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中秋節

中秋節吃月餅有何寓意解析

中秋節4.61K

中秋節吃月餅,是漢民族的傳統習俗。這一傳統習俗至今在各地盛行不衰。中秋節和月餅緊密相聯,可以說這節就是月餅節,離開了月餅,它就沒有了應有的韻味,月餅離開中秋節也就沒有了它的“用武之地”了。過中秋節人人都要品嚐月餅的風味。

中秋節吃月餅有何寓意解析

傳說唐玄宗在一箇中秋節的夜裡賞月時,受道士之邀去遊月宮,嫦娥州見凡間來人,非常高興,忙將他們邀入宮中,命宮女端出酥甜的仙餅讓他們吃,並讓數百名宮女在庭院裡輕歌曼舞,然後把他們送出月宮。一回人間後唐玄宗暗記下仙女的舞曲,命人整理,成為優美動人的“霓裳羽衣曲”,並命,二乙造月宮仙餅,因這種餅原是月中之餅,加上形如圓月,所以人們就叫它月餅。

中秋節賞月

在中國,月亮文化的拓展是向兩個方面進行的:一是逐步形成了一些與月亮崇拜相關的風俗習慣;二是以月缺月圓為依據。強化了民眾的團圓意識。

據史籍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輿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則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僅次於春節的我國第二大傳統節日。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i司,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所以,中秋節又稱“仲秋節”、“拜月節”、“團圓節”。

中秋節也是由嫦娥奔月的傳說演繹而來。飛進了月宮,而這一天正好是八月十五之夜。后羿都要望月設供,祈望全家團聚。相傳嫦娥吃了後男的仙藥後,獨自於是從這以後,每年的八月十五夜。

由此便衍生出中秋佳節的習俗。每當八月月圓之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期盼與家人團聚。而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另傳古代齊國醜女天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的品德人宮,卻一直未得到寵幸。有一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發現她美麗出眾,便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便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中秋佳節,中國人最主要的活動就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更加豐富多彩,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同賞月相伴,便是吃月餅的習俗了。

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中,那時,它也只是像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據說月餅的始祖叫“太師餅”、“胡餅”。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忽然靈機一動脫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傳開。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袁牧在《隋圓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除了賞月吃月餅外,中國各地還有諸如觀潮、燃燈等習俗。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以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大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而到了宋代則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巔峰,中秋十五觀潮時,到處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在湖廣一帶古時就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習俗。在江南一帶又有制燈船的習俗。到了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家家戶戶節前十餘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上糊白紙並繪各種顏色。燈籠內置於燃燭然後用繩繫於竹竿上,掛在瓦桅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及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這也被稱為“樹中秋”或“豎中秋”。

由於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因而中秋節的習俗也是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一些地方,過中秋時女子要穿行過橋,以求長壽;拜燈掛月,向月宮求子和祈求平安。

廣東一些地方則盛行中秋拜月的習俗,中秋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裡、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菸繚繞,桌上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正是芋頭的收成時節,農民們都以芋頭來祭拜祖先。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m不等,多用碎瓦片和磚塊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

江南一帶的中秋習俗也是多種多樣。江南婦女手巧,常常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然後全家人邊享受美味佳餚,邊吟詩賞月,更有甚者,成群結隊外出遊玩。

明初時江蘇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賞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是夜月橋頭笙簫彈唱,人們歡聚一堂,對月賦詩。江蘇的無錫在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族旗。

在江西的一些地方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微的一些地方則時興敬“塔神”。村民們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慢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形成十分壯觀的場面。另外一些地方則有遊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燭。遊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遊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耙、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抽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

“聽香”則是臺灣地區的中秋習俗。婦女們在家中供奉的神像前焚香禱告。表明心中所想卜測的事,如感情、財富等。在獲得某種暗示後就拈香出門,凡是在路上聽到一切談話、歌唱等,均可應對卜測之事。未婚少女則有在中秋夜偷別人菜園中的蔬菜或蔥的習俗,若成功則意味她將得到美好的愛情。

“偷吃”則是湖南一些地方的習俗。

每到中秋這天,家家大門、後門都半掩半開。平時鄉親們對小偷都深惡痛絕,可中秋這天,明知“小偷”進了屋,全家都裝聾作啞,視而不見,且事先還為‘小偷”準備好豐盛的月餅、瓜果等,偷吃越多則越高興。

貴州流行偷瓜送子的習俗,要是誰家不生孩子,村裡的好心人便會在中秋這天到地裡偷摘大冬瓜刻畫出小孩的模樣,再準備好小衣服套上,敲鑼打鼓送到這戶人家,將瓜放在主人床上與妻子睡上一晚,第二天將瓜煮熟進食。

在北方的一些地方,中秋佳節除了拜月外,還得上墳祭祖,如山東的諸城、臨沂和郡墨等地。陝西西鄉縣中秋夜,男子要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並且有吹鼓手們沿門鼓吹,以討賞錢。山西大同縣的月餅稱為團圓餅,直徑大至二三尺。中秋夜還有守夜的風俗。

一些地方和民族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如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的石湖看吊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託球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