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美國工廠》觀後感

觀後感3.91K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美國工廠》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美國工廠》觀後感

《美國工廠》觀後感1

最近由奧巴馬參與的紀錄片《美國工廠》在網上引起熱議,我看完後內心有一種很複雜的感受,有沉重,有委屈,有堅定等等。紀錄片講述的是由於20xx年金融危機後美國通用位於俄亥俄州的達頓工廠被迫宣佈破產,幾千名員工面臨失業,可見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給當時的美國乃至全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幾年之後,中國企業福耀集團決定在美國投資5億美元建立福耀玻璃美國工廠,選址就是通用的達頓工廠,經過籌備,20xx年福耀美國工廠正式開工,在當地僱傭了20xx名員工,並從中國派遣了近300名富有經驗的員工。福耀的計劃是由中國員工手把手的教美國員工生產玻璃的方法,但由於中美兩國的文化差異,過程並不順利。第一年虧損4000萬美金,但經過一系列的調整改進後,20xx年福耀美國工廠實現了盈利。

片中感受較深的就是美國員工崇尚自由隨性,沒有組織紀律性,工作效率低,稍有不滿就罷工要求建立工會,美國的工會與企業是對立的,原則上是為了保護工人的權力與義務,但這個尺度拿捏不好的話反而不利企業的發展,美國很多企業都會受制於工會的'牽制。所以曹德旺深知這裡的利害關係,非常堅定的提出如果工會進來,我就關門。這一點上他沒有讓步。由於美國員工學習技能的速度較慢,良品率低,為了提升效率,集團安排幾位美國高管到福耀中國總部進行參觀學習,中國工人所展現出來的敬業,勤奮,高效率,高組織紀律性,使得美方人員深有感觸,中國工人大多每天工作12個小時,一個月休息2天,而美國工人一天工作8小時,每個月休息8天,但美國工人的工資是中國工人的2-3倍。這巨大的差異,中國工人也沒有表現出不平衡感,反而是默默的接受。這跟中國的文化有關,中國人比較內斂,會有些壓抑。但又不失勤勞善良的本性,這使得中國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有了根本的基礎,這一點是任何一個國家無法比擬與取代的。這幾天特朗普要求美國企業搬離中國,去尋找新的供應鏈,其實這很難,可以說無法實現,雖然現在由於外部勢力對中國的欺壓,會面臨一些困難,相信中國人民會繼續發揚自身勤勞,艱苦奮鬥的精神來夯實自身的強項,從而使中國成為世界強國。

《美國工廠》觀後感2

通過資方的爭取遊說,最終工會未能通過投票,福耀總算是鬆了一口氣,工廠得以繼續推進,但是接下來,開始大量的引進機器人生產,一部機器手就可以替換好幾個工人,生產穩定/精確,更不會有勞資糾紛,不知道當時投了反對工會票,然後又因為機器人導致自己失業的人,內心是什麼想法。

但是機器代替人工,這個趨勢越來越明顯。且不說工廠這種機械流水化的東西,連現在國內電話營銷這種需要處理不同情況需要一定邏輯判斷的工種都變成AI程式了,銀行的人工櫃檯越來越少。現在的年輕人可能需要在大學之前,就要想想自己的專業以後有沒有可能被人工替代了。

以後中國的人力需求一定會兩級分化,一方面是高智商工種,比如高階財務/法律等等,一方面高技能的技工,比如某些高階焊接,還有一些就是暫時沒法機器但是又很耗體力的,比如砌牆工(據說現在已經有了自動砌牆機),除了這些,幾乎大部分現在可見的職位都會被機器代替,比如會計/各種辦事視窗/甚至教育培訓/更不要提流水線工人了。

現在國內各種直播這麼發達,這不就是從一個側面反應,目前國內的就業現狀,一大批(常規職業)及三四線的年輕人找不到合適的職業,只能選擇直播這種看似沒有成本的工作,當然好歹,這一大部分人起碼還有事情可做,如果連直播都沒有,這麼多人的就業問題,想想就可怕。

中美之間的差異是巨大的,社會結構、歷史背景、文化習慣等各個方面都有著巨大的不同,我個人認為不管是中國所謂的體制還是美國的那種民主制度,都不是完美的`東西,都有其自身的優勢和不足。但是我個人感覺,這兩者之間,現在已經在逐步的融合。

中國的人力成本的增加,招工難度的加大,使得企業不得不更加重視員工的權益,而美國現在的日子也未必那麼好過,同樣也會思考工會在勞資關係中所處的強勢位置是不是需要調整。只是,這個過程肯定不會那麼順利。

最後,強烈推薦大家觀看這部紀錄片,影片中每個人的處境和位置,看似與自己毫無關係,卻並不是沒有關係。

《美國工廠》觀後感3

看完紀錄片《美國工廠》真的是震驚到了。一提到跨國公司,大家都會覺得:市場大,待遇好。但是這部紀錄片很真實的展示出跨國公司里人們的生活。來自兩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因為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衝突,正是這個片子吸引人,也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

一邊是一個月八天假期,工作安全有保障,薪資高,環境好,一邊工作一邊哼歌,效率低;一邊是一個月一兩天假期,工作有安全隱患,一年與子女間不著幾面,只知道埋頭苦幹;一邊是成立工會,呼籲保障工人權利;一邊是抵制公會,要求提高工作效率...... 在跨國公司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是工人間的互不理解,矛盾衝突。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於文化差異。美國自由民主,呼籲人權。工社為人權申訴提供了渠道,自然就受到工人的支援。但中國與美國工作觀念不同,中國的工作制度違背美國的規定要求。所以,要想提高效率,工社必然成為一個矛盾點。其次,美國邁入現代化較早,所以在工作時制,保障方面更為完善。而中國在這方面稍顯落後,兩國工人在一起工作就會產生矛盾。

這就是跨過公司的難處,如何在兼顧兩國工人的同時最大程度提高效率?福耀公司的做法是:加薪提高待遇,同時採取強制措施打壓抗議示威,加快現代化的程序提高效率。既可以留住優秀的美國工人,也能增加效益。這一點對於其他大型的跨國公司應該也有借鑑價值。

當然,這部紀錄片反映出的也不止於此。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可能使幾億人失去工作,這就是現代化面臨的挑戰;中國講究效率,講究團結的工作方式也間接的透露了近些年中國崛起的原因,外媒所說的中國可能不再是發展中國家有望成為現實;文化差異產生的矛盾是漸進的,深遠的。最好的應對措施就是包容,就是周恩來總理講的“求同存異”。

最後呢,本片的一個亮點就是奧巴馬伕婦的參與。也希望他們能夠製作出更多這樣的紀錄片。中美貿易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兩國人民的互不理解,這樣的片子,相信能夠增進兩國人民間的理解,有利於中美關係的改善。

《美國工廠》觀後感4

《美國工廠》講述了20xx年福耀集團接受美國俄亥俄州一座廢棄的通用汽車廠,改為玻璃製作廠並僱傭上千位美國藍領工人。福耀的到來給當地帶來了希望,但是也是從這裡開始產生衝突,從管理文化衝突,到工會矛盾,再到不復存在的工資現狀......

首先說管理文化衝突,為了提高企業的效益,中國資本家從本土抽調了一部分人來美國當教官,同時美國也派出了一部分員工前往中國,學習中國的軍事化管理經驗,起國中美工人都保持新鮮感,但在新鮮感過去後,雙方都發現了對方文化中的缺點。中國人覺得美國人自由散漫,不思進取,而美國人則看出了中國資本家所謂集體文化的虛偽性。這正是因為中國人可以忍受加班和高強度的勞動,而美國人崇尚人的自由和權利,強調將工人的權益放在優先位置。福耀工廠正是出於中美碰撞的交界處,也是對管理層的能力新一輪考驗。

再次來看工會矛盾,紀錄片中有這樣一個場景,是福耀準備建廠,美國的工會要進入,曹德旺明確表示,如果工會進來,就馬上關廠。剛開始工人還特別高興,但是隨著矛盾的不斷上升,工人們開始支援工會的加入。這不禁令人思考,工會的進入對企業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影片中一個女員工說,工會進來只會對混日子的人有益,而認真努力工作的人卻不能受益。確實,工會的加入只會消磨員工的積極性,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很難盈利,不論是對企業還是工人,只能是兩敗俱傷。

最後是不復存在的工資現狀,紀錄片的結尾是工廠在開始賺錢不久後,就引進了無人流水線,這實質上是美國傳統制造業工廠面臨歷史的淘汰,二戰後的'黃金福利時期已經成為過去時,曾經美國藍領工人可以靠一個人的工資養活一家五六口人,過上富足快樂的中產生活,可是隨著時代的轉變,全球包括美國傳統制造業都面臨淘汰,一大批工人因此永久性失業,這不是階段性的,而是歷史性的淘汰。所以在時代的浪潮下,沒有人能逃得過未來因自動化而失去工作的宿命,我們要做的是及時思考新時代自己的出路,讓自己變得更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