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調查報告

對教育調查報告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報告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爲了讓您不再爲寫報告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對教育調查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對教育調查報告

對教育調查報告1

農村問題是國家制定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的重點內容之一,現階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已成爲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黨中央明確要求全黨和全國人民行動起來,要求全社會廣泛參與新農村建設。而在此進程中,農村教育的發展無疑應成爲要首先考慮的問題。因爲農村教育發展狀況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解決是息息相關的,可以說農村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奠基工程。發展農村教育對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現實告訴我們,現階段我國農村基礎教育還存在許多問題、困難和不足。如農民義務教育的負擔較重,城鄉教育差距有擴大的趨勢等。

20xx年7月暑假期間,我們在安徽省團委的支持下,來到長豐縣進行了以“青春映沃土,服務新農村”爲主題的社會實踐調查,以長豐縣爲例來調查安徽省新農村建設情況。作爲分工調查,我主要調查訪問了長豐縣的基礎教育方面情況。調查了水湖鎮、吳山鎮、陶樓鄉及雙墩鎮的基礎教育,在長豐縣每到一個地方我們都會和當地教育部門聯繫,並參觀走訪了一些農村中國小校,同時深入農戶家進行調查訪問,瞭解農民對基礎教育的看法和認識。

調查結果表明,近幾年長豐縣農村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取得了可喜進步,“以縣爲主”的管理體制得到初步落實,逐步實現了“農村教育農民辦”向“義務教育政府辦”的方向轉變,農民的教育負擔有所減輕;農村中國小教師工資的發放也能基本到位,沒有出現新的拖欠教師工資的狀況;教育基礎設施和教育“佈局調整”工作得到改善。在過去的幾年內,長豐縣委、縣政府大力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縣”戰略,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切實保障教育優先發展,使長豐教育改革與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爲長豐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

(一)、主要成就

1、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結構漸趨合理。

長豐縣在過去幾年裏全縣“兩基”(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輕壯年文盲)成果得到了進一步鞏固,高中階段教育在規模和水平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今年長豐大學聯考本科達線率29%,超過了全省22%的平均水平),幼兒教育持續發展,職業教育顯露生機,民辦教育乘勢而上。到20xx年,全縣共有中國小、幼兒園348所(含社會力量辦學),其中:普通高中九所(社會力量辦學2所),職業高中九所(社會力量辦學7所),普通國中30所(社會力量辦學4所),職業國中3所,國小224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兒園72所(社會力量辦學47所)。

2、義務教育成效顯著。

長豐縣於1998年、20xx年通過省政府“兩基”驗收和複覈。20xx年底,全縣國小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達9

9、8%,國中適齡少年兒童入學率達9

6、2%,15週歲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達到9

9、7%,17週歲人口初級中等教育完成率9

5、5%。全縣現有基礎教育學校267所,在校學生

13、3萬餘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7%,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xx年的

6、1年上升到

7、6年,全縣人口素質大大提高。

3、基礎教育辦學水平不斷提高。

辦學條件有了很大改善,校舍總面積和生均校舍面積大幅提高。在“兩基“達標、學校佈局調整工作的基礎上,縣裏多方爭取5000多萬元,改造中國小D級危房面積14萬多平方米,使全縣校舍總面積達到648950平方米,國小生均校舍面積

4、25平方米,國中生均校舍面積

4、22平方米,創歷史最好水平。創建各級各類示範學校、培植壯大優質教育資源、提升辦學水平工作成效顯著。長豐一中、長豐二中分別創省、市級示範高中成功,長豐朱巷中學、下塘中學已通過市級示範高中評估驗收,莊幕職中通過省重點職業學校複覈驗收。教育信息網站建設、中國小多媒體網絡教室建設加快了全縣教育信息化進程。進一步完善了教

育教學評估管理制度,加強了教育教學過程評估管理,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200

4、20xx年大學聯考本科達線人數均超過1100人,達線率位居全市前列。

4、建設了一支基本穩定的教師隊伍。

全縣中國小教師隊伍基本穩定,學歷合格率不斷提高,骨幹教師隊伍正在形成。國小、國中、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94%、82%、76%,國小、國中、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層次提升到專科、本科、研究生(含研究生課程班)水平的分別達到32%、29%、5%。全縣有154名中青年教師被評爲省、市、縣骨幹教師,12位教師被評爲縣委、縣政府授予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榮譽出稱號,124名青年教師榮獲省、市、縣“教壇新星”稱號。

5、初步建立了“以縣爲主”的教育管理體制,撤消了鄉鎮教辦,成立了鄉鎮中心校、縣教育經費覈算分中心,中國小教師工資由縣統一發放,“以縣爲主”的教育管理體制運轉基本正常。

6、教育投入不斷增加。

依法保障教育經費投入,努力做到教育經費“兩個提高”、“三個增長”。即全縣教育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隨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長逐步提高,教育經費支出佔財政支出總額的比例隨國民經濟的發展逐步提高;教育經費拔款的增長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教師平均工資和生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城市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費基本做到足額徵收並全額用於發展教育事業。當然在調查訪問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農村基礎教育存在的一些困難和問題。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長豐縣農村基礎教育雖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總的說來,農村教育的發展水平仍還非常落後,黨和政府應當高度重視農村基礎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義務教育發展不夠均衡。

長豐縣城鄉教育資源分佈不夠合理,造成了城鄉義務教育發展不夠均衡。農民的大部分國小無法按國家要求開設英語、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而在水家湖縣城裏進行調查時我們看那裏的一小、二小基礎設施齊備、課程完備,電教化、鋼琴等設施應有盡有。這裏任課教師的生活、住宿條件也要遠遠好於農村,教師的學歷和知識水平也高於農村。而在陶樓鄉大堂村國小我們看到的是另一幅情景,這裏總共只有幾十個學生和三個教師,剛到那裏時映入我們眼前的是幾間破舊不堪的小瓦房,教師只給學生上語文、數學及自然課。且一個教師有時會三門課兼代,教師的學歷、水平與城市相比,都相差甚遠。且因爲教師的生活條件差,農村中國小也難以留住優秀教師。

2、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不相適應。

長豐縣職業教育儘管起步早,但發展緩慢,規模不大,且招生困難,與推進縣裏提出的經濟跨越式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求不相適應。

3、教育經費投入相對不足。

由於長豐縣經濟總量相對不足,加上“一費制”的實施,縣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尚不能適應教育發展需要,使教育教學工作所需經費普遍不足,建設和發展經濟嚴重短缺。

4、農村教師現狀問題突出。

國小教師老齡化問題嚴重,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許多國小教師年齡平均超過40歲,很少有年輕的師範畢業生,因爲條件的艱苦,許多年輕人不原留在農村任教。同時在農村中學,骨幹教師流失現象嚴重,他們大多去了高中,市內,也有一部分下海經商。有些學校老師流失過多,課程無法正常開展,不得不從國小借調年輕教師到中學代課。

在調查的過程中我們也具體走訪了一些農戶和學生,在調訪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另一種農村教育存在的困難現象即“農民工”的遺憾。

5、“農民工”的遺憾

由於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大量的農民涌進城市務工,成爲“農民工”。因此,也出現了大量的“留守生”和“代理家長”。由於留守子女與父母長期分離,在生活、學習等方面都受到影響,尤其是親情缺失和隔代教育,使得留守子女這一羣體存在巨大的心理創傷,性格變得較爲孤僻,學習成績下降。通過對留守學生所作的專題調查,發現具體體現爲:

(1)缺乏家庭教育的重要環節。現代教育理論認爲,家庭教育重於學校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養與成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於許多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經商,甚至多年未與孩子謀面,很難與子女交流,使得孩子產生孤獨、寂寞、膽怯心理,形成孤僻性格。在調查中,發現67.5%的留守子女認爲父母外出對自己的學習產生了不利影響。許多學校老師反映,從留守學生心理特徵來看,其心理、性格、智力、行爲習慣等方面都具有與正常家庭學生所不同的特徵,如膽小、任性、孤僻、恐懼、習慣於防衛別人等等。在專題調查中,不合羣,喜歡獨處的留守學生佔25.5%。

(2)隔代撫養,老人力不從心。調查發現,留守子女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監管的佔70%。由於上一代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並且年老多病,通常都不能有效輔導孩子的功課。調查中,26%的留守子女認爲父母外出對自己的學習產生不利影響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習無人輔導,佔第一位;調查還發現,29.5%的留守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問題無人可問。老年人往往更容易縱容、溺愛孩子,管教不嚴,這使得孩子的不良學習和行爲習慣較爲突出。由於“代溝”現象的客觀存在,孩子與祖輩之間不易溝通,這使得老年人更不易瞭解到孩子的內心思想,不易察覺孩子的不良思想苗頭,難以盡到對留守學生的人格教育、道德養成、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管理責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和提高。

(3)學校難和家長溝通,教育脫節嚴重。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環節,由於家長外出,學校不能與家長溝通,甚至學生的作業都沒有家長簽字,不瞭解學生動態,缺乏互動,不利於共同教育培養下一代大部分留守學生不願意參加學校組織的文體活動,也很少主動回答老師提問,他們性格內向,社交意識和能力較弱,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不願意與監護人或老師交流、溝通。由於缺少家庭的約束,很多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厭學、逃學、甚至輟學。

(4)留守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低。在專題調查中,留守學生自認爲自己的學習一般、較差的佔61%。學生們將“學習無人輔導”列爲造成自己學習成績偏低的第一因素,佔39%,將“生活無人照顧”列爲第二因素,佔23%,將“心裏話無人說”列爲第三因素,佔13.5%。由於學習困難、交往困難、社會誘惑等因素,導致留守學生厭學、逃學、退學等現象的發生。對自己的未來也相當迷茫。被調查的留守學生中有18%的人打算將來外出打工掙錢,不想繼續讀書。

(5)留守學生成爲犯罪和受侵害的高危羣體。由於缺乏有效監護,使得留守子女很容易成爲不法分子實施侵害的對象,同時也容易誤入歧途,走向犯罪道路。一些留守學生由於缺乏約束,養成自由散漫的習氣,時間觀念差,愛遲到、曠課,喜歡進網吧和遊戲廳。甚至一些孩子成了日不進校、夜不歸宿的流浪漢

(6)父母行爲對子女造成不良影響。一些農民進城務工後改變了職業和生活方式,從而價值觀發生了變化,在對金錢、家庭的態度上畸變,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6、農村地區農民的教育觀念開始有進一步淡薄的趨勢。

不少農村家庭對供養子女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已頗感吃力,而高等教育並軌以來,高額的高等教育費用更是讓農村家庭難堪其受。另外,加上近些年大學就業難度加大,就業率低,使得農民子女上學“跳龍門”的傳統觀念受到衝擊,父母支持子女上學的積極性大打折扣。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招生就業體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讀書無用論”在農村有所擡頭。突出的表現就是輟學率升高,學生大都完不成九年義務教育。更不用說上高中了。另外,

一部分農村地區中國小教育收費混亂,教育亂收費,搭載收費等現象層出不窮,屢禁不止。有的地方情況還較嚴重,甚至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使不少村民對子女上學受教育望而卻步,逐漸形成了一種對教育的淡漠思想。於是大多就選擇了輟學。許多農村孩子國中畢業後就選擇出去打工了。

總之,近幾年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取得了顯著,但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我們認爲只要各級政府能從戰略高度出發,堅持以人爲本的科學發展觀,堅持把農村基礎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思路,那麼存在的問題是可以得到解決的,農村基礎教育發展速度是可以“提速”的,爲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1、鞏固和完善“以縣爲主”的統籌管理體制,切實健全經費投入保障機制。重點是要在人員統管、經費統籌上下功夫,尤其是要對基礎薄弱的農村學校的經費投入和教學設施配備,要予以保障或傾斜。做到逐年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確保教學設施得到合理更新,使農村基礎教育健康、有序、快速發展。

2、加大對相關教育法律法規的督導與檢查力度。特別是要針對農村基礎教育中,挪用、剋扣學校公用經費予以經常性檢查,對老欠的教師工資進行一次清查,並立即採取措施予以解決。另外,教師的“醫保”,教師的看病就醫等問題,也應有配套措施,着重落實。

3、切實加強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建設,充實和穩定師資隊伍。一是要政府撥付師資培訓經費,鼓勵大批教師參加各級各類非學歷培訓,確保培訓質量;二是急需實行城鄉支教、助教措施。城區的專業教師與骨幹教師,必須輪流到農村中國小支教。這樣一來,既達到了充實農村教師隊伍,支援農村基礎教育,又把城區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手段帶向農村的目的,同時對城區教師本人也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與錘鍊。

4、進一步加強對農村基礎教育的網點調整與統籌規劃。做到統而不漏,籌而有序,全面規劃,加強建設。在各鄉鎮應建立和完善一所或幾所基礎教育中心,有利於人、財、物的相對集中,避免重複投資和網點佈局鋪大而造成的資源浪費,要降低教育管理成本,提高農村基礎教育資源利用的效益。

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未來,教育問題是一個關乎未來的哲學。古人云:無以教而不知榮辱。在我們全社會大力倡導“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問題更是重要。人們應多關注教育!尤其是農村基礎教育。只有農村教育的發展了,才談的上全民族教育的發展和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因爲,發展農村教育尤其是農村基礎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奠基工程,是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不可或缺的方面,是構築“以人爲本”的和諧社會,建設我們美好和諧家園的應有之義!。

思考長豐縣農村基礎教育的現狀及今後的發展,我們認爲在今後發展中很重要的是如何把我們過去和現在的農村基礎教育中已形成特色的一些好的思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今後的工作中繼承下去、延續下去。然後在此基礎上結合時代發展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去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爲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培養大批有用之才,迎接美好的明天!

對教育調查報告2

根據我國當代社會要求,職業教育必須與當代的農村發展相協調配合,起共同促進與發展的作用。因此農業職業教育已經在我國佔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村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成爲當代農村領導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大力發展農業職業教育成爲緩解企業用工荒、促進我國的產業結構變化升級、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的有效手段。

1江西省農業職業教育概況

江西省地處中國東南偏中部長江中下游南岸,是我國的人口大省,農村的資源以及勞動力極爲豐富。農業人才結構分化和農村經濟結構的多元化使得江西農業人才的職業教育需求表現爲多元化、層次化發展趨勢,並且擁有不同水平的層次性特徵。既有對一般層次、一般水平職業技術的強烈需求,也有對較高層次技術與專業知識人才的需求,重點關注高收益、低投入的職業與技術,這些構成了江西現代農民對農業類職業教育需求的總體模型。其次,江西省農業人才職業教育的需求分佈上呈現非農類高於農業類的特點,農業類的需求在整體裏的比重遠遠小於非農類的比重。由於農戶的兼顧特徵與非農產業收益上的比較影響,越來越多的青年農民更加關注高科技含量、高收益回報的職業與技術,而且對這一需求還將會持續在一種不斷提高的發展狀態之中,這也是江西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方向。

2江西省農業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產生其的原因是農民對職業教育需求的結構與層次,與這些農民受教育的程度、其家庭經濟條件等因素存在着不可磨滅的關係,具體表現爲:

2.1農村中、高職培養層次問題

在江西省農村經濟調查局所調查的全部農村勞動力中,國小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佔34.6%;國中文化程度的佔51.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佔12.4%;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53.0萬人,佔1.6%。最近的全省統計數據表明,普通的農民、技術經營型農民、初級技術農民、企業型的農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呈逐步上升趨勢,然而在總體上,江西省的農村教育特點仍是教育資源分散、發展不平衡。近年來江西省的辦學規模持續擴大當中,現有中等職業學校124所,其中技術學校23所,成人中專8所,職業高中78所,技工學校15所。中等職業教育辦學得到明顯改善。20xx年以來,江西省重點傾斜,重點支持發展職業教育加強中職學校基礎能力建設。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計劃和辦學模式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創新與改善。但是由於學校規模的快速增長導致其與辦學條件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雖然江西省市縣的財政加大了對中職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然而由於中等職業教育底子薄基數小規模增長過快,生均校舍建築面積緩慢下降學位緊張的問題仍尤爲明顯。隨着本科以及研究生數量的幾何增加在我國越來越多的高端知識分子不願面向農村職業需求寧願奔赴他省面向企業。以江西農業大學和南昌大學爲例,江西農業大學20xx界畢業生共有6246人,其中本部本科畢業生4418人,南昌大學畢業生1628人,高職畢業生200人。20xx屆本科畢業生中,理學類畢業生346人,佔7.83%,農學類畢業生777人,佔17.59%,工學類畢業生1575人,佔35.65%,管理學類畢業生931人,佔21.07%,法學類畢業生49人,佔1.11%,文學類畢業生301人,佔6.81%,藝術學類畢業生134人,佔3.03%,教育學類畢業生68人,佔1.54%,經濟學類畢業生237人,佔5.36%。20xx屆本科畢業生4418人,就業率爲86.42%,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南昌大學畢業生1628人,就業率爲85.07%;高職畢業生200人,就業率爲81.50%。而本科畢業去向以企業單位爲主佔據82%而農村建設的比例不到2%。然而這2%的人才又以研究型學術型爲主,無法對農村建設化起到中堅力量作用。

2.2人員年齡分化問題

現階段我國農村人口大量流失,其中以40歲以下爲主要流動人口,由於農村農業養殖發展緩慢經濟增長不迅速等問題,導致壯年捨棄家中農田變爲做服裝加工充當建築工人的角色。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體是農民。國內外農村經濟發展的各類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地區的經濟想要發展就要求該地區的人力資本的存量達到一個標準,這是經濟自我發展、自我穩定、自我增值的最低人力資本存量。就對江西農村職業教育而言,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促進農村人力資本積累是其核心功能。

2.3農村機械化問題

農業機械化是實現在農業生產效益增長以及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它的應用程度是反映農業生產方式和生產力水平的高低的表現,是農業現代化的標誌。通常在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業技術等要素不變的條件下,農業生產水平會隨着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反而人工勞動力會相應減少。農業產品的改良與農業機械化在江西省農村的推廣都會加速農村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十三五計劃”的實現。

3改善江西省農業職業教育的對策

3.1需要科學定位,形成具有區域特色和農村特點的教育制度

定位問題是江西農村職業教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問題。江西省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擁有顯著的梯度性與區域不平衡性,因此,我們要根據農村的性質,依據農村發展的弱勢性特點,與人力資本存量不足、質量不高實際問題,調整江西省的農村職業教育制度,其核心是積極調整農村的職業教育結構。主要針對農村經濟基礎、教育水平程度及當地勞動者素質狀況的特點,實行非均衡的教育結構。其一,應逐步建立起以基礎教育爲基礎、中等職業教育作爲主體、成人教育當補充的教育體系,打破照搬城市教育模式的農村教育結構,基礎教育也應廣泛滲透職業教育因素;其二是把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作爲當代農村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一種(下轉第24頁)(上接第22頁)主要形式;其三應針對中高等職業技術人才旺盛的需要,讓相關企業做好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學的準備和實習工作的安排,爲當屆畢業生提供良好的就業條件。

3.2要重點扶持發揮其行業主管部門對農業職業教育的引導作用

農業職業院校相對於其他的文科類院校來說其辦學成本高,實驗設備、訓練場地,以及實驗環境就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應確認行業的主管部門爲其農業職業教育主辦者,加大支持力度,如若不然,支持的力度自然就會小些。而且更重要的是,隨着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我省的農業職業教育逐步增強,這也是國際職業技術教育的總體趨勢。在當前的體制作用下,強化行業主管部門會對農業職業教育有引領作用,統籌社會資源,例如設立農業教育發展的專項基金,重點扶持農業院校農科類專業進修,開展品牌和特色專業建設工程;提高有關農業類專業教師的待遇和教學要求;開展爲農業職業學校學生提供免費工學結合場所的農業企業適當減免稅收的制度,從而提高農業企業對農職院校提供工學結合場所的積極性;還可以制定優惠政策與搭建就業、創業平臺,鼓勵、吸引農科類學生去農村一線進行工作;提高對到農村一線工作的高等農業院校優秀畢業生的獎勵並且在職稱評定與幹部聘任方面給予實質獎賞等等,讓江西農業職業教育發展擁有足夠的後勤保障,從而爲更好地辦理地方農業職業教育提供平臺。

3.3要加大培訓力度,加大對現代農業發展人才支撐的強化

與江西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新要求相比,農業職業教育和培訓工作還遠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隨着江西城市化程度進一步提高,我們可能像發達國家一樣,需要加大培訓力度,實施農業從業人員資格准入制度,給予有職業資格者更大的扶持。對此,一要構建暢通、高效的勞動力供求信息網絡。通過政府牽頭,相關部門配合,建立集勞動力供求信息、職業技能培訓服務於一體的信息網絡,實現省、市、縣、鎮與全國五級聯網,並可延伸至村、組及農戶;二是建立立體化的教育培訓體系。對各種教育培訓力量,統籌城鄉就業培訓資源,建立教育系統的職業教育學校、勞動部門的就業培訓中心和各種社會力量辦學相結合的新型農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逐步形成政府統籌、行業組織、重點依託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培訓的工作格局進行整合;三是建立培訓效果評價制度。把實現高質量就業目標作爲導向,制定評價標準,定期對各類教育培訓機構的專業設置、培訓內容、課程安排、收費標準、招生情況、學員結業率、結業學員鑑定通過率、就業率、工資水平等狀況進行調查統計,並及時向社會公佈。

4結語

人才興則國家盛,在江西這樣一個人口大省,農業大省,農業職業教育就顯得尤爲重要。科學的定位,國家大力的支持與幫扶,人們的熱情定將江西農業職業教育推向一個全新的高峯。

對教育調查報告3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和市教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縣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由於經濟和歷史等原因,我縣教育基礎差、底子薄,制約我縣農村義務教育發展問題較多。爲加快我縣農村義務教育發展步伐,今年6月底,我們小組三名委員與教委調查組一道,深入巴家、梅江、石耶、峨溶、洪安、中和、溶溪、膏田、妙泉、石堤、大溪、清溪場等12個鄉鎮,就我縣農村義務教育的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了爲期一週的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義務教育基本情況

目前,全縣共有中國小377所(含社會力量辦學),其中全日制國小340所,全日制中學37所。特殊教育(聾啞)學校1所。全縣共有國小在校生82906人,國中在校生33346人,在校聾啞學生55人。全縣共有公辦教職工4709人,專任教師4284人(其中國小2619人,國中1359人,職業高中68人,普通高中230人,特殊學校8人),有國小代課教師673人。

(一)“兩基”攻堅工作成效顯著。20xx年以來,縣委、縣政府根據市政府統一規劃,堅持以“兩基”工作爲重點,舉全縣之力,本着“硬件從實,軟件從嚴,實事求是”的原則,在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關心支持和市教委的指導下,掀起了“兩基”攻堅熱潮,新建了教學及輔助用房26萬平方米,排除中國小危房15萬平方米,添置課桌凳、實驗儀器、教學設備等217328件,爲148所中國小安裝遠程教育網絡設備,培訓中國小校長,骨幹教師1500人次。辦學條件的改善,極大地解決了農村中國小生“無教室”的困難和矛盾,全縣在校學生從1997年的8萬餘人增加到現在的近11萬人。20xx年我縣“兩基”工作順利通過市政府驗收。

(二)科研興教戰略初見成效。爲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近年來,我縣在強力實施“兩基”攻堅,着力改善學校辦學條件的同時,確立了科研興教、質量強校的工作思路,積極探索教育改革模式,紮實推進新課程改革實驗和目標教學改革,邀請了市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秀舉辦學術講座6次,舉辦新課程改革和目標教學業務培訓40餘場次,共計培訓中國小校長、教師8000餘人次。截止目前,全縣共有市級教研課題10個,縣級教研課題19個,其中“中國小目標教學推廣實驗”獲縣科技進步一等獎、市基礎教育改革三等獎。20xx年10月,我縣教研機構建設率先通過市政府評估驗收,成爲三峽庫區第一個獲優良等次的縣級教研室。1998年以來,全縣共爲各類普通高校輸送合格新生3420人。

(三)扶困濟貧措施深得民心。近年來,我縣採取了多項措施,保證了家庭經濟困難的適齡少年兒童完成義務教育。一是落實中央、市“兩免一補”救助資金。二是切實落實貧困生雜費減免。三是通過大力開展勤工儉學、增收節支,從勤工儉學創收中列支部分專項資金用於救助貧困生。據統計,1998年以來,我縣共爭取中央、市級專項資金580萬元,通過各種渠道自籌700萬元,共計1280萬元救助資金,資助貧困中國小生11萬人次,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貧困家庭和下崗職工子女就學難的問題,極大地提高了適齡少年兒童入學率。

二、農村義務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取得令人矚目成績的同時,我縣農村義務教育也存在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教育的現狀令人擔憂。主要表現在:農村學校債務沉重,經費緊張,學校運轉困難;城區學校辦學條件不能滿足教育發展需要;村小教師住房十分緊張;師資力量不足,代課教師問題突出,教師隊伍不穩定;民辦教育尚需加強管理;農民教育負擔重;農村學生輟學情況嚴重。

問題一:“兩基”債務巨大

“兩基”鉅額欠債,已成爲我縣近幾年教育的沉重包袱。20xx年至20xx年,我縣強力實施“兩基”攻堅,共投入資金1.58億元,在全縣250所中國小啓動“兩基”工程304個,新建教學及輔助用房26萬平方米,排除中國小危房15萬平方米截止20xx年,全縣多方籌資,奮力消債,目前尚欠7386萬元。由於全縣“兩基”工程均由施工方全額墊資修建,按照協議,所有債務應於20xx年底前還清,否則,施工老闆紛紛上門索債,並鎖校門,將嚴重影響正常教學秩序,甚至危及社會穩定。

問題二:村小教師住房十分緊缺

近年來,我縣農村學校面貌和辦學條件有了明顯的改觀,基本解決了農村學生無教室上課和在危房裏讀書的困難和矛盾。但大量村校教師無住房問題十分突出。據調查統計,全縣有833名村校教師無住房,這些教師居住在邊遠地區,他們大部分屬於40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距學校較遠,有不少教師屬於外鄉(鎮)籍教師,他們居無定所,生活不便,嚴重影響和制約學校正常教學工作。長期以來,農村國小教師的住房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老教師難以穩定,新教師難以聘用,成爲目前農村教育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因此,如何逐步改善鄉村教師的住房條件,使他們安居樂教,成爲當前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問題三:專任教師量少質弱

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師資隊伍建設問題,但目前我縣教師數量嚴重不足,隊伍整體素質較差。按照編制標準,我縣應配中國小教師5461人,目前實有4724人,缺編737人,遠遠不能滿足教育的基本需求,全縣還聘有代課教師673名。如峨溶鎮應配174人,現有教師125人,全鎮代課教師就高達46人。在我縣的代課教師中,具有高中(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僅佔53.1%.蘭橋鎮中心校校長無奈地告訴我們,聘請國中畢業生代課僅僅是爲了充數,是不得已而爲之。

問題四:城區教育資源匱乏

隨着縣城建設步伐加快,城市的人口快速增長,現有城區學校在辦學條件、學校佈局等方面都無法適應城市的發展和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優質教育需求。據調查,目前,城區中國小校建設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大班額現象十分突出。秀山一中現有78個教學班,60人以上一班的有47個,佔60%;70人一班的有15個,佔19%;生均佔地面積與市上規定標準相距甚遠,必需的理化生實驗設備等配套設施嚴重不足。民族中學佔地面積僅37.8畝,最大班額高中74人一班、國中76人一班,按市上標準,學校最多可容納1054人,而現在在校生2570人,兩所學校都不具備發展空間。作爲縣級重點國小的東小佔地面積24.5畝,在校學生2830人,最大班額67人一班,按市級示範國小標準,該校最多可容納1021名學生。中和鎮中心校“大班額”現象更爲嚴重,該校現有在校生1361人,教學班21個,平均班額超過60人,最大班額超過81人,而該校佔地面積僅爲4.8畝,按規定,只能容納學生200餘人。中和鎮迎鳳國小、鎮一小等城區國小也不同程度存在類似問題。按照城市發展規劃,到20xx年,城區將新增人口5萬,義務教育階段學齡人口淨增1萬人,屆時,城區教育資源匱乏形勢將更爲嚴峻。

問題五:民辦教育問題突出

20xx年度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縣有民辦中國小校59所,其中初級中學10所,國小49所。民辦中國小校現有學生5676人,其中國小生3913人,國中學生1763人。近年來,我縣大多數民辦學校,在國家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分擔着教學任務,爲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各類人才。但因受經濟、自然條件等因素制約,多數民辦學校辦學條件差、水平低。據調查,全縣的民辦學校中,僅有29.5%的'學校擁有自己的校舍和簡單的教學設備,許多民辦學校是租借民房爲校舍,校舍極不規範。這些學校且不說教育質量如何,單是學生的在校安全就難以保障。民辦學校師資薄弱,聘請的教師主體爲離退休人員、大學聯考(或會考)落榜的待業人員,學歷不合格,無從教資格證的普編存在,如宋農鄉的騎駱民辦國小還有國小畢業生教國小的現象。民辦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計劃方面也存在較大差距。

問題六:國中輟學情況仍十分突出

據統計,20xx年—20xx年學年春期,我縣大部分中學均超過了國家“國中輟學率控制在3%”的規定,全縣國小生非正常因素流失237人,流失率爲0.31%;國中學生非正常因素失學20xx人,流失率達到了8.5%,個別學校甚至超過了10%.據調查,學生輟學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經濟困難和學生厭學。在調查中我們瞭解到,一般農戶只能勉強送子女完成九年義務教育,貧困家庭幾乎沒有經濟能力支付子女就讀國中所需的費用,這是導致我縣農村國中輟學率在“兩基”達標後又嚴重反彈的重要原因。

問題七:農民教育負擔沉重

調查中瞭解到,目前,教育支出已是我縣農村家庭最大的支出,教育負擔已經成爲農民的最大負擔。以巴家鄉雙河村巴家組爲例,該組共有58戶農戶,其中有一個子女上學的家庭21戶,佔36.21%,有兩個子女上學的家庭12戶,佔20.67%,有三個子女上學的家庭12戶,佔20.67%,沒有子女上學的家庭13戶,佔22.41%.該組農戶黃昌發,家有5口人,全年現金收入4300元,家裏有兩個國小生和一個國中生每年需花費學習費用2100元,佔收入的48.64%;農戶江可強,家有5口人,全年現金收入8200元,家裏兩個國中生和一個國小生每年需學習費用3200元,佔收入的39.02%.梅江鎮邑中村村民吳朋告訴我們,他家四口人,家庭年現金收入有萬餘元。一個子女在梅江中學念九年級,另一個子女在秀一中讀七年級,每年兩個學生的學習費用需2500元,生活費用要4500元,一年的收入主要花在了孩子接受教育方面。

三、建議及對策

(一)進一步落實“以縣爲主”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加大“兩基”債務償還力度。“兩基”欠債,歸根到底是政府欠債,逐步償還“兩基”債務,早日卸下沉重包袱,使義務教育輕裝前進,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爲此,縣政府應進一步貫徹落實“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爲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在依法確保“三個增長”,加大財政對教育的投入的同時,擬定切實可行的還款計劃,安排專項資金,逐步償還“兩基”欠債。縣級教育行政部門也應進一步加大與市教委銜接,積極爭取市上扶持,早日還清“兩基”債務。

(二)啓動實施村校教師安居工程。縣教委通過調查摸底,根據我縣村校教師分佈情況,已擬訂村校教師安居工程計劃。按規定,全縣需修建村校教師安居工程16000平方米,共需資金608萬元。建議縣級以上政府將村校教師住房問題納入議事日程,安排專項資金,制定優惠政策,啓動和實施安居工程規劃,逐年解決村校教師住房問題,爲廣大邊遠農村教師安居樂教解除後顧之憂。

(三)充實教師隊伍力量,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振興經濟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爲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和質量,建議縣、鄉鎮政府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提高農村學校代課教師待遇,縮小代課教師與公辦教師的差距。人事編制部門應逐年增加教師編制,多渠道充實教師隊伍以逐步取代代課教師;教育主管部門切實加強教師管理,大力開展教師繼續教育工作,逐步提高農村教師的整體素質,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協調發展。

(四)啓動秀山高級中學,整合城區教育資源。以新建秀山高級中學爲龍頭的“一帶五”城區教育調整規劃已經納入縣委縣政府《關於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秀山高級中學建設,既關係到我縣高中教育的發展,也關係到我縣城區義務教育資源整合,促進全縣農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新建高級中學,可以起到“一脈通,周身通”的效果。目前,秀山高級中學建設已完成立項、可研報告等前期準備工作。但因土地未落實,歷時近兩年仍無實際性進展。建議縣政府高度重視,加強統籌協調,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予以推進,早日建成秀山高級中學,以切實解決城區中國小大班額、生均用地嚴重不足,配套設施緊缺等問題。

(五)發揮民辦學校職能,加強民辦學校管理。近年來,民辦學校爲我縣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發揮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加強民辦學校的管理,針對民辦教育存在的問題,縣教育主管部門要按照《民辦教育促進法》和原國家教委《關於規範當前義教階段辦學行爲若干原則意見》,制定民辦教育發展規劃,規範民辦學校辦學行爲。同時,建委、環保、安監等職能部門要加強對民辦學校校舍及周邊安全檢查,消除安全隱患,推進民辦學校健康發展。

(六)加大“兩免一補”力度,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實行“一費制”,是黨中央、國務院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的又一重大舉措。我縣自20xx年試行“一費制”以來,每年減輕農民負擔1042萬元。但是,要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減輕農民負擔,應多管齊下,共同努力。一方面,各級政府應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將各項農民增產增收的政策落到實處,同時加強《義務教育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強化政府控輟保學責任。另一方面,各級政府要加大投入,實施“兩免一補”(免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第三,加大教育亂收費治理力度,積極開展“手拉手,一幫一”等幫扶活動,幫助貧困農民子女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第四,財政要依法確保“三個增長”,足額撥付生均公用經費,確保學校工作正常運轉。

由於我縣地處渝東南門戶,教育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如何,將直接影響直轄市的門戶和窗口形象。儘管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全縣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得到了根本改善,但教育基礎仍顯薄弱,只有迅速採取措施,出臺優惠政策,發展高中教育,改善農村義務教育現狀,才能推進我縣“建設渝鄂湘黔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地區經濟高地”目標的實現。

對教育調查報告4

一、問題提出的背景與意義

審美教育,是以陶冶情操、培養情操爲特徵,以生動形象爲手段,提高學生感受美、理解 美、創造美的能力,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綜合素質的一種教育形式,美術學科教 學是審美教育的最重要的陣地之一。

就目前農村學校美術學科教學而言,存在着嚴重差異,尤其表現在部分學生的美術基礎技 能較差制約着綜合能力的發展,並對此提出若干意見。

 二、問題的提出 新入學的高一學生美術欣賞能力、美術基礎技能嚴重參差不齊,給高中美術教學帶來 了很大的困難。成了擺放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當前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 新形勢下,這一問題的出現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有着很大的影響,它關係着素質教育能否全 面實施,關係着是否能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幸福負責這一責任,關係着是否能夠全面實施" 三個一切",望能引起廣大美術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三、問題形成學生水平差異的原因調查分析結果 (一)生源問題 1、各學校的重視程度不一。在農村各學校中,中心學校的領導老師重視程度較高,學 校配有專業的美術教師,如:晉城市陽城縣潤城鎮中心學校每年都參加縣局舉辦的各種競 賽,長此以往,帶動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學生的美術素質較好,而其他農村學校不參 加這一

活動,因此與鎮中心校相比會形成較大的差距。

2、有些農村中學領導往往也很重視,但由於師資配備不平衡,一般美術課都由其它學 科老師代課,授課內容比較隨意,不按大綱、課標要求上課,天長日久勢必形成一定的差 距。

3、還有些學校領導、老師、學生重視都不夠,認爲美術學科只是副科,鄉鎮教辦又不 統考覈,老師隨便"代代",學生隨便學學,這樣與活動較多的中心校形成了較大的差距。

(二)由於學生自身素質的差異,同一班級

在同樣的教學、學習條件下也會形成一定的 差異。有些同學天生愛好美術,在自身興趣的激發下,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美術素養自 然會提高很快;而有些學生或受社會大環境的制約影響,認爲學好數、理、化就能一統天 下,或受父母家庭的影響,認爲學美術沒出息,再加上缺乏一定的興趣愛好,差異的存在 也就不足爲奇了。

四、解決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對於國中階段學生客觀存在的差異,高中美術學科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採取措施,針 對性地對這一問題進行解決,有計劃、有措施地進行美術學科教學 1、由於農村中學這種狀況的出現,就高中美術教學而言,本身就和國中之間存在着一 定程度的"脫節",缺乏一種"連續性"。國中美術教學,特別是一些師資薄弱的學校無法對 學生進行美術技能訓練,這些學校美術教學中只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多向思維能力, 學科教學往往容易多注入表現、抽象、超現實等手法,學生繪畫多姿多彩,說白了就是讓 學生隨便畫畫,因而完全忽視技能技巧的培養;而高中美術教學從根本上要使學生有一定 的中國畫、素描、色彩技能。根據這一情況,教師可根據教材與教學的需要適當增加一些國中教材以外的技能常識方面的知識講授,儘量填平存在的天形的"溝"這樣做,其一,在 面上可增強國中美術教學與高中美術教學的連貫性;其二在點上可以對基礎薄弱的學生進 行"補課"。但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就是不能因此而扼殺學生的自主與創新。高中中學 生的教學畢竟不是美術專業訓練國中美術教學的目的是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2、在美術教學薄弱的學校中欣賞課問題尤爲突出。高中美術教學中更應注意通過美術 欣賞教學、激發與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與愛好,在學生掌握美術欣賞方法與欣賞程序的 同時,增加美術技能、技法的介紹,這樣既能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價值、審美情趣,同時 又能鼓勵學生有自己的審美選擇,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感受力,爲學生動手能力打下良好 的基礎。

3、美術學科教學中可適當自主開發一些教學內容,這些內容可據國中美術教材爲依 託,選擇一些既複習國中部分知識,又能本着針對國中教學中技能傳授不夠的特點選擇性、 過渡性內容進行教學,這樣不僅能爲美術學科課時少,學生易忘,再進行回顧的特點進行 教學,又能對薄弱學生進行"補課"。例如:教高一學生欣賞中國畫時,可穿插中國畫用線 的方法、技能的教學,使學生更深入地瞭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同時可爲線造打個基礎,又 可爲動手能力較差的學生補上一課。

4、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重要的教學原則。教師要從學生的個別差異出發,在課堂教 學以及課外、輔導中對基礎較薄弱的學生進行"特殊"的輔導,力量有所傾斜,讓這些學生 能與大家共同進步,不至於對美術失去興趣,或作業成爲負擔,草草了事,應差式地完成 任務,儘量能做大面積"豐收"同時,小部分也不"減產"。

5、開發課外教學資源。

①美術教學活動不僅僅是課堂的教學,也應注重挖掘學生的自學能力與學生自主開發 新的學習資源的能力,以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學校圖書室是學生在校內可利用的主要資 源。②參觀校內、校外的美術品展示場所,在校內多組織畫展、手工作品展,教師可以組 織學生欣賞,讓學生欣賞的同時,講解技法。

6、組織課外興趣小組,在興趣小組的組織上,不光讓對美術感興趣的"尖子"參加,也 應允許有興趣的"待進"學生參加,爲這些"待進"生提供良好的環境與學習的信心。

對教育調查報告5

九墩灘是一個生態移民區,轄區內現有居民8261人,均爲涼州區張義鎮、古浪縣、天祝縣等不同縣區的移民,人口流動性較大。隨着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外出打工的父母只好將自己的孩子留在了家裏。這些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缺乏父母的關愛,因此這些留守兒童短期或長期失去直接監護人,長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導致許多留守兒童心理不能健康發展。

這些問題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而其中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問題則是最爲社會各界與研究者所關注的問題。筆者爲此進行了問卷調查,以期瞭解和研究相關問題。調查對象來自全灘5個村的義務教育階段國小留守兒童,從收回的問卷中,獲得的資料基本上可以作爲描述全灘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依據。

本次調查主要針對留守兒童的一般心理特徵,具體情況可從調查的數據中看出:留守兒童在自感挑剔、不太討老師和其他孩子喜歡、愛打罵架、煩躁易怒、偏激、孤僻、孤獨感、被拋棄感、自卑感、不能集中注意力、煩惱鬱悶、憂慮感等10多個方面與非留守兒童相比有着較大的差異。

一、以自我爲中心、性情孤僻、怪異

父母長期外出打工的家庭,其子女由於缺乏父母的關愛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形成任性自私,性情孤僻,以自我爲中心的性格特點。研究證明,這類孩子在生活學習中往往缺乏熱情和愛心,逆反心理重,進取心、上進心不強、道德品行較差,常有違規、違紀、甚至違法現象。在此次調查中,有自我爲中心想法的留守兒童有57%,自感是個愛挑剔別的孩子的比例有49%,而不太討老師和其他孩子喜歡的比例有47%,有孤僻、怪異傾向有59%,而非留守兒童此四項的比例分別爲:18%、30%、36%、25%,差異非常明顯。在對教師進行的訪談中,他們認爲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缺乏良好的家庭氛圍和教育容易導致任性自私的性格之外,另外的原因在於不完整的家庭造成這種現象。在社會學的視野中,不完整的家庭較難提供規範化的互動模式。完整家庭是長幼有序、相互妥協的互動模式,這中間應該學會妥協、學會忍讓、學會按照次序與規則行事,否則會受到懲罰,但是留守兒童往往因爲其身份特殊,臨時監護人往往不忍用強制手段迫使他們遵守相關的規範,從而使其驕縱任性,自私自利,以自我爲中心,不願與他人共同分享利益與情感,從而爲大衆所孤立、拋棄。

二、焦慮、煩悶、易怒、偏激

兒童的成長方向與親子溝通之間有着密切的關係。良好的親子溝通可以促進兒童向親近社會的行爲發展,有益兒童心理健康。調查表明,由於缺乏關愛和交流溝通,留守兒童有73%出現過煩惱、鬱悶傾向,有72%的留守兒童有過憂愁、焦慮的傾向,有61%的留守兒童認爲自己易怒、愛發脾氣,有45%的留守兒童認爲自己易打架或和別人爭吵,而非留守兒童的比例這四項比例分別僅爲35%、42%、19%、25%,差異也是非常明顯。留守兒童對於自己父母親的打工行爲的評價是較爲矛盾的,一方面自己不願父母遠行;另一方面,由於自己上學等家庭開支費用的負擔,父母又必須出去打工。留守兒童對於這一現象的評價是充滿矛盾的。同時面對矛盾時,心裏也是充滿壓力的。他們對於學習感興趣的比例遠遠低於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對於學習很有興趣的僅30%,而非留守兒童則高爲90%,相比低了近60%,留守兒童對於學習的傾向性要低出許多。因此學習成績又比非留守兒童差了不少。有近80%的教師依據平時成績判定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要比非留守兒童的差。在訪談中留守兒童往往陳述自己面對着父母在外打工的艱辛與屈辱時,他們想要回報父母,但是自己成績又不好,覺得特別對不起父母,內心充滿了不安、焦慮與緊張。在調查中發現,正是這種道德焦慮的影響,致使他們上課時思想常常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後悔與不安時時折磨着他們,對學習、生活及未來缺乏自信心。

三、孤獨感、自卑感、被拋棄感強

在此次調查中,有孤獨感的留守兒童有59%,有自卑傾向的留守兒童有65%,有被拋棄感的留守兒童的比例爲53%,而非留守兒童此三項的比例分別爲21%、23%、19%。留守兒童和正常兒童比較起來,沒有父母的貼身呵護、形單影隻。長期得不到父母的疼愛,留守兒童普遍陳述自己有種被拋棄的感覺,面對同學、鄰里的時候產生一種自卑心理。另一方面,有近38%的留守兒童認爲因爲自己的原因,父母才離家外出,所以陷入深深自責之中。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和困難,他們不像其他正常兒童那樣有父母的指導而只能依靠自己解決。在調查中,教師普遍反映當留守兒童出現錯誤和問題後,比一般學生的負罪感更強。他們會後悔不已,缺少自信心、自卑,然後在接着再犯錯的狀態之中。

教師在訪談中反映:一方面留守兒童沒有父母的關愛,怕被別人看不起,不敢參加集體活動,把自己嚴實地封閉起來;另一方面,當留守兒童有心事時,似乎並不願意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想法,相反會向老師與同學強化自己是個正常的孩子。

四、行爲異常、愛挑剔、易產生衝動

此次調查中,有52%的留守兒童認爲自己行爲較爲偏激、異常,有58%的留守兒童有過違抗命令的過激行爲,有48%的留守兒童有過說謊的經歷,有65%的留守兒童認爲自己有過較爲衝動,不能冷靜地思考問題舉動,而非留守兒童的此四項的比例分別爲22%、41%、23%、53%。

通過調查研究得出,留守兒童不健康的心理原因之一就是所受教育不一致。留守兒童常常生活在矛盾的環境中,臨時教養人的教育態度和方法不一致。一方面臨時監護人認爲留守兒童年紀小,父母又不在身邊,要加倍愛護纔是,於是,任其所爲,百般嬌慣;另一方面,臨時監護人認爲孩子的父母將其託付於己,必須嚴加管教,否則難以交待,常常給孩子下命令,一定要如何如何,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循規蹈矩的乖孩子。這種矛盾的教養方式常使兒童心理產生矛盾,感到無所適從。這種矛盾的教養方式,也造成了留守兒童在面對自身問題時的矛盾心態。一方面要循規蹈矩,另一方面又時時被驕縱,兩種不同的行爲模式導致許多留守兒童學會了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行爲方式,曾經說謊的比例遠遠高於非留守兒童,同時他們又無法把握這種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變化,不確定性的環境和自卑、衝動、孤僻、焦慮等因素相互結合,導致了留守兒童較易產生不良的行爲傾向。

對教育調查報告6

一、問題的提出。

外來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將關係到未來民工子女的前途,關係到本地區社會的和諧和穩定,關係到本地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迅速發展。國家規定民工子女也應和本地孩子一樣享有義務教育的基本權益,並接受良好的教育。作爲全日制公辦學校的我們,應關注他們的教育。爲此,我們對本校國中部外地生進行了一次教育現狀隨機抽樣調查。

二、問卷情況。

學校對國中部245名外地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分別就家庭背景、家庭教育、學習情況等四個方面設置了55個問題進行了調查。

三、調查結果分析。

(一) 家庭背景。

從調查來看,48.37%的孩子生活在四口之家,也就是說,這些孩子一般都不是獨生子女,他們大都有兄弟姐妹,這樣的家庭,家長的精力較分散,不可能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這樣家庭中的長子或長女往往承擔了較重的家務,或擔負着照顧弟妹的責任,他們的生活能力較強,但學習方面因爲時間、精力的原因成爲他們的弱項,學習成績的提高存在一定困難。合理的時間分配和勞逸結合的生活方式對他們顯得尤爲重要。

調查中另有23.17%的孩子生活在三口之家,這些孩子自出生起就受着全家人的呵護,處處都被庇護着,處於養尊處優的地位。父母對他們的學習很少關心,只是在物質環境中一味溺愛,盲目寵溺,他們的動手能力和獨立做事能力相對較弱,內心脆弱,一旦面臨挫折,表現得茫然而不知所措。這時,我們應該提醒家長正確對待孩子的愛,千萬不能把對孩子的那種關愛變成一種溺愛,是他們身心得不到健康的成長。

另外還有28.46%的孩子生活在多子女型家庭或幾代同堂的家庭中,家庭成員構成複雜。對於多子女型家庭中的孩子,如果是家裏的老大,其父母把他當大人看待,不但做飯、洗衣等家務活樣樣都做,而且還要照顧比他小的弟弟妹妹的學習和生活,父母不在家時一切家務都由他料理。他們在家的學習時間得不到保障,更不用說什麼學習環境了。父母也不會有太多時間去關心他們的學習,對他們的教育自然就被忽視了。對於這樣的家庭,家長就要改變思想和教育方式,抽時間去多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確保孩子完成該屬於他的權力和義務。

(二)家庭教育。

調查中發現,對於孩子的犯錯,69.39%的家長會耐心地跟孩子講道理,幫助孩子找到錯誤根源,並督促他們改正錯誤,在他們考試成績下降時,他們會幫助孩子分析反思考試情況,找到下降的原因,督促並協助孩子在今後的學習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改進學習方法,並取得較好成績。但還有30.61%的孩子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家長們只是以粗暴的打、罵來懲罰孩子,這樣的孩子如果長期得不到家庭的關心和肯定,會造成心理上的障礙或疾病。

在孩子考試成績下降時,也得不到家長的關心和支持,家長們對他們的成績要麼無所謂,從來都不管不問;要麼就打罵。這樣的家長往往文化素質偏低,教育意識和教育方法匱乏,這是影響家庭教育的主要因素。對此,家長們應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用正確的教育方法來教育孩子。作爲我們學校,可以通過家校聯繫或家長學校等形式,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普及家庭教育知識,使家長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科學性,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幫助他們改變“孩子上學後的教育是學校的事”等錯誤想法,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明確家庭教育責任,端正家教方向,提高教育效果,通過學校、家庭、社會三者協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爲學生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氛圍。

(三)學習情況。

學生的學習情況,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直接影響學習效果。調查發現,能經常看書並注意學習方法的只佔百分之30%左右,偶爾看書和稍有學習習慣的佔50-60%,還有餘下的學生根本沒有看書的習慣,也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怎樣改變現狀,促使他們從不愛看書變成愛看書,並樂於看書,把看書變成一種愛好和樂趣,這是我們每個做教師的值得深思和探討的課題。

在這樣一個不愛看書的羣體裏,學生課堂發言的比率跟看書習慣成正比,能經常發言和不發言的都是隻有17%,偶爾發言的是百分之66%。如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態度也是我們課題工作研究的重點,其關鍵就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特別是自主學習能力。在老師的指導下,依靠集體的力量,讓那些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帶動部分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

(四)其他方面。

還對家長希望子女完成學業達到的程度進行了調查,有47.93%的家長希望子女能完成大學學業,27.69%的家長希望子女完成高中學業,22.31%的家長希望子女完成國中學業。

從調查結果來看,絕大部分的家長希望子女國中畢業後能升入高一級學校學習。這就說明,現在的爲了民工對子女的教育要求比我們想象中的要高得多,他們不侷限於滿足對子女完成初級教育,畢業後去找份工作幫着養家餬口;而是把自己從小沒有受高等教育的遺憾轉化爲對子女未來的期望,希望他們能收到良好的教育,同時希望能有一個比自己更好的前途。然而,這種高要求的學歷期望和職業期望與他們的家庭教育,就像家庭教育情況調查中所顯現的那樣,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通過有效手段縮短這個差距,也是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需要繼續關注的問題。

四、思考與改進措施。

通過本次調查問卷讓我們更清楚地瞭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同時也瞭解到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存在的並應注意的問題,爲進一步開展對外來民工子女的教育,並推進課題的進程提供了良好的依據。在近階段的課題研討中,我們應該關注一下幾個方面:

(一) 建立家校聯繫及家長學校。

學生在學校學習,接受教育的同時,家庭教育必須跟上,教育好孩子不僅是學校的事,也是家長的事,兩者必須緊密結合起來,纔能有效地實施教育。家長要在關心孩子學習結果的同時,更要關心他們的學習過程,要關注他們的學習習慣和品行習慣的養成,要知道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一定要恰當,要讓孩子可以“觸摸”到,千萬不要提出高不可攀的目標,使孩子糾結於挫折和失敗的困惑中,把自己健康的心理徹底摧毀。要知道理性的期望值是成功的基石。

(二)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成功的關鍵。

俗話說:“積千累萬,不如養成個好習慣。”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從小處着手,從點點滴滴抓起。在家和在學校要學會如何合理安排時間,要養成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其次,要幫助孩子端正學習態度,每天除了完成老師佈置的筆頭作業外,還要做好口頭作業,把口頭作業像筆頭作業一樣對待並完成好,因爲,這是學習的延續和拓展,是鞏固知識和提高學習成績的必要手段。

另外,寫字、整理學習用品、愛護書本、保持書本整潔等習慣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對剛上學的孩子來說,家長對此要足夠重視。孩子的習慣是積年累月而逐漸形成的,對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不容忽視,要堅持從小事抓起。

對教育調查報告7

教育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有着不可動搖的地位。黨和政府對我國教十分重視,並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大力扶持教育。我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80%。所以農村的發展對現代化的建設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農村的發展要取決於農村教育,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農村的教育決定着中國的未來。現在基礎教育工程已被列入國家重中之重;素質教育已經被推入教育改革前列。隨着近幾年的教育改革,農村的教育又是怎樣呢?看一下我的調查報告:

我就是從農村出來的,看到現在的教育狀況,跟我那時候相比,確實發生了太大的變化,但是一些客觀問題仍然存在。現在來說農村中國小的整體面貌已發生了巨大變化。首先在校園建築上,由原來的的土坯和磚混合的房子,改建爲瓦房,寬敞明亮,爲學生提供了更優良的學習環境;在教學硬件設施上,也有原來的長桌子板凳到現在的全新桌椅,一些文體器材,教學儀器也相應完善。但是現在的農村中國小教育仍存在許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校規模小,硬件設施落後

儘管目前中國小在校園建設和硬件設施配備上已有了很大改善,但與城市比差距仍然很大。由於農村教育經費有限,很多需求無法的到滿足。老師和同學們無法使用多媒體設備。

二、師資力量不足,質量不高

農村學校的老師大多是民辦的教師,他們的學歷通常也是國中到高中的水平,而且沒有經過正規的師範教育。由於沒有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在對現代的學生教育方面,由於能力有限而造成阻礙。所以就使少年兒童接受知識的領域變得越來越狹窄。

三、素質教育難以進行

農村教育,一直是應試教育,受大的環境制約和影響。通常老師都把學生考高分作爲評判自己教學成果的評判標準。其他音樂美術等課程雖然開設,但學習效果難以保障,學生的身心難以得到全面的發展,知識面狹窄。在教育的過程中,老師忽視關注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養,造成學生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

四、學生人數減少

這幾年,農村學生流失嚴重,有的班級只有十來個學生,而且年齡偏小。這主要是農村人口的自然出生率下降;同時,每年有大量鄉村學齡兒童被父母帶進城裏,還有一些農村家庭吧孩子送進了城鎮條件相對較好的學校,所以導致農村學校的在校生人數急劇減少。

以上這些都是現在農村中國小教育中比較突出的問題。

通過這次調查就以上四個問題進行分析,就此,我提出以下的解決建議:

(一)保證教育經費,改善辦學條件

每年國家在教育事業上的投入都相當可觀,但不難得知,這些資金中絕大多數被用在了城市重點學校的建設上,農村學校少之又少。所以爲改變這種現象,各級教育部門應該成立專門機構,對資金的流

向、用途進行專門監督管理,堅決杜絕發放過程中的剋扣、偏流現象,確保經費合理分配。同時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並且政策儘可能向薄弱、偏遠的農村中國小地區傾斜。定額、定時、定量地通過銀行將鄉村教育的經費劃撥給鄉鎮學校,這樣可避免教育經費在多箇中間環節的截留現象,又可保證鄉村教育經費的穩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時,購置必需的教育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使村辦中國小辦學條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學質量有明顯提高。只有這樣,農村的教育事業纔會有資金的保障,纔會慢慢發展起來!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老師應該盡力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在最少的考試訓練下發揮學生的最大潛力。學校要開展形式多樣的德育課程,恢復音體美課程,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不至於成爲“書呆子”。讓學生的包袱減輕,老師的壓力減小,這樣才能更好的完成教與學的工作,爲以後素質教育的實施鋪平道路。

只有教師隊伍強大了,學校的教學水平才能提高,農村的教育狀況才能改善。上級教育部門應統籌下級教師分配情況,對需要老師的學校及時補充,而且要確保他們在學校任職的時限,不能中途轉校。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注重教師培訓的經常性,創造條件和機會使農村中國小教師能夠參加繼續教育。通過學習和培訓,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不斷有所完善,從而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另一方面,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和教育責任感,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三)開展素質教育,全面發展學生

素質教育是一種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具有真才實學、一技之長的重要意義,要求課堂教學更多地聯繫生活實際和生產實踐,並自發地牴觸以考試爲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學方式。保證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的課時,重視課外活動的開展,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同時,也要注重提高農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質教育管理水平。打破學校之間的嚴格界限,實行跨校兼課,體、音、美教師到不同學校授課,讓校校有歌聲、校校有球聲、校校有繪畫。激勵優秀教師到薄弱學校任教。

(四)解決生源問題

對於學生流失輟學嚴重的問題,學校必須改善自身的教學環境和教育成果,以好的成績讓學生家長信服。同時學校加強宣傳力度,對自己進行全方面的宣傳,和其他學校對比,講清利弊,使那些盲目擇校的家長們有更清楚的認識。對家庭條件差的學生,校方應盡力呼籲社會力量去幫助他們,老師應經常到學生家中走訪,對留守兒童、隔代撫養所產生的問題應進行相應的心理輔導,打消學生家長因缺錢讓孩子輟學的念頭。只有學校提高自身的實力,才能保住生源,使農村中國小更加健康發展!

本次調查的體會和感悟

基礎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今天的學生到了將來就是建設現代化的中堅力量。抓好義務教育,尤其是農村義務教育刻不容緩!

感謝學校給了我一個瞭解農村中國小教育狀況機會,感謝家鄉中國小校的配合,我對家鄉農村中國小教育狀況有了一個深層次的瞭解,農村教育狀況不容樂觀,必須抓緊解決資金問題和提高教師隊伍的水平,這樣,其他問題纔會迎刃而解,農村教育才會走上素質教育之路。

對教育調查報告8

繼續教育是對專業技術人員和幹部完成學歷教育後進行知識更新、補充、拓展和提高的追加性教育,是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和建立學習型社會的必然要求。隨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經濟社會的深刻變化,各行各業對人才需求越來越迫切,繼續教育在人才培養中日益顯現出巨大作用,特別是西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後,對人才的吸引力受到侷限,很大程度上只能立足現有人才資源的發掘和培養,來推動我省人才強省戰略的實施,所以目前繼續教育已成爲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準確把握繼續教育的發展走勢,促進繼續教育的現代化、規範化和制度化進程,有利於我們更好地開展繼續教育工作,推動繼續教育健康有序地發展。

我省的繼續教育依託現有教育資源並充分加以整合利用,以較低的投入,在最短的時間內建成了一批教學資源豐富,師資力量雄厚,教學環境優良的繼續教育基地。通過開展繼續教育,不僅培養了一批各行各業的實用人才,推動了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同時,還對教育基地的硬件建設、學科發展、理論創新等方面起到促進作用。目前繼續教育已經從過去教育的邊緣部分、附屬部分進入到教育的核心部分,成爲其中重要的、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這就要求必須儘快對現有的培訓規劃進行調整,加大繼續教育工作的力度,經過一個較長時間的努力,形成比較科學的、系統的、完善的繼續教育體系,使其儘快適應專業技術人員和幹部培訓體制的調整變化,促進繼續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根據我省繼續教育發展的現狀,結合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勢,應從以下方面着手展開工作:

培訓內容前瞻化

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使人類知識老化的週期加快縮短。有人統計,人類現有科技知識四分之三是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以後獲得的。世界知識經濟發展的現實表明,知識創新速度越來越快,從創新到應用的週期越來越短。那種“一次教育終身享用”的觀念已經過時,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繼續教育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要求內容一定要新、一定要超前。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們對繼續教育培訓內容的選擇還不夠科學合理,專業不對口、學用分離的問題依然存在,影響了培訓的效率和培訓對象的學習積極性。因此,這就對繼續教育的培訓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制定教學計劃和培訓內容時,必須緊密結合我省經濟社會科技發展的實際,追蹤各行業和各部門的前沿知識,邀請各主管部門領導和專家進行諮詢,合理吸收專業部門的意見,確定培訓內容。要緊跟時代,超前謀劃,把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技能、新信息方面的內容作爲培訓的重點,根據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培養對象的不同,分類型、分專業、分層次制定教學計劃,不斷更新和充實教學內容。突出複合型人才和創造型人才的培養,着力培養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從而更好地適應培訓對象自身和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

組織管理法制化

健全的法律法規是繼續教育管理的重要保證,是繼續教育健康發展的基本依據。推動繼續教育工作的健康發展,要有系統完備的法規制度作保證。因此,必須儘快構建繼續教育法規體系的基本框架,抓緊制定和完善繼續教育的各項法規制度,儘快形成科學規範、系統配套的繼續教育制度體系。近年來,國家抓緊了繼續教育的法規制度建設,省市也陸續出臺了行業法規文件。主管部門和業務機關在抓好乾部繼續教育工作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正抓緊制度建設。一些業務機關也相繼制定下發了一些暫行規定。但目前法規制度建設方面的差距還比較大,繼續教育還沒有一個系統完整的法規性文件,尤其是對繼續教育的質量評估體系的建立和對教育對象考覈結果的使用還不夠規範。因此,今後一個時期,有關部門應抓緊法規制度的立法工作,對各級各類幹部繼續教育做出明確具體的規定,建立健全相應的組織機構,以指導繼續教育工作健康有序發展,使繼續教育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儘快朝着規範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軌道邁進。

培訓模式網絡化

進入21世紀,以多媒體和國際互聯網爲代表的信息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着人們的生存方式和學習方式。就教育而言,網絡時代的“學”與“教”成爲全球關注的熱門話題。今後5至xx年,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將發生一場歷史性的變革,這場變革將使高等教育藉助網絡優勢,大力開展現代遠程教育。因此,儘快建立日新月異的“數字化生存”新環境,創建用現代信息技術武裝起來的終身教育體系,已經成爲世界教育改革發展的大趨勢。通過開辦“虛擬大學”的形式大力開展遠程教育,使從事繼續教育的各級組織和基地形成一個網絡,聯合做計劃,規範共同採用的課件,從而進行數字化教學,實現資源共享,提高管理質量和教學水平。這種嶄新的培訓方式,人們足不出戶,便可以通過網絡完成報名、選課、學習、答疑、考覈直到最終取得證書的全過程,有人形象地稱之爲“沒有圍牆的大學”。通過開展網絡教學,有效地擴大教育的受衆面,從而使繼續教育產生事半功倍的效能。由於繼續教育成人化、在職化的特點,這樣即能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也能適應成人學習工作的特點。要跟上這個步伐,就必須加大前期經費投入,儘快建立繼續教育工作網絡,引進、開發先進的繼續教育課程,發揮現有各種教育資源的優勢,充分利用通信資源、計算機網絡等優勢,推動遠程繼續教育工作。

教育手段現代化

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快,對生產和生活方方面面的影響越來越大。高新技術的運用,正對全球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社會文明產生革命性影響。因此,必須廣泛採用先進的教學手段,積極創造條件,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爲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使教學擺脫“一支粉筆加一塊黑板”的傳統,充分調動受教育者的學習積極性,不斷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益。對有條件的單位,要有計劃地組織上網,以充分享受網上豐富資源,不斷完善和更新教學內容,爲教學改革增添新的活力。要利用信息網絡技術開辦“網上校”,發展遠程教育,提供廣泛的學習資源,滿足不同層次、不同人員接受教育的需要。同時還要吸收和運用科技新成果,加快教育方法手段的改革,促進教育手段的現代化。

培訓形式多樣化

形式多樣,是開展繼續教育必須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由於我省開展繼續教育起步較晚,培訓形式還比較單一,針對性和實用性還不夠強,相當一部分教育對象畢業後就沒有再次或很長時間沒有入校學習的機會。爲此,應在堅持和完善現有入院校培訓輪訓、參加函授學習、到國外進修深造、參加學術交流等形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集中培訓的力度,提高幹部進基地培訓、輪訓的比例,在提高基地培訓層次,解決幹部學歷問題的同時,鼓勵幹部在職攻讀學位,提倡個人根據崗位和職責需要,在職自學,組織參加社會自學考試,以不斷拓展繼續教育的途徑,促進繼續教育的有效增值。

培訓體系一體化

繼續教育培訓體系的系統構建目標,就是實現培訓體系一體化。一體化,就是要求繼續教育工作要在“培訓、考覈、使用”三個方面實現有機結合,步入良性循環,在制度規定、管理體制、組織機構、激勵與約束機制等方面形成系統完整的目標體系,逐步建立起制度化、網絡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繼續教育機制,使其形成有組織、有計劃、有教員、有教材、有保障條件的生動格局。推廣嚴格考覈和使用環節,樹立起繼續教育的權威性,使有關人員樹立起繼續教育的自覺性、主動性和迫切性,這是確保繼續教育健康發展的根本所在,必須下大力氣予以重視和解決。

對教育調查報告9

由於我省的特殊教育發展不平衡,一部分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水平提高較快,在國內享有一定聲譽,但還有一些特殊教育學校就讀的三類殘疾兒童少年,雖然他們的入學問題得到了解決,但遠遠不等於他們已受到了適合其身心發展特點與需要的教育。爲了進一步提高湖北省特殊教育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我們開展了“湖北省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情況的現狀調查與研究” 抽樣問卷調查和實地考察與訪談,經過抽樣設計、問卷發放、回收、編碼、錄入與計算機統計分析等環節,基本上完成了預定的目標。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對湖北省特殊教育教育發展現狀的分析

1、湖北省特殊教育學校整體師資隊伍良好。湖北省特殊教育學校35歲以下教師約佔47%,35—49歲教師佔37%,即中青年老師約佔84%。說明湖北省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隊伍整體比較年輕化,青年教師所佔比例比較大。年輕教師具有蓬勃朝氣和創新精神,是這些特殊教育學校持續發展的重要的有利條件。湖北省特校教師中專科以上學歷教師約佔80%(79、72%)中專學歷教師爲18、9%,按照我省目前對中國小教師學歷達標要求,公有約1、4%的教師爲學歷未達標者,這說明湖北省特校老師伯整體學歷達標率較高。這對於提高我省特殊教育的質量是十分重要的,湖北省特校教師職稱以中級職稱的比例爲最大,約佔到60%(調查顯於爲59、4%),初級教師的比例也比較大(34、4%),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較小(約6、2%),這種職稱比例的結構與湖北省特教學校教師目前以九年義務教育段,尤其是國小側面教師爲多有關,也與教師隊全整體年輕化程度高有關。但高級教師比例過小,這對培養和形成骨幹教師隊伍不利、湖北省特校教師中經過特殊教育專業培養的約佔1/3(31、2%),還有1/3的教師經過一些特教師資培訓班的培訓。這說明教師隊伍對於特殊教育專業知識技能的整體水平還不高,有必要繼續加強教育學校教師的職後特教專業知識技能的培訓。

教研情況。從問卷中可以看出湖北省特校教師中具有較好教育科研能力和學術探究精神,有約42%的學校成功地主持過或參與過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累計約有600多篇目論文在各種學術刊物上發表或獲獎,人均論文發表或獲獎約0、5。這是我省特校不斷深入開展教育改革的良好基礎。

2、“十五”期間政府對特殊教育學校的投入不斷增加。“十五”期間湖北省累計投入特殊教育專款400多萬元,各市州投入總額達1000多萬元,各縣級財政投入專項資金總額也達1000萬元。肖北省大多特殊教育學校搖籃有基本能開展教學活動的教學用房和生活用戶諑活動場地,約2/5的學校有了語訓機等特殊教育專用設備,大部分學校設有微機、電視機等教學設備。有60%以上的學校校園面積在50%以上。

3、湖北省特教學校,大多存在辦學經費困難的問題,目前解決的渠道許多學校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社會捐助。據有效問卷統計:xx年,61所特校共收到社會各界捐資達300多萬元。社會各界對特校的資助爲特殊教育學校解決了一定的辦學經費上的困難,爲特教事業的發展起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4、從問卷中還反映出,湖北省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中有6。8%的教師爲市區縣學科帶頭人,有15。3%的教師曾受過各級各類表彰,這既說明了湖北省特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較高。也說明了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對特校教師的深切關懷和重視。

5、自xx年湖北省出臺“湖北省殘疾人優惠待遇規定”以來,湖北省縣市級特殊教育學校大多對殘疾學生實行了“兩免一補”政策,據調查統計,90。1%的特殊教育學校落實了“兩免一補”政策,但各地落實程度有差異,其中有18%左右的學校僅落實了“兩免”,而“一補”沒有到位,同時有11%左右的學校在當地政府的關懷下,對殘疾學生衽了全免費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的逐步落實爲提高全省殘疾兒童少年的入學率和鞏固率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6、湖北省一部分特殊教育學校育殘教育學校育殘成才,辦學具有特色。辦學成果比較突出。以武漢市第一聾校、武漢市指點二聾校和武漢盲校等爲骨幹的武漢市三所辦學歷史最爲悠久的特校在全國特教界享有較高聲譽。武漢一聾校在後來出步入了全國信息技術實驗校的行列。宜昌市聾啞學校辦學突出了藝術教育特色。一部分縣市級特殊教育學校在教好學生基礎文化知識的同時,十分重視學生的勞動技能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有的學校還開設了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爲主的勞技課,對高年級學生開設了美容美髮、毛線編織和種植養殖等職業技術教育,使學生畢業時能掌握一到二門實用勞動技能,有10多名畢業生畢業後辦起理髮店和縫紉機店,自主創業。石首市特殊教育學校採取送學生出去培訓和請人才進來教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理髮、縫紉、烹飪等技術培訓。當陽市聾啞學校以校辦工廠爲職教基地,教授歷屆高年級學生學習縫紉技術,使學生掌握一技之長,畢業後有的成爲校辦工廠的骨幹,有的則以自己擁有了手世創業。

7、相當一部分特校積極開展課堂教學改革。重視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注重特殊教育專用設施和現代教育設施的建高和應用。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如武漢市特殊教育學校在市教育局和市特教學會的組織下,“十五”期間成功的開展了“三類殘疾獐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型課題實踐研究。縣市級特殊教育學校大多規模小、教師少、經費缺,僅管如此,相當一部分特校課堂教學的改革和教學研究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有的學校還建立了較高朝夕相處的微機室,接入了英特網。有40%的聾校擁有語訓設備。特殊教育專用教學設備和現代化教學設備的建設和應用是提高特殊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湖北省特教學校在這一方面整體上步入了起步發展階段。

湖北省特殊教育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1、湖北省特殊教育學校發展不平衡,薄弱學校數量較多。湖北省特教學校整體數量較多,但既小、又破又簡陋,辦學條件差,辦學水平低的學校也比較多,有的學校10名教師、50名學生靠租用四間教室、二間寢室辦校,且房屋陳舊不堪,牆壁脫落,樓頂漏水。據調查統計,湖北省特校中教職工人數不足10人的小型號學校佔到10%,另外還有23%的特校,教職工人數在15人以下,有的學校有名無實。

2、多數特殊教育學校辦學經費嚴重欠缺,湖北省特教學校中大部分沒有明確的公用經查帳,有的學校雖然有,但也是杯水車薪,根本難以維持開支。有的學校僅每生15元/年的公用經費,也就是一個學生每天僅5分錢的費用,連喝水的費用恐怕都不夠。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住校學生高達97%以上。特校學生需要的教學專用設備輔助教學,如助聽設備、視聽設備等也有所欠缺。

3、特校教師編制過緊,教師待遇較低。每個班級配備的老師只有1個多一點的人,這樣編制配備顯然是很緊張的。

對教育調查報告10

××熱電廠××隨着計算機的普及和社會網絡化不斷髮展,信息化的浪潮已向我們撲面而來,數字化生存方式以此特有的魅力衝擊和改變着社會生活。我們知道,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多年來一直堅持用法制培訓、法制講座、法制板報、上法制課、知識競賽等傳統的教育形式,而現在,隨着網絡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普法宣傳教育工作也是如此,網上教育作爲一種新的教育形式也應運而生。網上教育作爲法制教育一種新形式,已逐漸被人們所接受,而且越來越受人們的歡迎,也收到了良好效果。雖然,人們改變舊習慣不是一件易事,但人們接受新的東西卻並非難事,這可能正是社會不斷進步地一個重要原因。網上教育作爲普法教育一種新形式,一方面與傳統法制宣傳教育有許多相同的地方,普法的內容與傳統普法教育沒有什麼區別,都是向人們不斷傳授法律知識,增強人們的法制意識,告訴人們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從而達到提高法律知識水平。另一方面,網上教育因藉助的工具以及宣傳的方式上具有新的特點,使得網上教育與傳統教育又有很多不同,而這正是網上教育的魅力所在。

一、電腦的普及爲網上教育提供了可能。以網絡爲教育工具,跨越時空的侷限,使人們更直接地接受教育,只要你擁有一臺可以上網電腦,只要你鼠標一點,你隨時可以打開法制教育欄目,接受法制教育。因此,電腦是開展網上教育必備條件,據××熱電廠信息中心統計,截止到2002年底,全廠共有電腦350臺,每一個部門都配備了電腦,基本上做到機關部室每位專職擁有一臺電腦,每一個班組都配備一臺電腦,全廠電腦都通過mis網相聯。正是由於電腦的普及和網絡技術地廣泛應用,網上法制教育才成爲可能。

 二、充分發揮網絡優勢,適時開展普法教育。爲了適應當今的新形勢,自20××年開始至今,××熱電廠在傳統法制教育的基礎上,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新形式---網上教育。具體做法就是在mis網上開辦《法制教育》欄目,同一欄目裏設有幾個專題,如《以案說法》專題、《法制宣傳月》專題等,同時,把職工們關心的熱點問題放在《網上漫談》欄目內與廣大職工面對面地交流,及時解決職工在實際工作、生活中遇到地困難,通過網上教育,××熱電廠的普法宣傳工作搞得更活、更好,開闢網上法制宣傳教育新天地。

三、網上教育具有其它傳統教育無法比擬的優點。

1、突破時空侷限。由於網絡打破了時間的限制,網上教育是每天24小時對外教育,它是全天候的教育,打破了時空的藩籬,能夠隨時爲廣大職工提供服務。20××年××熱電廠普法教育考評檢查中發現,全廠100多個班組都點擊法制教育欄目,應該講,這樣宣傳普及率是前所未有的。

2、信息量大。網絡作爲一種新的宣傳媒介,具有信息量大的優點,其實網絡本身就是一個信息傳輸通道,有無數個數據庫,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的超信息量、立體化、交互性強及方便快捷等特點,實現法制教育效果,進行內容與形式的創新,增強法制教育的吸引力。

3、變被動爲主動。網絡改變人,作爲網絡的主體---人,也可以改變網絡。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可以通過網絡陣地提高廣大職工法律知識水平。與傳統的法制教育相比,上網的職工不是被動接受教育,而是主動尋找、選擇接受教育.

4、創新的教育模式。將傳統的灌輸方法轉變爲吸引與參與的方法。我們把法制宣傳教育的主要內容用廣大職工喜聞樂見形式表現出來,並且利用多媒體技術以聲、色、光、畫等多種現代化手段表現出來,從而抽象變爲具體,化枯燥爲情趣化不解爲理解。

5、開設網上論壇。我們定時通過電子郵件讓廣大職工關發佈有關法律信息,同時開闢就廣大職工普遍關心地熱點問題、難點問題,進行自由討論,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大家可以在平等、信任的情境下進行正確開展法制宣傳工作,同時結合現實生活,我們可以在網上開設律師信箱,把職工們現實生活想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一一加以解決,這樣一方面,可以適當解決廣大職工生活中難題,同時利用這些法律難題向廣大職工宣傳,普及法律知識,這與我們傳統每月定期請法律專家來廠解決法律難題,真是解決問題及時迅速、效果顯著,這是傳統法制宣傳是無法比擬的。

6、解決實際問題。隨着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出現了新問題,作爲非生產系統的法制宣傳教育辦公室沒有專門的機構設置、人員配備,網上教育,成功地解決了普法宣傳人員少的困難.這也給企業順利進行改制提供了保障。

 四、網上教育的開展使職工的遵紀守法意識進一步增強,取得良好的實際效果。首先,網上教育作爲一種新的教育形式,對人們有極大吸引力,從而能夠調動大家學法積極性,把普法工作引向深入。××熱電廠自開展網上教育以來,全廠職工學法積極性有明顯提高,職工的法制意識進一步加強,全廠學法活動在全廠各基層單位甚至在班組全面展開,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真正向更深更廣方向發展,近幾年來,××熱電廠取得了無職工犯罪的好成績,職工思想道德和法制意識進一步增強,各項管理工作逐步邁入法制化、規範化的軌道,多次被評爲、江蘇省、××市、江蘇省電力公司文明單位。另一方面,網上教育還能及時傳遞信息,爲人們提供豐富精神食糧,更好爲人們服務。今年上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我廠就是利用網絡開展非典期間的法制宣傳工作,我們在網上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規,宣傳與非典相關知識,運用法律,做好廣大職工解疑釋惑工作,爲我廠正常生產提供良好環境。網上教育有很多優點,在實際工作也可以取得實效,但是,網上教育作爲一種新生事物,僅僅是普法宣傳教育的一種新形式,目前是還處在探索試驗階段,還存在許多不足,如電腦還沒有完全普及、教育的對象有侷限性,僅能在系統內部教育等等,但它作爲普法教育一種新形式,應該大力提倡和發展,並逐步完善它,同時,在目前現有的情況下,不能放棄傳統法制教育形式,因網上教育目前不能代替傳統教育模式,也永遠不能代替,只有把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更好開展好普法宣傳工作。

對教育調查報告11

我於20xx年7月9日,被分到xxxx中學進行爲期五個星期的教育教學實習,在這期間我積極地努力地工作,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順利的完成實習工作。同時,我還在實習期間做了一次深入的調查工作,是針對物理這門課而言的。爲了得到教師和學生的真實想法,我費了一番心思,最終的調查結果對我將來的從業有很大的幫助。

爲了全面、詳細地獲取材料,我不僅只限於我實習所帶班級的調查,而且還跨班級、年級調查,甚至還到其他同學所在的實習學校調查。重要的調查的形式是發放調查問卷。同時,我也積極地找學生談話,同老師交流,以便更好地瞭解情況。

在此,我介紹一下自己的調查的結果,談談對中學物理教與學的一些看法,其中有些問題可能是前人已經敘述的或者是老師們常談論到的,但我想這對於我們實習生來說,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體驗和感受,而不僅僅是以前從理論上的認識。希望我的認識能對自己以後的工作有些效果。

首先,從教師的角度來談一下物理教育的情況。

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省重點高中,學校規模較大。該校在張家界地區算是較好的中學,所以近年來生源不斷增加,所以教的好壞顯得尤爲重要。張家界對教育的投資相當重視,學校的經濟狀況較好,設備先進,設施有電腦、投影儀等的現代教育設備。近幾年,該校學生的重點班成績較好,基礎較好,不過對於普通班級來說班裏學生水平參差,兩極分化嚴重。 我調查發現,現在的物理課堂教學,大多數老師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是正確的,它符合教學的實際情況。很多物理老師在備課時,設計了很多的問題,以便上課時提問學生,達到和學生交流的目的。調查中有的物理老師對我說現在的學生比較懶,對學習不是很重視,尤其對難度大的這門課,認爲努力與否考試時得分提高不是很明顯,所以信心不斷減少,況且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績。因而,你讓他們回家預習的時候,大多物理生基本上是不看。因此上課要多提問題,這樣才能迫使他們課後去看。在物理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多問個“爲什麼”,這一方面可以使老師和學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進一步挖掘教材的有關內容。我自己在實習的教學中也採用了此方法,成績果然不錯。老師們認爲一個班裏的學生物理成績有很大的差別,可以把學生分爲幾等。一個老師要想讓所有的學生都把物理學好,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看學生的具體情況,及個人的基礎程度。視個人的情況不同而對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對於成績特別差的學生一些老師就採取加強他們的基礎知識在難度上適當減小。畢竟老師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不一定能照顧上每一位同學,老師們也承認他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存有偏見,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有一個大學聯考的指揮棒在無形中束縛着他們。老師不能平等地看待學生,這一點老師們能很坦誠地同我講,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在物理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們對課堂教學工作要認真、仔細的多,因爲物理的教學課堂很關鍵。因爲許多同學在課後根本是知難而退,所以老師提倡他們課堂動起來,留下問題,讓他們大腦都動起來,所以對於課後不練習的同學,課堂就是他們的全部。調查中,大部分的教師採用的課堂學生動起來的教學方法是讓學生自己思考問題,鞏固知識,而且達到練習的效果作用。在調查中我還發現有經驗的老師進行教學時,課堂氣氛相對和諧。老師說本校一些班級學生的記律較差,自覺性不足,如果氣氛過於活躍,課堂就會亂哄哄,難以剋制。而且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差,合作能力欠缺,實際效果爲達到但花去了大量的時間,從而影響教學進度。

其次,從學生的角度來談一下物理學的情況。

在調查中,大部分學生對物理學習存在較大的困難。課下聊天時,都紛紛向我訴苦:“老師,物理好難啊!”我一邊以堅定的語氣鼓勵他們,高中知識相對國中知識可以說在難度上是一個質的飛躍,但只要你們咬牙堅持,不斷地在平時學習的碰壁中摸索高中的學習規律,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就會慢慢地找到學物理的感覺了。給他們學好物理的信心,一邊在

心裏苦苦思索着如何去幫助他們儘快地把學習方式從國中轉變到高中來,適應難度較大的高中物理學習。現在的學生是多麼有個性,我想學好物理還是有不少好處的。畢竟在大學聯考時多得一分,人生道路不同,更何況以後踏入社會後,多多少少會用到物理知識。

學生對現代化的教學手法一開始還是比較喜歡的,很感興趣,可是等時間一長也就無所謂了。有的學生告訴我,上課老師用多面體教學時間把握的不是很好,有時太快,記筆記記不下來,有時太慢,學生聽起來又感覺到無聊。甚至有的學生說,老師的方法太舊,因此影響了學習物理的積極性。調查中,學生希望老師能關注他們。無論是成績好的學生還是後進的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是一致的。調查中有一個學生問我如何看待老師只關注成績好的學生,還問我今後要是當老師的話會不會也這樣。我回答他們說:老師關注成績好的學生是因爲他們能聽老師的話,而一般情況下後進生的自覺性差,經常不聽話,自然惹得老師不開心。老師也是人,存在一定的偏差是正常的。但我在具體的實踐當中發覺,只要能多關注後進生,他們會很感動、進步很大。看來老師要用一種平等的心態去對待學生,多鼓勵後進生這一點對於老師和學生的溝通很重要,好的溝通有利於老師更好地教學,也有利於學生更加愛學習你所教的那門課。

對教育調查報告12

我校有在崗教師xx人教學班xx個,學生xx人。自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以來,我通過觀察、瞭解、聽課、交談、座談、檢查等多種方式對學校情況,尤其是新課程教育教學和教師基本情況做了比較全面的瞭解,現就有關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亮點與希望

1、師生關係民主和諧。

首先,授課教師更具親和力。教師用語言、體態、表情、眼神、手勢甚至包括人際距離等信息,在情感上與學生保持心靈上的交流,構建起課堂良好的教學情緒場,使學生處於無拘無束、心情舒暢的心理狀態中。其次,教師的傾聽意識明顯加強。對話情境中教師的“話語霸權”的傾向得到很大改變,大多老師都能認真地傾聽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學生有了被重視感和被關懷感,自我表現的慾望也顯得更加強烈。

再次,師生合作意識更加鮮明。我們欣喜地看到教師在教學進程中,深入學生中間、伏下身子和學生一起交流問題、擺弄學具。合作的情境已不再侷限於知識的本身,而上升到了師生人格、精神的平等相待,是民主平等意識的陶冶。

2、教學方式悄然嬗變。

一是遊戲的大量運用,給課堂帶來了巨大活力。其做法一是在教學的某一環節中結合教學內容進行遊戲。其二是把整堂課設置成一個遊戲的情境。三維目標得到較好的整合,整堂課情趣盎然、渾然一體。

二是教師在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上有許多有益的探索。具體體現在凸顯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一理念上,教師有意識地從教學活動的主宰,向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服務者和促進者轉變。

3、教學評價趨向多元。

首先,學習評價目標和多元性有所體現,教師評價時能涉及認知的發展、學習活動的內容、語言形式、思維品質、非智力因素等諸多因子。其次,學習評價的形式也十分豐富,尤其是作爲評價主要形式的語言評價,讓人充分感受到課改給教師帶來的教學心態上的變化。如:“你能說出和別人不同的看法,真了不起!”“別慌,老師相信你能說出來。”“你提的問題很有價值,棒極了!老師爲你驕傲。”……真情誇長處,委婉指不足,寬容、鼓勵、期待已成了課堂評價的主旋律。

4、教學資源得到了拓展。

過去把教材作爲課程的唯一資源,就教材教教材,而這次調研發現,教師樹立了新的課程觀,把自身、學生、文本、環境都看成是課程開發的資源,積極利用學校的條件開展教學活動。在教學中,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延伸教材的價值,注重課內與課外的互補,強調跨學科領域的學習。

5、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課堂教學把教案看成是預設的,把過程看成是動態的。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從多種角度解決問題,允許學生對答案有不同的理解,儘可能的給學生思維發散的空間,培養學生獨立創新的意識。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願意提問,敢於提問,善於提問,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了,敢於向教材和教師挑戰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正在形成。

二、問題與不足

1、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夠。

一少部分教師根本不去深究教材,教育觀念還沒有根本地轉變。拿着新教材用着舊方式,憑着陳舊的經驗使用教材,很少體現出創新的意識。由於教師未能把教材與生活、社會、自然、活動相聯繫,缺乏對重點,難點,以及知識結構的宏觀把握,課堂教學顯得死板僵化。

2、教師課堂管理能力仍需提高。

課改要求教師要把課上活,但這樣一來就會給課堂教學帶來難度。一些教師不知如何應付課堂上“收不回來”的局面,造成課堂“失控”,影響教學效果。而有些教師在課堂上又“收”得過了頭,使得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情緒低沉,同樣也影響教學效果。

3、盲目追求教學形式的花樣翻新。

合作學習一哄而起,合作取代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從調研的情況看,課堂教學多次出現合作的場面,不管問題有沒有價值,有沒有明確的學習任務,給沒給合作的方法,就讓學生去合作,這實質是浪費教學資源,消磨了寶貴的教學時間,學生不會得到真正的體驗。同時,由於學生有了交流的環境,面面相視,免不了相互逗鬧,他們的學習精力不能集中,分散了聽課的注意力,這樣的合作教學,是沒有什麼實效的。

4、不能恰當地把握張揚個性和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關係。

在課堂上,我們看到,教師對學生的一些基本習慣上的問題置若罔聞。在一些課堂上,有些學生不遵守課堂紀律,使整個課堂學習環境、氛圍都很不理想,影響了大多數學生的學習。在座談交流中,有一些教師認爲,經常地在課堂上提出學生學習行爲習慣上的要求會束縛學生個性的發展,與課改理念相悖,而且影響教學內容的講授。

5、不能合理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有效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是值得推廣的,但有的教師將使用多媒體教學作爲一種時尚僅從形式上追求,就適得其反了。如課件製做不精,課件內容對本節課起的作用並不大,課件出現的“火候”沒掌握好等。另外,部分教師還不能掌握多媒體課件的製作和恰到好處地使用,這應引起高度重視。

6、個別教師教法存在老一套的現象。

在調研中發現,一些教師的課改意識不強,和傳統教學沒有明顯區別,在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放不開,總覺得有些地方不講不行,怕學生不理解;本來提出一個問題就完全可以讓學生有話可說,可教師卻把它割裂成幾個簡單的問題,一問一答,讓學生跟着老師走,這樣一來,就大大地限制了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學生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

另外,一些教師問題設計的隨意性太強,缺少層次和梯度,有的引不起學生的興趣。有的問題不恰當、不精煉、不合時宜,讓學生茫然無措。板書沒有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沒有跟着問題走。部分教師由於備課不充分,致使課堂教學計劃性不強,拖堂現象較嚴重。一些教師佈置的作業沒有針對性。

對教育調查報告13

一、我只是這艘大船的一支布帆,我不是孤帆

我們的實踐隊是一艘開往南安的大船,在這艘船上有8支船帆,我們一同迎風、逆風,我們方向一致,纔開啓了順利之航。而我,只是其中的一支布帆,因此,我的故事中,也有大家的故事。

其實,很多事情都是大家協作來完成。如對蘭田村村委書記潘春來的採訪中,鴻婕主打,小嘉、偉新、進興、偉偉和我輔助提問,最後萬?還在負責攝影和拍照。再如,對海西政策的宣講是閩南話主導的,這樣能讓當地感到親切自然。像我這樣的一個北方女孩自然無“用武之地”了,可是我也儘可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發傳單、發紀念書籤還有拍照以及舉旗子。總之,我覺得大家總是分工明確,做事不推諉的。在這樣的集體裏做事真好,我不會有“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寂寞,而是“衆人划槳開大船”的成就感。

二、屬於我的小小“事蹟”

當然在集體中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我也不例外。

第一個是我的主打項目就是做會議記錄。按照大家的意思,我心思細膩,最適合做記錄員的工作。可是,當我做起來才發現記錄員原來不是這麼好當的。記錄不是單純的聽寫,它需要記載大家會議討論的精華,需要的是傾聽——整理——濃縮,這樣的至少3個過程。而這三個過程中,需要你快速而敏捷的反應,這樣才能保x接下來的會議內容不會丟失。一開始,我還真有些適應不了。經常寫的手掌x疼,有些細節似乎也把握的不夠。但是,這樣的“苦差”我到自得其樂。每當想到事後自己的會議記錄會讓大家作爲一面鏡子回憶這美好的時光時,心裏就很開心和激動。

我的第二個主打項目就是對康美鎮鎮x的委員進行電話採訪。由於我們上次去康美鎮鎮x時,鎮x的委員們正在開會,所以我們只能通過電話採訪對其進行追蹤報道。沒想到,這樣的“大任”就交到了我的手中。說真的,我頓時感覺有些壓力和緊張。雖說是短短的幾分鐘的電話採訪,可之前問題的準備那是煞費苦心。當電話撥通後,我的心跳驟然加速,等候電話那邊的應答雖說只有幾秒鐘的時間,但是卻令我激動和焦慮。終於電話那邊的康美鎮鎮x的委員應答了,沒想到自己突然鎮定了,於是,沒有波瀾地問完問題。我輕鬆地舒了一口氣,小小的成就一下。

我的第三個主打項目就是整理問卷、寫調查報告。在我們將來自蘭田村村民的90份調查問卷收集後,我需要將調查問卷整理歸類,然後根據調查數據和結果寫一份具有學術價值的調查報告。這其中最費時也最費力的就是整理調查問卷,形成相關的數據。每份調查問卷的選項我都需要歸類和彙總,已經記不清自己在一張寫有各題abcd的紙上畫了多少個“正”字,現在在看到那張紙上密密麻麻的“正”字,那種成就已將當初的xx和苦x全部沖淡。接着,就是根據整理好的數據寫調查報告了。我將值得考量和重要的數據都做了圖表,這樣就會更加清晰明瞭。同時,分x、經濟、文化教育三個層次對蘭田村目前的發展情況和海西政策的貫徹力度進行了分析。當然,調查報告的好壞和學術價值還需要大家把關,但是當我完成它時,我內心是滿足的。

三、經歷、見識及精神三豐收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在這次社會實踐中,雖然陽光曝曬,雖然也有過xx苦辣,但是得到的更多的是收穫。

在這以前,我眼中的農村充斥着城市人固有的偏見,可是來到了蘭田村,農村的發展已超越了我狹隘的偏執。通過與青島科技大學同學的交流,我瞭解到蘭田村的用網率已經高達30%;在參觀完蘭田村的特x——“世紀之村”網絡信息點後,我看到農村也在逐步地走上了信息化;走過蘭田村新修的縱觀全村的水泥馬路,我感到農村正在與城市相連……就這樣,曾經自己固有的偏見在這令人欣喜的現實面前變得蒼白無力。有時我在想,如果沒有這次來蘭田村的經歷,我會認識到農村這麼深刻的變化嗎?曾幾何時,我一直把貧窮落後等同於農村,現在看來,雖然農村仍然與城市有着差距,但是這些差距不代表不能縮小。

同時,蘭田村村委書記的一番話也讓我觸動很深。他說:“現在蘭田村不能單純地模仿晉x模式,因爲那個模式是二十年前開始發展起來的。當時,爲了發展經濟,人們對資源無節制的利用不利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蘭田應走新的模式,這樣才能打破規則,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這番話顯示出他的遠見,也令我對農村的發展模式產生了思考。未來的農村的發展模式不一定要走城市的發展道路。難道我們一定要將農田變成工廠,將高山變成礦山嗎?對於未來農村的發展模式我想至今仍然沒有一個完全可行適用的具體方案,但是我想農村的真正的發展之路一定不是簡單的城市化。

此次社會實踐還給了許多精神上的鼓勵和安慰。沒有什麼物質可以抵過當你發放書籤時孩子們的一張張笑臉,當你問路時當地村民的熱情的指引,當你做電話採訪時隊友們的鼓勵和加油。這些記憶,這些人和事,我將永遠珍藏着這些感動,點點滴滴,等下回再到南安來品味。

非常感謝大家閱讀大學生新農村教育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更多精彩內容等着大家,歡迎持續關注,一起成長!

對教育調查報告14

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問題,是伴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而出現的。自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發生了幾個顯著的變化:一是進城務工人員規模越來越大;二是家庭式流動的比例越來越高;三是隨父母進城的孩子已經成爲第二代移民,他們生存在城市的邊緣,流動是他們的生存狀態,邊緣是他們所處的特殊的位置。預計到xx年將有3億流動人口涌入城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問題日益突出,並且已經成爲我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的一個難點和社會關注的焦點。

xx年x月x日至x月x日,市政協文教委組織部分委員就此問題開展了專題調研。委員們聽取了市教育局、公安局的情況介紹,走訪了朝陽、綠園、寬城、南關、雙陽等5個區的部門,並以座談形式與進城務工人員面對面交流。還深入到光復路市場、永春批發市場與務工人員進行訪談,在永春批發、正陽街裝潢市場作抽樣調查,發放100份《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調查問卷》。通過調研,委員們與各層面人員座談、走訪達三百多人次,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和思考。

一、xx市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問題的現狀

近幾年來,隨着我市進城務工人員的逐年增多,市區教育局在沒有相關政策和財力支持的情況下,本着貫徹《義務教育法》的精神,積極挖掘現有教育資源和潛力,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基本上解決了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

1、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情況

目前,xx市市區中國小生248.230人,外來人口學生數佔全市中國小生總數的9.12%。外來人口中,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齡未成年人的總數爲22.637人,就學率爲98.7%,基本都在公辦學校就讀,也有一部分在私立學校就讀。

據各區教育局對xx年6月底情況的統計,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我市各區就學的情況如附表:

區 名 全區中國小生總數 其中就學務工人員子女 合 計 佔全區中國小生

的比例數

國中學生數 國小學生數

XX區 28.611 163 245 408 1.42%

XX區 42.530 869 3.475 4.344 10.21%

XX區 21.965 125 470 595 2.1%

XX區 34.547 1.802 3.691 5.493 15.9%

XX區 45.158 27 235 262 2.6%

XX區 45.860 3.308 845 4.153 9.1%

以上務工人員子女就學人數僅爲學籍統計數字,還有相當一部分務工人員子女尚未辦理轉入手續,實際入學人數遠比學籍統計的要多。從各區數字分佈與實際調研,我們可以看到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相對集中於XX區和XX區。而這兩個區中,大多集中在城鄉結合部。如XX區的126中學和28中學均爲遠郊,集中率較大,分別爲46.9%和11.7%。同時,從這些統計數據,我們又觀察到一種情況:務工人員子女的國小就學率比較高,而中學入學率相對較低。

2、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管理情況

目前,我市教育部門制定了《xx市流動人口中適齡兒童就學暫行辦法》,並採取了5項具體措施。一是堅持按標準收費。各級教育部門對務工人員子女就學與本市跨區學生同等對待,並按物價局規定的標準收取寄讀費。二是堅持在全日制公辦學校就學。以流動人口所在地的公辦學校接收,隨時插班跟班就讀。三是堅持就近入學。按戶籍管理規定,在臨時戶口所在社區按相對就近的原則分配到指定的公辦學校(不含改制校、民辦學校)入學。四是堅持同等待遇和同等權利。流動人口子女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權利,與本地學生一樣參加評優、評獎和入隊、入團,以及參加各項校內外活動。五是單獨建籍、單獨管理。建立臨時學籍跟蹤管理制度,實行單獨造冊,統一管理,進出有記載有手續,定期上報。對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經考試合格的頒發證書。

3、公辦學校接受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收費情況

一是除一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交擇校費上改制學校以外,其他子女均按國家規定的標準,由學校和家長協商收取相應的寄讀費。二是對部分確實因經濟困難而無力支付學費的,適當降低標準,減免就學費用。三是對極少數連生活都難以爲計的特困生,採取黨員、領導包保制等措施,確保他們接受義務教育。

二、存在的問題

由於進城務工人員流動性大、分佈不均衡、區域較廣泛等特殊性,給教育教學管理帶來很多困難。

1、戶籍管理與學籍管理相脫節

由於進城務工人員沒有戶口,沒有固定居住地,入學後根據家長的工作變化隨意流動,有的來了不辦轉入手續,走了也不帶學籍,或人在學籍不在,或學籍在人不在,容易造成學生流失,這給各學校學籍管理帶來很大困難。

2、擠佔教育資源

目前,我國城市現行的義務教育費用基本由各級政府負責,務工人員子女離開本地後,由於其義務教育費用

沒有根據務工人員的就業流向在地區間劃轉,而務工人員就業所在地的城市財政又沒有包含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經費,這無疑就擠佔了城市學校的教育資源,造成接收學校的教育經費不足的壓力和負擔。

3、影響教育教學質量

一是由於務工人員子女就學隨意性大,隨時插班跟班就讀,影響教學進度;二是造成就讀學校的班額過滿,使部分城郊學校基礎設施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三是有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合拍,還有的來自外省,教材不一致,學習態度不同,學習習慣不適應,無法與所在學校同步,總體上也拖了各區和學校教育質量的後腿。

4、政策難統一,收費難把握

目前,省、市沒有關於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的專項法律、法規或政策規定,教育部門及學校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無法可依。務工人員層次不同,經濟收入不等,造成擇校能力和標準不一,使學校很難把握收費標準。而物價、財政、教育局紀檢等部門檢查比較嚴格,勢必出現因收費標準不等問題而被罰款。調研中反映,目前仍執行1986年的收費標準,寄讀費過低,學校入不敷出。

5、調查問卷進城務工人員反映的問題,如附表:

調查場所 發放

問卷數 回收

問卷數 外省市務工人員填卷數 本省務工人員填卷數 本地區務工人員填卷數 集中反映的問題

永春批發市場 50 46 14 9 23 收取寄讀費標準不一,差異較大,普遍偏高

正陽街裝潢

材料市場 50 44 20 9 15

三、意見及建議

第一,堅持與時俱進,未雨綢繆。雖然我市各級教育部門在政策依據和財力不足的情況下,暫時解決了目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的困難,但是,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務工人員將涌入城市,其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亦必將成爲突出矛盾,解決不好將演化成社會問題。因此,建議政府要立足於城市化建設和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結合xx市的實際研究部署教育發展戰略,立體思維,超前謀劃,切實解決好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問題。

第二,增強綜合管理功能。公安、物價、工商、計生、社區等部門與教育部門相互配合,形成多位一體、齊抓共管的教育管理網絡。市政府對此加強組織和領導,明確責任,統籌安排,研究措施;教育部門要將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作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的內容,合理安排,制定計劃,協調、督促、指導招生學校做好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的接收工作和教學工作;公安、民政、計劃生育部門負責務工人員子女的認定、登記,向教育部門提供情況;財政部門協調安排接受就學學校必要的經費;計劃部門將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列入城市社會事業發展計劃,並對接收務工人員子女較多的學校給予優惠政策;物價部門與教育部門等制定有關收費標準並覈查學校收費情況。

第三,廣闢新的教育資源。鼓勵社會力量多元化投資辦學,是現階段解決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最合適的選擇。建議各級政府以更開放、更全面、更務實的態度,積極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在務工人員子女較爲集中的城鄉結合部創辦務工人員子女學校。

對教育調查報告15

家在農村的我,從國小到國中,從國中到高中,再從高中到大學一路走來,身後一輩輩農村的孩子也將這樣走着,如今看着家鄉的教育狀況,不由爲所有的家村孩子們捏了一把汗,於是想努力做這份名爲關於農村中國小教育的調查報告。

近幾年隨着國家科教興國方略的實施,我國的教育狀況有了明顯的改觀。《XX—XX年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起動,讓人們看到了一道道教育振興的光明航線。在農村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免費制,也初步得到落實。但當我看到自己的家鄉河北省邯鄲市邱縣的基層教育現狀時,不免對從媒體上得知的一些些關於農村教育的消息產生懷疑。也意識到目前“新農村建設”和“大學生支教”的必要與必然。

一、農村學校的變遷

由於種種限制,農村的教育層次只限於對孩子們的九年義務教育,而更高層的教育絕大部分集中到了大小城市。以我所處的邱縣爲例,全縣僅邱縣第一中學擁有高中部,作爲向高等教育輸送人才的窗口。其它均爲中國小,且可分爲“公辦”和“私立”兩種性質。所謂“公辦”是指直接歸屬教育局管理的一類學校。“私立”是由教育局批准設立而由民間個人或集體建設並管理的一類學校。

近些年來,隨着國家相關部門對教育事業支持力度的加大,尤其是“普九”以來,大部分公辦學校的基礎設施已相當完善,農村學生所承受的經濟負擔也大大減小了。但讓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卻是,辦公學校的教學質量卻急劇下降,並不能滿足農村孩子的學習要求和部分家長的願望,以至於農村學生大量涌入由私人管理的私立學校。截至XX年,邱縣共擁有公辦中國小207所,私立學校4所,而在XX年,公辦學校數量減少至135所,相反私立學校卻增加至18所。

在我所處的邱縣石佛寺村曾擁有邱縣第六中學(公辦),我曾在那裏——邱縣第六中學附小讀完了我的國小,當時,1997年,全校在生共有600多人,教職工40多人,佔地10餘畝,校內綠草如茵,高大的梧桐覆蓋着小徑,教學樓前的榕樹花開滿樹,那口鐵鐘的聲音波及全村。而在現在,也就是八年之後,XX年,我再次回到村子的時候,邱縣第六中學已被取消,學校名字變爲石佛寺聯辦國小,仍是那個校園,仍是那片土地,可在校生已銳減至50多人,這塊10餘畝的土地變得異常的空曠和安靜了,就連那校內的數十棵大梧桐也在幾年前被村幹部賣光了。如今我們全村的孩子不得不另求求學之地,遠至十幾裏,數十里。於此同時,私立學校在縣內卻如雨後春筍一樣悄然崛起。兩年前,在與石佛寺東附近的公辦大馬堡中學東面尚爲一片空地,但就在XX年,那塊土地上,由個人集資興建了私立大馬堡希望學校,至今僅一年多時間學校已發展爲擁有中國小學生四百多人,教職工20多人的中等規模的學校,並仍處於擴招狀態。而鄰近的公辦大馬堡中學則處於明顯的劣勢和即將被淘汰的危險之中。據瞭解,私立學校較之公辦學校唯一的缺點就是收費較高,有的能高出十倍以上。但儘管如此,農村的孩子還是紛紛涌向了私立學校。在這樣的大趨勢之下,因生源嚴重不足,丘縣第二至第六中學、謝里莊鄉中等10所公辦中學和數十所村辦國小相繼被取消。與此同時,奧博、東方、暑光、向陽、廣大、華夏、育才等十幾所私立中國小蓬勃發展。

我經過走訪各類學校,瞭解農村在校學生以及家長的反應,最後得出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就公辦學校而言,雖然其物質條件良好,但由於管理制度不善,造成教育質量急劇下降。在公辦學校內,教師們只管抱緊了自己的鐵飯碗,吃國家的固定財政,教學質量的好壞於其自身毫無利害衝突,以至於大部分教師的育人態度產生不良轉變。這也反應出農村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質的問題,想要成千上萬個徐本禹,恐怕不簡單。另外農村學校領導層教育理念落後,得不到及實更新,基層教育人才的缺乏,教育工作者更新週期過長,都是造成公辦學校教育質量下降的原因。第二,縣教育局對公辦學校的教育質量監督力度不夠,公辦學校在其教學質量上容易疏忽。雖然縣教育局有時到各鄉鎮村的學校進行檢查,但往往都是片面的,對於“教學質量”這一項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縣教育局雖然依上級指示對各級教師進行過素質培訓和再教育,但對其效果和質量的把握上卻遠遠不夠,甚至陷入形式主義的旋渦。第三,就私立學校而言,優越的管理制度保證了其教學質量。私立學校都進行封閉式管理,學生皆寄宿於校內,滿足了學生對求學環境的要求。教師工資與自已所教的課時和教學質量直接掛鉤,調動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第四,私立學校與私立學校之間存在着激烈的生存競爭,這也就促使了私立學校自身良好發展,最重要的是促使着各私立學校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以求生存。

由此,可以得出,農村家長往往爲了讓孩子能夠得到高質量的教育,學更多的知識,走出農村,而將孩子們送入學費昂貴私立學校學習,放棄收費較低甚至免費的公辦學校。從而得知,國家支持農村的大量教育經費,並未能給廣大農民減輕負擔,反而使他們的負擔較往日大大加重了。這就是問題的所在。

二、農村家長的選擇

面對兩種性質的學校,面對兩種相差懸殊的教育質量,面對即將接受教育的下一代,面對自己的收成,農村的家長們無不考慮再三。一般來講農民們對於教育孩子存在兩種思路:其一,讀書只求識字,將來還當農民,像是一種“放羊娃”式的哲學。其二,讀書還求讀書,將來走出農村,走出貧困,走進城市。對於在農村生活了幾輩子甚至幾十輩子的農民來說,他們飽經了農民的貧困與苦難,也充滿了對那些高層次生活的嚮往,於是在爲下一代的道路選擇上,他們往往選擇後者,渴望兒女成龍成鳳,飛出去,以免孩子們因自己而輩輩受累。因此大部分農民爲孩子選擇了學費昂貴的私立學校,而對於把自己的孩子都送入私立學校的農村家長來說,他們將承受怎樣的經濟壓力呢?

我家住在河北省邱縣,也就是華北南部平原的農村,這裏盛產小麥和棉花。在我們村中,每一個人最多可分到二畝地,爲了增加收入人們都種棉花。鄰居吳大叔一家現在五口人,當時沒能接受計劃生育,生了三個孩子——一個兒子,兩女兒。爲了使兒女成才,早在五六年前,就將大兒子送入了縣城的向陽私立學校讀國小。而今兒子接着考入了縣城的私立英才中學,年學費1500元,書費200元。兩個女兒也都長大了,並都在居家較近的大馬堡私立希望學校讀國小,兩人的年學費共800元,書費150元。三個孩子的生活費包括吃穿住行加起來大約每年得1500元。而按人口計算,吳大叔家可分到10畝地,這10畝地都種上棉花,每畝每年大約可產棉花500斤,純收入按多的算可以達到600元,那麼他們全家一年的純收入爲6000元,而對於農村的成人來說,把消費降低到最小,平均每天至少花4元錢,每人每年得花1400元,也就是說吳大叔和吳大嬸兩個人每年的生活費至少得2800元,這樣算來,吳大叔家每年還得承受950元的赤字。吳大叔的院子裏再養上五頭豬,也入不敷出。對於最大的孩子才十幾歲的大人來說,也正是蓋房修家的時候,人到中年,還得照顧自己的爹孃,一年年過來,家裏根本拿不出錢。爲了不使家庭過多地透支,吳大叔還在村裏的建築隊幹活,但吳大叔叔往往是不等現在的建築活幹完,就找工頭把自己下一次幹活所要掙的錢支走。如果吳大叔將三個孩子都送入公辦學校讀書的話,家裏每年可以省下了三四千元,但是他沒有那樣做,還堅持讓孩子讀私立,堅決不能讓孩子因爲沒錢而讀不到好學校。接下來,上國中的兒子爲了出路,還得上高中讀大學,要上好的高中,還得跑到省城去上,那樣的話就意味着孩子的消費更高了,家庭的經濟負擔更大了……

而對於孩子上了公辦的家長來說,他們往往又承受着一種精神壓力。公辦學校不能滿足孩子們的學習要求,九年下來,國家的義務教育只是爲國家培養了識字的農民而已。由於農村這種公辦學校教學質量的問題,即便是從公辦學校上到高中,也無法改變輟學的命運,或是得不到好的結果。因爲在高中他們將面臨從未有過的學習壓力和競爭,再加上自己底子薄,只能被淘汰。只能順從自己在就業上的宿命。

於是,在我所處的地區農民在受教育方面所面臨着一種不平衡,那就是,如果讀公辦學校,家長將無經濟負擔,但孩子要付出自己的前程;如果讀私立學校,孩子可以爭取自己的前程,但家長要付出具大的犧牲。這種兩難境地,正是農村教育的困境。據調查,現在重點大學生中農村學生所佔的比例正在減少,這也將成爲我所談的問題的佐證。前些時間,陳桂棣、春桃夫婦做了《中國農民調查》,轟動一時,但又不知,在農民那包含勞累與痛苦的眼中,所折射的對下一輩的希冀是多麼得讓人心寒也是多麼的難得和偉大。

標籤:調查報告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