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報告

【熱門】學生實踐報告三篇

報告2.52W

隨着人們自身素質提升,報告的適用範圍越來越廣泛,報告具有雙向溝通性的特點。爲了讓您不再爲寫報告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生實踐報告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熱門】學生實踐報告三篇

學生實踐報告 篇1

200*年7月8日至7月14日,我隨河北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三下鄉隊伍來到鹿泉市大河鎮曲寨村社會實踐,大學生暑期實踐報告。對於我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經歷。短短的五天時間,我感受到了濃厚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生活氣息。

曲寨村,鹿泉市大河鎮的一個半山村。距離石家莊市僅15公里之遙,西倚巍巍太行山,北臨碧波盪漾的黃壁莊水庫,環境幽雅,人傑地靈。交通四通八達,青銀高速、石太高速、石張高速交織於鹿泉大地,新修石環路擦邊而過,擁有地方鐵路自備貨站,區位優越。

鹿泉市大河鎮曲寨村是國家、省、市命名的“鄉鎮企業示範村”、“文明村”、“小康建設示範村”。 村所屬集團河北曲寨集團是經省批准成立的大型企業集團,下設七個公司實體,一、二、三產齊全。主導產業造紙、水泥、電解鋁、精密鑄鋼、不鏽鋼等。曲寨紙業現有生產能力20萬噸,生產優質箱板紙、瓦楞原紙,暢銷京、津、冀;曲寨水泥公司是中國北方規模最大、現代化水平最高的水泥生產企業之一,實習報告《大學生暑期實踐報告》。集團20xx年產值16億元,利稅1.3億元,其中上交國家稅費3056萬元,相當於每個曲寨人向國家上交稅費1.3萬元。曲寨村的經濟實力也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

出石家莊,順石清公路西北行7公里,經大河路過 大河村不遠,路南一座7層的建築便是曲寨村委會辦公大樓的北大門。進大門西邊,超市、飯店、理髮店等商業設施一應俱全。東邊小廣場裏有花有草,還有會“唱歌”的噴泉。新近建成的老年公寓、村醫院等公益設施就坐落在這個廣場的南邊。

進村後,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一條條筆直寬闊的道路,玲瓏別緻的街心公園,隨處可見的綠地草坪,徜徉其間使人流連忘返。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後,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裏的治安情況相當好。經濟上的寬裕和生活上的安寧,使我毫不誇張的用了"安居樂業"來作爲曲寨村給我的第一印象。一個老人告訴我們,如今的曲寨村綠化率達到了30%,實現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村在林裏,人在綠中,爲打造鄉村“都市”和文明生態村,村裏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每年都在1000萬元以上。

敲開一戶村民的家門,只見乾淨整潔的小院內,種植着葡萄及美人蕉、月季等花草;歐式的二層小樓裏,水、電、暖、氣、閉路電視一應俱全,一樓是車庫和客廳,二樓是臥室,室內擺設講究,充滿現代化氣息。客廳內,老兩口正在悠閒地看着電視。女主人自豪地告訴我們:“俺兒子一家一棟這樣的別墅。平時,孩子們上學的上學,上班的上班,俺老倆就掃掃地、種種花、接送接送小孫子,

一位朋友曾對我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某省重點中學有一位來自窮山村的學生,學習非常用功。他的牀頭貼着一句激勵自己學習的話,只有九個字:別忘了!你是農村戶口!!!如果看到曲寨他就不會說這種話了。

看看電視,或是到村裏的老年活動中心鍛鍊鍛鍊身體。俺這樣的日子,城裏來的親戚都羨慕!”目前,在這個擁有500戶人家的村莊已有400多戶村民住進了這樣的別墅,剩餘的戶則全部住進了高層住宅樓,再也見不到一處舊房了。

學生實踐報告 篇2

三個月的實習轉眼就過去了,在這三個月裏,學到的不僅僅是專業上面的採編的東西,還有許多許多,攝影部的主任和其他的記者都給了我很多的幫助,不管是在業務的探討還是對於以後人生和事業的規劃上,他們都給了我許多無私的幫助,在這裏我也要向他們表示感謝。記者生涯還有很久,三個月也僅僅是一個預熱,我相信,前方的道路仍然很漫長,我還在路上。

轉眼間,三個月的專業媒體實習就過去了,如我所願,我來到了位於祖國南端的海南島,並且在海南日報的攝影部度過了這三個月的時光。相比於其他大部分同學來說,我在攝影部的實習相對來說更加的有挑戰性,因爲以前的師兄師姐到攝影部實習的並不多,沒有一些可以遵循的道路或者經驗,即使是有的在新華社的攝影部,也是作爲圖片編輯,更多情況下是單純和照片與文字打交道,而直接與人進行交流,參與到一線的攝影採訪的機會比較少。

三個月的實習只能是管中窺豹,並不能完全的融入到報社當中,但是這次“涉‘攝’未深”的實習經歷,已經讓我受益匪淺。在實習過程中,我覺得對我來說記憶深刻,或者說讓我對攝影、攝影記者以及圖片與報紙的理解有着重大的影響的,有幾個事件,也許這些東西對別人看來是非常淺顯的,但是這是我在實習中切實體會到的,而這些東西也是實實在在值得總結的。

一、我們要選擇什麼樣的照片?

這個思考源於一次攝影部與總編室的討論會,衆所周知,總編室的編輯們是決定最後上版的文章和圖片的“老闆”,與文字的可修改性不同,照片只能替換而不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修補,而這就牽涉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選擇什麼樣的照片上版?我們選擇什麼樣的照片印在我們的報紙上?

這樣的討論其實經歷了許許多多的媒體從業人士的討論,即使是在我們清新的實踐中也存在着這樣的疑問,近些年來,“讀圖時代”被衆多媒體宣稱到來,許多的報刊雜誌也突出了新聞照片在各自的媒體當中的比重,但是照片多了,選擇照片又成了一個問題。

在我實習期間的這次討論可以說也是圍繞着這個問題展開的。討論會上,攝影記者選擇了一些自己傳回報社的稿件,將自己覺得應該見報的照片和實際見報的照片放到一起,讓大家一起品評。其中很多照片的選擇不僅僅是攝影記者與編輯產生了很大的分歧,而且在編輯中間對於照片的選擇也有很大的分歧。

在這次討論中,我雖然沒有能夠發言,但是,學到了很多的東西,我知道了大部分的編輯在選擇照片的時候是關注什麼的,而且我感覺到隨着攝影記者水平的提高,新聞照片質量的提高,編輯對於照片的認知和評價標準也在上升,以前覺得編輯對於照片是門外漢,其實他們可以說“閱片無數”,對於新聞照片的選擇都有着自己獨到的標準。

“新聞性第一”與“畫面性第一”是這次討論爭論比較激烈的一對衝突,許多編輯認爲作爲一張新聞照片要有涵蓋整個新聞事件的能力,要做到“一圖勝千言”;而認爲應該將“畫面”作爲第一位的攝影記者和一些編輯則認爲,既然已經有文字來說明新聞事件,新聞照片爲什麼不能採用一些視覺衝擊力強的,特寫性質的照片,因爲這些照片更能夠體現出攝影記者的攝影技術和水平。

其實我覺得這種討論的根本還是在於對於新聞圖片的理解上,不僅僅是攝影記者需要提高,編輯也應該轉換思路。作爲攝影記者,我們要在儘可能的利用自己的技術,將畫面的美觀與新聞相結合,而作爲編輯,應該大膽的採用一些新穎的新聞圖片,讓畫面好的照片上版,利用文字加以補充,甚至嘗試着去用文字配合新聞照片,這樣不僅僅有助於提高攝影記者拍攝好的新聞照片的積極性,而且能夠爲新聞照片與文字、版面的配合提供一個新的解決方案

近些年來《新京報》、《新民晚報》、《新快報》等一些媒體在圖片使用上給國內的媒體樹立了一面旗幟,他們都有自己的圖片總監,對上版圖片進行把關和建議,可以說極大的促進了自己媒體上圖片使用美觀性與新聞性的最大程度的融合。

新華社的老社長穆青同志曾經這樣評價我們報刊的發展,尤其是在對待新聞圖片的使用的時候說,圖片和文字一樣都處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們的報刊和報道要做到“圖文並茂,兩翼齊飛”,我想這也應該是我們做到的,而且要爲兩者尋找最優結合點,實現最大的“效益”。

二、什麼樣的條件決定你要做、能做出什麼樣的新聞照片。

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作爲剛剛從高等學校裏面畢業出來的學生或者是說實習生來說,做起來比說起來要難得多,這也是爲什麼所有的實習生來到報社之後都會在報社的資料室裏面翻閱一週的報紙的緣故。

最初來到攝影部,老師讓我到報社資料室看報紙,讓我去看到底什麼樣的照片適合我們的報紙刊載,然而就從這最開始,我就犯了一個錯誤,我並沒有將自己置身其中,而是單純的置身事外的評價一張片子,用學校裏面拍攝“糖水”的眼光來評判。結果一週下來,我記在自己的採訪本上的僅僅是某年某月某日哪張照片感覺不錯,而不是將照片放到一個新聞事件中。

後來攝影部的王軍主任跟我聊天的時候跟我說,其實新聞記者並非不能拍到好照片,而是在新聞事件發生的時候,你需要考慮的東西太多,比如報紙的定位,比如編輯的眼光,還有更重要的現場的條件。“爲什麼我們說一張看上去並沒有什麼出彩的東西的片子拍得好,就是因爲在新聞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們只能在有限的條件下拍攝出這種適合各種條條框框的照片的時候,攝影記者用攝影的語言把所有能夠表達的東西表達了出來。”

這次談話讓我對於新聞攝影有了很深的瞭解,再後來的拍攝當中,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這一段話。現在有許多的人說,新聞照片看上去長得都很醜,沒啥意思。的確,現在的我國的大部分平面媒體採用的新聞照片相比較起《瑞麗》、《時尚》這樣的雜誌來說是難看了許多,我們也不能否認現在某些的攝影記者的本身素質的低下,但是許許多多的新聞照片其實是在一種非常“惡劣”的拍攝環境下拍攝出來的,因此,當自己在關注某個媒體的時候,應該綜合考慮媒體和新聞事件本身的環境,妄自去指摘新聞照片的優劣並非是明智之舉。

三、攝影記者到底要做什麼,應該怎麼去做?

攝影記者到底要做什麼,這也是從我開始接觸攝影一直到我到海南日報實習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學院的《清新時報》做攝影記者的時候,我們所處在的是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在學習之餘,我們按照編輯的要求去關注新聞事件,或者按照編輯的要求去做一些配圖,從來沒有考慮過將攝影記者應該怎麼做的問題,而只知道編輯讓我做什麼,攝影更多的是作爲平時的一種業餘愛好。

“我們要做圖片提供商,不做打工仔”,這是我們攝影部的主任在一次部門例會上說的,而這句話的緣由也恰恰是在討論到攝影部的未來發展和攝影記者到底應該怎樣做時引發的。與學校不同,當“攝影記者”這個名稱作爲一個職業掛在你的胸前的時候,要考慮的就不應該僅僅是編輯讓我做什麼。我覺得對我來說,這是我這次實習當中最大的收穫,它讓我懂得了攝影記者不僅僅是爲文字記者的洋洋灑灑的文章做配圖,因爲這樣你就會變成一個附庸於別人而生存的“打工者”,攝影記者應該是作爲一個圖片提供商一樣,在不遺漏重大事件和重大題材之外,有自己的關注點,比如弱勢羣體,比如和諧社會中的不和諧因素和現象等等,這樣你就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而許多成功的攝影記者成功也正是因爲他們的獨特關注。

“攝影記者要做的不是我去給你的文字配圖,而是當你的'文字需要照片的時候,從我已經有的照片積累中尋找合適的照片,這纔是攝影記者的真正出路。”這句話雖然並非是完全正確或者準確,但是它讓我瞭解了,如果要做一個“成功”的攝影記者,你不能夠在忙碌中失去思考的能力,而是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積累,這樣才能夠有所收穫。

正是因爲這個,我從11月底開始關注海口市晚上的街頭“流浪者”,從大學生“藝人”到街頭藝人,從幾歲的小乞丐到年過六旬的老婆婆,都在我的鏡頭裏面留下了他們的印記,也許我所關注的人羣並沒有那麼的有代表性,但是她們都是經過了某些選擇,每一張照片也都凝結了我對於這個羣體的理解,當從頭到尾把這些照片瀏覽下來的時候,我感覺到了自己的收穫。

學生實踐報告 篇3

快到暑假了,各個學校也許正在籌劃學生的寒假社會實踐。我們的學生需要什麼樣的社會實踐?我認爲,學生的社會實踐應該與他們想從事的理想職業密切掛鉤。

我們的有關部門規定學生每學期都要進行一次社會實踐,這件事情本身是意義重大的,但由於只知道社會實踐可以提高學生的適應社會的能力,但具體是什麼能力卻不太清楚,從而導致社會實踐流於形式,對不同的學生沒有很強的針對性。

如果我們把學生的社會實踐與學生的職業理想掛鉤,操作起來就會具體有效得多。

我曾在學校當老師,參加過學生的多次社會實踐,但我認爲,很多社會實踐針對性不強,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從中得到真正的鍛鍊。

舉例說明。我以前所在的學校曾經組織學生到污水處理場參觀。具體操作如下:年級組長自己確定了這個主題,目的是想通過這次參觀讓學生明白污水處理的不易從而知道如何節約用水。年級組長確定主題後,去實地踩點,確定參觀時間參觀路線參觀內容等。參觀前年級組長根據要參觀的內容給學生髮了一張參觀提綱,有若干道題需要學生回答。參觀的過程中,學生拿着提綱到處找答案,將一張提綱上的答案完成,耶,“圓滿”完成任務。

這樣的實踐問題在於:前期沒有學生的參與,學生缺少主動探究的過程,其結果必然大打折扣;參觀的過程中也是把課堂模式搬到社會而已,學生還是聽講解,記筆記,看說明,記筆記,沒有調動他任何探究的積極性。至於學生的後期社會實踐報告,也基本上是千篇一律——以節約用水爲主題。老師以爲目的達到了,任務完成了,OK了。

當然,這樣的活動不是一點意義沒有,但沒有把社會實踐的意義最大化。

我們的社會實踐目的是要學生進入社會,瞭解社會。但這麼大一個社會,你要學生了解什麼?沒有具體的目標的社會實踐就會流於形式,起不到它真正要達到的目的。

國外的社會實踐形式可以給我們一個借鑑。

美國學生從國小開始就根據自己的職業目標進行社會實踐,美國大學的錄取也要看學生的社會實踐情況。大學生中的社會實踐就更是普遍,尤其是大三以後,很多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就會得到單位的聘書。美國學生的社會實踐不是到公司轉一轉,參觀一下就了事,而是經過一兩天的培訓後,就把你當一個人用了,你能在工作中得到很大的鍛鍊。有個國內到美國讀大學的學生,其家長說,孩子一學期學習都很辛苦了,假期回家吧,至於社會實踐嘛,好辦,我有朋友是某某大公司的,到時候叫他給孩子開一張證明就行了。國內好多地方中國小生的社會實踐就是到居委會蓋章應付學校老師的檢查。

我們學生需要的不是一紙證明,而是真正的實習鍛鍊能力,未來的發展也不需要證明,需要能力。我們學生應該珍惜實習機會,在實習中鍛鍊自己的職業能力。

一個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到美國上本科,她就讀的學校實驗室開放時間是晚上8點到凌晨1點,可她說實驗根本就做不完,因爲看各種各樣器材的說明書就會花費她4小時的時間,而她的美國同學一進實驗室就可以開始做實驗,根本不用看說明書。問他們爲什麼這麼利害,他們說這些儀器他們家裏都有。美國學生的職業規劃從6歲就開始了,他們會從小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等探索自己的理想職業,從小就有比較清晰的職業目標,因此他們從小就爲這些職業目標鍛鍊相應的知識、技能、素質,他們在家裏就經常“玩”那些儀器,所以他們的動手能力很強。

真正有效的社會實踐是學生根據自己未來想從事的職業理想,到社會各部門去了解這一行業的工作模式,發展方向,需要的知識、技能,素質,或是在實踐中鍛鍊自己相關的素質,爲將來進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生的很多能力,單靠做題是訓練不出來的,比如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克服挫折的能力,就需要在社會實踐中去磨練。比如,在職業探索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去採訪正在從事着自己的理想職業的那些人,瞭解這項工作具體是做什麼的?這項工作需要什麼樣的知識和技能?需要學什麼專業?需要通過什麼樣的培訓?薪水如何?有何發展空間?等等。學生要聯繫到這樣的職業人士,他就得先分析,到哪裏去找這些職業人士?我怎麼找到他們的聯繫方式?我要怎麼給他們交流才能得到我想要的信息?在與別人聯繫的過程中也許會碰壁,如果碰壁了,怎麼辦?要繼續採取什麼樣的辦法,才能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適應社會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磨練,他會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學會如何更好的與人溝通,如何採取不同的方法達到自己的目的,遇到困難應該如何想方設法去解決?如果經過長期這樣的訓練,我們還愁我們的學生高分低能嗎?

不管是上學期間的社會實踐還是畢業以後尋找工作,都是到一定的工作崗位上去幹活,同樣是幹活,但對一個人的發展卻是很不一樣的。

上中學、大學期間,你可以嘗試很多種工作,在這個嘗試的過程中,鍛鍊了你的能力,同時發現了自己的喜好,能及早地明確自己的職業理想,從而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磨練該職業需要的知識技能,一旦走進社會,你就能很快的進入工作狀態,爲用人單位帶來效益,也爲自己帶來高薪。在學生期間有越多的社會實踐,越能爲學生提供更持久的發展力,大學招生、用人單位都很看中學生的社會實踐。

但如果是大學畢業了,纔去嘗試不同的工作,這樣做幾天,那樣做幾天,這樣的“實踐”是僱主最忌諱的,他會認爲你是一個沒常性的人,是一個三心二意的人,他會懷疑你能否在他的公司踏踏實實地工作。

所以,社會實踐一定要趁早,一定要在學習期間利用假期根據自己的職業目標多參加社會實踐,多到實際的工作崗位上去鍛鍊自己,不要等到畢業找工作面對用人單位要求工作經驗時才很無辜的樣子:“我是學生,我怎麼會有工作經驗嘛?”誰規定學生就不能有工作經驗了?國家大力提倡學生從國小開始就要進行社會實踐,這麼多年,你都幹什麼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