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國小語文評課稿彙編15篇

其他7.15K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編寫評課稿,所謂評課,是指對課堂教學成敗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評估,並且能夠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課堂上的教育行為作出正確的解釋。如何把評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語文評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國小語文評課稿彙編15篇

國小語文評課稿1

《豐碑》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講述了紅軍在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蹟。文章對人物的刻畫十分細膩,表現了紅軍將士們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這天有幸聽到馬老師執教這篇文章,教者在課堂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用情,讓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到達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馬老師巧妙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思想感情。

情境教學法:

課堂中注重創設情境,運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透過圖片、錄音等教學設備營造氛圍,讓學生觀看紅軍過雪山的。錄相和凍僵的軍需處長圖片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人物的關注,入情入境生情。

誦讀質疑法:

指導讀中感悟,讀中質疑,實現語感積澱,促進學生自悟自得,使學生在圖、聲、樂、情中自主學習。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深刻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媒體演示法:

多媒體展示感人的畫面,再配以柔和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了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朱熹曾説:“讀得熟,則不待解説,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本節課還有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在馬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將課文讀得充分、讀得精彩,讀出了課文要表達的感情,也讀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在本課教學中,學生以多種形式的讀來整體感知這篇文章,即:1.大聲自讀,讀通課文;2.分段朗讀,檢查自學;3.快速覽讀,概括資料;4.小聲自讀,畫出最感動的語句。由品賞朗讀到領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學習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創造力主要依靠求異思維。在結尾之處的教學設計也體現出教者的別具匠心。馬老師用課件出示軍需處長在雪地裏凍僵,像座晶瑩的豐碑的畫面,讓學生仔細看圖,並想像,“當軍需處長靠在樹下立刻要犧牲了,他會想些什麼呢?他有什麼心願嗎?”讓學生看圖想象延伸,不僅僅練習了學生的説話潛力,發展了思維,也讓孩子們進一步感受了軍需處長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這種精神在戰士們心中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在同學們的心中也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軍需處長和晶瑩的豐碑一樣永垂不朽。人們常説:“文道結合”,在總結課文時,馬老師又問學生:“你從軍需處長身上想到了什麼?”這時學生暢所欲言紛紛把對軍需處長的`崇敬表達出來了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的作用不單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器,教師應做到“導而弗牽”,為學生的學習導向、導法、導練、導學,以民主的教風和循循善誘的技巧,把學生引到一種想學、愛學、會學的境地。我認為馬老師這節課的教學正體現了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學習。

國小語文評課稿2

今日,我們聽了三位教師的課。下頭我代表第二學習小組對三位教師的課談一談我們的看法。

第一節:黃小偉《將相和》

亮點一:在語文教學中鼓勵大膽質疑,是培養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之一。愛因斯坦説“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黃教師很善於質疑,在上課前讓學生説説由題目想明白什麼,然後讀課題,再質疑,讓學生帶着質疑展開教學。

亮點二:黃教師讓學生帶着問題默讀課文,體現了新課標第三學段對閲讀的要求。另外,黃教師上課很認真,相信他這種認真教學的態度,必須能使自我的教學水平很快得到提高。

下頭談談我們隊黃教師需要改善的地方的看法。

1、課堂評價語言不少,但很單一,説得最多的一句是“掌聲在哪裏”,我們認為,評價語應當多樣且貼合實際的,如:真棒,你真聰明,十分不錯等。

2、重視字詞教學但不貼合高年段學情要求。對於生字,學生已經讀得很好了,教師還一向追問學生有沒有哪個字不會寫的,並且這時下頭的學生都表示沒有了。你這個時候能夠立刻説:“真沒有了呀?那教師就要檢查一下你們是不是真掌握好了。”能夠檢查他們寫一兩個難寫的。就不用按照之前的教學設計吧自我認為易讀錯易寫錯的字硬跟學生分析一通。

3、在教學流程中,你先有一個環節是讓學生簡單説説課文講了哪幾個小故事。後年又有一個環節讓學生給每個小故事起個小標題,説説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是什麼。其實,我們認為,如果把這兩個環節整合在一齊講,是不是會更好呢?

第二節:李丫梅《我為你驕傲》

亮點一:根據課程四大理念之一,努力建設開房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黎教師在課堂上不僅僅解放學生的耳,還解放學生的腦、口、手,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

亮點二:興趣是最好的教師,低年級學段的學生最喜歡遊戲。李教師活學活用,把錢兩天培訓教師教的查收遊戲引入課堂,激發了學生興趣,培養了學生自信心。課中為了鞏固詞語,也做了聽音找詞語的遊戲,這個方法好,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的進取性又被調動起來了。

接下來談談我們對李教師這節課不成熟的看法:

從教育學的理論看,強調學生的紀律對塑造低年級兒童良好的課堂行為有進取的作用,畢竟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但李教師這節課沒有強調課堂紀律,很多學生都是伏台的,個別學生交頭接耳,教師也沒有提醒學生注意。

第三節:莫美媚《魚游到了紙上》

亮點一:莫教師的教學設計思路清晰,能將識字教學落到實處,讓學生去發現南都難寫易錯的字,並且個別重點指導書寫,貼合學段要求。

亮點二:莫教師的教學有自我獨特的風格,善於激勵學生,充

至於不足,我們認為有一點便是莫教師上課時聲音很洪亮,吐字清晰,但缺少一點親和力。如果多一點親和力,那你這一節課就真的很成功了。

以上便是我們第二小組對三位教師的課的看法,僅供大家分享與探討,多謝大家。

國小語文評課稿3

星期三早上,我聽了陳嫦聰老師上的《雷雨》。我覺得陳老師這節課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以生為本,以疑為線,以讀為主,以拓展為目標,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善於發現雷雨前,中,後景象變化的特徵。

一,重點突出,目標明確

《課標》在基本理念部分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陳老師在本課教學中重點突出,目標明確,能抓住《雷雨》前,中,後天氣不同的變化,指導學生表情朗讀課文,讓學生讀中感悟,讀中探索,讀中拓展,豐富語言積累。在理解的基礎上善於發現雷雨前,中,後景象變化的特徵。

二,自主識字,生生互動

新字的學習,陳老師先讓學生在自由讀課文時圈畫出來,然後老師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接着出示帶生字的句子選讀,齊讀,出示詞語課件先帶拼音認讀,再去掉拼音來讀,分組認讀,最後讓生字回到句子中認讀,還抓住"壓""垂"等幾個生字讓學生看老師做動作來記。在學生掌握識字的同時,陳老師又很到位地指導學生書空寫字。然而讓同桌評選出寫得最棒的字那到上面展示。學生在教師的組織,激勵下,憑藉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積極思考,動腦探究,尋找一個適合自己記憶支柱。通過這樣的合作交流,促進了思維的擴展,學漢字不再是枯燥無味的事了。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到知識,品嚐了創造,體會了成功的喜悦,達到了自主學習,自主發現,激活思維,陶冶情操的理想境界。

三,展讀理解,環環緊扣

陳老師精心設計了展示讀這一教學環節,很有創造性,她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這樣不但能展示學生的`個性,而且能為突破重點而鋪路,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創新思路,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得,能切身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體會句子藴含的真諦,用內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讀課文,真正達到品讀感悟的台階,使學生受到美好情感的薰陶。在重視朗讀的同時,陳老師善於求異提問,問題的設計富有層次性和針對性,挖掘學生正確答案以後的思維活動,全面反饋學生學習情況。善用表揚激勵,對學生表現的評價能及時,正確,富有區分度與鼓動性。

國小語文評課稿4

《豐碑》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講述了紅軍在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蹟。文章對人物的刻畫十分細膩,表現了紅軍將士們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今日有幸聽到劉教師執教這篇文章,教者在課堂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用情,讓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到達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劉教師巧妙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學法:課堂中注重創設情境,運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經過圖片、錄音等教學設備營造氛圍,讓學生觀看紅軍過雪山的錄相和凍僵的軍需處長圖片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人物的關注,入情入境生情。

2、誦讀質疑法:指導讀中感悟,讀中質疑,實現語感積澱,促進學生自悟自得,使學生在圖、聲、樂、情中自主學習。背誦自我喜歡的段落,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深刻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媒體演示法,多媒體展示感人的畫面,再配以柔和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了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朱熹曾説:“讀得熟,則不待解説,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本節課還有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在劉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將課文讀得充分、讀得精彩,讀出了課文要表達的感情,也讀出了自我的真情實感。在本課教學中,學生以多種形式的讀來整體感知這篇文章,即:

1、大聲自讀,讀通課文;

2、分段朗讀,檢查自學;

3、快速覽讀,概括資料;

4、小聲自讀,畫出最感動的語句。由品賞朗讀到領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學習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創造力主要依靠求異思維。在結尾之處的教學設計也體現出教者的別具匠心。劉教師用課件出示軍需處長在雪地裏凍僵,像座晶瑩的豐碑的畫面,讓學生仔細看圖,並想像,“當軍需處長靠在樹下立刻要犧牲了,他會想些什麼呢?他有什麼心願嗎?”讓學生看圖想象延伸,不僅僅練習了學生的説話本事,發展了思維,也讓孩子們進一步感受了軍需處長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這種精神在戰士們心中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在同學們的心中也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軍需處長和晶瑩的豐碑一樣永垂不朽。人們常説:“文道結合”,在總結課文時,劉教師又問學生:“你從軍需處長身上想到了什麼?”這時學生暢所欲言紛紛把對軍需處長的崇敬表達出來了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的作用不單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器,教師應做到“導而弗牽”,為學生的學習導向、導法、導練、導學,以民主的教風和循循善誘的技巧,把學生引到一種想學、愛學、會學的境地。我認為劉教師這節課的教學正體現了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學習。

國小語文評課稿5

司亞老師在課堂上的表現可以用豪爽來形容,具有大家風範,因而整個課堂顯得大氣而不張揚,充滿激情,課堂教學藝術更是值得品味。

課堂整體設計獨具匠心。課文從彩塑、壁畫、藏經洞三個方面向我們介紹了莫高窟,三個自然段並列存在,結構非常清晰,司老師抓住彩塑、壁畫作重點解讀,避免了平均用力的弊端。首句“敦煌莫高窟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從導入到總結貫穿其中,每講完一個自然段後教師引導學生朗讀此句多遍,大大激發了學生對莫高窟的喜愛、嚮往之情,大大震撼了學生的心靈:對莫高窟由不瞭解到熟悉、由衷地喜歡,原來,莫高窟如此美麗。

課堂細節精彩紛呈。教師的語言對學生富有激勵作用,如學習彩塑一段時,“你們的讀給了我聽覺上的享受,讓我們從視覺上享受一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對彩塑形象充滿視覺期待。“把你筆下的.飛天與同學們交流一下”、“此時飛天已佈滿我們的教室”激發了學生交流的慾望,也讓學生感覺自己筆下的飛天真的很美,這比老師直接説“寫得真好”更有激勵作用。在學習2、3自然段時,先文本後媒體,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充分對話,再去欣賞彩塑與壁畫,讓學生由文本到圖片進行了雙重感悟,更加深了學生對莫高窟藝術寶庫的印象。為了讓學生感受卧佛的大、長,突出了“16米”這個數字;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壁畫的宏偉瑰麗,突出了“四萬五千多平方米”這一個震撼人心的數字。抓住描寫彩塑神態的詞讓學生想象其他彩塑會是什麼樣的神態,既發揮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充實了彩塑形象,又讓學生在此過程中積累了描寫人物神態的詞,寓積累與想象於一體,一舉兩得。朗讀的形式多樣,有個別讀、齊讀、默讀、自由讀。“曾”字的解讀激起了學生的愛國熱情,讓學生從內心深處認識到了莫高窟藝術寶庫的珍貴。過渡句的講解、排比句的學習練寫,讓學生在學習享受中掌握知識技能。當學生讀有所感、讀有所悟後,讓學生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來寫一寫其他飛天的形象進行小練筆;在認識了古代勞動人民用智慧凝結成了莫高窟這一偉大結晶時,讓學生把自己想對莫高窟、想對古代勞動人民説的話寫下來,在這樣的環節中,很好地體現了讀寫結合的原則,讓學生有感而發,真情流露。

板書設計簡潔明瞭。課堂伊始,老師以“課文為我們介紹了哪幾處景點”這一問題直接帶領學生回憶文本,進入文本,並板書“彩塑、壁畫、藏經洞”三個詞,讓學生很清晰地認識到本篇課文的重點內容所在,學習目標也明朗起來。

學文中滲透思想教育。在感受了古代勞動人民的了不起後齊讀“我驕傲,我是中國人”這首小詩,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以我是一箇中國人而感到驕傲,讓學生在學習語文中經歷了一次思想教育的機會。

國小語文評課稿6

《盤古開天地》這篇神話傳説講的是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故事極富想象力,文字敍述生動。課文的脈絡十分清楚,分三個部分,把盤古“用他的整個身體創造了美麗的宇宙"的過程描述得十分清楚。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為開闢天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聽了趙老師的課後,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指導個性朗讀

在朗讀指導“他見周圍一片漆黑,就掄起大斧頭,朝眼前的黑暗猛劈過去。”時,老師先讓學生找到描述盤古動作的詞,自己做動作,感受掄的力度,再指名讀,學生讀得不理想時,耐心指導,問:“他掄起斧頭時會怎樣想呢?”生答“我必須要劈開。”就這樣引導學生帶着這份決心再讀,體會掄的力量。並透過範讀指導學生重音輕讀。比如:引導學生“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輕聲讀,“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重音讀。透過這樣一步步的引導讀,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潛力、感悟潛力。

二、在表演中體會

讓學生在閲讀中表演,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為了讓學生體會盤古因為每一天頭頂着天,用腳使勁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趙老師邊範讀邊讓學生表演,學生兩腳蹬地,兩手頂着天,當老師讀完,問你們有什麼感覺時,學生都紛紛説累死了。老師立刻過渡説:“你們堅持了幾分鐘就感覺累了,可盤古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持着……”,從而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了盤古開天地的艱辛。

三、充分發揮想象

教學時,趙老師扣住重點,在引導學生朗讀的時候,透過引導學生想象,來理解課文資料,如第四自然段盤古倒下後身體發生的巨大變化描述很具體,她讓學生學習後問:“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個想象空間留給了大家,你們發現了嗎?”讓學生從書中省略號引導到讓學生自己想象盤古身體還會發生哪些變化?讓學生想象,同學們説得很生動。

四。重視方法指導

趙老師教學過程中很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時刻提醒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讓他們一邊讀書一邊做批註,無論學生的程度是高還是低,無論學生體會得是深還是淺,他們都在品嚐學習的快樂,他們都在收穫着。

語文課堂是缺憾的藝術。我聽了這節課後,有兩點想法,提出來與大家商榷。

1、藉助媒體教學,固然有它的獨到的優勢,但學生閲讀文本還是要回歸課本中來,近距離接觸,或許效果更好。

2、可適當添加小練筆。

國小語文評課稿7

於毅老師執教的《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課,看似簡簡單單卻上得紮紮實實;看似尋尋常常卻藴含着生命、愛的哲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以下幾點:

1、朗朗的讀書聲。讀是語文課堂的本真,語文課堂上就是要有朗朗的讀書聲。這一課,於老師抓住關鍵,通過品詞品句,幫助學生能夠讀懂課文,讀出了層次讀出了理解。如:讀“粉紅粉紅”“芳香撲鼻”,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薔薇花的美,老師請學生“把花兒讀得更紅些”、“把花的芬芳送到教室的每一個角落”,學生一次比一次讀得帶勁。老師還帶領學生抓住文中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的詞句,進行分角色朗讀,學生讀得很精彩,通過讀懂文字材料,走進了人物的內心。

2、語文教學讓學生入情入境。於老師讓學生假設自己看到被雨打的薔薇花後,會怎麼想?怎麼做?使學生通過角色的體驗,豐富內心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情不自禁的為人物的'舉動吸引;然後指導學生帶着動作讀句子,讀出了憐愛之情,感受到文中人物關愛弱小的品質。

3、老師處處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如: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從人物語言瞭解人物的內心世界;從人物動作走進人物心靈。

4、本課教學最後一個環節,老師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説自己是怎麼幫助弱小的。學生踴躍發言,在描敍自己的故事當中悄悄種下了愛的種子,生成了一種愛的積極情感,挖掘出了文本關於生命意義的高度:不甘做弱小、要愛護弱小。最後學生們愛的宣言,震撼着每一個聽課者的心靈!

全課如行雲流水般的流暢,但是關於弱小,想與於老師一同探討:老師問“生活中你關心過弱小嗎?”學生都圍繞身邊的人來説事。如果是我執教,我會問“除了身邊的人,還有什麼也值得我們關注、愛護、幫助?”將“愛護”的範圍拓展到“所有需要幫助的人、事、物”,引導學生將視線放寬,關注更廣泛,對主題的昇華和領悟會更深刻。

國小語文評課稿8

今天聽了陳老師執教的《雲房子》一課後收益匪淺,下面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堅持以讀為本

語文課上,最動聽的聲音便是書聲,沒有琅琅書聲是語文課堂的悲哀。早在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就將反覆誦讀作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記載於教育論述之中:“熟讀成誦”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要牽強暗記,只要是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口誦心惟”即邊讀邊思,尋言明象,入情入境。讀課文,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反覆朗讀,在朗讀中想象,在朗讀中發現問題,在通過反覆地讀去分析、解決問題。“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應該就是這個道理。在本課教學中,陳老師引導學生不離課文,不離讀書,讓學生在讀中求懂,在讀中學會,在讀中獲得閲讀能力。首先,通過繪聲繪色的範讀,激起學生讀的興趣,誘發他們模仿的慾望,同時增強學生讀的信心,消除盲目、畏懼情緒。接着,我重點指導學生讀書,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課文,在讀中弄清課文大意,讀得融會貫通,讓課文中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深入體悟,不斷吸收,真正體現了讀中有“教”,寓“教”於讀的語文教學思路。

二、創設個性體驗的空間

多元智力理論認為:學習個體之間客觀存在着種種差異。閲讀教學多元論也指出:閲讀是極個性化的行為。作為不同的生命個體,每個人對同一文本的解讀角度往往是多維的、理解也是多元的。因此我們應留給學生充足的個性體驗的空間。這堂課中,陳老師説:“你們這些小鳥想不想造雲房子呀?那你們想造怎樣的雲房子呢?”給學生戴上小鳥頭飾,讓他們成為小鳥中的一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讓學生置身於特定的`情境中,有益於學生認知心理的發展,而且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在這個極為個性化的環節裏,學生的表演五花八門,精彩分呈的。

三、注重語言表達

語文閲讀課上教師應積極創造條件,提供各種各樣的語言訓練的環境,讓學生所學的語言經常得到運用。本課的最後,學生通過説一説,將課文的“符號語言”內化為“感於內而發於外”的現實語言;學生所説出的已不僅是課文已有的符號的意義;而且補充、增加了許多遊離於字裏行間的言外之意;課文所表現的人、事、物、景,由於學生賦予了情感與生命而得以復活;課文中隱含的思想、觀念,因為與學生的經歷接通而產生巨大的説服力與震撼力。在此基礎上,學生的大腦就會如電腦被訪問一樣,把所有感悟的語詞、圖像、情景、事件等都貯存入記憶倉庫中。可見口語表達,能使學生更好的感悟文章,並使其中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國小語文評課稿9

沿着五月槐花的香氣,我從龍河來到了大嶺。各位好,我是來自龍河國小的吳婷,對於剛畢業出來工作的我來説,今天的聽課讓我有太多的感悟,所以忍不住第一個跑了上來。

聽徐老師的《槐鄉五月》不由得感慨,槐花可以這麼想、這麼美,就像徐老師的課一樣令人回味無窮。

這樣一篇清雅雋永的美文,徐老師在指導第一段槐花狀態描寫時,將課文分成了對比的兩個部分。不是一首詩,卻有着詩一般的語言,孩子們也化身小詩人仿照句式,自由創作,有效的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

其次,我要給徐老師一個贊,贊她會抓關鍵詞來品賞課文,朗讀訓練中,形式多樣,有範讀,有引讀,有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等各種形式。

講讀槐花“香”的部分,徐老師抓住一個“浸”反覆地品讀,這一品,品出了韻味,品出了情調,品出了孩子靈感的火花。

最後,徐老師特別關注語言運用,切合了本次教學主題詞“指向語用”,課標上也指出了,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

總之,徐老師的課別出心裁,讀書形式多樣化,這樣的課,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快樂,誰會不喜歡上呢?

(建議)對於徐老師的課,我有個小小的建議,現下正值五月,槐花盛開,咱們雖然是農村孩子,可是現在不比我們小時候,孩子的課餘娛樂方式很多樣,應該很少有孩子會去摸摸槐花,嗅一嗅槐花。如果是我上這一節課的話,我會考慮在課堂上帶來幾束香噴噴的槐花,給學生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再獎勵給表現好的女孩子一朵美美的槐花,估計孩子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會更直觀,更有收穫。

再來説説尹華老師《理想的風箏》,尹華老師的批註式閲讀教學給人感覺清新自然而不乏睿智。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在寫、在讀、在思考、在領悟、在談自己的看法,教師適當的引導就好。這樣的課堂,學生不用呆板的聽老師講大道理,教師也樂得輕鬆自在,看學生的精彩表現。比如在第三個事例中,一個“漾”字,回答問題的那個男孩子,他的所感所悟,是不是讓在座的每一位都出乎意料。

尹華老師的.課注重教給學生批註式閲讀教學的方法,比如在第一個事例上,注重對學生的示範引領。第二個事例中,就注重讓孩子自己找重點。第三個事例中,就完全放開,讓學生自主運用批註式閲讀方式。就好比是我們寫字的時候,描紅、仿影、臨帖,這三個步驟,最後學生學得了方法,孩子的成長在課堂上也是真實看得見的。

尹華老師在細節的描紅方面,抓住了對關鍵字詞的分析,特別注重六年級高段學生的學習方法,關注文中篇章結構,夾敍夾議,以及文章段落間的過渡,也關注了題目畫龍點睛的作用。細節上關注了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

我覺得課堂上能夠這樣引導學生説心裏話,得益於尹華老師的跟進性評價。

對於初工作的我來説,每一次的外出學習都是我最寶貴的財富。我感謝教育局教研室給我這樣學習的機會,感謝四位老師的精彩課堂。謝謝大家。

國小語文評課稿10

在本堂課中主要引導學生在品詞析句中體會時間的意義,形成珍惜時間的價值觀念和情感態度,同時這也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説,時間是個比較模糊的概念,沒有一定的人生閲歷和情感積澱,對於時間的感悟自然也沒有作者林清玄這樣透徹,課文中的許多語言學生較難理解。所以,上這篇課文,對老師來説是個較大的挑戰,翁老師的教學中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

一、她抓住“憂傷、哀傷”、“着急、悲傷”、“高興、快樂”三組心理變化的關鍵詞,從詞語積累引入到課文的教學中,讓學生體會作者為什麼會有這幾種不同的心情,從詞到句再到段,引導學生説課文的主要內容,層層深入,循序漸進,讓學生學得紮紮實實。

二、“所有時間裏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這句話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翁老師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體會,層層深入。在理解這句話的時候,首先引導學生先讀爸爸的這句話,初步感悟。看看爸爸是怎麼理解的:昨天永遠變成昨天,爸爸永遠回不到童年。如果不是一個人的親身體驗,感受就不會那麼深刻。所以我覺得爸爸像是給我説了一個謎。此時翁老師再次引導學生讀這句話,從外祖母的去世感受時間的無情流逝,體會“可怕”的心情,進一步體會爸爸的話。最後引讀6—7段,結合“我”的生活體驗,從“太陽落山,小鳥飛翔”真切地感受到時間的一去不復返。在教學中,翁老師還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説説自己身邊哪些事物隨着時間的`流逝再也回不來了,再次深刻領會爸爸話裏的意味深長。從而也明白了“我”為什麼要和時間賽跑。

三、翁老師很注重對學生髮言的評價,不吝嗇,把更多更好的富有激勵性的語言送給他們,不管在説話還是寫話之後,適時、得當的評價,使課堂氣氛逐漸活躍,較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使他們的表達日臻完善和投入。

通過這堂課,我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語文即生活,讓學生帶着生活體驗來學習語文,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把抽象的時間觀念化為具體,化難為易,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生是以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體驗去解讀教材的。同時,語文教學是一個延續的過程,我們要在解讀文本和學生的前提下,使自己不斷獲得提升和磨練,只有不斷地在實踐中探索,才能真正獲得提升。

國小語文評課稿11

《畫》是一首五言謎語詩,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鳥語花香、山水相襯的美感。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和練習朗讀。課文扣住“畫”這個謎底,抓住畫的形象特點展開描寫,圖文對應。這一課是學生入學後接觸的第一篇詩文。陳老師抓住學生好動、好奇、愛表現的特點,利用他們感興趣的謎語兒歌引出課題,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的心,激發了孩子們學習課文的熱情,為教學成功地展開打下良好的基礎。

這節課劉老師能抓住一年級孩子的認知特點,創設寬鬆的教學環境,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學習。多媒體課件的合理運用,極大地調動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陳老師抓住教學的重點及難點進行教學,引導學生自主讀詩,畫出生字藉助拼音讀準字音,用低年級國小生喜歡的方法進行檢查反饋:出示課件“生字寶寶”請學生開火車認讀;用生字卡片請學生搶讀。識字教學是很枯燥的,在教學識字時,陳老師善於總結學生在生活學習中的識字方法,同時還適當的滲透一些識字的知識和方法,採用活潑有趣的方式重複再現生字,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記字形,使識字得以鞏固。教學重點突出了識字和寫字的過程,並紮實有效。一類字的教學,我還是覺得老師自己在黑板上範寫、多次範寫是很重要的,我們們現在的教學對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越熟練,對在黑板上書寫就越來越生疏,孩子們被課件上的圖片、生字卡片“慣”得有些懶於動筆了。今天的課上,陳老師反覆地在黑板上示範寫字,第一遍寫,要求孩子們仔細觀察老師的筆順、書寫每一筆的方法和每一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第二遍寫是巡視了孩子們自己練習寫字發現了一些問題後逐一地改正他們的錯誤寫法和筆畫。

另外,本節課還有幾個細節值得提倡:

1、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有人説過這樣的話:“種下習慣,收穫性格。種下性格,收穫命運。”好的習慣都是從小開始養成的`。一年級的學生還沒有形成一定的學習習慣,因而需要老師多個心眼,時刻關注,提醒。如:“你有一對金耳朵,你很會聽課。”“會聽的孩子是最聰明的,因為認真聽別人發言,可以從別人那裏得到很多知識。”等激勵性的語言提醒學生課堂上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

2、課堂上教師善於引導激勵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自讀、賽讀、齊讀等方式以讀貫穿始終,讀中識字,讀中學文,最終達成目標。

總之,這節課能很好的達成教學目標,老師在課堂上能紮實地對學生進行字詞訓練,朗讀訓練。學生積極參與,認真傾聽,而陳老師的評價語言又恰到好處,更為學生的積極參與推波助瀾。

國小語文評課稿12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陶庵夢憶》的一篇精品。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散文的奧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現得淋漓盡致,能夠説是表現西湖雪景的千古絕唱。

本節課採取了“文本細讀”新教法,引發學生興趣,課堂節拍張弛有道,知識體系由淺入深,由讀促學。羅教師的這堂課整體安頓井井有條,層次明確:對文本重視全面細密,從字詞的疏通,到朗誦的指導,寫景句子的咀嚼及資料主旨的明白等等。正如朱光潛説的一句話“徐徐走,欣賞啊!”在課堂導入時,讓學生在文中找到一字來概述張岱的形象――痴,並引導學生去文中搜羅哪些方面展現出張岱的“痴”。羅教師抓住文中的一個要害詞“痴”解讀全文以及張岱所要展現的愛國心境。即由“人痴”延伸到文章的主旨――亡國之思,祖國之痛。整篇文章圍繞一個“痴”字展開,由情入理,逐層展開。

接下來,我談談自我對本節課的理解:羅教師主要扣住“準、清、活、實”四個字。

一、教學目標立足一個“準”字。

根據課標要求,上好一堂課,要凸顯這堂課的“三維”價值,謀求“知識與本事、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

這節課,我認為羅教師確定的教學目標,應當有如下三個:

1、誦讀課文,積累本課的文言詞語。

2、學習白描手法,感悟雪後西湖的意境之美。

3、體會作者曠達的志趣和故國之思。

羅教師將教學目標分散開來,比如,誦讀課文後,由學生獨立完成目標一;學生理解課文後,進入課文重點問題的教學階段,師生共同學習白描手法,感悟雪後西湖的意境之美,完成目標二;在男生讀、女生讀之後,經過對兩個問題的探究,體會作者曠達的志趣和故國之思,從而完成目標三。

二、教學思路講究一個“清”字。

葉聖陶先生説:“教學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教學如同寫文章一樣,有一條思路,講究思路教學。

我覺得這節課課堂教學思路:品痴景,近看張岱(感受)――遇痴人,近看張岱(領悟)――還原痴遇,演繹情景(展示)――辨痴,回望張岱(觸發),最終順利到達終點。

就《湖心亭看雪》而言,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語言上幾無難點,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卻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本堂課羅教師先走進去,教學生積累詞語,疏通文意;再走出來,教學生感悟雪後西湖的`意境之美;再走進去,重點教學生如何理解白描述法;再走出來,在難點處設置疑問,巧妙引導,最終讓學生走進一類特殊的知識分子的心靈世界,感受一種別樣的審美情趣和人生抉擇。

三、教學方法注重一個“活”字。

把學生盤活,把教材教活,把課堂搞活那麼,這些都取決於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的“活”。俗話説“千個師傅千個法”。羅教師本節課運用了講授法、提問法、討論法、誦讀法、啟發教學法等。其中孔子創造的啟發教學法,是古今中外最好的教學方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1、啟發教學法的運用。本堂課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學生的一大難點,所以,羅教師的“導”顯得十分重要。課堂上,她注意啟發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誘導學生在討論中提升層次和境界。幾個設疑,深入淺出,突破了難點,解決了問題,“得來全不費功夫”。

2、朗讀法的運用。有道是:學文千法,朗讀為本。就學習文言文而言,朗讀毫無疑問地應當也必須成為解讀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鑰匙。整個教學都是由“讀”引領的。圍繞着解讀痴人之“痴行、痴景、痴遇”,採取了豐富多彩的誦讀方式一步步引導學生進入文本的內核。這其中有範讀、有齊讀,有男生讀,有女生讀,整個教學過程的推進和難點的突破都是以“讀”為載體完成的。從這次教學中,我們能夠看出,只要應用靈活恰當,朗讀完全是有本事承擔起解讀文言的重擔的。

四、教學有效要強調一個“實”字。

課堂教學要做到實,還必須認真準備。記得有位教育家説過:“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並且總的説來,我都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

這節課羅教師經過精心準備的。小到一個字的讀音,大到與本課相關的各種背景資料,都認真對待,絲毫不馬虎。

文無定法。教,亦無定法。每個人都有自我的教學風格,無論哪種風格,都應當以認真解讀文本為基礎,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設計出最佳的課堂教學方案。然而,語文課堂就像電影一樣,是個遺憾的藝術。當然,這堂課也有不足之處:比如沒有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同學生一道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問題情境,從而生成問題,提高他們探究質疑的水平。還有教學時間處理不妥當,前鬆後緊。

以上是本人的拙劣之見,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國小語文評課稿13

聽《和時間賽跑》:總的感覺是老師用語文的規律和特點教語文,體現了真語文的特點。一是夯實語文基礎知識,比如寫字詞讓學生分析比劃筆順,找出段落詞語,分析課文,從原因、怎麼、意義和幾個寫法角度分析,這都是語文的.基本內容。二是這個班的學生謙詞敬語使用得特別好,不僅問候老師,每次答完題都説,我這樣答對嗎或可以嗎等等。三是這個班的學生説話的衝動特別強,足見老師平時對他們的訓練和鼓勵。

這堂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教師還可以更“語文”些,也就是説,更加自覺地用語文的辦法解決語文的問題。比如,如果把這篇散文的哲理性再深刻分析透,特別是為什麼要和時間賽跑,對啟發思維和分析作者深意都會有幫助。還有,為什麼不從這篇課文的課題入手,説:我們平時都是和同學賽跑或和其他動物賽跑,你想過和時間賽跑嗎?如此提問引入話題,一方面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另一方面還可以告訴學生修辭知識。

國小語文評課稿14

《大自然的聲音》是一篇散文,文章語言優美,結構清晰。結合本單元的單元主題:語言的積累與運用。整合本冊書的教學重點及學生實際,緊緊跟隨統編教材的新理念。本課的教學設計立足於“讀與説”“説與寫”的結合,力求真正提高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

設計亮點:

環節一:聽音樂導入課題。

聽大自然中鳥叫、蛙鳴、流水等等的聲音,訓練孩子專注力與傾聽能力的同時,更為本節課孩子感受大自然美妙的聲音埋下伏筆。

環節二:學生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感受風聲音的美妙。

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的同時感受風聲音的美妙,邊讀邊畫,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積累了好詞好句。

學生邊分享風聲音美妙的句子,邊想象畫面。對比讀出微風的婉轉悠揚和狂風的高亢激昂。進一步體會風聲旋律起伏變化的美妙!

環節三:默讀第三自然段,感受水聲音的美妙。

本環節仍然是邊讀邊悟邊分享。尤其是這一句:“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嘩啦啦地洶湧澎湃。”我讓第一小組學生讀紅色部分,第一第二小組學生讀藍色部分,全班同學一起讀黑色部分。也許單獨理解“淙淙”“潺潺”“嘩啦啦”這幾個表示聲音地詞語會比較抽象。但是通過這種方式將“淙淙”“潺潺”“嘩啦啦”地聲音演繹出來,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詞語,感受到水流的變化,想象“小溪流向河流,河流流向大海”的不同畫面。趁熱打鐵,讓學生髮現“頂真”的句式,為下面的運用拓展環節打下基礎。

環節三:對比讀兩組小動物的不同歌聲,並説一説你更喜歡哪組小動物的歌聲:

第一組

走在公園裏,

聽聽樹上的鳥叫;

坐在一棵樹下,

聽聽蟲鳴;

在水塘邊散步,

聽聽蟈蟈的歌聲。

第二組

走在公園裏,

聽聽樹上嘰嘰喳喳的鳥叫;

坐在一棵樹下,

聽聽唧哩哩唧哩哩的蟲鳴;

在水塘邊散步,

聽聽蟈蟈的歌聲。

學生讀完以後會異口同聲地説喜歡第二組小動物的歌聲,因為“嘰嘰喳喳”“唧哩哩”這些表示聲音的詞語讓人有種“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

讓學生體會擬聲詞語的好處時,也訓練了孩子對比閲讀的'能力。

環節四:拓展運用

學以致用,讓孩子將本課學習到的“總——分”結構,“擬聲詞語”“頂真”句型運用到説話與寫話當中。我出示了這樣的例句:

“大樹是個音樂廳。風媽媽輕輕拂過,呢呢喃喃得把好聽的歌兒唱給小露珠。小露珠轉動着圓圓的身子滾向小喜鵲。小喜鵲咕咚咕咚喝了個飽,樂呵呵地看着布穀鳥。布穀鳥……”

將學生帶入情景,讓他們邊感受大自然聲音的美妙邊練習説話。孩子們説出的句子也十分有意思:

“布穀鳥布穀布穀地把歌唱給小小松鼠,小松鼠蹦蹦跳跳地找到小黃鸝……”

接下來我們還練習了“草地是個音樂廳”“池塘是個音樂廳”等句子。在玩中學,在學中用,孩子們學習的熱情十分高漲,!

不足之處:

設計本課時我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在第三自然段一出現“頂真”這樣的句式時就讓孩子通過練習去感受這種句子的妙處?如果此時進入説話練習,接下來再出現“分享感受小動物美妙的聲音”就會閒的順序有些混亂。思來想去,為了不影響整體效果,我將頂真句式的練習放在了最後。錯過了練習句式的最佳時期,內容稍微顯得重複,接下來我會繼續思考並改進,讓本節課的設計達到最優化

除此之外,我想從“説話藝術”方面談談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相對於同齡教師來説,本人的語文素養較高,但是“短板”就是課堂評價語言不夠豐富,有些單薄。為了彌補這一不足,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將明確方向,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我將有意識培養自己的課堂語言,乾脆利落,不拖泥帶水,説的話走進孩子內心世界,最終讓孩子愛上語文課,愛上學語文。

國小語文評課稿15

通過聽我校骨幹教師引領課,我感受頗深,收益匪淺。馬老師和張老師成熟與老練的教姿、教態、教風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的思維的活躍,更讓我在這兩堂課中,看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張老師的課《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過程環環相套,絲絲入扣。情景導入,教學設計合理,流暢。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在閲讀中思索,從而解答疑惑,讓他們充分體驗閲讀與思考所帶來的成功,樹立起學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問,卻把學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層次的探究世界。

馬老師在課堂上親切、自然,看似平淡的語言,卻引領着學生體會到秋天的美好。馬老師整堂課都表現十分温和,始終面帶笑容,讓學生與老師之間有一種親和力。我們説教師教的是一羣活生生的孩子,那麼人自然要有感情,我們在教書中就應該投入自己的感情。從聽課中我也發現我們老師對學生非常地愛護,因為只有有了感情的教學才會擦出教學的.火花,使教學變得精彩。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在國小階段,語文教學中最注重的就是閲讀,兩位老師都做到了這一點,讓學生對課文中的重點、難點反覆的進行閲讀,默讀或充滿感情的朗讀。在這兩節課中,我發現閲讀所佔的時間較多,這樣可以讓學生在閲讀中思考,在閲讀中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感情。

總得來説,這次的引領課,豐富了我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既學到了他人的一些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同時,也認識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給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