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調查報告

大學生就業意識調查報告

隨着個人的素質不斷提高,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學生就業意識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學生就業意識調查報告

大學生就業意識調查報告1

一、調查背景

總體來說,我們現在面臨一個非常好的宏觀環境,社會安定,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迅速,並與全球一體化接軌,法制建設不斷完善,文化繁榮自由,尖端技術、高新技術突飛猛進。

然而就XX年就業形勢來講,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尹成基在1月20日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說,XX年城鎮需就業的勞動力達2500萬人,比“十一五”時期的年均數多100萬人,就業形勢依然嚴峻。首先,就業總量矛盾和結構性矛盾依然非常大;另外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招工難和就業難並存;同時,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對就業影響加大。

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大學不斷擴招,大學不再是"精英教育",大學生的"身份優勢"一去不返。尤其這些年,大學生的就業難題逐漸突出,許多大學畢業生的待遇向民工看齊,以致於社會驚呼"大學生賣出白菜價"。 大學生要想畢業時找到合適的工作,在校期間積極努力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十分關鍵。

二、調查目的

爲培養和造就一批適應時代發展、符合市場需要的精英人才,引導我校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走進企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職業觀,科學地規劃職業生涯,同時給學校相關就業指導部門展現我校學生就業意識現狀,化工0901班特開展此次大學生就業意識調查活動。

三、調查內容

就業意識相關熱點問題

四、調查對象

化工與環境生命學部大三年級、部分大二年級學生

五、調查方式

採取問卷調查的方法(問卷模板參見附錄一),到化環生學部09級本科生各寢室採取面訪調查與留置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調查,包括19舍1、2、3樓,26舍6樓、4舍2樓、6樓。(19舍1樓、26舍6樓採取留置調查法,其餘採取面訪調查法)

六、調查時間

XX年3月15日晚上

七、調查結果

此次調查徵集到的各方面問題由各宿舍樓調研負責人統計彙總後形成《就業問題調研信息彙總》(參見附錄一)。

總的來說,本次調研活動取得了初步成功,在就業問題上收集到了許多學子最關注的各方面問題,爲接下來的“報國企業行”活動以及指導講座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下面,我們將從個人能力、企業選擇以及面試技巧的角度簡單分析一下本次調查結果:

在此次調研中,我們總計做了291份有效調查問卷。其中大二年級的同學141張,佔48.5%;大三年級爲150張,佔51.5%。

大學生就業意識調查報告2

內容摘要:不同的大學生對待就業意識是不同的,大學生的就業意識呈現了不同的特點。大學生的就業觀的形成與發展受到社會環境職業評價、高等教育、畢業生的綜合素質等因素的影響。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意識;影響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1999年以來,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發展很快,基本上與國民經濟增長同步,其中少數年份甚至超過國民經濟增長的速度,達到20%以上。1999年以來經過幾年的連續擴招,僅1999年、20xx年、20xx年三年全國共擴招400萬,我國適齡青年上大學的比例已從1998年的7%提高到20xx年的15%,按國際標準,我國已進入高等教育“大衆化”階段。據國家教育部統計,20xx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212萬,20xx年280萬,20xx年338萬,20xx年413萬,4年增加了201萬,預計今後還會繼續增長。估計到20xx年之前,每年的大學畢業生將達到350萬人以上。可以預計,隨着大學生的增加,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將日漸突出,在就業形勢如此嚴峻的情況下,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是一個大家都關注的數字。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原來“計劃分配”的'分配模式逐漸被“供需見面”、“雙向選擇”、“自主就業”的就業模式所取代。隨着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大學生就業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爲了我國整體就業問題的重點。探討我國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或就業觀成爲一大熱點。

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之下我們小組選擇了進行大學生就業意識的調查與研究。

(二)研究內容

1、問卷設計

就業意識是一個內涵較爲豐富的問題,其結構要素包括就業準備、就業動機、就業意願、就業價值觀等方面。我們針對這幾個方面分別設計了若干個問題來體現大學生在這些方面的選擇情況。

2、研究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爲重慶郵電大學全日制在校大學生。我們原本計劃多調查一些學校,但鑑於自身條件的限制,未能成功。不過,重慶郵電大學是一所重點本科院校,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因而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合理性,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可推論當代大學生總體的一般情況。調查採用系統抽樣和簡單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本研究選取了大一至大四女大學生共300人。按重慶郵電大學的男女大致比例數量有所調整。

(2)問卷發放過程。按上述要求,我們採用分年級分性別由小組成員深入寢室或者由學長學姐幫忙的形式完成,資料收集採用自填式無記名調查方式。本次發放問卷共300份,回收問卷282份,有效率達94%。問卷發放過程中做到了以下兩點:第一、解除調查對象的思想顧慮,保證調查結果的真實性;第二,答卷要求明確,以減少答題時發生差錯。

(3)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調查問卷法爲主,數據用SPSS軟件進行處理,對調查結果的分析主要採用百分比分析。

二、大學生就業意識概述

(一)就業與就業觀

就業,就是待就業者根據自己的職業理想和能力,在社會上許多種職業中選擇其中的一種作爲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過程。任何已具備勞動能力的人,都要進入社會職業領域選擇特定的職業。在職業選擇過程中,就業者不僅要考慮到個人的需要、興趣、能力等因素,還要考慮社會發展的需要。人們的興趣、愛好和能力不同,個性特徵和思想水平,特別是人生觀和價值觀不同,對職業的選擇也就有所不同。每個人在選擇職業前都會自覺或不自覺、清晰或朦朧地觸及到諸如就業的目的、價值、意義,選擇什麼樣的職業,怎樣選擇職業,職業選擇的空間有多大等方面的、帶有共同性的問題。

就業意識是就業主體對選擇某種社會職業的認識、評價、態度、方法和心理傾向等,它既是就業者職業理想的直接體現,也是就業者人生觀、價值觀的最直觀表達,也可以稱作就業觀,以下簡稱爲就業觀。就業觀屬於就業過程的心理層面,社會的需要程度,職業的地位、經濟收入、地理環境、單位性質、工作條件等都是就業者選擇職業時要考慮的因素。面臨職業選擇的人都有其特定的就業觀。正如世界上沒有葉片形狀、色彩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社會中也不存在就業觀完全相同的人。總之,就業觀是人們在就業過程中最根本的觀點。

(二)大學生就業意識(就業觀)的含義

大學生在完成學業以後,必須以普通勞動者的身份進入職業社會選擇今後從事的職業,以獲取穩定的收入,同時爲國家和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這就是大學生的就業。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對選擇某種社會職業的認識、評價、態度、方法和心理傾向等就是大學生的就業意識(就業觀)。

對大學生就業觀這一概念的表述,應包含以下內容:

第一,大學生就業觀的主體是在校大學生,本文主要的研究對象是全日制在校本科學生,不包括成人、自考等社會大學生,也不包括碩士以上研究生。在校大學生,不僅指畢業班的學生,還包括所有非畢業班的大學生。

第二,大學生就業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是大學生在讀書學習、社會實踐、接受教育等活動中逐漸形成並逐漸成熟起來的。

第三,大學生就業觀的內涵包括就業理想、就業動機、就業標準、就業意義等穩定的根本看法和態度。

(三)大學生就業觀的構成因素及指標體系

關於大學生就業觀的構成因素,不同研究者的觀點不同,概括來看主要包括就業理想目標、就業心理動機、就業認知狀況、就業價值取向和就業實現途徑五個因素。就業觀是五個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

響而形成的有機整體,它們共同對大學生的就業行爲產生積極或消積的影響。本報告也是從這幾個方面來分析大學生的就業意識。

1、就業理想目標:大學生就業理想目標是指大學生在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的指下,對自己將來職業所做的想象和設計,它包括職業的地域、性質、薪資待遇、工作穩定程度、工作環境、與自己特長的關係、接受教育的機會等。

2、就業心理動機:大學生選擇職業總是從一定的動機出發,並指向一定的目的。動機是由需要決定的,並表現着人的需要,大學生就業的目的、意義、觀念都是奠定在需要的基礎之上的,就業動機產生於職業需要,它包括生活福利動機、事業成就動機、社會地位動機、安全動機、貢獻動機等。

3、就業認知狀況:就業認知狀況是大學生在選擇職業的過程中,對自己、對職業、對社會與就業相關事物的認識、瞭解以及選擇職業過程中的推理與決策。它包括就業主體對自己的興趣、氣質、就業能力等的認識和評價;對不同職業的理解和評價:對就業形勢、環境、政策的瞭解。大學生的就業認知對選擇職業有着重要影響,不同的就業認知會產生不同的就業觀。

4、就業的價值取向:就業的價值取向是大學生作爲就業主體對價值追求、評價、選擇的一種傾向性態度,也就是大學生以什麼態度對待就業的各種影響因素,是對就業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判斷與選擇。它包括價值目標、地域、行業、工作條件、崗位性質、薪資福利、個人發展等的選擇。

5、就業實現途徑:就業實現途徑是大學生爲實現一定職業目標而對就業途徑、方法、手段等的認識與選擇,這是目前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最顯性、最關心的問題。

(四)大學生就業觀的特點

大學生的就業觀實際上是大學生羣體的地位、特點在其就業過程中表現出的思想意識上的折射。大學生就業觀的特點,就是作爲就業主體的大學生羣體與其他就業羣體有顯著差別,而表現出與其他就業觀的不同之處。大學生就業觀有以下特點:

1、時代性

大學生就業觀的形成和發展,與時代的變化是緊密相聯的。不同發展時期的社會有着不同的階段目標,不同時代的大學生就有不同的就業目標,可以說大學生就業觀的變化是時代變化的晴雨表,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大學生開始有了自己選擇職業的意識,但畢業時必須是服從國家分配。他們在就業時最看重的是“社會地位”,追求的理想職業是“科學家”和“工程師”。20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的就業標準,第一位是社會地位,第二位是社會意義,第三位是發揮個人才能和報酬。到了80年代末,“符合個人特長”成爲他們就業的首要標準。20世紀90年代前期,大學生就業時追求“第一職業求穩定,第二職業求發財”。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曾經流行的“待遇決定職業選擇”的模式己基本過時,“能否發揮專長”又成爲大學生就業的首要標準,許多大學生說要在個人和社會兩個價值之間尋找最佳結合點。由此可見,大學生就業觀表現出強烈的時代氣息。

2、主體性

從橫向比較來看,大學生就業羣體有自己鮮明的特徵。有研究者認爲:大學生具有“五高峯、四最、三敢、兩缺乏、一箇中心”的特點,即體力高峯、智力高峯、社會需求高峯、特殊行爲高峯、成就高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