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5篇)

觀後感2.31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包法利夫人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5篇)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

在閱讀《包法利夫人》的時候,我感觸最深刻的就是有幾處場景的描寫,福樓拜的文字安排和描述給了我很具體、生動的畫面感。讓我在閱讀小說的時候感覺像在看一部電影一樣。首先一個是在展覽會上,主席先生正在為優秀農耕者頒發獎狀的時候,羅多夫卻一心一意的用著花言巧語勾引艾瑪和他在一起。其中有一段,福樓拜一行隔一行寫主席的頒獎詞和羅多夫的情話,兩個截然不同的話語被巧妙的安排在一起,迴環往復的時候。我感受到了在巨大的張力和對比下形成的一種強烈的藝術效果。比如:

“多少回我想走開,但我還是跟著你,一直和你待在一起”

“肥料獎”

“就想我今天晚上,明天,以後,一輩子都要和你待在一起一樣!”

“獎給阿格伊的卡龍先生金質獎章一枚”?

這樣的語言風格有一點幽默,但是幽默中我又讀到了一絲嘲諷,不僅僅是對羅多夫所講的那些完全不經心只是為了誘騙艾瑪和他在一起的情話的嘲諷,更是對艾瑪竟然會如此輕易地就聽信了羅多夫誘人的情話的嘲諷。其實,還有一絲對這個展覽會上,主席先生們一系列冠冕堂皇的在臺上“回顧社會的`萌芽時期,描寫洪荒時代”歌功頌德的嘲諷。因為臺下的人要不就是像羅多夫那樣根本不經心的在做其他事情,要不就是像那位獲獎的老婦人卡特琳那樣根本不懂得“該往前走,還是該往後逃,既不明白大夥兒為什麼推她也不明白評判委員為什麼對她笑”的耕種者。這樣的展覽和頒獎不過是領導者們一次自導自演的表演罷了。第二個讓我很有感觸的是包法利夫人第二次和萊昂在劇場相遇後,萊昂再次追求起艾瑪來。萊昂邀艾瑪在教堂見面時,被囉嗦的介紹教堂的門衛所擾,所以萊昂叫了一輛馬車,在馬車上最終打動了艾瑪。使艾瑪成為了他的情婦。在沒有上馬車之前,艾瑪是不太願意和萊昂在一起的,甚至寫好了回絕他的信。福樓拜寫那輛馬車“走下了大橋街,走過藝術廣場、拿破崙碼頭、新橋?”又寫到“”往前走”車子裡面的聲音說”、“不要停,一直走”、“怎麼不走呀!”

整整一頁描寫都在寫馬車經過的地方和車子裡偶爾傳出的不要馬車停車的聲音。卻隻字不提萊昂在馬車裡如何說服艾瑪成為他的情人,但是卻讓我感受到了萊昂的情話一定是露骨而且綿長的。最後,以“一隻手從黃布窗簾下伸了出來,把一封撕碎的信扔掉”作為結束,暗示了艾瑪和萊昂最終成為情人。福樓拜留下的這片想象空間給我很生動的一個電影場景的畫面感。讓我的期待心理即得到了一部分的滿足,萊昂終究是對艾瑪展開了熱烈的追求,但一方面又沒有完全契合我的期待,沒有大段的情話而是一輛馬車不斷飛馳的畫面。然而在這樣的留有無限想象的描述中,我有感受到了文學特有的表現能力。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2

本月重讀福樓拜的名作《包法利夫人》,十多年前讀的是李健吾先生的譯本,這次選了上海譯文周克希的譯本。與李健吾的版本相比,周克希的語言翻譯更具有中國味兒,讀起來順暢很多,但意境方面還是李健吾的譯本更勝一籌。

福樓拜的語言很簡練,這一點從李健吾的譯本中更能體會到。他寫的句子乾淨利落,多用短句,一點也不拖沓。寥寥幾筆就把人物形象和周遭環境刻畫得生動深刻。而我認為,這種簡練的語言恰好跟他在本書中塑造的女主人公愛瑪的性格特點形成鮮明的對比。愛瑪出身小農家庭,母親早逝,父親很疼愛她。她在宗教學校讀過幾年書,生性愛好浪漫,追求轟轟烈烈的愛情。在嫁給為人拘謹、木訥的包法利後,面對味如嚼蠟的婚姻和不解風情的.丈夫,她原本對愛情的美好幻想被粉碎,而對幸福的渴求卻更加強烈。她如飢似渴地讀著那些才子佳人的小說,想象自己有朝一日也能遇到風度翩翩、愛她如命的男子。她不斷縱容自己的情慾,以天真而愚蠢的獻身換取卑微的愛情。在福樓拜筆下,愛瑪從兩次婚外情中獲得的片刻歡愉和幸福總是短暫而不安的,讓讀者無法對她產生單一的情感。

如果說包法利夫人(愛瑪)的自私、虛榮、愚蠢、庸俗、勢利,會讓人對這樣一個女人懷有極大的厭惡,那她面對愛情時的天真,面對慾望時的軟弱,和麵對厄運時的無力又讓人不由得對她有一種悲哀的惋惜與同情。福樓拜塑造這個人物的成功之處也在於他把包法利夫人身上那種矛盾和對抗刻畫得入木三分,讓讀者看到的是一個集單純與複雜、可恨與可悲於一身的有血有肉的女性角色。

有人在讀完《包法利夫人》後說,愛瑪的悲劇完全是由於她慾望太多。但我卻認為她的悲劇恰恰是因為她的慾望太單一。書中寫道“她愛海只愛海的驚濤駭浪,愛青草僅愛青草遍生於廢墟之間。她必須從事務得到某種好處。凡是無助於她感情發洩的,她皆看成無用之物,棄置不顧。正因為天性多感,遠在藝術愛好之上。讀後感·她尋找的是情緒,並非風景。”她把這單一的慾望(情緒)寄託在男人身上,渴望他們能帶給她浪漫的愛戀和肉體的愉悅,卻不曾想到,自己的熱情無法淹沒那兩個男人(羅多爾夫、萊昂)的理智。令人頭暈目眩的強烈之愛過後,男人們的理性佔了上風。他們知道如何滿足自己其他的慾望,甚至不惜甩掉包法利夫人來成全自己生活的其餘部分。而包法利夫人卻始終陷在對幸福的虛空幻想中,從狂喜跌至失望。

包法利夫人的結局無疑是悲慘的。這樣的悲慘不但將她和她的丈夫包法利先生拖進了墳墓,也讓她的女兒承受了原本不該承受的一切。全書的結尾寫著:“家產全部變賣抵債了,最後還剩十二法郎七十五生丁,這筆錢給包法利小姐作了去祖母家的路費。可老太太當年就去世了;魯奧老爹癱瘓在床,一位姨媽收養了她。後來這位姨媽經濟拮据,迫於生計就把她送進了一家棉紡廠。”我們不知道後來這位包法利小姐的命運如何,是不是會“遺傳”她母親的敏感多情?但棉紡廠童工的日子想必不會給她太多的情緒和幻想吧。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3

《包法利夫人》是一部譏諷性的小說,反映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別。

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的代表作。他--現實主義作家以簡潔而細膩的文筆,通過一個富有激情的婦女艾瑪的經歷,再現了19世紀法國的社會生活。《包法利夫人》的形成使它成為近代小說的一個新的轉折。從《包法利夫人》出世以來,小說家知道即使是小說,也要仔細推敲。但是,《包法利夫人》也為作者帶來了一些影響。許多人議論紛紛,批評福樓拜這部書“破壞社會道德和宗教”,他還被法院傳了去:原來是有人告他“有傷風化”。這時許多讀者紛紛向福樓拜表示同情和支援,甚至連一向反對他的浪漫主義作家也為他辯護。由此可見《包法利夫人》的影響。

書中的女主人公艾瑪出生在外省的一個還算富裕的農家 .她從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間,艾瑪迷上了看小說,其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著迷了.小說中的情節使她對愛情充滿了童話般的幻想,以為結婚就可以實現她的願望.在機緣巧合下,艾瑪嫁給了醫生夏爾.可是在婚後才發現一切遠沒有想象中的美好.在蜜月裡,她體驗不到快樂,在此後的'相處中,她發現自己的丈夫是個膽小懦弱,遲鈍無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馬王子在哪兒? 生活在她看來變得不再絢麗多姿,只不過是日復一日的活著罷了.自從艾瑪參加了安德威烈侯爵的那場舞會後,她的心也一樣,一經富貴薰染,便不肯褪色。

她渴望刺激的愛情,萊昂、羅多夫給予了她,但只不過“逢場作戲”罷了。一個個拋棄了她。

最終她積債如山 陷入身敗名裂的絕境.艾瑪求助於她的情夫,但他們在這時卻像個縮頭烏龜似的避之不及,沒有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在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時候,世間醜態在艾瑪眼前展露無遺.她走投無路了,最後選擇了死亡……

艾瑪,也就是包法利夫人,她,是一個悲劇人物.她追求浪漫的愛情,奢華的生活,卻不知她所處的環境給不了她想要的.當愛情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時,就註定了它的悲劇結果,無論過程如何使人沉淪,結局都只有一個.是誰使她走向了絕路 。是人們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無門,最終導致了艾瑪的悲劇,或許可以說是當時的社會逼得她服毒自殺的。

《包法利夫人》反映出當代社會現實與理想總會有差別,當現實於理想中的情況不同時,我們不應該把這一切歸結為命運的安排。在繁華和虛榮裡,也許你會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擁有的,珍惜自己獲得的,不要總陷入沒有結果的幻想中,來虛度光陰。命運是虛無的,愛情也是虛無的,人們總是茫然的,對一些不屬於自己的,總是去狂熱的追求,而不知那些與自己的現實的距離。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4

嘗試了幾次,終於把這本書讀完了。不要相信需要堅持的不是真愛,有些時候你得逼自己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完全靠興趣。你每天下班刷抖音,看短視訊,可以一直刷到睡覺,難道這是你的興趣。

為什麼讀不下去,我讀完後,找了找原因。譯本很平淡,讀起來費勁不流暢,人物也是一會兒叫醫生,一會兒叫名字。反正我看這本書,完全沒有感受出書評人說的那麼偉大,不知道是不是翻譯的原因。

唯一感到欣慰的是,故事裡面的場景現在還在發生著。就跟高曉鬆說金瓶梅一樣,人還是那些人,什麼都沒有變,唯一變的只有時間。或許這才是一部作品最偉大的地方,無論放在那個年代,你都能感受到它的生命力,彷彿就說著身邊的事情。看看現在的,各種借貸平臺靠世界第八大奇蹟,複利來賺錢。無需抵押,輕鬆貸款。不知道多少人妻離子散,命喪黃泉。看看現在的出軌,娛樂圈尤甚。吃瓜群眾熱議的就是這些話題,明星出軌曝光,頭條几天不散。

積極的事情也有,包法利深深地愛著包法利夫人,哪怕她出軌,都百依百順。愛情從來都有,只是看是一個人的事情,還是二個人,或者三個?

讀完感嘆,壞人總是在當道,好人總是被欺負。藥劑師,典型的小人,欺上瞞下,兩面三刀。最後得到騎士勳章。包法利,被帶綠帽,被搞破產,依然選擇原諒她。

或許再過百年,還是會發生這樣的事和這樣的人,人性的進化是漫長的,可能永遠也進化不了。如果你也讀不下去,我建議你還是努力的讀一讀這本書,或許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收穫。

《包法利夫人》是一部長篇小說,故事中主人公的經歷讓我知道了人心的美醜,人性的善惡。

這本書主要寫的是包法利夫人善良美麗而又溫和的人。她一開始就是一個撐傘的小姑娘,後來她認識到了一位也很溫和的.查爾斯。她們慢慢地從相見,到相識,到相愛,於是就生活到了一起。也不知道為什麼後來她哭了,包法利的老公也不知道為什麼,他抱著包法利夫人一邊抱著她一邊安慰著她,後來她不哭了,後來他們去了一個地方去散步,太熱了,他們就撐傘去了,那個男人太好了好像不想讓包法利夫人受一點點的傷害。故事的結局非常悲慘,包法利夫人對生活感到絕望,對愛情死心。最後迫不得選擇了自殺。包法利夫人死後查爾斯也猝死了,他們的小女兒伯特被送往cottm—mill謀生。包法利夫人在鎮上算是一個亮點人物,自然就會引來許多求愛者。其中一個求愛者叫文書比包法利夫人小很多,文書很喜歡包法利夫人,他最後去了里昂進修,但是他對她的愛慕之心沒有變,恰恰給另外一個求愛者一個機會他是一個不懷好心的人他只是想玩玩包法利夫人,上來他的‘魚鉤’。

他的不懷好心被包法利夫人知道了,就和他分手了。故事中主人公的經歷讓我知道了人心的美醜,人性的善惡。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5

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的代表作。他現實主義作家以簡潔而細膩的文筆,透過一個富有激情的婦女艾瑪的經歷,再現了19世紀法國的社會生活。《包法利夫人》的構成使它成為近代小說的一個新的轉折。從《包法利夫人》出世以來,小說家知道即使是小說,也要仔細推敲。但是,《包法利夫人》也為作者帶來了一些影響。許多人議論紛紛,批評福樓拜這部書“破壞社會道德和宗教”,他還被法院傳了去:原來是有人告他“有傷風化”。這時許多讀者紛紛向福樓拜表示同情和支援,甚至連一向反對他的浪漫主義作家也為他辯護。由此可見《包法利夫人》的影響。

書中的女主人公艾瑪出生在外省的一個還算富裕的農家。她從小在修道院理解教育。在那期間,艾瑪迷上了看小說,其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著迷了。小說中的情節使她對感情充滿了童話般的幻想,以為結婚就能夠實現她的願望。在機緣巧合下,艾瑪嫁給了醫生夏爾。但是在婚後才發現一切遠沒有想象中的完美。在蜜月裡,她體驗不到快樂,在此後的相處中,她發現自己的丈夫是個膽小懦弱,遲鈍無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馬王子在哪兒?生活在她看來變得不再絢麗多姿,只但是是日復一日的活著罷了。自從艾瑪參加了安德威烈侯爵的那場舞會後,她的心也一樣,一經富貴薰染,便不肯褪色。

她渴望刺激的感情,萊昂、羅多夫給予了她,但只但是“逢場作戲”罷了。一個個拋棄了她。

最終她積債如山陷入身敗名裂的絕境。艾瑪求助於她的情夫,但他們在這時卻像個縮頭烏龜似的避之不及,沒有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在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時候,世間醜態在艾瑪眼前展露無遺。她走投無路了,最後選取了死亡……

艾瑪,也就是包法利夫人,她,是一個杯具人物。她追求浪漫的感情,奢華的生活,卻不知她所處的環境給不了她想要的。當感情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時,就註定了它的杯具結果,無論過程如何使人沉淪,結局都只有一個。是誰使她走向了絕路。是人們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無門,最終導致了艾瑪的杯具,或許能夠說是當時的社會逼得她服毒自殺的。

《包法利夫人》反映出當代社會現實與理想總會有差別,當現實於理想中的狀況不一樣時,我們不就應把這一切歸結為命運的.安排。在繁華和虛榮裡,也許你會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擁有的,珍惜自己獲得的,不好總陷入沒有結果的幻想中,來虛度光陰。命運是虛無的,感情也是虛無的,人們總是茫然的,對一些不屬於自己的,總是去狂熱的追求,而不知那些與自己的現實的距離。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6

週末時分,陽光慵懶,午睡醒來,決定把昨天開始聽的《包法利夫人》看完(這種狀態似乎與文青的狀態暗合)。請不要笑我的淺陋,熟悉主要人物與情節,聊天的時候滔滔不絕,可就是沒看過原著的書評家我敢說並不在少數。當我讀完合上書本時,只覺胸悶氣短、後脊背發涼,陷入一種恐懼之中,我甚至懷疑自己會不會成為包法利夫人。這種感受和只去讀一讀書評讀一讀文學史得來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思之再三發現包法利夫人其實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文藝女青年。

包法利夫人十三歲時進修道院接受教育,天生似乎就有一種與眾不同的個性,“她愛教堂是為了教堂的鮮花,愛音樂是為了浪漫的歌詞,愛文學是為了文學熱情的刺激,這種精神和宗教信仰的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她天生有一種浪漫主義傾向。她愛聽那些反映天長地久、此恨綿綿的悲嘆哀鳴,她渴盼著可望不可即的愛情,也是這種個性決定了她後面的人生選擇。

以愛好音樂和閱讀來標榜,在現在來說都是一種很好的裝飾品。包法利夫人會彈鋼琴,在小鎮上她顯得是才華出眾,愛讀小說,這讓她更幻想著熱烈浪漫的愛情。鄉村富人羅多夫偶遇包法利夫人後便被她的氣質迷住了,心中便想著如何把她搞到手,因為他對他的前一個情婦已經厭倦了。他只花了點甜言蜜語便把鬱鬱寡歡的包法利夫人俘獲在手。一個逢場作戲,一個深陷其中。包法利夫人夢想著兩個人的遠方呢時卻被羅多夫拋棄,她大病了一場,幾近喪命。後來她與萊昂的“浪漫愛情”也是以同樣的結局收場。兩次“愛情”賠盡了包法利夫人所有的財產,最後家庭也宣告破產。福樓拜不慌不忙地描寫她四處告貸,包括去拋棄她的羅多夫那裡,然而除了受盡侮辱外一無所獲,她服毒自殺了。

婆婆對兒媳的`鬱鬱寡歡深知其根由,“讓她做點實際的事吧,不要一天到晚就看那些不好的小說,想入非非!”老人家的眼睛雪亮,可無法執行。包法利夫人總認為眼前是苟且,那想象中的“愛情”才是她的“詩和遠方”。

愛情不是生活的唯一目標。包法利夫人把幻想中的愛情當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不事產業,最終家業被騙,真正愛她的丈夫鬱鬱而終。

文學名著中不乏這樣的例子,安娜覺得自己的丈夫沉悶乏味,投向沃倫斯基的懷抱。他們不顧一切私奔,過上了只有兩個人的詩一般的隱居生活。然而愛情不可能是沃倫斯基的全部,他需要社會的價值,如此安娜又將變成以前的安娜,她的愛情夢幻破滅後,葬身於鐵軌。世上哪有絕情谷呢?《神鵰俠侶》中絕情谷女主人裘千尺始終擺不脫愛恨情仇。張愛玲若不是因為胡蘭成又怎麼會孤獨終老呢?可惜的是,她們都是所託非人,“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隨。”在沒有找到那個對的人之前又何來愛情。痴情的人把心中幻想當成了現實,卻又看不到瑣碎現實中的美好。

最愛《荊棘鳥》中的梅吉,她一生苦戀神甫拉爾夫,不能追逐遠方,便將根深深扎進自己的莊園裡,而不是自怨自憐,憂傷終老。此時只想奉勸那些愛幻想的文青,或許狗血的不是現實,而是遠方。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7

這是一個關於慾望的故事。慾望總是能在清晨那一縷陽光的沐浴下消散,又在看到高樓大廈,寶馬賓士,香奈兒卡地亞時重新燃起。

愛瑪,農民的女兒,一場上流社會的物質洗禮與精神感化瞬間點燃了她心中那顆慾望火種,面對安於現狀,享受庸常,醫術平平的丈夫,在先後經過萊昂與羅多爾夫的撩撥後,她心中的慾火熊熊燃燒,但她絲毫沒感覺到灼熱感,不斷往火堆里加柴澆油,無法控制的情慾,物慾,私慾讓她高潮迭起,難以自拔,直到自己在欠下8000法郎無法償還,尋求兩位情人救助無果的情況下,她,愛瑪.包法利夫人服下砒霜,鬱結而死。

我對愛瑪之死沒有產生過多的憐憫與同情,她完完全全就是一個不作死就不會死的人。相反,我很同情她的丈夫,那個老實巴交,哪怕醫術不精但對工作兢兢業業,哪怕得罪自己母親也不願意讓妻子受委屈的夏爾.包法利先生。在愛瑪高超的談吐技巧與毫無破綻的約會安排下,他完全不知曉愛瑪先後與兩位情人交往的事實,甚至在愛瑪死後,出於對亡妻的尊重,他始終不願開啟那個藏滿愛瑪情人書信與定情信物的檀木書桌暗櫃,直到有一天他轉動鑰匙,開啟暗櫃,頂開鎖簧,拿出萊昂的書信,面對羅爾多夫的靚照,他終於按耐不住自己的感情,他對她的一廂情願,他對她的萬般寵幸,在那一刻化成烏有與泡沫,他聲嘶力竭無可奈何,他萎靡不振無力迴天。他死在愛瑪與情人約會的那條長凳上,這是多麼大的諷刺。也許唯有真愛過,才懂得這種絲絲入扣,痛徹心扉的悲愴之情。

回看小說的第一章,描寫的是“我們”的同學夏爾.包法利小朋友在學校的一系列場景。他是個不善言辭,唯唯諾諾,謹小慎微,缺乏主見的男生,就此,福樓拜從一開始就奠定了男主角悲情的基調,性格果真決定著命運。

在傳統的紙張與口頭上流傳著一條冰冷冷的勸誡:心比天高,命比紙薄。讓人們打消一切妄念,甘於平庸,安於現狀。可是,路對面,河對岸,山那頭,有著詩和遠方,有人飛了過去,但也沒有摔的粉身碎骨或是死無葬身之地。

然而,能飛過去的`少數,我們無法知曉,也未能看見,在少數人的羽翼下,埋在地下的那一片片白骨,我們永遠屬於大多數人中的一小部分,過著庸常的生活,並在庸常的生活中老老實實的活著。

我手上的這本《包法利夫人》為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由周克希先生翻譯。據我所知,市面上有四種譯本,除了上面提到的周克希先生譯本,還有李健吾、許淵衝及羅國林三位先生的譯本,後三位的譯本我沒有看過,沒有發言權,我就周先生的譯本發表一下個人感受。

從整體上看,語言順暢度、可讀性尚可,文藝腔十足,註釋極其詳細,明瞭。從文章的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作者福樓拜精準的措辭、詳實的描摹以及生動的人物、景色刻畫,有色彩有韻律。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8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鄉村醫生的夫人紅杏出牆,最終債臺高築,在社會的壓迫和良心的譴責下飲毒自盡。這則新聞是如此的中規中矩,老套陳舊,福樓拜卻敏銳地捕捉到了那空洞的虛情假意。“每個微笑都掩飾著一個無聊的哈欠,每分歡樂都包藏著一句詛咒,每種樂趣都遮蓋著一種厭惡”,在人性冷漠的十九世紀,他毅然提起筆,一氣呵成,冷靜得近乎於殘酷地將這個故事娓娓道來——這就是《包法利夫人》的一生。

她是一個端莊優雅的鄉下女孩,宗教的薰陶給予了她獨一無二的魅力和浪漫。“她夢想過小竹房子的生活,尤其是有位好心的小哥哥,情意纏綿,爬上比鐘樓還要高的大樹去摘紅果子,或者赤著腳在沙灘上跑,給你抱來一個鳥巢”,她又“衷心尊敬那些出名或者不幸的婦女”,沉浸在羅曼蒂克的緬想中。

當這個花季少女遇上了鄉村醫生包法利時,對愛情的渴望促使著她很快就結了婚。然而平庸的生活卻讓不安分的愛瑪大失所望,她悔恨,因為自己的婚姻像鐵索一樣牢牢的束縛住了自己,她渴望能過上上流社會的生活,這種慾望在那個時代看來是多麼的蒼白無力而又令人覺得好笑,就像是一個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莊稼漢突然成了出入各種晚宴的侯爵,這就是天方夜譚!

愛瑪的'悲劇就是從這裡萌芽,而那紙醉迷津的生活像瘋狂的荊棘,在她的腦海裡不可遏制地蔓延,緊緊勒住了她的心,把她的生活勒出道道血痕,劃得支離破碎,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她開始試圖轉變丈夫,包法利先生,卻怒不可遏地發現她先生是那樣的迂腐和頑固,他“談吐象人行道一樣平板,見解庸俗,如同來往行人一般衣著尋常,激不起情緒,也激不起笑或者夢想”,不會游泳、不會比劍,不會放槍,這與她心目中的生活似乎背道而馳。

她開始與貴族羅道夫幽會,而這才是她戲劇般生涯的開始。

沒錯,她的生活在我們眼中看來是個不折不扣的悲劇,她的一生從未得到過真正的幸福,在一次次的唾棄中艱難地爬起,在冷眼鄙視中搖擺不定的她有過夢想,有過虛榮,有過青春美貌,有過多愁善感,而這一切留給她的卻是絕望的深淵。她在生命中的綻放是那樣短暫,生如夏花的絢爛在片刻駐足過後便將她無情地拋給了貪婪和慾望。

而這一生,她得到了什麼呢?

不帶絲毫溫情和憐憫的文字間是對人性的抨擊,那上了鏽的鐵籠子鎖住了一個少女最真誠的念想和最單純的靈魂。她的墮落必有她的過錯,可誰又能說這不是社會使然呢?這個一生都帶著枷鎖在落滿灰塵的角落裡起舞的女孩是那樣渴望幸福,在一味追求金錢和地位的社會裡,誰又能說這個一直追隨自己不曾丟失的夢想的她不讓人肅然起敬呢?

從另一角度去審視,這個不幸的女孩在讓人唏噓之餘,在讓人為其深思之時,她不曾停下的腳步也走進了我們心靈的最深處,那火一般的熱情和直率坦誠的話語是最初的她,也是最終的她——這算是她生命中最後一點溫度吧……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9

一個是伸張正義的瘋癲騎士,一個是耽於幻想的失足女子。在愛瑪身上,我看到了堂吉訶德的影子。雖然二者都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但前者更加徹底,後者多半是滿足虛榮心而已,藉此向庸常的生活挑釁,向所謂的命運不公平性報仇。關於對愛瑪人物形象的分析,我想任何人都超越不了一個人,那就是作者福樓拜。他筆下的愛瑪“天性多感,遠在藝術愛好紙上,她尋找的是情緒,並非風景”,因此她並不滿足於生活的平靜,她的幻想永遠是不切實際的浪漫,或者更確切地說,以她所處的現實看來,她幻想的生活是屬於別人的,而不是她自己的。尤其是渥畢薩爾之行是她差不多陷入白日夢的神經質狀態,她能在“想象之中,跟著他們上坡下嶺,穿越村莊”,甚至“買了一張巴黎地圖,用手指指點點,遊覽紙上的京城”。而書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愛瑪一直期待意外的發生和賴昂出走後她的狀態幾處,讀起來讓我感覺像是錢鍾書先生的筆風。總之,愛瑪的形象在我理解的範圍內,是沒有超越作者所描述的。她的悲劇正如作者書中所透露的,是社會,是個人(除了不切實際的幻想之外,她自己還深深地受著“夫貴妻榮”的思想的鉗制),悲觀一點說,是命運造成的。

同樣,包法利夫人不僅僅只是愛瑪一個人,正如查理的母親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包法利夫人。她遭受著丈夫、兒子的.雙重背叛(兒子的背叛表現為愛妻子勝過愛母親)。杜比克寡婦也是一位遭受背叛的人,查理對她無愛,這一切都是現實造成的。可憐的朱斯丹,只是愛瑪命運中另一悲劇人物。

查理在書中,可以看作是另一個愛瑪,他同樣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以為愛瑪快樂,他製造著“自己能使愛瑪幸福的假象“,如讓她與羅道耳弗騎馬郊遊、驚喜地安排她去魯昂彈琴(實則是去和賴昂談情)等。他一心為愛瑪的幸福奔波,卻從未發現他們的世界幾乎沒有交集。書中有一處描寫同床異夢的章節,讀起來讓人心酸,感慨查理這般深沉的愛給錯了物件。讀者們會多少人為結局處的他太過懦弱,不僅原諒情敵,還把一切歸咎於命運,不過在我看來,這是最自然的解釋,那時的他已經不能為力了,命運是最大的敵人。愛瑪死後,查理唯一的浪漫就是給愛瑪設計了一個符合愛瑪憧憬的棺木,讀到此,不禁想著,可能他一直在努力地消除兩者間的隔膜,只是沒有成效。

最後,小說結局了,但故事似乎還沒結束,壞人(書中相對於偏向“惡勢力”一方的人物,如勒樂、郝麥)“勝利”了,而白爾特延續著愛瑪和查理的悲劇,未來不見光明。一切照舊繼續演繹著人生的不公平命運,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依然在繼續。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0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鄉村醫生的夫人紅杏出牆,最終債臺高築,在社會的壓迫和良心的譴責下飲毒自盡。這則新聞是如此的中規中矩,老套陳舊,福樓拜卻敏銳地捕捉到了那空洞的虛情假意。

“每個微笑都掩飾著一個無聊的哈欠,每分歡樂都包藏著一句詛咒,每種樂趣都遮蓋著一種厭惡”,在人性冷漠的十九世紀,他毅然提起筆,一氣呵成,冷靜得近乎於殘酷地將這個故事娓娓道來。這就是《包法利夫人》的一生。

她是一個端莊優雅的鄉下女孩,宗教的薰陶給予了她獨一無二的魅力和浪漫。“她夢想過小竹房子的生活,尤其是有位好心的小哥哥,情意纏綿,爬上比鐘樓還要高的大樹去摘紅果子,或者赤著腳在沙灘上跑,給你抱來一個鳥巢”,她又“衷心尊敬那些出名或者不幸的婦女”,沉浸在羅曼蒂克的緬想中。當這個花季少女遇上了鄉村醫生包法利時,對愛情的渴望促使著她很快就結了婚。然而平庸的生活卻讓不安分的愛瑪大失所望,她悔恨,因為自己的'婚姻像鐵索一樣牢牢的束縛住了自己,她渴望能過上上流社會的生活,這種慾望在那個時代看來是多麼的蒼白無力而又令人覺得好笑,就像是一個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莊稼漢突然成了出入各種晚宴的侯爵,這就是天方夜譚!愛瑪的悲劇就是從這裡萌芽,而那紙醉迷津的生活像瘋狂的荊棘,在她的腦海裡不可遏制地蔓延,緊緊勒住了她的心,把她的生活勒出道道血痕,劃得支離破碎,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她開始試圖轉變丈夫,包法利先生,卻怒不可遏地發現她先生是那樣的迂腐和頑固,他“談吐象人行道一樣平板,見解庸俗,如同來往行人一般衣著尋常,激不起情緒,也激不起笑或者夢想”,不會游泳、不會比劍,不會放槍,這與她心目中的生活似乎背道而馳。她開始與貴族羅道夫幽會,而這才是她戲劇般生涯的開始。沒錯,她的生活在我們眼中看來是個不折不扣的悲劇,她的一生從未得到過真正的幸福,在一次次的唾棄中艱難地爬起,在冷眼鄙視中搖擺不定的她有過夢想,有過虛榮,有過青春美貌,有過多愁善感,而這一切留給她的卻是絕望的深淵。她在生命中的綻放是那樣短暫,生如夏花的絢爛在片刻駐足過後便將她無情地拋給了貪婪和慾望。而這一生,她得到了什麼呢?不帶絲毫溫情和憐憫的文字間是對人性的抨擊,那上了鏽的鐵籠子鎖住了一個少女最真誠的念想和最單純的靈魂。她的墮落必有她的過錯,可誰又能說這不是社會使然呢?這個一生都帶著枷鎖在落滿灰塵的角落裡起舞的女孩是那樣渴望幸福,在一味追求金錢和地位的社會裡,誰又能說這個一直追隨自己不曾丟失的夢想的她不讓人肅然起敬呢?從另一角度去審視,這個不幸的女孩在讓人唏噓之餘,在讓人為其深思之時,她不曾停下的腳步也走進了我們心靈的最深處,那火一般的熱情和直率坦誠的話語是最初的她,也是最終的她。這算是她生命中最後一點溫度吧。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1

《包法利夫人》是繼《人間喜劇》、《紅與黑》的法國又一部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傑作。

有人說:如果有中國小說能與《包法利夫人》相媲美,那隻能是《紅樓夢》。由此可見對《包法利夫人》的評價之高。

在網上看到福樓拜在寫《包法利夫人》時發生的兩個小故事。

有一天早上,一個客人去拜訪福樓拜。福樓拜用過早飯就上樓去工作,一直寫到中午。吃午飯時,客人問他寫了多少,福樓拜說,我寫了一個逗號。吃過午飯,福樓拜又埋頭工作了一下午。到晚飯時,客人又問下午寫了多少,福樓拜說,我把早上那個逗號抹掉了。

第二個故事還是講一個朋友去拜訪他,看見他坐在門口痛哭流涕,哭到都哭不出來了,還在哭。朋友問他出了什麼事。他說,包法利夫人死了。朋友弄清了包法利夫人是誰後,笑著說,你可以不讓她死啊。福樓拜說,不,她非死不可,她已經無法再活下去了。她不得不死了。說完了,又接著哭去了。

小說的主人公包法利夫人,名叫愛瑪,生在農場主家庭,受過修道院的教育,嚮往上流社會奢侈的生活。但她卻嫁給了平庸懦弱的包法利醫生,她逐漸對包法利不滿、失望。她不切實際,盲目追求上流社會的奢侈生活,為追求刺激和快感,她先後與羅多爾夫、萊昂交往,為此欠下鉅額的債務,抵押所有資產也無法完全還清債務,最後服毒自盡。

毫無疑問,包法利夫婦是悲劇的。包法利夫人出軌,揹著丈夫和情人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導致債臺高築,最終釀成悲劇。包法利從小懦弱,對包法利夫人更是小心翼翼的寵愛,對愛人的出軌毫不知情,面對愛人死亡,傷痛欲絕。但在整理包法利夫人的遺物時,包法利終於發現了她出軌的祕密,所以說包法利也是悲劇的。

小說善於利用環境描寫來烘托整體氣氛。

小說又善於對故事情節進行總結。

小說還善於創造優美的文字,如散文一般。

更重要的是,小說通過主人公的`經歷來反映一定的時代背景,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作者副樓拜被起訴,被指控“傷風敗俗,褻瀆宗教”。

小說還有一個副標題,叫做外省風俗。主標題包法利夫人和副標題外省風俗合在一起就可以簡單理解:包法利夫人原名愛瑪,是一個外省人物,並且是一個農場主的女兒,社會地位不高,但她的父親把她送到修道院接受教育,幻想著能夠“山雞變鳳凰”,但現實是當時的社會背景是等級嚴明的,低階層的普通民眾很難融入到上流社會,所以說愛瑪最終也只能夠嫁給死了第一個老婆的包法利醫生。還有一個事實可以從側面反映法國當時的社會風氣,包法利醫生的媽媽,包法利老太太給包法利娶的第一個老婆是醜陋的寡婦,但是有錢,不愁找不到男人的杜布夫人。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2

小時候看過包法利夫人,是按照老一輩的眼光,也就是所有作品評論中必然會提到的一些方面往理解的。比如社會因素,評論會將包法利夫人的命運回於對命運的抗爭,或者昇華對社會當時狀況的一種控訴。

為了這次的小組報告,我用了一整個星期的時間又重新讀了這部作品。這一次,有了不一樣的感覺,或許二十來歲的年紀,對於談論整個作品的社會影響或者社會背景,還是略顯稚嫩。 究竟,我們沒有經歷那個年代,究竟,我們不是福樓拜。所以,這裡我只想說一些自己讀後的最直觀的感受,那就是兩個字,心痛。

悲劇之所以感動人,並不在於它的結局是多麼的驚天動地的'悲愴。而在於對於所發生的一切,作為讀者或觀眾,我們感到無力,感到一切都是命運的使然,明明知道一切將要發生,卻什麼都不能做,即使做了什麼也改變不了什麼。包法利夫人的悲劇就是這樣一個很好的範例。放下書,我一個人坐在桌邊,什麼都不想說,也什麼都不想做,之感覺心空了。那是一種淡淡的傷痛,讓人往想些什麼。

我實在不想再重複別人說過了幾千遍幾萬遍的這部作品的寫作手法有多麼高明或者思想有多麼深刻。我只是感嘆福樓拜,一個男人對於一個女子的敏銳而細微的洞察力!

包法利夫人所代表的並不是她一個人,也不僅僅是一代的女人,時至本日,有跟她一樣想法的女孩子也佔多數吧。

包法利夫人的思想,從根本上來看我們盡對不能說它錯,她只是在行駛一個漂亮女孩子的權利。而明明是懷著一種對更好的生活的追求的想法,卻到最後不知不覺的動了真情,以致傷害到自己。也是女人的共性。女人永遠是感性多於理性。不由的想到了最近朝的很火的電影“色戒”中的女主角鄭蘋如,開始是以色為誘想往刺殺賣***的,最後卻不由自主的愛上了一個叛徒,不能自拔。

所以說福樓拜寫的好,是他將女人心裡這些矛盾而自私的東西寫的活了起來,一個包法利的身上,體現出了一類女人—虛榮而多情。而或許,這類女人的命運不論在任何時代,都註定了悲劇的結尾。

也許這些感悟不夠深刻,或許有些許偏激,卻是我放下書的那一刻心裡最真實的想法。腦海裡忽然出現了很多現時發生的包法利式的悲劇,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假期那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一個打工妹控告某大學教授的案子。從性質上應該跟包法利夫人如出一轍吧。感到痛心,卻不知道能說什麼。這樣的故事太多太多了。她們沒錯,但她們必然是悲劇。

也許,平凡一些更幸福,要知道,美貌永遠不是永恆的。

也許,女人應該更理性一點,當以金錢為目的的時候,就不要摻雜進別的成分。那樣,至少最後不會太受傷。

也許,包法利夫人們並不知道這些,假如她們知道,會做得更有技巧,和“漂亮朋友”一樣節節高升。

也許,包法利夫人們從來都知道這些,只是女人的情感的因素總能戰勝一些自私貪婪的想法。

放下書,我的心空了。手像機器一樣敲下這些文字。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3

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的代表作。他——現實主義作家以簡潔而細膩的文筆,通過一個富有激情的婦女艾瑪的經歷,再現了19世紀法國的社會生活。《包法利夫人》的形成使它成為近代小說的一個新的轉折。從《包法利夫人》出世以來,小說家知道即使是小說,也要仔細推敲。但是,《包法利夫人》也為作者帶來了一些影響。許多人議論紛紛,批評福樓拜這部書"破壞社會道德和宗教",他還被法院傳了去:原來是有人告他"有傷風化"。這時許多讀者紛紛向福樓拜表示同情和支援,甚至連一向反對他的浪漫主義作家也為他辯護。由此可見《包法利夫人》的影響。

書中的女主人公艾瑪出生在外省的一個還算富裕的農家。她從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間,艾瑪迷上了看小說,其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著迷了。小說中的情節使她對愛情充滿了童話般的幻想,以為結婚就可以實現她的願望。在機緣巧合下,艾瑪嫁給了醫生夏爾。可是在婚後才發現一切遠沒有想象中的美好。在蜜月裡,她體驗不到快樂,在此後的相處中,她發現自己的丈夫是個膽小懦弱,遲鈍無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馬王子在哪兒?生活在她看來變得不再絢麗多姿,只不過是日復一日的活著罷了。自從艾瑪參加了安德威烈侯爵的那場舞會後,她的心也一樣,一經富貴薰染,便不肯褪色。

她渴望刺激的.愛情,萊昂、羅多夫給予了她,但只不過"逢場作戲"罷了。一個個拋棄了她。

最終她積債如山陷入身敗名裂的絕境。艾瑪求助於她的情夫,但他們在這時卻像個縮頭烏龜似的避之不及,沒有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在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時候,世間醜態在艾瑪眼前展露無遺。她走投無路了,最後選擇了死亡......

艾瑪,也就是包法利夫人,她,是一個悲劇人物。她追求浪漫的愛情,奢華的生活,卻不知她所處的環境給不了她想要的當愛情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時,就註定了它的悲劇結果,無論過程如何使人沉淪,結局都只有一個。是誰使她走向了絕路。是人們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無門,最終導致了艾瑪的悲劇,或許可以說是當時的社會逼得她服毒自殺的。

《包法利夫人》反映出當代社會現實與理想總會有差別,當現實於理想中的情況不同時,我們不應該把這一切歸結為命運的安排。在繁華和虛榮裡,也許你會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擁有的,珍惜自己獲得的,不要總陷入沒有結果的幻想中,來虛度光陰。命運是虛無的,愛情也是虛無的,人們總是茫然的,對一些不屬於自己的,總是去狂熱的追求,而不知那些與自己的現實的距離。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4

包法利夫人無疑是個躁動的女子。她的慾望強烈,正如書中所說——她愛大海只愛大海的驚濤駭浪,愛新綠只愛新綠點綴在廢墟之間。她的氣質是多愁善感型的,而非藝術鑑賞型的,她尋求的是感情,而非景物。

很多人不明白,包法利夫人有一個穩定的家庭,丈夫老實善良,女兒健康可愛,生活並不窘迫,不用她擼起褲腳下地幹活,不用她操心柴米油鹽,那麼她到底在“作”什麼呢?

倘使包法利夫人稍微愚笨一點,相貌稍微醜陋一點,或許她就不會整出那麼多么蛾子,便同普通人一樣,淹沒在塵世中毫不起眼了。

她的美麗與寂寞無人能懂,所以她對鏡自憐,抑鬱不歡。她的靈魂澎湃著激情,生活卻如死水一般,攪不起來波瀾。

這是一種人生悲劇。

包法利夫人在懷孕的時候曾盼望要一個兒子,她覺得男孩是自由的,可以恣意放浪,周遊世界。而女人呢,則經常受到束縛,缺乏活力。女人的意志,就像用細帶子系在帽子上的面紗,風一吹就飄來擺去,時時都有慾望在引誘她,時時都有禮俗在限制她。

姥姥這位歲月美人,在即將步入七旬的時候突然抑鬱起來。她要麼獨自坐在陽臺上迎著溫熱的陽光一言不發。要麼就是垂淚與我們抱怨她的生活有多麼苦累,日子多麼煎熬。

姥姥姥爺感情不好,姥爺年紀大了,脾氣也有些怪,吃飯總是挑三揀四,只要不高興就找茬,姥姥也是性情中人,聽不得姥爺說她的不好,兩個人免不了口舌之爭。

爭吵是煩惱的來源。

農村婦女一輩子埋頭於家庭瑣事之中,年紀大的,很多都沒上過學,大字不識。眼下手機電腦普及,舅舅舅媽包括表弟都端著手機看電視重新整理聞,姥姥幾次三番與他們搭訕,他們也只是敷衍兩句。

沒人能瞭解姥姥的孤獨。

那是一種從靈魂深處蔓延出來的`寂寞。

她睡得很早,天剛擦黑就躺在床上。我在一旁寫字,總是到八九點時她坐起來,眼直直地望著牆壁發呆,有時試圖與我說兩句話,我分不開神,她就嘆一口氣,躺下來依舊睜著眼。

當得知順利入編事業單位的時候,姐姐連連做了幾天噩夢。夢裡都是對單位的恐懼,夢到一個月只有一千塊錢的工資,夢見單位的同事死氣沉沉。

姐姐對朋友說她的精神壓力,他只回姐姐一個“作”字,他說你都考上了,有一個離家近又穩定的工作,到底還在矯情什麼?

在沒有考入事業編的時候,姐姐像漂浮在大海上的帆船,學歷不高,時刻想紮根在一處,過上穩定的日子。可當姐姐得到這種穩定的時候,憂慮又時時向她襲來。

錢鍾書的圍城裡說,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其實事事都是如此,因為不瞭解所以想接近,因為了解了所以厭倦。我們總是從一座圍城出來,走進另一個圍城裡。

但有些人天生具備安穩的氣質,他們的眼裡容得下景物,可以獨自品茗賞花,自有自己的樂趣。他們喜歡花大把的時間做早餐,繪畫讀書,而不尋求感情上的刺激。

所以,你是什麼樣的人,就去選擇什麼樣的生活。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5

前段時間讀法國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主人公艾瑪不斷地追求愛情,屢次出軌而導致家破人亡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女人是如何一步步墮落,一步步走向死亡。是虛榮?是叛逆?是放蕩?回憶小說情節,艾瑪是一個愛幻想愛做夢的女人,當包法利先生向艾瑪的父親提起婚事的時候,聽到的回答是“我不能馬上回答你,你今晚在樓下等半個時辰,如果看見窗戶的燈是亮的,就表示艾瑪同意了”,沒有深入瞭解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只因為艾瑪還未成熟,她期待美好的愛戀。但事與願違,包法利先生是一個平庸的人,固執木訥,沒有浪漫,沒有激情。“在她的靈魂深處,她一直等待著發生什麼事。就像沉了船的水手,遙望著天邊的朦朧霧色,希望看到一張白帆,她睜大了絕望的眼睛,在她生活的寂寞中到處搜尋”。

他們在鄉村生活了一段時間,可艾瑪的精神生活卻非常空虛,平淡的婚姻生活並不像她想象的美好。新婚之後的寂寞,迷茫,無聊,使她對感情生活的嚮往,對自己婚姻的某種悔恨和生不逢時的.想法時刻迸發,如小說寫的“愛情彷彿是一隻玫瑰色的大鳥,只在充滿詩意的萬里長空的燦爛光輝中飛翔;可是現在,她也不能想象,這樣平靜的生活,就是她從前朝思暮想的幸福。”

於是,當萊昂趕著馬車來到小鎮時,艾瑪動心了,萊昂不俗的談吐,紳士的風度,勤奮踏實的工作態度,深深地打動了艾瑪,他們努力尋找共同語言,從文學,從音樂,一步步相互試探,就像是精神式的柏拉圖的戀愛,他們都保持著道德的原則,不敢越界。本以為艾瑪就這麼和萊昂發展下去,可鎮裡的議論紛紛,萊昂家裡的催促,萊昂走了。只剩下艾瑪的鬱鬱寡歡與等待。

如果將艾瑪對愛情的追求看做一隻風箏,那麼萊昂就是牽著風箏飛翔的人,當萊昂離開,風箏斷線,摔在地上,艾瑪的心不是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努力尋找飛翔的快樂,她渴望飛的更高,飛的更遠!慾望就是這樣慢慢積累的,就像給飢餓的人一口麵包,結果只能是想要的越來越多。

命運好像給了艾瑪一次機遇,羅多爾夫的到來,給了艾瑪希望。羅多爾夫是典型的花花公子,流連於眾多女人中間,他看中了艾瑪的年輕美貌,艾瑪看中了他的英俊瀟灑,甜言蜜語。小說有個很諷刺的情節,他們挑選的約會地點不是羅多爾夫的木屋,也不是艾瑪喜歡散步的樹林和花園,而是一次農業展覽會的會議廳裡。其間,羅多爾夫對愛瑪的甜言蜜語式的語言攻勢一直被大會主席的講話所打斷。虛偽的愛情誓言和表白就和令人發笑的“公牛”“種子”“獎章”“糞池”一類的話語完全並列在一起。從此以後,艾瑪偷偷與情人約會,甚至為了準備約會的服裝,飾品,禮物等,花光了家裡的積蓄,還負債累累,最後在悔恨中自殺。

我第一次看這部小說時,很討厭艾瑪,覺得她屬於紅杏出牆的型別,不符合倫理道德規範,但是,隨著我對西方文化的慢慢了解,對人性的逐漸探究,現在,可以很釋懷的談起艾瑪的故事,甚至可以站在艾瑪的角度,重新審視《包法利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