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報告

茶葉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報告1.01W

在當下這個社會中,需要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報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應該是準確無誤的。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報告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茶葉產業發展調研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茶葉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茶葉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

農業機械化發展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茶機械之於茶產業,正如發動機之於火車。作爲全國茶葉重要產區,宣州區茶葉生產和加工環節機械化發展具有一定的傳統和規模。茶葉機械製造企業也一路相伴、共同發展。根據區人大常委會20xx年工作安排,爲進一步深入瞭解全區茶葉機械產業化發展情況,區人大常委會成立調研組,先後到溪口、楊柳、洪林、孫埠等地茶葉生產企業、茶葉機械製造企業實地走訪,並組織召開座談會,廣泛聽取各方面對茶葉機械產業化發展的意見建議;同時到省內六安市金寨縣、黃山市祁門縣、徽州區等地考察學習。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區茶機產業化發展基本情況

經過多年努力,全區茶葉機械產業化發展在全國具有相當知名度,在省內處於第一方陣。全區現有茶葉機械生產企業7家,其中所生產產品進入國家和省級農業部門推廣目錄的共有6家,高新技術企業2家;年度累計生產加工機械近萬臺;主要涵蓋紅茶、綠茶、黃茶等單機加工及生產流水線;銷售範圍覆蓋省內及貴州、雲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蘇等地;實現年度產值約1億元,納稅約500萬元。

創新是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引擎。作爲高新技術企業,綠源機械和三九茶機有限公司與安徽農業大學聯合開展產學研合作,堅持市場導向和問題導向,不斷開發茶葉生產加工各環節機械新產品,其中部分產品在國內處於行業領先地位,產品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部分企業積極參加宣城市20xx年、20xx年和安徽省20xx年茶葉博覽會,進一步提升了企業品牌知名度。全區茶葉機械製造企業共擁有專利104件。

20xx年,由綠源茶機投資的安徽茶之源機械研發有限責任公司項目正在加快建設,預計投產後將實現年產5000臺(套)機械產品目標。茶之源機械與安農大李尚慶教授(全國茶葉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研發團隊合作,經過多年科技攻關,研究開發的最新一代採茶機已經取得關鍵性突破,在採摘環節的機械產品研發上搶佔了先機,前景可期。

二、全區茶機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層面對茶機產業化發展重視程度不夠。長期以來,由於政府在茶機產業化發展規劃引導和政策幫扶、資金支持等方面明顯滯後和不足,基本上企業發展主要以自身打拼爲主,導致區內茶機企業普遍規模不大、實力不強,產品附加值不高,中高端產品市場佔有率偏低,缺少在全國範圍內有一定影響力的行業領軍本土企業。

(二)企業產品研發能力不強,提檔升級力度不夠。多數企業缺乏專業技術人才,產品研發能力薄弱,產品品種單一,多以茶葉加工環節機械爲主、生產環節機械少,技術含量不高,生存的市場空間低端、狹窄。少數高新企業由於人才、資金等因素制約,在清潔化、自動化、智能化、連續化流水線產品設備研發投入方面不足,產品提檔升級力度不夠,企業高質量發展進程不快。加之茶機行業標準滯後,也客觀上影響茶機企業規範化發展,幾個茶機企業沒能報團取暖,有時市場競爭無序,多款茶葉加工機械科技含量不高,易於模仿,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即使取得專利證書的,知識產權保護也力度不夠。如謝裕大等衆多老字號茶葉生產企業的全自動智能化生產線均產自浙江省,安徽省包括宣州區在內的茶機企業在高端茶機生產領域與先進地區相比差距非常明顯。

(三)企業擴大再生產與土地等要素制約矛盾突出。我區絕大多數茶機企業規模小、研發力量弱、裝備水平低。由於受到土地、資金等要素制約,企業擴大再生產困難重重。如三九茶機根據發展需要,亟需擴大廠區建設,雖然擬擴建區域涉及的土地已完成前期主要工作,但因爲土地調規等手續未批覆落實,只能延緩開工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擴大再生產的商機。

三、推進全區茶機產業化發展的建議

(一)加強要素保障力度。建議政府層面把扶持茶機產業做大做強作爲推進茶產業發展的'重要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加大對茶機械行業的扶持和監管力度,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茶葉機械科技含量,對那些勇於自主創新的企業,積極給予政策和物質上的支持。聚焦發展規劃、土地、資金等方面精準發力、落細落實。制定茶機產業化發展規劃,力爭納入“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遠謀近施;通過籌建茶機企業產業園、在兩園區三集中工業區中劃定一定區域建設園中園、“騰籠換鳥”把園區閒置廠房租賃給茶機企業等方式,破解企業擴大發展與土地供給之間的矛盾問題,發揮企業集聚效應,提升產業知名度、產品競爭力;多措並舉積極爭取農業專項資金,強化金融幫扶,鼓勵涉農銀行、擔保機構加大對涉茶企資金支持力度,重點幫助茶機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

(二)加強產學研融合力度。事業興衰、關鍵在人。政府應加大農業部門招錄涉茶專業技術人員力度,保持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穩定;茶機企業要從長遠發展着眼,以優厚待遇聚人才用之。政府要服務好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有機深化融合工作;引導扶持規模化茶葉企業建設標準化生產車間,成爲茶機企業產品研發的實驗基地、展示基地,着力提升研發成果到市場運用的效能。茶機企業要聚焦茶葉採摘、植保、施肥等環節的機械研發短板,聚力科技攻關,以“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標準下好先手棋,搶佔產品創新制高點,彎道超車開新局;向研發自動化的單機和清潔化、智能化、連續化的流水線設備挺進,以實力定勢力。

(三)加強新產品推廣力度。加強農機農藝融合,推廣茶園標準化改造和管理工作力度,爲茶機新產品在本區域推廣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科技部門要做好茶機研發專利申報工作的服務。加強與國家和省級農業部門溝通聯繫,力爭更多茶機新產品納入推廣目錄,確保購機補貼政策全面兌現、應補盡補。加大茶機新產品試驗示範推廣力度,不斷提升售後服務質量。政府搭臺舉辦茶機博覽會、茶機推廣現場會、茶機理論研討會等活動,不斷提升區域知名度,打造宣州茶機品牌。

茶葉產業發展調研報告2

我省茶產業呈快速發展態勢,茶園面積擴大,產量增加,產業效益不斷提高,形勢喜人。同時,茶葉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茶葉產銷形勢越來越引起產區政府、企業和茶農的關注。本文主要對茶葉產銷形勢進行分析,並結合__茶產業狀況對__茶產業發展提出若干建議供產區政府和企業決策時參考。

一、茶葉產銷形勢分析

(一)產銷形勢

總的來說,目前我省茶葉產銷形勢較好,內外銷市場同步發展,市場前景看好。同時,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不確定因素增加,開拓浙茶市場任重而道遠。

1.生產方面。全國茶園面積繼續增加,20__年達到2400萬畝,產量110萬噸,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第一。我省茶葉生產也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20__年茶園面積245萬畝,比上年增加2.9%,產量16萬噸,比上年增加5.3%,產值56億元,比上年增長13%。全球茶葉產量穩定在350萬噸左右,需求量保持在300萬噸左右。茶葉產大於銷的局面開始顯現。

2.市場銷售方面。20__年國內茶葉銷售形勢較好,茶葉價格總體上漲,年銷售額320億元,比06年增長28%。銷售量超過80萬噸,比06年增長11.1%。我省內銷以名優茶爲主,市場遍佈全國,主要市場在長三角和華北地區。省內產地貿易網絡已經形成,全省現有工商登記的產地交易市場179個,20__年交易量6.2萬噸,交易額42億元,茶葉批發市場已成爲茶葉流通的重要渠道,約有60%的茶葉經過批發市場交易。零售方面,品牌專賣和連鎖經營格局也初步形成,促進了品牌建設。銷區市場開拓,近幾年也有較大發展,特別是上海、江蘇、山東、北京等地,銷區市場開拓取得較大成績,但與__、廣東、安徽等省的茶商相比,我們還有較大的差距。

外銷市場遍佈全球,以西北非、中東、中亞、日本、美國、俄羅斯、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爲主,茶類以珠茶、蒸青茶、眉茶等大宗茶爲主。20__我國茶葉出口至110個國家和地區,茶葉出口量28.95萬噸,比06年略增,出口金額6.08億美元,比06年增長11.2%,創歷史新高。20__年我省茶葉出口額爲3.18億美元,佔全國出口總額的52.4%,其中綠茶出口16.05萬噸,佔全國綠茶出口總量的70%以上,佔世界綠茶出口量的60%以上,繼續保持綠茶出口的龍頭地位。因此有了“世界綠茶看中國,中國綠茶數__”的美譽。

(二)市場前景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認爲,當前我國農業進入一個總量平衡,結構矛盾突出,漲跌變化敏感的新階段。這個結論也基本上適用於茶產業。

1.國內需求仍呈增長趨勢。“十五”期間,我國茶葉內銷市場呈現快速發展,內銷數量從20__年的45.34萬噸,增加到20__年的61萬噸,增長34.1%。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茶葉消費將繼續快速發展。同時,茶葉消費的多樣化、個性化、禮品化趨勢也將日益明顯。產區企業需加強市場調查,及時調整結構,開發新產品,抓住商機,搶佔市場。

2.國外市場的基本格局不變,但不確定因素增多,市場風險增大。出口茶葉繼續維持量大利微的局面,但隨着日本、歐盟實現更加嚴格的衛生標準和一些帶有貿易保護性質的措施,出口茶葉不確定因素增多。以蒸青茶爲例,由於日本實行產地標識、肯定列表制度等措施。蒸青茶出口已連續三年低迷,出口量從最高年份1.6萬噸銳減至8000噸,庫存增加,企業或大幅減產,或停產轉產,對蒸青茶行業造成很大傷害,且前景難以預料。

(三)面臨的挑戰

__茶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着越來越嚴峻的挑戰。

1.新綠茶產區興起,綠茶大省__面臨挑戰。隨着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__、__、__、__、__、__安徽等產綠茶省份,近幾年在國家扶持政策的支持下,茶葉生產發展迅速,建成一批基地茶園和現代化加工企業,產業基礎比較紮實。加上自然條件和社會勞動力成本等優勢,使__綠茶麪臨嚴峻的挑戰,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

2.__烏龍茶和__普洱茶異軍突起,是__綠茶拓展市場的強勁對手。“十五”期間,烏龍茶從傳統銷區華南迅速擴大到華東、華北乃至全國,搶佔了很大一塊綠茶市場。前年開始,普洱茶又成爲一匹“黑馬”殺入茶市,一度到了瘋狂的地步,目前雖已退燒,但已在市場佔據一席之地,茶市已基本形成綠茶、烏龍、普洱“三足鼎立”的格局。

3.質量安全已成爲茶葉能否在市場立足的關鍵因素。隨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保健意思增強,一方面,飲茶尤其是飲綠茶有利健康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消費者對茶葉質量特別是衛生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政府職能部門和輿論的監管也越來越嚴。一旦被檢出質量安全不合格,生產企業可能遭“滅頂之災”,同類產品的市場信譽也會受到嚴重影響。20__年9月16日,浙報、杭報以及其它多家報紙,報導了國家質檢總局二季度對我省產品質量的抽檢結果。此次抽檢中有8家茶葉企業的產品被檢,結果3家合格,5家不合格(其中3家被公開曝光),抽檢產品合格率37.5%,不合格原因包括農殘超標,鉛超標和感官質量等級達不到包裝上表明等級。由於集中報導,一些報紙用了“每天喝的可能是‘毒茶’”、“茶葉要小心喝”、“茶葉合格率僅爲37.5%”等標題,在業內和社會上均引起強烈反響,其影響不容低估。

4.茶類結構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__綠茶實施名優茶戰略取得了很大成功,尤其對茶農增收貢獻突出。但發展名優茶多數走的是高端路線,茶越採越早,芽越採越小,價格越賣越高,長此以往,有背茶作爲大衆消費品的本性,也不利於“茶爲國飲”的推廣。高檔茶只能滿足少數消費者和禮品茶的需求,但從消費多元化的特點考慮,開發象松陽香茶、泰順三杯香這樣品質優良、價格適中的茶類,可以滿足多數消費者的消費承受力,市場前景廣闊。有條件的地區,如麗水、溫州也可以開發一些烏龍茶;紹興地區,如市場有銷路,恢復紅茶也未嘗不可。龍泉開發金觀音茶(烏龍茶)初獲得成功就是例子。

二、關於__茶產業發展的若干建議

__是__的傳統茶葉產區,產茶歷史悠久,茶類品種豐富,茶葉內外貿並舉,有着良好的產業基礎。加上__地處東部沿海,經濟發達,人民富裕,茶產業發展的外部條件優越。

近幾年,在政府重視和支持下,經過茶葉科技人員、企業和廣大茶農的努力,__茶產業有了長足發展:

一是茶葉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名優茶開發形勢喜人。茶園面積達到21.7萬畝,上世紀九十年代出現的拋荒現象已不復存在,20__年產量達到1.97萬噸,與上年持平,產值4億元,比

上年增長22.3%。其中名優茶產量1556噸,產值2.75億元,產值比上年增長32.2%。

二是企業質量安全意識不斷增強,促進了產品質量的提高。20__年起,全市全面展開qs認證工作,進展良好,到20__年已有81家企業通過認證,佔全省認證企業491家的16.5%。初制廠改造也取得較好效果,相當一部分茶廠髒、亂、差的狀況開始改觀。所有這些都爲__茶葉質量提升打下了基礎。

三是品牌建設初見成效。繼20__年望海茶被評爲“__十大名茶”後,20__年又評選出望海茶、印雪牌__白茶、奉化曲毫、三山玉葉、瀑布仙茗、望府茶、四明龍尖、天池翠爲首屆“__八大名茶”,進一步提升了__茶葉的.知名度和競爭力,品牌效應顯著。

四是茶葉深加工開始起步。如鄞州、寧海開發出茶酒,有的開始出口美國;餘姚研製出靈茶素保健品;__五州星集團爲娃哈哈、康師傅等企業貼牌生產茶飲料等,上述產品均有較好的市場前景。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__茶產業發展中需要引起重視的一些問題,如市場較小,基本上以產地集團購買爲主,很少進入流通領域,極大地限制了甬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茶類單一,以名優禮品茶爲主,歷史形成的珠茶、烘青、紅茶等逐步萎縮乃至消失,與茶葉作爲大衆消費品和消費多樣化、個性化趨勢不相適應;品牌建設尚在起步階段,主要靠政府推動,缺少有影響的龍頭企業自主創牌;茶葉深加工和夏秋茶利用的潛力還很大。

根據上述情況,我們對__茶產業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加快品牌建設,提高甬茶的市場競爭力。隨着市場的發展和消費觀念的成熟,茶葉消費開始由產品認知階段向品牌認知階段發展。加強茶葉品牌建設已成爲茶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我們建議,__在現有工作的基礎上,需把品牌建設的主體轉向企業,增強企業創品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具體做法包括積極參與各種創牌和認證活動,如爭創馳名商標、著名商標、品牌產品、名牌農產品、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以及有關博覽會、展銷會和評比的獎項及有關認證,提高品牌知名度;通過申報證明商標、地理標誌等措施,保護品牌不受侵害;建立專賣店、發展連鎖經營,構建品牌產品銷售網絡,從而進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保護品牌。

二是豐富茶類,拓展市場。名優茶由於經濟效益好,有市場需求(禮品茶),在今後一段時期內仍會保持較好的發展勢頭,主要應做好品牌建設和質量保障,鞏固市場佔有率。同時,根據茶葉消費多樣化、個性化特點,豐富茶類品種,利用好夏秋茶資源,來滿足不同消費羣體需求。要實施“走出去”戰略,拓展甬茶市場,擴大甬茶的影響。

三是利用__區位優勢,把__建成我國茶葉深加工基地。延長茶葉產業鏈,提高茶葉附加值,是茶產業發展的方向。__區位優勢明顯,茶葉深加工已有良好開端,今後應引進國內外大企業參與茶產業,依靠__茶葉科技教育優勢,積極發展茶葉深加工項目,實現茶葉“可喝、可吃、可用”,把__建成我國茶葉深加工基地。

茶葉產業發展調研報告3

茶葉是鄉重要的傳統優勢產業。爲加快茶葉產業發展,全面提高茶葉產業的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推進茶葉向良種化、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邁進。我們對茶葉產業發展問題進行了調研,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 茶葉產業發展具有較好的基礎和條件。

鄉境內自然條件優越,適宜茶樹生長,茶樹品種資源豐富,鄉位於盈江縣西北部,屬地帶。鄉境內山巒重疊,溝谷縱橫,地勢起伏較大,主要以山地丘陵、小壩子爲主,平均海拔1760米。 國土總面積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3004畝(水田7160畝,旱地18488畝),森林面積138235畝。鄉是盈江縣茶葉的重要產地,現全鄉已建立完善的茶葉種植、加工、營銷和技術推廣體系,已積累豐富的茶葉生產經驗,已實現傳統生產工藝向現代生產工藝轉變,已創制出“山”茶葉品牌及系列產品,授予州政府接待專用茶葉稱號。末,全鄉茶葉初制所7個,精製茶廠1個,茶葉精製生產線2條,精製生產能力3 萬公斤,茶葉科技隊伍 15人。茶葉面積 10776畝,產量107萬公斤,產值542萬元,農民茶葉收入235元。產量、產值、茶農收入比“十五”末分別增長33%、76.3%和58%。

二、茶葉是促進鄉山區、半山區、民族貧困地區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骨幹產業。

鄉茶葉涉及面廣、影響力大、茶葉遍及全鄉所有村組,茶葉生產、加工、流通從業人員6500人,佔全鄉總人口61%。茶葉發展村社中30%的農民家庭收入主要來自茶葉。

三、鄉茶葉產業發展已出現良好態勢。

全鄉規模連片茶園 10776畝,規模經營面積 100畝以上的有1家。茶葉加工企業實力逐漸增強。有機茶無性系良種無公害茶生產基地步伐加快,全鄉已建立3652 畝無性系良種茶葉基地,新植茶園352畝,新植1400畝,新植2350畝,新植1426畝。

四、鄉茶葉產業發展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一五”以來,鄉茶葉產業發展速度雖然較快,但發展中仍存在下列問題:一是茶葉作爲產業發展的地位及作用認識不足,個別村社對茶葉作爲產業發展重視程度不夠。二是茶葉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扶持力度小,投入不足。三是部分茶園基礎設施差,管理粗放,單產低,效益差。四是產業化水平低,缺乏一批上檔次、規模、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在全省叫得響的茶葉品牌。五是人才缺乏,技術落後,茶葉產量、質量提升緩慢。

五、“十一五”鄉茶葉產業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及工作重點。

針對當前鄉茶葉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十一五”鄉茶葉產業發展思路是:優化結構佈局,發展良種,增加投入,主攻單產,提高質量,改善加工,建立和完善茶園管理體制,培植龍頭,打造品牌,拓寬市場,擴大名優茶比例,增加無公害有機茶生產,加快推進茶葉產業化經營,走優質、高產、高效的茶葉產業發展道路。目標任務是:“十一五”末全鄉茶園面積10000畝,投產9000畝,總產 90 萬公斤。茶葉平均單產100 公斤,工農業產值720 萬元以上,茶農收入500元以上。工作重點是:分兩步走。第一步實施“1234戰略”。即發展四大茶類;穩定茶園面積1萬畝;重點扶持2個茶葉龍頭企業;努力打造3個茶葉品牌。四大類茶是:鞏固提升綠茶,發展突破普洱茶,恢復發展紅茶,適當增加茉莉花茶。茶園通過改造、淘汰、新植,使面積保持在1.2萬畝,可採面積保持在1萬畝,其中良種面積0.9萬畝(新植0.35萬畝)。重點扶持“山”龍頭企業;更新、改造、整合10個茶葉初制加工所;建立機修機採示範樣板3個,輻射面積0.3萬畝。第二步是通過對龍頭企業逐漸培植和扶持,在全力打造茶葉品牌的基礎上,通過政府引導,企業自主的形式,採取重組或合併,對企業實行強強聯合,力爭在全鄉建成1個大的茶葉龍頭企業,1個茶葉品牌及系列產品,並依託國內外市場,以充分發揮茶葉市場競爭力和凸現較強經濟優勢的能力。

六、“十一五”茶葉產業發展的兩條關鍵措施。

1、抓好種植加工,全面提高茶葉產業化水平。一是穩定茶園面積,優化區域佈局。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新植一批的原則對茶葉繼續實行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發展、良種化種植。二是切實加大中低產茶園改造力度。鄉茶園多數發展於六七十年代,現基礎差,產量低。要通過強化茶園水利基礎設施,改植換種等手段,全面對中低產茶園實施改造提升,提高單產水平。三是全力抓好優質茶園基地建設。“十一五”全鄉要力爭建成優質茶園基地1.2萬畝,發展綠色、有機茶園1萬畝。四是對現有茶葉初制加工所實施改造。鄉現有茶葉初制加工所7個,“十一五”力爭改造5個,使改造後的茶葉初制所能力達到每個2萬公斤以上。五是努力推進鄉精製茶葉加工企業技術改造。對其實施重點支持,促進其進行設備更新,技術改造,提高生產加工水平。“十一五”全鄉重點扶持發展2條茶葉精深加工生產線,使每條生產線的生產能力達到20萬公斤以上。六是對茶葉企業實施改制改組。按照市場導向原則,在企業自願的基礎上,通過政府引導及改制改組,全力培植起全鄉茶葉龍頭企業。七是調整產品結構,加快適銷對路產品研發。以市場爲導向,合理調整產品結構,既要鞏固傳統產品生產,又要切實加快適銷對路產品研發。

2、打造“山”品牌,擴大茶葉市場影響力。一是整合茶葉品牌。對茶葉現有品牌進行認真篩選,繼續打造具有特色與代表性的茶葉品牌及系列產品。同時,規範茶葉市場,打擊不正當競爭,杜絕假冒僞劣產品生產,切實加大茶葉品牌的保護工作。二是強化茶葉市場營銷,建立茶葉市場營銷體系。通過發展專業化營銷企業、建立茶葉專賣市場、專賣店、專櫃,舉辦各類茶營銷活動,發展茶葉訂單、促進茶葉銷售。通過開展古茶樹資源保護、茶文化挖掘與發展旅遊業結合,宣傳茶葉,促進茶業發展。

茶葉產業發展調研報告4

茶葉是XX鄉重要的傳統優勢產業。爲加快茶產業發展,全面提高茶產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推動茶葉改良、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我們對x x茶產業的發展進行了調研,形成了如下調研報告:

一、x x茶產業的發展有着良好的基礎和條件。

x x鄉自然條件優越,適合茶樹生長,茶樹品種資源豐富。x x鄉位於盈江縣西北部,屬於開發區。鄉內山巒重疊,溝谷縱橫,地形起伏較大,以丘陵和小水壩爲主,平均海拔1760米。土地總面積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004畝(水田7160畝,旱地18488畝),森林138235畝。x x鄉是盈江縣重要的茶葉產區。現在,全鄉建立了完善的茶葉種植、加工、營銷和技術推廣體系,積累了豐富的茶葉生產經驗,實現了傳統生產技術向現代生產技術的轉變,打造了“x x山”茶葉品牌和系列產品。在XX年被州政府授予接待專用茶稱號。XX年底,全國共有7個初級製茶廠,1個精製茶廠,2條精製茶生產線,3萬公斤精製產能,15個茶葉科技團隊。茶葉面積10776畝,產量107萬公斤,產值542萬元,農民茶葉收入235元。與“十五”末相比,產量、產值和茶農收入分別增長33%、76.3%和58%。

二、茶葉是促進山區、半山區和民族貧困地區廣大農民的.支柱產業。x x鄉茶涉及面廣,影響大。茶葉覆蓋了全鄉所有的村莊。

茶葉生產加工流通從業人員6500人,佔全鄉總人口的61%。在茶葉開發村,農民家庭收入的30%主要來自茶葉。

三是x x鄉茶葉產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

全鄉共有10776畝連片茶園,其中一個規模經營面積超過100畝。茶葉加工企業實力逐步增強。有機茶克隆種子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正在加快建設。全鎮已建立克隆種茶基地3652畝,其中XX新植茶園352畝,XX新植1400畝,XX新植2350畝,XX新植1426畝。

四,x x鄉茶葉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自“xxx”以來,x x鄉茶葉產業發展迅速,但發展中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對茶葉作爲產業發展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部分村社對茶葉作爲產業發展重視不夠。二是茶葉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扶持少,投入不足。第三,一些茶園基礎設施差,管理粗放,產量低,效益差。四是產業化水平低,缺乏一批檔次高、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全省知名茶葉品牌龍頭企業。第五,人才缺乏,技術落後,茶葉產量和質量提高緩慢。

五、“XXX”x x鄉茶產業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和重點。

針對XXX鄉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XXX鄉茶產業的發展思路是:優化結構佈局,開發良種,加大投入,以單位面積產量爲重點,提高質量,改善加工,建立健全茶園管理體系,培育龍頭企業,打造品牌,拓寬市場,擴大名優茶比重,增加無公害有機茶生產,加快茶葉產業化, 目標任務是:到“xxx”末,全鄉茶園面積1萬畝,總產量90萬公斤。 茶葉平均產量100公斤,工農業產值720多萬元,茶農收入500多萬元。工作重點是分兩步走。第一步,實施“1234戰略”。即發展四大茶;穩定茶園面積1萬畝;重點扶持2家茶葉龍頭企業;努力打造三大茶葉品牌。茶的四大類型是:綠茶鞏固升級,普洱茶發展突破,紅茶恢復發展,茉莉花茶適當增加。通過改造、淘汰和新植,茶園面積保持在1.2萬畝,可採面積保持在1萬畝,其中良種面積90萬畝(新植35萬畝)。重點扶持“x x山”龍頭企業;更新、改造和整合10個茶葉初級加工廠;建立機械修理、採礦三大示範模式,輻射面積3000畝。第二步,逐步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全力打造茶葉品牌,採取政府引導、企業自主的重組或兼併形式,實行企業強強聯合,力爭打造一個大茶葉龍頭企業,一個茶葉品牌,一個全鄉系列產品,依託國內外市場,充分發揮x x茶葉市場的競爭力和突出經濟強勢優勢的能力。

六、“XXX”x x茶產業發展的兩大關鍵舉措。

1、抓好種植加工,全面提高茶葉產業化水平。第一,穩定茶園面積,優化區域佈局。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種植一批的原則,繼續實施茶葉區域佈局、規模化發展和良種化種植。二是切實加大中低產茶園改造力度。x x農村的茶園大多是六七十年代開發的,現在基礎差,產量低。通過加強茶園水利基礎設施、補植和種植等。中低產茶園應全面升級改造,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第三,全力打造優質茶園基地。“xxx”鄉要努力建設1.2萬畝優質茶園基地,發展1萬畝綠色有機茶園。四是改造現有茶葉初級加工廠。x x鄉有7家初級茶葉加工廠,xxx力爭改造5家,改造後的初級茶葉加工廠產能可達2萬公斤以上。第五,努力推進XX鄉精製茶加工企業技術改造。給予重點支持,促進其設備更新、技術改造,提高其生產加工水平。“xxx”鄉重點支持發展兩條茶葉深加工生產線,使每條生產線的生產能力達到20多萬公斤。第六,對茶葉企業進行改革和重組。按照市場導向的原則,在企業自願的基礎上,通過政府引導和改制重組,全力培育全鄉茶葉龍頭企業。第七,調整產品結構,加快適銷對路產品的研發。以市場爲導向,合理調整產品結構,既要鞏固傳統產品的生產,又要加快適銷對路產品的研發。

2.打造“x x山”品牌,擴大x x茶市場影響力。第一,整合x x茶品牌。認真篩選x x茶現有品牌,繼續打造具有x x特色和代表性的茶葉品牌和系列產品。同時,規範茶葉市場,打擊不正當競爭,杜絕生產假冒僞劣產品,切實加大對x x茶葉品牌的保護力度。二是加強茶葉營銷,建立茶葉營銷體系。通過發展專業化營銷企業,建立茶葉專賣市場、專賣店和專櫃,組織各種茶葉營銷活動,開發茶葉訂單,促進x x茶的銷售。通過保護古茶樹資源,挖掘茶文化,發展旅遊業,宣傳茶葉,促進茶業發展。

茶葉產業發展調研報告5

河姆渡遺址7000多年前的原始茶、田螺山遺址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茶遺存、世界上第一部茶書《茶經》唯一命名的古名茶——“瀑布仙茗”、源於北宋的我國最早的白茶——“四明十二雷”、以及最近在餘姚瀑布嶺發現的百年樹齡古茶樹,等等,這些無不說明餘姚是中國乃至世界茶飲、茶事、茶文化的源頭之一,在茶葉產業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從我市茶葉產業的發展現狀來看,與曾經擁有的歷史地位還不相當,甚至已落後於茶葉產業的後起之秀——新昌、寧海等。爲此,我們組織調研組對我市茶葉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聽取了市農林局關於全市茶葉產業發展情況的.先容,並赴河姆渡鎮、鹿亭鄉、樑弄鎮、大嵐鎮等茶葉主產鄉鎮實地調研,考察了部分茶葉生產企業,徵求了市茶文化促進會的意見。現將有關情況綜合如下:

一、基本情況

全市現有名優茶品牌20餘個,主要品牌爲瀑布仙茗、四明龍尖和寧波白茶。恢復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歷史名茶“瀑布仙茗”,先後獲得了寧波市名牌產品、寧波市八大名茶、省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其製作技藝已被列爲寧波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有生產成員單位28莢冬基地覆蓋全市。四明龍尖爲新創名茶,是寧波市着名商標。我市是寧波白茶的原創地和主要產區,產量佔寧波白茶總產量的50%以上。

二、存在題目

1、企業散小弱,發展後勁不足。我市名優茶品牌多而雜,茶葉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大的

五噸,小的只有幾百斤,產值上百萬元的企業屬鳳毛麟角,除“瀑布仙茗”等個別品牌外,盡大多數茶葉品牌着名度低、缺乏市場認可,單體實力普遍不強,缺少具有行業影響力和產業示範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多數珠茶廠產品結構類同,銷售價格低、利潤薄,在煤、電、採摘等環節生產本錢不斷進步的情況下,委曲維持經營,無力擴大再生產。

2、茶園經營分散,制約着茶葉產業的發展。部分茶園直屬村級集體所有,承包給個人經營,承包期大多在5年左釉冬由於承包期短,導致承包者存在短期行爲,沒有長遠計劃,茶園治理粗放,導致茶園老化。大部分村級茶園隨山林責任制分茶到戶,戶均有茶園,承包戶或自行加工茶葉,或出售鮮茶葉,由於茶園面積小,農戶治理不重視,難以保證質量。

3、營銷網絡薄弱,市場化程度較低。產量較大的珠茶、蒸青茶多以出口爲主,受自身能力所限,在銷售、定價等方面非常被動,基本上被中間商、外貿公司、外商所主導,缺乏市場話語權,是純粹的初加工。以國內市場爲主的名優茶,由於多年來形成的經營習慣,大多數企業還是以“人情茶”、“關係茶”、“禮品茶”、“扶貧茶”爲主解決茶葉銷售題目,基本拘於本地市場,鮮有銷往周邊地區,難以輻射到大衆市場,品牌對銷售的帶動效應不明顯。我們通過網絡調查我市名優茶在全國各大茶葉市場和全國最大茶葉流通企業天福團體的上櫃茶葉情況,基本上見不到我市“瀑布仙茗”等名優茶的蹤影。

4、工藝水平落後,產品品質較差。從產業總體發展水平來講,我市大多數製茶企業生產設備和工藝水平是較爲落後的,這是導致產品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珠茶加工企業普遍環境較差、設備落後,加工標準不嚴,一旦受到國際市場動盪或歐盟對進口珠茶嚴格執行檢測標準,整個珠茶產業就受到重創。名優茶生產企業缺少大型冷躲庫等必要的蘊躲設備,生產工藝仍以傳統方式爲主,在採摘、攤青、製作等一系列關係到產品品質的環節仍較薄弱。如由於加工機械的原因,導致不同企業生產的“瀑布仙茗”在外形上存在較大的差別,影響市場競爭力。

5、監管不夠到位,產業發展機制不夠健全。政府有關部分對茶葉產業整體發展缺少指導,較重視新品種改良、引進等前期工作,忽視對產中和產後的監管指導,對合作社的規範建設引導不夠,缺少強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動茶葉企業聯合組團發展。目前,全市範圍內成立了多家茶葉生產合作社、茶葉協會,如瀑布仙茗協會,會員可以共同使用品牌,理論上雖有一整套的品牌治理制度,但在具體執行中不夠嚴格,個別會員茶葉產品質量低下,嚴重影響品牌整體形象。新昌縣花20多年時間集中政策資源發展“大佛龍井”和寧海縣花10年時間集中政策資源打造“看海茶”的做法,值得我們鑑戒,如今“大佛龍井”和“看海茶”的產銷規模及市場覆蓋面已遠在“瀑布仙茗”之上。

三、對策建議

1、明確目標任務,建立健全促進茶葉產業發展的規劃和政策體系。要研究制定《餘姚市茶葉產業發展規劃》及其茶葉公司配套扶持政策,明確今後我市茶葉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建設項目、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設立隨財政可用資金增長的產業發展資金,落實並穩定稅收優惠政策,努力使我市茶葉產業向着茶樹良種化、產出高效化、生產標準化、作業(加工)機械化的方向發展,進步名優茶產量,提升茶葉品質,擴大市場覆蓋面,完善市場營銷網絡,建立現代化茶園,基本實行茶園標準化治理和機械化作業,大力發展茶文化旅遊。

2、完燒瑰制機制,進步茶葉的產業化市場化程度。一要制定扶持措施,鼓勵茶葉企業或茶葉經銷戶往外地特別是全國區域性茶葉市場開設專門銷售我市名優茶的專賣店、直營店、經銷店,並在市農批市場專設茶葉交易區,將專業市場、販銷隊伍、駐外窗口結合成有機的整體。二要大力扶持龍頭企業,採取相應的政策措施,引導鼓勵企業之間和企業與農戶之間通過聯營、合作參股、控股、茶園經營權流轉、組建合作社等形式,組建龍頭企業或經營團體,發揮龍頭企業連接農戶與市場的紐帶作用,使茶葉生產經營向團體化方向發展,努力形成一個品牌1家企業或1個團體運作的局面。三要鑑戒新昌等地與天福團體(國內最大的茶葉連鎖經營團體)和北京老舍茶館(全國最負盛名的茶館)合作的做法,千方百計使我市名優茶進進茶葉消費高端市場。

茶葉產業發展調研報告6

河姆渡遺址7000多年前的原始茶、田螺山遺址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茶遺存、世界上第一部茶書《茶經》唯一命名的古名茶——“瀑布仙茗”、源於北宋的我國最早的白茶——“四明十二雷”、以及最近在餘姚瀑布嶺發現的百年樹齡古茶樹,等等,這些無不說明餘姚是中國乃至世界茶飲、茶事、茶文化的源頭之一,在茶葉產業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從我市茶葉產業的發展現狀來看,與曾經擁有的歷史地位還不相稱,甚至已落後於茶葉產業的後起之秀——新昌、寧海等。爲此,我們組織調研組對我市茶葉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聽取了市農林局關於全市茶葉產業發展情況的介紹,並赴河姆渡鎮、鹿亭鄉、樑弄鎮、大嵐鎮等茶葉主產鄉鎮實地調研,考察了部分茶葉生產企業,徵求了市茶文化促進會的意見。現將有關情況綜合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市茶葉產業主要分佈在四明山及其周邊的山區、半山區,涉及18個鄉鎮(街道),約有茶農10萬人。現有茶園面積6萬畝,其中:無性系良種茶園1.71萬畝,已建成無公害茶、綠色食品、有機茶生產基地1.8萬畝,產區規模在全省產茶縣(市)中居中等偏上水平。全市現有各類茶廠200餘家,其中:精製茶廠42家,已完成改造並達到QS標準的企業42家。

全市現有名優茶品牌20餘個,主要品牌爲瀑布仙茗、四明龍尖和寧波白茶。恢復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歷史名茶“瀑布仙茗”,先後獲得了寧波市名牌產品、寧波市八大名茶、省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其製作技藝已被列爲寧波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有生產成員單位28家,基地覆蓋全市。四明龍尖爲新創名茶,是寧波市知名商標。我市是寧波白茶的原創地和主要產區,產量佔寧波白茶總產量的50%以上。

20xx年,全市實際計產茶園面積5.6萬畝,總產量6317噸,產值1.135億元。其中名優茶367噸,產值7372萬元,分別佔全市茶葉總產量的5.8%和產值的65%。珠茶產量5730噸,產值3783萬元。名優茶平均價格達到每公斤200.8元,最高的黃金芽每公斤8000元。全市茶園平均畝值20xx.8元,其中白茶最高畝值超2萬元。在茶葉出口加工方面,出口珠茶加工量近3萬噸,出口貨值4億元。大嵐鎮作爲全市最大的茶葉主產鄉鎮,1.8萬畝茶園爲全鎮農民提供了近50%的收入來源。

二、存在問題

1、企業散小弱,發展後勁不足。我市名優茶品牌多而雜,茶葉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大的三、五噸,小的只有幾百斤,產值上百萬元的企業屬鳳毛麟角,除“瀑布仙茗”等個別品牌外,絕大多數茶葉品牌知名度低、缺乏市場認可,單體實力普遍不強,缺少具有行業影響力和產業示範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多數珠茶廠產品結構類同,銷售價格低、利潤薄,在煤、電、採摘等環節生產成本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勉強維持經營,無力擴大再生產。

2、茶園經營分散,制約着茶葉產業的發展。部分茶園直屬村級集體所有,承包給個人經營,承包期大多在5年左右,由於承包期短,導致承包者存在短期行爲,沒有長遠計劃,茶園管理粗放,導致茶園老化。大部分村級茶園隨山林責任制分茶到戶,戶均有茶園,承包戶或自行加工茶葉,或出售鮮茶葉,由於茶園面積小,農戶管理不重視,難以保證質量。

3、營銷網絡薄弱,市場化程度較低。產量較大的珠茶、蒸青茶多以出口爲主,受自身能力所限,在銷售、定價等方面非常被動,基本上被中間商、外貿公司、外商所主導,缺乏市場話語權,是純粹的初加工。以國內市場爲主的名優茶,由於多年來形成的經營習慣,大多數企業還是以“人情茶”、“關係茶”、“禮品茶”、“扶貧茶”爲主解決茶葉銷售問題,基本拘於本地市場,鮮有銷往周邊地區,難以輻射到大衆市場,品牌對銷售的帶動效應不明顯。我們通過網絡調查我市名優茶在全國各大茶葉市場和全國最大茶葉流通企業天福集團的上櫃茶葉情況,基本上見不到我市“瀑布仙茗”等名優茶的蹤影。

4、工藝水平落後,產品品質較差。從產業總體發展水平來講,我市大多數製茶企業生產設備和工藝水平是較爲落後的,這是導致產品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珠茶加工企業普遍環境較差、設備落後,加工標準不嚴,一旦受到國際市場動盪或歐盟對進口珠茶嚴格執行檢測標準,整個珠茶產業就受到重創。名優茶生產企業缺少大型冷藏庫等

必要的儲藏設備,生產工藝仍以傳統方式爲主,在採摘、攤青、製作等一系列關係到產品品質的環節仍較薄弱。如由於加工機械的原因,導致不同企業生產的“瀑布仙茗”在外形上存在較大的差別,影響市場競爭力。

5、監管不夠到位,產業發展機制不夠健全。政府有關部門對茶葉產業整體發展缺少指導,較重視新品種改良、引進等前期工作,忽視對產中和產後的監管指導,對合作社的規範建設引導不夠,缺少強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動茶葉企業聯合組團發展。目前,全市範圍內成立了多家茶葉生產合作社、茶葉協會,如瀑布仙茗協會,會員可以共同使用品牌,理論上雖有一整套的品牌管理制度,但在具體執行中不夠嚴格,個別會員茶葉產品質量低下,嚴重影響品牌整體形象。新昌縣花20多年時間集x政策資源發展“大佛龍井”和寧海縣花10年時間集x政策資源打造“望海茶”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鑑,如今“大佛龍井”和“望海茶”的產銷規模及市場覆蓋面已遠在“瀑布仙茗”之上。

三、對策建議

1、明確目標任務,建立健全促進茶葉產業發展的規劃和政策體系。要研究制定《餘姚市茶葉產業發展規劃》及其配套扶持政策,明確今後我市茶葉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建設項目、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設立隨財政可用資金增長的產業發展資金,落實並穩定稅收優惠政策,努力使我市茶葉產業向着茶樹良種化、產出高效化、生產標準化、作業(加工)機械化的方向發展,提高名優茶產量,提升茶葉品質,擴大市場覆蓋面,完善市場營銷網絡,建立現代化茶園,基本實行茶園標準化管理和機械化作業,大力發展茶文化旅遊。

2、完善體制機制,提高茶葉的產業化市場化程度。一要制定扶持措施,鼓勵茶葉企業或茶葉經銷戶去外地特別是全國區域性茶葉市場開設專門銷售我市名優茶的專賣店、直營店、經銷店,並在市農批市場專設茶葉交易區,將專業市場、販銷隊伍、駐外窗口結合成有機的.整體。二要大力扶持龍頭企業,採取相應的政策措施,引導鼓勵企業之間和企業與農戶之間通過聯營、合作參股、控股、茶園經營權流轉、組建合作社等形式,組建龍頭企業或經營集團,發揮龍頭企業連接農戶與市場的紐帶作用,使茶葉生產經營向集團化方向發展,努力形成一個品牌1家企業或1個集團運作的局面。三要借鑑新昌等地與天福集團(國內最大的茶葉連鎖經營集團)和北京老舍茶館(全國最負盛名的茶館)合作的做法,千方百計使我市名優茶進入茶葉消費高端市場。

3、夯實產業基礎,加快現代化茶園建設。

一要建立健全茶園經營權流轉制度。制訂有力措施,鼓勵全市茶園在自願、有償的前提下向種茶大戶和茶葉龍頭企業流轉,擴大單體茶園經營面積,爲建設標準化、機械化的現代茶園打好基礎。二要制定出臺有關加快無性系茶樹良種發展的政策措施,調動茶農發展良種茶的積極性,力爭用較短的時間,基本實現無性系良種化,並在全市範圍內建立健全良種繁育體系,加強良種苗木的產銷管理,加強新品種的引進、推廣、選育工作。三要加快茶園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老茶園更新改造,優化茶園結構,在茶園中普遍安裝噴灌等防霜凍設施,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