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職場範文 > 職場健康

有關於心理健康的資料

現代生活壓力大,時代高速發展的同時,人們的心理問題也越來越多。下面是有關於心理健康的資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有關於心理健康的資料

這些數字你知道嗎?

在全球疾病總負擔中,有23%是由精神心理疾病造成的,而且還是導致非致命性疾病的首要原因。

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遍佈各個年齡段。

在中國,精神心理疾病的患病率爲17.5%,有超過2億人受到精神心理疾病的困擾。抑鬱症患者已達9000萬,但七成沒有被“識別“”出來。我國每年有30萬人自殺,抑鬱症是最主要原因。重性精神疾病大概有2000萬人,約爲1%。

心理健康的誤區:只要沒有精神疾病,就不用關注心理健康

沒有精神障礙並不代表心理完全健康,一個人一生中幾乎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最普通的例子如自卑,最極端的例子如自殺。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個人的成長和發展。

心理健康到精神障礙之間不是一條絕對的分界線,而是一個不斷變化,相互轉化的連續譜。社會變化,生活節奏,學習壓力家庭矛盾的加劇,容易出現心理問題。任何人任何時候都不該忽視自己的心理健康。

心理疾病的早期識別

1、睡眠紊亂:入睡困難,早醒、醒後再難入睡、睡眠質量差、夢多;

2、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困難,容易走神,時有“發呆”;

3、異常情緒:長時間抑鬱情緒,同時伴有身心疲憊、興趣缺失、飲食睡眠不佳等現象;長時間莫名的煩躁不安,而不是因爲有明確的現實原因(如考試臨近等);不願意聽到任何聲音,對聲音敏感,警覺性高;情緒不穩定。因爲微不足道的小事傷心流淚,或者興奮不已,或無故發脾氣;

4、莫名其妙的身體不舒服;

5、生活懶散、社會退縮:變得邋遢,懶散,不講個人衛生,不守勞動紀律;對學習、工作變得不認真,受到批評覺得無所謂,仍然我行我素;對人冷漠,迴避社會,寡言少語,常獨自怠坐,漫不經心;對他人的關心無動於衷,也不主動表達關心;

6、性格變得懶散:無端懷疑他人對自己有惡意,甚至要傷害自己;

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要學會識別上述早期心理疾病的徵兆,不要回避自己的問題。包括屬於隱私範圍的認識、事件、情感,如有需要都可主動求助專業的心理幫助,在指導下采取有效行動克服障礙,保持心理健康狀態。

心理健康小測試

①是否幹什麼事情都不能專心

②是否因心煩而睡眠很少

③是否感到在各種事情上都不能發揮作用

④是否對一些問題沒有能力做出決斷

⑤是否總是處於緊張之中

⑥是否感到無法克服困難

⑦是否從日常生活中不能感到樂趣

⑧是否不能夠面對困難

⑨是否感到不高興和心情壓抑

⑩是否對自己失去信心

是否認爲自己是無用的人

是否所有的事情都感到不值得高興

每道題答案是“是”獲得1分,“否”不得分。當評分大於或等於4分,說明你的'心理健康已經出現問題,需要改變生活習慣。保持充足睡眠,享受音樂,多做運動,向朋友家人傾訴煩惱等方式緩解緊張的情緒,必要時尋求專業的幫助。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1.保持好的睡眠。人體是有一定的生物鐘的,不規律的生活和睡眠習慣會破壞這種生物鐘導致睡眠障礙,所以日常要保持規律的作息習慣,早睡早起,睡眠時間在6小時以上最佳。睡前時洗個熱水澡,閱讀書籍,聽些輕鬆的音樂等等,充分放鬆,享受睡前時光,可以幫助你儘快睡着。

2.適當運動可以促進身心健康。每天運動30分鐘,可以幫助提高新陳代謝,血液循環,促進健康睡眠。不過要注意,睡前儘量避免做運動,運動時間最好是在睡前5小時左右進行。

3.積極和人溝通交往。這一點對於性格內向的朋友,可以選擇加強和家人、摯友的深度聯繫,比如一起燒飯,一起鍛鍊等等,增加言語溝通的深度和廣度。實在找不到人,就去電影院看喜劇片,很多人一起笑的力量,也是很強大的。

4.積極自我暗示。選準最佳時機,有意識地利用語言、動作、回憶、想象以及周圍環境中的各種物體等對自己實施積極暗示,可以消除負性情緒,減緩心理緊張,使心理保持平靜和愉快。

5.適當學會更換環境。固定的環境會使人逐漸失去興趣,進而引發一些心理問題。適當地變換一下環境,可以刺激人的自信心與進取心。如到遠方旅遊,能夠轉移精力,寄託情感,排解不良情緒帶來的種種困擾。

6.調節心態,順其自然。這是心理防禦機制中一種心理的合理反應。古人云:“隨遇而安。”面對生老病死、天災人禍等各種各樣的負性生活事件,以一顆隨遇而安的心去對待它們,可以使你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痛苦,擁有一片寧靜愉快的心靈天地。

7.學會情緒放鬆。選擇幽雅的環境,舒適的姿勢,排除雜念,閉目養神,儘量放鬆全身肌肉,採用穩定的、緩慢的深呼吸方法,確有解除精神緊張、壓抑、焦慮、急躁和疲勞的功效。吸氣時雙手慢慢握拳,微屈手腕,過敏性鼻炎症狀吸氣後稍稍屏息一段時間,再緩慢呼氣,全身肌肉呈鬆弛狀態。確定適合自己的頻率來重複呼吸。

8.合理宣泄不良情緒。適度的哭、喊、傾訴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不要將自己憋成“內傷”

如果以上方法不能起到明顯調節作用,你需要向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求助。

標籤: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