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精】讀《呼蘭河傳》有感15篇

觀後感7.61K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呼蘭河傳》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精】讀《呼蘭河傳》有感15篇

讀《呼蘭河傳》有感1

在這個暑假,我閱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是蕭紅走到人生盡頭時創作的長篇小說。當時,蕭紅雖然還不到30歲,可是身體十分虛弱,戰爭的摧殘和感情的衝擊令她長期身心疲倦,患有多種疾病。與此同時,她的文學水平、創作觀念和技巧已經達到了頂峰。全書共分為七個章節,裡面的內容無關現在,也不關未來,只是蕭紅對自己童年時代的`一個回憶。她既沒有美化它,也沒有醜化它,而是以一個現代主義作家的態度描繪了一個長長的舊夢。呼蘭河小城裡的人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醜惡的一面。其中的民俗描寫,使我領略到了呼蘭河小城的風土人情。

當我讀到小團圓媳婦不幸去世時,我的心和蕭紅一樣憤憤不平。她才只有12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年齡,而她卻早被賣給了老胡家做童養媳,沒有媽媽疼,這已經夠可憐了。可她就算再拼命的幹活,還是會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遭受到一個說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的“教誨”。《呼蘭河傳》裡既沒有批判,也沒有譴責,反而流露出一絲幽默和頑皮。

《呼蘭河傳》還是一部東北民間文化的說明書。蕭紅為人們毫不知曉的故鄉作傳,為一群卑微的凡夫俗子作傳,這體現了蕭紅獨特的寫作視角。《呼蘭河傳》用孩童講述的方式,看似鬆散跳躍,但並沒有脫離整體的結構。也正是因為借用了孩子的口吻,小說顯得純淨樸素。蕭紅用她動人的筆調,描述著她童年的趣事。希望大家也去看一下吧!

讀《呼蘭河傳》有感2

《呼蘭河傳》描寫的是舊時代的呼蘭河城。呼蘭河城是作者蕭紅小時候生活的地方。蕭紅寫的非常生動,我彷彿看到了呼蘭河城一片熱鬧的景象。那裡車水馬龍,花草茂盛,那裡有小河慢慢的流淌。但是,在一條小路的旁邊卻有一個好大的泥坑,那裡每年都會淹死牲畜和小孩,人們卻想不出辦法,有人說要種樹,有人說要拆牆,雖然把坑填平很簡單,卻沒有一個人想起,我感覺那裡的人很愚笨。

書裡的語言非常的奇怪,好像很不通順,上句不搭下句,但是又非常的好懂。書裡的.故事非常好玩,有跳大神、扭秧歌、看河燈,各式各樣,五花八門,這裡的民俗很豐盛,讓我見識了很多。這裡的人們生活很貧苦、艱難,沒有一點兒絢麗的色彩。他們還很封建迷信,活著就是活著,死了也就死了,他們感覺死了到了陰間要比活著還要好。那裡的人都非常的奇怪,人死了後他們也要觀看一番,就好像是沒見過死人似的,哪怕每年都有人被嚇死。

《呼蘭河傳》讓我瞭解了舊時代的人們的生活,極其平淡無味,封建無知,我們不能像他們那樣,一定要學習更多的科學知識,不做那些愚昧無知的人。

讀《呼蘭河傳》有感3

《呼蘭河傳》描繪了東北邊陲小鎮呼蘭河的風土人情,整本書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中心人物,讓人的思維跳躍很快,這個故事還沒回味夠,另外的故事已經展開但讀起來生動自然,淳樸清新。令我影響深刻的人物,有活潑但短命而亡的小團圓媳婦,喜歡和動物說話不喜歡與人說話的`二伯,突破世俗眼光的馮二歪嘴和王大姐,都是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常態,結局並不是很好,帶著一種悲涼的氣氛。

作者一生命運多舛,寫下的作品也都傾注了作者兒時童年的情感,能感受到作者對小城的熱愛及對大院生活的人深切的懷念,能感受到過去的回憶不管是美好或痛苦,都在作者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回憶,刻骨銘心。

讀《呼蘭河傳》有感4

呼蘭河傳的作者蕭紅早在國小就有所耳聞,並且還學過他的文章,祖父後園和我。對於他,我很好奇,總是想把那本呼蘭河傳買來一看,但總是沒能如願以償,在這個暑假,見爸媽同意以後,經過一番尋找,總算能把它緊緊握在自己手裡了!

蕭紅是在1940年12月20日在香港玩搞的,但是他早已成年,但我所看到的呼蘭河傳就是他用小孩子的口吻為我們講述他在呼蘭河的所見所聞。

他首先給我們說了呼蘭河一帶人們的生活瑣事及生活環境,讓我不由得對他們產生了敬佩的感情,如此寒冷的環境,他們卻生活的如此充實,就是給我們講的那個地方的風俗習慣讓我對當地人更加了解,然後便是她自己的日常生活了!看到這我想起了在老家與爺爺生活的日子,同樣是祖父後園和我只不過又多了一個哥哥而已,同樣也很開心充實,但在我認為是這樣的`。

還有個小團圓媳婦,她的經歷讓我想起舊時代婦女的地位如此低下,可憐!接著寫了作者的,二伯,他的二伯性情古怪,用文中的話來說,那就是有東西,你說不給他吃,他就罵,就給他送上去,他就說你二伯不吃這個,你們拿去吃吧,但是他也是很勤儉節約,有好也有壞,然後便是名為風歪嘴子的人。他有一個媳婦,那媳婦給他生了兩個兒子,第一個與正常小孩沒什麼區別的,第二個好像永遠也長不大似的,一直沒有變過。

其實我對蕭紅所寫的一切並不陌生,但我卻從未有過她的這種觀察生活的態度。我從沒有認真觀察過生活以及生活中的一切事物,認為他們都是理所應當。但,我錯了,我承認這不是對待生活應有的態度,所以,我以後會對世間一些都會留意,觀察出他的另一面。

我永遠不會忘記這本呼蘭河傳帶給我的一切,我希望所有人在讀它的時候,能愛惜它珍視它。不僅看它的文字,還要領略它在其中所包含的意義。

讀《呼蘭河傳》有感5

我讀了蕭紅寫的《呼蘭河傳》,它講了小城呼蘭河—蕭紅童年的事。

從書中可以看出,呼蘭河是多麼的冷:過了一夜,就凍得門都打不開了。而且生活多麼的單調:種菜﹑背詩,有時去看跳大神﹑去參加娘娘廟大會……

但蕭紅卻寫得惟妙惟肖,如“在這大泥坑上翻車的事不知有多少,一年除了被冬天凍住的季節之外,其餘的時間,這大泥坑子像它被賦給了生命了似的,它是活的。水漲了,水落了,過些日子大了,過些日子有小了。大家都對它起著無限的關切。”這段話中,蕭紅並沒有抒情,但大泥坑子的形象卻有血有肉,深入人心。

作者小時候是多麼的天真:因為祖父烤過“掉井豬”和“掉井鴨”,作者叫牧童把家禽往井裡趕。

那“野臺子戲”也很有趣:臺上的戲子扯著嗓門喊,臺下街坊鄰里拉家常,如果一人嫌太吵說出來,立刻就還嘴說“這又不是你家的戲臺!”如果還還嘴就打起來了。因為有習俗的'約束(娶親不能告訴女方),姑娘們都帶上最漂亮的首飾。

一到了晚上,親戚才可以送禮物。更有趣的是,問“看戲”的人演的什麼戲,卻一問三不知。

跳大神是最古老的習俗了:“大神”(和祭祀差不多)先“請神”,如果不“上身”(或“二仙”(他助手)對錯了),就燒香點酒,再鬧要上紅布,再鬧就殺雞(再鬧就不行了)。之後跳完後跳神者就拿了酒,染了布,煮了雞。

從中我體會到了小城呼蘭河那濃郁的習俗。

讀《呼蘭河傳》有感6

《呼蘭河傳》是一部充滿童心、詩趣和靈感的回憶小說。

全書以作者的童年回憶為引線,描繪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東北小城呼蘭河種種的人和事:跳大神、

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廟會;令人心碎的小團圓媳婦的慘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馮歪嘴子一家的

艱苦生活……

這個小城並不繁華,春夏秋冬無聊的交替,並沒有什麼好驚訝的事發生。蕭紅筆下小鎮的一切都是

暗灰的。淒涼的 暗灰色如同一張紗布,不知不覺地籠罩著這個小鎮,籠罩著那群愚昧的`人。遮住瞭如陽

光般燦爛的笑容,蕭紅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孩,對世界充滿好奇,她有天真活潑、任性頑皮的性格。當她

在祖父的後園亂鬧一陣後,卻不被責備,因為祖父是一位慈愛的老人,對外孫女充滿愛心和耐心。他的愛

放飛了孩子的天性,給小孩自由、快樂、幸福。

在尾聲,老祖父已經不在了,而後花園也荒涼、枯黃了,讓我感到十分淒涼和悲傷。不由想到那

首詩: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鳥飛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

蟲子叫,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

一切都活了。要什麼,就有什麼。都是自由的……

讀《呼蘭河傳》有感7

當我開啟這本書,我便深深地被它所迷住了,鄉下的淳樸風情、農村人質樸的風俗,都讓我覺得這一切是那麼美好。《呼蘭河傳》主要描述了呼蘭河城濃郁的鄉土人情、風俗習慣。

當呼蘭河城裡那大泥坑把人陷住時,旁觀的人都哈哈大笑,但到最後,還是會幫助他。當呼蘭河城裡某一戶人家跳大神時,差不多每戶人家都要跑過來觀看,大家歡歡喜喜,熱熱鬧鬧。看到這兒,我深感鄉下人那種淳樸。《呼蘭河傳》,反映了當時舊社會人民艱難的生活和辛苦的勞動,但他們在這樣的環境下依然保持著樂觀向上的精神,而不是頹喪的心情。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學習這種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不免有些挫折,在你的心情降到低谷時,不要頹喪,應要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用笑容去迎接一切,再大的.困難也會土崩瓦解。《呼蘭河傳》中的蕭紅,小時候的童年是快樂的,無憂無慮的,全然不知外面世界多麼殘酷,依舊自己玩自己的,為什麼她對待每一天的生活都那麼熱情?因為她說“小孩子健忘,每天都會快快樂樂。”,是這樣嗎?不是的。因為她每天都用自己那顆充滿熱情、激情的心與正確對待每天的態度,才讓她童年生活的無憂無慮、健健康康。

呼蘭河城,你美麗的景色和人們樂觀向上、永不屈服的精神,孩子們充滿熱情與激情的心使我深深陶醉其中,流連忘返,情不自禁。

讀《呼蘭河傳》有感8

讀完小說,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小說的主人公應該是誰。是“我”?是“祖父”?還是根本就沒有主人公呢?或許這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主人公或許就是這座“人吃人”的小城——呼蘭河,當然也可以是小城裡這些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麻木不仁的居民。

真的不重要,因為,作者為我們展現的是舊中國的'一個縮影,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揭示的是“吃人”社會中人們的愚昧,我們體會到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是對祖父的懷念,我們感受到了……

蕭紅的一生是短暫的,她只活到了三十一歲,在戰亂中的香港帶著病痛和驚恐辭別了人世,呼蘭河帶給蕭紅的,或許正是一個真正作家——蕭紅要告訴我們的吧。一座本應該是美麗的小城,卻到處瀰漫著冷漠與孤獨的味道。而我們,最終還是要走出那片黑色的世界,去尋找、去體悟、去珍惜自己身邊這份難得的和諧與安寧!

讀《呼蘭河傳》有感9

《呼蘭河傳》的作者是蕭紅。著名作家茅盾稱這本書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當讀完這本書時,我才深刻的體會到這句話的含義。

在這本書中,蕭紅向我們講述了呼蘭河的'風土人情,她的童年時光,以及她對呼蘭河的愛和對當時封建社會制度的很都躍然紙上,使讀者無不為之動容。 最悲慘的就是小團圓媳婦的遭遇。年僅12歲的小團圓媳婦被老婆婆烙腳心,吊在扇子上被抽打·····結果小團圓媳婦被打怕了,得了一種怪病,老婆婆找了個土房子:用熱水燙三次,整個身子浸泡在滾燙的熱水中。可憐的小團圓媳婦,在熱水中極力掙扎著,可那些迷信而又無情還是把她摁在水中,三次都是如此,小團圓媳婦暈了過去。就這樣,小團圓媳婦被折騰死了。 有悲就有喜,作者把她小時候和祖父學詩寫成了“一顆顆笑豆”,讓人一“吃”,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蕭紅小時候真可愛真好玩,讓人禁不住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麼無憂無慮。

讀《呼蘭河傳》有感10

我買了本《呼蘭河傳》,一到家就迫不及待地讀了起來。起初我並不是很喜歡,只是囫圇吞棗地讀了一遍,就丟到了一旁。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再拿起它讀時,才讀出了它的精彩。

灰色的基調,平靜的敘述,黯淡的畫面,這就是作者筆下的呼蘭河。在這裡,到處可見由於人們的無知而引發的種種災難,讓我不知該如何去評判哪個值得我同情,哪個值得我痛恨……

書上的第一章就使我感慨:在東二道街上有一個大泥坑,一下雨就會蓄滿泥水,人和家畜常常在這裡遇難。人們說什麼的都有,可是就是沒有一個人想過把坑填平。多麼無知的人們啊!這樣逆來順受,最終受苦受難的是自己!他們為什麼就不能想辦法改變社會,避免災難呢!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的話:唯有民魂是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但願我們都能學習好的民魂,拋棄這些愚昧無知的惰性!

書中除了這些讓人感慨和憤怒的事情之外,還有作者童年的一段歡樂回憶。那是她的祖父給予她的'。在祖父出場後,我的心情也快樂起來了。作者以小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整天與祖父玩耍在後園裡,除草時把麥子割掉,把狗尾草當做穀穗留著;捉美麗的蝴蝶;摘下花兒偷偷別在祖父帽子上……這美里的後園,這美好的童年,這難忘的回憶,讓我這個城裡的孩子羨慕不已。擁有這樣的童年和這樣慈愛的祖父,是多麼幸福的事啊!

如今掩卷而思,有愉悅也有沉痛。我隨著蕭紅的腳步,看到了舊社會的黑暗,體會了美好童年的幸福。如果蕭紅還活著,不知道再回到故鄉時,看到現在故鄉的變化會有什麼感觸呢?我想,她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的人們,會笑的。

讀《呼蘭河傳》有感11

讀完了蕭紅的《呼蘭河傳》,我知道了蕭紅童年在呼蘭河留下的故事。

作者蕭紅細膩地寫下了呼蘭河是一個並不熱鬧的一個小村莊,敘述地寫出了她的家和那美麗而沉寂的大公園。祖父,二伯……在蕭紅的筆下讓我知道了那個小村莊的民俗風情和那些小團圓媳婦被婆婆折磨得病怏怏的。

作者蕭紅告訴大家,她的童年既快樂又寂寞。在蕭紅家的大花園裡,她的快樂童年回憶全部都裝在這個大花園裡了。她和祖父一起在這個大花園裡笑聲總是在盪漾。她和祖父的故事很多,比如,祖父鏟地,但蕭紅不會,拿不動那鋤頭杆,於是祖父便把鋤頭杆拔下來,讓蕭紅單拿個“頭”來鏟。因為不知那個是苗那個是草,所以用鋤頭亂勾一陣,把菲菜當野草割掉了。還有蕭紅看見祖父在澆菜,蕭紅搶過來澆,但她並不是往菜上澆,而是往天空澆,還說:“下雨咯!!”

呼蘭河裡還有很多有趣和令人發笑的故事。特別是呼蘭河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發生的事情:娘娘廟大會那一天,女子和婦女參加的最多。如果是還沒有生小孩的婦女去的`話,只要在子孫娘娘的雕像背後釘一個鈕釦,給她在腳上綁一條帶子,耳朵上掛一隻耳環,給她戴一副眼鏡,把她旁邊的泥娃娃給偷著抱走一個。據說這樣做,來年都會生兒子的。還有賣帶子的也特別多,婦人們都爭著去買,她們相信,買了帶子,就會把兒子給帶來了。若是未出嫁的女兒,也誤買了這東西,那就會變成大家的笑料。

呼蘭河雖然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但處處都是故事。

讀《呼蘭河傳》有感12

《呼蘭河傳》,作者蕭紅。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想出去走走,多些感受陽光、芳草、感受那些單純而溫暖的笑臉。蕭紅——這個內心敏感豐富外表剛強的女子,在寫完《呼蘭河傳》後心中的爐火逐漸無望的熄滅了。

但丁說:“生活於願望之中而沒有希望,是人生最大的悲衰。”我體會著蕭紅心中那個叫“呼蘭河傳”的悲哀:冰冷深入骨髓,籠罩著作家的後半生,然後她滑入黑暗、無邊無際。

蕭紅是以對家鄉小鎮的體驗進入寫作,這種寫作與童年深刻獨特的記憶有關。蕭紅有著真切的鄉村體驗,作品中充滿原始的氣息,這種原始的血氣構成另外一種美學意義上的'美。

她的文字是生命的體驗,在作品中滲透的是粗糙的生命體驗,充滿苦難,她的文字很少文學的修辭、粉飾。這種作品風格在五四以來表現啟蒙、小資的作品中找不到。

讀《呼蘭河傳》有感13

童年,人生難得一現,可曇花的開放也僅僅只有那麼一霎那,美麗不在。不同的人亦有不同的童年。

在《城南舊事》中,林海英以孩子的目光去構織故事和環境,為我們展現了上個世紀初北京人的生活情況。在《呼蘭河傳》中,曉紅則以大眾的目光視野詳細介紹了呼蘭河城,以及這座小城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繁瑣的日常生活故事。可以說,林海英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從她的文筆能看出來;蕭紅,是一個悲觀主義者,這亦能從她的文筆中能得出現這現在的結論。

林海音寫的是自傳體小說,不過是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來寫的`,很自然地流露出自己自己的感受,讓人更加感到了作者林海音當時的獨特感受,然後然後越來越不可收拾地讓讀者產生對作者童年的懷念,更產生了共鳴,給人以一種孩子,天真無邪、稚拙的孩子形象,讓人緊扣心絃,不禁與作者始“同甘共苦”來了,似乎自己也成為了林海音。《城南舊事》裡並沒有直接了當地指出善者與惡人,但字裡行間無不透露出真實的情感,我又玩含蓄地揭露了各界人士的人之間惡人的醜惡嘴臉。柔中有,言外有言,一語雙關。

《呼蘭河傳》,作者並沒有直接說出對呼蘭河城的留戀,但讀完全篇,作者借用讀者的心聲:簫紅肯定會愛這座小城的!來明確地吐露自己的心聲。作者並沒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稱的方式來寫,這是盡力的寫人們生活中的一些瑣事。只不過出現了一兩次第一人稱方式來寫,想理順讀者的頭緒,讓人感嘆:作者的思維緊密。簫紅自己的作品趨於大眾化,直接了當的說明了哪些人的善惡,一發揭露無遺。字裡行間處處充現著剛烈的情感……

《城南舊事》、《呼蘭河傳》都有對童年的依戀,林海英生活溫憙,蕭紅生活清閒,兩種截然不同的童年撞在一起,迸發出同一個火花:童年,是一去不還了……

願天下人惜今朝、昨日、易逝、現易有的童年!

讀《呼蘭河傳》有感14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回憶式”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這本書的作者是中國女作家——蕭紅。

著名作家茅盾稱《呼蘭河傳》是“一篇敘述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還真不假,瞧——文中的“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個陰涼的地方睡著了。不用枕頭,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臉上就睡著了。”把一個淘氣小姑娘的樣子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了我的眼前。而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這兒淹死過小豬,悶死過狗,悶死過貓,也常常有雞鴨死在這大泥坑裡。按我們現在的觀點,應該把大泥坑填平,而那時候的人民卻認為應該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意的。真令我為他們的愚昧而悲哀!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既快樂,又寂寞。說她快樂是因為她有一個那麼疼愛她的祖父。她的祖父教她背詩背詞,教她識別莊稼,陪她嬉戲玩耍,和她聊天對話。說她寂寞是因為她活動的.地方就只有那個大花園,一般情況下和她玩耍的人就只有她的祖父。

她的祖父博學多才,和藹可親。像她的祖父那麼好的祖父我也有。記得我一二年級的時候,我的數學成績不太好,經常考個九十多分。有一次,我被一道題目難住了,爺爺見了十分耐心地教我做題。我一開始還並不明白,但爺爺沒有著急,仍然耐心地教我做題。在我和爺爺的努力下,我終於會了。

《呼蘭河傳》讀完了很久很久,我的心情依舊沉浸在那一片灰暗的畫面中。

讀《呼蘭河傳》有感15

看完了《呼蘭河傳》這本書,我留下了無限的思考。《呼蘭河傳》講了蕭紅小時候和祖父的故事,這本書的語言並不華麗,但樸素的語言,平凡的人和事同樣動人。

蕭紅的童年是歡樂的,因為有了一個疼愛她的祖父。祖父帶著他在菜園裡,摘黃瓜、澆水,給她點燈籠,讓蕭紅玩得不亦樂乎。讓我難以忘懷的還是祖父給蕭紅點燈籠了,蕭紅在房間中翻箱倒櫃,找出了一個陳舊的、落滿灰塵的燈籠,祖父細心地把燈籠擦拭乾淨,點上蠟燭,給蕭紅玩,直到壞了為止,但祖父依然笑眯眯的。這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可是祖父卻有著驚人的耐心和寬容。首先,蕭紅翻箱倒櫃,家裡必須翻得七零八落的,一般家長見了都要大罵。其次,蕭紅找到了一個破舊的燈籠,一般的家長必須沒有耐心擦乾淨,點上蠟燭給孩子玩。更重要的是蕭紅把燈籠打壞了,祖父沒有把她臭罵一頓,居然還笑眯眯的。正因為有了這樣一位慈祥的祖父,蕭紅才有了一個歡樂的童年。

蕭紅的.童年是歡樂的,因為有了一個不平凡的村子。這個村子裡有一個作惡多端的大泥坑,這泥坑經常弄翻馬車,淹死人、牲畜,還阻擋了許多人的前進道路。有了這個泥坑,村裡裡頓時熱鬧非凡,翻了馬車抬馬車,人掉下去了救人,擋住了人從旁邊的牆上頭爬過去。沒有一個人覺得累,更沒有一個人要把這個“無惡不作”的泥坑填平。我想,假如填平了這個坑,村子就恢復了冷清,變得寂寞,大家沒事可幹,失去了抬車的樂趣。當然了,這個泥坑也給村裡人帶來了“福利”,當牲畜淹死的時候,許多人都去搶豬肉吃,殺豬的撿了回去,就會以半價賣出去。在艱苦的鄉村生活中,處處閃耀著人性的真、善、美的光輝。

蕭紅的童年是歡樂的,因為有了許多人陪她玩耍。馮歪嘴子啊,她們家的廚師啊,都是她的“尋樂工具”,團圓媳婦僅有十幾歲,她很樂意陪著蕭紅玩,樂此不疲,但她最終命運多舛。

我們再也體驗不到蕭紅的童年生活了,但書中字裡行間流露的人性的至純至美,仍然使我的內心暖暖的。

讀了《呼蘭河傳》,讀了一個悽美的故事,讀出了童年的珍貴。

標籤:呼蘭河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