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讀《逍遙遊》心得作文範文

觀後感5.57K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逍遙遊》心得作文範文 ,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逍遙遊》心得作文範文

讀《逍遙遊》心得作文範文 1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讀莊子《逍遙遊》

“鵬之徙於南溟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讀著這令人激情澎湃的文字,眼睛仍停留在書本上,心卻已經隨著莊周去那南溟逍遙的暢遊一番了。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其邪?假如我是那展翅欲飛的鵬鳥,我會不會去豔羨天空的湛藍和雲朵的潔白?亦或是僅隨本心,飛向廣闊的南溟。

自古以來,大鵬便被人們賦予各種深刻的含義,大多是用來表達自己的豪情壯志和遠大理想。可是我卻覺得,此“逍遙”非彼“逍遙”,“逍遙”在詞典中的本義便是悠遊自得的樣子。而拼盡全力去追夢的路途註定無法逍遙自在,怡然自得。當鵬鳥不再逍遙,它還願意去那如夢般玄幻未可知的南溟麼。

讀逍遙遊,最羨慕的`,最喜愛的自然是鵬鳥的逍遙,而莊子作為道家思想的繼承者,主張不爭名奪利,主張隱逸避世,他筆下的鵬鳥自然是他思想的化身,他筆下的《逍遙遊》自然是絕對逍遙的。其實鵬鳥御風而行,它的最終目的地可能並不是任何一個固定的地點,途中經歷過的風景也好,北冥也好,南溟也好,天下之大任我逍遙,這難道不是自由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麼?

在《逍遙遊》中,除了鵬鳥這個主角,蜩,學鳩與斥鴳這幾個配角也讓人眼前一亮。“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而彼且奚適也?”斥鴳最多隻能飛到數仞,它的眼界必定不能與大鵬相比,所以嘲笑大鵬南徙也情有可原,它的眼界被自己僅能看到的一小方天空束縛著,他不能夠向鵬鳥一樣盡情的遨遊。

文章中多次運用對比的手法,不僅僅是學鳩與鵬鳥,還有適莽蒼者,適百里者,適千里者的對比,還有小智和大智的對比,小年和大年的對比等等。但這眾多的對比只是為了突出強調“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與定乎內外之分的宋榮子,御風而行的列禦寇之間的對比。

先揚後抑,先對宋榮子和列禦寇大加誇讚,然後再通過貶低他們來引出文章中真正想要推崇的人,那就是修養最高,物我不分的至人,無所為無功利的神人以及不立名的聖人。這三者都是莊子的誇大之詞,亦或者說是想象中的人物,因為人活在世間根本就做不到完全無我,莊子所追求的絕對逍遙也是無法實現的。

雖然莊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不能夠達到,但對於莊子本人來說,擁有豁達的情懷,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祿,不被凡塵俗世所侵擾,保持一顆超然於外的心,難道不是另一種踐行逍遙的方式麼?正所謂“子非魚,安之魚之樂?”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莊子筆下的大鵬需要憑藉六月的大風才能夠飛行,待到風停歇下來的時候,鵬鳥雖然不能夠御風而飛,但仍然可以簸卻滄溟之水。在順境時可以乘風而上,在逆境時也可以不必狼狽度日,這才是真正的瀟灑。莊子雖貧,其廣闊之胸襟足以支撐他笑看人生,這何嘗不是一種逍遙?願鵬徙南溟時,逍遙任我行。

讀《逍遙遊》心得作文範文 2

許多人喜歡老莊之學,然後在當下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它似乎派不上什麼用場。兩千年的封建歷史,多數時期思想上佔統治的地位的都是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因為相較而下,老莊之學更消極,鼓勵人出世。在如今快節奏高壓力的工作生活中,讀一讀《逍遙遊》,或許能得到心靈的寧靜。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鵬鳥展翅高飛憑藉了六月的大風。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動盪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相吹拂的結果。天色深藍是因為天空高曠遼遠看不到盡頭罷了。他們都不是自己的本領本色,都是有所依靠。自由嗎?不自由。“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兩隻小動物又懂什麼。它們不知天高地厚,被自己侷限住了眼界。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小聰明趕不上大智慧,壽命短的比不上壽命長的。小於大的分別就在這裡。這是人力所無法改變的`。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如果能夠順應天地萬物之性,而駕馭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無盡的境域,那又需要憑藉什麼呢?因此說,真實自然的人沒有自我的偏見,神人沒有要建功立業的偏見,聖人不求聲名。莊子在全文最後給出了真正逍遙的答案。

有人認為,要遊離於社會之外,飄蕩于山野之間,不問功名利祿,不為兩鬥米折腰,這才是隱。然古人曾說,“小隱隱與野,中隱隱與市,大隱隱與朝。”並不是想要隱,想要逍遙,脫離社會就可以的。只有順應天地萬物之性,分清自身與物外的分別,辨別榮辱與恥辱的界限,淡泊名利,心有所屬,便可得到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