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圍城讀後感14篇

讀後感7.54K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圍城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圍城讀後感14篇

圍城讀後感1

感情,其實就是一種緣分。人生,就是在一次次奇妙的緣分中度過的,它,將溫暖我們的一生……

那是大約在兩三年前的深秋,夜晚,我與父母回家時卻發現了一隻小流浪狗可憐巴巴地躺在我們家門口——由於單元門年久失修,所以門可以不用鑰匙隨意開啟。外來人可以入內,外來狗也不例外。

這隻可憐的小狗全身烏黑,但是有幾處奇形怪狀地白點格格不入的出現在它的背上,使得本來就不好看的它變得更醜了。它的尾巴更是不堪入目!它的尾巴上的毛有好幾處卷在一起,身上的毛則是胡亂地,沒有章法的纏在一起。而它的爪子更是長的.要命!隨便一撓就能在你細皮嫩肉的手背上抓出五道傷痕。腳掌也是臭烘烘的,真是好奇它都去過哪裡——它腳上的淤泥就有三尺厚,如果把那些泥都洗掉我估計它的體重會減輕一半。

就這麼一隻又髒、又黑、又醜的流浪狗,我估計大家都不會收養它!但是我同情了它。因為此時已經是深秋了,如果不管它的話,它的生命一定會永久的停留在這個冬天。

但是,我的父母並不是很贊同我收養它。因為太麻煩了!所以,我承包了它的一切:洗澡。餵食、遛狗……即使是這樣,我依然不嫌棄它,依然喜歡它。我想,它也會喜歡我,愛我吧!

不過,我想,我也許是錯的。或者,曾經是對的。

最終,悲劇還是發生了。有一天清晨,我沒給它拴狗繩就去遛它了,哪成想,剛出門,它就被別的母狗吸引了,撒腿就向它跑!我連忙去追,可是兩條腿還是跑不過四條腿!不久,它就跑出小區,消失了……

我坐在地上痛哭,後悔當初不給它拴狗繩!後悔為什麼偏偏在這個時候帶它出去!不過,說什麼都晚了……

它小時候流浪,成長時被我收養,長大後又迴歸流浪!我想,這就是它最好的歸宿了吧……

離那天已經過去了三四年,我仍然記憶猶新,我不知它是否還活著,如果活著,那它一定也有自己的兒子、孫子了吧,我還記得它,不知它是否還記得我,不過,我們倆的這一段緣分,我想,我們彼此終身都不會忘記……

圍城讀後感2

《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長篇小說。故事發生於1920到1940年代。主人公方鴻漸是個從中國南方鄉紳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於家庭壓力與同鄉周家女子訂親。但在其上大學期間,周氏患病早亡。準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寫的唁電感動,資助他出國求學。方在歐洲遊學期間,不理學業。為了給家人一個交待,方於畢業前購買了虛構的"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證書,並隨海外學成的學生回國。在船上與留學生鮑小姐相識並熱戀,但被鮑小姐欺騙感情。同時也遇見了大學同學蘇文紈。到達上海後,在準岳父周先生開辦的銀行任職。此時,方獲得了同學蘇文紈的青睞,又與蘇的表妹唐曉芙一見鍾情,整日周旋於蘇、唐二人之間,但最終與此二人感情破裂,並由此結識了蘇的同學趙辛楣。方鴻漸逐漸與周家不和。抗戰開始,方家逃難至上海的租界。在趙辛楣的引薦下,與趙辛楣、孫柔嘉、顧爾謙、李梅亭幾人同赴位於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由於方鴻漸性格等方面的弱點,陷入了複雜的人際糾紛當中。後與孫柔嘉訂婚,並離開三閭大學回到上海。在趙辛楣的幫助下,方鴻漸在一家報館任職,與孫柔嘉結婚。婚後,方鴻漸夫婦與方家、孫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並激化。方鴻漸辭職並與孫柔嘉吵翻,逐漸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圍城》主要有兩大看點,一個是幽默的語言諷刺,一個是深沉的生活閱歷。不得不佩服錢老的文字功底與創造力和對生活深刻的.觀察與剖析。文中那些深沉的思想在幽默的語言下顯得妙趣橫生,令人回味無窮。那句被人用濫的“婚姻就像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然,《圍城》裡說的不僅僅是婚姻和愛情,更說的是人生。

圍城讀後感3

一年前,初看《圍城》,是慕錢先生名而來。一看,才知經典的味道,便愛上了錢先生。

錢鍾書在《圍城》裡,將人物戲劇化與藝術化,雖然裡面的精典層出不窮,但裡面的的人物最終是喜劇化的悲劇色彩,我喜歡錢鍾書的比喻的精妙,他把人物耍猴似的嘲諷。在初看圍城時,我愛不釋手,但之後卻不願再翻開一次,因為一讀起,裡面的人物似乎就在我眼前,讓我噁心至極,身心不暢。《圍城》既是一部諷世大作,如《儒林外史》,《圍城》語言幽默新奇、豐富多變。也是一部帶些自傳體的嘲弄自己的小說,比如《紅樓夢》裡的酸苦,只有作者自己明白,滿紙荒唐言,讓人起悲觀蒼桑之感,如果在非常困苦與流離失所中,國難當頭,翻看《圍城》,真有種非常複雜的心情,就本《圍城》的主題而言,就是一部愧疚史,代表建國前的中國,那種荒涼,讓人落淚。

《圍城》裡的所有主人公都是生活在上流社會的某一類人的共性的體現,古往如出一轍。書中方鴻漸、趙辛媚、顧爾謙、李梅亭、孫柔嘉、高鬆年、汪處厚、韓學俞、陸子瀟、范小姐、柔嘉姑母,他們之間的矛盾糾葛與錯綜複雜,摻合在抗日與內戰期間,活化成那個時代上流社會的髒亂與可笑,如果說哪個社會連大學都是如此不堪入目,可想其它行業的蕭索冷落與混淆黑白,錢鍾書用了字字皆淚的心血完成了鴻篇鉅製,那個子夜般的社會令人髮指,相應地書中的眾多主人公的'喜怒哀樂都成了可憐像與應聲蟲了。錢鍾書對《圍城》裡的人,是持有反感與厭惡的,他把哪些人在困境中的苦悶彷徨與雕蟲小技,描述的淋漓盡致,就是錢鍾書自己無能改變環境卻無奈地每天適應著慘酷,錢本人是個思想巨人,可活在建解放前的民不聊生的舊中國,可悲可嘆。

一部《圍城》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圍城,有的人可以自由進出,有的人卻一生糾結。

圍城讀後感4

看了《圍城》總有點無賴和惆悵的感覺,裡面有很多的為人處世,有很多的愛情觀念。

當我看到一半的時候室友問我看出點味道了沒。我說還沒,有點不想看,覺得情節沒什麼曲折性,遠遠不及《時間血》來的高潮迭起,引人入勝`但就是拿起來就有想把他看完的慾望。記得《圍城》裡總有些讓人覺得遺憾和不懂的地方,既然又不愛孫,還和她結婚,那當初為什麼又拒絕蘇那,`哎。

不過就像裡面說的一句話:有時結婚不一定是彼此熱戀的人,只要彼此不討厭,不就行了。

在以前我是非常同意這句話的,但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又有點不這麼想了,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成熟,但我又不能給出合理的解釋,我可能還是支援作者的。

我很慶幸能看到《圍城》,它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受,絕對和別人不一樣。它讓我感受到了作品以外的東西。

在《圍城》裡有工作的苦悶和愛情的辛酸,但不是每個人都會經歷那樣的生活,所以我實在感慨不出什麼。我覺得每個人的生活都有著不同的經歷,有社屬於自己的記憶,不該總是感到鬱悶和痛楚,你要明白你能活在這個世界就是幸福的`了。有很多人在社會上帶著不同的面具說著言不由衷的話語,我是,你也是,既然別人需要用面具來掩飾只能說明他這樣做有他的必要,言不由衷也有他的道理,這是社會決定的,能做的是過好自己的生活。《海賊王》說過:活著就是快樂的。何不讓自己快樂一點。

為了快樂,所以改變……

朋友總說我怎麼那麼容易鬱悶,好晚給別人發個簡訊什麼別人還以為我又怎麼了……

圍城讀後感5

寒假期間,也應該藉此機會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所以我讀完了錢鍾書先生的《圍城》。雖然我一直不喜歡讀長篇小說,但當自己翻閱了一部分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不多日就看完了。作為一個直率的人,我邊讀邊為書中人物捶胸頓足。一遍讀完,幾乎沉溺於這一場場悲劇之中,替文中人物們懊惱,惋惜。等到第二遍細品之時,我那些魯莽的情感才壓了下來,驚異地發現每句每段都恰到好處,不論是記敘或是描寫,主題感緊緻強烈。

其實回想讀《圍城》,我感到樸實而又現實。書中主人公方鴻漸的生活萬分接近現實生活:來到又失去的一段段美好,有家庭到社會的一處處悲哀。例如文中的蘇小姐,唐小姐,真真去不再來。決然不像當下粗製濫造的電視劇中緣分不盡,久別巧遇,而又再續“佳話”的老套情節。這也正是《圍城》本質上成功的重要因素——現實,圍城的現實。主人公方鴻漸順應潮流留學,卻只混個回來;夢想進入唐小姐的世界,卻因怯懦滿盤皆輸;最終急忙闖入婚姻之城,卻很快厭倦,繼而一連串失敗到來。都應了文中“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的透露。看完我心裡十分不是滋味,相信每個青年人看罷都不會平靜的`。圍城這一意象充斥著我們所在的空間,時間,似乎極難擺脫。在我們眼裡,事物都恰似一個個圍城,得不到的亟不可待地想要,擁有的卻絞盡腦汁想甩去,又有多少人像方鴻漸那樣迷茫,懦弱呢?如果不能調整好心態,我們終將迷失在一座座圍城之中,生命重要多些追求,也要多些堅守;學會努力,也要學會珍惜,一步步果敢地走向自己的成功之路。

寒假裡,除此以外,我也閱讀了其他一些書籍著作。收穫不在於數目多少,但求有所感悟,從各個方面不斷充實著自己,便實現了寒假的價值了。

圍城讀後感6

《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長篇小說。故事主要寫抗戰初期知識分子的群相。《圍城》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

《圍城》共分九章,大體可以劃做四個單元。由第一章至第四章是第一個單元,寫方鴻漸在上海和家鄉(江南某縣)的生活情景,以寫上海為主。第五章可以算作第二個單元,是“過渡性”或“銜接性”的。第六、七章是第三個單元,主要描寫三閭大學裡的明爭暗鬥。第八、九章是第四個單元。方鴻漸和孫柔嘉在返回上海途中結了婚。以下是一篇圍城讀書筆記:

當、當、當……”已是深夜班點了,輕輕合上《圍城》的最後一頁,內心很平靜,夜已悄悄地爬滿整個天空。遙望,不知哪兒還有光明。只有默默地等待,輕輕地守望,相信明天會是個好天氣。方鴻漸原來是有夢想的,正如我們的每一個人一般,年少輕狂的我們,按捺不住熱血的沸騰,無法向一切已墨守成規的事物妥協。我們總相信我們的人生只有我們能駕馭。於是鴻漸乘上開往法國的航班,開向自認為的一片新天地。十四歲的時候,我信心滿滿的`,只差沒有報告天下,憑海為證,大言不慚地說有一天自己會如何如何。那時候總是很單純的,沒有意識地去做許多事。

沒有責任的包袱,不懂世間的複雜,指天誇耀自己的偉大,卻在深夜獨自嚶嚶哭泣,很脆弱的。其實這是每一個孩子都會犯上一回的狂病,但這又何嘗不是一回人生的轟裂呢?幾年後,二十七歲的鴻漸踏上了他的返程之旅,帶著一張作假的文憑,心裡是滿滿的內疚。二十七歲的他仍會天真地想起嚴父,慈母的失望。彷彿當他多少年前踏上甲板的那一刻,人生的鎖鏈斷了一般,幾年的巴黎生活只是一場華麗的美夢,終有醒來的那一刻。鴻漸意識到了,當他意識到紅海早過了時,他就覺悟的認識,他並不能夠完全掙脫那條無形的鏈子。

圍城讀後感7

1.深夜讀完《圍城》不是我刻意為之,趕巧而已!或許就理解為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正如這夜色裡突然而來的雨。你看,我們總是會為自己當下的情緒狀態找到合適的註解,正如我們總是善於為自己找到各種理由一樣。

2.聽說錢、楊二位先生的愛情很美好。我沒有詳細地去了解他們的故事,但讀完《我們仨》後能夠明顯地感覺到他們的'幸福。感覺幸福,就是美好愛情和美滿婚姻以及家庭和美的代名詞吧。此刻聽著雨,我暫且忘卻了諸多煩惱,感覺幸福。也許,夜深人靜時刻的雨天然是幸福的,它那麼從容裡行走在夜色深處,不像我們總想匆匆趕路。

3.這是我第二次讀《圍城》,大部分篇章是聽完的。起初這本書並不在我重讀的書單裡,卻唯獨單列出來重讀。因為她要結婚了,希望她在城裡能聽到夜深人靜時刻的雨......

4.其實我很清楚,大家往往把婚姻比做圍城———當絕大多數同儕都已進城甚至部分人又出城時我還在郊外徘徊。然而,卻很少有人提及婚姻之外的其他的很多“東西”都是我們的圍城,比如工作,比如生孩子。好像我們生來就是從一座城到另一座城,不斷地在各種“城”裡穿梭,不斷地迷失,不斷地尋找。我們總在奔跑,丟掉了我們的從容,忘記了最初的那些感動,我們究竟要去哪裡呢?

5.是的,一人一部劇,一人一段傳奇。讀《圍城》,我們共同讀了諸位先生、小姐的故事。讀完《圍城》,我想再讀諸位讀《圍城》的先生、小姐的故事。我想不斷地讀你們的故事,好讓城外徘徊的我不孤獨,並且能重拾從容不迫的燈火。

6.希望有一天諸位先生、小姐也能讀我的故事,希望你們從不悲切從不孤獨。

圍城讀後感8

今天,我讀完了由我國著名作家錢鍾書的成名作《圍城》。這本書文筆優美,寫作手法較多,點點滴滴都令人回味。

《圍城》這本書主要講了:”冒牌“博士方鴻漸從國外回國,不料被同船而行的蘇小姐所追求。後來,方鴻漸絞盡腦汁地切斷了與蘇小姐的情誼,才與原來是情敵,現在卻是朋友的趙辛楣一起外出找工作。途中,方鴻漸認識了孫小姐,三人一起到一家國立大學當教授。慢慢地,方鴻漸對孫小姐產生了好感,經過數年努力,兩人終於走到了一起。不料結婚以後,兩人的關係越來越差,最後在一次次爭吵中兩人終於分手。

在《圍城》這本書裡,寫作手法就如同滿天的星點般,數也數不清。有比喻、擬人、誇張等許多手法,十分輕鬆幽默,讓人讀起來忍俊不禁。

尤其是這幾句:”誰知道從冷盤到咖啡,沒有一樣東西可口:上來的'湯是冷的,冰激淋倒是熱的;魚像海軍陸戰隊,已經登入了好幾天;肉像潛水艇士兵,會長時期伏在水裡;除醋以外,麵包、牛油、紅酒無一不酸。“”孩子不足兩歲,塌鼻子,眼睛兩條斜縫,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遠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報上諷刺畫裡的中國人的臉。“更是令人嘖嘖稱奇,也很值得我們去認真摘抄,細細品味。

在細細消化優美詞句時,我也十分佩服錢鍾書老先生的寫作能力。讀著《圍城》這本書,會覺得這本書銜接得很巧妙、周到,發生的一切都是那麼理所當然,在行雲流水中,《圍城》就讀完了。

看過《圍城》後,我學到了很多寫作手法,對提高我的寫作水平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它對我意義重大。

圍城讀後感9

《圍城》這本書,讀過很多遍,書中的時代背景與作者都處於上世紀初,跨越近百年的作品,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精彩。在這段特殊時期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錢鍾書先生似乎早就預言到了今天這番景象,特地將“圍城”作為書題。其實,哪有什麼預言,只不過是天道有常,生於新學和舊學相碰撞的時代,錢鍾書先生沒有完全拋棄舊學而是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兩種不同思想的交匯,將這個時代的變化與所見所聞記錄在書中,小說的矛盾衝突、角色的刻畫,有諷刺,也有思考,一切應當從根源去追溯。

中國之所以成為一個文明古國,幾千年來經久不衰,不被滅亡,倫常才是根本。中國古代有五種人倫關係和言行準則分別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與忠、孝、悌、忍、善。所以無論哪朝哪代,人們如何生活,恪守五倫關係謹言慎行,時時反省,尊崇自然之道,持一顆恭敬心,謙卑為懷,都不會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和文化的傳承。《圍城》中新思想代替了舊思想,隨新思想而來的.,也有畸形的各種觀念。婚姻、工作、友情、親情與傳統背道而馳,是傳統不適應新的社會了嗎?不是,是人心變了。

生活處處是圍城,城在心中,看不到摸不著,城中不乏誘惑、機遇等等。做好抉擇很重要,心中有愛,選擇善良;心存惡念,選擇邪惡。不被物慾迷惑、不被恐懼嚇到、不被謠言支配,心存善念一片祥和,哪有什麼圍城。

也許世間永遠不會變的如此的美好,但心中的理想卻從未破滅。最後,請再次拿起這本書,在書中找到自我,讓思想飄向那遠方。

圍城讀後感10

《圍城》是我看的第一部名著,兼第一篇長篇小說。那時(國中)只覺得作者語言運用可謂“隨心所欲”,對人間百態的描寫更稱得上運籌帷幄。只有“功力深厚”的人才會寫出隨意而不空洞、有趣卻不浮誇、尖刻然不偏激的文章。而這樣的作者,肯定是有一定境界的,其心不為外物左右。

再看《圍城》,已是工作四年。文中語言嬉笑怒罵渾然天成自不必說,劇中人物卻更讓人感慨。中國人一直講內心修為,我們現在講要擺正心態。心態固然重要,但是人的能力、境遇以及憑能力而創造的境遇何嘗不重要?方鴻漸如果不是不學無術也不會處處碰壁做一個“無用之人”;不如此,他也不會整天雞毛蒜皮、牢騷滿腹;更不必心氣不順,時常與老婆吵架,去應驗那“圍城”的咒語。你看那趙辛楣,同樣是痛苦失戀——或者他被蘇文紈拋棄遠比方鴻漸的.追求唐曉芙不成更加嚴重——畢竟趙辛楣追隨了蘇“二十年”!然而趙辛楣卻並無大礙,一是因為他性格更為理性爽快,更重要的是,他才華能力出眾、有一技之長、仕途暢順的緣故。

正所謂“忙碌的蜜蜂沒有時間去苦惱”,同樣,經歷順境的人也沒有必要去感傷。然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豈能單純依賴“心態”去一一化解?精神的愉悅是需要現實支撐的,苦中作樂終不是辦法。心裡幸福感的產生是有條件的——雖然物質追求絕不是人生的終極意義。

所以人不能唯利是圖,但也絕不可庸常無為;人不能利慾薰心,同時也不必與世無爭。“心態”是自己的精神,“追求”決定自己的物質;精神與物質相輔相成,共同化為“生活”,是為“人生”。畢竟莊子的境界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的,也不是每個人都願意達到的。

“圍城”圍的是心,而心外難以“無物”。積極奮鬥、誠實爭取,校正心態、胸能容物,人生的幸福,應該有資格去索取了。

圍城讀後感11

記得還是一名懵懂無知,丫頭">黃毛丫頭時,便已讀過該作,是懂非懂,而今又捧起書重溫,卻別有一番滋味。作為一名在圍城裡已生活了多年的女人,再次捧起此書,感觸自然大異於以往,字字斟酌,細細品味,情節仍然不太吸引,人物個性依舊不突出,而最為佩服的卻是他老人家駕馭文字的能力,令人為之捧腹的比喻,細緻到極點的人物描述,人性弱點在錢老的筆下琳漓盡致,無處遁形。舊社會形形色色文人的通病在主人公方鴻漸身上表露無遺:不學無術、懦弱、缺乏責任心。而頗有心計的孫柔嘉卻千方百計地要嫁給他,思量再三,始終對於錢老先生的安排不能苟同,總覺得倘若在如今,稍有點頭腦心計的女人寧可下嫁一醜男或老翁,也決不願跟著他丟人現眼!

對於圍城之說法,本人一直有所保留。假如象孫柔嘉與方鴻漸一般,步入圍城僅僅是因為寂寞、拉不下臉面或年齡大了而一切將就,草草築起這座城,此城必不牢固,日晒雨淋再加上經久失修,圍城必不攻自破!自然支援她走出圍城,去尋找能遮風擋雨的另一個屋簷。只要是經過一番思量,一磚一瓦親自構思建立起來的圍城,哪怕再破敗,再荒蕪,裡面的人也不會輕易出來,畢竟這裡還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修修補補在漫長的歲月當中也是一種樂趣,至少比起重新去建造一座新城要容易多了。而如今城外的`人們習慣了在迷人星空下、遼闊的草原上、浩瀚的大海里或翱翔或棲息或彷徨,而不願付出人力物力去築城,以免吃力不討好,害人害已。

新城固然住得舒服,愜意,可它總會變舊,且未來的天氣無從預測,人的情緒千變萬化,但只要城裡的人象對待自己一樣愛惜周圍環境,此城則會越老越有韻味!越舊越有人氣!

圍城讀後感12

我國中時翻到《圍城》這本書,聽說很好,我看了一部分就挺下來了,我沒有讀完的原因現在回想起來可能有這些:一方面,我不能領悟裡面的好,故事情節我覺得平淡無奇,都是對話呀對話,另一方面,語言上我覺得怎麼這些人說話這麼刻薄尖酸?那個年紀的我可能眼裡只有金庸式的快意恩仇以及瓊瑤式的愛的死去活來才過癮吧?

到現在這個年紀再看,才覺得之前看過對於這本書的評價絕非虛妄恭維。故事情節上能把最平淡的生活用文字刻畫出來絕非易事,何況是語言是那麼的機智幽默,讓我讀後大呼過癮,讓這些偽善者,真小人,好色之徒,無恥之輩都躍然紙上。藝術本高於生活,可是我總覺得這些人似乎自己都見過,這可能就是說藝術源於生活吧。

我的層次太低對於閱讀還處在外行看熱鬧的地步,所以每每都是主要記住人物啦,在這所有的人物中,主人公方鴻漸和孫柔嘉夫婦兩人,我不討厭也談不上喜歡,可能就是如書中評價方鴻漸一樣:不討厭但一無用處,至於孫柔嘉吧,我是理解並同情但也談不上喜歡,可能在生活中最多的人都如他們夫婦一樣的吧,善良,有些思想,有點小清高,有點小心計,總之是平庸中的芸芸眾生吧!蘇文紈照理說沒有那麼不堪,可是她是我最討厭的書中人物之一,總覺得她自持有點姿色,有點文化和有點家世背景,但實際上是個故弄姿態的'偽君子,假大家閨秀!也有可能因為我是個女的吧,天生同性好妒吧,或者是如書中的葡萄理論吧,因為自己是個醜女?(因為總覺得身邊不乏這樣的人)。我最喜歡的人居然到最後是趙辛楣,他愛恨分明,感情專一,有能力,有手段,行動力強,眼光毒辣,對朋友有情義,這些都是我比較喜歡他的原因吧。

圍城,書中反覆提到的主旨,其實生活中處處是圍城,裡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我想對於自己而言,最大的收穫在於,與其羨慕別人的轟轟烈烈,功成名就,寶馬香車,輕鬆寫意(不停刷朋友圈),還不如把自己的生活經營成別具一格的風景呢!過段時間後我應該會再讀一讀圍城。

圍城讀後感13

《圍城》作者在序中說道:“在這本書裡,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一部分人物。寫這類人,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體根性。”這說明了,作者寫此書是為了描述出中國當時的一部分社會和人物,並看透人們具有的“根性”,而我認為這個“根性“,大概就是指本書的題目《圍城》——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這本書中唯一串聯下來的人物方鴻漸,在一開始我認為他不學無術,整天只想玩樂,最終也沒有找到自己合適的人,他在某些時候固執,又在某些地方心軟,我無法理解他的一些做法,而他的`一些做法應該也無法被社會認同,被人們認同。方鴻漸心中的圍牆與他人的圍牆形成無法逾越的距離,也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圍城》中的故事和社會,雖然是在過去,但作者所說的”基本根性“也一定存在在現在的社會中,現在的我只能通過這本書去聯想現在的社會,錢鍾書先生的思想也會讓我對自己的未來有新的見解,為我的未來提出意見。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中精美的語言,在看書時,我常常會看到許多充斥著文藝氣息的詞句,裝飾了這本書,使這本書更加精緻,作者還運用了很多比喻,讓我可以儘可能理解作者的意思,就連本書的主旨,也可以用”圍城”和“鳥籠“來比喻,即使我無法真正理解那層主旨,也能通過這個比喻來了解一個表面。

人類越來越聰明,圍牆只會越來越高,越厚。但我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人,能夠走進彼此心中的那片空地,這便是所謂的知己吧,我也希望,我可以遇見一個可以穿越圍牆的知己。

圍城讀後感14

讀完《圍城》,感觸頗深,錢鍾書十分誠實地刻畫了那個年代的一些事。

這本書講了抗戰時期關於一個留學生回國後的一些事。方鴻漸真是個悽慘的人物。但也許這就是當時社會的普遍現象吧。圍城這個書名很妙,非常含蓄的概括了全書的'主旨內容。

仔細品味會發現書中有三道圍城,愛情的糾葛是一道圍城,學校裡的明爭暗鬥是圍城,家庭的婆媳之爭是一道圍城。其實生活本身就是一道圍城,夾雜著城內的喜怒哀樂,一個城圍住了我們整個人。

書中的幾個主要人物無不為圍城所困擾,方鴻漸身處愛情的圍城,事業的圍城,家庭的圍城,怯懦的他終重重圍城之間一事無成。趙辛楣終也沒逃脫婚姻的圍城,和一個並不愛的女孩子結婚生子,蘇文紈自始至終也沒走出愛情的圍城,終墮落,身上原有的才氣全無。看到這裡,我們不禁心寒,圍城這麼可怕嗎?幾個留學生竟為此葬送一生。

其實圍城並不可怕,只是如何看待這個圍城,身處圍城中,為何總想衝出這個圍城,終不是撞得頭破血流,退回去就是衝到另一個圍城之中,又飽受糾葛,其實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個大圍城,包含很多小圍城,圍城中總有不如意,我們並不是總要去逃避,而應該適應這個圍城,在圍城中逐漸建立自己高大房屋,不要總好高騖遠,不斷地換城,總以為世外桃源就在城外。其實不然。審視這個世界,圍城處處存在。

眼看21世紀,圍城依然存在,我們看待圍城依然要有正確的眼光,除非圍城中烏煙瘴氣,實在無法生存,否則就不要不停的出城進城直到後精疲力盡,而流浪街頭。

標籤:讀後感 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