的一本關於中國英雄的書。

這本書中將了很多個人民英雄的故事,其中令我最為感動的就是《三輪車上的大愛》與《183個孩子的父親》。

第一個故事《三輪車上的大愛》講的是河北老人白芳禮靠打工、撿破爛、幫別人看自行車......這一類的雜活來賺錢資助學校,到他93歲在20005年9月23日早晨臨終時,他一共捐資助學35萬元。他自己沒有文化,卻資助了300多名貧困學生,而他的私有賬戶上的存款是零。

第二個故事《183個孩子的父親》講的是遼寧省盤錦市的一位父親,他有183個孩子,他叫叢飛,原名張琮。他原本是一名歌手,有一次偶然的機會使他成為了一名義工,他資助了183名貴州、湖南等省的貧困兒童。為了給孩子及時的交上學費,叢飛玩命一樣的瘋狂演出,他常常收到一筆演出費後,馬上就寄給貧困地區的孩子,而自己卻身無分文。20xx年4月20日年僅37歲的叢飛永遠的離開了他愛著和愛她的人們!

讀了這本書我認識了許多偉大的人:魯迅、朱自清......我既看到了他們的人品、人格和精神。從今天開始,我要學習的他們的那種人品、人格與精神。做一個有志氣、有愛心和有志向的人,長大後我要用我的志氣、愛心來報答養育我的父母與祖國!

國學讀後感4

我愛閱讀,每週我都會到紅月亮書城借書、看書。爺爺奶奶和熟悉我的哥哥姐姐都叫我“小書蟲”其實我還真有點小慚愧呢!我對國學經典沒有好好拜讀,無非是覺得古文生澀難懂。媽媽鼓勵我,都成十歲少年了,閱讀的視角要更加開闊,我決定挑戰自己,先從《論語》開始。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創始人。《論語》一書,是記錄孔子的談話及孔子與門人的.問答,是中國文化傳統的根基。《論語》提出“忠恕”和“仁”的學論,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及“克己復禮為仁”,是中華文明的支柱。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的本意是:三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能有我的老師,我要學習人家好的東西,對他人不好的東西,我就要避免,加以改進。

其實,這句古語在今天也很實用。它告訴我們:要有一個謙虛的好學的態度,不要漠視別人的能力,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要尊重比自己能力強的人,要尊敬師長。

由此,我想到了這樣一個現象:何為尊師重教?對於我們學生來說,上課專心聽講,遵守課堂紀律,積極發言,考試不作弊,就是尊重老師的勞動,就是尊重老師;如果在走廊,在校園裡碰見老師,你是會裝作沒看見呢,還是低頭匆匆走過?這樣都是不可取的。給老師一個微笑,一聲“老師您好”的溫馨問候。老師在意的應該不是教師節學生和家長送的多麼昂貴的禮物。一張溫馨的賀卡,一個滿含愛意的小手工。相信,老師會發自內心的喜歡,也會珍重這份師生情誼。

我雖然還小,對於《論語》、《孟子》、《中庸》,《大學》……還有很多不能理解的東西,但是我堅信,我一定會愛上國學,愛上它們!

國學讀後感5

在爸爸媽媽的陪伴下,我看完了《國學小名士》誦讀經典電視大賽,感受很多。十六字口號“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知行合一,學以致用!”高度概括了活動的意義,也讓我對國學有了新的認識。

我也喜歡背誦古詩詞,自己覺得記憶力不錯,也參加過學校舉辦的誦讀經典活動。看了比賽才發現問題,我的背誦大部分是死記,根本算不上理解,更談不上對中華傳統美德的繼承。選手們精彩的表現,特別是對經典內容的領會,深深的啟發了我,我也開始嘗試著去領悟自己背誦的國學經典,不懂的向老師和家長請教,也算是對以前學習不深入的糾正。

聽到選手們背誦了那麼多的經典名句,我簡直驚呆了。我真心佩服他們的勤奮好學,佩服他們的超強記憶力。我也更加懂得,如果沒有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就不可能有誦讀經典的動力源泉,也就不可能有比賽場上那麼好的表現。我終於明白了一個事實:為什麼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燦爛文化能夠源遠流長,發揚光大,正是因為我們世世代代熱愛這個民族,熱愛這個民族的文化,因為我們世世代代都有強烈的愛國情結。

誦讀是形式,傳承是過程,踐行才是最終目的。設計“拾廢紙”的環節,通過這樣簡單的舉動來考查選手們的品德修養,結果證明她是一個品德美好的文明人。我們所有觀眾看到這個細節,內心一定很不平靜,不要忘了那不是“賽場上”的公開對決,而是“生活中”的自覺行為。也許“誦讀國學經典”容易,可是“傳承‘家國’‘親情’美德”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要給優秀的選手們點贊!

選手們比賽前都作了充分的準備,賽場上的發揮更是了得,觀眾稱讚他們:博學多才,學習紮實,臨場沉著,機智靈活……

我心裡想,舉辦這樣的活動,賽場上輸贏是正常的事情,有贏自然也有輸。但是,在人生道路上我們不能輸,我們輸不起。因此,對待國學經典我們更應該做的是“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國學讀後感6

今天,學校給我們發了一本書,書名為《國學經典誦讀》。

書一發下來,我便迫不及等地讀起來,其中有一句話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那就是“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話的意思是時間跟黃金一樣寶貴,但黃金卻買不到時間。讀著讀著,不禁讓我想到了許多中外名人珍惜時間的故事。

先說說英國著名科學家牛頓吧。有一天,牛頓請了幾個朋友到家裡吃飯。他等了許久,還不見朋友到來,於是他就先回實驗室工作了。他這一工作起來就是四、五個小時,等他記起約朋友吃飯之事走出實驗室時,餐桌上的菜已經吃完了。原來他的朋友們等了許久不見牛頓,肚子餓了就先吃了,牛頓看著杯盤狼藉的景象說:“我以為自己還沒吃飯呢,原來已經吃過了,怪不得我覺得肚子還飽飽的呢!”於是又回到了實驗室。他是如此珍惜時間,簡直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再看我國的大文學家魯迅。他一生著作等身。當別人問他為什麼能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時,他說: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和看電影的時間用在寫作上罷了。他對時間的珍惜可以說是吝嗇,因為少去了生活中的休閒和娛樂。

讀著這些名人的故事,我想到了生活中的自己,早晨,鬧鐘一遍又一遍地響起,媽媽一聲聲地催促我起床,而我卻死賴著床不起來,一直捱到七點,才慢吞吞地穿好衣服,扒了幾口飯,睡眼朦朧地去上學。時間在我賴床的時候溜走了。到了學校,老師開始上課,我望著窗外藍藍的天空,歡飛的小鳥,心早已飛到操場上去了,時間又在我望向窗外的時候溜走了。中午,我吃完飯,媽媽叫我午睡一會,我想,中午那麼長時間,可以和同學們打乒乓球。於是,我向學校奔去,時間又在我的笑聲中溜走了。晚上,我玩到了九點,才急忙開啟書包,把作業拿出來寫,寫了幾下又去睡覺,時間又在我的枕頭邊溜走了。

時間,在醫生心中就是生命;時間,在企業家心中是金錢;時間,在科學家心中是發明。我們一定要珍惜時間,做時間的小主人,因為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國學讀後感7

作者:曹伯韓該書系統介紹了中國古代的語言文字、經學、史地、諸子、佛學、理學、詩詞曲賦等學術門類,評述其源流、派別及學術觀點,要點完備,條理清晰,是民國以來影響較為深遠的國學啟蒙教材。《國學常識》讀後感今天把這本書讀完了,正如書名所說,是一些“常識”。遺憾的是,自己活了28年,竟對所謂國學從未有過完整認識。讀完這本初版於1943年的中學生課外讀物,有一種打通經脈的感覺。既然只是常識,看後仍不足以向外人言國學,有如跟著一位講解員參觀了一遍中國文化和學術的博物館,出來後不過只剩一張導覽圖在手。不過,對於社會上各種借國學名謀利的現象,心裡多了一些判別或嘲笑的底氣。

朋友圈經常有人轉發一些號稱“清流”的朗讀、背誦、領讀講解節目和電臺,特地去看去聽了一些,實在是有些噁心。看到書裡講“賦”時,作者有一句評論:“(漢賦)這種文學的產生,是由於天下承平,君主想以文字來裝飾太平,誇耀功德,並消遣閒暇,而用利祿獎勵起來的。”於是會心一笑。

一路走來,不論是某大學,某學院,還是某出版社,某學園,都有太多我不認同的地方和人事,浮誇、功利、欺騙、狡詐、情懷、刻奇、快餐、盲從、附庸風雅……簡單吐槽沒有意思,我不想做憤青,也不能做怨婦。總有一天要舉例細數之,效仿羅蘭巴特《神話學》,揭穿各種意識形態真面目。

不能說太多,怕誤傷。我的基本原則是,不牽扯個人,只說制度或一時風氣。即便我看不慣的個人,也是大環境犧牲品。曾經同學同事大多是朋友圈裡好友,說真話越來越不容易了。我這種直白衝動的性格總是在得罪人,又不服他人訓誡,只能避之遠之。(比如退守豆瓣)我厭惡表演,但自己有時也情不自禁表演作秀,所以也要先自我批判吧。

太平盛世,我們應該感恩戴德。趁現在還有書讀,繼續找尋自己的身份和認同。

國學讀後感8

詩詞就是中國歷史上一顆顆寶貴的珍珠,它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它是我們中國獨有的文化,還是抒發情感、飽含歷史的珍貴文物。

在觀看"國學小名士"電視選拔大賽中,我不禁感嘆選手個個都是精英。

看選手們一個個自信地站在那裡,他們一定做好了賽前的準備,肯定讀了很多古書、詩文。不過,我還是在心裡替他們捏了把汗——他們還不知道會面臨什麼樣的難題呢。而當他們卡殼的時候,我的心就像被手攥住了。當他們思索了一秒鐘後,就說出了一句句詩詞,我緊揪的心才放下來,同時也暗暗的佩服他們的詩詞量之大。

通過觀看"國學小名士"電視大賽,使我對經典詩詞有了新的理解,我發現詩詞中還有好多奧祕等著我們去探索。像"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詩強烈地表現了文天祥愛國的情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則向我們點明瞭要珍惜時間,好好學習的道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足,每個人也有自己的長處,要互相取長補短……每一首古詩都有它自己的意境、韻味,需要我們仔仔細細地品味。我認為,我們中國小生更加應該學會這些詩詞名句、傳統禮儀。國學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接續國學薪火能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國學是中國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蘊。作為中國人應該以此為傲。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中華文化,把中華文化、藝術繼續發揚光大!

最後我衷心地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國學學習的行列中,繼承國學經典,發揚國學經典,讓我們在古詩詞文學的海洋裡遨遊吧!

國學讀後感9

我國文學博大精深,在歷史長河中有許多的名著,可謂是國之瑰寶。而我們學校為了引導我們從國學經典中領悟國學精髓,就安排了我們去讀《大學》這本書。

人類文明發展到了現代,當物質極度豐富的時候,人們更容易喪失了自己的本性,"心被物轉",越來越關注物質的重要性。技術文明愈發達,精神文明愈墮落,有如一把秤的兩頭,要做到比重平衡,非常不易。對於儒家孔孟學說"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的先賢明見,在我們現在的社會環境中,的確有重新認識、深思的必要。

古語說,"知人先知己",就是說人應該認識自我,知道自己是幹什麼的,先做什麼,後做什麼,該前則前,該後則後,前後不能顛倒。安份守己,按層次、級別盡職盡責,不越軌,不越級,不犯上作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於工作、生活當中,就會安定團結,興旺發達。

智中出禮,用禮來約束自己,做到克己復禮,誠於中,形於外。禮中出義(勇),義中生仁。仁、義、禮、智總歸一信(五德)。學以致用,使自己不斷提高,敢於攀登。一生無怨無悔,不半途而費,好好的做下去,做到至忠至孝,天人合一,就是真正的得道成聖。

仁、義、禮、智、信是人之根本,人以德為本。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天下太平,人民真正幸福!!!

《大學》這本書我們知道了對國家要盡忠,對朋友要義氣,對長輩要盡孝,對身邊的人仁慈。還了解了許多古代的名人故事,使我大飽眼福。

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令我終身難忘!

國學讀後感10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裡有幾樣不可缺少的東西-----------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是孔子到孟子以及董仲舒一一完善的。

讀了這一套書以後我真是感慨萬千,它讓我明白了許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它似一個知識庫,點亮了我的心靈。“仁”裡面的《美金的價值》、“義”裡面的《大義橋》、“智”裡面的《無心的鹿》……其中我最喜歡“信”這本書,我能從中體會到“信”讓人受益匪淺,那一句句簡練的語言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例如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言心信,行必果,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古今中外誠信使人們走向禮貌。季布大家必須都熟悉,他只要答應別人的事無論多困難他都想辦法辦到。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大將,曾幾次打敗漢軍。劉邦當皇帝后下令通緝季布,季布只好化裝到山東一朱姓家當傭人,朱家明白他是季布後收留了他,並且幫他向劉邦說情。劉邦之後封季布為中朗。季布有個朋友叫曹丘生,專愛拍馬屁,聽說季布當了官便來巴結。季布見曹丘生來就虎起了臉,罵了他幾句。誰知無論季布態度多嚴厲,曹丘生照舊陪著笑還說:“我聽說楚地有‘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季布聽後很高興就待他為上賓,曹丘生走後到處宣揚,季布的名生就越來越大。這就是一諾千金。

誠信是不分國界的,在美國一個莊園主的家裡有一把新斧子,莊園主的兒子看見了十分喜愛,他想試試斧子快不快,就對準一棵櫻桃樹砍去,只聽“咔嚓”一下樹被砍斷了。男孩一看不好,就把斧子放在原位躲進了小屋,但之後因為‘誠信’還是承認了自我的所作所為。這就是美國總統華盛頓小時候的親身經歷的一件事情。

不管是季布還是華盛頓,在他們身上都有個共同點“信”,我們必須要以誠待人,正如李嘉誠的所說“我們要以誠代人,別人才會以誠相報!”國學,是你使我的知識一天天充實,是你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要大聲對你說:“多謝你”!

國學讀後感11

學習國學可以提高自己的素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麼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國學》讓我學會感恩、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

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裡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脫。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國學讀後感12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義流派。孟子非常重視民心民意,所以才會大膽提出民為貴,社稷其次,君為輕的理念,以彰顯民心的重要性,他在政治上推行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有推崇孔子,攻擊楊朱,墨翟。從這裡也足以看出孟子對於平民百姓的熱愛之心。

孟子繼承了孔子,並提出了憂患的概念,他認為人的生命之所在,事業之興敗,國家之存亡,都與是否具有憂患意識相關聯。憂國憂民之心也便是責任意識與承擔意識的重託。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其意為:君主若把百姓的憂樂當作是自己的憂樂,這樣百姓也會把君主的憂樂當作是自己的憂樂。這也是孟子對於君主寄以希望,可以仁政為國,愛民如子。

《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兩個方面內容,一為孟子與君主討論政治,另為孟子與儒家其他門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為人知道。《孟子》的文筆犀利,富有說服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戰國各諸侯國所走的霸道路線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歡迎,這也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真實寫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萬章·上》中所提出對於詩理解的方法。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評論詩的人,既不能根據詩的個別字眼就斷章取義,曲解詩句,也不能有辭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詩句的真實含義,而因根據作品的全篇立意,來探索作者的所思所想。知人論世也便是評論他人作品的原則。

對於孟子,我們並不能以三言兩語概括全部,因為他的思想,使我們根本無法理解透徹的,他的精神和氣魄,猶如撥開雲霧的萬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時代已經距離我們1723年了,但我們侷限於世的視野和眼識,亦能感受到他散發出的耀眼光芒。

國學讀後感13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悠悠的歲月長河裡,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無數優秀的國學經典。

如《弟子規》、《論語》等。尤其是《論語》,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聯袂宣言:人類要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過頭到2500年前學習孔子的智慧!只要開啟《論語》,我就彷彿看見一位充滿睿智的老者向我走來。他就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個影響了中國兩千年教育文化、社會禮儀、道德體系的偉人——孔子!他的言行涉及面十分廣泛,有孝道,為政,立德,治學等四個方面。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講得到一點也沒錯。我的表妹,她雖然學習成績沒有我好,可是動手本事,社會實踐本事這方面十分棒,是我生活中的好教師。“溫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這句話,我的感悟十分深。我表弟平時常去圖書館看書,每次都是帶了一本本子去做讀書筆記。並且經常拿出來看,反反覆覆這樣,時間久了,他的作文水平提高可謂是突飛猛進。“交友儒雅,友人高尚”。

這是激勵自我向上的一種方法。交的朋友要比自我強,這樣才能令自我奮發向上,成為人上人。我堂妹的朋友讀書讀得十分好,可是因為她交友不慎,她跟那個朋友經常一齊逃學,自然而然的,她的成績就每況愈下,以至於落到了每次考試在及格線左右徘徊。我表妹最終深有體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於時,我表妹也漸漸疏遠這位朋友了。讀《論語》,使我受益匪淺。今後,我要更加細讀,《論語》,細讀中華民族悠悠的千年智慧。國學是國粹;是一個民族的根基;是一種智慧;是一種精神;是一種經驗。我們要學習並把它發揚光大!

國學讀後感14

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很多知識,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讓我記憶猶新這幾天我讀了《我愛國學》這本書,書中的每個章節都令我回味無窮,讓我感觸很深。

本書最令我感動的就是《大愛無言》這一章了。這一章主要講述了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孝心。書中,14歲的馬鵬飛同學因父母離異先後遺棄了他,奶奶成了他唯一的親人,小鵬飛5歲時,奶奶也因病失明,從此馬鵬飛就得撐起這個家。奶奶住院了,小鵬飛24小時都陪著奶奶,每天為奶奶服務,他每天給奶奶做飯、送飯、餵飯,自己卻偷偷地吃醬油拌飯。有時鄰居送個雞來,鵬飛都給奶奶吃了,自己卻從不捨得吃一口。馬鵬飛為了防止奶奶吃錯藥,把藥都分開放,這些藥怎麼吃吃幾回,小鵬飛都很清楚,就是在這樣艱辛的條件下,他一刻也沒有放鬆學習,他的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

再看看我們這些父母心中的寶貝、家中的“小皇帝”們又是怎麼做的呢?當我們還在父母溫暖的懷抱裡的時候,馬鵬飛卻背起了這個家;當我們早上還睡得很甜的時候,馬鵬飛早就起來給奶奶做早飯了;當我們被父母送去上學的時候,馬鵬飛還在家裡急急忙忙地收拾家務並準備自己走著去上學。我們應該好好學習馬鵬飛這種“大孝無言、大愛無聲”的精神。在父母下班回來,哪怕為他們沏杯茶水、捶捶背、端上一盆洗腳水,乾點力所能及的家務,也會給他們一個莫大的驚喜。

讀了《我愛國學》這本書,讓我感覺到:其實,“孝”很簡單,“孝”就在我們身邊。讓我們從點滴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每時每刻做到“孝”吧!

國學讀後感15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總有人說道家無為的思想消極,曾幾何時,我也有此觀點。然而隨著年歲日長,卻迷上了這種“道法自然”之感。雖說“人法地”卻沒有誰可以憑藉自身慾念得到一切美好。

人生在世不過一場虛空大夢,韶華白首不過轉瞬,唯有天道迴圈,周而復返。當初老子羽化,有人僅在他的靈堂乾嚎三聲,卻道出:“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時間不因我們的執念或走或行,我們在成長,身邊的人也在老去,每個人都有終結之刻,傷心固然,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我們且行,且負著逝者的心願走向更遠處,此是無為,卻又為人而生。

生命之火不熄,生命卻依存在自然中。壹其性,養其氣含其德,以通手物之所造。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隙,故物莫之能傷也。

日復一日,我能看見的總是迷霧重重,少時的藍天早已不見,從一千零一個明星黯淡的夜晚醒來,我能感到“道”的低吟。那是一種苦難,道常無名,樸雖小,我卻當它是天地自然。“人定勝天”一語不假,勝了“道”卻也失了美好。人對物質的慾念籠罩在每一寸土地上,我亦有欲,我卻願無為。

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嘗隨人。

我深信著這“人愛我,我必愛之”的自然本性。我妄測這幾年蜀中多震,莫不是皆出於三峽落成,滅種絕族,水屯地陷?

學習中,我也始信“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今時許還是無所為,然“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盡吾力,行是無為而目的在全有,無為而無不為,或許漫漫人生路,我的“道”也可有成。

論道,我淺悟無為。

追尋“道法自然”,“無為”是途徑,其表現從積極有為的逆向入手,遵循柔弱順從,處後謙下的“因循”原則,即是“弱者道之用”。但這決非真正的退卻,而是以屈求伸,以柔克剛。我欲無求,爾後則可“死生驚懼不入手其胸”,如此,終有一天,無論攀頂,抑或墜落,我終將“清靜無為”,與未來美好一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