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關於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

語文2.75W

1、從“三味書屋”走向“百草園”。傳統的概念教學過分地注重了以聽講、記憶、模仿為主的接受性學習,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畢恭畢敬地聽講,雖然也能較快地掌握知識,但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卻是不利的,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在課堂中缺少自己的思考空間,缺少自己的活動時間,缺少機會展現自己的獨特思維,也就無法從內心產生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長此以往,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便會不斷消蝕,這與我們“以人為本”的教育核心理念是相違背的。

關於語文課文的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參與各種各樣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主動建構知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分紙牌中,學生在動手操作後提出了數十種方法,也深刻地理解了平均分;在圈圓點圖時,有的學生把12個圓點平均分成了2份、3份、4份、6份,有的學生把10個圓點平均分成了2份、5份……;請他們用上“平均分”來介紹自己的作品時,個個把手舉得高高的,爭着搶着要上來表現。課堂成了充滿體驗和樂趣的百草園,也許這樣的課堂少了很多正襟危坐的課堂常規,但我卻收穫了孩子們放飛思維的驚喜。

2、教師該何時介入學生的學習?《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我曾一度陷入了誤區:過份地注重了學生的主動發揮,任何知識都千方百計地引導,一定要讓知識從學生的口中説出來。如第一次我教學這一課時,在引出÷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大家能不能創造一個符號表示平均分呢?學生由於一下子反應不過來,基本上是用“猜”的,他們説出了×、+等各種符號,我都一一否定了,最後才有一位同學終於猜出了是“÷”,整個過程花了3分鐘左右。課後我進行了思考:這樣的創造是真的創造嗎?歸根到底,這個知識還是教師“擠牙膏”似地從學生地方擠出來的,不僅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而且也並不見得學生體驗到了“創造”的喜悦。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對這一部分教學又進行嘗試:同學們,平均分在我們數學上還可以用一個符號來表示,(板書÷)這個符號你認識嗎?(學生紛紛説是除號),再請他們觀察除號有什麼特點。與第一次的教學相比,這一次直截了當地出現÷,不僅節約了教學時間,而且能有效激活學生的原有經驗,加深了對除號的認識,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

通過這一環節的對比教學,我對師生在課堂中的角色定位又有了新的認識:在角色的定位中教師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探索性固然要突出,但必要的時侯,教師也應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適時地介入學生的學習。這也需要我們站在課改的潮流中常常進行冷靜的思考和實踐,唯有如此,才能使課堂少一些浮躁,多一份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