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中國歷史典故(集合15篇)

歷史3.21W

中國歷史典故1

八公草木

典出《晉書·持堅載記》。

中國歷史典故(集合15篇)

東晉時,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堅逐步統一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區。公元383年,他又統領百萬雄師,向南方的東晉王朝發動進攻,希冀統一全國。

這時,東晉的宰相是名臣謝安。謝安從容鎮定,派自己的侄子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率領八萬精兵,前去阻擊秦軍。

兩軍相拒於淝水。苻堅在大隊人馬未到達之前,親自率領八千輕騎來到淝水前線,和前方的苻融的'先頭部隊會合,準備一舉擊敗東晉的軍隊。他認為自己的兵力已數倍於晉軍,穩操勝券,便派一名東晉的降將朱序前去説降。

朱序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投降前秦的。他見到謝石後,建議謝石趁前秦主力未到,渡過淝水,和前秦軍隊決戰,他則在內部接應。

謝石接受了朱序的建議,派使者要求苻堅略為後退,以便讓晉軍渡河決戰。苻堅自恃兵力強大,又準備在晉軍半渡時加以襲擊,便同意了

於是苻堅下令向後撤退。前秦軍隊剛開始撤退,朱序便率人火喊:“前方吃了敗仗,快逃命呀!”

前秦軍隊頓時亂成一團,紛紛逃命。謝石下令快速渡河,向前秦軍隊發起攻擊。苻融想阻止部隊潰退,在亂軍中被晉軍殺死。

潰退途中,前秦軍隊望見八公山上隨風搖曳的草木,都以為是東晉的追兵,聽到風聲鶴唳,也以為是追兵,於是白天黑夜不停地逃,結果凍死、餓死的十有七八。

這場淝水之戰,東晉取得了完全的勝利。從這以後,前秦再也無力向東晉發動進攻。東晉王朝得以偏安一隅。

後來,“八公草木”這一典故,用來形容人在極度恐懼中產生的錯覺。

中國歷史典故2

少康中興—慨述

少康中興乃中國史上首個出現中興二字的時代。據史籍記載,夏啟死後,將帝位傳給了兒子太康。太康終日不理政事,宴飲遊樂,東夷有窮氏的首領后羿(音yì)乘機把太康趕下台。不久,后羿又被他的親信寒浞(音zhuō茁)殺掉,寒浞取得王位。太康死後,他的弟弟中康得立,中康的兒子相,投靠同姓斟(音zhēn)灌氏和斟尋氏,但仍然被寒浞所殺。相的妻子無以為計,只好逃到有仍氏孃家,生下了兒子少康。少康成人後又被寒浞所打敗,投奔有虞氏。有虞氏國君見少康年輕有為,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為他修建了綸(音lún)邑(今禹州順店康城)讓他居住。綸邑西有嵩山,北有具茨,南臨潁水,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有田一成(方圓10裏),有眾一旅(500人),少康從此有了安身之地。少康便以綸邑為根據地,撫卹招納散亡的夏遺民舊部,發展生產,積蓄力量。又糾集自己的親信氏族及對寒浞不滿的部族,合力消滅了寒浞及其餘黨,“整威儀東南行,求陽翟夏王之故都”,葺宮室,修鈞台,視九鼎,天下諸侯紛紛擁戴。夏帝太康失國數十年後,少康終於“坐鈞台而朝諸侯”,重登天子之位,歷史上稱之為“少康中興”。

少康中興—簡介

少康,又名杜康。生卒年不詳。相子,攻殺寒浞,復興夏朝。在位21年,病死,葬於陽夏。

少康,相的遺腹子。相被迫自殺時,少康還沒有出生。母親後緡氏當時顧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后的尊嚴,急忙隨宮女從狗洞中爬出,逃到孃家有仍氏部落(今山東省濟南市東南)。第二年,生下了少康。少康從小就很聰明,他初懂人事後,母親就告訴他祖上失國的慘痛經過,叮囑他日後要報仇雪恥,復興夏朝。從此,他發憤圖強,立志要奪回天下。他先在外祖父手下擔任管理畜牧的官,平時一有機會就學習帶兵作戰的本領,並且時時警覺,防止寒浞來殺害他。不久,寒浞的兒子澆果然派兵來搜捕少康,少康逃奔到名為有虞氏的部落(今河南省虞城東)。有虞氏首領虞思讓他擔任管理膳食的官,學習理財的本領,並把女兒嫁給他,還給了他一塊10裏方圓的名叫綸的肥沃土地和兵士500,使少康有了根據地和軍隊。少康體察百姓疾苦,宣傳祖先禹的功德,努力爭取人民支持他復興故國,並召集夏朝的舊臣前來和他會合。

少康是中國夏朝的第六代王。第二代夏王太康被東方一個諸侯國有窮氏(今山東西部)后羿所伐,后羿取代了夏之政權。後來后羿的寵臣寒浞發動政變,血洗后羿一族。而太康抑鬱而終,弟仲康繼位成第三代夏王,寒浞對太康一家窮追不捨。於是仲康逃難時死,兒子相也被殺死,相的妻子是有仍國(山東濟南)諸侯的女兒後緡氏,有身孕,逃回有仍國,生下了少康,當上牧正,負責管理畜牧。寒浞不肯放過夏朝王族,寒浞之子澆派人殺少康。

後來少康避難,逃往有虞國(今河南省有虞縣),擔任有虞氏庖正(掌廚),國王虞思把女兒「二桃」嫁給了少康,並積極厚植勢力,有田一成(方十里),有眾一旅(五百人),又得有虞國諸侯伯思相助。一日少康發起義師,聯絡夏朝遺臣伯靡,派女艾刺探澆的'軍情,伯靡揮軍直攻有穹國都穹石,寒浞自殺未遂,被人民綁住拖到伯靡面前。伯靡歷數寒浞各項罪狀,將他的肉一片一片割下,凌遲至死。接著少康命女艾攻打澆,季杼則奉命攻打豷。功成之後,少康命人將豷剁成肉醬,奡被設鼎烹殺。少康重新取回夏朝的政權。在位期間,少康勤政愛民,專心農業水利,史稱為《少康中興》。

少康中興—典故

憑藉十里方圓,中興夏朝—————少康中興

大禹因治水有功,深孚眾望,遂繼舜而當了中原諸部落之共主,初都陽城(今河南禹縣),後都於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據説禹大會「諸侯」(指諸部落酋長)於塗山(今安徽蚌埠西,另有紹興等説),執玉帛而來與會的有“萬國”之多。又傳禹在世時也仿效堯、舜,薦舉益為繼承人,但他的兒子啟卻自行繼位,並鎮壓了反對他掌權的勢力。從此,夏乃由一個部落之稱而成了國名,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朝(約公元前2205年─約前1766年)就此建立,都於安邑。

自啟繼禹位,父子、兄弟相傳的王位繼承製終於固定下來。夏朝建立標誌中國“家天下”的首創,也是中國曆代興治盛衰亂亡的一系列鏈條之第一環。它具有立國創制的作用,即首建王朝、首行世襲,同時也開了歷代篡奪政權的先例。古書把夏啟繼承父位,當作由“天下為公”的“大同”之世,進入“天下為家”的“小康”之世的開端。

夏朝雖然建立,但其初政權並不鞏固。據説啟耽於飲酒作樂,在位十年而卒,傳位給其子太康。太康自小跟着父親啟享樂,即位後生活比啟還荒淫XXX*,只顧飲酒遊獵,不理政事。

有一次,他帶着家屬、親信去洛水北岸遊獵。一去3個多月不回來,弄得百事廢弛,民怨沸騰。東夷族有窮氏(在今山東省德州市北)部落首領后羿乘機起兵,奪取了夏的都城安邑。太康帶着獵物興高采烈地回來,在走到洛水岸邊時,見對岸有重兵把守,便慌忙派人過河探問,這才知道是后羿不讓他回都,各部落首領都不滿意太康的荒唐,又懼怕后羿的實力,誰也不來幫助。太康後悔不及,只好在陽夏築了一座土城居住下來。史稱“太康失國”

中國歷史典故3

呂作為一隻狗,表示是有節操的,沒事才不會亂咬人,其實這是跟狗還真沒啥關係。洞賓在成仙之前,有個同鄉好友叫苟杳,他父母雙亡,家境十分貧寒。呂洞賓很是同情他,和他結拜為金蘭兄弟。

一天,呂洞賓家裏來了一位姓林的客人,見苟杳一表人才,讀書用功,便要將妹妹許配給他。呂洞賓提出成親後自己要先陪新娘子睡三宿。苟杳一聽不禁一愣,但還是咬牙答應了。

苟杳成親這天,呂洞賓喜氣洋洋,而苟杳卻無臉面見人。苟杳好不容易過了三天,剛進洞房,見娘子正傷心落淚,連忙上前賠禮,林小姐只管低頭哭著説:“郎君,為何三夜竟不上牀同眠,只對燈讀書,天黑而來,天明而去。”原來是呂洞賓怕兄弟貪歡,忘了讀書,用此法來激勵。

幾年後,苟杳果然金榜題名做了大官。一晃八年過去了,這年夏天,呂家不慎失了大火,偌大一份家產化成一堆灰燼。夫妻倆決定去找苟杳幫忙。苟杳對呂洞賓熱情招待,可就是不提幫忙的事情,一連住了一個多月,一分錢也沒有給呂洞賓,呂洞賓以為他忘恩負義,一氣回了家。呂洞賓回家一看,家裏蓋了新房,他剛要邁進家門,卻見大門兩旁貼著白紙,知道家中死了人,他大吃一驚,慌忙走進屋內,見屋內挺著一口棺材,妻子批麻戴孝,正在嚎啕大哭。

原來,呂洞賓走後不久,就有一幫人來幫他蓋房子,蓋完房子就走了。前天中午,又有一大幫人抬著一口棺材進來了,他們説呂洞賓在苟杳家病死了。呂洞賓一聽,知道是苟杳玩的'把戲。他走近棺材,操起一把大斧把棺材劈開兩半,只見裏面全是金銀珠寶,上面還有一封信:苟杳不是負心郎,路送金銀家蓋房。你讓我妻守空房,我讓你妻哭斷腸。因為苟杳和狗咬同音,傳來傳去便成了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了。

中國歷史典故4

多行不義必自斃

釋義:壞事幹多了,結果是自己找死。

語出:先秦·左丘明《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春秋時期,鄭國君王鄭武公有兩個兒子,一個稱“莊公”,一個稱“共叔段”。

鄭武公死後,由他的大兒子鄭莊公繼位。可是莊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愛他的'母親姜氏的支持下,竭力擴充自己的封地,積極進行奪取王位的準備工作。

鄭莊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後,力勸莊公,説:“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勢力已經很強了,再這樣下去,您的王位會被他篡取的!”

莊公聽了,卻道:“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意指:一個人若不仁義的事情做多了,必定會自取滅亡,你就等着吧!

丙真,共叔段的勢力在不斷擴大,將鄭國的西、北部邊境招於自己門下,直至廩延。同時,他在不停地修築城池、屯田積兵,並讓其母親姜氏裏應外合,攻下鄭都。

莊公早有防備,趁共叔段進軍鄭都時,出奇兵攻其窩穴。長久受共叔段壓迫的農民們也參與戰鬥,使共叔段兵敗,逃亡他處,而莊公出軍追殺,最後使共叔段走投無路,被逼自殺。

中國歷史典故5

早年,有父子倆開了間小茶館,雖説本小,門面不大,可是店主善於經營,小茶館越辦越興旺。知縣白老爺整天不掏錢的.大魚大肉吃足了,便到小茶館來喝茶。他一人佔一桌,罵罵咧咧不説,還得來點兒花生米、豆腐乾什麼的。茶喝夠了就揚長而去———白喝。白老爺天天來,這父子倆可怎麼受得了啊,卻又惹不起他,只好忍氣吞聲。

不久,小茶館的老掌櫃病倒了,便讓兒子司爐掌壺,應付生意。一天,白老爺一端起茶杯,就齜牙皺眉吧嗒嘴,説:“這水也沒開,茶也沒味兒。”過了幾天,白老爺來得少了;又過了幾天,白老爺漸漸不來了,小茶館又恢復了往日的興旺。老掌櫃病癒後,問兒子:“白老爺為什麼不來了?”兒子一笑,説:我給他沏茶,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中國歷史典故6

1.魏道武帝拓跋珪

入選理由:愛吃羊肉湯

一碗羊肉湯成就了毛修之。拓跋跬打敗夏國後,擅長烹飪的毛修之被俘。後來他便找時機燉了一碗羊肉湯給尚書崔浩吃。崔浩一嘗,認為這是天下第一美味,便把毛修之推薦給了拓跋燾。拓跋燾吃了毛修之的佳餚後,也點頭稱讚,便命毛修之為太官令,成了皇帝的私人廚師。從此,毛修之平步青雲,仕途上一帆風順,後又做尚書、光祿大夫,直到南郡公。

2.南朝宋文帝劉義隆

入選理由:愛吃柑橘

宋文帝病重,便讓弟弟劉義康做代理皇帝。故送禮的,把禮品一分為二,上品給劉義康,次品留給文帝。文帝有次吃柑,見其又小又澀。劉義康見後,給文帝從家裏拿了些又大又甜的'。

3.齊明帝蕭鸞

入選理由:愛吃粽子

太官端上的有粽子,齊明帝蕭鸞便説:“這麼多飯食,我一頓吃不了。粽子四個角都破了,我打包行不,留下來當晚飯吃吧。”

4.周宣帝宇文贇

入選理由:愛吃羊肋

宇文贇在吃飯時,吃了一個羊肋,把肉吃完後,把骨頭送給了傅伏,並説道:“這骨頭,你要好好保存。這可是我啃過的骨頭。”傅伏連忙把骨頭收藏起來,後與宇文邕共同進餐。

5.唐肅宗李亨

入選理由:愛吃熟肉

唐肅宗還是太子時,經常陪着老爹玄宗吃飯。一次御膳房準備了熟肉。其中有熟羊腿。皇帝讓肅宗把羊腿分割開來,肅宗便將羊腿割開,然後他用餅將手上沾滿的羊油擦下去,皇帝看了很不高興。肅宗擦完手將餅吃了,唐玄宗又很滿意了,對肅宗説:“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理應珍惜。”

6.宋太祖趙匡胤

入選理由:愛吃羊肝

趙匡胤半夜突然起來。他此時非常想吃羊肝,卻猶豫不決,不肯下令。左右僕人一臉茫然,説道:“您有什麼事就吩咐吧,我們定會照辦!”隨後,趙匡胤的風趣回答,再一次表現出他特有的可愛。他回答道:“我如果説了,每天必定有一隻羊被你們殺死!”

7.元世祖忽必烈

入選理由:愛吃涮羊肉

涮羊肉的發明與忽必烈有關。忽必烈率軍遠征,嫌伙食太差,想吃清燉羊肉。廚子便宰殺羔羊,剔選羊肉準備做。可敵軍突然來襲,廚子情急之下把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鍋裏混亂攪和一下,就撈出來,放點配料,給忽必烈端去了。忽必烈肚子咕咕叫直叫,吃完就披掛上陣去了。沒過多久,忽必烈就凱旋了。回朝後,忽必烈不忘廚子的功勞,就讓他再做一次,並説味太淡,該多些配料。文武大臣吃後,皆豎大拇指。忽必烈高興,給這道新菜賜名“涮羊肉”。

8.明穆宗朱載垕

入選理由:愛吃果餡餅

明穆宗想吃果餡餅。御膳房便開始忙碌起來,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後來內監報賬,吃果餡餅花銷五十金。明穆宗即位前,久居民間,故知道民情,便驚呼道:“有五錢銀子,足以在東華門那裏買一大盒子了。”

9.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

入選理由:愛吃涼皮

咸豐帝愛吃涼粉。他微服私訪,在大街胡逛,看到有賣涼粉的。他一口氣吃了兩碗涼粉。吃完後,直誇涼粉味道好極了。為了能天天吃這人間美食,便把賣涼粉的叫到了宮中,一連吃了一個月的涼粉。頓頓吃,天天吃,咸豐帝最後直接吃膩了涼粉,在短時間之內是不會再吃了。賣涼粉的後把祖傳手藝傳給了御廚,也好日後能隨時為皇帝做涼粉。

10.同治帝愛新覺羅·載淳

入選理由:愛吃木瓜

同治帝曾讓一個小宦官拿着自己御筆批的字條到內務府領500兩銀子去買木瓜吃。內務府負責人榮祿前來奏請:“各宮所需木瓜有專門部門供給,沒必要再花這麼多冤枉錢!”

中國歷史典故7

秦王政到二十二歲時,開始執掌大權.公元前238年,有人利用太后造反,秦王政剿滅了叛亂.又過了一年,他把呂不韋免了職,後來叫他自殺了.秦王殺了呂不韋,一心要統一中原,不斷地向各國進攻.

在這種情況下,燕太子丹覺得只有殺掉秦王,燕國才有好日子過.他把燕國的命運寄託在刺客身上,一心收買能刺殺秦王的人.

有個殺人犯叫秦舞陽,有膽量,太子丹把他救出來,收在自己的門下.連躲在燕國深山裏的原秦國大將樊於(wū)期因煽動秦王政的兄弟長安君造反沒成功,逃到燕國也來投奔太子丹.太子丹還請到了很有本領的一位劍客荊軻(kē).太子丹對荊軻説:“拿兵力去對付秦國,簡直像拿雞蛋去砸石頭.去聯合各國諸侯也不行.我想,要是有位勇士打扮成使臣去見秦王,站在秦王面前,逼他退還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不答應,就把他刺死.”

荊軻説:“秦國早想得到燕國最肥沃的土地督亢(今河北涿州東).我要是能拿着督亢的地圖去獻給秦王,他也許能叫我當面見他.”太子丹就叫人把地圖拿了出來.

荊軻背地裏又去見樊於期,對他説,“秦王害死了將軍的父母宗族.將軍想報仇,我決定去行刺,怕的是見不到秦王.我要是能夠拿着將軍的頭顱去獻給他,他準能讓我見他.”

樊於期為了報仇,就拔出寶劍來自殺了.太子丹趴在樊於期的屍體上嗚嗚地哭了一陣,叫人把屍身安葬了,把那個人頭裝在一個木頭匣子裏交給荊軻,又送給他一把用毒藥煎過的匕首,只要刺出秦王一絲血,他就會立刻死去.

太子丹問荊軻什麼時候動身,荊軻説:“我有個朋友叫蓋聶,我等他來做個幫手.”

太子丹説:“哪兒等得了呢?我這兒有個勇士名叫秦舞陽,叫他當個幫手吧.”

動身的那天,太子丹和幾個心腹偷偷地送他們到了易水,挑了一個僻靜的地方擺上酒席.喝酒時,太子丹忽然脱去外衣,摘去帽子,別人也都這麼做.霎時,他們變成全身穿孝的了,大夥兒都顯得很悲傷.荊軻的朋友高漸離拿着築(zhú,古時候的一種用竹尺敲出音樂來的樂器)奏着一個悲哀的歌兒.荊軻按着拍子,唱着: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太子丹斟了一杯酒,跪着遞給荊軻.荊軻一口喝下去,伸手拉着秦舞陽,蹦上了車,頭也不回,飛也似的去了.

公元前227年,荊軻到了咸陽,通報上去.秦王政一聽燕國的使臣把樊於期的人頭和督亢的地圖都送上來了,就叫荊軻去見他.荊軻捧着樊於期的`人頭,秦舞陽捧着督亢的地圖,一步步地上了秦國朝堂的台階.

秦舞陽一上朝堂就不由得害怕起來.秦王的左右一見,喝了一聲,説:“使者幹嗎臉變了顏色?”

荊軻回頭一瞧,就見秦舞陽的臉又青又白,跟死人差不多.他對秦王説:“他是北方的粗魯人,從來沒見過大王的威嚴,免不了有點害怕.”

秦王對荊軻説:“叫他退下去!你一個人上來吧.”

荊軻心裏怪秦舞陽太不中用,只好獨自捧着木頭匣子獻給秦王.秦王打開一瞧,果然是樊於期的腦袋,他又叫荊軻拿過地圖來.荊軻回到台階下面,從秦舞陽的手裏接過了地圖,回身又上去了.他把那一卷地圖慢慢地打開,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地指給秦王看.等地圖全部打開,卷在地圖裏的匕首可就露出來了.“圖窮匕首見(xiàn)”的典故就是這麼來的.

秦王一見,立刻蹦了起來.荊軻連忙抓起匕首,扔了地圖,左手揪住秦王的袖子,右手紮了過去.秦王使勁地向後一轉身,那隻袖子就斷了.他一下子跳過旁邊的屏風,剛要往外跑,荊軻拿着匕首追上來了.秦王一見跑是跑不了,躲也沒處躲,就繞着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荊軻緊緊地逼着.兩個人好像走馬燈似的直轉悠.

台階上面站着的幾個文官全都手無寸鐵;台階下面的武士,照秦國的規矩沒有命令是不準上去的.荊軻逼得那麼緊,秦王政只能繞着柱子跑.他身上雖説帶着寶劍,可是來不及拔出來.

有個伺候秦王的醫生,拿起藥罐子對準荊軻打過去,荊軻拿手一揚,秦王政就趁着這一眨眼的工夫,拼命拔那把寶劍.可是心急,寶劍長,怎麼也拔不出來.

就在這時,有個手下人嚷道:“大王把寶劍拉到脊樑上,就能拔出來!”

秦王政真的把寶劍拔出來了,只一劍砍壞了荊軻的一條腿.荊軻站立不住,一下子就倒下了.他拿匕首扔向秦王政,秦王政往右邊一閃,那把匕首從他耳朵旁邊擦過去,打在銅柱子上,“嘣!”的一聲,直迸火星兒.秦王政跟着又向荊軻砍了一劍,荊軻用手一擋,被砍去了三隻手指頭.

荊軻笑着説:“你的運氣真真不壞!我本來想先逼你退還諸侯的土地,因此沒早下手.可是你也長不了!”

就這樣,荊軻和秦舞陽沒有刺中秦王,自己卻被剁成了肉醬.

中國歷史典故8

【章台柳】

唐代詩人韓羽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居京時得一姬柳氏,才色雙全。

後韓羽為淄清節度使侯希逸幕僚。時值安史之亂,他不敢攜柳氏赴任。

分別三年,未能團聚,因寄詞柳氏雲:“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

柳氏也有和詞雲:“楊柳枝,芳菲節,可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她因自己貌美獨居,恐有意外,就出家為尼。不久被番將沙吒利劫去,後賴虞侯將許俊用計救出,始得團圓。

後人就名韓羽寄柳氏詞的詞調為“章台柳”。

“章台柳”亦被用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牆花而專指妓nv之類的人物。

中國歷史典故9

負荊請罪大家都應該有自己喜歡的中國歷史典故吧!我也有,我最喜歡的就是負荊請罪這個典故。

這個典故是我在一節語文課上知道的,雖然我不喜歡語文課,但這一節語文課不僅讓我學到了知識,還讓我知道了語文課的快樂。

剛開始的半節課,我一直沒怎麼聽講,可到了後半節課我就來勁了,老師説:“我們這節課一起來學習課文《將相和》。”光聽這個題目你會想,這和負荊請罪哪裏有半毛錢關係,但是裏面的`故事講的就是負荊請罪。聽我一一道來,人物一:藺相如(讀過完璧歸趙典故的應該知道,同一個人);人物二:廉頗。故事是這樣的:在澠池大會上秦王想佔趙王得便宜,但藺相如見機行事未讓秦王得逞而立了大功,因此趙王並封他為上卿,職位超過了廉頗,廉頗很不服氣:“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此後藺相如一直迴避廉頗,後來手下人問藺相如為何如此,藺相如答:“大家知道,秦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兩個鬧不和,別人不是就有機可乘了嗎?”這一席話使廉頗深感愧疚,覺得自己為了地位而不顧全大局,真是不應該,於是他背上荊條來到藺相如門前道歉。從此,兩人結為知己,同心協力保衞趙國。這也就是課題將相和的由來,將指廉頗,相指藺相如,和指和好的意思。

聽了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了做任何事都要顧全大局,而不要因小失大;在做錯了事情的同時,應該先檢討自己然後才責怪別人,這就是我為什麼喜歡這個典故的原因。

中國歷史典故10

每個人都有許多喜愛的歷史典故,不過,我最喜愛的莫過於玄武門之變了。

唐朝第一任皇帝李淵立了長子李建成為太子,但是秦王李世明很有心計,另闢蹊徑,打算從業績、能力等方面超越李建成,讓父王改立自己為太子。於是,李世民開始刻苦地學習,注意自身修養和談吐舉止,不僅如此,他還廣交朋友,為自己以後爭儲做準備。並且,他兵權在握,而且深得民心,大家都很尊敬他。

太子李建成知道秦王李世明的業績早已遠遠的超過了他,擔心再這樣下去,父王説不定會動心,改立李世明為太子,於是拉攏齊王李元吉一起來排擠李世明,還拉攏朝廷內內外外的官員當着李淵的面説李世明的壞話。李世明雖然長年在外征戰,但對朝廷裏的事也不是一無所知,因為他早料到會這樣,已經在李建成的部下中安排了很多卧底,一聽到皇宮傳來的事,他立馬帶兵準備回去殺他們個措手不及。

他帶着他的愛將尉遲恭及一些士兵躲在玄武門後面,然後下假詔書,找李建成和李元吉回宮,他倆在回宮的路上發現門口冷冷清清,這才發現上當了,趕緊逃跑,説時遲,那時快,李世明一個箭步衝出來一箭射中了李建成的要害,使他當場斃命,李元吉也沒有幸免於難,被李世明的部下殺死了。

這場政變讓李淵只好立李世明為太子,後來再無奈退位,成就了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明。

這讓我彷彿親眼目睹了古代官場的`黑暗——為了權力,大家拼得你死我活,還不惜將自己的親兄弟殺掉,雖然李世明最終成為了一代明君,但是他殺死親兄弟的行為卻遭到了全天下人的斥責。

中國歷史典故11

棄書捐劍

典出《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名籍,秦朝末年人,是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首領。

他出身於楚國舊貴族,祖父就是楚國著名的大將項燕。他的叔父項梁習知兵法,文武全才,因為殺了人,帶着侄子項羽逃到吳縣(今江蘇蘇州)躲避官府的追捕。

當時項羽還很年輕,不肯認真讀書。叔父項梁替他着急,對他説:“你不好好讀書,將來怎麼能成就大事業呢?”

項羽不屑地笑道:“讀書有什麼用?只不過記些古人的姓名罷了。我還不如學劍殺敵呢!”

項梁沒有辦法,只好讓他學劍。過了一段時間後,發現項羽學劍又學不好。項梁大怒,氣得渾身發抖,拍案而起,將項羽叫到面前,嚴厲地批評他。

然而項羽不慌不忙,説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説:“叔父請不要生氣,聽聽我的.想法是否有道理。我認為讀書只不過記些古人的姓名,而學劍又只能對付一個人,這些都不值得我去學習。我要學就學習那些能夠與萬人對敵的本領。”

聽了項羽的話,項梁手捋鬍鬚思索了片刻,點點頭,説道:

“看來你胸有大志,那我就教你學習兵法吧!學會了兵法就可以與萬人對敵了。”

項梁精通兵法,教授侄子盡心盡力,一心想讓項羽學好這項本領,將來好建功立業。項羽剛開始學習兵法,很感興趣,學習起來也比較認真。當他明白些大意後,就懈怠了,像讀書習劍一樣不願意鑽研下去。

項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也無法打動項羽。項羽最終雖然兵法也沒有學好,但不久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項梁、項羽在吳縣起兵響應,項羽成為叱吒風雲的西楚霸王。

後來,“棄書捐劍”這一典故,用來借指學習書、劍、兵法等。

中國歷史典故12

賀監歸湖

典出《新唐書·賀知章傳》。

唐朝詩人賀知章(659一744年),天賦很高,少時就以文章著稱鄉里,不到二十歲就中進士。後來他任祕書監(朝廷管理文書檔案的官),世人又稱他為“賀監”。

賀知章為人放達樂觀,對功名利祿不甚看重,喜交遊,常與文友暢飲,高談闊論,醉後作詩。他的書法在當世也很有名氣,人們以得到他的詩作與書法為榮。

晚年,賀知章更加放達,自號“四明狂客”。唐玄宗天寶初年,他請求辭官為道士,返歸鄉里,獲得朝廷的批准。以他的`住宅為“千秋觀”,住宅周圍的湖面為“放生池”,玄宗賜名為“鏡湖”。這樣,賀知章終於遠離官場,在故鄉隱居,以一個仙風道骨的道士身份終其餘生。

後來,“賀監歸湖”這一典故,用來指人辭官歸鄉。

中國歷史典故13

飲醇近婦

典出《史記·魏公子列傳》:秦數使反間,偽賀公子得立為魏王未也。魏王日聞其毀,不能不信,後果使人代公子將。公子自知再以毀廢,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

魏公子就是戰國四君子的信陵君公子無忌。戰國後期,秦國為統一天下,不斷向東用兵。長平之戰坑殺40萬趙軍之後,圍困了趙國都城邯鄲,信陵君竊符救趙,擊退秦軍,留趙十年。秦軍知道信陵君長期住在趙國,多次進攻魏國,魏王非常擔憂。多次與信陵君溝通之後,冰釋前嫌,信陵君回到魏國,率領五國聯軍擊敗秦軍,將秦軍趕回函谷關以西,秦軍不敢東向。後來秦王多次使用反間計,離間魏王和信陵君,並假裝不瞭解情況,祝賀信陵君問他是否已經當上了魏王。魏王天天都能聽到誹謗信陵君的讒言,不得不信,就派人代替了信陵君上將軍的.職位。信陵君自己知道被讒言所害而遭棄用,索性就託言自己有病,不再上朝參與國事。通宵達旦與賓客飲酒,喝着醇香的美酒,左擁右抱着美女,沒日沒夜尋歡作樂的日子過了四年,終因飲酒過多而致病死(可能是酒精中毒吧)。

飲醇近婦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形容有才幹抱負的人意志消沉,沉迷酒色。另外也提示人們,言行高尚的君子,要想展現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抱負是需要手段的。

中國歷史典故14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馬家族,結果被廢黜,司馬師立曹丕的孫子曹髦(mao)為帝。但是,曹髦空有帝王的虛名,手中卻沒有實權,只是個傀儡(kuilei),蟬聯命一個朝廷官員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權威都集中在司馬師和他弟弟司馬昭手中。

司馬昭是司馬懿的第二個兒子,哥哥司馬師死後,他接替做了上將軍。司馬昭同父親、哥哥一樣,工於心計,計謀過人。司馬昭方才坐上上將軍的寶座,鎮東上將軍諸葛誕謀反,司馬昭率兵伐罪,大勝而歸。司馬昭為人奸滑,他以為魏國完全是依靠司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進進出出都有三千名手執兵器的保護一呼百諾,所有的事情也不稟報朝廷,而直接由他決斷。

曹髦做了幾年有名無實的帝王,他對司馬昭大權在握,自己不能親理朝政,越來越不滿,更擔憂自己有朝一日會像曹芳一樣,被司馬昭廢掉。他想了好幾天,終於作出了決定。

這天,曹髦把通常裏還比較聽他話的王經、王沈和王業三位大臣召入宮內,從懷中取失事先寫好的伐罪司馬昭的詔書,説道:“三位愛卿,司馬昭大權在握,野心勃勃,他稱帝之心連過路人都知道。我決不能坐以待斃,等着他來廢掉我。今天,我決定和你們一起去伐罪他!”這就是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歷史故事的來源。

聽了這話,三位大臣呆若木雞,半晌才回過神來。

王經跪下身,一邊叩首一邊勸阻道:“陛下,這可千萬使不得啊!從前魯昭公不能容忍季氏專權,結果是失敗亡國,被全國人譏笑!此刻司馬昭專權並非一天兩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個兩個,而宮中肯聽命於您的,實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麼去伐罪?假如不成功的話,恐怕禍殃更大。還請陛下慎重思量,從長計議!”

曹髦衝動起來,咬着牙説:“我實在是忍無可忍了。我已下了決心,做好了死的準備,另有什麼恐怖的?況且我們不一定會死!”

説完,他徑自入後宮,向太后稟報去了。

王沈和王業明顯地知道曹髦基本不是司馬昭的.敵手,肯定必死無疑。他們生怕司馬昭今後會治他們的罪,立即溜出大殿,直奔司馬昭府中告發去了。

曹髦手持利劍,帶了一百多名童僕剛出宮門,迎面趕上了司馬昭的心腹賈充奉令帶了一隊人馬趕來。雙方動起手來,曹髦持劍大喝一聲:“我乃當朝天子,你們衝入宮中,莫非想殺君謀反不成?”

這一聲大喝把賈充的手下全嚇得一動也不敢動,有幾個怯弱的甚至想回身逃跑。賈充見這景象,扯着嗓子對一個名叫成濟的手下人喝道:“司馬公正日裏養你們是幹嗎用的?莫非不正是為了

今天這樣的時刻嗎?”

成濟哆哆嗦嗦地問:“您看該怎麼辦?是殺仍是綁起來?”

賈充瞪着眼説:“司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濟這才壯起了膽,拿着長矛一直衝到曹髦的車前。曹髦高聲説:“你小子竟敢對我無禮?”誰知話還未説完,已被成濟一下子刺穿胸膛,從車上跌了下來,就地斷了氣。

司馬昭沒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殺死,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虛。他頓時把大臣們召集起來,裝出很是傷心的樣子,擠出幾滴眼淚,假惺惺地説:“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大臣們心中都明白,卻誰也不敢吱聲。

司馬昭又問老臣陳泰:“發生了這樣的事,全國人會如何看我呢?”

陳泰想了想,説:“只有殺了賈充,才可以向世人賠罪。”

這話讓司馬昭聽了不順耳,他又問:“您再想想,另有什麼其他措施嗎?”

陳泰説:“實在沒有比這更好的措施了。”

司馬昭不再吭聲,心裏暗暗地皮算着這事如哪邊理才好。最後,他決定將罪責歸於成濟一人,命令將成濟斬首示眾。

就這樣,司馬昭把殺曹髦的事容易地粉飾了過去;接着,他立曹奐為帝,即魏元帝。

中國歷史典故15

1、沙丘之變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在沙丘突然暴病死亡,趙高扣住秦始皇發給長子扶蘇的詔書不發,與丞相李斯密謀偽造詔書賜扶蘇自殺,擁太子胡亥即位。

當時秦始皇長子扶蘇遠在河套監軍,扶蘇的“老師”大將蒙恬手握30萬大軍,扶蘇完全可以把秦始皇暴卒渲染成被趙高、李斯、胡亥等人弒殺從而起兵南下,趙高等人又能如何?

當時秦軍主力一支在屠雎、任囂、趙佗指揮下南征百越,另一支則是扶蘇、蒙恬駐防長城的軍團,咸陽附近的“守備隊”豈能是蒙恬“野戰軍”的對手?誰能保證任囂、趙佗等人會千里馳援幫助“秦二世”?

可惜扶蘇不聽蒙恬之言,從而不僅喪失了皇位,更葬送了帝國。

2、董卓之亂

公元189年幷州牧董卓進入首都洛陽,挾天子以令諸侯。董卓帶入洛陽的軍隊不過區區3000人,實力不如袁紹所部禁軍。騎都尉鮑信勸説袁紹誅殺董卓,袁紹不敢發兵從而錯失良機。

當時東漢中央禁軍主力尚存,丁原等人也不服董卓,董卓大軍主力遠在趕赴洛陽的途中,若此時袁紹振臂一呼,根基不穩的董卓很難廢立成功。

可惜袁紹優柔寡斷,這一次被董卓搶了先機,後來又被曹操搶了先機,於是家大業大隻能為人作嫁。

3、高平陵之變

公元249年稱病賦閒在家的司馬懿聯合朝中大臣蔣濟、高柔等人以太后的名義關閉城門發動政變。

當時大將軍曹爽與皇帝在洛陽郊外狩獵,曹爽倘若接受“智囊”桓範的.建議挾天子前往許都召集“野戰軍”攻入洛陽“平叛”,司馬懿手中的京師衞隊顯然不是“野戰軍”的對手。太后的位置再高,也不能越過皇帝。

當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時的曹爽竟然不能效仿,只能身死家滅牽連曹魏名存實亡。

4、玄武門之變

公元626年,秦王、天策上將李世民率領心腹70多人在宣武門外伏殺上朝的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

宇文泰開創的“府兵制”被隋唐沿襲,沒有皇帝詔令不能調動大軍,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即使是長孫無忌等文臣參加也不過區區100多人,李建成的東宮衞隊多達20xx多人且有薛萬徹等名將統帥,軍中實力派李靖、李績、秦瓊等人觀望。

李世民能夠奇襲得手實在驚險,後來魏徵也説倘若太子李建成接受自己的建議李世民早就難保。

5、多門之變

公元1457年“太上皇”朱祁鎮在石亨、曹景祥等人攛掇下發動政變,廢掉病重的明代宗朱祁鈺。

當時“野戰軍”兵權掌握在北京保衞戰首席功臣兵部尚書于謙之手,皇帝依舊是朱祁鈺,倘若於謙以朱祁鈺的名義討伐“叛亂”,上千人組織的多門之變頃刻化為齏粉。誰能保證於謙會“按兵不動”坐視當朝皇帝被“太上皇”廢黜?

這些“政變”似乎都太過兒戲,但是發動者竟然都冒險成功,難道中國古代的政治就是這般充滿故事傳奇?其他的政變例如陳橋兵變沒有一點難度。

標籤: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