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演講稿

關於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模板合集10篇

演講稿2.62W

使用正確的寫作思路書寫演講稿會更加事半功倍。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能夠利用到演講稿的場合越來越多,那麼你有了解過演講稿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10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模板合集10篇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1

提起我的女兒,今年已經十一歲了,她和普通孩子一樣,是一個健康、活潑的小姑娘。但就在五年前,我和她還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這一切都源於那年冬天的一次採訪。

記得那天接到一條新聞線索,説是鹽湖區金井鄉衞褚村有一户貧困家庭,家裏有個患心臟病的女孩需要幫助。我第一次見到這個叫相亞歡的小女孩,她在教室裏顯得是那麼的“特別”,因為她的皮膚是青紫色,尤其是嘴脣更是有些發黑,只有一雙明亮的大眼睛是那麼的炯炯有神。課間休息,同學們都跑到操場上快樂地玩着遊戲,可是相亞歡卻靜靜地靠在教室前的一棵樹旁,遠遠地看着同學們,眼神裏全是嚮往。這是因為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隨着年齡的增長,心臟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如果再不及時救治就會有生命危險。現在孩子病情一直在加重,連走路都成了問題,每走兩步就需要蹲下來休息。在採訪中,相亞歡的爺爺還告訴了一個讓我吃驚的消息,原來這個小女孩是八年前他在城裏打工時撿到的一個棄嬰。亞歡是個非常聰明乖巧的孩子,她對學習非常執着。家裏沒有寫作業用的書桌,她就把兩個小板凳疊在一起,趴在並不平整的土炕邊上,一筆一劃地認真完成着作業。由於家庭貧困,小亞歡一年四季身上所穿的衣服,都是村裏的好心人給的,天熱的時候給薄的,天冷的時候給厚的,就連學習用的削筆刀也是同學借給她的。

採訪時,我問孩子的最大心願是什麼,她告訴我説長大後想當一名老師,或許是孩子覺得這個願望太遙遠,説完後她低着頭沉默了。

告別亞歡一家人的時候,我無法平靜自己的心情。兩位善良的老人再窮再累,都能把孩子養到了上學的年齡,可作為一名記者,我怎麼能夠眼睜睜看到一個花骨朵還沒有綻放就匆匆凋零?回到家裏,趕完這篇新聞稿已經是凌晨四點鐘了,我滿腦子都是孩子渴望的眼神,一刻都不想等待,我上網查閲了大量關於先天性心臟病的資料,看看這個孩子是不是有救治的希望。

沒有想到,在節目播出後的第三天,運城市急救中心打來了電話,在詳細瞭解亞歡的病情後,他們表示能治好亞歡的病,並且全程免費。聽到這樣的消息,我的心情非常激動,説話也語無倫次,電話裏只會重複地説着“謝謝”。隨後,我們把相亞歡接到醫院接受全面的身體檢查,由於相亞歡的病情複雜,專家們經過多次的研究討論,終於確定了手術方案。

我清楚地記得12月24號,手術定在這天上午的十點開始,這次手術或許會是亞歡生命中的一個轉折點。在手術前,她一個人靜靜地坐在牀上,低頭撥弄着手指。我走過去問她怕不怕,她沒有回答我。沉默了片刻,孩子問我説:“阿姨,手術做完了可不可以帶我去逛公園?他們説那裏很好玩,我沒有去過,我很想去那裏坐船。”聽到這樣的話,我的心幾乎都要碎了。我強忍着眼淚説:“當然可以啊,公園裏不光有船,還有很多好玩的地方,等你病好了阿姨一定會帶你去!”她很開心地笑了,可我卻哭了。

通過兩次成功的心臟手術,如今的相亞歡已經徹底擺脱了病魔的糾纏,她現在已經完全和正常孩子一樣學習和生活了。按照我們的約定,我帶她去了公園,專門坐了她夢想已久的船,她玩得特別高興,完全恢復了小女孩天真爛漫的天性。在這五年之間,每年的寒暑假是我和亞歡最快樂的日子。就算工作再忙,我也要把她接到家裏住一段。

去年春節,我把亞歡接到家裏過年。晚上睡覺前她好像有什麼心事一樣,猶豫了半天開口對我説:“阿姨,我想給你説件事,以後我可以叫你媽媽嗎?”看着孩子期望的眼神,我不知道説什麼好。我問她為什麼,她説我沒有媽媽,你像媽媽一樣對我好,我感覺你就是我媽媽。聽完後我緊緊地抱着她,這個孩子又一次讓我流淚了,在我的心裏我默默地認可了這個女兒。

每次看到同齡的孩子,都會想到我的女兒相亞歡,想着她也在愛的陽光下快樂地成長,我的心裏就十分欣慰。作為一名電視新聞的媒體人,我常常思考着:新聞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什麼?由此聯想到功夫影星李連杰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武術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什麼?他的答案只有一個字:愛。我在這裏要説的是,新聞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只有兩個字:大愛。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榮,正是因為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開滿愛之花,即便再弱小的生命,也會因愛而創造奇蹟,收穫夢想。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2

今天我想講述的是一個普普通通打工者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李XX,駐馬店西平縣人,20xx年從部隊退伍後到深圳打工當小區保安。今年2月15日,我接到一個採訪任務,要求馬上趕往深圳,當我見到李到信時,我驚呆了,他渾身高度燒傷,正躺在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的重症監護室裏,與死神做着頑強的搏鬥。

今年2月14日中午,李到信所在小區一棟高層住宅突發火災。警報響起,正在輪休的李到信聽到後,找到一個滅火器迅速趕到火場,在他撞開房門的一瞬間,巨大的氣浪和兇猛的火苗一下子把他掀了起來,又重重地甩在地上,他爬起來再次衝進煙火瀰漫的房間,救出了兩名已經處於半昏迷狀態的業主,並把自己的呼吸器讓給了他們。緊接着,他再次衝進屋內救人,就在這個時候,煤氣罐發生爆炸,他瞬間被淹沒在火海中。

消息傳到駐馬店,家鄉人民非常關心這位見義勇為的好小夥兒,立即組織人員趕赴深圳協助救治和慰問。在醫院裏,主治醫生楊維琦告訴我:“李到信全身重度燒傷面積超過了50%!搶救和治療期間,李到信先後接受了5次大的植皮修復手術,頭腫得像氣球,甚至分不清哪裏是鼻子哪裏是眼睛!”4月14日凌晨3時,因出現嚴重的併發症感染造成多器官衰竭,年僅31歲的李到信永遠離開了我們……

那一天,距他突入火海救人整整60天。李到信與死神搏鬥的60天裏,我們採訪組數次前去探望他。我親眼目睹了他一次次在“鬼門關”前痛苦地掙扎,也看到了他對生存的渴望。

李到信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小兒子才1歲,結婚8年,因為外出打工,夫妻聚少離多。出事後,妻子於克敏把孩子抱到李到信病牀前,希望他醒來時能看到孩子。在李到信略微清醒的時候,我們問他傷這麼重,以後再遇到這種情況還會去救人嗎?他説:“還救。”

4月29日,英雄魂歸故里。因為我們的報道,整個河南、整個中國都在傳頌他的故事。當載着他骨灰的靈車緩緩駛近家鄉時,數萬人打着“英雄一路走好”的橫幅走上街頭,迎接英雄回家。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3

我20xx年進入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主要做 “3·15消費維權”節目。有人問我,你為什麼愛做調查節目?為什麼喜歡暗訪?我説,這不是與生俱來的,只是因為,我明白我是誰,知道為了誰。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精髓與靈魂,也是新聞傳播的基石,而3·15維權節目,正是最要求用事實説話的節目。從20xx年至今,我拍攝播出曝光類節目120餘個,從20xx年到20xx年連續8年參加3·15晚會。我和同事們一起尋找事實、揭祕真相。當然,這個揭祕的過程,也是一段危險的旅程。

你砸別人飯碗,別人就要你的命。

我曾接到過這樣一個選題——“調查地下人工授精”。地下授精是用沒有經過檢測甚至不知道來源的精子,通過個人或沒有這方面資格的醫院進行的授精手術。

趕到河南駐馬店,我發現這件事是某些醫生為了牟取暴利,僱傭了幾個穴頭拉生意,非法提供人工授精服務。這些人行事卑劣、極為隱蔽。為了拍到事實真相,我只能親身與不法分子接頭,獲取他們的信任,再體驗人工受精的全過程。前面的環節,我可以和攝像一起完成,可是最後一個環節,拍攝人工受精的過程,我必須獨自完成。

要進行人工授精,得等到母體卵泡成熟,於是我在三天內做了7次B超。駐馬店是貧困地區,上蔡縣有個艾滋病村,而進行手術的地方是一家偏僻破落的小旅館。在門口,我真的猶豫了,因為進了旅館,就沒人可以幫我,我必須獨自面對接下來所有的未知和危險。

房間內燈光很昏暗。我趁他們沒注意,調亮攝像機進行拍攝。在醫生做準備工作的時候,我連續問了幾個重要問題,醫生被問得有些不耐煩。只見,她拿出了一個止血鉗,然後又拿出一瓶沒有任何標籤的試管,將裏面不知道來源的精子抽到了針管裏,然後對我狠狠地説了聲:“躺下!”我一邊假裝配合她一邊又露骨地問了幾個關鍵問題,而那個醫生一邊交待着事實,一邊拿着裝着精子的針管向我走過來。我知道不能再等了,必須馬上離開這兒。我胡亂找個藉口,沒等她回答,拉開門就走。那個醫生在後面叫着,立刻驚動了門口和樓下的黑哨。他們看我慌張地跑出來,馬上跟了上來,不敢想像被他們堵到會是什麼後果。我用最快速度跳上了一輛出租車,圍着縣城轉了三圈才甩掉了跟蹤我的人。就這樣,我拿到了最真實的影像、最有力的證據。其實,像這樣危險的拍攝,我經歷了不止一次兩次,每一次都讓我心有餘悸。有時我也會跟老公半開玩笑地説:“如果哪天我真的出了事,你也彆着急,我沒有外債,沒攢過私房錢,咱家就放着我那張銀行卡,密碼是你的生日,錢留給孩子!”

堅持,咬着牙“頂住”。

20xx年的“3·15”,為了拍攝錦湖輪胎偷工減料的事實,我的同事從市場上買來假工作服,在半夜時分混進工廠內部;20xx年的“3·15”,為拍攝到家樂福超市違法違規經營的內幕,我的同事隻身一人在超市裏砍了六個月的牛棒骨。為了取證,他們有的半夜爬過牆頭;有的被非法拘押;有的被黑道追殺,就連一米八幾的大個,在僥倖逃過一劫後,都哭得泣不成聲。而在這個揭祕真相的征途上,我們唯一要做的還是堅持。

20xx年的“3·15晚會”拍攝期間,我的同事小王,在老婆懷孕的情況下到一家公司作卧底,調查某公司大量銷售過期烘焙食品原料的事情。一進公司,他就卸貨、裝貨,幾十斤的.大包,一扛就是上百袋。接下來,他又刷洗一人多高,三人多粗的大塑料筒!他幹了兩天不到,就滿手起水泡。水泡破了又結,結了又破,最後兩隻手都佈滿了老繭。為了拍到真相,小王咬緊牙堅持。終於,一個月後,他被安排接管一個倉庫,這裏,儲藏着過期食品原料。可就在他接近真相的時候,公司一名員工發現了他。為了穩住這名員工,追查更多證據,小王把他拉出工廠,開誠佈公地談了五個小時,他終於答應暫時保密。就這樣小王堅持了下來,拍到了大量過期食品原料以及公司修改日期的方法,以及一幕幕讓人震撼的場景。

我們“3·15”團隊從20xx年開始,已經制作了一千多期調查類節目,曝光了數百家違法、違規企業以及個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遭受過無端的誣陷,生命受到過威脅,更有膽大妄為者叫囂着要買記者的人頭。面對危險、辛苦,我們也曾灰心、難過、害怕過,但最終我們還是堅持了下來,因為我們明白我們是誰,我們為了誰。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4

我叫餘xx,是xx市廣播電視台新聞綜合頻率的一名記者。

今天在這裏,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段經歷。那是我從事記者行業8年來,最難割捨一段情結,也是我對愛崗敬業這一價值觀的全新認識。

那是在20xx年的夏天,我們頻率進行“走轉改”,我領到的任務是“走訪留守兒童”,要求與被訪的留守兒童同吃同住,至少24小時以上。

説實話,這樣的採訪,以前我做得並不多。有時為了趕稿子,一天要跑多個現場。不過,既然是“走基層”,那就得踏踏實實,“把身子沉下去,把情感帶回來”。

我去的那户人家,在XX縣高店鄉邵廟村。家裏有兩個孩子,是姐弟倆,姐姐上七年級,名叫靜靜,弟弟叫稱稱,當時才4歲。

這户人家日子的艱難,超出我的想象。爺爺、父親因病先後去世,少了“頂樑柱”的家,也幾乎坍了一半。母親無奈外出打工,家裏只有年邁的奶奶帶着兩個孩子。

我去的時候,給姐弟倆帶了些文具學習用品,還有幾樣點心,雖説只是一份心意,但已讓兩個孩子欣喜的眼睛一亮了。

在接下來的這段時間,小男孩稱稱的天真頑皮,和姐姐靜靜的沉默少語,讓我的採訪很難進行,只能聽着奶奶時不時的念叼,從中拼湊起一些不完整的段落。好在靜靜很快接受了我這個不速之客,支言片語中,吐露出她的一些意識和想法。令我吃驚的是,這個13歲的孩子,已對自已的未來有了一個執着的想法,她説,唸完國中,可能就不念下去了,會像媽媽一樣,外出打工。因為,她要給弟弟掙學費。説到以後可能上不了學,她流下眼淚。

聽着這個懂事的姐姐這個“人生計劃”,我先是震驚,繼而沉默了。我無法開導她。面對家庭的困境,這個女孩或許很難有其他的選擇。

第二天,我就要和這個剛認識的小朋友説再見了。我在她的枕頭下留下我的電話,還有200元錢。我真的希望能幫她一把。後來,她真的打來電話告訴我説:“餘姐姐,等弟弟上學了,我想到外面去看一看。”

採訪應當説是成功的,稿件《暑假裏的留守兒童》也順利完成了。

可是,從那開始很長一段時間,我很害怕再去接觸留守兒童這個羣體,因為採訪免不了要問一些問題,而我最想知道的,也正是這些孩子埋在心底,不願説出來的。

我一直在問自已,面對這樣的一個羣體,我的採訪,是一次次觸及他們的傷處,還是揭示了他們真實的困境,讓社會更瞭解他們,去為他們做更多的事情?

敬業,並不只是願意為工作花費時間和精力。敬業,應當是對崗位的正確理解,發揮崗位應有的作用。我憐惜而

心痛的感受,或許沒有錯,但用這種情緒把自已包裹起來,而放棄了記者應該有的責任與擔當,這是失職。

記者,應當用心去聽,用心去記,用心去寫,用心,去鼓與呼。

在之後的幾年裏,我又陸陸續續走過xx很多鄉村,去和留守兒童接觸、交流。我始終做一名觀察者,一名記錄者,記下他們的憂愁與歡樂,記下他們的夢想與憧憬,當然,其間也有孤獨、無助、冷漠,甚至叛逆。

今年6月9號,貴州畢節發生4名留守兒童自殺身亡的悲劇。痛定思痛,留給人們更多的思考: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需要引起全社會更多的關注,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愛!

記者,應當站出來,為留守兒童大聲疾呼。

我再一次走進留守兒童的家。這一次走訪,我不再僅僅是探尋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更多的,是把話筒遞向他們的家長,他們的老師,鄉鎮的負責人。我想知道,為這些孩子,他們應該做些什麼,做了些什麼,打算做些什麼。

令人欣慰的是,隨着xx的快速發展,鄉鎮經濟的崛起,已有越來越多的鄉鎮工業園、農業示範園、種植養殖場,吸納了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他們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越來越多了。同時,全市鄉鎮實現了留守兒童活動室全覆蓋,在這裏,留守兒童又有了一個大家園。

在這篇《xx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狀況調查報告》的連續報道中,我在結尾處這樣寫道:“留守兒童的問題是不可忽視也不能迴避的。而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家庭、學校、各級政府乃至全社會,都應該為這些孩子創造條件,共同撐起一把‘心靈保護傘’”。

各位評委老師,我和留守兒童的故事,就講到這裏。

最後我還想説一句,希望能為這些孩子撐起“心靈保護傘”的人越來越多。説這句話,是我的職責所繫。

謝謝大家!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5

20xx年7月,我接到來自恩施大山深處一位孤兒的來信。雖然他成績優異,但卻因為年邁的爺爺拿不出上高中的學費而面臨輟學。他常常因為沒錢吃飯而餓上一天,他説他有辦法,只要拼命做題就不覺得餓了。他説他很想讀書,想當一名老師,但這輩子可能都無法實現。這個絕望男孩兒名叫胡軍。

十幾年前,我外出採訪認識了一位從小被父母拋棄、沒有雙臂的孩子,我帶她去吃麥當勞,她小聲對我説,自己從來沒想過可以去麥當勞,因為那是有爸爸媽媽領着的孩子才會去的地方。可能是她太不好了,不配有爸爸媽媽吧。這個自卑的女孩兒名叫江福英。

20xx年10月15日,我接到一位小姑娘的電話,“簡然阿姨,我好想看書!老師正在教我們寫作文,如果我也能看看作文選該有多好啊!”這個女孩兒名叫黃雅倩,是一名盲童。

21年,7000多個夜晚,我聽着故事,不知不覺中也成為故事中的人物,成為影響故事發生、發展的人。

胡軍,我在恩施大山深處找了他四天三夜,他的故事引發了全國聽友的愛心熱潮。在聽眾的幫助下,八年後的今天,他以優異成績完成大學學業,走上了神聖的三尺講台。他的第一堂課,我坐在教室的最後一排,倍感欣慰卻淚流不止。他的故事讓更多山裏孩子相信,就算身處困境,也要敢於夢想!

江福英,我們從麥當勞開始結下難解的親情。十多年間,身為孤兒的她在眾多“媽媽”們不捨不棄的心靈溝通與愛的鼓舞下,成長為一名優秀運動員。20xx年,在北京殘奧會上勇奪五十米蝶泳冠軍,為祖國爭得了榮譽!去年,她結婚了。我作為媽媽出席婚禮並致辭。這一天,她終於相信:就算是一名孤殘孩子,也值得擁有幸福!

為了黃雅倩和她的同學們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樣擁有閲讀的權利,我們發出了倡議:“用我的聲音,做你的眼睛——為盲童錄製有聲讀物。”5年來,已經有全省百萬志願者加盟到志願服務中來。20xx年5月6日,30名盲童在志願者的陪同下在上海蔘觀了世博會,受到了貴賓禮遇。這是世博史上第一次接待盲童團隊,引起全世界媒體的注目。我們讓更多人關注到社會對每一個平凡生命的尊重。

21年主持夜間談話節目,披星戴月走夜路,有人説:“你特別喜歡黑夜吧?”不,我喜歡光明。所以,當你傾聽並參與到這夜幕下的故事中,你不由自主地就踏上了與聽眾在黑夜中攜手尋找光明的路程。

20xx年,湖北廣播電視台“簡然·愛基金”宣告成立。作為媒體人的我們不僅傾聽故事、報道故事、追蹤故事,更是故事的參與者,是美麗夢想的締造者。“不做旁觀者,我是建設者!”這是湖北媒體人的莊重誓言!

故事每夜都在繼續,尋找光明的路我們要攜手走下去!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6

我來自中原地區一個普通的城市——駐馬店。

今年做“七一”報道採訪中,我遇到了三個人,他們讓我明白了什麼叫作共產黨員。

第一個人是駐馬店市殘疾人聯合會理事長張銀良。老張曾患小兒麻痺症,他拖着一條不太方便的腿滿世界跑,不停張羅,在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竟然蓋起了一棟免費為殘疾人服務的綜合大樓。為蓋這棟樓,他曾經連夜頂着漫天大霧上北京辦事,也曾經揣着燒餅蹲守在主管部門辦公室門外等候辦公人員。

平輿縣有個聾啞兒,叫凱文,父母都是聾啞人。幫小凱文最好的辦法,是為他裝人工耳蝸。“人工耳蝸一套28萬元,放在我們農村能蓋一座樓了,怎麼辦!”老張四處奔走尋求幫助,終於為小凱文爭取到了特批救助金。小凱文裝上人工耳蝸那天,我問他:“能聽到了嗎?”小凱文點點頭,眼裏閃着驚喜的光芒。如今,5歲多的凱文已經能像正常孩子一樣上學讀書、唱歌、做遊戲。

第二個人是泌陽縣畜牧局副局長祁興磊。老祁平時説話有些口吃,可一説起牛來口若懸河。經過21年攻關,老祁培育出一種“夏南牛”,被審定為中國第一個肉牛品種。

老祁的故事很多,古代有蕭何月下追韓信,今天有“老祁中原追種牛”。在羊冊鎮,他發現一户農家的公牛品相極好,想作為種牛進行繁育,於是天天去看這頭牛。突然有一天,他發現牛沒了!原來這户農民急用錢,偷偷把牛賣了。老祁一聽急了,發瘋一樣到處尋找打聽,走了4天,轉了兩個縣四個鄉,終於在西邊社旗縣境內找到了這頭心愛的公牛。後來,這頭牛挺爭氣,雜交繁育了八萬多個強壯的後代。

第三個人是從河南省直機關選派到村裏當書記的吳樹蘭。頭一次採訪她時,她正從牛棚裏走出來,鞋沾滿泥巴和草屑,比鄉下農婦還樸實,無論如何與我想象中的形象對不上號。她是省城副廳級幹部,卻把自己扎進了鄉村泥土之中,忙起工作來幾個月不回省城。村裏鄉親們都不叫她“書記”,而是叫她“嬸子”“姐姐”“閨女”“丫頭”,因為他們早已經是一家人了。

如今吳樹蘭所駐的西王樓村,全村200户貧困户已有190户脱貧。村民李相庭開了一家餐館,他拿出勾畫得密密麻麻的一張紙,告訴我説:“俺能開上這個餐館多虧了吳書記。她來俺家一趟要走10來裏山路,有時鞋都磨爛了。你看,她每來一趟,我就畫一個勾兒,去年她來了23趟,今年來了49趟。”

張銀良、祁興磊、吳樹蘭,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共產黨員。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不忘初心,幾十年如一日,堅定、堅持、堅韌!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7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講一個故事,來自於我身邊的故事。

就在19天前,湖南多地遭受到暴雨的襲擊,我們常寧也沒能躲過這一劫,暴雨造成洪水氾濫,但在滔滔的洪水中,我看見了一種精神:那是熱愛、責任、擔當,是義無反顧。

19天前,在那場突如其來的洪水中,我看見一個美麗的身影,一個扛着攝像機的美麗身影,在她的身上我真真切切地看見:那就是熱愛、責任、擔當,那就是義無反顧。

她叫曾娜,一個10歲小女孩的母親,常寧市廣播電視台新聞記者,我的同事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熱愛就是風雨中的彩虹_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那一天,我看見她時,是20xx年7月2日早上8點。她就站在遭受內澇的泉峯小區的洪水中,污濁的洪水已經沒過了她的膝蓋,並且水位還在不斷上漲。洪水來勢兇猛,還來不及轉移的居民只能儘量待在地勢較高的樓層等待救援,駕駛衝鋒舟的民兵已往返多次,對受困羣眾進行緊急轉移。

在水位即將淹到一樓窗頂的時候,一名受災羣眾正用一條寬布帶綁在一名小孩身上,眾人齊力將小孩從二樓陽台送到下方接應的衝鋒舟上。而這一刻,曾娜正站在被洪水淹沒的窗台上記錄這驚險感人的畫面。當一股水浪打來時,她險些跌倒,但她的第一反應卻是護好手中的攝像機,繼續用鏡頭捕捉現場救援的一幅幅感人畫面。

曾娜姐身子嬌小,四肢瘦弱,每次一個人扛着好幾公斤重的攝像機和三腳架外出採訪,總顯得格外吃力。在7月2日這一天,她的專注、她的堅毅以及散發出的責任感,讓人感到她就是一名衝鋒的戰士!她採寫的《城區內澇緊急轉移受困羣眾》第一時間在央視新聞播出,讓常寧防汛救災受到全國人民的關注,作為防汛抗災報道的功臣,她也受到了市宣傳系統及台裏的表彰。

就在台裏舉行表彰活動的那天晚上,我發現娜姐越發瘦弱黝黑,透着一種隨時能被風颳倒的虛弱感。當時我想這或許是持續奮戰把她給熬壞了,但我萬萬沒想到的是她居然是懷孕了!懷孕兩個月!也就是説在7月2日抗洪搶險的危急時刻她就已經有孕在身了!

這是一個好消息,可我們得知的第一反應是驚訝更是後怕!您可能不清楚7月2日那一天的水位有多高:最深處已經能淹沒到一個成年男子的頭頂,而坐在救援艇上還要捕捉救援畫面,可能一不留神就會栽進洪水中;您可能不清楚當時的水質有多髒:那是城市下水道倒灌的污水,是各種生活污水的混雜,裏面含有各種細菌各種病毒,甚至是動物屍體!而實際上,就在當天,我們台前往一線的記者好幾個都沾上毒氣,腿上、臉上至今還長滿水泡,這樣的條件下對身強力壯的男子來説都是一種挑戰,更何況是才懷孕兩個月的孕婦!後來我問娜姐:那一天你就沒感到不舒服嗎?她笑着回答:整個神經都拴在了抗洪搶險上,哪還有精力注意別的事情?

其實,進入媒體行業工作之前,我一直認為記者是伸張正義的勇士,是神氣的代名詞,可是工作後我才發現記者其實就是一個白加黑五加二的職業:起早貪黑、日曬雨淋、風餐露宿,這些詞形容記者再精準不過……這也讓我偶爾迷失自己,不知道是不是該繼續堅持。但是,娜姐一句簡單的話卻讓我幡然醒悟。她説:幹哪一行都要心懷熱情,特別是我們這行!

是的,一個人必須發自內心的非常熱愛你所從事的事業!如果有了熱愛,當然會有夢想和願望;如果有了熱愛,肯定會給自己定一個又一個目標;如果有了熱愛,絕對有辦法把工作做好!更重要的是相信自己,不管面臨的困難有多大,永遠都不會輕言放棄。所以,在這裏,我想説:因為愛,才有義無反顧的執着;因為熱愛,才有孜孜不懈的大義情懷。

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這幾天,這句歌詞一直在我的耳邊迴響。洪水風雨中,那個佇立的身影也一直在我眼前浮現,我彷彿看見在洪水退去的天邊正掛着一道絢麗的彩虹,而彩虹下的她是那麼高大、那麼美麗!

謝謝大家!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8

作為網站記者,整天為增加流量到處搜尋名人、富人、達人來吸引網民,是否因習慣了眼球效益而變得庸俗了呢?在網絡這個魚龍混雜的輿論場中,有沒有一種清新的聲音,讓人脱離浮躁,追求崇高呢?網絡的正能量在哪裏?這些問題,困擾着剛剛採訪完郭明義的東北新聞網新聞部副總監李理。

在採訪郭明義之前,李理心裏在嘀咕,“傳統媒體已報道了那麼多,在網上寫郭明義能有人看嗎?會帶來流量嗎?”李理對網絡記者這一職業認知的轉變,源於郭明義精神的感動,也是記者自我反思、追求進步的一個縮影。

從鞍鋼回來後,“我真正懂得了支撐着他走過30多年的信念,那是來自他對共產黨員這個身份的堅守。”李理堅定了自己的方向,他説他一個網站“小”記者,就是要把“大”人物郭明義的感人故事在網上傳遞,就是要將正能量在網絡播撒。

“那我該怎麼辦?怎樣才能把老郭的精神,告訴給更多的人呢?”李理想到了微博,對,“微博需要老郭,老郭也需要微博”。20xx年3月25日,郭明義實名微博開通了。李理手把手地教他拍照片、發圖片,一起商量怎麼寫好微博,“我要讓老郭成為網上真正的紅色‘大V’。”

在郭明義的微博上,曬得最多的是社會上時時發生的好人好事,甚至還讓這個微博成為拯救生命的綠色通道。李理説,“我這些年的改變都與郭明義有關,而讓郭明義精神在所有的網絡傳播平台上彰顯,就是我回報給老郭的成果”。

李理説他的陣地就是在網絡上,“讓信念和情懷、善良和感動、奉獻與執着閃動在微信上、烙印在微電影中、定格在網上展館裏。這是我乃至每一個網絡新聞人不變的使命。”

李理和郭明義攜手,網絡和正能量攜手,網絡記者始終堅守責任,宣揚真善美、鞭笞假惡醜,網絡必將處處是明媚的晴朗天。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9

“好新聞,現場是關鍵。”在過去9年的記者生涯裏,每一個新聞採訪都讓我對這句話理解得更為深刻。

在今年xx遭遇的“7·11”特大暴雨洪災中,“到一線!到現場!”已成為我和同事們的共識。透過大家的深入一線,在傳遞及時、準確信息的過程中,媒體公信力再一次得到彰顯。同時,投入災區報道的同仁們也用自己的行動詮釋着媒體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讓人們感受到,災情面前,記者同樣是戰士。我們以筆和鏡頭,捕捉着一個個奮勇抗險的故事、一幕幕驚心動魄的瞬間,傳送回抗洪一線的實時動態,記錄下守護家園的愛與情懷,呈現出大家共同面對災難的抗爭、不屈與偉大。

作為一名黨報記者,會場是我們的現場,基層是我們的現場,抗洪搶險一線也是我們的現場。不僅是因為在現場能夠親眼觀,親耳聽,親身感,捕獲的新聞具有較強新聞價值和魅力,更重要的,這是履行好職責的必要條。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10

接到這次“好記者講好故事”的任務後,我一直在想:今天這個場合我應該講什麼樣的故事?“好記者”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標準,但“好故事”應該有一個標準,那就是首先它能感動自己,其次這些故事能夠傳遞一種精神、一種正能量、一種能代表這個時代的東西,我覺得這樣的故事才是“好故事”!

從業15年,一直工作在新聞一線,接觸了很多人,也看到了許多事,但是真正讓我刻骨銘心的一次採訪是20xx年甘肅舟曲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現場。為期10多天的採訪讓我對生命的價值、人性的力量和媒體人的責任和擔當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20xx年8月8號凌晨,舟曲發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作為甘肅廣電總枱廣播應急報道組成員,我於當天凌晨5點從蘭州出發。到達舟曲後,眼前的景象讓我驚呆了!整個縣城被幾百米寬的泥石流給“豁”開了個大口子,臨河建築的二樓以下全部被水浸泡,縣城很多街道塞滿了淤泥……

當天下午,在三眼峪泥石流救援現場,我採訪到了武警舟曲中隊副中隊長王偉。這位後來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武警軍官全家5口人遇難,這其中就包括他的妻子和腹中還未出生的孩子。當晚那場罕見的山洪泥石流災害襲來時,王偉帶領戰友捨生忘死,第一時間奮力搶救出23名遇險羣眾,但是他卻沒能回去看看離他們救援地點僅有500多米的家。我採訪他時,這位七尺男兒幾度哽咽,採訪過程中他接到了陝西老家姐姐的電話。電話中,王偉一直叮囑姐姐,千萬不要讓媽媽知道,能瞞一天是一天。王偉告訴我,父母一直盼着能抱上孫子,妻子懷孕的時候就給孩子做了很多小衣服和虎頭鞋。母親心臟不好,他生怕老人知道後會受不了。王偉説的一句話至今讓我記憶猶新。他説:“當晚泥石流發生前我媳婦打給我的那個電話我沒有接到,這是我終身的遺憾,現在我手機24小時開機,真希望有一天手機會響起來,而電話那頭是我的家人。”説完他擦去眼淚,轉身又鑽進了身後的廢墟。

事後,我不止一次在想,從人性的角度、從感情的角度出發,如果他撇下正在呼救的鄉親,直接奔回家裏救援,畢竟只有500多米,那麼被他一趟趟背出來的可能就是他懷孕的妻子、他的岳父岳母。但是短短的500多米,王偉沒有邁出腳步。軍人的職責,讓他義無反顧地先搶救身邊的遇險羣眾。當時在現場指揮的甘南支隊的支隊長讓王偉下去休息,王偉説:“隊長,你就讓我在現場參與救援吧,能多救一個老百姓我心裏就好受一些……”

之後兩年我又先後3次採訪了王偉,其中有一次我和王偉一起去舟曲的追思園,1000多名遇難者的名字都刻在一面牆上,王偉妻子的名字在最下面一排,但是字體顏色和別的名字都有些不一樣了。後來我才知道,王偉一有空就來到這裏跟妻子説話,不停撫摸妻子的名字。鐵骨錚錚的背後是一份深深的男兒情懷……

舟曲縣月圓村,這是一個遭受了滅頂之災的村落,整個村莊被泥石流夷為一片平地。全村700多人,算上在外地打工和求學的,總共倖存59人。老黨員何建舟的妻子、兩個孩子以及哥嫂全家共8位親人遇難。他強忍悲痛帶領全村倖存羣眾衝上救災第一線。每天老何都玩命地幹,把自己累到麻木,累到躺下起不來為止。他説這樣才能暫時忘記失去親人的痛苦。一週後,在村委會的廢墟上,何建舟帶領入黨積極分子火線入黨,面向黨旗莊嚴宣誓時,在場的11名黨員全都淚流滿面,因為他們家家都有親人遇難。在現場我採訪了入黨積極分子李彥平,我問他為什麼要入黨?李彥平説:“沒別的,這些老黨員每天干的事我都看在眼裏,我想跟着他們幹!”沒有什麼豪言壯語,但是卻道出了當時老百姓的心聲:“黨員永遠是災區羣眾的主心骨!”

在舟曲,我每天都被人性的光輝所感動,也被各種場景所震撼。在三眼峪,近2萬人的救援場面讓我震撼;在白龍江,爆破堰塞湖升起的巨大水牆讓我震撼;在縣城外,各種救援車輛排了十幾公里的場景讓我震撼。子弟兵的綠色、消防戰士的橙色、防疫人員的白色、特警的黑色、交通警察的藍色,還有國旗、黨旗、軍旗、團旗、黨員的袖章、志願者的絲帶這些在災區隨處可見的紅色,在這個時候顯得那麼鮮豔。在救災現場我看到了從蘭州趕來的回族羣眾,也見到了從甘南周邊縣區寺廟裏前來救災的藏族僧侶,還有那些每天來回奔波的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

説到志願者,我給大家講述一個來自重慶的22歲志願者的故事。在舟曲,有一天已經凌晨1點多了,我寫完稿件去上衞生間,在走廊過道的一個角落裏坐着一位瘦弱的小夥子,地上鋪着兩張報紙,他卷着褲管、光着腳在那坐着。直覺告訴我他應該是個志願者,當我想採訪他時,小夥子很牴觸:“我剛到,什麼都沒幹,你別採訪我。”我説那你講講你是怎麼到舟曲的吧。小夥子告訴我,他來自重慶,是一個汽車廠的裝配工,20xx年汶川大地震他要去災區當志願者,家人極力反對沒有去成。20xx年4月玉樹地震,他們的車到西寧又被勸返。小夥子説這次舟曲我一定要去志願者!他從網上約了7名同伴一同前往舟曲,當車行至四川北部時突遇暴雨,許多道路被沖毀,同行的7人都打了退堂鼓。但是小夥子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翻山!他走進大山一天一夜,繞過那段被沖毀的道路,然後又搭了6趟順車來到舟曲兩河口鎮。當時因為交通管制,非救援車輛不讓進城,小夥子就硬生生走了17公里走進了舟曲縣城。當晚我見到他時,他因為腳疼得睡不着,所以才坐在那裏。聽完他的敍述後,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我們常説80後是垮掉的一代,90後是沒有長大的一代,可我想説的是,80後、90後一樣能挺起中國的脊樑!

當記者十幾年,地震、滑坡、泥石流、礦難、火災、毒氣泄露、暗訪……這些採訪我都是衝在第一線,常有朋友問我:你哪來那麼多的熱情?我覺得,首先我非常感謝記者這個職業,因為它給了我一個平台去接觸各種各樣的人,他們對生活的感悟,他們生命中的閃光點,都在滋養着我,讓我永遠懷着一顆熱愛生活的心!我很慶幸我生活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我也慶幸我從事了一個我非常摯愛的職業,今後再有任何急難險重的事情發生,我依然會義無反顧地衝上第一線,因為我是一名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