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中秋節

中秋節的隨筆精選15篇

中秋節2.42W

在學習和工作中,許多人都寫過隨筆吧?隨筆是過去社會較為流行的一種文體,語言靈動,婉而多諷。那麼,怎樣才能寫出好的隨筆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秋節的隨筆,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秋節的隨筆精選15篇

中秋節的隨筆1

“來電話啦!來電話啦!”

那個嗲聲嗲氣的電話彩鈴,把睡在上鋪的李娟吵醒了。李娟是川渝麻辣--蓉城知名火鍋店的領班,昨天是農曆十月十四,中秋節的前一天,店裡的生意簡直爆棚,翻了三次臺還不斷有新客!李娟躺下已是後半夜兩點。

李娟一看來電顯示,馬上就不迷了——是老漢兒(成都土話,即爹爹)打來的:

“中午有沒得空?工地發的月餅,給你。”

“有,有!月餅不要帶,你留下吃。你來吃飯,還是上次那家,莫要騎車,坐518路,在工農院轉46路,你有公交卡,莫要太省了。過節了,喝些酒,你再騎車回去我不放心,曉得不。”

李娟想起早就計劃給老漢兒買的那些東西,使勁地伸了個懶腰,就下床了。

春熙路離宿舍不遠,但李娟並不去那裡。春熙路的東西當然好,可是貴。李娟去的是附近的一條小巷子,巷子兩側都是小店鋪,東西實用、便宜。

李娟要買的是毯子和護膝。天要涼了,老漢兒的被子太薄了;老漢兒老說腿疼,李娟覺得是老漢兒的護膝太“撇”(成都土話,差的意思),老漢兒騎摩托十來年了,這回一定買一個厚的、結實的護膝。

李娟差不多把賣毯子、護膝的鋪子都逛了一遍,反覆挑選、侃價,等買完了東西,已是十一點半了。李娟直接去了那家小館,老漢兒已經坐在那裡了。

老漢兒頭髮又白了些,臉又黑了些,皺紋又深了些,老漢兒其實還不到五十週歲呢!李娟和老漢兒拉拉手,老漢兒笑呢,和老漢兒又有三個月不見了。

“乖女兒,白了,胖了!別怕胖!多吃,吃好!”

“你的胳膊怎麼啦?”李娟覺得老漢兒的腕子有些不對勁,拉開袖子一看,一條兩寸來長的疤痕,紫色的,十幾個縫針的痕跡,像一個醜陋的蜈蚣,趴在老漢兒的腕上。

“不妨事,好了,不小心電鋸碰到了!”

“為什麼不告訴我!”李娟拉著老漢兒的腕子,仔細看著。

“長好了,沒碰到骨頭。”老漢兒從李娟手中收回胳膊,彎回、伸開,再彎回、伸開,連著做了幾個動作。

“上次那個肥腸、腰花,又巴適(成都土話,便宜的意思),又好吃,你莫要忘記點!”老漢兒故意用有點撒嬌的口氣和李娟說著話。

李娟要了肥腸、腰花,還要了辣子雞、鹽煎肉、半斤梅子酒。酒、菜上齊了,爺倆碰了杯——李娟不喝酒,也沒捨得要飲料,她杯子裡是白開水。

爺倆有著說不完話:小美表姐的婚事定下了,是村東頭老萬家的么兒;老姑奶奶的病怕挺不過明年春節了;李娟說現在工作的這家飯店老闆不錯,中秋節前還發了紅包;老漢兒說今年跟著的老闆信譽好,到年底肯定不會賴賬;最高興的是弟弟的成績,弟弟上高三了,在鎮中學,很爭氣,爺倆說到弟弟,都高興得不得了。

“不曉得那個人和哪個一起過節!”

本來高高興興的,不知怎地,老漢兒冒出這麼一句。半天,爺倆誰都不吭聲了。

老漢兒說的那個人,是李娟的媽媽。李娟十歲那年,媽媽和別人跑了,再沒回來。

半斤酒喝沒了,李娟叫過服務員,要再加三兩梅子酒,老漢兒死活攔住,李娟不由得高了聲:“一兩就兩元,今天又過節!”索性添了半斤——梅子酒度數低,老漢兒酒量又大的很!爺倆吃著、聊著,可氣氛怎麼也不像先前那麼熱烈了!

拉拉雜雜的,又說了一會兒,就快兩點了。

老漢兒說到李娟的宿舍看看,不遠,就去了。一個老舊的小區,六十年代的工人新村。一樓,樓道黑洞洞的。李娟牽著老漢兒,摸索著進了屋。宿舍正好沒人,老漢兒環顧著逼仄的小屋,六張床--三個上下鋪,就一點空間都沒得了。

“我的,”李娟指了指靠裡的那張上鋪。老漢兒走過去,伸手摸了摸被子、褥子。

“這上鋪怎麼沒得梯子?”

“不曉得你女兒身輕如燕嗎?”李娟故作輕鬆地雙手撐著床沿,一下子就上去了——天知道,這些日子李娟的腿被磕青了多少次!

老漢兒默默地注視著李娟床上疊的整整齊齊的鋪蓋,那被子還是李娟媽的嫁妝呢。褥子也太薄了!

“我走了,你莫送!”

等李娟下床追上老漢兒,老漢兒已走到街上。李娟把買好的東西塞給老漢兒,老漢兒只收下護膝,毯子卻說啥子也不要。爺倆爭競了半天,李娟急了,直著眼衝老漢兒吼,惹得路人都往這邊看。老漢兒悶悶地收下。

李娟送老漢兒到車站,一路上默默的。

車來了,車開了,開遠了,看不見車的影子了。李娟慢慢地往回走。眼淚悄悄地流下來,李娟就流著眼淚,慢慢地往回走。

晚上的夜班那叫一個長啊,誰叫是中秋節呢!最後一桌客人,吃呀,喝呀,說呀,笑呀,眼看著起來要結賬了,誰知道又坐下說說說的,又半個鐘頭!下班後李娟連洗漱的力氣都沒得了,上床時又把腿重重地磕了一下,這次磕的比哪次都重,明天再看吧,不曉得要青多大一塊呢。

李娟揉著腿,默默地計算著:節前發的紅包,買東西和中午吃飯都花了,過節嘛!好在這個月還有加班費,加上薪水,手裡應該有八千元了,夠給老漢兒買一輛新摩托車了,李娟已經到車行看了五次了。老漢兒的那輛摩托太舊了,李娟想起來就擔心!

那件小衫兒還買不買呢?前天和店裡的姐妹們上街,一件窄身的小衫,天藍色,小碎花,姐妹們誰穿著都不好,不是顯得胸小,就是襯著腰粗,唯有李娟一穿,哎呀,姐妹們說,和范冰冰有一拼呢!只是都沒帶錢,不然當時就買了。說好了過完節一起陪李娟去買,價錢都侃好了,老闆答應留呢。

編個啥子理由不買呢?李娟盤算著,盤算著,就睡著了。

中秋節的隨筆2

今天是中秋節,十三那天,天空晴朗,明月高掛,當然不圓,十四就是昨天,天空有許多雲彩,更增添了月亮豐富而多變的背景,不過美中不足的是不太圓,心想,等到明天吧!一輪又大又圓的月亮高懸天空,在瀕臨水邊空地上,點上一架雲香,擺上一桌供品,準備幾個果盤,燙上一壺好酒,掰開幾塊月餅,播放幾段輕音樂,一家人圍坐在桌旁,品酒賞月,共度良宵,拍幾張照片。

誰知今天黃昏時分,天空飄落幾滴細雨,天色陰沉沉的,月亮更是不見蹤影,一切準備都泡湯了。

我淡淡地笑了,因為我知道,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

小虎子可就不高興了,他問我:“爺爺,月餅怎麼辦?酸奶還喝不喝?”

我說:“月餅你喜歡你就吃,酸奶你想喝你就喝。”

小虎子說:“沒有月亮怎麼過中秋節?”

我說:“有沒有月亮中秋節照過,你不會留在中秋節這邊,明天中秋節過完了你就得參加軍訓。”

小虎子突發奇想他說:“爺爺,你不是跟我講過《茅山道士》的故事的嗎?要不你也學茅山道士給我變一個月亮,掛在牆上,請嫦娥仙子給我們跳舞助興,你喝酒我喝酸奶,共度良宵。”

我忍不住哈哈大笑了說:“小腦袋整天胡思亂想,爺爺又不是神仙,如何能變出月亮,更不可能請嫦娥跳舞,今年的中秋節就這麼過了,你吃月餅喝酸奶吧!”

小虎子奶奶對我說:“你呀,把孫子教壞了,讓你變月亮你變不出來吧?坐蠟了吧?就你這麼個教育法,總有一天你吃不了兜著走,哼!”

我想,文化具有滋養作用,小孩子從小受到文化的薰陶,將來文化素養高一點,怎麼就錯了呢?但是,我不敢跟老婆辯駁,昨天,她給我煮了一碗麵條,估計是一忙,糊塗了,既沒有放辣椒油,也沒有加藤椒油,我感覺味道不對,隨便問了一句:“你今天少放佐料了吧?”

老婆大人立刻就翻臉了說:“伺候你幾十年,總是左不是右不是,從明天起你自己做飯自己吃。”

我想起老同事刁鳴,七十多歲了,直腸癌晚期,被老婆掃地出門一個人過著孤獨淒涼的生活,即使今天有一輪又大又圓的明月高掛天空,他能過一個什麼樣的中秋節呢?所以,我忍住了,千萬不要在團圓節的時候節外生枝。

無論天上有沒有明月,一家人和和氣氣,團團圓圓比什麼都重要。

只要有小虎子最愛吃的鹹鴨蛋蛋黃月餅,有酸奶,他早把沒有月亮的事情忘記了,開啟酸奶喝了一口,突然高興了起來對我說:“爺爺,我喝的酸奶中獎了,蓋子上寫著再來一瓶。”

我和小虎子奶奶都笑了,我們過了一個歡樂祥和的中秋節。

中秋節的隨筆3

盼啊,盼啊!中秋節終於來到了,我心裡特別得高興。

八月十五這天,爸爸帶著媽媽和我,捎著禮物高高興興地到奶奶家過中秋節。我們走在峽山水庫的大壩上,真是秋高氣爽。放眼望去:近處,水波盪漾,野鴨在水邊休息;遠處,白鷺飛翔,水天相接,景色真美啊!

到了奶奶家,我和哥哥在院子裡玩耍,媽媽和奶奶在不停地忙著做好吃的呢!晚飯可豐盛啦!雞呀,魚呀,肉呀擺了滿滿地一桌子,我們全家人歡歡樂樂地坐在一起吃團圓飯,席間不時傳出歡快的笑聲。

晚飯後,我和哥哥一起到外面賞月。皎潔明媚的月亮從東邊升起,高高地掛在空中,像圓圓的銀盤,又像光滑明亮的月餅,我真想摸一摸空中的“大月餅”啊!天漸漸地黑了下來,在月光的照耀下,星星少了許多,沒有往日的明亮,閃閃的星星象一盞盞光線昏暗的電燈,不停地眨著眼睛。我仔細觀察,月亮上有的地方暗,有的地方明。我不由地想起“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姐姐和玉免在月宮裡一定很寂寞吧?我暗下決心:一定好好學習,製造先進的宇宙飛船,將嫦娥姐姐接回來,讓她和后羿團聚,並看一看我們偉大的祖國。

中秋節真快樂!我期盼著明年的中秋節快一點到來。

中秋節的隨筆4

八月十五月兒圓呀……中秋節有很多習俗。有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舞火龍……我還是最喜歡玩花燈。今年中秋因為玩花燈讓我有了一個快樂的中秋節。

中秋節,我在奶奶家和奶奶一起吃了餃子和月餅。月餅各種各樣,有水果月餅,有冰皮月餅,還有雙黃月餅,甜甜的、滑滑的,我都喜歡吃。我還教爸爸玩了有緣份、打手剪刀布兩個遊戲。

晚上,我和爸爸、媽 媽去了廣地花園姥姥家,和姥姥一起玩花燈。在寬闊的文化廣場上,我看見圓圓、亮亮的月亮在空中,像一面小鏡子。廣場邊上的一圈樹上面掛滿了紅紅的燈籠,晃呀晃呀,好像無數小太陽。廣場裡,燈火輝煌有很多人在放煙花。月亮靜靜地掛在深藍深藍的天空,上面依稀有些影子,是嫦娥姐姐和玉兔在上面看我們點燈吧。

我們買了一個彈簧式的小貓燈籠,點上了蠟燭,在湖邊走了一圈,還唱著歌呢!爸爸還給我買了一束電火花,我拿著它轉呀轉,轉出了一個個光圈。我們大家在一起擺成奧運五環。把廣場變成比白天更美的不夜城。在商店裡,我看見大大小小的燈籠,有小貓的,有紅福的,還有龍的。坐在草地上,看見煙花一朵朵升空,美麗極了!有水簾洞,有星光點,還有水花。……

有了點蠟燭的燈籠和美麗的電火花煙花,今年的中秋節,我過得比往年更加快樂。

中秋節的隨筆5

1.中秋,是為所有企盼團圓的人編織的一個甜蜜藉口,是為所有羈旅天涯的行者送上的一份秋日禮物,也是讓身在異鄉的學子愁緒飄飛的莫名心結。希望遠在異鄉的你,中秋快樂!

2.中秋到,送您真誠的祝福:(中)心健康站,(秋)天幸福轉,(快)樂為半徑,(樂)賞明月圓。祝幸福安康,閤家歡樂!

3.中秋皓月明世界,遍地笙歌樂團圓。祝您的事業更加成功,從本次月園時開始,好事永不停。

4.中秋寄思念,遊子離鄉遠,思鄉愁淡淡;中秋賞明月,月上柳梢頭,情濃愛浪漫;中秋食月餅,滋味香又甜,餅圓人更圓。中秋佳節美,萬家團聚歡!

5.中秋佳節思緒亂,思親友盼團圓,舉杯暢飲論生活之酸甜。明月枝頭佳人伴,品月餅吐真言,喜笑顏開述人生之悲歡。簡訊發來祝願,祝你中秋快樂喜團圓!

6.中秋將至,祝你日圓、月圓、夢圓,團團圓圓;官源、財源、路源,左右逢源;人緣、福緣、份緣,緣緣不斷;情願、心願、意願,願願隨心!中秋快樂!

7.中秋節快樂,讓我為你獻上月餅的祝福:圓月餅—願你與家人幸福團圓,方月餅—願財富彙集四方,三角月餅—願友誼地久天長,桃心月餅—願愛情甜甜蜜蜜!

8.中秋明月分外圓,千家萬戶共團圓,親朋齊聚共賞月,花好月圓滿笑顏,送上一份小祝福,徒添喜氣伴幸福,中秋家合人團圓,幸福美滿萬年長,中秋快樂!

9.中秋賞月,祝你好運,圓月高升,花好事圓,願你圓事業之夢,圓美麗情緣,圓幸福人生,圓如意成功,全家健康,和和圓圓,願朋友,吃圓月餅,中秋快樂!

10.中秋時節,祝你的好運一帆風順,事業順理成章,工作順心配合,生活一順百順,賺錢順手牽羊,愛情得心應手,一切都對你順順利利!

11.中秋之夜,好風如水,明月如詩,此時,總有無盡的思念纏繞思緒,也總有美麗的願景縈繞心間。願你中秋快樂!

12.注意了,居月球可靠訊息:今年不用買月餅了,月亮會從天下往你家的餐桌上掉月餅的!

13.駐足未名湖畔,塔影浮動,暗香襲人,不禁將手中的筆揮灑成詩,把心中的夢彈奏成曲。而現在,我只想把我的心曲送給你:中秋快樂!

14.又是中秋佳節時,每逢佳節倍思親。歡聚一堂有幾人,千里相思思幾分?多少溫馨又重現,多少祝福掛心間。遙望皎潔明月裡,但願君能知我心。不盡的思念傾渲洩,借仙子廣袖送友親。中秋快樂!

15.圓月明,脈脈含情,清輝照萬里,佳節普天同慶,良辰美景享太平;飲美酒,品嚐月餅,金菊香朦朧,祝願翩翩傳送,幸福永遠伴君行。祝中秋節快樂!

16.月餅甜甜,直甜到人的心底;月兒圓圓,照亮每一張笑臉;美酒飄香,記錄歡慶的瞬間;祝福多多,幸福時刻,願你中秋節快樂,生活像滿月一樣圓滿!

中秋節的隨筆6

中秋佳節是親人們團圓的日子,大家聚在一起賞月吃月餅,在歡笑中度過那幸福快樂而美好的時光。

還記得去年中秋節,我們一家早早地從杭州趕回了老家,與爺爺奶奶歡度佳節,一大早我們就收到了許多親戚朋友饋贈的月餅,大大小小的,各種各樣,口味也多種多樣:有蜜瓜的,有豆沙的,有草莓的……讓人見了就“口水直流三千尺”,就當我想偷吃時,被媽媽逮住了,說:“王昊,這月餅晚上和爺爺奶奶一起吃!”我被迫無奈,只好服從“命令”,忍住了自己饞蟲的誘惑。

我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到了夜幕降臨了。吃好晚飯,我和堂弟陪著爺爺奶奶上樓賞月了。我不知道為什麼,一種感覺指引我幫爺爺奶奶那拖鞋,並附他們二老上樓。到了陽臺上,只見桌上擺好了水果和月餅。突然我的眼睛一亮元祖的冰淇淋月餅出現在我的眼前。我的口水流了下來,我一時禁不過誘惑的考驗,就去撕開了包裝袋。誰知天有不測風雲,當我正要開吃時,媽媽走了過了,對我說:“王昊,快去給爺爺奶奶拿月餅吃。”這時我才領略到了“孝順”的含義,連忙放下手中的事,在大月餅中切了一大塊給爺爺奶奶吃,還不停地給他們敲敲背,陪他們講講話。“孝”字在我的心中變的越來越重。當我給爺爺奶奶忙完去吃那塊月餅,可惜冰淇淋已經化為一灘水了我心頭不禁一酸,但想起自己是個孝順的孩子了,心裡不禁偷偷地笑著。

這次中秋節讓我十分難忘,因為這是我孝順的起點,從今往後,我要更加努力,要做一個更孝順的孩子。

中秋節的隨筆7

農曆八月十五,秋已過半,是為中秋。中秋時節秋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古人一直把月圓視為團圓的象徵,所以八月十五又稱“團圓節”,那些有關中秋節的記憶你還記得嗎?

(一)半塊月餅

又是一年中秋節,手捧著香甜的月餅,小月竟然不捨得咬下去,看著這圓圓的月餅,小月浮想聯翩……那是六十年代末,小月的愛人家境不是很富裕,應該說是很貧窮,當時住在火車站對面的小馬架子裡,過中秋節怎麼能有錢去買月餅呢。所以當他對小月講述的時候,小月聽得直流淚……

他第一次吃月餅是六、七歲的光景,不只記得月餅的香甜可口,還記得捱了母親一頓揍。他有個小夥伴叫小力,小力的姐姐嫁到了林業局二工地,他們相約去看小力的姐姐,從縣城到二工地要走十多裡的路,途經一工地,當時他的舅舅家在一工地,舅舅是林業局工人,舅媽是學校的老師,家境當然要比他家好。進到舅媽家的屋子裡他第一眼就看到櫃子上面放著兩包月餅,用包裝紙包著,繫著紙繩兒,他甚至聞到了月餅的香味兒。舅媽不好不拿給他吃,可是舅媽家還有兩個弟弟,於是舅媽只拿了一塊月餅,用手掰開兩半兒遞給了他們一人一半兒,他看到裡面有青紅絲、花生仁等等,他先是用舌頭舔舔,好甜啊!咬了一小口,接著三兩口就吃完了,他看到舅媽冷冷的拒絕的眼神,他是這麼描述的,以至於許多年後他還記得。他和小力離開了舅舅家去了二工地,後來的事情他有些不記得,只記得他人生中第一次吃月餅的情形,回到家後母親因為找不到他急得不行,所以看到他回來當然就是一頓胖揍,他說母親似乎沒有太用力,他沒有覺得有多疼,他看到母親邊打他邊在偷偷抹眼淚……那半塊兒月餅一直在他眼前晃動,那月餅的'香味一直讓他回憶了很多年……

現在物質生活極為豐富,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漸提高,中秋節的月餅花樣翻新。每當節日來臨時,臨街的商店竟然把各式各樣包裝的月餅、水果、飲料等等擺在店鋪外面招徠顧客。在節日的氛圍中,小月買了月餅回家過節,他竟然有些抗拒,因為在那之後他再沒有吃到過那麼香甜的月餅!

(二)爺爺為我打月餅

又是一年中秋節,小月手捧著香甜美味的月餅,看著上面的花紋,就想起了爺爺做的酥皮月餅,它沒有花紋,用豬油,麵粉等製成,鬆脆、香酥、層酥相疊,邊咬邊要用手接著,那酥皮隨時會掉下來,非常美味可口。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每到節前的幾天,爺爺就開始起早貪晚地忙碌,節日當天睜開眼睛一準就能看到爺爺做好的月餅放在眼前,上面還點著幾個小紅點兒,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隨著孩子們一個個長大成家,爺爺要做的月餅就越來越多,每個人都有份兒,用古老的包裝方式包好,繫上紙繩兒,有時候爺爺還會用毛筆在包裝紙上面寫上孩子們的名字。只是小月到如今也沒弄明白,爺爺做月餅的時候為什麼不讓姑姑媽媽她們看到呢?難道是沿襲著古老的傳統,手藝傳男不傳女嗎?這門手藝隨著爺爺的去世在小月家也就失傳了,小月曾問過爸爸,爺爺的手藝在哪兒學的呢?爸爸說以前家裡是開點心鋪子的,爺爺不只會做月餅,還會做各種小點心、比如蜜餞等等。後來爺爺去供銷社上班,全家老少七口人,爺爺的工資不能維持其生計,就帶著全家闖關東了。剛到東北時家境貧寒,租住在別人家房子,餬口尚有問題,哪有餘糧去做點心呢。隨著生活的好轉,爺爺把扔下的手藝撿起來,每到農曆八月十五日,親手為孩子們打月餅。他就像一個神奇的魔術師,把麵粉、雞蛋、白糖、芝麻等等材料變成一個個圓圓的甜酥月餅,爺爺的手藝是失傳了,但他留給兒孫們的記憶一直都在。在時代的大背景下,一塊小小的月餅也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小月知道有一首歌歌名是《爺爺為我打月餅》,它是八十年代初拍攝的革命戰爭故事影片《啊,搖籃》中的插曲。這首歌反映的是紅軍在二萬五千里長徵時紅軍老爺爺關心革命小娃娃的感人故事。小月的爺爺不是老紅軍,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人,他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孩子們濃濃的愛!

(三)不一樣的月亮一樣的思念

又是中秋節,天上的月亮是一樣的嗎?小月抬頭望著天空,月亮忽而鑽進雲層,忽而露出潔白的圓圓的臉俯視著大地……季羨林老先生曾說“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的故鄉的月亮。”也許月亮真的是不一樣吧……

小月的侄女婉兒考上了省城的大學,開學沒幾天就趕上了這個傳統節日中秋節,學校放了三天假婉兒沒有回來,在診所打上了吊針。婉兒是個堅強的女孩兒,新生開學就參加軍訓累得就差沒哭鼻子了,這不在風裡雨裡訓練終於累倒了,全家人在一起過節,她通過手機視訊向家人問候,表達了對家人的思念之情。家人也非常想她,這個父母的掌上明珠,爺爺奶奶的開心果。看到視訊中那個楚楚可憐的小人兒獨在異鄉,小月的心就那麼一痛,她竟然想到了三十年前,往事一幕幕在眼前浮現……

也是中秋節,也是大一剛開學不久,小月也非常想家,想爸爸媽媽,想弟弟妹妹,甚至想家裡的小雞小狗,想家裡的一切……站在寢室樓的陽臺上止不住偷偷落淚,那時的月亮沒有躲進雲層,而是在天上憐愛地看著她,向她灑下愛撫的光輝。學校沒有放假,班級召開了聯歡晚會,小月讀了一首詩,當讀到“媽媽在老槐樹下招手,額前飄著一縷白髮”時,小月的淚順著腮邊慢慢流了下來,其實只要看到“媽媽”這兩個字,小月已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了,女同學都趴在桌子上哭了,十七、八歲的年紀啊,都有一顆敏感的心!日子就是這樣慢慢過來的,每個人都要學會獨自成長!

中秋佳節本是個團圓的日子,孩子們因為工作因為學業在外地都沒有回家,他鄉的月亮也一定是圓圓的吧,遙望著天上的月亮,小月心裡在想,月亮也許是不一樣,但彼此的思念一定是一樣的,一如當年!

中秋節的隨筆8

農曆八月十五日我國傳統的中秋節。關於中秋,我記得小時候最喜歡聽奶奶講有關於七夕的神話故事了,當時聽了牛郎織女的故事,覺得好悲慘,奶奶也向我介紹了天空中的牽牛星與織女星,他們好像真的在中秋節那天晚上依偎在一起了。中秋因處於秋天的中間,故得名。我國民間把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中秋節作為家人團聚的日子,所以中秋也叫團圓節。

我愛太陽,但我更愛月亮,那種白玉盤似的月亮。在我眼裡,太陽是個豪放,熱情的男孩,而月亮則是個溫柔,恬靜的女孩。我愛這種恬靜也愛這種優雅。再望著那輪明月,我感覺她如同天空中鑲嵌著的一顆碩大的明珠,光澤豔麗,閃閃發光;她如同一塊無與倫比而又價值連城的玉盤,純潔高雅,討人喜愛。瞧,天空飄來了朵朵淡雲輕輕地遮住了月亮,只看見在雲層中穿行閃光。她擠啊,使勁想鑽出來。一陣陣涼爽的晚風吹來,雲散了,月亮重新露出了她清麗的臉蛋,像小女孩撩開了披在額上的烏髮向大地露出微笑。我卻覺得那穿於雲層的月亮似乎更蓬勃而又富有詩意。我又發現月姑娘正用月光鋪成一條小道,直延伸到我眼前,好像是在邀請我到她的家裡去做客呢!

中秋節夜晚,我們一家人來到院子裡,一人搬了把小椅子,靜靜的坐著,悄悄的等著,一輪明月的升起,終於,這個小女孩露出了小腦袋,看著人們,好像還有些羞澀,漸漸的,在我們的歡聲笑語中,她,呵呵,也膽大了起來,不停地爬向天空,我們一家人看著她,像看著一塊寶玉似的,一刻也不想將眼神兒轉移。

這是,姥姥拿出一盤月餅,給大家分開來吃,每個人都笑眯眯的,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心裡美極了!

周圍依舊是那樣的寂靜,我也漸困了,悄悄進入了夢鄉,唯獨只有那輪明月依舊散發著那優雅,溫柔的光,依舊是那樣純潔、恬靜。好美麗的月色。

真是一個令人難忘的中秋節的夜晚啊!

中秋節的隨筆9

我的家鄉在福建詔安的一個小山村,在我兒時的記憶裡,中秋是個好節日,因為可以吃到可口的月餅和水果。那個年代(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家庭經濟相對拮据,大多數人都還在為果腹而奔波。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家裡才會買些節日的物品祭拜用。記憶中的中秋似乎都是月朗星稀的,晚飯過後,媽媽會搬張桌子到晒臺上,放幾個月餅在桌上。那時候的月餅沒有餡,也沒有包裝,碗口大小,主要是用麵粉做的,上面灑滿白芝麻,餅出爐後做餅師傅用毛筆在每個餅上寫一個紅色的“中”或“秋”或“月”或“圓”等字。這種月餅在我們當地叫“中秋餅”,當時物質相對匱乏,“中秋餅”要在中秋的前幾天餅鋪才有做,去買的時候都是剛出爐,還是熱乎乎的,吃起來格外的香。一家人圍著桌子吃著月餅賞著月亮,聽媽媽講古老而久遠的吳剛伐桂神話故事。在我兒時生活過的那個小山村,人們還有個習慣——賞月吃月餅的時候,要拿著月餅邀請月亮娘娘下來一起吃。大人們還會特地交代小孩子不能用手指著月亮,不然睡覺的時候耳朵會被割掉。孩提時的我們竟信以為真了?後來,社會發展了,經濟發達了,我們也搬離了小山村,住進了大城市。就這樣,我再也沒回過兒時的小山村過中秋賞月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中秋節讓遠方遊子思鄉之意更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中秋節讓恩愛之人情更切!長大了喜歡中秋,喜歡中秋的祥和,因為從餐桌上我看到了祖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變遷;喜歡中秋的歡聚,喜歡在這樣的節日裡感受親人的關愛,品味生活的哲理,體會家鄉的變化。又是一年中秋時,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圓、更明,祈禱我的親人更加健康、我的家鄉更加美麗,也祝福偉大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中秋節的隨筆10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它又稱為團圓節。中秋節這一天,人們要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親人,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吃月餅,賞月,慶祝中秋節。

今年的中秋節,我和媽媽回到了外婆家,和親朋好友一起享受團聚的歡樂。每逢佳節倍思親,很可惜我爸爸在北京黨校學習,不能和我們一起過中秋節。雖然遺憾,但在這一天我還是收到爸爸的節日祝福,我和爸爸用電腦進行一次跨越千山萬水的視訊……在網上我們與他共度中秋佳節。

親戚們都來到了外婆家,家裡充滿了溫馨。晚宴開始了,善於烹飪的外婆自然做好了一桌美味的飯菜:又香又酥的烤鴨、味道鮮美的清蒸鱈魚、爽口的藕片、美味的大蝦、濃香的雞湯……光是看到這些花花綠綠的菜,我的口水就開始放肆地在嘴裡打轉了,過節真好,心裡特別高興,盡情地品嚐著可口美味的飯菜……不知不覺在親人們的歡聲笑語和互相之間的祝福中結束了晚餐。

吃過了晚餐,香甜可口的月餅和水果靜靜地躺在果盤裡望著我們。噢,開始賞月吃月餅了,我們全家興奮地來到陽臺,欣賞那圓月。明月如鏡,星斗滿天,一輪明月高高掛在天上,又大又圓,橙黃色的月餅散發出誘人的香味。這時候我咬了一口月餅,鬆軟的餅皮夾雜著甜津津的餡,那滋味簡直妙不可言! 我們邊吃美味可口的月餅一邊賞月,過得別有一番情趣。

中秋節,一個美好的節日,一個圓滿的節日,今年中秋節的夜晚過得真開心呀!吃到了香甜的月餅,看到了明亮的月亮,感受到祖國日益的強大。 我喜歡中秋節,因為有它大家才更喜悅。

中秋節的隨筆11

今天是中秋節,學校放假了,一大早,我就起床了。今天可以好好玩玩,還可以吃好吃的東西,想到這裡,我心裡樂開了花。

下午,姨父、阿姨他們來我們家做客,媽媽準備了許多好菜,有我最愛吃的紅燒肉、雞大腿等等,葷啊、素啊樣樣齊全。望著一桌子香氣逼人的菜餚,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雞大腿狼吞虎嚥地啃起來,惹得客人們一個個地哈哈大笑起來。

今年的中秋夜晚,月亮漂亮極了,又亮又圓,圓得像一個大月餅,我們一大家子圍坐在一起,一邊吃月餅一邊聽爸爸給我們講述著“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的故事。我不禁想起了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希望天下人都能團團圓圓,開開心心地過中秋節。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給我帶來新的感受,新的體驗,新的收穫。我願意在這種意境中感受親人的關愛,品味生活的哲理,體會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

中秋佳節,常說是團圓日。團圓代表和美、和諧,希望全社會促進和諧,共建和諧社會,共創美好明天。

中秋節的隨筆12

關於中秋節起源說法較多,一種是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拜月亮,這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古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一種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個收穫的季節,地裡的農作物和各類果實恰逢這個季節成熟,又恰逢秋天的一半,農民為了表達這種喜悅的心情就以農曆八月十五這天作為“秋報”來予以慶祝,並將這一活動方式一直延續下來。還有的一種說法是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這天,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發明了現在咱們所吃的食物“月餅”,以此作為軍餉解決了大量反隋義軍的糧餉問題,為了紀念這一天一直延續到現在。不管是哪種說法吧,都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表達方式。古人們在這天的活動各式各樣,有觀潮、燃燈、猜謎、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等,各民族之間所表現出來的慶祝方式也不盡相同,蒙古族,他們喜歡做追月的遊戲,熱情奔放的蒙古族人們跨上駿馬,在月色皎潔的星空下賓士在草原上,圓圓的月亮自東而升,自西而下,騎手們就這樣執著的追逐著。廣西侗族有“行月”的習俗,中秋之夜各寨的人們相繼而出,手執蘆笙與各寨寨民賽哥賽舞,徹夜長歡。朝鮮族到了這一天也有他們的方式,中秋節對朝鮮族來說也叫“秋夕節”,在這天他們會祭拜祖先、給祖墳除草掃墓,還會進行其他一些活動,穿上漂亮的朝鮮族服裝,戴著象帽,挎著長鼓,盡情的展示本民族的歌舞。

吃月餅是節日裡必不可少的一道環節,到了如今更是一個不可缺少的一個形式,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賞著天上的明月,品著一壺香茗,吃著手裡圓圓的月餅,它象徵著一家人的美滿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後就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楊光輔寫到“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如此看來當時的月餅已和現代的十分相近了。中秋佳節雲稀霧少,月明星稀,可對於遠在他鄉的朋友們來說是每逢佳節倍思親,今年又到佳節時,在此藉助蘇大詞人的一首千古佳作來表達一下遠在他鄉他國的朋友們的一種思念。

中秋節的隨筆13

千古中秋悲明月,一襲相思話團圓。

佳節臨近,思念濃,歸鄉情切,心似箭。

每逢佳節倍思親。曾幾何時,中秋,以她別樣的風韻,賦予人們多少美妙的暢想。

臨近中秋,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那一輪圓月。看那圓圓的月亮,似乎滿載著親人團聚的其樂融融,也懷揣著遠隔千里的離愁別緒。如鼓滿了詩情畫意的帆,遨遊在廣袤、幽藍的中秋夜空。

古今的人們,已習慣了將滿滿的思念與祝福,遙寄於中秋的故鄉或有著自己牽念的遠方。隔著遙遠的時空相互對月傾訴。這一天,人們對著圓圓的月亮,品著圓圓的月餅,吃著圓圓的湯圓,連那思念的情懷也是圓圓的。圓圓的月亮,寄託著人們多少美滿生活的夢想。

——於是,人對於月亮,總是情有獨鍾。

俗話說:年怕仲秋月怕半。寓意到了月半或中秋,那一月或一年所剩下的光景不多,稍縱即逝。

年年中秋過,一歲一中秋。寒來暑往,我已於人世間渡過了幾十個中秋節了。而中秋留給我的,既有其樂融融的溫暖,也有掠人心肺的寒涼。那一輪一輪的印跡,似年年不變的月光,重疊一處。歲月寒暖有痕,而月亮絲毫不改當年。

小時候,每個節日對我們來說都是新鮮的。那種節日特有的氣氛讓人很容易從中捕捉到一種舒服的感覺,那是一種溫暖和幸福。一如中秋,除了有皎潔的月光,香甜的月餅和湯圓,最讓人陶醉的還是一家人圍坐一起有說有笑的情景。

記得那一年的中秋節,趕上連陰雨天氣。我和弟弟都上中學了,那天剛好是星期六。上午最後一節沒上課,老師就放假讓我們回去過中秋。和所有的同學一樣,我們冒著綿綿細雨趕路,衣服溼了,心裡卻充滿了節日的歡快。走在已離家不遠的田間小路上,我發現沉甸甸的稻穗站在田裡卻冒出了長長的嫩芽,白乎乎的像一個個白鬍子老頭兒。因下雨無法收割,許多熟透的稻子倒伏在泥水裡,長成了青青的秧苗兒。看見這些,我樂滋滋的心在下沉,高興勁兒一下跑到爪哇國去了。回到家裡,已經快過中午飯時刻了,轆轆的飢腸早按捺不住那美美飽餐一頓的渴望,伸手揭開鍋蓋,竟是一片冰涼。心情也跟著降到冰點。弟弟一屁股做到小凳子上,像個洩了氣的皮球。我一轉身,見門後邊堆著一把老豇豆。o(︶︿︶)o唉,只好開始整理,準備做飯。雖說路上見到的情景讓我已有思想準備,但多少還是有些失落。不一會兒,穿著蓑衣、戴著斗笠的父母,先後回來了。父親揹著把鐵鍬,母親兜著一兜兒沒能曝出棉花的棉桃。他們的臉色也像這天色一樣陰沉,似乎忘了今天是中秋節了。

到了晚上,母親還是煮了包餡的湯圓,又煮了些花生,我們幫著忙乎,氣氛逐漸活躍起來。心情一輕鬆下來,我和弟弟一邊幫助做事情,一邊講些學校裡的小趣事,雖然因豐收無望,父親的心情有些沉重,聽到我們說的高興時,也不覺露出微笑。就這樣,在煤油燈下,我們一家人談笑風生的渡過了這個沒有月亮的中秋節。

那個中秋節,雖然沒有豐收的憧憬,沒有圓圓的月亮,但有親人團聚的歡聲笑語,心裡就有個圓圓的夢想,夢裡依然有月光皎潔。

往昔歲月裡,那些有月的中秋,總能賦予節日以別樣的滋味。

辛勞的父母親還在田間忙碌。我領著有些睡意朦朧的弟弟妹妹,走在迎向父母的田埂上。圓圓的月亮在我們的頭頂上晃悠悠的,像是喝醉了酒。一個趔趄,我險些跌倒,嚇走了瞌睡,我帶頭唱起了兒歌:月亮走,我也走,我幫月亮提巴簍,巴簍巴,撿棉花,棉花殼,磕菱角,菱角彎,彎上天······。調皮的小妹接著改了詞兒的唱下去:······巴簍巴,撿棉花,棉花殼,扎我腳,哎唷哎唷疼死我······惹到我們都笑了。

光滑的打穀場上,父親趕著老牛正打場。圓圓的月亮下,圓圓的石輾隨著老牛轉著圓圓的圈,在一大片鋪撒成圓形的厚薄均勻的稻把子上,一遍又一遍,一圈又一圈。父親走在中間抖動著牛繩兒不時的催趕。他一會兒抓起一把稻穗摸索著,那眯縫的雙眼似乎在陶醉於一個圓圓的夢裡。

門前的空地上,我們和母親圍坐一圈,中間的一張凳子上放著圓圓的簸簯,我們邊說笑邊掰棉花。一會兒母親拿來她自己沒吃的月餅掰開幾瓣分給我們,其實我們都已經吃過了,只有父母親沒顧得上吃。我知道母親自己吃什麼都捨不得,就說:“聽說吃月餅就是講究團圓什麼的,那就不能分開吃的啊。”母親笑了:“你們一人一瓣,就得要大家的合起來才是團圓的”。

多年來,母親的話一直讓我記憶猶新。在父母親的心裡,一個人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大家的美滿才是他們心裡的圓滿。兒女們能夠聚在一起,享受天倫是他們最大的欣慰。

若干年後,作為他們的兒女,我們已各自離開了父母,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了自己的兒女,做為父母的我們,更加感受到兒女繞膝的那份天倫之樂是多麼的珍貴。中秋,也是可以讓人銘記和寄託著無數美好願望的、那麼一個曼妙無比的形式。

其實,陰晴圓缺,月本無心,有心悲歡的,依然是人。月亮,每個月都圓,圓了又缺。她的圓缺有序,絕不會因人的悲喜而改變。而出於人的某種情節,中秋的月圓,被一廂情願的人們賦予了更多人為的感情色彩。

中秋夜,又是那漫長思念之路上的一個燈火通明的驛站。多少疲憊的思念,於今夜爬出沉睡的視窗,在如水月光下被點燃,任傷口泛出嫣紅,復甦著鑽心蝕骨的疼······。

那一年的中秋,月光下,我再也不能看到小女兒那圓圓的笑臉兒。我的心被殘忍的掰了一個豁口,鮮血橫流,而月亮依然圓圓的,圓圓的高掛頭頂。在別人的眼裡她是圓滿的、美麗的,而在我看來,她是那麼的冷漠,像一個風乾淚水的眼睛,那麼焦灼,心被刺得生生的痛······。

記憶被翻得一片凌亂,多事之秋的往昔,不堪回首。小女兒天真爛漫的年華里,有關於她的中秋,屈指可數。我努力的搜尋,尋找哪一處的中秋月華,留下了有關於她的故事。一做起事來就會廢寢忘食的我,甚至不曾在月光裡,給她講一段關於中秋的神話······

如果可以···,現在的她,已經是豆蔻年華,許多中秋的故事,有關思念,她該會懂。明月千里寄相思,可這一份思念,我該寄往何方?因為那是月光也去不了的地方啊!······一句淡淡的“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涵蓋了多少撕裂的心痛,和多少無奈的感傷。人圓心圓,月才更圓。心若缺,即使明月高掛,也只是一地月光慘淡······。

世事變遷,滄海桑田。人們心裡早已不再奉頌那種“父母在,不遠遊”的傳統似的孝道。好兒女志在四方。為了學業、為了事業,兒女們終有一天要有他們自己的天空。為了生活,夫妻們不得不天各一方。為了不同的理想,朋友們也會各奔東西。可是不管走到哪裡,只要是月光照得到的地方,我們就能夠得知彼此安好。天涯海角,無須朝夕相處,有月光照耀的地方,我們同觀一輪明月,雖人隔千里,息息相通的心,卻是圓如滿月。

唯如“但願人長久”,方得“千里共嬋娟”。月滿中秋佳節夜,願普天之下的人們,心有明月長團圓。

中秋節的隨筆14

一年一度的中秋來臨了。“每逢佳節倍思親”“千里共嬋娟”等千古名句使這個時刻莊重和神聖起來。遠遠近近的親人會聚集在長輩的身邊炒鴨肉蒸蓮藕、品月餅賞月亮,大人忙碌地勞作,小孩盡情地嘻耍,那濃郁的親情讓人每根汗毛都透著幸福和滿足。

這種感受,好象有年月沒有了, 是什麼原因呢? 親情淡了嗎,年紀大了嗎,細細想想又覺得不是,是什麼呢?應該說是時代的變遷已完全改變了原有的內涵。記得小時候,一年到頭難得有幾次美味佳餚,過了端午就盼著中秋,哪來那麼多“千里共嬋娟”的感慨呀,只盼著那一頓豐盛的晚餐。你說那刻骨銘心的想念終於實現能不激動能不幸福嗎?!大人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孩子高興就高興了,大家一高興氣氛就濃了就幸福了就滿足了。試問,今天的孩子哪天不是山珍海味,用得著為一頓粗糙的晚餐興奮嗎?孩子不興奮不激動能有氣氛嗎?沒了。滿足感淡了、幸福感也就淡了。你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呢?我說社會進步了是好事,可希望的事少了又失去了許多原始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再說中秋團圓,原來交通不便資訊不靈,一年半載難得聚集一次,所以約定俗成了一個月圓人也圓的日子。現在世界變小了,想念親人了,飛機、高鐵,要不了片刻就見到了,用得著捱到中秋再相見嗎,還不把人整出相思病來?因而中秋團圓只剩下了一個概念,沒有了實際意義。 再說網路如此普及,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可視訊相見,還可手機相見,滿足的方式多得是。社會發展了,原始的習俗就作為遺產保留下來,剩下了概念和外殼。

中秋放假,只不過是不丟掉傳統而已。原來是趕回來團圓,現在是趁放假旅遊,意義已然有天壤之別。這倒不是壞事,放假樂樂有益健康。然而最佔便宜的卻是商家,鼓動你重親情大掏腰包,他好兜售天價月餅和情感商品,黑你沒商量,還在數錢之餘偷偷笑罵你。他卻沒有情可講,“情”不過是賺錢的道具而已。

往事如煙,靜坐在電腦前一片一片閃過往昔的歡笑,中秋的感覺能找回來嗎?父母去了,早沒有了孩童般的歡樂和激動;前幾天大哥又走了,走的匆忙沒等到中秋。茫然的思絮中似乎感到有一股熱潮在湧,那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懷!我是多麼留戀那時簡單而幸福的歡樂啊,我再次意識到:物質的豐富並不就是幸福的唯一源泉。

中秋節的隨筆15

年年中秋,歲歲中秋,年年中秋各不同。如今國泰民安、豐衣足食,中秋之前超市裡各式各樣的月餅琳琅滿目,應有盡有;中秋之夜家家戶戶大團聚,一家人盡情品嚐著香酥可口的月餅,觀賞著精彩的文藝節目,其樂融融,幸福滿滿。

每到中秋節,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饑荒歲月裡的那個中秋節……

我生長在關中平原武功縣一個叫薛祥村的小村莊裡,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一年四季幾乎看不到細糧。我家人多勞力少,生產隊分配的糧食勉強夠維持半年,父親和哥哥只好揹著棉布徒步一百多裡到北山換回一點雜糧勉強餬口。吃完了就以挖野菜、剝樹皮維持生計,後來野菜挖光了、樹葉子被捋光了、榆樹皮被剝光了。三月初,隴海鐵路沿線洋槐樹剛剛綻開了花骨朵,人們就迫不及待地採來食用,吃得多了,渾身就浮腫,但也顧不上那麼多了。餓得實在受不了,就以玉米芯做成的澱粉充飢,甚至挖“斑斑土”來填肚皮。

那一年,我只有十二歲,在長寧公社孔雀寨完小五年級上學。孔雀寨距離我村有五六裡地,學校實行的是“三大晌”,我們每天要跑三個來回。先一晚吃的是野菜玉米糝子或麵糊糊,到了早上放學時早就餓得前胸貼後背了。放學的鐘聲剛一敲響,我就急急忙忙跑出校門,勒緊褲帶趕回家吃早飯。

回到家裡,吃的是稀的能看到人影的玉米稀糝子,外加一個玉米麵饃饃。午飯一般都吃玉米麵攪團,就著野菜。那野菜吃得我口泛酸水,吐個不停,但餓的沒辦法,吐完後只能硬著頭皮接著吃。

不知不覺中,這一年的中秋節到了。

艱澀的年代,寡淡的生活,每天連肚皮也填不飽,就盼望著過中秋節能吃塊月餅!這一天放學後,我躲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看書,當我正在書海里遨遊之際,忽然,窗外傳來了嫂子興沖沖的聲音:“娃,快來院子裡宴月了!”懵懵懂懂中被嫂子一聲呼喚,我這才如大夢初醒,拍了一下腦門,哎呀,今天是中秋節,要宴月了,能吃上月餅啦!我喜出望外,立即收拾好書本,吹滅了煤油燈,高高興興地跑出了房門。

只見銀光灑滿了院子,舉頭望去,那圓圓的月亮就像個銀色的玉盤,高高地掛在牆頭的天空中。月光下父親本來很瘦弱的身體更顯得瘦弱了,他正目不轉睛望著月亮發呆,好像正在思慮著數不完的生活難題。30多歲的四哥默默地站在父親身旁,面色凝重,一語不發。這時,母親端著剛剛烙好的幾個月餅,在六哥、嫂子和小妹的簇擁下走出了廚房,興沖沖地來到了院中。這月餅不是細面做的,只是加了一點調料多滴了幾滴菜油的玉米麵燒餅。

一聞到這月餅的香味,我忍不住就口水長流了,從盤中抓起一個就要往嘴裡塞,還是嫂子一把擋住了我,母親輕聲說道:“娃,不要急,等祭完了月亮婆婆,咱們再來吃!”我慢慢地把月餅放到了盤中,回頭一看,父親眼含淚花仰著頭,把目光投向了那一望無際的天空。

母親是從舊社會過來的人,對於民間的各類講究和祭月的一套儀式十分嫻熟。她把手中的木盤放在祭桌上,然後一本正經地開始祭月。按照父親的吩咐,我們依次跪在地上。母親把盤中的月餅和幾顆紅棗重新擺放整齊,虔誠地點起三支香和一根紅燭,依次插在香爐裡,然後端著酒盅,從小酒壺裡倒了三杯酒。母親依次灑在祭桌前的地上以示敬意,然後面對著月亮婆婆慢慢地磕了三個頭,口中唸唸有詞,說了一些祈福平安吉祥、祈盼多打糧食、早日度過饑荒的話。

看著盤中焦黃的月餅,聞著那香甜的味道,我的肚子裡就好像有幾個饞蟲不停地在蠕動,盼望著這祭月儀式趕緊結束,快快吃上月餅。祭月儀式一結束,母親把三個月餅留在了盤中,繼續敬奉月亮婆婆,然後把大棗分給姊妹們每人一枚,把月餅分給我和妹妹每人一個。我把大棗悄悄地揣在口袋裡,手捧著略帶餘溫的月餅,我和妹妹都捨不得吃,拿在手中聞來聞去,生怕吃一口就沒了。母親把她的那一塊遞給了8歲的小妹,小妹趕緊把自己的月餅裝到了口袋內,接過母親遞給的那一塊掰了一半,美美地吃了一口,把另一半又遞給了母親。這時,母親眼噙熱淚只嚐了一點點,又遞到了小妹手中,憐愛地說:“娃,快吃吧,等將來日子緩回了,媽給你做麥面月餅吃,裡邊加上糖,甜甜的,酥酥的,一定叫你吃個夠!”

看著圓月中的陰影,我便好奇地問父親:“月亮裡有大山嗎?”

父親咳嗽了一聲,說:“那是一個人,正在月亮上受罪呢!”

六哥來了興趣,問道:“那是誰在天上受罪?”

父親就此打開了話匣子:“傳說有一個《吳剛伐桂》的故事,以前有個叫吳剛的人修道時犯了法,仙人就把他貶到廣寒宮砍桂花樹以此懲罰他,這棵桂花樹高几百丈,他每次砍下去後,樹馬上就癒合了。千百年來,他就一直砍啊砍啊,這棵桂樹啊,永遠也砍不完……”

六哥又問:“不是說月亮上還有個嫦娥嗎?”

父親說:“是的,傳說月宮裡住著美麗的嫦娥姐姐,她的身邊有一隻可愛的玉兔,那隻玉兔時刻陪伴在嫦娥的周圍,陪伴著嫦娥每一個寂寞的夜晚。你看,月中的嫦娥正抱著玉兔正看著咱們呢……”

我抬頭仔細地觀察,月亮中好像真有一位仙女抱著一隻兔子在向人間張望著。這時候,我想起了讀過的書上說的一句話:“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父親和六哥慢慢悠悠地嘮叨著吳剛和嫦娥的故事,我痴痴地望著月亮,聽得入了神,思緒不由地飄飛到月宮上去了……

“娃,別隻顧著看月亮,快吃口月餅!”母親的一句提醒,我這才想起了手中的月餅。看著母親親手烙的月餅,焦黃焦黃的,我輕輕地咬了一小口,細嚼慢嚥,外焦裡軟,香甜可口。那是一塊普通得再不也能普通的月餅,卻是我一生中吃的最香最甜的一塊月餅。那裡有母愛的味道,獨一無二的味道……

時光如梭,幾十年過去了,每當中秋節來臨的時候,我就不由地想起了那個晚上一家人賞月吃月餅的溫馨情景。

難忘饑荒年代的那個中秋節,難忘母親烙的玉米麵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