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電影

《十二公民》電影分析

電影1.45W

《十二公民》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充實的內容和緊湊的結構帶來強烈的戲劇張力,讓人覺得編劇有話要說,有情懷不得不表達。

《十二公民》電影分析

雖然改編自美國1957年著名電影《十二怒漢》,但其本土化做得非常地道,完全從北京市井文化中生長出來。儘管借鑑了原著的結構框架,但內容講的的的確確是中國社會原汁原味的話題,從不同背景裡走出來的人因其特有的立場和偏見而產生矛盾衝突。

整個故事只在一個場景裡展開:十二名背景不同的司法學院學生家長聚集在一個室內場所,圍著桌子坐下,為學生們組織的模擬法庭所審理的一件司法案扮演陪審員,針對案情進行討論,根據陪審團的結果來決定學生們是否通過本次英美法的補考。

演員神一般的演技更在狹小的空間裡把有理由的矛盾衝突發揮到淋漓盡致,兩個小時的時間讓人目不轉睛,即便盯著單一的場所也不覺得無聊,而分析案情時,窗外天氣由晴轉雷陣雨再轉晴的過程,也完美配合了十二個人之間的關係由客氣到緊張到意見達成統一的轉變。分析案情時,在人物敘述案發現場的情形時,火車轟鳴聲和腳步聲,多重音效的自然配合顯得簡潔而有力。

關於案情

有一個小夥子生父吃喝嫖賭,母親帶著他改嫁給富豪,於是他成為了人們眼中的富二代。其生父一直勒索他,然後用小夥子給的錢繼續吃喝嫖賭。一天夜裡在小夥子探望生父後,生父被謀殺,案發現場遺留一把富二代車裡常備的側跳匕首刀,被認定為物證。而其生父樓下腿腳不便利的老人證實,聽見了樓上父子爭吵時兒子說:“我要殺了你!” 十五秒之後老人看到富二代跑下樓梯,而其生父已死。與此同時,離建築物不遠處的火車上一青年女子透過車窗看見了富二代行凶殺人的全過程。

十一名模擬陪審團成員據此及學生們的辯護判定富二代有罪,而其中一人卻懷疑他無罪。於是案情抽絲剝繭,最後說服其他十一人證明現有證據不足以證明富二代有罪。

所有的創造和美都該是對想象力的延伸與突破。剛看到開頭聽到這兩個證據,我就覺得很扯,但如何推翻這兩個證據,是這部影片讓我覺得“柯南”的部分。影片給出的解答超越我聽到案情時的想象。

關於人證一瘸腿老人,第一個細節為他聽見樓上之爭吵,其中一名家長算出了火車通過定點的時間為六秒鐘,而樓與火車的距離能聽見火車駛過時的巨大轟鳴,可以掩蓋爭吵聲。而且人有慣性反應,老人常聽見父子的爭吵,很有可能在案發當天聽見樓上爭吵之後產生記憶慣性,在不清楚是否是富二代的情況下,下意識認定是富二代所為。此外,“我要殺了你” 這句話每個人都說過無數次,無法作為富二代手刃生父的確鑿證據。

瘸腿老人證詞中的第二個細節是他聽見爭吵停止後十五秒推開門,看見富二代從樓梯上逃跑。影片中八號陪審員根據屋子的`結構估算出瘸腿老人聽到爭吵停止後走到門口的最快速度為四十二秒,十五秒是不可能的。

至於瘸腿老人為何將看到的模糊不清的事實改編為確鑿精確的證詞,配合媒體宣傳和法院傳票,一位當年經歷過文革的家長給出瞭解釋: 孤獨的老人面對突然有人願意聽他說話時內心產生的強烈的渴望被重視的感受。

關於人證二目睹行凶殺人全過程的青年女子,則通過她接受採訪時按摩睛明穴和眯眼睛看錶的動作,推斷她近視,而案發當時是夜裡,女青年說當時輾轉反側睡不著看向窗外時碰巧目擊凶殺案,根據此情形推斷她當時沒戴眼鏡,兩者結合,則近視者很難在深夜看見百米外樓上一個窗口裡行凶殺人者的行為,更難看見行凶者的樣貌。

而那把側跳刀,一則某寶66塊錢包郵便能買到,二則側跳的正確用法是自下而上,而傷口為自上而下。

聽後覺得與柯南及福爾摩斯中的相關情節神似,但是放在案件裡,此時此景,我沒想到,而編劇抽絲剝繭地呈現時,依然覺得震撼而有意思,牢牢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關於人物形象

十二個陪審員來自不同的背景,因此有不同的立場和偏見。當他們湊到一張桌子上,嬉笑怒罵間反應了各自所代表的人群的生存狀態和心聲,這是我覺得這部影片“茶館”之處。另外北京方言的運用和北京人的性格作派躍然銀幕,生動而立體。外地人,諸如河南人個體的勤奮和樸實也讓人印象深刻。最有意思的是,突然有一個一直說普通話的家長情急之下突然冒出一句大連話版的“我也不知道了,這太難了”,讓祖籍大連人的我會心一笑,在這區區十二個人中起碼六個是北京人的“方桌會議”,每個人都代表了複雜的人群和背景,竟然有一個人被設定來自我小城大連,倍感親切。

北京計程車司機耿直粗狂而血性衝動,他和玩搖滾的兒子之間的矛盾衝突頗有時代特徵,而這也是他堅持認為富二代殺生父有罪的心理動機。北京小賣部大爺對命運的屈從和經營生活的頑強讓我想起老舍筆下的駱駝祥子,而經歷過文革的老人對人心細膩洞察,歷經苦難仍對人性報有最大的善意,讓人動容。年近40的房地產老總為自己還在上大學的“乾女兒”戀人來參加陪審團,他說:“看見年輕女孩從豪車上下來就說人家是傍大款是對中國優秀女青年的侮辱,我致富是因為我努力工作有能耐,你窮是因為你沒本事”也喊出了他自己的心聲。

關於司法情結

八號陪審員從一開始以退為進,步步為營,試圖通過富二代無罪的前提設定,推進對證詞的推敲,最終以一己之力逐漸說服其他十一人,證明該富二代無罪。

在一開始第一段激烈的討論後無果,他不得不妥協:除他以外其他人進行無記名投票,若依然是十一票認同有罪,則他妥協有罪。

太陽透過車庫狹窄的空隙透進一束光,他就在丁達爾效應產生的朦朧光影裡,背對著唱票現場默默吐出一個菸圈。在那一瞬間,他硬漢式的隱忍甚至讓我一度以為他就是富二代的繼父,試圖來此救子。他的身份作為一個最大的懸念式線索一直牽引著我的注意力。

結局的時候,終於公佈謎底了。他與富二代無親無故,是一名負責複議的高階檢察官。在退場的背景音樂裡,如潮的人群中有觀眾說:“那他費這麼多勁教育其他家長幹嘛呀,他直接回好好辦案不就完了,要講也該對著那群學生講啊。”

我卻覺得,正是因為他與富二代非親非故的檢察官身份,反而讓劇情更加合理並且昇華了。

這位檢察官在模擬陪審團中的堅持,第一來自對法學院教育系統的測試中模擬法律程式的參與感,這代表他一絲不苟的人生態度,是對大學教育的尊重,對那些考生作為中國未來檢察官的期望,也是對法律程式的尊重。而第二,則來自於對司法工作打心底的崇敬,對司法體系工作人員肩上承擔的責任最深切的體悟,對正義,真理和慈悲最單純的信仰。

他不止一次地強調,當陪審團中的一員投“有罪”票時,那個孩子在這位陪審員的心中就已經死了,這是對別人生死定罪的掌控,如何能不慎之又慎。

他也不止一次的強調,這次討論的初衷,是想在假定富二代無罪的情況下,根據已有證據來判定能否支援他有罪的結論,而非在假定他有罪的情況下,看能否找出比他犯罪可能性更大的人,如果能找到才判定該富二代無罪。

他憂心忡忡地說扮演辯護律師的女學生根本沒有從無罪的角度出發為她的當事人付出百分百的努力,而這些學生,或許明天就要走進法院,決定著社會中一部分人的生與死。

他慷慨激昂地對所有家長說,今天這些等待模擬陪審團討論結果的學生,決定著中國未來法律體制的公正,他們將組成未來社會最重要的一塊奠基石。

做在電影院後排的位置,我為那樣鏗鏘有力的內心表白感動著。他與富二代無親無故,然而就是對於正義和真理這份純粹的信仰,更有撼動人心的力量。

或許這內在的力量也是影片《十二公民》註定了不朽的支撐點。

標籤:十二 公民 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