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總結

最新高二政治下冊知識點總結

總結2.46W

第十一課尋覓社會的真諦(歷史唯物主義部分)知識點總結

最新高二政治下冊知識點總結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中的物質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內容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有什麼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麼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是指社會意識有時先於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有時落後於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2、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決定着社會的性質和麪貌,決定着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

3、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係的變革。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係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經濟基礎指生產關係的總和。上層建築指一定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以及該社會的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意識形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上層建築的狀況不同,對經濟基礎反作用的性質是不同的。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4、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5、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的性質和根本目的★

我國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基本相適應,但是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在某些部分和環節上還不能完全適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的狀況。因此,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一種非對抗性的矛盾。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即改革實現的,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6、人民羣衆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

【原理內容】人民羣衆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和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羣衆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羣衆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要樹立羣衆觀點,堅持羣衆路線。

黨的羣衆觀點是:相信人民羣衆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羣衆負責,虛心向人民羣衆學習。

黨的羣衆路線是: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