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職場範文 > 社會

2016人大校園暴力立法

社會2.12W

近年來,校園暴力頻發,事件的惡劣程度一次次挑戰着人們的心理底線。今年上半年,媒體公開報道的校園暴力事件竟多達二十餘起。全國兩會開始前,3名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因爲綁架同學、施虐等行爲被判刑的消息,將校園暴力事件再次推向公衆視野。以下是聘才網小編精心整理的相關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歡迎閱讀!

2016人大校園暴力立法

2016人大校園暴力立法

校園暴力究竟有多“壞”?

“點擊搜索校園暴力,竟然出現7000多條視頻,有的暴力情節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這是非常可怕的。”全國政協委員鞏漢林在接受中國教育報記者採訪時說。

就行爲表現來看,校園暴力不僅僅包括我們常常想到的未成年學生之間的欺凌行爲,還包括言語暴力、社交孤立等現象。隨着網絡的逐漸普及,網絡霸凌也成爲未成年人羣體中的一種新的暴力類型。

據統計,2016年元月以來,僅媒體公開報道的校園暴力事件就多達二十餘起。前不久,3名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因爲綁架同學並對其施虐而被判刑責的消息,引起了國內輿論的熱議。

鞏漢林委員坦言:“我長得瘦小,小時候就被人欺負過。有時上學走路,我都會想,走哪條路能避開敲詐我的人。現在的校園暴力是升級版的。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炫耀——打完人之後炫耀。前段時間的美國校園暴力事件引起了我的關注。美國爲什麼這樣處理?因爲美國的法律法規很明確。但我們在這方面,法律法規有缺失或者不到位的地方。”

尤其讓人擔憂的是,學生之間發生衝突,通常不找學校處理,導致很多校園暴力事件並沒有浮出水面。由中華女子學院發佈的《國中生校園欺凌現象研究》顯示,遭遇欺凌後,不曾選擇求助的學生佔48.9%。

全國人大代表、東南大學黨委書記易紅認爲,立法、懲戒機制和教育機制的缺失,使得國內校園暴力長期以來停留在道德層次,而沒有上升爲法律議題。長期以來,對一般性的校園暴力僅僅停留在批評教育層面,“很多家長也覺得不就是跟同學打架嘛!道歉或者拿錢就能解決了。學校爲了自己的面子,也會選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樣就會讓施暴者認爲施暴沒有成本。”“校園暴力”干預機制的滯後和犯罪成本低,讓其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治理校園暴力,代表委員有哪些建議?

加強中國小普法教育

全國人大代表王家娟說, 法制教育一直沒有真正進入課程。普法教育停留在表面,每次普法,中國小生都是重中之重,都是“上級搖搖小紅旗,在學校打打選擇題”,沒有從普法中吸取一些教訓。學校普法教育沒落到實處,其他法制教育不到位,導致校園暴力頻發。

家庭教育是防範校園暴力的.重要環節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中醫藥大學校長唐農表示,校園暴力和學校教育肯定有關係,和家庭教育也有關係。防止校園暴力發生,家庭教育不可或缺。

對未成年人犯罪適用現行法律的幾個關鍵年齡進行重新界定

全國人大代表、金華金東區實驗國小校長方青認爲,不少校園暴力的實施者,並沒有遭到嚴肅的處罰。法律是有震懾力的,對校園暴力行爲應當立法。此外,還應該對未成年人犯罪適用現行法律的幾個關鍵年齡,有個重新界定。

制定針對校園暴力的專項法律

全國人大代表富春麗說,僅靠《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遠遠不夠,建議制定一部針對校園暴力的專項法律,通過制定這樣一部法律,可以更全面、更具體、更有針對性地解決校園暴力。

加強法制建設、淨化社會風氣和改進學校教育三個方面同時發力

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侯欣說,爲預防校園暴力,國家應該着手製定《少年法》。民進中央今年專門提交了《關於遏制校園暴力傷害事件的提案》,建議從加強法制建設、淨化社會風氣和改進學校教育三個方面同時發力。

建立完善的校園暴力防控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僑聯副主席朱奕龍說,當務之急是要通過立法來加強對校園暴力行爲的預防和懲罰,進一步明確家長、學校在校園欺凌中的安全教育、管理和防範責任。倡導社會各類預防欺凌、研究欺凌的機構以及公益性組織和專家參與其中,儘快建立一套完善的校園暴力防控體系。

在與鞏漢林委員交流時,全國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長李衛紅表示,對青少年校園暴力必須嚴加懲處,必須把它當成一件不容忽視的事情。校園是淨化靈魂的地方,最安全的地方是學校,不只是校舍安全,學校的環境、氛圍也應該是安全的。孩子上學,要讓家長放心、社會放心。我們家裏都有孩子,這是民生,不是小事。教育工作者從意識上講,就是以學生爲本。管理越來越精細,越來越規範。學生有中國小生守則,老師也有師德紅線。我相信在這種越來越重視校園安全,整個環境越來越好的情況下,校園安全會得到有效解決、校園暴力會得到有效遏制。

結語

面對頻發的校園暴力事件,我們需要認識到兩點:一是校園暴力不僅僅是教育問題,更是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來想辦法,要有系統性的解決方案;二是強調對未成年的保護沒錯,但這種保護不能成了“護短”,不能成了未成年人暴力甚至犯罪行爲的保護傘。偏離了這兩點,任何治理校園暴力的舉措都可能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