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冬至節

有關冬至的知識

冬至節1.32W

有關冬至的知識1

冬至吃餃子的順口溜

有關冬至的知識

1、冬至吃餃子順口溜(一)

北方冬至包餃忙,冬至南方熬高湯;

若要一年不生病,快找名醫下膏方。

冬令進補是時尚,別忘祖宗燒點香;

陰陽調和很重要,闔家幸福都無恙。

2、冬至吃餃子順口溜(二)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紀念醫聖張仲景,千年習俗又流傳。

3、冬至吃餃子順口溜(三)

冬至大學紛紛下,燒鍋開水煮餃子。

不要人誇味道好,只要餃子吃的香!

4、冬至吃餃子順口溜(四)

案板方方刀光寒,或菜或肉剁成餡。

麵糰圓圓杖下扁,筷子取餡面中填。

巧手捏出玲瓏褶,皮薄餡大鍋不沾。

山西陳醋山東蒜,餃子浮沉幾人饞?

5、冬至吃餃子順口溜(五)

動凍纖指玲瓏褶,或蒸或煮誘人涎;

溫暖鄉屋香飄遠,再蘸陳醋不一般。

冬至吃餃子由來

冬至吃餃子相傳與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有關。張仲景出生在沒落的官潦家庭。其父親張宗漢是個讀書人。在朝廷做官。由於家庭的特殊條件,他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典籍。他勤奮好學,並且酷愛醫學。

東漢末年,連年混戰,“民棄農業”,都市田莊多成荒野,人民顛沛流離,飢寒困頓。各地連續暴發瘟疫,於是,他發憤研究醫學,立志做個能解脫人民疾苦的醫生。後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

相傳張仲景老年還鄉時,正逢大雪紛飛的冬天。街頭很多因戰亂流離失所的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體,不少人耳朵都被凍爛了。

張仲景看到這個情況,內心不忍,於是令人在南陽關東邊搭起了一個醫棚。讓弟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做餡,然後包成餃子。施捨給百姓。這頓餃子把不少鄉親的凍耳朵給治好了。此後,每逢冬至進九,大家都紛紛爭食餃子,有諺語“冬至的餃子不凍耳”。

冬至節氣養生

冬至後,中國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人們要根據天氣情況及時增添衣服,注意保暖;室內要通風換氣,減少和抑制病菌病毒繁殖;多吃補益身體的食物,如蓮子、芡實、薏仁、赤豆、大棗、銀耳等;保持暢達樂觀,適當進行鍛鍊。

冬至後的“三九天”,天氣寒冷,體內陽氣剛剛生髮,比較弱小,養生要調節體內平衡、順應自然。因此要注意躲避寒冷、適當運動、多多休息、心情平穩,養護自身內剛剛生髮的弱小陽氣,使其利於以後的生長繁盛。

俗話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過了冬至後白天的時間越來越長,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髮,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也就是說,冬至前後是進補的最好時機。但是,並非隨意亂補就能達到效果,冬季進補也需要一定的方法。

一忌盲目食狗肉。一些體質虛弱和患有關節炎等病的人,在嚴冬季節,多吃些狗肉是有好處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吃狗肉後不要喝茶,這是因為茶葉中的鞣酸與狗肉中的`蛋白質結合,會生成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使腸蠕動減弱,大便裡的水分減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就會因在腸內停留時間過長而極易被人體吸收。

二忌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虛則補,不虛則正常飲食就可以了,同時應當分清補品的效能和適用範圍,是否適合自己。專家認為,進補主要作用是“補虛益損”,而虛又分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四種,各有各不同的補法。

三忌慕名進補。雞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喝的,雞湯(包括燉雞湯和下藥材熬的雞湯)營養豐富,雞湯所含的營養物質是從雞油、雞皮、雞肉和雞骨溶解出的少量水溶性小分子,其蛋白質僅為雞肉的7%左右,而湯裡的雞油大都屬於飽和脂肪酸。

四忌無病進補。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會傷害身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另外,補藥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

有關冬至的知識2

冬至是不是數九的開始

冬至是數九的開始。從冬至之日起,中國即進入了數九寒天。“數九”是我國北方特別是黃河中下游地區更為適用的一種雜節氣。它從冬至那一天開始算起,進入“數九”,俗稱“交九”,以後每九天為一個單位,謂之“九”,過了九個“九”,剛好八十一天,即為“出九”,那時就春暖花開了。

每年都是冬至數九嗎

每年都是冬至數九。數九一般都是從冬至日開始的',從這一天算起進入“數九”,俗稱“交九”,之後每九天為一個單位,謂之“九”,等過完九個“九”,就出九,其中剛好是八十一天。九為極數,為“至陽”之數,又是至大之數,“至陽之數”的積累意味著陰氣的日益消減,累至九次已到了頭,意味著寒去暖來,“春已深矣”了。

數九天氣怎麼樣

根據氣象觀測資料表明,我國大部分地區最冷的時期,都是在1月份。故民間有“不過冬至不冷”之說。我國江淮之間到大巴山以北的這一廣大地區,日平均氣溫已降到0℃以下,進入一年中的最冷季節。常言說的“數九寒天”,也就是這個時期了。

有關冬至的知識3

冬至的別稱有哪些

冬至,又名冬節、大冬、亞歲、小年、履長節。冬至的起源悠久。人們將冬至稱為小年,是因為周代建子,以十一月為正月,是新的一年的開始,秦漢又續沿其制,這個觀念一直流傳到今天。漢代改稱冬至為冬節、日至。從南北朝至唐宋稱冬至為亞歲或歲首。

冬至為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在陽曆的二十二、二十三日間。按照天文學的解釋,冬至日太陽到達黃經緯度270度,陽光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其後陽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漸長。我國傳統的陰陽觀念則認為此日陰極而陽至,日南至,漸長至也。這些自然現象成為豐富多彩的冬至日活動的依託。

冬至的別稱長至。也叫長至節。這是以自然現象為基礎的別稱。自夏至以後白晝漸短,到冬至達到極點,其後白晝漸長,因此冬至別稱長至,意謂白晝之長將(已)至。白居易《冬至宿楊梅館》詩云:十一月中長至夜,三千里外遠行人。若將冬至視作節日,相應地也就有了長至節的別稱。冬至日,為長至節。國小學生衣新衣,攜酒脯,各赴業師拜。

亞歲。這是與年節相比較而生的別稱。意思是冬至亞賽年節,和俗諺冬至大如年如出一轍。魏陳思王曹植《冬至獻襪頌表》有句雲:伏見舊儀,國家冬至,……亞歲迎福,履長納慶。又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浙江臨安》:冬至俗名亞歲,人家互相慶賀,一似新年。吳中最盛,故有肥冬瘦年之說。

在民間,將此二者加以比較的俗諺頗多,這些俗諺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冬至節俗的大眾心理和社會生活基礎。

冬至俗諺冬肥年瘦。這是從社會生活的角度來比較年節和冬至。據說此俗以江浙一帶為最,其實北方此俗亦盛,前引河北《懷來縣誌》即稱冬至拜節,或以羊酒相饋遺,謂之肥冬。在我國北方的絕大部分地區,一般民眾一年辛勤勞作,是很少品味酒肉的。秋收之後,農事告竣,新谷入倉,鄉村的糟坊(酒作坊)也就開始了一年一度的工作,爐火通紅,酒漏滴香。而在小雪、大雪之後,年節準備工作開始,宰豬殺羊,廚溢肉香。冬至節在年節前,正是諸物豐饒之時,各家飲食自不待說,親友賀節所攜禮物也頗貴重。而當年節之時,諸物已或多或少有所消耗。就生活的肥瘦(舊時鄉民談菜餚的好壞,多以肥瘦、也就是肉的多少論之;推而廣之,肉的多少或多或少也就意味著生活的好壞)而言,當然是冬肥年瘦了——一句俗諺,正道出了冬季鄉土生活某一方面的狀貌。

冬至大如年。也稱冬至大似年,大冬大似年。這種比較和冬肥年瘦的比較基點大體是一致的,因此有人說:十一月冬至節,叢火,把家廟、福祠、灶王,拜父母尊長,設家宴,親戚相賀,與元旦一例。諺雲大冬如大年,即吳中肥冬瘦年之說也。但是,兩句俗語的比較事項卻稍有些差別,冬至大如年更注重的是節日的禮俗,是說冬至與年節的禮俗活動相差無幾,所謂(冬至節)諸凡儀文,加於常節,故有冬至如大年之謠。

九九歌與消寒圍每當冬季來臨時,慈愛而靈慧的母親們給孩子吟出這樣的歌謠:一九二九不舒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冰開,雁來,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冬至的10大習俗特色

 1、享祀先祖

早在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中已有記載,說民間要向玄冥和祖禰供薦黍羊之物。冬至祭祖的記載,至宋代多起來。《東京夢華錄》講京師最重冬至節,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武林舊事》說以餛飩享先。明清時代冬至祭祖盛行。嘉靖《江陰縣誌》記載:“節朝懸祖考遺像於中堂,設拜奠,其儀並依元旦。”在宗族制度興盛的南方地區,祭祖往往在祠堂進行,嘉靖江西《南康縣誌》:“冬至祀先於祠,醮墓如清明。”福建省流行冬至祭祀始祖的風俗,如萬曆《建陽縣誌》說:“是日大族行祭始祖之禮。”福建祀祖用專門製作的粉米圓子。清人冬至祀祖一般是祀於家,祭於墓,聚族而居的南方。往往像清明和中元一樣,在家廟祭祀祖先。

2、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便進入數九寒天。中國民間將冬至叫做交九或數九,即從冬至開始,每9天分為一個“九”,共分9個“九”,數到81天時便“九盡桃花開”。

中國傳統文化中,九為極數,乃最大、最多、最長久的概念。九個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過”之數。古代中國人民認為過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經已到來。

 3、吃餃子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冬至過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在冬至這一天中國南北方會有不同的習俗,北方大部分地區會吃餃子、南方會吃湯圓,還有諺語:冬至到,吃水餃,以及關於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

 4、吃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凶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另有一種說法: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餛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實際上“餛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闢天地。後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

 5、喝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現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伏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6、吃湯圓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閤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

還有一種解釋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徵。

7、吃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赤豆和糯米為1:2.5的比例,將赤小豆放入沸水鍋內(赤小豆與水的比約為1:5)。煮至八成熟時撈出。另將糯米淘淨後,用煮過赤小豆的湯浸泡一夜。次日把糯米和赤小豆攪拌均勻後,上籠屜蒸大約40分鐘,即可食用。

老一輩的長沙人都知道,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糯米飯。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

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於產婦滋補產後造成的身體虛弱,有利於增加乳汁,哺乳嬰兒。這道食譜糯米噴香,臘肉油而不膩,赤豆和花生都燜入味了,特別好吃。若是想吃得更為健康,可減少臘肉的比例,增加多一點豆類雜糧亦可。

 8、冬釀酒

冬釀酒原來叫冬陽酒,因為冬至過後陽氣上升而得名,農曆認為,冬至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氣,因為這一天過後,陽氣上升,萬物開始慢慢復甦。一直到近年,商家從《吳歙》“冬釀名高十月白,請看柴帚掛當簷。一時佐酒論風味,不愛團臍只愛尖”發掘出“冬釀”兩字,才稱之為冬釀酒。

 9、冬至做節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10、冬至贈鞋

冬至節,民間習慣贈鞋,其源甚古主要體現在孩童身上,希望孩子們健康成長。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繡。送給男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繡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繡多為花鳥。現在則多數是從市場購買,形式緊跟著時代的潮流。每逢節日,大人們總喜歡抱著小孩串門子,誇耀舅姑贈送的鞋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