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報告

作業設計報告

報告8.12K

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報告成爲了一種新興產業。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報告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作業設計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作業設計報告

作業設計報告1

一、課題說明

我們發現目前國小數學在作業設計與佈置方面存在很多單一、守舊、呆板等問題,基於以上情況,我們認爲有必要對國小數學作業設計進行改革,所以我們提出了《國小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這一課題,因而本課題研究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課題充分借鑑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結合本校實際,通過研究,試圖改變目前傳統的作業形式,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設計新型作業,以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研究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學生作業設計評價標準,以使教師佈置作業更具科學性,也爲教學管理者提供一個評價教師佈置作業的標尺。這對改變目前教師在佈置作業時隨意性現象具有重要的意義。圍繞課題先期進行的工作與研究,如對國內外相關資料進行蒐集和整理,掌握第一手資料,對當前課外作業設計現狀進行調查與分析,組織課題組學習等,既是課題得以立項的基礎,又是課題研究深入的保證。這使得本課題的研究有着較爲堅實的基礎和保障。我們認爲,本課題研究思路清晰、研究目標具體、研究方法適切,各項準備工作充分,具備了課題開題的條件,一致同意開題。同時課題組的全體成員緊扣課題研究目標、抓實研究過程,注重資料積累,豐富研究內涵,不斷提高課題研究的科學性、規範性和創新性,力爭在國小作業的設計與評價研究方面早出成果,形成學校鮮明的特色。

通過這一課題主要想解決以下主要問題:讓作業設計多樣化,比如採用設置作業超市、數學圖畫、數學手抄報、數學小製作、數學日記、數學小遊戲、數學童話、數學故事、數學實踐活動、數學成長記錄等方式,讓作業成爲學生學習、發現、創造、遊戲的樂園,使他們充分地張揚個性,實現學習的自主性,力求解決當前作業佈置中存在的要求的“統一性”、形式的“單調性”、完成的“強迫性”、內容的“隨意性”、習題的“呆板性”問題,使作業突出體現多樣化,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該課題的研究目標是:

1.以建構主義理論爲指導,以《數學課程標準》爲依據,順應國小生的心理與年齡特點,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形式,比如:書面作業、操作作業、實踐作業、數學圖畫、數學卡片、數學日記、數學手抄報、數學故事等,努力提高學生素質。

2.通過多樣化的作業設計和探索,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數學,掌握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數學方法與技能、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通過研究,提煉經驗,探索規律,爲廣大教師提供有價值的國小數學作業多樣化的設計。

二、具體工作

1.多次召開課題組會議,調查瞭解課題研究的實施情況,不斷討論研究的主要內容,總結課題研究中的`得與失,討論下一步工作,制定下一步課題研究計劃,撰寫專題總結,完成課題階段性總結。

2.發動課題組成員蒐集理論資料,進行理論培訓和學習,並寫出理論學習心得體會,爲課題研究做好鋪墊。對研究方案進行分析與再修改,爲後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3.根據教師個人的理論學習和學生的意願,切實做好作業設計多樣化研究工作,多方位、多角度佈置學生感興趣的作業,設計學生喜歡的超市型作業、操作型作業、實踐型作業、調查型作業、圖案型作業、日記型作業、數學手抄報、數學故事等,促使每位研究人員多思考、多總結,真正讓作業設計成爲學生喜歡數學的理由。

三、取得的主要成績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探索,該項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1.學生在學習興趣、主動性、自主性等指標上有明顯的提高。作業形式與內容的改革以後,學生自己主動做作業不讓家長督促的佔80%,以前只有50%的學生做得到。

2.學生學習負擔有所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和絕對負擔都有一定程度的減輕。在作業改革以前,有58%的學生家長反映作業量對自己的孩子來說比較多,現在只有22%的學生家長反映學生作業量比較多。90%的家長反映學生做完作業後仍有時間自由支配。在這段時間裏60%的學生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3.學生家長的支持率高。認爲學生作業的改革有必要的佔50%,很有必要的佔37%。在對作業改革的建議中普遍反映,“自從作業形式和內容改變以來,學生對學習更有興趣”;“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形式很好,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做作業,做到因材施教”;“有創意,有助於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學生素質的提高”。同時,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見,如“應做的作業還是要佈置做”;“教師佈置的作業較少,應該再增加一些作業”;“學生自我設計作業的形式不錯,有利於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但對能力較差的學生較難掌握,老師需給予建議和指導”;“除了語文學科以外,其他學科能否也進行作業改革,使學校教學工作整體向前推進,學生也便於把握”等等。還有一些家長對作業改革能否適應會考的要求表示了擔憂。學生家長的意見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業改革在操作過程中尚需完善和改進之處,這與我們嘗試改革以來暴露的一些問題相一致。

經過深入冷靜地分析,發現改革初期我們更多地關注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自主性的培養,放權給學生,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但對學生作業質量的內涵提高不夠。爲此,我想在今後的研究中,除繼續發揚前一階段的優勢外,應針對暴露的問題進行調整。主要策略有:一教師加強指導,加強與其他學科教師的合作;二強化學生學習彙報,讓學生表現自己,形成良好的合作和競爭學習氣氛;三加大學生自主發展的幅度,教師應加強作業開放性的研究,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四加強作業設計內容的應用性開發,形成作業設計的新概念——貼近生活,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學校所學知識的價值。

4.課題組成員不斷積極探討,經過研究,使我們瞭解了學生喜歡的作業類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我們今後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明確的方向,更加有利於國小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

(1)以理論學習爲起點,爲作業設計多樣化打好基礎。

我們積極組織課題組研究成員進行理論學習與交流,構建新型作業設計模式,並不斷總結作業設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研究的好做法,從而在不斷修正中前進。

(2)積極探索作業設計多樣化的有效途徑。

多樣化的作業設計,給學生創設了富有挑戰性,激勵性的氛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學習內容,提高了學習效率。

我們充分利用多媒體電教室,微機室等多個功能室,形象、直觀甚至動畫式的課堂作業牢牢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3)以校本教研爲先導,提升教師研究能力。

隨着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教學中,出現了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如果教師僅憑過去的教學經驗已經很難應付,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作用也越來越大。我們組織儘可能多的教師積極到外校學習,參與到教研活動當中去,取長補短。

5.初步構建多樣化設計作業的模式。

初步構建多樣化設計作業的模式,使學生興趣更加濃厚,與新課程教學理念相互融合,互爲促進。

6.學生的作業形式逐漸豐富,探究問題的能力得以提高。

教師不像原來那樣漫無目的地不知作業了,而更多地是給學生提供現實的活動場景和研究的空間,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體現了“活動性”。以前的實踐活動與綜合應用內容,都是老師當作自學內容一帶而過,甚至從來不去涉及的,通過課題研究老師們意識到了這類作業的重要性,不僅不去省略,反而留出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去探究、去思考、去總結,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了自己的成就感。

7.教師對習題的處理能力及作業設計水平均有了一個較大的提高。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發現,教師有了自己的主導思想,照搬習題、按部就班的少了,隨之而來的是對習題的創造性運用和作業形式多樣化的設計。都能結合學生實際,進行有效的改編或重組。有了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的支撐,教師設計作業心裏有底了。

四、存在的突出問題

1.課題借鑑的理論書籍太少,學校只有一本,只有依靠上網蒐集資料進行理論學習,影響了課題的深入開展。

2.缺乏指導力度。課題研究要想出成果,除了個體的努力外,還要靠指導。目前來說,我們還沒有很好的找到突破口,缺乏理論和專家的指導,沒有大的進展和突破。

3.課題管理不到位,教師精力投入不足。

部分成員課題研究的主動性不足,研究不夠深入,不夠重視平時資料的蒐集與整理。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對課題研究的精力投入不足是研究的一大問題。在課題研究方面,思路不夠清晰,積極主動性不強。

4.過程研究材料的總結、整理不夠及時。

在作業設計上的一些行爲顯得非常粗糙和隨意性,落實的力度就不夠。再加上不善於總結提煉,一學期下來,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徒勞的,沒有進行分析和反思,就難以在下一階段有意識地去改變。只有不斷地發揚成功的做法,修正不足和問題,我們的課題研究才能不斷深入,不斷獲得新成果。

雖然有時進行課題研究總結,可以說總結資料也十分豐富,但過程性的研究資料卻相對不足。雖然多次要求按時上報過程研究資料,但效果卻不很理想。即使能按時報來的資料,參考、推廣價值也不高,純粹爲完成任務。

五、採取措施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將採取下列改進措施促使課題順利完成,在國小數學作業的設計研究方面早出成果,形成學校鮮明的特色。

1.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進一步明確分工,落實達成的措施,並定期彙報,保證課題順利有序開展,獲得預期成果。

2.投入資金購買有關課題方面的書籍,組織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

3.邀請有關專家對課題進行理論方面的輔導。進一步加大對課題的管理、指導力度。及時收集課題研究資料,總結研究成果,爲結題做準備。一是定期上報課題研究階段性成果材料。小論文、總結、經驗體會等均可。二是學期末課題組要進行專項總結,把一學期來做的主要工作、取得的經驗、存在的問題,進行細緻地分析、研究,形成書面材料。三是定期舉辦課題研究交流、展示活動,及時總結成功的做法,交流、推廣經驗,以此促進本校國小數學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

六、反思及展望

課題研究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在取得了一些可喜進步的同時,我們也深刻地反思着:課題研究堅決不能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要體現在行動上,需要每一位教師的積極參與,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有高水平的專業指導是保障,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的大膽實踐是核心,領導羣體的高度重視是關鍵。

對課題研究的展望:作爲一所普通國小,我們的研究成果應該有着一定的輻射性,我們將對今後的國小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更加規範化,合理化,更加充分地調動參與課題研究教師的積極性,推動教研課題研究逐步深化。我們也誠懇地希望得到各級領導、專家的大力支持,繼續深入進行對國小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的實踐研究,爭取能夠取得較大的成果,順利完成這項研究工作。

回顧過去的工作,我們雖然取得了點滴成績,但我們清醒地意識到我們任重而道遠,我們絕不會沉浸在暫時的喜悅之中,我們的全體研究成員將繼續努力拼搏,紮紮實實研究和推進課題的研究,去不斷迎接新的挑戰,力爭讓作業設計多樣化成爲學生喜歡數學的真正理由。

作業設計報告2

一、基本情況

㈠林場基本情況

xx市xx區xxxx林場位於xx市xx區xx街南部,與xx街xx社區xx村、xx村接壤。場內有一座xxxx水庫貫穿南北,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氣溫6.7℃,適合各類樹木生長。海拔最高94米,最低33.3米,地貌呈中間低平、四周山林環抱之勢。場內交通便利,有一條水泥路直通場部,距07國道僅0餘公里,距京珠、滬蓉高速互通5公里左右,距xx市和xx區均不到30公里,與周圍各村均通有水泥路。

林場現有山林面積73畝,其中鬆雜類87.5畝,竹子34畝,杉木395畝,茶葉79.5畝,柑桔35畝。

㈡低產林基本情況

根據《xx省低產林改造工程建設管理辦法》對低產林界定的標準,將林分樹高、蓄積生長量較同類立地條件林水平均水平低30%以上;林分中同的樹種組成佔比重4成以下以及品種退化、老化、已不適應市場需求的經濟林列爲此次低產林項目的改造對象。場內現有林地73畝,除87.5畝鬆雜樹爲生態公益林不得砍伐,其餘509.5畝都是需改造的低產林地,其中杉木395畝,茶葉79.5畝,柑桔35畝。

二、林場低產林原因分析

一是造林質量差。造林管理粗放存在造林前沒有規劃設計好,造林不按適地適地樹要求,再加上造林後管理粗放,只造少管,甚至不管,致使林地雜草叢生,環境惡化,林木生長緩慢,部分長成“小老頭樹”,有的甚至似灌木狀,同時缺乏科學的撫育管理,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林相衰敗,產量很低。

二是立地條件差。造林立地條件差也是xxxx林場低產林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絕大部分林地分佈在立地條件差的山地上,高差大,坡度陡,地層薄,土質差。

三是缺乏管理和撫育。近年來由於各種原因,林場土地已流轉,自栽植後從未進行撫育管理,造成產量低而不穩,致使形成低產林。

三、低產林改造方式及內容

⑴低產杉木林。場內均爲杉木純林,爲90年代初期栽植,蓄積生長量低於同類立地條件林木平均水平30%以上,爲“小老頭林”,更新改造實行皆伐,營造速生豐產林;

⑵低效經濟林。主要樹種爲茶、柑桔。這兩個樹種已徑嚴重退化和老化,產量低、品質差,林地清理後栽植高效經濟林。

由於場內四周環山的地貌,改造方式將對杉木林實行皆伐、對經濟林實行更新,在對這片山林統一完成全墾後,按照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和適地適樹的原則,重新區劃小班、分配樹種、分版塊栽植樹木。重新區劃後栽植茶葉50畝;柑桔80畝;苗圃00畝;杉木280畝。

四、林木採伐更新及林地清理

⑴林木採伐:採伐面積395畝,均採用塊狀皆伐,採伐強度爲00%。現場調查伐區面積,採伐蓄積量,採伐株數,初估出材量。

⑵伐後林地清理:現有4.5畝經濟林早已老化或荒蕪,要進行必要的林地清理;清理後,將留下的.枝丫、樹皮、廢材等剩餘物要及時清理運出利用。不要堆積在林地上,更不允許堆燒煉山。

五、造林技術設計

⑴林種、樹種選擇:在林種選擇上以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爲主,並充分考慮經濟效益好,市場前景廣闊的高效經濟林;在樹種選擇上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立足本質以鄉土樹種爲主。根據林場現有情況,對原有山林砍伐、全墾後重新區劃地塊,栽植茶葉50畝、柑桔80畝、苗圃00畝、杉木280畝。

⑵整地:採用全墾、抽槽整地的方式。

⑶造林株行距:杉木2x .5;柑桔2x4m;茶葉0.3x .5m;苗圃具體根據各樹種實際決定。

⑷撫育設計:撫育時間爲造林後前三年。第一年、第二年在夏、秋季各撫育一次,第三年在春季撫育一次;撫育內容爲除草、鬆土、灌溉、除櫱、修枝、施肥、病蟲害防治及護林防火等。

⑸需苗量:根據各樹種的造林面積和造林設計密度,計算造林需的苗木總量爲20.98萬株。其中:杉木6. 6萬株,柑桔0.66萬株,茶葉7.5萬株,苗圃用苗6.66萬株。

六、資金預算

⑴採伐費:採伐面積395畝,按2元株,395畝x0.03萬株畝x2元株=23.7萬元;

⑵林地清理費:低產林509.5畝,按0.02萬元畝,509.5畝x0.02萬元畝=0. 9萬元;

⑶種苗費:36.7萬元。

杉木6. 6萬株x0.2元株=.23萬元

柑桔0.66萬株x3元株=.99萬元

茶葉50畝x0.07萬元畝=3.5萬元

苗圃00畝x0.3萬元=30萬元

⑷營造林費:38.25萬元

整地5 0畝x0.03萬元畝=5.3萬元

栽植5 0畝x0.025萬元畝=2.75萬元

撫育費:5 0畝x0.02萬元畝=0.2萬元

⑸材料費:.79萬元。

肥料0.05畝x30元畝=.53萬元

農藥0.05萬畝x5元畝=0.26萬元

合計總投資0.63萬元。

作業設計報告3

一、課題說明

我們發現目前國小數學在作業設計與佈置方面存在很多單一、守舊、呆板等問題,基於以上情況,我們認爲有必要對國小數學作業設計進行改革,所以我們提出了《國小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這一課題,因而本課題研究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課題充分借鑑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結合本校實際,通過研究,試圖改變目前傳統的作業形式,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設計新型作業,以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研究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學生作業設計評價標準,以使教師佈置作業更具科學性,也爲教學管理者提供一個評價教師佈置作業的標尺。這對改變目前教師在佈置作業時隨意性現象具有重要的意義。圍繞課題先期進行的工作與研究,如對國內外相關資料進行蒐集和整理,掌握第一手資料,對當前課外作業設計現狀進行調查與分析,組織課題組學習等,既是課題得以立項的基礎,又是課題研究深入的保證。這使得本課題的研究有着較爲堅實的基礎和保障。我們認爲,本課題研究思路清晰、研究目標具體、研究方法適切,各項準備工作充分,具備了課題開題的條件,一致同意開題。同時課題組的全體成員緊扣課題研究目標、抓實研究過程,注重資料積累,豐富研究內涵,不斷提高課題研究的科學性、規範性和創新性,力爭在國小作業的設計與評價研究方面早出成果,形成學校鮮明的特色。

通過這一課題主要想解決以下主要問題:讓作業設計多樣化,比如採用設置作業超市、數學圖畫、數學手抄報、數學小製作、數學日記、數學小遊戲、數學童話、數學故事、數學實踐活動、數學成長記錄等方式,讓作業成爲學生學習、發現、創造、遊戲的樂園,使他們充分地張揚個性,實現學習的自主性,力求解決當前作業佈置中存在的要求的“統一性”、形式的“單調性”、完成的“強迫性”、內容的“隨意性”、習題的“呆板性”問題,使作業突出體現多樣化,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該課題的研究目標是:

1.以建構主義理論爲指導,以《數學課程標準》爲依據,順應國小生的心理與年齡特點,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形式,比如:書面作業、操作作業、實踐作業、數學圖畫、數學卡片、數學日記、數學手抄報、數學故事等,努力提高學生素質。

2.通過多樣化的作業設計和探索,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數學,掌握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數學方法與技能、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通過研究,提煉經驗,探索規律,爲廣大教師提供有價值的國小數學作業多樣化的設計。

二、具體工作

1.多次召開課題組會議,調查瞭解課題研究的實施情況,不斷討論研究的主要內容,總結課題研究中的得與失,討論下一步工作,制定下一步課題研究計劃,撰寫專題總結,完成課題階段性總結。

2.發動課題組成員蒐集理論資料,進行理論培訓和學習,並寫出理論學習心得體會,爲課題研究做好鋪墊。對研究方案進行分析與再修改,爲後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3.根據教師個人的理論學習和學生的意願,切實做好作業設計多樣化研究工作,多方位、多角度佈置學生感興趣的作業,設計學生喜歡的超市型作業、操作型作業、實踐型作業、調查型作業、圖案型作業、日記型作業、數學手抄報、數學故事等,促使每位研究人員多思考、多總結,真正讓作業設計成爲學生喜歡數學的理由。

三、取得的主要成績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探索,該項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1.學生在學習興趣、主動性、自主性等指標上有明顯的提高。作業形式與內容的改革以後,學生自己主動做作業不讓家長督促的佔80%,以前只有50%的學生做得到。

2.學生學習負擔有所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和絕對負擔都有一定程度的減輕。在作業改革以前,有58%的學生家長反映作業量對自己的孩子來說比較多,現在只有22%的學生家長反映學生作業量比較多。90%的家長反映學生做完作業後仍有時間自由支配。在這段時間裏60%的學生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3.學生家長的支持率高。認爲學生作業的改革有必要的佔50%,很有必要的佔37%。在對作業改革的建議中普遍反映,“自從作業形式和內容改變以來,學生對學習更有興趣”;“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形式很好,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做作業,做到因材施教”;“有創意,有助於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學生素質的提高”。同時,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見,如“應做的作業還是要佈置做”;“教師佈置的作業較少,應該再增加一些作業”;“學生自我設計作業的形式不錯,有利於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但對能力較差的學生較難掌握,老師需給予建議和指導”;“除了語文學科以外,其他學科能否也進行作業改革,使學校教學工作整體向前推進,學生也便於把握”等等。還有一些家長對作業改革能否適應會考的要求表示了擔憂。

學生家長的意見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業改革在操作過程中尚需完善和改進之處,這與我們嘗試改革以來暴露的一些問題相一致。

經過深入冷靜地分析,發現改革初期我們地關注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自主性的培養,放權給學生,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但對學生作業質量的內涵提高不夠。爲此,我想在今後的研究中,除繼續發揚前一階段的優勢外,應針對暴露的問題進行調整。主要策略有:一教師加強指導,加強與其他學科教師的合作;二強化學生學習彙報,讓學生表現自己,形成良好的合作和競爭學習氣氛;三加大學生自主發展的幅度,教師應加強作業開放性的研究,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四加強作業設計內容的應用性開發,形成作業設計的新概念——貼近生活,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學校所學知識的價值。

4.課題組成員不斷積極探討,經過研究,使我們瞭解了學生喜歡的作業類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我們今後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明確的方向,更加有利於國小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

(1)以理論學習爲起點,爲作業設計多樣化打好基礎。

我們積極組織課題組研究成員進行理論學習與交流,構建新型作業設計模式,並不斷總結作業設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研究的好做法,從而在不斷修正中前進。

(2)積極探索作業設計多樣化的有效途徑。

多樣化的作業設計,給學生創設了富有挑戰性,激勵性的氛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學習內容,提高了學習效率。

我們充分利用多媒體電教室,微機室等多個功能室,形象、直觀甚至動畫式的課堂作業牢牢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3)以校本教研爲先導,提升教師研究能力。

隨着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教學中,出現了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如果教師僅憑過去的教學經驗已經很難應付,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作用也越來越大。我們組織儘可能多的教師積極到外校學習,參與到教研活動當中去,取長補短。

5.初步構建多樣化設計作業的模式。

初步構建多樣化設計作業的模式,使學生興趣更加濃厚,與新課程教學理念相互融合,互爲促進。

6.學生的作業形式逐漸豐富,探究問題的能力得以提高。

教師不像原來那樣漫無目的地不知作業了,而地是給學生提供現實的活動場景和研究的空間,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體現了“活動性”。以前的實踐活動與綜合應用內容,都是老師當作自學內容一帶而過,甚至從來不去涉及的,通過課題研究老師們意識到了這類作業的重要性,不僅不去省略,反而留出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去探究、去思考、去總結,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了自己的成就感。

7.教師對習題的處理能力及作業設計水平均有了一個較大的提高。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發現,教師有了自己的主導思想,照搬習題、按部就班的少了,隨之而來的是對習題的創造性運用和作業形式多樣化的設計。都能結合學生實際,進行有效的改編或重組。有了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的支撐,教師設計作業心裏有底了。

四、存在的突出問題

1.課題借鑑的理論書籍太少,學校只有一本,只有依靠上網蒐集資料進行理論學習,影響了課題的深入開展。

2.缺乏指導力度。課題研究要想出成果,除了個體的.努力外,還要靠指導。目前來說,我們還沒有很好的找到突破口,缺乏理論和專家的指導,沒有大的進展和突破。

3.課題管理不到位,教師精力投入不足。

部分成員課題研究的主動性不足,研究不夠深入,不夠重視平時資料的蒐集與整理。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對課題研究的精力投入不足是研究的一大問題。在課題研究方面,思路不夠清晰,積極主動性不強。

4.過程研究材料的總結、整理不夠及時。

在作業設計上的一些行爲顯得非常粗糙和隨意性,落實的力度就不夠。再加上不善於總結提煉,一學期下來,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徒勞的,沒有進行分析和反思,就難以在下一階段有意識地去改變。只有不斷地發揚成功的做法,修正不足和問題,我們的課題研究才能不斷深入,不斷獲得新成果。

雖然有時進行課題研究總結,可以說總結資料也十分豐富,但過程性的研究資料卻相對不足。雖然多次要求按時上報過程研究資料,但效果卻不很理想。即使能按時報來的資料,參考、推廣價值也不高,純粹爲完成任務。

五、採取措施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將採取下列改進措施促使課題順利完成,在國小數學作業的設計研究方面早出成果,形成學校鮮明的特色。

1.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進一步明確分工,落實達成的措施,並定期彙報,保證課題順利有序開展,獲得預期成果。

2.投入資金購買有關課題方面的書籍,組織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

3.邀請有關專家對課題進行理論方面的輔導。進一步加大對課題的管理、指導力度。及時收集課題研究資料,總結研究成果,爲結題做準備。一是定期上報課題研究階段性成果材料。小論文、總結、經驗體會等均可。二是學期末課題組要進行專項總結,把一學期來做的主要工作、取得的經驗、存在的問題,進行細緻地分析、研究,形成書面材料。三是定期舉辦課題研究交流、展示活動,及時總結成功的做法,交流、推廣經驗,以此促進本校國小數學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

六、反思及展望

課題研究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在取得了一些可喜進步的同時,我們也深刻地反思着:課題研究堅決不能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要體現在行動上,需要每一位教師的積極參與,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有高水平的專業指導是保障,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的大膽實踐是核心,領導羣體的高度重視是關鍵。

對課題研究的展望:作爲一所普通國小,我們的研究成果應該有着一定的輻射性,我們將對今後的國小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更加規範化,合理化,更加充分地調動參與課題研究教師的積極性,推動教研課題研究逐步深化。我們也誠懇地希望得到各級領導、專家的大力支持,繼續深入進行對國小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的實踐研究,爭取能夠取得較大的成果,順利完成這項研究工作。

回顧過去的工作,我們雖然取得了點滴成績,但我們清醒地意識到我們任重而道遠,我們絕不會沉浸在暫時的喜悅之中,我們的全體研究成員將繼續努力拼搏,紮紮實實研究和推進課題的研究,去不斷迎接新的挑戰,力爭讓作業設計多樣化成爲學生喜歡數學的真正理由。

作業設計報告4

一、研究背景

1.基於英語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必須正視學生外語學習基礎和發展要求的差異,遵循外語學習的客觀規律,英語教學強調以學生爲主體,既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目標,又要尊重個體差異,是課程具有一定的選擇性,以利於不同學生的英語能力都有相應的提高。這就意味着新課程的有效實施,必須對照課程目標有相應的作業系統的配合,作業設計必須符合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新課程方案對作業練習設計提出了要求:一要體現學生髮展的需要,重視基礎性,增加選擇性,體現時代性。二要優化練習作業的結構與組合,注意加強整合,加強選擇,強調均衡等。在對建立作業新體系的若干建議中,要求教師設計探究性作業,開放性作業,體驗性作業,並在作業的佈置過程中注意要有差異。

2.基於英語作業現狀的分析。

通過與國中學生的座談和對英語作業現狀的觀察與反思,我發現當前英語作業佈置中的主意問題有:

(1)重機械操練,輕實際應用。這樣的作業內容枯燥無味,學生不感興趣,往往應付了事,作業實效性不高。

(2)重課本鞏固,輕課外閱讀。這樣的作業導致學生基本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培養,尤其是閱讀能力的培養脫節,學生對於知識運用不夠靈活,不能達到學以致用。綜合運用能力也得不到培養和發展。

(3)重統一任務,輕自主選擇。在一個班級的學生中,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的不同而在學習上呈現不同的差異,教師往往忽視學生個性和基礎的差異,給不同的學生同樣的作業,這樣的作業沒有彈性,缺乏針對性,優秀學生吃不飽,後進生又吃不下。由於作業形式的單調和乏味,因而產生了作業抄襲,應付作業和不做作業現象,學生的個性得不到發展,失去了課外作業應有的教育意義。久而久之,英語瘸腿的現象就越來越多,尖子生卻越來越少。

(4)重書面作業,輕口頭作業。以書面形式佈置作業,重視了書寫而忽視了口語訓練,語言的交際功能,造成啞巴英語。

發展性教學理論認爲差異是一種資源,早在兩千多年前,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並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因此,在日常英語教學工作中,尤其在作業佈置中,應該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不能搞一刀切。

可見,傳統的作業觀已不能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這種作業體系嚴重忽視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忽視了對人發展的教育激勵功能,自然也就成了學生的沉重負擔,因而產生作業抄襲現象和不完成作業現象,這無助於學生的真正成長。另外,我們的課外作業還存在着注重作業程式化、規範化的傾向。因此,英語個性化作業設計的實踐與研究勢在必行。

二、研究目標

1.通過研究與實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英語水平。爲學生以後的自主探究和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2.通過研究與實踐,轉變教師對英語作業設計的觀念,即尊重學生學習的個別差異,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努力探索出一種適應現代學生髮展的作業設計的方式。

3.通過作業設計的研究與實踐,促進師生關係更加和諧、融洽。

三、研究的意義

1.通過對作業個性化設計的研究,有利於把書本和學生實際生活緊密聯繫起來,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形成實際操作技能,並在實際操作中培養團結協作能力和創新精神。

2.通過對對作業個性化設計的研究,有利於更好地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豐富學生的課外學習生活,培養他們主動積極地探究新知、搜索處理信息的良好學習習慣。

3.通過對對作業個性化設計的研究,有利於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教學實踐經驗,使教師對新課改下作業的設計探究意義有進一步的認識,從而構建更加科學的作業佈置體系。

通過對作業的研究和實踐,可以更新我們的作業觀念,可以改變作業的老面孔,拋棄枯燥乏味的抄寫,拋棄茫茫題海的戰術,可以此來指導我們正確地認識作業、創新地佈置作業、科學地評價作業,使作業真正取得理想的質量和效果。從而提高我們的教,而且使學生的`自主精神、探究能力、創新意識得到明顯的提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及研究方法

課題研究的內容:

(1)設計分層化作業—讓每個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成功與快樂;

(2)設計實踐性作業—拓展學生的學習時空;

(3)設計趣味化的作業—激發學生對作業的興趣;

(4)設計開放化的作業—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課題研究的方法:文獻研究法——課題實施啓動以前:學習相關理論,搜尋各項資料,借鑑成功經驗,提出理論依據;調查研究法——課題實施初期,比照新課程標準,通過問卷調查發現當前課外作業設計現狀,瞭解學生心聲,制定具體改革措施,瞭解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存在的問題;行動研究法——將具體改革措施應用於實踐中,採用觀察,發現,調整,分析獲取自然真實有價值的研究信息和資料,通過對課外作業的評價,不斷完善操作步驟,尋求最有效的方案與策略;個案研究法——課題研究中期,收集和積累典型的課外作業案例。探索中學英語有效課外作業設計及評價的具體方法;對比研究法——研究不同層次學生及同一層次(英語綜合素質)學生的作業情況.通過對比,探究如何優化作業設計;經驗總結法:在課題的評估與結題階段,通過實踐分析存在的問題,總結成功經驗,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五、課題實施步驟設計

本課題在研究時間的安排上暫定三年時間

1.課題準備階段

確定課題成員,成立課題研究組,明確任務分工。開展具有針對性的課題調研和儲備性學習,重點進行課程標準、中學生心理和教育教學研究方法的學習,將有關資料進行收集、篩選。在總結有關經驗的基礎上,召開課題研究組會議,確定課題研究的思路。

2.假設論證階段:

課題研究組將召開專題研討會,認真研究課題的內涵和外延,提出準確合理的假設,直至做出具體的實施方案。課題組將本課題分解爲互爲聯繫、層次分明的研究項目,成立課題項目組。

3.課題實施階段

作業設計報告5

一、立論依據 (研究目的`、意義)

國小語文作業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它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一起構成了完整國小教學體系,是對課堂教學的鞏固和運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隨着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和新《語文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人們在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方面已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現實教學中,學生的作業多機械重複,少創造活動;多抄抄寫寫,少思維訓練;學生厭煩,教師頭疼。反覆的聽、讀、寫、練,雖然能夠識記大量語文課文知識,但難以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和語文實踐能力,更難以孕育實踐意識和創新精神,應試訓練色彩濃厚,造成了作業失去發揮創造性、探究性的作用。如今,相關的教輔材料到處都是,《課課練》、《一課一練》、《全優訓練》、《五洲導學》等練習書籍和各類試卷被許多教師或家長加壓在學生的身上,造成了語文學習過程中,有許多學生常常爲作業而傷腦筋。很多學生將不要佈置太多的作業,少寫作文和日記等作爲對語文老師最大的希望。

有研究表明:當學生對其所學知道的東西仍感不足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才最有效。適量、適當的作業和要求,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成功地喜悅,樹立信心。對優生是如此,對後進生更是如此。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難度的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層次的作業上得到相應的知識,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不同的`收穫,。 本課題針對學生作業單調、枯燥,量多而脫離實踐,與新課程的理念顯得格格不入的現狀,我們將積極嘗試,努力創新,從作業形式、

內容和評價等方面着手,在形式上追求活潑多樣,內容上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在評價上倡導參與、激勵,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性,使他們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並運用新課程關於作業設計的理論依據、素質教育的理論和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優化”的理論爲依據實施本課題的研究。

二、研究目標、研究內容

(一)研究目標:

通過優化國小語文作業內容、形式和評價的實踐探索,加強作業設計內容的應用性開發,形成作業設計的新概念,減輕學生學習上過重、不適當的學業和心理負擔,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主動性、自主性、積極性和他們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發揮作業對學生成長的教育發展功能。

(二)研究內容:

1、調查本校學生語文作業量、作業形式和教師作業設計的現狀及本校學生對語文作業和心理負擔的現狀。

2、探索優化國小語文作業個性化設計的原則。

3、探索優化國小語文作業設計創新的幾種類型。

4、探索國小語文作業多樣性評價形式 。

三、與本課題有關的信息分析

(1)對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的分析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已在教學中廣泛生根,語文作業的設計也充分地體現出尊重學生的個性,能較好地

抓住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由被動作業到主動作業,由討厭作業到喜歡作業的心態變化。但在欣喜的背後,也存在着許多誤區,如果不加以重視,必將失去作業的功效。

語文作業貫穿學生學習活動的始終。它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有組織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的'第一手書面材料,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載體,最能凸顯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最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不應忽視的形成性評價內容。語文教學心理學告訴我們,作業是教科書這個外因轉化爲學生認知結構這一內因的重要途徑,也是知識轉化爲能力的基本途徑。因此充分發揮作業的最佳效能,已成爲提高語文訓練效率的重要環節。語文作業設計要反映課文的教學要求,體現課文的特點、難點,併力求做到內容和形式生動活潑、豐富多彩,使之引導學生自覺地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

《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不但要求我們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都是必須富有人文色彩,同樣也要求我們的語文作業設計要富有人文性、個性化和最優化的色彩。

(2) 本課題預計有哪些突破

通過課題研究,使國小語文作業個性化設計科學化、生活化和最優化,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發揮作業對學生成長的教育發展公民功能。構建適應素質教育的新課程理念下國小語文作

業設計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概念。

四、完成研究的條件分析(包括現有的研究工作基礎、研究的外部條件、課題組人員結構、研究經費、設備)

我校領導有很強的科研意識,經常組織教師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教師的科研能力得到了不斷提高。特別是學校多次加大了教育科研方面的獎勵力度,因此本課題的研究更有現實意義和推動作用。

本課題有長期從事在教學第一線的國小語文高級教師領銜實施研究工作,由學校教學管理的行政領導和骨幹教師參與研究,有較強的科研教科研能力,具備了一定的研究基礎,相信本課題的研究會順利完成。

本課題的研究得到了學校領導的`重視與大力支持,在研究經費和研究時間上會有相應的保證。

五、課題實施計劃 (包括研究的方法、手段和步驟)

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通過計算機網絡、圖書資料的查閱,瞭解國內相關指導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進展狀況,爲本課題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2、調查研究法:

通過座談、問卷等方法,分析本校學生語文作用量、作用形式和教師作業設計的現狀,爲本課題的研究提供實施依據。

3、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貫穿於整個課題研究的

作業設計報告6

一、課題名稱

國小語文作業設計的創新研究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1.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需要。

學生作業的設計是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文作業貫穿學生學習活動的始終,它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有組織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情況反饋的第一手書面材料。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載體,最能凸顯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最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不應忽視的形成性評價內容。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對課程改革的目標作出了明確的規定:“要改變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風,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要“促進學生的發展”。課堂教學改革的主旨是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強調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在課堂教學改革中學生作業這一環節如何體現,如何通過學生作業內容和形式的個性化設計改革來鞏固課堂教學效果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不可迴避的問題。

2.《語文課程標準》實施的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啓發性,分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抄寫,以利於減輕學生負擔。”在新課改的指引下,我們語文教師應構建語文作業的新形式,講究作業設計策略,優化作業設計方法,體現學生的個性化特點,使每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都得到良好的發展。

3.解決教學中存在問題的需要

學生家庭作業繁重是中國基礎教育的沉痾,極大地阻礙了素質教育的推行,“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成爲廣大家長和學生的共同呼聲。在現實教學中,我們的學生卻整天埋頭於“作業堆”中,作業形式簡單枯燥,訓練要求統一,浪費了學生大量的課外時間,忽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思維能力的訓練和提高,打消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甚至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導致厭學心理的產生,因而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我們的作業設計,雖然在學生鞏固基礎知識方面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對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形成,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語文的能力,發展綜合語文素質存在許多問題。致使部分學生的“等、靠”觀念很強,每個班總有或多或少的學生完成不了作業。

(二)研究現狀:

1.國內方面:近幾年,國內教育者加大了對同類課題的研究力度,致力於此研究的老師也很多。特別是自從“減負”以後,很多學校對作業做了有益的改進嘗試,諸如“開放性作業”、“主體性作業”、“發展性作業”等創新設計也層出不窮,在豐富作業形式、激發學生作業興趣方面取得了不少寶貴經驗。

2.國外方面:西方一些教育先進國家的課外作業形式改革,對我們很有啓發和借鑑的意義。如英國中國小生課外作業主要有四種類型:一是實踐作業,即指有教師指導的各種實驗、獨立觀察、獨立完成美術作品及各種動手能力的測試;二是書面作業,即指客觀性測試,其形式有回答簡答題、搶答題、寫隨筆、論文、觀察報告、評論、調查報告、科研項目等;三是口頭、聽力作業;四是表演作業。再如美國教師經常設計一種貼近生活的課外作業,他們認爲應當鼓勵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當學生們意識到所學的`知識很快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實現自己所學知識的價值時,那麼, 學生就會覺得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對他們來說特別顯得有意義。

二、研究的意義和目標

(一)課題的界定

“國小語文作業”指國小一、二、三學段的課內、課外作業,既有口頭的也有書面的;既有知識、能力,也有情感、態度、價值觀;既有單項的也有綜合的;既有教師設計的,也有學生自主創意的各種實踐形式。“發展性”即把長期以來重記憶、重技能、重傳承的傳統作業訓練轉變到自主探究、注重養成、創新實踐的軌道上來,以學生的發展爲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是本課題研究的核心,是靈魂, “發展”貫穿實驗研究全過程,在實踐中促進知識向能力的發展,促進學段之間的遞進發展,促進“三維”一體的互動發展,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起點的發展,促進每個學生的各種潛能的發展。在這一實踐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素養也將獲得相應的發展。 “評價”,語文作業評價是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體驗、語文素養養成的常規環節和重要手段之一。評價的診斷反饋功能、激勵功能、發展功能和評價的導向功能,貫串於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的作業練習的全過程。研究的着力點是作業的輕負、高效,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語文素養的養成。

(二)研究目標:

1.通過國小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研究,設計出具有趣味性、層次性、實踐性、綜合性、開放性的國小語文作業。

2.通過國小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研究,激發國小生對語文作業的興趣,培養國小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國小生的學習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樹立多元評價標準,構建符合其智能發展的學習活動,使兒童從小就享受到學習帶來的快樂,體驗生命的魅力。

三、研究內容

1.學生作業內容、形式的創新。本方面內容的研究是學生積極並樂於完成作業的基礎。以情感認知爲主線,通過自主、調查、討論、實踐體驗等途徑進行作業內容、形式的創新,使學生愛學、樂學、享受學習。

2.構築語文學科的基礎作業與開放作業相結合的新型作業設計與評價體系。本研究內容從作業的自主性、合作性、生活性、趣味性、實踐性等方面爲研究導向,創設出新型的作業形式,並形成適合國小生特點的作業設計與評價體系。

3.突出情感,探索作業的多元化評價方式。此內容的研究意義重大,成功的評價方法可以促進學生做作業的興趣,提高學習熱情,充分體現出作業過程中學生的智慧、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評價方式應多元化,不僅注重知識學習成果的評價,還應注重知識學習過程、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的評價,從而形成有效的激勵手段。

四、研究步驟

1.設計申報階段( 20xx.5---20xx.8)成立課題組,擬定研究方案。完成對課題的內涵與目標研究。

2.實施階段(20xx.9-20xx.12)開題論證,明確目標,進入實質性研究。制定具體的研究計劃並實施。改變傳統的作業觀,作業評價由對純知識結果的關注轉向對學生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注,形成作業的多元評價體系,撰寫相關論文和調查報告。

3.中期論證階段(20xx.1--20xx.3)進行階段檢查和總結,調整和改進下階段研究工作,撰寫中期研究報告,接受領導專家中期評估驗收。完成中期研究報告、研究論文、課堂教學展示,形成語文作業的多元評價體系。

4.結題鑑定階段(20xx.4-20xx.6)撰寫課題終端研究報告,形成新課程體系下的語文作業發展性評價體系。

五、研究方法

1.調查法:在研究前、後期採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爲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文獻研究法:蒐集和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爲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論證資料和研究方法,對新教材有關有效作業設計的內容和方法進行挖掘、分析和歸類。

3.行動研究法:在研究中,不斷進行新的課外作業內容及樣式的嘗試,探索出既能激發和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又能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作業設計有效策略及反饋評價的有效策略。

4.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過實踐探索與研究,不斷總結學生在活動中道德素質提高的典型案例,進行不斷的反思、驗證,形成新的道德建設措施,以利於進一步的推廣應用。

六、預設研究結果

1.作業內容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語文從根本上是與生活密切聯繫的,作爲課堂教學的外延,也應該是生活的外延。因此,佈置作業應該把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讓作業成爲連接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的紐帶,讓作業生活化,社會化。

2.作業內容要積極培養學生的思維

在佈置作業時,設計一些語文個性化練習,鍛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充分發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個性,讓作業成爲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園地。

具體如下:

1.理論學習材料集(包括理論學習文章、書籍、學習筆記、心得等)。

2.論文集(包括本課題研究的課題報告、總結、論文、師生髮生變化的相關案例、反思等專輯)。

3.完成課題結題報告。

4.學生課外作業優秀作品集

作業設計報告7

一、問題提出

數學作業是課程與教學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作業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應體現彈性化和興趣化,給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不斷髮掘學生的學習潛力。但長期以來,國小數學作業一直以培養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爲主要任務。習題形式單調、陳舊,重點放在檢查和訓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上。習題的條件和結論也多是單一的、不變的,即所謂封閉的、規範的;而且習題內容缺乏開放性,不利於能力的培養,更談不上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再者習題缺乏應用性,缺乏與實際問題或其他學科的聯繫。習題基本上是純粹的數學題,而所謂的應用題也只不過是通過機械辨別,模仿即可套用公式或相關的數學模型加以解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應用題。學生看不到數學問題的實際背景,也不會通過數學化的手段解決實際問題,這對學生建立積極的、健康的數學觀,掌握數學、建模方法是極爲不利的。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學習負擔加重,探索精神萎縮。基於以上認識,結合本校學生實際,提出《優化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研究》課題,真正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認爲,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者的學習是主動的,是通過對外部信息的選擇和加工主動建構信息的意義。根據建構主義的理論,要有效地完成知識的建構過程,學生必須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爲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必須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爲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

2、人本主義理論。人本主義體現了學生的主動發展思想和主體發展地位,體現了以人爲本的現代教育理念。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學習知識,而是爲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源,創設有利於學生髮現創新的'信息平臺,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促進學生個體的可持續發展。

3、《數學課程標準》理念。“關注學生髮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課程標準強調構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融合的新課程目標體系,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強調教學中的“民主、交流、互動、對話”,強調“經歷與體驗”,重視“過程與方法”,提倡課堂開放,努力把課堂變成實現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重點的素質教育主陣地。

4、關於“優化”的理論。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以唯物辯證法爲指導,將系統論、控制論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引進教學論的研究,提出了教學過程最優化的理論。即在規定限度的時間內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學效果。數學作業(包括課內作業、課外作業、階段性檢測作業)是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優化是指從一定的標準來看是最好的。標準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效果和時間,既提高質量,又不增加負擔。

三、研究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初步構建適合於國小生數學作業操作的作業構成,切實解決目前普遍存在的數學作業"高耗低效"現象,通過嚴格控制作業數量,提高作業質量的方式,實現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1.以主體理論爲指導,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爲依據,順應國小生的心理與年齡特點,設計符合素質教育的新型作業形式,努力提高教育質量。

2.突破過去形式單調、結構封閉、缺乏應用、以個人模仿操作爲主的傳統作業方式,確立需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種形式完成的貼近生活、新穎有趣、富於思考的開放的作業方式,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使學生紮實、牢固地掌握國小數學的有關基礎知識,並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把完成數學作業變成愉快的活動,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之間互相尊重,團結協作,個性和諧發展。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提高終身學習的能力。

3.通過研究,提煉基本經驗,探索規律,提供適合於學生的作業形式與內容,使廣大教師積極地將新理念落實於教學實踐。

四、研究思路

依據《國小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稿)的要求設置作業,做到鞏固與發展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現實與趣味相結合,能展示學生個性,達到鞏固、積累、探究、創新的目的。

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研究與探索:

1、作業要具有針對性。針對本課時、本單元、本冊或者本學段的知識,針對本班級學生在課堂上掌握知識的情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佈置作業,避免搞“題海戰術”,避免隨心所欲。

2、作業要有趣味性。作業的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作業的呈現形式儘可能情境化、趣味化;作業的語言通俗易懂,具有童真、童趣。

3、作業要有層次性。一是內容的層次:課後作業設計有基礎性的鞏固題,有綜合性的能力題,有一定挑戰性的提高題,一般按照先易後難的順序依次呈現。二是要求的層次:不同的學生數學知識結構,知識積累、數學能力以及興趣愛好各不相同,發展也不平衡。因此,我們要承認學生間的種種差異,設置“作業超市”,讓學生自己挑選作業,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4、作業要有實踐性。能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設計出一些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完成的作業,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習數學、運用數學,培養實踐能力。

5、作業要有多樣性。書面作業、操作作業、實踐作業、口頭作業。除了算、填空外,還可以佈置數學畫、製作卡片、數學摘抄、數學遊戲、數學故事,數學日記等作業。

6、作業要有自主性。作業一般由教師佈置,同時提倡讓小組長或同桌佈置作業,也可以自己給自己佈置作業。

7、作業的量要適中。

一、二年級一般不佈置課外的書面作業;

三、四年級的課外書面作業不超過30分鐘;

五、六年級的課外書面作業不超過1時。除書面作業外,數學日記、數學手抄報、調查、實踐等作業較爲綜合,所需要時間較長,一般在週末完成,每週一次爲宜。

五、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1、認真組織參加研究的教師學習國家《數學課程標準》、《主題教育概論》及有關信息、資料。

2、吸取廣大教師的有關經驗和體會,提高認識,明確指導思想,理解課題的意義,形成較爲實用,科學的研究方案。

3、開展問卷調查,尋找研究重點。

第二階段:實踐探究階段(20xx年6月—20xx年11月)1.依據研究方案,開展作業設計內容、形式等方面的研究。

2、加強日常溝通,分析實驗情況。

3、將設計內容及時彙總使用,不斷髮現問題,總結經驗,交流推進。

4、形成課題研究報告、論文等研究成果。第三階段:實驗總結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1、進行課題實驗總結,形成實驗報告。

2、整理實驗資料,總結出具有特色的經驗、成果。

3、舉行課題實驗的結題和鑑定活動。

六、研究對象、方法與人員

對象:強村國小各班學生

方法:文獻研究法、調查法、行動研究法

人員:崔宏斌王君程海濤王勇田紅琴

七、課題的研究任務保證措施

1、本課題研究,學校全力支持,保障有力。

2、本課題經全體成員充分討論達成共識,成員間的分工合作,比較默契。

3、本課題的研究由教學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指導。

作業設計報告8

一、課題名稱:

優化國小語文作業設計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1、作業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具有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潛在功能。有效作業的佈置不僅是檢測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還能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起到一個導向作用。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語文作業,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積極地學,靈活地學,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2、傳統的作業設計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但它對學生今後的成長卻極爲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變必將使作業陷入機械重複的誤區。學生終日陷於“題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發展也必將因此受到抑制。

3、許多國小語文教師都意識到作業是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仍存在着不少弊端。

(二)、研究現狀:

1、國內方面:目前對於語文作業設計的研究已日趨深入,二期課改的語文新教材中相當重視語文作業的內容,注意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和人文色彩,還加強了感悟、積累、實踐,關注學生的經驗世界、想象世界和學生的生活。此外,近幾年的好多語文教學類刊物上也刊登了大量關於語文作業設計和評價方面的文章。這些都爲本課題組進行課題實驗提供了借鑑的條件。

2、國外方面:對於學生作業的設計,國外的教學家們早已擯棄了課本的約束,課文的限制,大多采用開放式的、綜合性的作業,通過教師自己上網、上圖書館查閱資料、與同事相互合作來完成某一專題研究,這也爲本課題進行課題實驗開了先河。

二、研究的意義和目標

(一)、研究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該課題的研究,有利於學生良好習慣養成,語文素養的提高;有助於學生把知識轉化爲能力;有助於學生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及獨立人格的培養。

2、有利於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教學實踐經驗,使教師對新課改視眼下國小語文作業的設計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二)、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能使學生在完成語文作業的過程中有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成和積極的情感體驗,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

2、能初步總結國小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的教學策略、操作方法,以達到運用語言、發展思維、培養情趣、提高能力的目的,並創造一種有利於語文學習的氛圍。

3、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提高教師的教育理論素養和教學實踐經驗。

三、研究內容

1、新課程理念下語文作業的形成性和發展性研究,優化語文作業設計的功能。語文新課程要求將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課程目標全面或有側重地體現在作業系統之中。優化語文作業的鞏固和檢查功能,側重於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目的是強化記憶和獲得反饋信息,重在對課本知識、技能的鞏固;優化語文作業的深化和提高功能,側重於過程與方法方面,目的在於促進知識的形成和能力的發展,重在新情景和思維過程;優化語文作業的體驗和發展功能,側重於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整合方面,目的在於促進更全面的發展,重在體驗和實踐。

2、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語文作業的新穎性和多樣性研究,優化國小語文作業設計的形式。改變單一的作業形式爲設計出源自於師生雙方的有利於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形式多樣的語文作業。

3、新課程理念下語文作業的量力性和差異性研究,優化語文作業設計的容量。語文新課程理念下,作業更多關注的是作業的質量和學生的學業負擔問題,作業在容量上要考慮量力性,作業量應遵循的不是“多多益善”原則,而是“少而有效”的原則,既不加重學生學習負擔又能儘可能發揮學生潛能;要有差異性,做到作業量分層、作業難度分層、完成作業時間分層。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作業不再有困難,這無疑激發了學生完成作業的樂趣,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既感到輕鬆愉快,又紮實掌握了知識技能。

4、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語文作業的滲透性和交叉性研究,優化國小語文作業設計的整合。在作業設計中,把語文學習與學習其他學科整合起來,使語文作業有機滲透其他學科的內容,有利於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5、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國小語文作業的過程性和激勵性研究,優化語文作業設計的評判。使作業的評判做到過程性和激勵性相結合,師生都是作業評判的主題,發點是有利於學生的進一步發展。

四、研究步驟

教育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我們的研究課題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貫穿於學生生活的各個環節,爲了保證課題實施的有條不紊,將實驗過程分爲如下幾個階段:

1、準備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

做好課題研究前的測試與信息蒐集: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發展水平,擬定測查學生有關作業情況調查表;教師問卷表,以及學生進行各項作業掌握情況觀察表和評分標準。

2、實施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5月)

(1)、第一階段:通過進行理論學習以及對學生作業進行心理分析,找到作業設計的切入點,激發他們的作業興趣;收集資料創設條件讓學生參與作業設計有效性的實踐活動中爲語文學習打下基礎。

(2)、採用各種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豐富作業內容,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3、總結、結題階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1)、整理資料,完成課題總結報告

(2)、編輯研究論文、實驗報告、研究案例

五、研究方法

1、調查法。在研究前、後期採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爲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文獻研究法。蒐集和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爲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論證資料和研究方法,對新教材有關有效作業設計的內容和方法進行挖掘、分析和歸類。

3、實踐法。針對課題研究不斷提出改革意見或方案,並付之於行動,在教學實踐基礎上驗證、修正作業方式和內容,提出新的具體目標,以提高研究的價值。通過一系列課內外語文的作業設計,研究新形勢下語文教學有效作業的途徑。

4、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過實踐探索與研究,不斷總結學生在活動中道德素質提高的典型案例,進行不斷的反思、驗證,形成新的道德建設措施,以利於進一步的推廣應用。

六、成果形式

1、準備階段:

國小生有關作業情況調查表和教師問卷表

2、實施階段:

各階段學生進行各項作業掌握情況跟蹤表

3、總結階段:

整理相關資料,撰寫結題報告;編撰研究案例,撰寫研究論文。

4、最終成果形式:

結題報告、研究案例彙編、研究論文。

七、完成研究的條件分析

相關課題在不同的學校也曾研究過,都各有特色,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爲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與實踐基礎。該課題申請人及參與者都是國小一線教師,且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學校圖書館有豐富的圖書,爲研究者提供了足夠的理論文獻,奠定了理論基礎。另外,本課題的研究得到了校、教務處、學校領導的關心和支持,爲本課題的順利完成創造了條件。

作業設計報告9

一、課題摘要

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師不但要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更應關注語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本文針對傳統作業出現的種種弊端,從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個性化、實踐性、拓展性等方面去反思現狀並根據調查到的幾種弊端分析出相應的對策,對語文作業優化設計進行研究,從而探討出優化語文作業設計的措施。

課題總體目標:

通過該課題的研究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積極性;減輕學習上過重、不適當的心理負擔和恐懼心理;創設一定的條件關注學生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通過改變作業的組織形式和呈現方式,讓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在豐富多彩的作業內容和形式中獲得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實現完美人格。 並在實踐中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注重學生個性化的作業方式。

二、課題背景

語文作業貫穿學生學習活動的始終,它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有組織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情況反饋的第一手書面材料。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載體,最能凸顯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最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不應忽視的形成性評價內容。這種作業方式給學生帶來的是低效的、低層次的學習,不利於學生學習的深入。不做作業、 抄襲作業的現象時有發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厭學情緒,這種現象是非常司空見慣的,經過問卷調查:語文作業在不同學校、不同班級、不同階段,程度不等地存在着以下六個方面的質量問題:

一是目標不明,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作業設計存在着較大的主觀性、盲目性和隨意性。

二是體系不全,作業設計中知識、技能訓練點的排布相當零散和重複,不少訓練點的選擇和時序安排缺乏科學性。

三是滲透不廣,將語文學科和其它學科割裂開來,放着無比豐富的語言礦藏不去採掘,就語文練語文,忽視了多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

四是層級不高,在知識、技能、智力三個訓練層次中,第一層次耗時過多,二、三層次相對薄弱,尤其是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科學、系統的訓練。

五是對象不分,不同層次的學生做着完全相同的作業,有的“吃不飽”,有的“受不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在語文作業設計中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

六是形式不活,抄詞、組詞、造句、填空、問答、作文,老面孔唱主角,千題一面,缺乏創新,如此單調的刺激,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基於此,我本着“一切爲了學生”的教育理念,我提出了《新課標下國小語文作業設計的研究》這一課題,旨在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語文作業體系,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作業的實效性,讓作業成爲促進學生髮展的一個生長點。

三、研究構想

(一) 研究內容

1.優化作業形式的研究

對於一成不變的事物,機械化的事情,人們往往容易厭倦,孩子更是如此。因此,嘗試改變作業的形式,注重靈活多樣,聽說讀寫並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2.優化作業內容的研究

在設計作業的內容時,既要注意語文聽說讀寫各種能力的綜合,也要注意四個結合,突出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實踐性,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3、變換作業評價的研究

作業的評價,立足於鼓勵、激發、引導。教師採用讚揚、鼓勵、期盼、惋惜等情感語言來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且綜合教師評價、小組評價、自我評價,逐步實現讓學生成爲評價的主人。

四、課題研究的效果和作用

(一)初步總結低年級作業設計有效性的教學策略、操作方法:

1.改變作業內容,創造性的佈置多元化作業

2.以優化作業設計爲核心,落實語文教學的實踐性策略

3.以信息技術爲手段,拓展作業內容的資源和空間的策略

4.多種媒體優化組合,實現學習情趣化和生活化的策略

5.激發興趣,引發想象,激活創作的策略

(二)總結出作業優化設計的相關評價指標

(三)促進了學生的學科素養的.提高

以優化作業設計爲基礎的作業類型,一方面作爲一種情感的激勵工具,它的交互性和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誘發學生奮發進取,追求成功的心理傾向,有效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另一方面,作爲一種教學手段它具有超文本、重基礎的特性,創設啓迪思維的各種作業情境,學習者可以按照自身的學習興趣選擇作業內容,滿足個人需要,也可以依據能力和水平自定學習速度,滿足個人的發展。

事實證明,雖然實驗的時間不長,但實驗班和非實驗班學生的差距在語文識字量上、識字方法上及由此引發的閱讀能力等方面已經有所反映。尤其是在發散性作業和能力題中反映出來創造性思維火花,是無法用分數來衡量的。

(四)培養和鍛鍊了骨幹教師,促進了實驗教師的專業成長。

首先,在實驗中通過理論培訓、教學模式分析、優秀課例觀摩、互評式評課、交流設計方案、集中座談和個別訪談等多個層面和多種形式的培訓,並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反思和實踐,轉變了教師的思想觀念,提高了教師的理論素養和識字教學生活化教學技能,使大部分教師基本掌握了有效性作業設計的方法與課堂教學策略和評價方法。在開展研究時我們重點抓住兩個整合點。一是作業設計和教學內容的有機整合。即作業設計轉向多元化;作業內容既有課文中的基礎知識,又有發散性練習。二是作業設計有效性與學習方式的整合。即在作業優化的條件下把有意義的作業內容、完成作業途徑和種類作業方法訓練融合在一起。

五、結論與反思

此課題的研究表明,國小低年級在教學班中實行“作業優化設計”能產生良好的效果,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作業設計有效性使學生有主動完成作業的願望,作業完成效率高。他們能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長完成自己喜歡的作業特別是對於成績落後生。

2.作業已成爲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部分,學生有意識地完成各項實踐性作業,在學習中主動地保質保量地完成作業,每個人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一定的進步。他們的思維力、創造力、想象力得到了發展,學會創造性的學習。

3.對於改進教師的教育方法,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效率有一定的作用。同時,也能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4.作業設計有效性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所產生的教學效果是不同的,對於接受能力中上水平的學生效果相對顯著。

5.教育個體性的差異,作業設計有效性也並非能在每一個學生身上都會明顯積極的效應。

作業設計報告10

一、基本情況

㈠林場基本情況

××市××區××××林場位於××市××區××街南部,與××街××社區××村、××村接壤。場內有一座××××水庫貫穿南北,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氣溫6.7℃,適合各類樹木生長。海拔最高94米,最低33.3米,地貌呈中間低平、四周山林環抱之勢。場內交通便利,有一條水泥路直通場部,距07國道僅0餘公里,距京珠、滬蓉高速互通5公里左右,距××市和××區均不到30公里,與周圍各村均通有水泥路。

林場現有山林面積73畝,其中鬆雜類87.5畝,竹子34畝,杉木395畝,茶葉79.5畝,柑桔35畝。

㈡低產林基本情況

根據《湖北省低產林改造工程建設管理辦法》對低產林界定的標準,將林分樹高、蓄積生長量較同類立地條件林水平均水平低30%以上;林分中同的樹種組成佔比重4成以下以及品種退化、老化、已不適應市場需求的經濟林列爲此次低產林項目的改造對象。場內現有林地73畝,除87.5畝鬆雜樹爲生態公益林不得砍伐,其餘509.5畝都是需改造的低產林地,其中杉木395畝,茶葉79.5畝,柑桔35畝。

二、林場低產林原因分析

一是造林質量差。造林管理粗放存在造林前沒有規劃設計好,造林不按適地適地樹要求,再加上造林後管理粗放,只造少管,甚至不管,致使林地雜草叢生,環境惡化,林木生長緩慢,部分長成“小老頭樹”,有的`甚至似灌木狀,同時缺乏科學的撫育管理,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林相衰敗,產量很低。

二是立地條件差。造林立地條件差也是××××林場低產林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絕大部分林地分佈在立地條件差的山地上,高差大,坡度陡,地層薄,土質差。

三是缺乏管理和撫育。近年來由於各種原因,林場土地已流轉,自栽植後從未進行撫育管理,造成產量低而不穩,致使形成低產林。

三、低產林改造方式及內容

⑴低產杉木林。場內均爲杉木純林,爲90年代初期栽植,蓄積生長量低於同類立地條件林木平均水平30%以上,爲“小老頭林”,更新改造實行皆伐,營造速生豐產林;

⑵低效經濟林。主要樹種爲茶、柑桔。這兩個樹種已徑嚴重退化和老化,產量低、品質差,林地清理後栽植高效經濟林。

由於場內四周環山的地貌,改造方式將對杉木林實行皆伐、對經濟林實行更新,在對這片山林統一完成全墾後,按照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和適地適樹的原則,重新區劃小班、分配樹種、分版塊栽植樹木。重新區劃後栽植茶葉50畝;柑桔80畝;苗圃00畝;杉木280畝。

四、林木採伐更新及林地清理

⑴林木採伐:採伐面積395畝,均採用塊狀皆伐,採伐強度爲00%。現場調查伐區面積,採伐蓄積量,採伐株數,初估出材量。

⑵伐後林地清理:現有4.5畝經濟林早已老化或荒蕪,要進行必要的林地清理;清理後,將留下的枝丫、樹皮、廢材等剩餘物要及時清理運出利用。不要堆積在林地上,更不允許堆燒煉山。

五、造林技術設計

⑴林種、樹種選擇:在林種選擇上以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爲主,並充分考慮經濟效益好,市場前景廣闊的高效經濟林;在樹種選擇上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立足本質以鄉土樹種爲主。根據林場現有情況,對原有山林砍伐、全墾後重新區劃地塊,栽植茶葉50畝、柑桔80畝、苗圃00畝、杉木280畝。

⑵整地:採用全墾、抽槽整地的方式。

⑶造林株行距:杉木2× .5;柑桔2×4m;茶葉0.3× .5m;苗圃具體根據各樹種實際決定。

⑷撫育設計:撫育時間爲造林後前三年。第一年、第二年在夏、秋季各撫育一次,第三年在春季撫育一次;撫育內容爲除草、鬆土、灌溉、除櫱、修枝、施肥、病蟲害防治及護林防火等。

⑸需苗量:根據各樹種的造林面積和造林設計密度,計算造林需的苗木總量爲20.98萬株。其中:杉木6. 6萬株,柑桔0.66萬株,茶葉7.5萬株,苗圃用苗6.66萬株。

六、資金預算

⑴採伐費:採伐面積395畝,按2元株,395畝×0.03萬株畝×2元株=23.7萬元;

⑵林地清理費:低產林509.5畝,按0.02萬元畝,509.5畝×0.02萬元畝=0. 9萬元;

⑶種苗費:36.7萬元。

杉木6. 6萬株×0.2元株=.23萬元

柑桔0.66萬株×3元株=.99萬元

茶葉50畝×0.07萬元畝=3.5萬元

苗圃00畝×0.3萬元=30萬元

⑷營造林費:38.25萬元

整地5 0畝×0.03萬元畝=5.3萬元

栽植5 0畝×0.025萬元畝=2.75萬元

撫育費:5 0畝×0.02萬元畝=0.2萬元

⑸材料費:.79萬元。

肥料0.05畝×30元畝=.53萬元

農藥0.05萬畝×5元畝=0.26萬元

合計總投資0.63萬元。

作業設計報告11

作業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鞏固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環節,它是以教師的設計爲前提,以對學生輔導,評定爲效用的。學生的作業,是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應用的一個重要標準,同時還是教師自己對教學任務完成得好與不好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因此佈置作業絕不是靈機一動、信手拈來,而是一項充滿創造性、藝術性的行爲。原來的國小數學作業絕大部分都是書面作業,教師也就是照本宣科地佈置給學生就算了。這種傳統的作業方法是:學生回去做在本子上,然後統一交給教師批改,再發回學生的手中。這種傳統的書面作業雖然能培養學生一定的演算技能,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學生對每堂課所學的知識掌握情況,但卻反映不出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傳統的書面作業形式使學生只會用數學知識解題,而不會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社會實踐中的實際問題。例如:二年級的學生學習了有關長度單位後,學生能用有關的知識去解答一些較複雜的書面問題,但如果要他們測量一下操場的長度時,大部分學生無從下手。所以這種傳統的書面作業形式也許是造成我們學生高分低能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國小數學作業有必要進行改革與創新。

研究本課題,目的在於探索出一條通過有效的作業培養國小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方法的思路,從而提高學生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能力。本課題研究對象是國小生,其中的興趣一、指教師通過取精華去糟粕的作業內容,打消學生對堆積如山的題海的恐懼心理。

二、指利用課外時間,在學生之間開展課外學習小組活動,改變單一枯燥的埋頭寫作方式。

三、指批改尊重學生意志,改變單一的教師獨立批改模式,

第一階段(5月—7月20),準備階段。

一、申報立項。

二、完成調查。採用問卷調查、召開主題班會、座談會等形式調查學生拖拉或不完成作業,還有作業質量不高敷衍塞責的原因。

三、設計研究方案和活動計劃。

第二階段(9月1—11月30),實驗階段。

一、將每班學生分成4---8人的若干學習小組,每日合作開展課前預習和課後鞏固。

二、教師課前認真備課、科學設計課堂教學程序,運用新課程理念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以培養其學數學的興趣。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具體計劃課堂上要做哪些操作活動,教師和學生都要準備好活動用具。

三、適當佈置操作性作業。例如,準備小棒,或者製作長方形正方形,或者尋找生活中的立體圖形等等。

四、採用多種形式佈置作業

1、“說”,數學作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說”相對於計算來說,學生更樂意接受。在每一次上課完後,要求學生回家向爸爸媽媽說說今天數學課學到了什麼,說說數學課上自己最喜歡的是哪個環節,說說數學課上自己表現怎麼樣。鼓勵學生把有關數學的有趣的事講給鄰居、夥伴聽。還讓學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發現的數學說給好朋友聽,更可以對自己最喜歡的人講講精彩的數學故事。學生在交流中不僅鞏固數學知識,同時學會反思自己的學習,培養使用數學語言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體驗數學的樂趣,促進了自己的個性發展。

2、“實踐”,數學作業培養學生的動手、創造能力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親身經歷、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實踐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方式之一。實踐性的數學作業更能充分地調動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經驗親自探索數學,感受數學的魅力。例如學習簡單的統計可以佈置了學生調查班級同學喜歡的水果。在調查活動中,學生體驗到統計的必要性,學會收集、分析數據。也許學生還會創造出新的收集、記錄數據的方法。又如回家選一件自己喜歡的東西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並且畫下所看到的形狀。這些通過學生動手實踐的數學作業更能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讓學生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從而促進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創造能力的發展。

3、“遊戲”,數學作業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遊戲是低年級學生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學生在遊戲中邊玩邊學,學中有玩,玩中有學。遊戲形式的數學作業,是學生最喜歡的,最符合他們的天性。如乘除法計算的作業,可讓學生與同伴、家長玩對口令遊戲和闖關遊戲等。通過“摸一摸,猜一猜”的遊戲作業鞏固學生對可能性概念的感受。一個喊口令,一個用動作來表現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遊戲,培養了學生的方向感。學生在這些遊戲作業中興趣高,培養他們用數學語言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感覺到數學作業就是一個樂園。

四、給家長佈置作業。

現在的家長都很少參與孩子的作業。在這一方面可以嘗試給家長也佈置一些作業。如:在學習重量單位“克”和“千克”時,可以給家長佈置一道作業:要家長帶孩子到菜市場裏買?50克、500克、1千克、10千克?的東西,在稱東西時指導孩子觀察檯秤上的指針和刻度,並讓孩子用手感覺一下這四樣東西的重量。佈置給家長的作業可以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鞏固數學知識,並把數學與生活聯繫起來,明白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數學的道理,真正體會到數學的價值。這種數學實踐活動過程,就是數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繫的過程,也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過程。

五、課外開展活動。

A、分年級進行計算競賽(進班隨意抽學習小組進行比賽)。

B、分年級進行解決問題數學競賽。(競賽方式都以小組爲單位)

(進行以上活動時,做好活動記錄、教學反思、心得體會)

第三階段(12月1日——2月初)。

資料歸納、分析整理、完成總結論文、形成課題研究報告。

學生方面

1、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得到提高。

2、學生計算能力得到提高,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3、學生建立自己的解題思路和方法,遇難而上。

4、學生合作解難的意識建立,對題海不再恐慌。

教師方面

1、主件:結題報告。通過活動的實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學生學數學興趣的作業佈置思路,在此報告呈現。

2、附件:教育敘事、案例分析,、心得體會、論文。

作業設計報告12

(一)調查目的

1、瞭解學生對數學分層作業佈置的認識、看法、意見,並對教學進行全面的回顧和深刻的反思。

2、因材施教,更制定出更適合學生的分層作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

(二)調查對象和過程

研究採取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取我校不同班級的學生100名,作爲本次調查的樣本。採取調查問卷的形式,對我校國中生進行調查,答卷時間爲10分鐘左右。儘管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100名學生的樣本容量有些少,但反映出來的問題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調查問卷統計結果如下:在國中隨機抽了100名學生調查,統計學生各項人數所佔總體百分比如下:

1、你認爲數學老師佈置的作業()A、很簡單 B、一般 C、有點難 D、太難 A、11% B、58% C、23% D、3%

2、認爲數學老師佈置的作業量()A、較少 B、合適 C、有點多 D、太多 A、7% B、93% C、0 D、2%

你覺得數學作業有分層的必要嗎?()A、必要 B、沒必要 C、無所謂 A、96% B、3% C、0

4、你認爲數學分層作業最好應分爲幾個層次?( )

A、不用分層 B、兩個層次 C、三個層次 D、四個或更多層次

A、15% B、19% C、61% D、5%

5、如果數學作業分成A(基礎鞏固型)、B(能力提升型)、C(拓展探究型)三個等級,你認爲A、B、C三種題型的題量所佔比例應爲( )

A、3:5:2 B、4:5:1 C、5:4:1 D、6:3:1

A、45% B、16% C、28% D、10%

6、如果數學作業分成A(基礎鞏固型)、B(能力提升型)、C(拓展探究型)三個等級,你通常選擇做哪些等級的的題目( )可以多選 A、A級 B、B級 C、C級

7、你喜歡哪種選擇分層作業的方式( )

A、完全由我們自主選擇 B、老師適當建議,我們自主選擇

C、由老師根據成績的優劣幫我們選擇 D、無所謂

A、6% B、32% C、54% D、8%

8、你完成數學分層作業的時間是( )

A、45分鐘內 B、45-60分鐘C、60-75分鐘 C、75分鐘以上

A、28% B、49% C、21% D、1%

9、分層作業後,你能按時上交作業嗎?( )

A、能 B、基本能 C、經常不交

A、57% B、42% C、1%

10、你不能按時完成的原因是( )

A、沒有時間做 B、太難了,不會做 C、太簡單了,不想做 D、我從來都按時完成作業

A、10% B、37% C、3% D、49%

11、你喜歡那種程度的作業?( )

A、難,要深入思考的 B、中等,稍微思考的C、容易,不要思考的

A、77% B、19% C、4%

12、在碰到較難的拓展探究型作業時,你會選擇( )

A、一個人解決 B、請教同學或老師 C、抄襲 D、放棄

A、13% B、75% C、3% D、9%

13、你對教師分層佈置作業的意見是( )可以多選

A、只利於優秀學生的'發展 B、造成學生之間學習任務的不公平

C、增加教師的負擔,但有利於中等成績以下的學生鞏固所學內容

D、有利於學習困難的學生樹立學習信心.

A、4% B、6% C、11% D、75%

14、你同意老師針對不同的同學佈置不同的作業嗎?( )

A、同意 B、不同意 C、無所謂

A、64% B、18% C、18%

15、分層作業後,你覺得對自己在數學學習上( )

A、沒有影響 B、有一定點的影響 C、影響較大 D、影響很大

A、18% B、58% C、20% D、4%

(四)問卷分析如下:

1.學生對數學作業現況的態度

大部分的學生能積極應對教師佈置的作業,對學習的熱情較高,但也有個別的學生對學習的意識很淡薄有困難,據瞭解,學生害怕寫作業或只喜歡某些課程作業的根本原因,是與教師佈置的作業是否適合自己而決定。

2、學生對分層作業的認識情況

學生認識到分層作業佈置對自己的學習幫助大,大部分學生願意積極的配合,贊同分3個層次,基礎鞏固型、能力提升型、拓展探究型,通過分層作業模式減輕了課業負擔和學生學習的壓力。

3、 分層作業佈置學生願意接受的方式及完成作業的情況

學生大部分選擇了由老師根據成績的優劣幫他們選擇佈置,樂於接受老師的分層作業,並能按時上交,完成作業的時間大部分都集中在45-60之間,認爲通過分層作業模式減輕了課業負擔和學習的壓力。在遇到困難時他們大部分選擇請教同學和老師。

4、分層作業對學生學習數學的影響

學生通過完成適合自己的分層作業時,嘗試到了成功的機會,並有所收穫,讓優生吃得飽,差生吃得了,再也不會坐到那發呆,學生的參與度高。提高了學習效率。

總之,分層作業克服了一刀切教學的缺點,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 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都有所發展,讓學生充分體驗到通過自己的努力也能獲得成功的喜悅。

作業設計報告13

課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目前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現狀:

(1)長期以來,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業設計內容拘泥於課堂知識,拘泥於教材,往往以試卷出現的形式作爲課外作業的模式,完成同步練習,機械、重複的較多。作業陷入機械抄記、單調封閉的誤區不能自拔。那些限於室內,拘於書本的靜態作業使學生埋頭於繁瑣重複的書面練習而苦不堪言。作業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圍着書本做文章的現狀,削弱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泯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2)我校數學教師一般都承擔兩個班的教學任務,而且每個班級人數較多,教學工作量大,多數時間和精力用於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而用於教學研究的時間很少。平時作業設計單一化,甚至僅侷限於使用課本中的習題以及與課本配套的教輔用書中的習題。沒有認真地思考設計學生的作業,更難做到針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合理的評價,這往往導致一部分學生討厭數學,怕數學,隨着年級的增高,兩極分化嚴重。綦春霞在《數學理論與數學課程改革》中說:單純的訓練甚至比停止訓練更容易讓人腦神經出現萎縮,對數學技能訓練來說,單純、機械、過度的訓練會阻礙學生的智力發展。因此,合理進行作業設計已成當務之急,隨着新課程標準的推廣,課堂教學的改革的深入,我們學校大多數數學老師意識到有效的作業設計的重要性,迫切的要求加入研究的隊伍。

現實社會的要求。

(1)新課程明確提出: 有效的作業設計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重視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增選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內容,開發實踐應用環節,加強實驗和各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2)課題組爲增強國小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性,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和數學思維的發展,針對我校數學教學實際、學生實際和數學學科特點,提出本課題的研究《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課題開題報告範文《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課題開題報告範文。認爲通過此課題的研究可以減少在教學時間和練習量上加班加點,促進教師反思自己的 備課、作業設計 切實轉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促進學生的人格和身心的發展。

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在基礎教育較發達的西方國家,在數學作業的設計的研究與實踐中一直比較重視學生學習數學能力的培養和數學思維的發展,英國中國小生課外作業設計形式多樣,有書面作業、口頭作業、聽力作業、表演作業、實踐作業等,這樣既提高了孩子做作業的興趣,又提高了作業的效益。從而實現學生自主性發展。借鑑國外的經驗也將有助於本課題的研究。

課題研究目標

合理有效地設計作業、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變被動地完成作業爲學生自主樂意地接受、鞏固和內化知識的過程。

通過有效作業的訓練使學生靈活地掌握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

作業的設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品質,要成爲學生獲取新知識的重要手段。

因人、因地制宜地使作業具有開放性與層次性,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課題開題報告範文文章《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課題

作業設計報告14

內容摘要 結合國中數學教學中的現狀,進行有效作業設計的研究,探究作業的系統性、層次性、興趣性、探索性、延展性、評價等,並進行一定的反思。

關鍵詞 作業現狀課前、課中、課後作業設計

中學數學作業現狀分析

國中數學教學中,作業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鞏固消化課堂教學知識的有效手段。一些教師往往只注重課堂教學的研究設計和實施,而忽視對作業練習的系統籌劃。有的在佈置和完成作業的時機安排上不合理,只注重課後作業,忽視課前和課中的作業設計;有的作業內涵和知識點不夠系統,片面注重大題量和高難度的練習,忽視基本知識的鞏固;有的作業內容設計不科學,忽視學生的差異性,層次不明,重點不突出;有的只注重“做”而忽視“練”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作業練習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沒有真正認識到作業練習的地位和作用,不能科學系統地設計和安排作業練習這一教學環節,致使作業練習的作用未能得到應有的開發,學生因缺乏目的性而對作業練習失去動力和目標,產生了形如抄襲、重複寫、應付完成數量、沒有了自主學習的時間等情形,有的學生甚至因爲教師的題海戰術而對作業練習產生厭煩和牴觸情緒,部分數學學習困難學生形成嚴重學習障礙,致使教學低效或無效。因此,“精心設計數學作業,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研究”成爲一個亟待研究的課題,把課堂作爲主戰場認真備課精心教學的同時,教師應把作業練習作爲教學的重要環節來設計和把握,使教學與練習相互促進,增強教學實效。本文就這一課題從幾個方面作一粗淺的探究。

有效作業設計研究

1.作業設計原則

1.1作業設計理論

有效教學理論:有效教學理論認爲,教學就其本體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使人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其理念主要體現在一是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二是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是有效教學的出發點和基礎。三是提供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促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是有效教學的實質和核心。

掌握學習理論: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布盧姆提出“掌握學習”理論,強調每個學生都有能力學習和理解任何教學內容、達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較好的學習條件,多數學生學習能力、速度和動機方面的個別差異將會消失,大多數學生將獲得較高的學習動機。

《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

1.2系統性原則

在作業設計時要全面透徹地理解數學內容,把握知識的連慣性,明確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以及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要求。首先要加強“雙基”訓練,特別是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數學學科的基礎,是培養思維提高能力的根本,在作業設計中,要求學生首先完成的就是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對基礎知識的基本運用能力的培養。其次要注重學習內容的重難點的把握,充分利用學生作業的完成促使學生牢固掌握重點知識,同時把學習中的難點分解於作業中,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另外要注意知識的整體性,一方面注意複習鞏固有關的已有知識,與舊知識銜接起來,另一個方面爲後續知識做好準備,把後面的內容或方法滲透到前面的知識中形成良好的知識鏈,保持掌握知識與培養能力的系統性。

1.3層次性原則

不同學生之間存在着素質、智力、能力、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自然差異。對他們提出同樣的標準、同樣的要求,顯然有些不合理,需要實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以學生潛能的發展爲標準,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自身具有的潛能,創設具有層次性的數學作業,能讓各類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事實上,教育是一個生態系統,沒有足夠的多樣性,就沒有可持續發展的蓬勃生機。設計作業時,就是要針對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設計多梯級、多層次的作業,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各取所需,自主選擇作業的數量與難度,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如選課本後1-2個習題,與課中例題相仿,用以鞏固提高,反饋學習情況,檢測學習成績,教師瞭解學生。同時可設計一道綜合性強的題,供選做選用,學有餘力的學生以此得到提高。

1.4興趣性原則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的積極傾向,是一種伴隨積極情感的需要形式,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直接力量。數學學習興趣是數學學習的先導,是推動數學學習的一種意識力量。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如果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學生就會視數學學習是一種煎熬。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通過設計興趣性作業爲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促其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讓學生成爲學習的熱情者。開發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動力,使學生變被動爲主動。新課程標準也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作業設計時,我們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生活經驗出發,切入學生已有知識,設計出題型多樣,方式新穎,內容具有創造性、趣味性和親近性的數學作業。讓學生感受到作業內容和形式的豐富多彩,使之情緒高昂,樂於思考,從而感受到做作業的樂趣。

如在學習了《蘇科版九下8.2中學生的視力情況調查》一節後,佈置學生設計一份對數學教師滿意度的問卷調查表。學生非常認真的設計了調查目的、調查內容,其中調查內容包含了數學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技能、教學風格、作業設計、作業批改、課後輔導等方面。這份作業深入到學生的數學學習生活中,每個學生都投入了極高的熱情和精力,同時也爲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參考建議。

1.5探索性原則

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有效作業學習活動的主要形式,不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這樣學生對數學知識、技能和數學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爲此,在作業設計時,要根據教學的內容以及學生已具有的活動經驗,設計一些以學生主動探究、實驗、思考與合作爲主的探索性作業,真正有效地促進數學學習。

教學中,讓學生帶着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去理解,去構建,走進數學活動,依據情境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發現和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建構不同的數學模型。波利亞曾說過:一個專心備課的教師能夠拿出一個有意義的但又不太複雜的題目,去幫助學生髮掘問題的多個方面,使得通過這道題,就好像通過一道門戶,把學生引入一個完整的理論領域。習題變式訓練是一種極好的探索作業,變式是指相對於某種範式的變化形式,就是不斷變更問題的情境改變思維的角度,在保持事物的本質特徵不變的情況之下,使事物的非本質屬性不斷遷移的變化方式。變式既是一種重要的思想方法,又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簡單的運用變式就是把題目形式換一換,讓學生看到不同的展現形式,最好的方法是能讓學生看到題目後去猜一猜問題是什麼,並試着自己提出問題,真正調動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成爲問題的探索者。

1.6作業設計的延展性

充分發揮數學作業鞏固延伸知識,培養、發展能力,反饋教學信息的功能。打破那種單一、枯燥的題海型的作業模式,重新構建一種知識與能力,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作業模式,設置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人文性的作業,讓學生融入學校、家庭、社會,從封閉的數學學習中解放出來,實現數學學科的課內外聯繫,與其它學科間融合,全面提高數學素養和實踐能力。如設計觀察作業、調查作業、實驗操作、課題探究作業。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踐結合,既鞏固了數學知識又增強了用數學的能力,真正成爲學習的主動者。作業的延展針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還可設計節假日自主作業、自行總結、自找習題、自編試題等。

2.作業設計

2.1課前作業設計

複習舊知識,預習新知識,初步解決課題,提出深入研究的問題,交流。這一作業往往在上課的前5分鐘檢查落實。先是由個別學生把預習的本節知識展示給全班同學(不全面的,由其它同學補充),這樣一部分基本的簡單的知識,學生會自主學習完成,不需要教師再作講解。同時,展示的同學提出預習中的疑惑先由其它同學解答,同學之間交流,不能完成的,由教師解答。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讓學生養成自學自練的習慣,每節課課前要求學生在教師學習方法的指導下堅持進行預習,明確重點、難點、疑點,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能獨立完成課本上的小練習或教師編寫的“學案”、看懂課本上的例題,同時把自己自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困難記錄下來,和全班或小組同學交流問題,帶着問題再在課堂進行學習,學習效益會大大提高。

2.2課中作業設計

這部分作業爲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隨堂練習、自行小結。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學生初步掌握本節簡單知識點的情況下,對重點知識加以強調,對難點知識進一步解析,特別是對解決問題的數學思想、方法技巧進行點撥;組織部分隨堂鞏固練習,由學生自行反思歸納總結,暢談感想分享收穫交流經驗,讓學生通過思想碰撞產生火花,對其中有價值的部分加以強調提煉;必要時組織課堂小檢測。這些內容要求學生在同一個作業本的上面體現出來。

2.3課後作業設計

課後作業練習的主體內容發揮着鞏固知識,提煉方法,訓練技巧的關鍵作用。爲了鞏固本節課的知識,應精心選課本或輔導書上的配套習題2-3個,在課後做,同時這幾個題要有層次性,甚至最後一個題有些綜合性,有點難度,是選做的,主要爲學有餘力的學生設計。同時,課後作業設計注意與下一節的課前作業設計的銜接,形成良性循環的閉合迴路,還應注意到設計形式的多樣性:如在作業本上完成的、動手操作完成的、在網絡等媒體查找信息瞭解與本課有關知識的、設計調查問卷的等等。

從課前到課後,學生從預習到複習,逐漸掌握知識、方法,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讓學生通過訓練去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並通過技能的學習與提高,去鞏固知識,深化知識,進而形成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思維和能力。

3.作業佈置時機規劃

課堂內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實際上始終在以作業的形式,進行學習。課中作業是一種載體,通過這一載體進行獨立思考、與教師互動、與同學互動,一節課40分鐘,緊張而有序。在課外,每天的作業時間安排20--30分鐘爲宜,其中10--15分鐘的課前預習作業時間,10--15分鐘的課後作業時間,如果對數學有特別興趣和愛好的學生,還可以自主進行拓展,這個時間將由自己調控支配。由於作業的內容和形式多樣而有趣,學生做作業將不再感覺枯燥,從而完成作業的效率也隨之提高,作業時間進一步縮短。

4.作業目標

4.1課前作業----“預習”

課前作業內容以預習爲主,是下一節數學課課堂內將要學習的知識點,明確學習目標和重點,提前自學,並能在作業本上作出簡單的體現,同時,學習中的疑問和困惑也記錄下來,能主動思考,能主動提出問題。一般地課本上直接的基礎知識,大多數學生都能自主學會。通過必要的課前預習,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4.2課中作業----互動

課中作業內容主要是課本上的例習題,有的由教師引導規範完成;有的由教師點撥解決問題的思路,學生互動交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有的由學生獨立完成。同時在課堂新知識學習完成後,學生在作業本中自主進行反思小結,談收穫談疑惑等,歸納提高。另外配以當堂小檢測(小試卷的設計僅是當堂課的簡單運用,量少而直觀),師生都能看到本節課掌握的收穫和差距。普遍發現學生喜歡發揮班集體在學習中的作用,同學們在學習中的不同反應能激發各自的好奇心,極大地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的作用則在於一個“導”字----引導學生明確問題、提供信息、作出結論、提煉方法技巧。

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和家長還可以通過課中作業本的內容,看到孩子的課堂學習表現,能及時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加以調整和糾正。

4.3課後作業----鞏固拓展

由於國中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還不高,也缺乏自覺的意志鍛鍊,課後的鞏固拓展還是非常必要的,要充分發揮教材配置的部分習題的作用,並與部分教輔材料整合。通過課後作業練習達到鞏固提高、反饋學習情況、檢測學習成績、教師瞭解學生的目的。

課後作業的內容呈多樣化,有課本習題原題及變式,有其它輔助材料的綜合性題,有針對以往作業中的錯例而設計的改錯題等。特別是在複習課中,設計一部分改錯題從而進一步釐清思路,鞏固知識。

案例複習“冪的運算”時,課後作業是摘錄了以前部分學生的錯題示例:

以上錯誤主要包含了以下問題:一是對於“-”號的處理不正確,二是對於積的乘方中某些因式(主要是首個因式)漏了乘方運算,三是對於合併同類項法則遺忘,四是運算混亂。作業中讓學生找錯糾錯,同時針對以上錯題設計瞭如下一組練習題:

從而學生在辯錯糾錯中複習了冪的運算法則,提高了運算技能。

5.作業評價

在學生作業本上,每次作業教師都應認真批改和評價,糾批錯漏,劃定等第:優、良、中、差、優+、優_,並附有鼓勵性的評語。

研究發現,情緒、情感是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重要變量,及時的、中肯的評價,鼓勵性的語言能給予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力和愉悅。早在1993年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論綱要》這本著述中,就以全部熱情向全社會發出了注重情感教育的呼籲。作業本上一種無聲的交流有時作用遠遠大於與學生的一次面談。同時,每次作業的評價等第,也是對學生作業勞動的一種肯定,學生因此會產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意向和內驅力。

6.實驗研究結果

實施作業設計改革後的幾次成績表

20xx年6月徐州市期末統考(實驗前)數學成績對比

考試分數僅是一個方面的指標體現,其它指標不好量化,但實驗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班級學習數學的氣氛明顯優於對照班,特別是課堂上學生的展示交流,爭先恐後,充分體現了學生學會了主動學習。

7.研究反思

7.1數學課堂教學模式要深入改革,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隨着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課堂的教學觀念、課堂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水平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廣大教師越來越重視課堂教學的改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越來越被廣大教師所追求,數學教育、教學的模式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仍有教師講、學生聽,平鋪直敘的複習、新授、鞏固、佈置大量課後作業,忽視學生學習興趣及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嚴重阻礙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優化課堂教學模式,精心設計數學作業是其中一個重要指標。

7.2數學教師要努力提高其自身素質,加強專業化發展。

作爲一個數學教師,最根本的素質,不在於能講授數學知識,而是極好的調控班級氛圍,做一個真正的組織者。教師主要承擔着指點、激活的角色,教師要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創造條件,創設良好的環境,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應成爲教學過程的參與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師自身要不斷地學習提高自己教育教學理論水平。

7.3牢固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每一位學生都能學會數學。

學生的個體差異是社會的財富,促進學生個性特點的形成是數學教育的天職之一。在設計作業時,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爲任何一個學生創設練習、提高、發展的環境,使每個學生成爲實踐的成功者,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爲學生的創造能力、探究精神的發展提供空間。同時,有效的作業還應該是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掌握情況、針對容易出錯和不太理解的知識來調控和設計。

作業設計報告15

一、課題的提出

新課程改革實施到今天,我們的課堂教學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以學生的學習爲中心,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變得更自主,更活躍。課堂充滿探索和研究的氛圍。但作爲新課程教學一個重要方面,作業設計問題一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在作業設計上,我們教師的觀念依然陳舊,抱殘守缺,延續應試教育下的作業觀念,認爲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教師投入到作業設計上的精力和智慧往往微乎其微。對作業設計,教師常常隨意爲之,拿一些現成的練習冊和補充習題,適當的進行選擇。即使進行設計也依然存在這些現象,即現成模仿作業多,創造性作業少;封閉訓練多,開放作業少;機械練習多,探究體驗少;脫離實際練習多,聯繫生活實際少;限制思維作業多,解題策略多樣化少;個體獨立練習多,合作探索練習少;課內練習多,課外實踐少;簡單劃一多,分層要求少。不但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反而加重了學生的學業負擔,令學生望“業”生畏,苦不堪言。學生覺得這些作業,“一點也不好玩”,感到做作業“味同嚼蠟”。

而以量取勝,提高教學質量,背離了素質教育的精神,是應試教育在作業設計中的殘餘做法。違背了“減輕學生負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阻礙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

肖川博士曾說:“作業是教師精心準備的送給孩子的一個禮物。”“作業給孩子綜合運用知識,發展和表現個人天賦提供機會,使教學的影響延續到全部的生活中。”

在數學教學中,作業是學生進行學習的主要活動形式,是新課程教學任務的有機組成部分。然而,對如何以新課程標準爲依據,設計新型的數學作業,利用作業來培養學生正確的數學觀念,促進學生主動地探究,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等,卻依然關注不夠。通過學生作業設計,對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思想方法與技能的獲得、學生智力和創新意識、應用意識、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能力的培養,是本課題要着重研究實踐的。

二、國內外同類課題的研究狀況

國外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設計有不同的探索,西方一些教育先進國家的作業形式改革,對我們很有啓發意義。英國中國小生課程作業主要有四種類型:

(1)實踐作業。即指有教師指導的各種實驗、獨立觀察、獨立完成美術作品及各種動手能力的測試;

(2)書面作業。即指客觀性測試,其形式有回答簡答題、搶答題、寫隨筆、論文、觀察報告、評論、調查報告、科研項目等;

(3)口頭、聽力作業;

(4)表演作業。這些作業給我們的啓發就是:教師應該更多的從學生個性發展的角度來設計作業,

2、從國內看,致力於此研究的老師也很多。特別是自從實施新課標以後,很多教師對作業做了有益的改進嘗試,概括起來有這樣幾類:一類是,作業的設計的形式上多樣化,諸如“基礎性作業”“開放性作業” “探索性作業” “主體性作業”、“發展性作業”等創新設計也層出不窮,在豐富作業形式方面取得了不少寶貴經驗。二類是以學生角度提出作業設計的“趣味性”,“生活性”和“層次性”激發學生作業興趣和情感。也爲課題的研究提供實踐的經驗

3、從取得的成效看,主要表現在學生在學習興趣、主動性、自主性等指標上有一定的提高,學習負擔有所減輕。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有待於進一步探索。自從“減負”以後,有不少的教師進行過有關作業的設計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些都有助於本課題的實施。特別是,近年來有許多學校進行其他形式的作業改革,對學生學習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減輕學生負擔的效果不是很明顯。

三、課題的界定

“新課程”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範和質量要求。新課程提出三大理念:一個是強調以學生爲本,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二是強調整合性,要建立科學與人文相結合的科學人文性課程文化觀,三是完善評價機制,特別是要求建立符合素質教育的新的`評價機制。其中,第一條是核心。

“相適應”本意是:當環境(客觀條件或需要)改變時,機體的細胞,組織或器官通過自身的代謝,功能和結構的相應改變,以避免環境的改變所引起的損傷,這個過程稱爲適應。本課題的“相適應”是指我們設計的數學作業,在原有狀況的基礎上,爲適應新課程的需要進行的改變。

“學生”我們研究的學生是國小生,是義務教育中低段的學生的作業設計,他們主要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爲主要形式過渡。

“作業”是指爲完成生產、學習等方面的既定任務而進行的活動。它主要是針對生產活動的。但從學校教育角度來說,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作業的涵義,即對教師而言,作業是他們爲完成學校教育、教學活動而向學生布置的任務;對學生來說,作業是一種延伸性的學習活動。與練習的區別在時間上的開放性,空間上的開放性,形式上的開放性。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作爲對客觀現象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不僅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基礎,而且在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中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

“作業設計”專指教師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佈置給學生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進行統籌、改編,從而達到新課程發展學生的要求。

本課題《與新課程相適應的學生數學作業設計研究》是以新課程標準的精神爲指導,通過對國小數學作業的設計和研究,探索出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基本策略和操作要領,從而達到發展學生的目的,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我們主要的切入點有兩個,一是學生的作業設計要體現新課程的十個核心概念,二是學生的作業設計體現20xx版新課標提出的培養學生的四基四能的要求,特別是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基本的活動經驗。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意識。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

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中提出:教材應當根據課程內容,設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這個過程要有利於理解和掌握相關的知識技能,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活動經驗;要有利於提高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讓學生初步學會在具體的情境中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並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等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具有公共基礎的地位,要着眼於學生的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課程設計要滿足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需要,使學生掌握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要得到發展;要符合數學科學本身的特點、體現數學科學的精神實質;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在呈現作爲知識與技能的數學結果的同時,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得到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

2.建構主義理論認爲,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者的學習是主動的,他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通過對外部信息的選擇和加工主動建構信息的意義,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替代完成。基於此,教師在數學新課程作業設計及應用時要重視和學生共同探索、交流、質疑,引導學生自主完成作業,幫助學生不斷豐富、調整和建構清晰、完整的認知結構,獲得系統的數學知識。更全面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更好地做到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豐富學生的課外學習生活,促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的發展,學會創造性地學習。

3.人本主義理論認爲人的成長源於個體“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是人發展的根本動力追求目標。當個體達到“自我實現”需要的高峯,也就進入了自由創造的境地,出現“高峯體驗”——創造潛能的發揮或自我實現給人以最高的喜悅,這種主觀上的感受是最高的獎賞和獎勵。人本主義體現了以人爲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基於這種理念,教師在本課題研究中,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發展論,尋求科學的評價方法,尊重學生的人格地位、個性發展、認知規律,幫助學生在完成教師設計的作業後達到自主、健康、有序地發展。使學生的情感、意志、興趣、習慣、方法、個性,在編織精巧的作業訓練中得到自主地、生動活潑地發展。

五、課題研究的目標

1.從“質”、“量”、“形”、“情”四個維度對數學作業進行設計研究,體現新課程的十大核心概念和關於“四基四能”目標的要求,探索出與新課程相適應的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基本策略和操作要領。

2.在情感上,讓學生體驗數學的樂趣,感受數學的價值;在數量上,探索出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習效率的最佳途徑。通過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形式,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教師通過作業設計的研究,加深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正確把握新課程標準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的理念,提高教師的專業水準。

4.通過學生數學作業的設計研究,促進學校數學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

六、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關於新課標及與之有關的解讀的書籍的研究

重點研究新課標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如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等,研究培養學生四基四能力的論述,指導作業內容的設計。這是作業設計的靈魂。

2.從學生數學作業的質量、數量、形式、情感四個維度進行設計研究

以新課程標準的標準的要求爲指導,從學生數學作業的質量、數量、形式、情感四個維度進行設計研究,探索出作業設計的原則和要求,操作規則。使得作業設計在內容上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在數量上找到科學的依據,在形式上適合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與品質,情感上感受數的價值,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3.對各年級教材的深入研究,挖掘教材豐富的內涵。

我們不能單一的理解教材的知識和技能訓練,更要研究各年級的教材它蘊含的諸如數學思想、數學方法、思維方式、學習策略、創新意識等教學價值,更好的來指導我們對數學作業的設計。

4.作業設計的個案研究

教師通過個案的設計,並通過學生做作業後的效果對比研究,不斷改進作業的設計,促進學生的發展,提高教師的數學作業的設計水平。

七、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作業設計的過程實際上是對理論認識的再現過程,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作業設計就很難達到一定的高度。作業設計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不斷修改、提高、完善的過程,從理論的學習中進行作業設計,從作業設計中加深對理論的理解。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是我們優化數學作業設計行動的指南。因此,本課題研究主要採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蒐集與本課題有關的信息和資料,拓寬思路,爲研究提供更爲完善的方法,利用文獻指導課題研究,全面把握研究方向。

(2)實驗法:立足於自己的所在的教學班級,通過實驗、分析、比較探求每個知識點形成能力所需要作業的數量,科學地找到減輕學生的負擔的依據。

(3)問卷調查研究法:通過問卷調查,收集學生作業有關的資料和信息,進行分析,瞭解學生做作業的情況,瞭解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等情感因素,進行科學的分析,作爲調整作業設計的依據。

(4)個案研究法:結合課題研究目標,結合教學的內容,把設計的數學作業作爲個案,進行研究,分析其中的新課程需要滲透的思想方法、培養的能力、形成的觀念等,找出其中一般性的規律和設計策略。

(5)經驗總結法:通過對設計的數學作業案例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合理化、科學化,形成系統的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策略。

八、課題研究的計劃進度

首先學習與研究課題有關的理論和文獻,在學習的基礎上從作業設計的“質”、“量”、“形”、“情”四個維度進行研究,制定各年段數學作業設計的標準。通過實踐修改完善作業設計標準,開發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數學作業設計彙編》。本課題擬用二年半時間完成,即完成時間爲20xx年5月至20xx年9月,共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申報論證階段):20xx年5月——20xx年2月

1.收集資料,擬訂課題研究方案,課題論證。進行先期的調查,進行現狀分析,初步確定研究的目標、內容、重點和研究方案。

2.制定和論證課題實驗方案,論證課題價值和可行性,請專家對實驗方案進行反覆論證,確定最終研究方案;

3.組建研究隊伍,成立課題研究小組,確定課題研究的人員分工;

4.課題組成員深入學習數學新課程標準等有關理論知識,統一思想,明確研究方向,增強研究的自覺性、緊迫感;

第二階段(準備探索階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

教師瞭解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制定相關研究目標、內容、重點和研究詳細計劃或方案。

第三階段(探索研究階段):20xx年5月——20xx年12月

1.認真做好課題研究的分層、分類指導工作,圍繞研究內容,收集原始材料;

2.圍繞課題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結合學校的教研課,紮實開展課題研究;

3.定期做好階段性小結,研究階段性成果,撰寫研究論文,形成文字性材料;

4.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課題研究方案,調整課題研究思路,並做好課題的中期驗收工作。

第四階段(總結評估階段):(20xx年1月——20xx年9月)

1.整理課題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

2.開發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部分年級作業設計彙編。

3.深入分析研究撰寫讀書筆記、案例,隨筆、研究論文專輯及課題研究結題報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

4.課題組成員上公開課展示、推廣課題研究成果。

九、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

1.課題研究報告、結題報告。

2.部分年級開發《與新課程相適應的作業設計彙編》

3.編印《與新課程相適應的作業設計論文集》、優秀案例。

十、課題的組織與實施

(一)人員落實

該課題研究在學校校長室的正確領導下,由抓教學的校長具體抓落實,選拔配備科研素質高、研究能力強的人員組成課題組,確保課題研究的人員落實。課題組主要研究人員共11人,國小高級教師7人,國小一級教師4人。其中一人爲市骨幹教師,1人爲市級教壇新秀。

組長:陸永兵

成員:趙漢平、陸永兵、陸卓霞、徐金、史曉燕、戴雪琴、江曉燕、侯麗君、沙璐豔、江花萍、湯英

陸永兵爲課題負責人,指導課題實驗工作,負責組織、協調工作,領導課題實驗的開展;課題內容的五個方面分別有五組核心組人員分工負責,其中組長(用星號表示)負責具體實驗流程的策劃安排,小組成員主要負責教學實踐、方案實施、案例分析、整理數據、撰寫文章。

負責作業形式的設計與研究

戴雪琴、趙漢平、徐金:負責高年級數學作業設計的研究及個案研究,

陸卓霞、侯麗君、江曉燕、江花萍:負責中年級數學作業設計的研究及個案研究

史曉燕、沙璐豔,湯英:負責低年級數學作業設計的研究及個案研究

(二)思想落實

狠抓教育觀念:轉變和更新、強化科研理論的培訓。現代的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新課程標準是進行課題的先導,教師培訓做到四落實:時間、資料、方式、效果。

(三)管理落實

1、嚴格按照上級主管部門對課題立項的管理方法,按程序立項。

2、嚴格課題研究過程的管理。每一階段都要有周密的計劃,明確的任務,嚴格的落實,確保課題研究按計劃進行,保質保量實施方案。

3、嚴格課題組成員的管理。課題組成員要專項專人,原則上不得兼任多項課題。課題研究人員一經確立,不得隨意更改,確保研究人員穩定性。

4、採取激勵運行機制,子課題公開招標,實施課題(項目)責任制管理,簽定責任協議,表彰和獎勵成功者。

5切實落實課題研究的總結、驗收、評價的管理,對於科研成果的形成及轉換,制定具體的管理措施。

(四)資金落實

學校將投入專項資金支持本課題研究。

標籤:作業 報告