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集錦15篇)

歷史1.37W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集錦15篇)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

轉瞬間,一個學期又將結束,本學期課改如火如荼的的在深入進行着,反思自己的教與學,深受啟發,感觸也頗多,特作反思如下:

一、注重設計全面性,重視學生全面發展

1、從“鑽教材”向“鑽學生與教材”轉變

部分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只是注重研究教材、考綱等文本資料,而忽略了學生的學情,這樣的做法是不科學的,違背了新課程“一切為了學生”的理念。教師不僅要潛心鑽研教材,把握好每一個知識點,還要認真研究學生的學習現狀與身心特點,綜合考慮,制定最優化、最科學的教學流程。

2、從“備教法”向“備學法與教法”轉變

新課改下的教師不僅要考慮自己怎樣組織教學活動,還要滲透進學法的指導;不僅要完成教材知識點的傳授,還要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歷史素養,以促進學生德育全面發展。

3、從“重優生”向“關注每一個個體”轉變

一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喜歡關注優秀生,在課堂提問、教學設計等方面對這一羣體考慮較多,反而將原本最需要教師關心的潛能生羣體邊緣化了。這樣的教學理念指導下的教學行為也極易造成歷史學習中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影響教學成效的提高。所以,教師應該採取有效措施,關注潛能生,將潛能生的學習置於課堂教學的重要位置,最終實現班級學生整體均衡發展。

二、注重教學關口前瞻性,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1、體現預習題綱的選擇性新課改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教師平時做好學生預習活動的指導。教師可以從示範開始,逐步培養學生自己獨立編寫預習的能力與習慣。

2、體現預習方法的科學性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按照“讀” “劃” “想” “做”的步驟進行,通過通“讀”教材,宏觀把握預習內容,將自己認為應該重點強調的知識點做上標記,對照預習題綱進行獨立思考。

3、體現預習成果的針對性預習活動結束後,學生還要完成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將預習成果沉澱下來。一方面,要將自己在預習活動中獲得的知識積累記錄下來,一些學習方法或是心得體會也需要進行記錄;另一方面,對於一些掌握與理解不夠深刻的地方,要進行羅列,以便課堂學習時聽教師講解正確的答案或是與同學進行互動交流。

三、注重教學過程探究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1、科學設計好探究提綱探究題綱的設計難度要適中,要體現相互關聯以及由淺入深的原則,引導學生思維發展。例如在教授“ ”內容時,教師設計探究題綱,可以着眼於分析,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深刻揭示。

2、啟發點撥好關鍵環節

例如在“ ”教學中,教師對於學生的探究學習,要緊扣“中國和世界的形勢”“的原因”等關鍵節點進行點撥。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以“現象與本質”“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思維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了教學質效。

3、歸納完善好學習成果討論探究環節結束後,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教學成果“去偽存真”。如“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的原因”學習成果歸納中,一位教師讓學生各抒己見,學生從清政府腐敗沒落、封建經濟薄弱、軍事力量落後等方面進行了深入闡述,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了“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對抗新興資本主義”這樣的實質,讓學生深刻認清了清政府的腐朽無能,從而體會到“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增強了學生振興中華的愛國主義情感。

四、注重教學空間的拓展,構建立體教學模式

1、開展專題研究活動,延伸教學環節在課堂教學之餘,教師要結合本校條件與學生興趣愛好等方面的情況,組織第二課堂活動,可以就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專題研究,也可以開展辯論活動,為學生創設濃厚的歷史學系研究環境。

2、開展歷史競賽活動,鞏固教學成效教師根據教學進度安排,可以適時組織一些歷史學科競賽活動,幫助學生鞏固學習成果,也可以就某一歷史事件、熱點話題舉行演講、辯論等形式的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深化學習成效。

3、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深化教育成效教師可以利用本地區愛國主義教育場所,組織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將學生帶進專門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接受革命傳統主義教育,也可以發掘學生生活中的素材,開展諸如“訪問老紅軍”“家鄉抗日事蹟尋找”等主題實踐活動,強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體現歷史教育教學思想性的重要特點。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2

在本課教學目標設計上重點突出了新的教學理念,特別是注意學法指導、注意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的引導式教學。

這節課成功之處以下幾個方面:

1、讓學生通過講成語故事的方式,既充實了相關歷史知識,又增強了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在這種愉悦的氛圍中接受知識,學習效率也比較高,基礎知識也能夠得以掌握。

2、在講授陳勝吳廣起義時,設置情境教學,還原大澤鄉起義的場景,讓學生更能深刻的體會到當時的歷史背景。

3,在導入中,用民謠引導學生探索秦暴政的表現,也吸引學生注意力。

在實際教學中,該課還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

1、對學生活動時間的把握不夠緊湊,導致課堂前鬆後緊,拓展、鞏固時間偏少,《秦末農民戰爭形勢圖》使用不夠充分等。

2、對難點的突破做的不好,學生還不能夠很好區分陳勝、吳廣起義和項羽、劉邦楚漢之爭的不同性質,而且在講到鉅鹿之戰和楚漢之爭時,學生混淆了這兩個戰爭。

我認為教學案的編寫要注意留有餘地,讓學生有充分的思維拓展空間,鼓勵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完善和發展教學案。努力避免一體化教學案的使用給學生帶來的消極、負面影響。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3

昨天在七2班,我感覺歷史複習課上的特別扭,課堂上提的問題沒人回答。我發了一通脾氣,説你們班每一次歷史考試總是倒數第一,並揚言今後再出現這種情況,堅決不客氣。

課後我冷靜下來,和同事議論了這件事,他們也給我出了許多好主意。針對這種情況我佈置了一個作業,讓大家寫一下歷史課的感受,和對老師的建議,而且我覺得任何事只要動腦筋思考,就會不斷完善。

第二天,我早早來到辦公室,作業已擺在我的桌子上。一個上午,我一直沒出辦公室。在那裏認認真真地閲讀同學們寫的內容。做了下面的分析,之後又根據同學們的要求對一些問題進行了解答。

一、不回答問題的原因:

1、不會,懶得思考。

2、缺乏自信,覺得答案不夠完善,不敢説,怕嘲笑。

3、沒聽講,不知道老師的問題。

4、太簡單的,不想回答;太難的又不會回答。

二、學生困惑及急需解決的問題

1、上課思想不集中。

2、對老師所講的內容,整體上把握不好。

3、如何答好歷史材料解析題。

三、問題與解答:

1、設計問題要有針對性

老師講課要有吸引力,讓學生時刻關注老師,關注課上知識;不斷思考問題。特別是每一個問題的設計,都要深思熟慮,考慮到學生的水平,而不能草率地提問,沒有任何的價值。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這就是教師點燃起來的勤學好問、渴求知識的火焰。老師的思考能點燃學生的學習願望。老師的思考能激發學生對書籍的不可遏止的嚮往。

2、我自信我能行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這樣説:要讓每個孩子都抬起頭來走路。“抬起頭來”意味着對自己、對未來、對所要做的事情充滿信心。任何一個人,當他昂首挺胸、大步前進的時候,在他的心裏有諸多的潛台詞——“我能行”、“我的目標一定能達到”、“我會幹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對我來説不算什麼”……假如每一個學生,都有這樣的心態,肯定能不斷進步。有自信才能增強自己的實力,有實力你會更自信。

3、怎樣答好歷史卷子的材料解析題?

仔細審題,讀懂題意。這是成功解題的基礎,它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不對題”“答非所問”的現象。同學們在答題時首先要讀懂題意,弄清材料所反應的歷史事件,確定中心。其次,要讀懂試題的設問,明確用什麼方法來回答什麼問題等。

圍繞問題,尋找知識的落腳點。開放性試題的命題依據及答案取向是以教材為導向的。同學們在解題時必須以教材為基礎,以問題為中心向教材求索,尋“根”問宗,找出解答問題的相關歷史知識,切忌隨心所欲,想答什麼就答什麼。注重發散思維,全方位解答。正確運用發散思維是解答開放性試題最為重要的思想武器。

我作為一個歷史新課程教師,在教材、教法、學生情況等把握不到位,應該多下苦功夫,多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使學生苦幹加巧幹,考出優異成績。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4

因為考慮到學生對三國演義的故事比較熟悉,隨便一個學生都能説出一二個三國時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語,學生學起來會有比較濃厚的興趣,他們參與課堂學習的力度會比較大,能較好地體現新課標的特點。授課時,我遵循的是讓學生動起來的原則,設計了講故事、小組討論、分組比賽複述故事。上完課之後,我體會到有以下幾點值得改進:

(1)由於時間比較緊,備課不夠充分,因此對一些比較有趣的故事沒有進行進行太多的展開介紹,只是一帶而過。對於《三國演義》裏面的人物和故事,應該引導學生多講,充分體現學生參與的力度,調動學生的氣氛。

(2)在學生討論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原因時,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更深入些。

(3)最後在課堂小結時,不應該幫學生歸納,而應該讓學生作一個總結性歸納,讓他們談談通過學習這一課,可以學到什麼,有何啟發,以進一步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這樣可能效果會更好。

通過這節課,我發現了很多我關於教學方面的不足,特別是對新課標的認識的不足,以後我肯定會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學,爭取進步,彌補不足。反思讓我看到自己的優點,有了進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還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進的方向。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5

七年級歷史上冊“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學反思本週,我參加了本組的公開課講課,從教學設計到評課過程中大家對我的建議都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與幫助。首先,由於之前沒有講過歷史的公開課,在講課之前我上網蒐集了許多優質課的視頻進行觀看,為我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思路打開了一扇門,讓我知道從何下手,如何下手。

我設定本課的學習目標為通過閲讀教材內容,掌握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結果、意義;識記絲綢之路的路線和意義,理解張騫出使西域對民族交往的重要意義。從這一層次上説,本課的學習目標基本上已經達成,但在目標實現的過程中仍有諸多的欠缺。我的課程設計流程基本完善,從視頻導入絲綢之路,到後續的絲綢之路路線圖,以及一帶一路等對中國的影響等多方面均有涉及,但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較多問題。突出的幾點在於:

1、重點部分強調不到位。重點的部分強調兩到三次都不為過,我對重點部分的強調很少,可能學生聽過之後,瞬間就忘記了,對本課的重點內容依然不清晰。

2、課堂銜接與過渡比較生硬,在課堂用語及銜接語的使用上要多加斟酌,同時要注意知識與知識間的銜接,使知識結構化,讓學生可以更全面更系統地學習歷史知識。

3、結合目標設置活動。課堂活動最終要服務於我們本課的學習目標,我在本課的教學活動中也設置了諸多的活動,如:想象張騫拜別漢武帝時他們之間的對話;如果你是漢朝的商人,你想將中國的絲綢、瓷器運往歐洲,你會採取什麼樣的路線;為張騫紀念碑寫一段碑文等,這些活動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課堂內容,也鞏固了目標的實現,但活動與目標之間的結合似乎沒那麼緊密,要更加強課程與活動之間的融合度。

每一次公開課的講解,都是對自己莫大的幫助與提升。從備課到試課再到上課,以及後續老師的評課,每一個環節都比我們平時上課所付出的精力要多,每一次講解背後發現的問題也比我們平時上課發現的問題多得多,之前的時候對講公開課有一種很大的恐懼感,擔心自己講的差,怕自己出現一系列的問題,現在講公開課雖然依然恐懼,但更多的是期待,期待發現自己的問題,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改正過來。同組的老師們給我提出的建議對我以後的教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以後我要把備課內容更精細化,重點更加突出,在課堂實施過程中更有效化,努力呈現出一節高效而精練的課程。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6

近日,我執教了一節《華夏之祖》的公開課,上完之後,感覺不甚良好,雖然不排除一些客觀原因,但回首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失誤頻頻,怎一個“差”字了得。

首先,未體現“自主”的教學理念。雖然學生是以小組的形式學習的,但在展示環節,我並未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話題投放形式太過單一、刻板,如請學生講述堯、舜、禹的故事,完全可以讓一個組的學生自由選擇講述,而不是先講堯,繼而舜,再而禹。學生講述後,也未引導學生之間、小組之間進行互動、補充。教學內容顯得單薄,不夠豐富。

其次,對學情認識不夠。未充分考慮七年級的學生只上了兩節新課,學習歷史的熱情、能力都相對底下,從而對學生預習情況把握不準,對學生學習、展示能力不能有準確的認識。要求學生進行表演“禪讓制”的環節,課前沒有進行必要的指導,導致學生空有表演的熱情,卻不知怎樣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使課堂氣氛略顯尷尬。

再次,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落實不夠。要求學生合作探究“什麼樣的人才能被推選為部落聯盟會首領?你覺得堯、舜、禹有什麼優秀的品質值得你去學習?”原本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各抒己見,這本是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絕好機會,我卻沒有充分利用,三言兩語,輕描淡寫的敷衍了過去。

最後,教學未有激勵措施,評價方式單一。原本打算獎勵給學生的幸運星因為時間匆忙忘記帶到課堂,雖然少了物質獎勵,但整堂課下來,我也很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沒有對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獨到的見解表示過由衷的讚揚,對學生缺乏激勵性評價。評價方式也都是自己在絮絮叨叨,沒有引導學生之間、小組之間進行互評,導致整個課堂教學氛圍壓抑、沉悶。

當然,失誤還有許多,在此不再一一列舉。總之,這堂課是失敗的。但也帶給我太多的反思,反思是為更好的成長,它讓我找到了自己的軟肋,也讓我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俯下身子,求真務實、腳踏實地的去鑽研、實踐。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7

(一)這節課下來我覺得做的較好的地方是:

1、靈活處理教材、靈活處理課堂、儘可能引導學生提出些問題並解決這些問題。本來準備4分鐘完成的自主學習部分,就用了12分鐘,打亂了預計的安排,好在及時做了調整,將學生已經掌握的秦暴政方面的具體表現略講一下,從而為後面的步驟順利實施贏回了時間。

2、歷史與現實生活相聯繫。比如講解徭役的問題,比如引導學生理解鴻門宴的寓意問題。在講鴻門宴問題,通過學生的講解引導學生理解這個典故的寓意,並進一步和學生的自我保護聯繫起來,起到較好的學以致用的作用。

3、將教材的知識做適度的拓展延伸,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特點,通過引導學生理性、客觀、多角度的思考,還是讓學生(至少是部分學生)得到了昇華和提高。從而超越了教材。

4、環節的過渡方面也是處理的比較輕靈、流暢。比如導入設計、從秦暴政過渡到大澤鄉起義、從秦滅亡到楚漢之爭的過渡,這些小安排還是收到不錯的效果,讓整節課連貫,緊促。

5、三維目標的落實方面效果較好,通過自主檢測反饋的信息感受到這節課教學效果不錯。

(二)然而這節課操作下來,也有做的不夠好的地方。

1、學生自主提問方面的引導。這個環節由於該班學生可能突然間改變了教學模式,一時不能適應,弄得自主提問環節有些冷場,學生提不出一些有質量的問題,而且提問的學生積極性不高。

2、一節課的容量過大。可能長期呆在九年級的緣故,這節課忽略了七年級學生不可以長時間集中精力,最多25分鐘的“紅線定理”。本節課除了8分鐘的自主學習和8分鐘的自主檢測之外,差不多有半小時在讓學生緊張思考和解決問題,導致學生有疲勞感。

3、板書方面。由於時間關係,將課堂總結進行的較為倉促,而沒有落實到從基礎知識到基本能力再到情感價值觀方面的縱橫向聯繫寫在黑板上,讓學生有種一目瞭然的直觀感受,從而實現本節課的昇華。

4、本節課圖像信息的處理較少,大量的文字信息,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也是不太適應的。

5、成語故事的蒐集與整理方面也做得不到位。

總的來説,這節課收穫還是蠻多的,有成功也有失落,有喜悦也有遺憾。好在人們常説:教無定法、教無止境。今後的教學中繼續完善和發展自己的課堂吧。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8

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提高教學質量(此文來自優秀)的保證。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和教學的設計者及組織者其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習,發展學生教學學習的主動性。要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就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成為學習的主體,積極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因此,在教學中要創設各種條件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以及成功的機會,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大家都知道,歷史學科的主要功能是傳承人類的文明,它不僅告訴我們人類的過去怎麼樣,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應該吸取怎樣的經驗和秉承哪些的可貴的精神。

在教學中創設各種條件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以及成功的機會,促進學生主動發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本課我通過設計學生體會古人用算籌運算、賈思勰拜訪老羊倌、酈道元答記者問三個活動,學生都積極參與,興趣很高。從中可以發現其實很多學生其實很有表演慾望,並且具有一定的表演技巧,作為老師,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及時表揚這些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愛的鼓舞和情感的激勵。

同時藉助活動,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讓學生在時空結合,回到歷史的情景中,體驗歷史,當學生有了親身的“算籌”運算體驗,才能深切地感受到科學家在追求科學當中的辛勞與不懈。通過具體表演賈思勰向老羊倌請教的情境,讓學生認識到學習賈思勰的愛學習,虛心請教的精神。以及用酈道元答記者問的形式讓學生全面地瞭解酈道元寫《水經注》的過程,並從中體會到酈道元熱愛祖國和大自然的高尚品質,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識到:歷史是有生命的,學生學習歷史,不是老師無限動情地講,而學生揣着手在聽,老師要放手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中提高自己的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9

歷史這一學科涉及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經濟、天文、地理、科學、文學等等。所以對這一學科無論是老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對於剛剛進入中學的學生來説,歷史這一門課程他們既陌生又熟悉。在國小階段對於歷史知識也瞭解了一些。面對這些七年級的學生,歷史這一門課程我們老師應該怎麼教呢?怎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呢?對此在這裏提出一些我的淺見。 七年級的學生大多數都處於青春叛逆期,學生的獨立性增強,希望有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錢和時間,而有些學生有時會錯誤地理解民主,並逐漸滋生叛逆心理,從而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他們希望獨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間,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再加上他們剛到一個新的環境,與新的老師和同學接觸,這需要一段適應期。而且許多學生認為歷史課枯燥無味,不喜歡上歷史課,所以這門課對學生的吸引力並不大。那麼怎麼做才能讓學生喜歡上歷史課呢?

(1)根據每節課不同的教學內容安排不同的講課方式。例如七年級歷史上冊第8課《中華文明的勃興(一)》,這一節涉及的內容是比較廣泛,包括先秦時期文字的演變、天文、曆法、醫學和音樂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認為這一節課可以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中選擇感興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關的資料。然後在課堂上由小組的代表給大家講述他們所瞭解的內容。最後再由老師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通過本節的學習能夠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所創造的輝煌文明。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教學中,更有利於學生對這部分歷史知識的掌握。

又如第12課《大一統的漢朝》,這一節的重點內容就是漢武帝對漢朝的統治,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給大家看一些電視劇《漢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學生的形象記憶,以此幫助學生更好的瞭解這一時期的歷史。同時也可以加入討論的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漢武帝的瞭解進行點評,並且讓學生展開想象“如果漢武帝沒有實現大一統,那麼中國的歷史會怎樣發展呢?”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西漢歷史的瞭解,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給學生搭建了一個自我展示的平台。

(2)上課前老師要做充足的準備,儘量從學生的視角去講解。從學生熟悉的內容進行教學更加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例如第18課《三國鼎立》,相信許多同學都對這一課的內容比較感興趣。因為這一課的內容與他們所熟悉的《三國演義》的內容有關,因此學習這一節內容的時候老師可以在課前多瞭解一下學生對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這樣在上課的時候可以從調查的方向上去引導學生更好的學習。

(3)抓住學科之間的滲透,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於歷史涉及的內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師可以抓住這一特點,從其他的學科上引入歷史這一學科的學習。例如第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這一節會學到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介紹這一時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麼在這裏可以結合語文課上對《論語》十則的學習,學生對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瞭解,由此導入我想學生應該會比較容易接受。

這只是我對歷史教學的一點淺顯的看法,如有不足之處請見諒。那麼對於七年級的學生怎麼才能學好歷史呢?由於國中的學習要求與國小不一樣,學習方法也就不同,對此許多學生很茫然不知道該怎麼去學習。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書。對每一節的學習內容要根據小課題有所大致的瞭解,並在腦中形成一個知識框架。這樣在老師講課的時候不會摸不到頭緒。然後不斷的鍛鍊自己分析問題、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開始可以就一些簡單的進行練習,通過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後形成適合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0

教學的生命在於創新。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法多種多樣,只要運用得恰當,都會取得很好的效果的。例如:上《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時,導入時候,可以先做個這樣的小調查:“同學們,你們最愛吃的水果是?”對這樣的問題比較容易,學生會爭先恐後的回答,然後問:你們知道它們從哪裏傳入的嗎?從而引起學習新課的興趣,由於開始上課提起了胃口,整堂課的氣氛會比較好。

點評:

教師注重思考,強調學習興趣、方法,注重採取靈活的教學手段。

教學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不斷創新。教學是藝術,藝術不能複製,世界上既然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就沒有兩節完全相同的課堂。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貴在方法多樣靈活。有了興趣,自然讓人興奮,就會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們要探索課改新路子,寓課堂以生機。課堂的生命在於創新,讓課堂煥發活力。

想盡千方百計,説盡千言萬語,為了千百學生,實現千變萬化。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1

這節課是我第一次採用劇本形式、第一次採用非學案形式、第二次在七年級年級進行教學。

一節課下來,覺得幾個做的成功的地方:

一、教材的處理。

將需要解決的三維目標融進劇本,讓兩漢經濟的發展狀況用一種直觀的形式展現。

二、問題的設置。

本節課依然採用基於問題模式的教學,將三維目標分10個問題展現出來,10個問題,分成三個層次。其中較為靚點的設置是:科技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推導、以及一句話展現兩漢時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情況。即底9、10兩個問題的設置。關於各行業之間的關係,是個很抽象的東西,通過這樣的人展現形式,還是讓學生很直觀的感受到兩漢的經濟發展是一種各行業相互驅動的關係,並通過一個普通家庭的日常勞動行為展現出來,從而感受到那個時候經濟的發展狀況。

三、採取選答問題的方式。

考慮到學生對於不同問題的思考,我打亂按序回答的常規,給學生以充分發揮空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一節課中找到成功感和歸屬感。從而極大地調動全體學生自主學習的參與程度。

這節課不足的地方:

一、容量過大。

這可能是我長期九年級備考養成的不良習慣,總覺得一節課就解決一兩個問題是在浪費時間,這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説,依然違背了25分鐘注意力集中度的紅線。

二、將問題的設置與劇本的表演沒有有機的結合。

如果將劇本的表演和問題結合起來、穿插開來,這樣可能對於調動課堂學習的氛圍更有幫助,有些學生對於劇本的興趣是很高的,但苦於沒有表現的機會,也就打消了他們的後階段的問題教學模式的參與程度。

三、給與學生思考的空間不夠廣闊。

我一直倡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和自主解決問題,雖然在第一節課沒有很好地表現,但我依然覺得可以在這個方面進行嘗試。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既然驗證了這種思路的正確性,卻沒有很堅決的貫徹在這一屆課中,而是自己提出相關的問題,沒有考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新問題的產生,沒有給他們以表達的時空。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2

原本以為《兩漢經濟的發展》這一課是選學課,我沒有必要講,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學。況且這一課比較枯燥,也比較簡單。但是,在準備的過程中,才發現並非我所想的,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極大熱情,出乎我的意料,也讓我受益匪淺。

首先,歷史劇表演的嘗試,讓師生親身感受體驗了歷史,對歷史的陌生感與距離感縮小了,以往枯燥的歷史學習也變得輕鬆多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大大的提高了,師生關係更融洽。同時,在創作歷史劇的過程當中,師生對歷史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與體驗,老師適當指導,學生充分發揮,甚至為了設計一個時間,都要查閲大量的資料,最終決定以公元前110年作為劇本的背景時間,這樣才能將書本中導言中的材料與第一目治理黃河的材料聯繫起來等。通過這一活動,對於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資料收集與整理能力、協調能力、創新能力等都有較大的促進。

第二,視頻資料的恰當使用,為課堂增色不少。在查閲視頻資料中,我在無意間找到一種以FLASH形式出現的教學視頻,該FLASH《漢武大帝》,比較適合學生口味,同時,這個動畫開始的三個畫面中的文字“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羣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對漢武帝的一生,可以説做了充分概括,對學生認識漢武帝這個人物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同時,畫面中出現的人物、服裝與場景,比如匈奴、馬車等,讓學生更直觀地瞭解漢朝人的生活及漢武帝的事蹟。説實在以前根本沒有關注過此種形式的教學視頻,甚至有時還嗤之以鼻,以為純屬小兒科的,可是通過實踐,此類視頻倒是挺能提高孩子們的關注度,何樂而不為呢?

講農業的發展環節中,我運用了大量的有關農業發展的農具圖片、耕作圖片,也進行了講解,有一張圖片中的耬車立馬吸引住孩子們的眼球,立即有的學生情不自禁開始討論這個耬車為何“長三隻腳呢?”最終,還是“回答問題專業户們”道出了心聲:三隻腳的耬車可以同時播種三行,同時耬車又翻鬆泥土把種子全部覆蓋上了。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3

通過本課教學,感受最深的是:怎樣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通過加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去實現。國中歷史新課程改革:

一是更新教材使用觀念,由過去的“教教材”的舊觀念向“教學生如何學”的新觀念轉變;

二是由過去教師為主導向以學生為主體觀念轉變;

三是課堂教學模式由注入式、填鴨式向啟發式、探究式等演進。

這就要求教師從課程目標出發,根據國中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需要,靈活地取捨、整合、運用課程資源及多媒體,完成課程目標,取得最大的學習效率,這就要求對課堂教學進行優化。

1、教師課前提出學習目標,要求學生做好課前準備。本課歷史史實豐富、生動,容量大,而教材編寫又比較簡煉,如果學生不做好課前準備,那麼單靠課堂想取得最大的學習效率是很難的。課前作業主要是兩方面,

一是預習新課,要求學生理解本課講什麼(大標題-昌盛的秦漢文化),是怎樣來講的(四個子標題-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王充和《論衡》、司馬遷和《史記》、轟動世界的秦兵馬俑),瞭解每個子標題的基本史實,從而使學生理清標題關係,形成粗的知識鏈和基本史實。

二是要求學生根據預習中可能不懂或者不是很清楚的知識,利用百度搜索網絡等工具查找,拓展知識。

2、教是為了不教。在本課教學中,發現學生對問題的分析不全面,缺乏思考問題的角度。例如:宗教與邪教的區別是什麼?許多學生只答了一點,繼續深入沒有了,但是經過老師指導如何思考問題的角度後,則大多數學生都能很好回答出來

3、教師備課要整合、開發資源,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在教學中,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多媒體資料展示太多,設問過繁,拓展太深,表面熱熱鬧鬧。課後問學生學習效果,則一臉茫然,而真正需要解決、掌握的重點知識沒有掌握。本課有許多教材外的資料,如果都去講解,事實上是不可能,因為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即使那樣,也不可能取得較好效果,所以教師必須根據課程目標和國中學生的知識特點和結構,對教材和課程進行再一次整合、開發,但要突出重點。同時設問要適度,要突出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與啟發性引導相結合。

4、充分利用網絡來輔助歷史教與學。本課有很多歷史知識,是學生很感興趣的部分,網絡提供了歷史教材無法提供的信息和知識,不僅如此,我們還藉助網絡優勢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從而達到師生互動、學生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探究、共同提高、自主創新的目的。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4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只有運用頭腦真正地反思,才會有我們教師自身的發展,才會有學生的發展。通過我這段時間的歷史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反思使我真正的體會到反思對一個教師成長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來談一談“反思”給我帶來的益處。

1、回顧經歷,積累經驗:

(1)賞識的目光象陽光,照到哪裏哪裏亮:

在上每節課時,我都會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氣憤,在這不同的情緒中,往往藴藏着寶貴的經驗教訓。有一次,我在給七(2)班上完歷史課後,感覺非常愜意與喜悦,因為平時上課不聽講、很愛説話的兩位同學居然在那節課上從始至終保持積極狀態,後來,我仔細回憶每個細節,不禁豁然開朗:課前,我走進教室,對學生説:“哪位同學幫老師把圖片準備好?”這兩位同學就不約而同主動去做了,我在課上對她們熱愛勞動和樂於助人進行了表揚,學生報以鼓勵的掌聲。這兩位同學臉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課上的表現與以往也就大相徑庭了:潛心貫注的聽講,爭先恐後的發言,面紅耳赤的討論。針對他們的變化課堂上共響起5次掌聲,它緩解課堂的緊張氣氛,就象潤滑劑一樣,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使學生感覺象做遊戲一樣,在愉快中獲得了知識。尋找閃光點真誠讚美、賞識激勵,這一條作為寶貴的工作經驗被我收入行囊,並在以後的工作中運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燈,指引教育邁向成功:

由於歷史學科的特點,要求識記的知識很多,在日常教學中,為了很好的鞏固所學的知識,我採取的措施是,每節課在講新授課前,總是進行小測驗,不合格的同學要受到一定的懲罰。記得有一次測驗時,有一名同學早做了“準備”,當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動”時,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邊,輕輕的在她的桌上點了三下,這三下既有對她行為的提醒,又有對她行為的“包庇”,公佈於眾與尊重暗示中我選擇了後者。她當時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從這件小事之後,樓道中擦肩而過中多了一雙真誠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後的測驗中沒有再發生過作弊現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學反思中寫下:“即便學生有錯,也要給學生留面子,也要絲毫不懷疑他們自省和改正錯誤的能力,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祕訣。”

2、發現問題,尋找方法:

有一次,在七(2)班課上,我有意識地貫徹新課標,上了一節以“討論”和“學生編演課本劇”為主線的歷史課。課前,由於我做了充分的備課和精心的課堂設計,所以我滿懷信心地走進了課堂,誰知那堂課上得亂七七糟,課堂秩序混亂不堪,課本劇的節目還沒上演就草草收場……從講台上我灰頭土臉地下來之後,在反思記錄上我這樣寫到:“這節課我耗費的精力最多,但卻上得最失敗,究竟是為什麼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請教七(3)班的幾位同學,他們告訴我説:“老師,分組討論可有學問了。首先,你得選一個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組長;其次,不能自由結組,平時混得不錯的哥們兒姐們兒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談天説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後,在課堂組織的問題上,我更加註意細節問題,把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儘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這一進步,不得不歸功於課堂反思的驅動力。

通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大浪淘沙,回顧反思我不再一味重複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嘗試中變化、改進。你想跑得更快嗎?你想從眾多的競爭者之中脱穎而出嗎?那麼,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餘,請抽出一點點寶貴的時間來“反思”吧!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5

本課的成功之處:

1.設計思路較清晰。表現在:一、把課本知識高度整合;二、針對主要問題創設問題情境;三、設計知識結構圖對知識進行整合、提煉。

2.目標意識很強。緊緊圍繞學習目標展開。

3.非常重視直觀教學。大量歷史圖片的運用加強了歷史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如秦滅六國的順序、秦的疆域對比、長城等圖片的運用等。

4.注重教學觀念的轉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如自主學習環節、合作探究環節等等。

5.試題設計具有針對性和開放性。如合作探究中兩個假如的提出針對學習的難點,有很強的針對性,回答的方面很廣,也具有很大的開放性。

6.形式靈活。如對知識的温習、加深理解用奏摺的方式;對知識的歸納總結用寫頒獎詞和知識構建的方式等。

7.目標達成度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比較紮實。

幾點不足:

1.學法指導上可再全面一些。如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把自學內容、方法和時間都給學生提示一下,學生自主學完後,再留出幾分鐘來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把疑問提出來。再如學習方法上可以用數字歸納法、諧音歸納法等多種方法,像秦滅六國的順序,可以諧音為含(韓)着(趙)委(魏)屈(楚)咽(燕)氣(齊)。

2.評價方式要多樣。除了老師的及時評價外還應讓學生評價。

3.板書設計不應欠缺。板書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不應省略。

4.課件可以進一步精簡,教材中有的圖片和材料可以不用幻燈片展示。如郭沫若評價焚書坑儒的那段話可以指導學生閲讀課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